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語考釋

    <史記‧年表>載宋景公「頭曼」,匈奴曠世單于冒
頓之父亦號「頭曼」。西元前1766年夏亡商興,至西元
前202年漢高祖劉邦即位,共歷時1564年。漢朝時中國
人的語言與匈奴並不相同,但是在漢初的一千五百多年
前,那時的中國人與匈奴人交談不須藉助翻譯。

    根據史籍上所遺留下來的記錄,可知匈奴語屬烏拉
阿爾泰語系,而入主中原以後的商人,其語言則最終被
所謂的「雅言」所同化。「雅言」不可與「夏后氏一族
的母語」劃上等號,那是各別的語系在中原相互激蕩,
所終於形成的一種單音節語,或者說朝著單音節發展的
一種語言。吾人確知直到春秋時代,那時的楚國、邾婁
國或含整個東夷,都還操著與中原不同的用語。

    匈奴謂「天」為「撐犁」、「子」為「孤塗」,稱
其王曰「撐犁孤塗單于(Tengri Kudu Jenuye)」,蒙古
語謂「天」的「Tengri(騰格里)」音叶天日、天籟,倒
裝為藍天、老天。「Tengri」音轉為「撐犁」,音叶「
穹窿(天勢)」;「Kudu」音叶蝌蚪(蝦蟆子)、顧菟、蓇
(未開好的花)、日本語謂幼兒的「(kodomo)」
之前二音,「天子」之稱同於中國;<前漢書‧匈奴傳>
:「單于曰善于。」中國帝王之稱的「九五」、「君王
」,音轉為昌意、蚩尤、淳維、「單(ㄔㄢ/)于」,「
元首」、「萬歲」倒裝為「善于」,<史記>謂匈奴之祖
曰「淳維」蓋誤以王者尊號的「單于」為人名,又可能
因「單于(善于)」或「獯鬻(玁狁、獫狁)」之音音近「
夏禹」,遂誤以「匈奴」為「夏后氏」之後。

    單于自鎮中權,而以二「屠耆(Dugi)」分鎮東西,
或云匈奴謂「賢」曰「屠耆」,匈奴尚左,常以太子為
左屠耆,位最崇,東西屠耆即左右賢王之謂也。「屠耆
」音叶齠齔(毀齒)、島槌、丹朱、童稚、弟子、太子,
倒裝為騠、中壇,<隋書‧陳稜傳>記大業三年陳稜征
流求之役云:「------稜遂填塹,攻其柵,斬渴剌兜,
獲其子島槌,擄男女數千而歸。」相傳帝堯之子名曰「
丹朱」,<玉篇>:「騠,良馬也,生七日而超其母。
」<說文>曰:「男八月生齒,八歲而齔;女七歲生齒,
七歲而齔。」民間奉為「中壇元帥」的,傳說是「托塔
(Daddy)天王」的「哪吒(Children倒裝)三太子」,「
屠耆」顯然乃是「太子」的音譯,音叶「天才」、「頂
尖」,故又有「賢」義,特非取義於此也。

    單于之后稱「閼氏(Inchi)」,一般學者多將其取
義指向「胭脂」,<廣韻>:「胭脂與燕脂同。」<正字
通>:「燕脂以紅藍花汁凝脂為之,燕國所出,後人用
為口脂。」<類篇>:「,婦人面飾也。」「閼氏」
音叶胭脂、,又音叶「昂吉兒」,錢大昕<十駕齋
養新錄‧卷九>:「元人以本國語命名,------或取物
類,------昂吉兒者,鴛鴦也。」「昂吉兒」音叶吻頸
、黝糾、娩澤(容貌媚好)、瑩澤、蘊藻、蘊藉、涯際、
幽靜、褕翟(后衣)、懿旨、愛家、勻淨、文采、五彩、
愛情、溫存、姻戚、姻親等,故為「鴛鴦」的指謂,作
為后稱固較面飾、口脂之稱更勝一籌。

