氐、羌族稱的由來

    姚大中<古代北西中國>提出了「戎轉變為羌」的見
解,認為「『戎』轉變為『羌』,名詞所以改易,可能
便與加入胡化因素有關。」秦朝長城的作用在隔絕遊牧
社會與農業社會,其西段長城起自臨洮,隔離羌人的意
義,與北方之隔離胡人正相一致。「戎」音近「人」,
戎,汝也,「諸戎」與「諸夏」的區別在生活方式,史
載「秦穆公得戎人由余,遂霸西戎,開地千里。」秦國
在發展初期,擴大的領土已全奪自諸戎,以後形勢愈益
明朗,戎人終至不得不盡行撤出前期漢族所需要的土地
,向西集中到黃河支流湟水與洮水上游、甘肅中部,以
及四川外側的地區。自漢朝以後,「西戎」這稱號不再
有人提起,而改以「西涼」的名目出現,可見不論最初
如何,到後來「戎」、「羌」都已經是一種泛稱。

    當紀元前四世紀,羌人因被漢族排擠,而轉移到達
的漢族邊緣──黃河上游流域與其西,多數已是內陸地
帶。隨著秦、漢帝國領域的擴張,繼秦國併滅巴、蜀之
後,甘肅、川康邊境與雲貴高原所謂西南夷地區,也接
續被漢朝合併,開闢了六個郡。這六個郡裏面,氐人的
居留地佔了四個,另兩個是羌人的居留地。姚大中先生
謂「氐與羌是二而一的種族」,謂氐人是「漢化了的羌
族」,「被漢族區別了出來,而另名之為氐」,這實在
是一個十分錯誤的見解,<三國志>引<魏略‧西戎傳>明
言:「氐人------其俗,語不與中國同及羌雜胡同,各
自有姓,姓如中國之姓矣。------其婦人嫁時著衽露,
其緣飾之制有似羌,衽露有似中國袍。皆編髮,多知中
國語,與中國錯居故也,其自還種落間則自氐語。其嫁
娶有似於羌,此蓋乃昔所謂西戎在於邽冀羱道者也。今
雖都統於郡國,然故自有王侯在其墟落間。」氐人雖較
羌人漢化,但氐還是氐、羌還是羌,「還種落間則自氐
語」,其語不與中國同,亦不與羌雜胡同,因為與中國
錯居,故多知中國語,並不是漢化了的羌就改名為氐。
氐與羌並非以生活方式來劃分,中國早期記錄云「嬴秦
之世,三部並強」,氐人中的月氏在三部分立的時代「
控弦二十萬」,力量還超過了匈奴,直到後來遷居阿姆
河一帶,才從草原民族轉變成沃州居民。

    氐人中既也有從事遊牧者,其放牧的領域就難免與
羌人有交錯的現象,史載月氏為匈奴所敗,乃遠去,其
餘眾不能去者,保南山羌,號小月氏。此處的「保」作
倚恃解。清人何秋濤首先在<王會篇箋釋>中主張月氏即
是<逸周書‧王會解>中的「禺氏」,王國維在<大月氏
未徙大夏時故地考>中更指出,月氏即是<逸周書‧王會
解>、<伊尹獻令>中的「禺氏」與<穆天子傳>中的「禺
知」。<逸周書>、<伊尹獻令>列禺氏於正北,<穆天子
傳>中的禺知在雁門之西北、黃河之東,與獻令合,此
二書皆戰國時作,則戰國時之月氏當在中國之正北,「
居敦煌、祈連間」則已是秦、漢間事。「氐」、「狄」
音近,春秋時期山西中北部有赤狄、長狄,赤狄之北有
北狄、陝西中部有白狄,北方的氐後來謂之狄,狄或作
翟,翟後建國為代,「代」本就是「氐」。

    「赤狄」、「長狄」皆音叶邛都、契丹、赤塔、恰
克圖,倒裝為宕昌、泰亦赤兀。邛都又音轉為都、景
東、鄒屠、昭烏達,倒裝為鄧至、峒家、托錦、董氈、
唐最、東枝、突厥、條支、突羅朱、多只勒斤。「白狄
」、「北狄」皆音叶多、包頭、濮泰、勃東、不丹、
伯咄、巴拉特、布特哈,倒裝為拓跋、杜爾伯特、太僕
寺、朵魯班、突呂不、托波爾斯克、墮羅缽底、達羅毗
荼。「月氏」、「噠」皆音叶安多、羊同、武都、尉
頭、烏譚、烏托、無達、于闐、印度、安度羅、鄂托克
、烏底改、烏達拉、阿爾泰(山名)、烏貪訾離、鄂爾多
斯等,倒裝為大宛、唐兀、圖瓦、托夷、朵顏、定安、
董鄂、泰雅、滔爾(河名)、得嶷(海名)等,這些族名與
地名大部份在中國之南疆與塞北(按:留下「印度」一
名的族群,實乃「月氏」之族類)。在我所製作的<泰國
府名、地名、山水名叶音表>的統計結果中,「有邰(月
氏)」、「拔都(北狄)」的叶音都有不低的排名,狄與
氐都已經成了泛稱,重點在「ㄉ、ㄊ」聲母的有無。在
我所製作的<中國各省縣名叶音表>中,甘肅、西康皆以
「女隤─毒龍」高居第一,青海以「毒龍─女隤」高居
第一,此「氐」族所以蕃衍於中國西陲也。

