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宛」與「大夏」

    <史記‧大宛列傳>:「大宛之跡,見自張騫。索隱
:宛音菀,又於袁反。」菀、苑互通,<前漢書‧百官
表>:「牧師菀令。」、<晉語>:「人皆集于苑。」菀
音婉、音鬱,又與蘊同;苑音婉、音怨、音鴛、音鬱、
讀如蘊、又叶音氳。二字的主要讀音均為「婉」,其他
皆為次要讀音。固然「婉」亦或音怨、音換,「宛」則
為其主要讀音。惟,<玉篇,集韻,類篇>並:「宛,於
袁切,音鴛。大宛,西域國名,去長安萬二千五百里。
」三韻書不知何所據而云,「琬」或「惋」仍為「宛」
的主要讀音,保留中原古音最多的閩南語於「宛」、「
苑」、「婉」等並音「ㄨㄢ\」,甚至「怨(ㄨㄢ)」
、「鴛(ㄨㄢ)」亦皆音近「宛」。閩南語音素中並無「
ㄩ」音,今國語「ㄩㄢ」的讀法自屬後出。

    <史記‧大宛列傳>:「始月氏居敦煌、祈連間,及
為匈奴所敗,乃遠去。過宛,西擊大夏而臣之,遂都媯
水北為王庭。」「大夏」是亞歷山大帝國所分裂出來的
塞流卡斯(Seleucus)王朝再次分裂以後,由希臘人所建
的國度─「Graeco-Bactria」,史書上所稱的「塞人」
也就是「薩迦(Sacae)」人。中國所稱的「大夏」乃是
一地理名詞,日本學者往往以「吐火羅斯坦」為中國史
料中「大夏」音譯的依憑。古代希臘人很早便有「吐火
羅(Tochari)或(Tokharoi)人」的稱謂,因這群人定居
阿姆河南,而民族稱謂代表了所居住的地名。「吐火羅
」或作吐呼羅、土豁羅、貨邏、兜法勒,並音叶吐蕃
、禿髮、敦煌、簞桓(迪化)、土魯番、吐谷渾等,「ㄏ
」、「ㄒ」二聲母常相通轉,故「大夏」又音叶「党項
」,而「吐蕃」與「大宛」實乃一音之轉也。由地緣關
係觀之,吐蕃之於吐火羅實關係匪淺,故一但其國勢稍
盛,即處心積慮入侵大唐之安西四鎮。

    「噠或挹怛(小月氏)」為「月氏(大月氏)」一名
之重現(見拙著<月氏、烏孫種屬探索>、<月氏與噠>
、<龜茲、月氏的正確讀音>等文),音叶肸頓、于闐、
武都、羊同、安多、阿爾泰、鄂爾多斯,倒裝為圖瓦或
土文、大宛、得嶷(海名)、唐兀,「肸頓」翕侯殆即大
月氏之骨幹,蒙古人稱「党項」人曰「唐兀惕」。大宛
與大月氏似因種屬接近,而為關係十分良好之友邦,故
大宛允大月氏過境西擊大夏。<後漢書>載:「------後
百餘歲,貴霜翕侯丘就卻攻滅四翕侯,自立為王,國號
貴霜,------月氏自此之後最為富盛,諸國稱之皆曰貴
霜王,漢本其故號言大月氏云。」「貴霜」音近「貴山
」,<漢書>載大宛國都在「貴山城」,竊疑此時大宛已
合併於大月氏,而貴霜翕侯則來自大宛之貴山城。

    <漢書‧西域傳>云:「烏孫國------東與匈奴、西
北與康居、西與大宛、南與城郭諸國接,本塞地也。大
月氐西破走塞王,塞王南越縣度,大月氐居其地。後烏
孫昆莫擊破大月氐,大月氐西徙臣大夏,而烏孫昆莫居
之,故烏孫民有塞種、大月氐種云。」、「大月氐西君
大夏,而塞王南君罽賓,塞種分散,往往為數國。」此
處清楚的指出大月氏種不同於塞種,耿振華<中國西北
邊疆民族史>偏主張月氏人是白種印歐人的一支,即使
本與月氏鄰居於敦煌、祈連間的烏孫,也都被視為白種
印歐人;大月氏西君大夏,緊接著云「塞種分散」,則
大月氏西徙前之大夏為塞種亦甚明,耿振華偏又生出「
吐火羅夷滅大夏」此一支節。<漢書‧西域傳>云:「自
宛以西至安息國,其人皆深目多鬚髯。」西漢初期的中
亞,自大宛以西(包括大宛在內),居民以白膚色雅利安
人種,中國古代紀錄中的塞人為主體,人數不多的黃種
如月氏、大宛、吐火羅等,無一例外的必然遭受被同化
的命運。白種印歐人亦有部份入居新疆,在庫車及樓蘭
所發現的乾屍可為明證,如今中亞白種人的國度僅剩一
塔吉克,其他包括伊朗在內都已為突厥種人所取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黃 潛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