    其俗至五月,大會龍城,祭先天地鬼神。入秋,馬
肥,又大會於蹛林。<史記‧匈奴傳>索隱引崔浩言:「
西方胡皆事龍神,故名大會處為龍城。」<後漢書‧匈
奴傳>:「匈奴歲有三龍祠,常以正月、五月、九月戊
日祭天神。」中國人號稱「龍的傳人」,「龍圖騰」的
信仰至漢時轉化為帝王的象徵,在民間僅剩扮演水神及
降雨的角色,匈奴於龍的信仰似乎更為虔誠,神威也較
其在中國更為顯赫。匈奴早期的「龍城」在今熱河省的
朝陽縣,秦築長城於朝陽之外,不得已遂轉移至今察哈
爾省的多倫縣,蹛林則始終在今綏遠省的陶林縣,遊牧
世界經冒頓單于整合之後,單于庭改置於此。張興唐譯
和田靖<渤海國地理考>附註三云:「熱河朝陽治古龍城
,後魏於此置營州治和龍。」<遼史‧遼太祖本紀>載:
「(遼太祖)見黃龍繚繞,------以扶餘為黃龍府。」和
龍、黃龍皆音叶「Hunne(匈奴的英譯)」,然則匈奴龍
城之所在,即以匈奴之名名之。戊己屬土,土之色黃,
匈奴亦以干支記日與中國同,冒頓之縱精兵四十萬騎圍
漢高祖於白登也,以白、青、烏、四色騎圍西、東、
北、南四方,其五行思想與中國全然無異。

    <史記‧匈奴列傳>:「東胡王愈益驕,西侵與匈奴
閒中有棄地莫居千餘里,各居其邊為甌脫。」日本出雲
瀧川資言考證謂「甌脫」指邊界棄地而言,是也!「甌
脫」音叶月臺、瓦當、英語「在外地」之指謂的「Out
」,音轉為北京謂街道的「衚衕」,「衚衕」可謂兩邊
住家之棄地或邊界;火車站鐵軌旁之月臺正為隔絕內外
而設,<紅樓夢>第五十三回:「餘者派出等第,一分一
分的堆在月臺底下。」、同回目:「進入院中,白石甬
路,兩邊皆是蒼松翠柏,月臺上設著古銅鼎彝等器。」
月臺並不必定作月形,也非候車處所得專用;雨水自兩
行瓦當間宣洩而下,正猶行走於衚衕間。「Out」又合
英語謂「邊」的「Side」稱「Outside」,訓「外部」
或「除外」,「Side」又倒裝為「堵塞」、「杜塞」,
此長城以外之所以稱「塞外」歟!

    <前漢書‧匈奴傳>:「單于以徑路刀、金留犁撓酒
。應劭曰:徑路,匈奴寶刀也。」夏德(Hirth)氏認為
匈奴的「徑路」刀和突厥語中的「Kingrak」有關,印
尼語把他們所珍視的「短劍」叫做「Kris」,英語謂有
柄的小刀曰「Knife」,<逸周書‧克殷篇>:「而擊之
以輕呂,斬之以黃鉞。」「Kingrak」、「Knife」、「
、「Kris」的前二音節並音叶刻鏤、割裂,音轉為堅韌
、精銳、徑路、輕呂、捶鍊、淬礪,「Kris」的末尾二
音倒裝為「犀利」,「Kingrak」的末尾二音倒裝為臠
割、鏤刻,「Knife」的末二音節音叶厲害、利害,倒
裝為鋒銳、鋒利。<繹史‧卷26>引<十洲記>(今本無)云
:「周穆王時,西胡獻昆吾割玉刀,及夜光常滿杯。刀
長一尺,杯受三升。刀切玉如切泥,杯是白玉之精,光
明夜照。------」「Kingrak」、「Knife」、「Kris」
前二音節尾音的聲母若消失,就音轉為稱割玉刀的「昆
吾」,「Knife」的「K」音如今已不存在,書寫上卻仍
留下與「徑路」刀同源的遺痕。

    呼韓邪死,雕陶莫皋立,為復株絫若鞮單于,匈奴
謂「孝」曰「若鞮」,自此以往凡單于俱號以「若鞮」
二字,斯時漢室諸帝俱冠以「孝」字,如孝文帝、孝景
帝、孝武帝等。「若鞮」音叶鯉庭(受父訓處)、柳條,
倒裝為鬥鏤(樹名)、天倫,柳條、鬥鏤樹之枝條皆作下
垂狀,古人以此喻恭順,故訓作「孝」,然則匈奴自有
與孝相對應之用語,或云單于初不知「孝」之為物是不
然也。匈奴謂「家」的「豆落(Dorak)」音叶逗留、停
留,對一個遊牧民族而言,「家」只是短暫的逗留、停
留之處,頂多只是人生當中的一個「段落」。

