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異譯讀音探索

    印度(INDO),國名,舊譯為身毒、天竺、信度等,
<史記‧西南夷傳>:「從東南身毒國。索隱:身音捐,
毒音篤。」<史記‧大宛列傳>:「其東南有身毒國。索
隱:身音乾,毒音篤。孟康云:即天竺也,所謂浮圖胡
也。」<漢書‧西南夷傳>:「從東南身毒國。師古曰:
即天竺也,亦曰捐篤也。」<後漢書‧西域傳>:「天竺
國一名身毒。」<史記>之索隱云「身音捐」又云「身音
乾」,「乾」又叶經天切音堅,「堅(ㄐㄧㄢ)」的聲母
若無則音「ㄧㄢ」。捐:<唐韻>與專切、<集韻,韻會>
余專切,並音沿。又,<正韻>于權切,音員。又,叶于
倫切音筠。娟:<唐韻>於緣切、<集韻,韻會>縈緣切、
<正韻>縈圓切,並音蜎,沿、員、筠、蜎皆音近「印」
,「千里共嬋娟」的「嬋娟」讀同「澶淵」。

    <後漢書‧西域傳>:「天竺國一名身毒,在月氏之
東南數千里,俗與月氏同。」<西域記>:「天竺之稱,
異議糾紛,舊云身毒,或云賢豆,今從正音宜云印度。
印度者唐云月,月有多名,斯其一稱,乃至良以其土聖
賢繼軌,導凡御物,如月照臨,由是義故謂之印度。」
<括地志>:「天竺國有東西南北中央五國,即今五印度
也。」天竺,印度之古稱,亦作天篤、天督、天毒、身
毒,「如月照臨」云云未免捕風捉影、牽強附會,不值
得採信。天加示為祆:祆音先、音暄、音軒又音天,唐
官品有祆正,波斯人鎖羅亞斯德所創之拜火教,唐人稱
之曰祆教。<說文>:「關中謂天為祆。」<玉篇>:「
,古文天字。」<山海經‧海內經>云:「東海之內、北
海之隅,有國名曰朝鮮、天毒。」歷來注釋家於此天毒
皆以身毒或天竺解之,依其地理方位之指示,此「天毒
」實「玄菟」也,<爾雅‧釋訓>:「竺,厚也。疏:與
篤同。」「天竺」之「天」實有可能讀「先」!佛教徒
因「天」字而萌生「西方極樂世界」之幻想。

    <漢書‧西域傳>:「其四則有縣度。師古曰:縣繩
而度也,縣古懸字耳。王先謙補註:郭義恭曰烏秏之西
有縣度之國,山谿不通,引繩而度,故國得其名也。」
<後漢書‧陳禪傳>:「撣國越流沙、逾縣度,萬里貢獻
。註:[前漢書‧西域傳]曰縣度者山名也,谿谷不通,
以繩索相引而渡。」縣度,國名,在烏秏國西,即今阿
富汗東部加非里斯坦,「引繩而度」乃是望文生義。此
縣度於印度雖別為一國,其國名卻可視為印度的同音異
譯。縣音懸,又音炫、音現,此數音的聲母若消失,則
讀如客家話謂「縣」的「ㄝㄣ」。謂縣度為山名,蓋指
今「興都庫什山脈(Hindu Kush Mountains)」而言,「
喀什米爾(Kishmir)」與「喀什噶爾(Kashgar)」的「喀
什」皆音近「Kush」,此山脈是中亞細亞之大山脈,發
脈於帕米爾高原,西南走,綿亙阿富汗境內,其得名與
「印度」、「喀什」兩族群不能無關。「ㄏ」、「ㄒ」
二聲母常相通轉,例如「HELLE」中文譯作「希臘」,
故「興都庫什山」亦或作「痕都庫什山」。

    印度古文明搖籃之「印度河(Indus R.)」亦或作「
新頭河」,閩南語「身」音同「新」、「興」音(ㄏㄧ
ㄣ)近「懸」,又音(ㄏㄧㄥ)近「痕」、「印」音近「
筠」,「鵪(ㄢ)鶉」亦或作「縣(ㄝㄣ)鶉」,閩南語「
新鮮(ㄒㄝㄣ\)」又或謂之「新鮮(ㄝㄣ)」,臺中腔「
身軀(ㄏㄧㄥ ㄙㄨ)」的「身」音近「興」,宜蘭腔
「身軀(ㄨㄣ ㄙㄨ)」的「身」音近「筠」。西元五
十年左右,貴霜翕侯邱就卻合併大月氏五部,侵入新頭
河地方,其子閻膏珍更平定恒河上游,與南方的安度羅
(Andhra)國成南北對峙的局面。五世紀中葉,據有烏滸
河流域的噠西破波斯、南併大月氏,「噠」或「挹
怛」音叶「月氏(ㄩㄝ\ ㄉㄧ)」,其先實未隨大月氏西
遷的小月氏。月氏又音叶印度、安度羅、文特耶,印度
本「氐人」入於南亞的一個分支,「文特耶(Vindly)山
脈」是印度南北的天然分界線,由此可以窺見安度羅由
印度河往南遷徙之跡。準此而言,「恒河(Ganges R.)
」以至東、西「高止(Ghats)」二山的得名,都應與遁
入南印度的「建志(Kanchi)」這個族群有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黃 潛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