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一名的由來

    東、西、南、北皆方位之稱,此四方或與中合稱五
方。東國,東方之國也,<詩‧小雅>大東序:「大東,
刺亂也。東國困於役,而傷於財。」<國語‧吳語>:「
楚靈王不君,不脩方城之內,逾諸夏而圖東國。」

    西國,西方之國也,<公羊傳‧僖公四年>:「古者
周公東征則西國怨,西征則東國怨。」<晉書‧苻丕載
記>:「西國兵強氣銳,其鋒不可當。」又,西域諸國
也,張祜<聽吹蘆管詩>:「分明西國人來說,赤佛堂西
是漢家。」又,西洋諸國,<周禮政要‧教育>:「今西
國之制,自王子及公卿大臣之子,亦無不入學堂。」

    南國,指南方諸侯之國,亦用以泛指南方,與南邦
同。宋之問<梧桐詩>:「南國無霜霰。」王維<相思詩>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杜甫詩:「春水滿南
國。」又,指長江及漢水一帶之國,<詩‧周南>漢廣序
:「文王之道被於南國,美化行乎江漢之城。」<詩‧
小雅>四月:「滔滔江漢,南國之紀。」<詩‧大雅>菘
高:「亹亹申伯,王纘之事。于邑于謝,南國是式。」
<詩‧大雅>常武:「既敬既戒,惠此南國。」<禮記‧
樂記>:「夫武始而北出,再成而滅商,三成而南,四
成而南國是疆。」<左傳‧成公十六年>:「公筮之,史
曰吉,其卦遇復卦。曰:南國蹙,射其元王,中厥目,
國蹙王傷,不敗何待?公從之。」<國語‧周語>上:「
宣王既喪南國之師,乃料民於太原。仲山甫諫曰:民不
可料也。注:南國,江漢之閒也。」

    北國,位於北方之國也,<詩‧大雅>韓奕:「奄受
北國,因以其伯。」<史記‧天官書>:「太白出其南,
南國敗;出其北,北國敗。」

    <詩‧大雅>:「內奰于中國,覃及鬼方。」<史記
‧秦本紀>:「子孫或在中國,或在夷狄。」「中國」
的稱號由來已久,儼然為權力中樞的代表,<三國演義>
第44回:「(周瑜曰)------驅中國士卒,遠涉江湖,不
服水土,多生疾病,四忌也,------。」、同書第98回
:「(曹)真躍起曰:『如仲達不領此任,中國危矣!』
」這兩處所謂的「中國」,前者名義上仍為東漢朝廷,
後者實僅指當時曹魏政權所及的地區,質言之泛指長城
、長江之間的地帶,同書第88回:「我等雖居蠻方,未
嘗敢犯中國,中國亦不曾侵我,今因孟獲勢力相逼,不
得已而造反。』」漢朝領域既擴展及康、滇,「中國」
的範圍隨之而延伸。歷史上的朝鮮每以「東國」、「東
醫」與「中國」、「中醫」對稱。日本本州的京都至下
關之間,有一道「中國山脈」,對尚未遷都至東京以前
的日本來講,這個區域就是日本的「中國」了!

    中央,四方之中也,<書‧召誥>:「王來紹上帝,
自服于土中。註:洛為天下之中。」以民國初年中國的
版圖而言,幾何中心位於甘肅省的蘭州,距離洛陽將近
有千里之遙,然而從<禹貢>九州的疆域幅隕觀之,謂洛
陽為天下之中,雖不中亦不遠矣!<太平御覽‧卷78>引
<皇王世紀>:「及女媧氏沒,次有大庭氏、柏皇氏、中
央氏------。」中央氏,古帝王號,<詩‧秦風>:「宛
在水中央。」<淮南子>天文訓:「中央為都。」、地形
訓:「中央四達,風氣之所通,雨露之所會也。」今不
確知上古「中央氏」活動居住之範圍所在,但與其稱號
之音義相符應不難想見。<爾雅‧釋地>:「大野曰平,
廣平曰原。」複姓有中野、中英,俱音叶中原、中央,
「逐鹿中原」有改朝換代的意味。

    <西遊記>第45回:「旁邊閃過當駕的太師啟奏道:
『東土大唐,乃南贍部洲,號曰中華大國。』」、第91
回:「這先進去的又叫道:『你們都來看看中華人物。
』」<紅樓夢>第52回:「眾人聽了,都道:『難為他!
竟比我們中國人還強。』」「中華」一名成為先進文明
的象徵,最初實由「華夏」一名衍變而來,<左傳‧襄
公26年>:「楚失華夏,則析公之為也。」此指蔡、沈
及鄰于楚北境諸國為華夏,陳壽、范曄記關羽據荊州北
伐曹操事云「威震華夏」,是漢末猶以華夏為三輔、三
河、汝潁等地之專名,後世則擴大為中國之統稱。