    與遼、(北)宋成鼎足之勢的西夏,其王室遠紹鮮卑
拓跋氏,平民百姓則以號稱党項的羌人為主。「党項」
音叶東鄉(族名)、邆睒(詔名)、當雄、定鄉、定西、鼎
新、天水、大夏、土謝圖汗的前二音等,閩南語党項則
音叶敦煌、導河、道孚、德化、通海、太和、土魯番、
簞桓、吐蕃、吐火羅(Tokharoi)、徒河、禿髮、達呼爾
、東胡、太行、吐紇、土爾扈特(族名)的主要音節,倒
裝為和闐、輝特、滑囤、霍太等。蒙古人謂西夏曰「唐
兀」音叶泰安、通渭、騰越、定遠、大姚、德陽、大邑
、東安、大宛,倒裝為月氏、安定、永登、武都、武定
、義敦、恩達、鹽亭、亞東、安多等。「唐兀」的「唐
」、「黨項」的「黨」、「拓跋」的「拓」、「吐蕃」
的「吐」皆音近「氐」,統治者自外而來,平民大眾則
以泛羌為主,河套一帶固為「月氏」之故居。

    「唐兀惕」或曰「唐古特」,音叶朵甘(族名)、東
干(族名)、德格、登科、屠各、獨孤、通古斯、唐古拉
(山名),「唐兀」之於「唐古特」猶「東胡」之於「通
古斯」。惟,透過其他途徑,至少尚有兩組複音詞可轉
入此組音。元昊將王室的姓氏「拓跋」改作「嵬名」,
音叶玉門、元謀、易門、阿迷、峨嵋(山名),倒裝為綿
陽、沐愛、于闐稱西夏人的「弭藥(Minyak)」或「緬藥
」、西夏覆亡後,其遺民在川康之交所建立的「木雅」
等。吐蕃又或加於「緬藥」之上的「摩滅」音叶「靡莫
」、「Burma(緬甸)」。西夏的河西被稱為彌娥、密納
克,木雅地區居民操「敏里亞(Minia)」語,「彌娥」
音叶「緬藥」,緩讀之即音叶「木內」、「母納」、「
穆納」,或兼表多數的「敏里亞」、「密納克」。「敏
里亞」又音叶萌黎(人民)、彌麟(夷州語謂人民)」、「
氂牛」,「密納克」音近「Minag(藏語謂獼猴)」,故
党項族人自稱獼猴種,西南夷中有所謂氂牛種。共同組
成西夏的族群相當複雜,而籠統的被泛稱為羌,「嵬名
」、「弭藥」的叶音縣名分別以滇、蜀居冠,西夏堪稱
為繼南詔之後西南夷又一綻放光芒的奇葩。

    <三國志>引<魏略‧西戎傳>:「自敦煌西域之南山
(祈連山),從婼羌而至蔥嶺(帕米爾高原),數千里間,
皆有月氏遺種。」然「婼羌」豈非諸羌之一?姚大中的
<古代北西中國>分「泛羌」族為三類:(1)南北縱列於
漢族中國領土西部的是「氐」。(2)東西橫貫於甘肅、
新疆的是「月氏」。(3)氐的外側與月氏之南,是通常
觀念下狹義的羌。」<集韻>:「羌量,鳥雛飢困貌。」
「羌量」音叶彊梁、羌人、獠、車里、狑、狫、
渠犁、渠勒、屈蘭、赤勒、昌萊、犬戎、綽羅斯,倒裝
為浪穹、獠。「彊梁」又音轉為嘉良或甲龍或嘉戎、
嘉陵、真臘、注輦、吉仁、九隆、戛喇、加羅、札賚特
或札魯特、札剌亦勒、奇勒爾或濟勒或奇楞、俱輪、鍾
離等,倒裝為南掌、老撾、怒子或潞子、廩君、牢姐、
勒姐、拉加、力羯、落俎、如者、女真、令居(塞名)、
狼居胥、雷翥(海名)等,四川嘉陵江因嘉良夷而得名,
而嘉良夷向被視為羌人的一支。「羌」本應在族名中帶
有「ㄐㄧㄤ」或「ㄑㄧㄤ」之音,且僅限於「女嬌─蛟
龍」、「女虔─螭龍」的叶音,事實上則涉及ㄐ、ㄗ、
ㄓ、ㄔ、ㄑ、ㄘ聲母的系統,也難免與「戎」相混。在
我所製作的<中國各省縣名叶音表>中,西藏以「女嬌─
蛟龍」排名第一、西康以「蛟龍─女嬌」名列第三、青
海以「螭龍─女虔」與他組音並列第一、甘肅以「蛟龍
─女嬌」排名第二、四川以「女嬌─蛟龍」名列第三、
雲南以「女虔─螭龍」排名第四,這就是「羌」何以在
中國西南方特別繁昌的忠實反映。姜(ㄐㄧㄤ)音有弱化
為羌(ㄑㄧㄤ)的趨勢,周穆王西征時行經的「舂山」漢
武帝時名為「蔥嶺」,「西藏」實乃「西ㄐㄧㄤ」的叶
音;<韻會小補>:「今雲南縣名浪穹土音讀為浪空。」
閩南語「姜」依「居良切」音「ㄍㄧㄤ」,或音「ㄎㄧ
ㄤ」,「西康」音叶「西(ㄎㄧㄤ)」。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黃 潛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