「應龍」與「鷹圖騰」

    應州:州名,五代唐置,在山西省應縣。應縣:今
縣名,屬山西省,在渾源縣西,唐置應州,兼置金城縣
為州治,明省縣入州,清屬大同府,民國改州為縣,桑
乾河流經其西北,恆山脈綿亙於南,為本省北部東境之
重鎮。應州、應縣俱僅有單音,不知其是否為雙音節的
省音。應城:縣名,南朝宋置,在湖北省夏口縣西北,
<中文大辭典>引<讀史方輿紀要‧湖廣德安府>云:「應
城縣,漢安陸縣地,宋置應城縣,屬安陸郡,齊因之,
西魏置城陽郡,隋初郡廢,縣屬鄖州,大業初改縣曰應
陽,屬安陸郡,唐武德四年復曰應城縣,仍屬安州,元
和二年省入雲夢,太和二年復置,天祐二年又改曰應陽
,五代唐復舊,宋、元又省,明洪武十年并入雲夢,十
三年復置。」「應陽」似為「應城」原名,或者「應城
」與「城陽」合稱「應陽」,惟史無明文。

    應山:山名,一在湖北省恩施縣;一在湖北省應山
縣東南,又稱應臺山、印山。<舊唐書‧地理志>云:「
永陽縣隋改為應山,以縣北山為名。」「應臺山」似為
「應山」之原名,縣若以山得名,山名又何自來?<中
文大辭典>引<讀史方輿紀要‧湖廣德安府‧隨州>云:
「應山縣漢為隋縣地,梁置永陽縣及應州,隋大業初廢
州改為應山縣,屬安陸郡,唐武德四年復置應州,七年
州廢,縣屬安州,宋初因之,嘉定中改屬隨州,元因之
,洪武九年省入隨縣,十三年復置屬隨州。」此處之「
應山」與前述之「應城」不知是否同為一地?時而「應
城」、時而「應陽」、時而「應山」、時而「應州」,
如此任意改名,給後世人帶來無可言喻的困擾。應水:
川名,一在河南省寶豐縣南,又名瀴河、右渠,注入
水;一在湖南省東安縣北,注入湘水。這兩條「應水」
仍然僅有單音,不知其原本之複音型態。

    應國:國名,周武王第四子之封國,姬姓,在今河
南省寶豐縣西南。<左傳‧僖公24年>:「邗、晉、應、
韓,武之穆也。註:四國皆武王子,應國在襄陽城父之
西。」<通志‧氏族略>云:「應氏,侯爵,以國為氏,
周武王第四子,今汝州葉縣故應城是也,望出汝南潁川
。」吾今年(民國98年)十月底,應第八屆河洛文化國際
研討會之邀,而有了一趟河南省平頂山市之行,該市領
導上臺致詞時,多次強調當地即西周應國故地,乃係以
「鷹」為圖騰。乍聽此言,吃驚不小,此應侯之國仍然
僅有單音,雖說<爾雅‧釋詁>釋文謂:「應,本或作膺
。」且<爾雅‧釋鳥>:「鷹隼醜。」釋文有:「鷹,字
或作應。」之語,卻豈能僅憑國名的「應」字,就認定
其以「鷹」為圖騰呢?地名中與動、植物等圖騰要素無
關者比比皆是,怎會只有少數明示其圖騰呢?<史記‧
陳杞世家>:「皋陶之後或封英六。[楚世家]註:英國
在淮南,蓋蓼國也。」英蓼音叶鷗鷺、鷹瞵、蚵蠪、膃
肭、等,倒裝為六安、蠑螈、鶆鷂、鴒、螻蟻、
老鷹等,即使兩個音節仍不確定為鷹圖騰。

    上古人本操複音語、奉龍為圖騰,龍即是鱷。相傳
女媧摶黃土造人,實即最原始的圖騰名,女媧音叶嘔
(小兒語也)、弄瓦(生女)、黎元(百姓)、你我、龍吟、
李耳(虎也)、蠑螈(蜥蜴)、螻蟻、鶆鷂、鴒、凌雲、
老鷹,倒裝為臥龍、應龍、嫛婗(人始生)、吾儂、蚴蟉
(龍貌)、蚵蠪(蜥蜴)、嬰蜺(蟲名)、膃肭(海狗)、
、鷗鷺、幽靈、魍魎等,分化出鱷、龍兩音。以河省省
而言:洛陽、鹿邑、南陽、臨潁、汝陽等皆音叶女媧,
鄢陵、永寧為其倒裝。女媧之女字的聲母若消失,就音
轉為伊陽、宜陽、滎陽、安陽、舞陽、武安、原武、陽
武等。古地名即部族名,亦即是圖騰名,待文明演進之
後又由音生義,再依音義覓字。<周禮‧春官‧大宗伯>
:「合天地之化。註:能生非類曰化。疏:鳩化為鷹之
類,皆身在而心化。若鼠化為鴽、雀化為蛤蜃之等,皆
據身亦化,故云能生非類。」上古人有「化」的觀念,
以為萬物皆圖騰所化,「能生非類」是其遺緒!<博雅>
:「李耳,虎也。」李耳音叶Lion(獅),音轉為老虎,
倒裝為簏(箭室),、皆古文虎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黃 潛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