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史前世界活力最旺盛的族群

    <梵書>:「那伽,龍也。」伽、茄古字通,「那伽
」、英語謂「龍」的「Dragon」皆音叶「女蝸」,倒裝
為「躨跜(虯龍動貌)」、「夔龍」。蝸與媧通,<禮‧
明堂位>:「女蝸之笙簧。」日本語謂「鱷」的「
(wani)」音叶「嫛婗(人始生)」、蚵蠪(蜥蜴),倒裝為
「弄瓦(生女)」、女媧,分化出龍、鱷兩音。上古人奉
龍為圖騰,龍即是鱷,相傳女媧造人,實即最原始之圖
騰名。<說文>:「呱,小兒聲。」<韻會>:「哇,小
兒聲。」嬰兒出娘胎均會發出呱或哇的啼聲,兩啼聲間
必膠著出一「Na」音,乍聽之下就像「女蝸」、「女媧
」或其倒裝。嬰兒的啼哭聲與圖騰相結合,人類的文明
於焉展開。兩個音節是人類語言的基本型態,自「女蝸
」或「女媧」及其倒裝,演進至「肅慎」、「賽夏」,
共計可細分為55組複音(含倒裝則為110組),每一組音
最初均即是圖騰名,而後再由音生義。

    舉凡山名、水名、地名、國名等均沿用部族名,也
就是圖騰名。<世本‧姓氏篇>:「女氏,天皇封弟媧於
汝水之陽,後為天子,因稱女皇。」閩南語「媧」音同
「禍」,雲南的「窩泥」族或作「和泥」族,「鮭」音
圭(ㄍㄨㄟ)、音蛙(ㄨㄚ),又同「觟(ㄏㄨㄚ\)」,「
雩」音于(ㄩ/)、又音「ㄏㄨ\」,故「女媧」又音轉為
「女皇」,倒裝為「黃龍」。<史記‧三皇本紀>:「女
媧氏有神聖德,代宓犧立,號曰女希氏。」「ㄏ」、「
ㄒ」二聲母常相通轉,閩南語「ㄏ」聲母國語多讀「ㄒ
」聲母,如閩南語「希(ㄏㄧ)」國語音「ㄒㄧ」,故「
女皇」又音轉為「女希」,倒裝為「蜥龍」。「女媧─
臥龍」、「女皇─黃龍」、「女魃─蟠龍」、「女禖─
尨龍」、「女古─夔龍」、「女祿─驪龍」、「女隤─
鼉龍」、「女嬌─蛟龍」、「女虔─虯龍」、「女希─
蜥龍」等十組女字頭、龍字尾的複音語詞,在人類文明
演進的歷程當中,扮演著較老資格的角色。

    「女媧─臥龍」之女與龍的聲母若消失,就音轉為
「有虞─榆罔」;「女希─蜥龍」之女與龍的聲母若消
失,就音轉為「有熊─軒轅」。帶「有」字頭的複音語
詞共有九組,即「有虞─榆罔」、「有扈─扶餘」、「
有庳─百越」、「有牧─牧野」、「有邰─大越」、「
有鬲─句吳」、「有祖─中央」、「有巢─蚩尤」、「
有熊─軒轅」等,以上十九組複音語詞叶音的國家、部
族,至今仍有不少依然存活在這個世界上,更多的是以
地名的型式證明其一度活躍於當地的史實。

    我曾以中國三十五省、海南特別行政區,及西藏、
蒙古兩地方的縣名,將其歸納於上述的55組複音,製作
了一份<中國各省縣名叶音分類統計表>,經過分析排比
統計的結果,在數目上領先的前五名依序為(一)「有熊
─軒轅」、(二)「女媧─臥龍」、(三)「有巢─蚩尤」
、(四)「女希─蜥龍」、(五)「中央─有祖」等五組叶
音地名。若以鄉鎮名來統計,也許可以反映出哪一個族
群的繁衍最為茂盛,以縣名來統計卻更可以看出族群的
活動力與影響力的一斑。我又曾以臺灣、福建鄉鎮以上
地名各製作了一份叶音分析統計表,其前三名竟然完全
一致,這不是臺灣原住民來自海峽彼岸最有力的說明嗎
?「有熊─軒轅」這一組複音與中國的開國傳說有關,
除了中國本部,中國極東的「烏蘇里(Usuri)」江、貝
加爾湖邊的「雅克薩(Jaxia)」、阿拉斯加的「阿留申
(Aleutian)」群島、歐洲極西北的「Iceland(冰島)」
、挪威的「奧斯陸(Oslo)」、鄰近北歐的「愛莎」尼亞
(Estonian)」、東非的「衣索」匹亞(Ethiopia)、印度
的「阿薩密(Assam)」等,都是「有熊」的叶音,在舊
大陸可說是無遠弗屆,其倒裝的「軒轅」也不遑多讓,
堪稱是史前世界上活動力最旺盛的族群。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黃 潛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