    史冊上並無號稱「華夏」之朝代名或部族名,「夏
」之一名則出自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家天下之統一王朝「
夏后氏」,「夏后」音叶「少昊」,倒裝為「華胥」、
「伏犧」。<左傳‧定公四年>:「分魯公以------殷世
六族,------因商奄之民,命以伯禽,而封於少昊之墟
」。<左傳‧昭公17年>:「郯子來朝,公與之宴,昭子
問焉,曰:『少昊氏鳥名官,何故也?』郯子曰:『吾
祖也,我知之。』」東方嬴姓之族皆祖少昊;<淮南子
‧天文訓>「東方木也,其帝太昊,其左句芒。------
南方火也,其帝炎帝,其佐朱明。------中央土也,其
帝黃帝,其佐后土。------西方金也,其帝少昊,其佐
蓐收。------北方水也,其帝顓頊,其佐玄冥。」此說
位少昊於西方,<山海經>西山經:「又西二百里曰長留
之山,其神白帝少昊居之。」、海內經:「少昊生般,
般是始為弓矢,帝俊賜夷羿彤弓素矰以扶下國。」前一
說在西,後一說在東。<史記‧三皇本紀>:「太昊庖犧
氏風姓,代燧人氏繼天而王。母曰華胥,履大人跡於雷
澤,而生庖犧於成紀。按:伏犧風姓出<國語>,其華胥
以下出<帝王世紀>,然雷澤澤名,即舜所漁之地,在濟
陰。成紀亦地名,按天水有成紀縣。」是華胥亦或東或
西,難以確定。可見在夏后氏之前,其叶音及倒裝的族
群早已入於中國,而「華夏」則「華胥」之異文。

    我曾製作了一份<中國各省縣名叶音表>,統計出來
的結果,「中央(50)─有祖(36)」與「夏后(45)─伏犧
(41)」的叶音縣名,以總數相同,並列第五。「中央─
有祖」音轉為「蚩尤─伊祈」,又音轉為「軒轅─有熊
」,再音轉則為「夏后─伏犧」。而「伊祈(67)─蚩尤
(37)」高居第四,前三名則是:(一)「軒轅(71)─有熊
(68)」(二)「女媧(58)─臥龍(48)」(三)「女希(57)─
蜥龍(43)」。在中國的北部地方七省,陝西省以「軒轅
(8)─有熊(2)」居冠,「中央(4)─有祖(1)」居第四,
「蚩尤(3)─伊祈(3)」排名第五;山西省以「有熊(6)
─軒轅(5)」居冠,「伊祈(6)─蚩尤(3)」居次,「伏
犧(4)─夏后(1)」排名第五,「中央(3)─有祖(3)」名
列第六;河南省以「軒轅(6)─有熊(3)」居第三,「伊
祈(5)─蚩尤(2)」排第四,「中央(3)─有祖(2)」排第
九;河北省以「蚩尤(7)─伊祈(5)」居首,「夏后(5)
─伏犧(3)」居次,「有熊(5)─軒轅(2)」居第三;山
東省以「伊祈(5)─蚩尤(2)」排第三,「中央(5)」排
第五;安徽省以「有熊(2)─軒轅(1)」排第五;甘肅省
以「中央(3)─有祖(2)」排第四,「夏后(3)─伏犧(1)
」名列第六。「軒轅」在陝西、「有熊」在山西、「蚩
尤」在河北,皆以第一名的姿態出現。「夏后」繁盛於
「河北」,其本據的「山西」反以「伏犧」勝出。

    <詩‧鄭風>:「有女同車,顏如舜英。註:英猶華
也。」「英」可音轉為「華」,「中央」亦可音轉為「
中華」。<字彙補>:「按[說文]字,古文以為[詩]大
雅字,亦以為足字,或曰胥字。」古公所居之地,尚書
謂之「胥」,<詩‧大雅>公劉「于胥斯原」、綿「聿來
胥宇」的「胥」皆通作「夏」,古者夏、雅二字互通,
「華胥」即是「華夏」絲毫也不勉強。「中國」、「中
華」、「華夏」皆寖漸而成為國號,國外學界少數無知
之徒,誣指中國人自大,以天下之中自居,真是天大的
冤枉,且看「女希」音叶「南贍」,中國人自承居於四
大部洲中的「南贍部洲」。<樓炭經>:「蔥河以東名震
旦。」震旦,西域稱中國之名,也就是今英語稱中國為
「CHINA」一名的源頭。以指示方位的「中」作為國名
誠然並不十分恰當,「震旦」最適合作為中華民國新的
國號,大前題是在「蔥嶺」等失地收回之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黃 潛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