稽古論「和氏之璧」

    <韓非子‧和氏>曰:「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
奉而獻之厲王,厲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
和為誑,而刖其左足。及厲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
璞而獻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為
誑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於
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淚盡而繼之以血。王聞之,使人
問其故。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寶玉而題之以石,貞
士而名之以誑,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
得寶焉,遂命曰和氏之璧。」又曰:「今人主之於決術
也,未必和氏之急也。」既云「和氏」,則「和」乃是
姓氏,未載其名者,顯然韓非子之寓言也。

    <三國志‧魏志‧文帝紀>注云:「[魏略]曰:和氏
之璧,曲井里之田,錯之以他山,故能致連城之價。」
<後漢書‧班固傳>:「和氏之璧,千載垂光;屈子之篇
,萬世歸善。」<史記‧藺相如傳>:「和氏璧,天下所
共傳寶也。」<文選‧盧諶覽古詩>:「趙氏有和璧,天
下無不傳。」名動後世之「和氏璧」誠為趙有,<史記>
雖有得自於楚之語,但於此璧如何易楚為趙並無交待。
<史記‧鄒陽傳>:「昔卞和獻寶,楚王刖之。」以「卞
」加「和」始於<史記>,<漢書‧鄒陽傳>:「無因而至
前,雖出隨珠、和璧,祇結怨而不見德。注:師古曰:
和氏之璧即卞和所獻玉耳。」古人每以隋侯之珠、和氏
之璧相提並論。<漢書‧杜鄴傳>:「卞和獻寶,刖足願
之。」<後漢書‧孔融傳>:「信如卞和。」<三國志‧
蜀志‧秦宓傳>:「卞和衒玉以燿世。」<後漢書‧趙壹
傳>:「良璞不剖,必有泣血以相明者矣。注:琴操曰
:卞和得玉璞,以獻楚懷王,使樂正子占之,------懷
王死,子平王立。------」所云懷王、平王,又與厲王
、武王之說有異,「卞和」其取「悲憤」之義乎?

    清人何秋濤首先在<王會篇箋釋>中主張「月氏」即
是<逸周書‧王會篇>中的「禺氏」。王國維在<月氏未
徙大夏時故地考>中更指出:「月氏」即<逸周書‧王會
解>、<伊尹獻令>中的「禺氏」,與<穆天子傳>中的「
禺知」。<逸周書>、<伊尹獻令>列禺氏於中國之正北,
<穆天子傳>中的禺知在雁門之西北、黃河之東,與獻令
合,此二書皆戰國時作,則戰國時之月氏當在中國之正
北,<山海經‧海內東經>:「國在流沙外者,大夏、豎
沙、居繇、月氏之國。」其先世本自西徂東,逐步徙至
中國北方,「居敦煌、祈連間」則已是秦、漢間事,故
西則與和闐玉石產地、南則與戰國時之趙國均有密切之
關係,居敦煌、祈連間的月氏,想必也居間做著玉石的
買賣。咼又與和同,<淮南子‧說山訓>:「咼氏之璧。
」<管子>:「北用禺氏之玉。」<說文>:「璧,瑞玉圜
器也。」<爾雅‧釋器>:「肉倍好謂之璧。註:肉,邊
也;好,孔也。」「咼氏之璧」即歷代所謂「和氏之璧
」,亦即「禺氏之玉」,故形似「禾」的「」訓「屈
首」而音(雞)近訓「口戾不正」的「咼」,「和」又音
近「倭」,故「倭奴」自稱「大和民族」。

    印度史上「白匈奴(月氏)」時期統治者的王號為「
耶薩(Yetha)」,梁‧天監十五年其(噠)王厭帶夷粟
遣使獻方物,「月氏」的讀音其用字依違於禺氏、月
氏、月支、禺知、耶薩、Yetha、挹怛、厭帶、噠之
間(詳見拙著<龜茲、月氏的正確讀音>一文)。噠又音
叶于闐,今和闐即古于闐;和闐又音叶滑囤,<梁書>稱
噠為滑國,「和氏璧」亦即是「和闐玉」,月氏為行
國、于闐為居國,其先世本同族之分支。<穆天子傳>:
「辛卯,天子北征東還,乃循黑水。癸巳,至于群玉之
山,容成氏之所守。------天子于是攻其玉石,取玉版
三乘,玉器服物載玉萬隻,天子四日休群玉之山,乃命
邢侯待攻玉者。」周后稷之母有邰氏女,「有邰」音叶
「月氏」;「玊玉」音叶豨郼、四嶽、夏禹、軒轅等,
倒裝為有熊、有莘、堯舜、虞舜等,在中國各省縣名叶
音中傲視群倫的「軒轅─有熊」,在新疆以軒轅(4)、
、有熊(3)總和與伊耆(7)並列第一,玉為中國人所寶其
來有自。「Yetha」、「于闐」音叶「炎帝」,「耶薩
」音叶「有熊」,「和闐」音叶「黃帝」,閩南語「黃
帝」音叶「炎帝」,故「黃帝」事跡多與「炎帝」相混
,又附會云「黃帝」為「有熊氏」也。先秦諸子喜歡拿
寓言作文章,早就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散見於<莊子‧
馬蹄>、<尸子‧恕>、<荀子‧君道>、<呂覽‧贊能>中
的「伯樂相馬」,亦見於<韓非子‧說林‧下>,詳見拙
著<真有「伯樂」其人嗎?>一文。「和氏之璧」在先秦
時已「天下無不傳」,也不限於藺相如「完璧歸趙」那
精品中的精品,韓非藉其響亮之名創為寓言,歸過於相
玉人及以暴虐著稱的楚王,至漢以後「和氏」完成轉型
,迄今未聞有人質疑其事之真偽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黃 潛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