    <史記‧匈奴列傳>載:「諸大夫皆世官,呼衍氏、
蘭氏,其後有須卜氏,皆貴種也。」<後漢書‧南匈奴
列傳>云:「單于姓虛連題,異姓有呼衍氏、須卜氏、
丘林氏、蘭氏四姓,為國中名族,常與單于婚姻。呼衍
氏為左,蘭氏、須卜氏為右。」「虛連題」音叶「薛延
陀」,<前漢書>作「攣鞮」,漏掉了一音!「呼衍」音
叶「扶餘」,「須卜」音叶「鮮卑」,「薛延陀」急讀
之音叶「玄菟」,皆中國東北方族群名,蛟龍、黃龍、
臥龍的叶音地名在東北九省居前三名。<官氏志>云:「
北方烏洛蘭氏,後改為蘭氏。」則「烏洛蘭」為「蘭」
氏全名,音叶武洛、俄洛、瓦剌、挹婁、鴨綠、耶律,
音轉為和龍、黃龍、黑龍、扈倫、和林、赫連、胡虜、
「Hunne」等,「匈奴」的稱號得之於「烏洛蘭」氏,
猶「倭奴」人之自稱「大和民族」,南單于後裔「赫連
勃勃」之姓音叶「Hunne」,其改姓換湯不換藥。

    <史記‧年表>宋景公「頭曼」,<漢書‧古今人表>
作「兜欒」,<說文>:「團圞,圓也。」「團圞」音叶
「兜欒」,圓又與卵同,<山海經>:「丹山之陽有鳳之
圓。」<緯略>:「圓古卵字。」<正字通>:「[經]本作
丸,[緯略]因聲近為圓。凡者鳥卵別名,象其圓形讀
若完。」<魏志‧烏凡傳>:「太祖引烏凡之眾服從征討
而邊民得用安息。」凡音近圜,圜與圓同。

    「團圞」音叶統領、頭領、鼎力、大力、多量、嘟
嚕(一連串),倒裝為偌大、良多、龍頭、了得、雷霆、
鼐鼎(最大的鼎);「團圓」音叶大王、大爺、天文、統
萬(城名)、眺望、圖遠;「頭曼」音叶湠漫(水廣貌)、
滇渺(水廣闊的樣子)、頭目、多麼、大漠、蒙古語謂「
萬」的「Tumen」,倒裝為漫天、瞞天、迷天、摩天;
日本語謂「丸」的「(maru)」音叶尨茸(亂貌)、靡
膩(細緻)、英語謂「許多」的「Many」、英語謂「百萬
」的「Million」,倒裝為濃密、牣滿,又音轉為「頭
曼」,此所以蒙古語謂「萬」曰「Tumen」也。

    「冒頓」、「頭曼」互為倒裝,其英譯(Baghdur)
卻音叶「拔都」、蒙古語謂「勇士」的「把阿禿兒」,
滿洲語謂「勇士」的「巴圖魯」,音叶滂沱、派頭、波
濤、奔騰、排闥、撇脫(做事灑脫)、不特、不旦、龐大
、標的、本督(官名)、屏擋、搏鬥、霸道、併吞,倒裝
為獨步、特別、提拔、挺拔、推派、代表、太保(官名)
、大鵬(鳥名)、顛撲、蕩屏(遮擋)、觝排(排斥)、碉堡
等,故為塞北遊牧民族「勇士」的指謂。匈奴的語言留
下記錄的並不多,吾人只能從上舉諸例窺其大概,「古
無輕唇音、古無舌上音」似亦適用於匈奴語。繼匈奴之
後,鮮卑、柔然、突厥、回紇、契丹、女真、蒙古接續
作為此一遊牧世界全部或部份的主人,各個一代霸主的
語言並不全然相同,有些用語仍存活於當今的蒙古語當
中,卻走向多音節化,也加入了不少的捲舌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黃 潛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