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獞族」全名探源

    蒙藏委員會編印<中國民族系支簡篇>第六部‧西南
支「人(Chicang)」條云:「舊作獞,讀撞音,訛作
僮。------改作壯,------作兩粵民族調查時,便用『
』作為廣西這一大部族的稱謂。------蹟其人地,今
日的人,實是從前在此一地區範籌之內各個不一其支
的各部族所融合匯集,而形成在『邊疆地區各民族』裏
人口數最多的一個族支。現在,他們的人口數約在五百
萬左右,或且還會超過?散佈在廣西全省境內,而以沿
左、右兩江流域,亦即廣西省之整個西半部的地區為
人聚居地區,在廣西極西與貴州極南、廣東極北、毗連
及其附近各縣,也有人散佈其間,但人口數不多。現
在的人,幾已完全漢化,除少數僻遠山區,還有如舊
志所記述的狀況外,至多只是部分保留有『語』、『
俗』。其實,也只是些少的部分而已。」

    <中國民族系支簡篇>於民國五十七年九月初版,距
今(民國一百零一年八月),已即將屆滿四十四個年頭,
當年「幾已完全漢化」的人,除非有關當局刻意保留
極少數,想必早已漢化殆盡。尤其是既云「從前在此一
地區各個不一其支的各部族所融合匯集而形成」的一個
族支,則所謂的「語」、「俗」,也實難說其不屬
於不知其名的某一族支。兩個音節是人類語言的基本型
態,古地名均即是古部族名,也就是古圖騰名的音譯,
而目前「獞族」僅存一個單音。國人於「苗」、「傜」
素不陌生,以為南方諸少數民族儘可以此名概括之,殊
不料此一「不一其支所融合匯集形成」的族支,卻是從
來名不見經傳的「獞」,人口數且遠過之!在「語」、
「俗」兩失的今天,欲探求「獞族」的全名,甚或探尋
其是否曾經出現在歷史的載記之中,看來也只有從「獞
」字的音義,及桂、黔二省的地名中摸索了。

    「撞」與讀「撞」音的「獞」皆從「童」,其族名
似不離「撞」、「童」二音,最少也必有一「撞」音;
閩南語「撞」音近「童」,故獞、僮皆又音「壯」。在
廣西省的縣名中,敬德、中渡皆音叶「震旦」,同正音
叶「太祖」;田東、天等皆音叶「唐杜」;東蘭、田林
皆音叶「東籠」,南丹音叶「籠東」;東興、大新、田
西皆音叶「唐山」,信都、向都皆音叶「少典」。旦、
太、唐、杜、東、唐、典、童的聲母非「ㄉ」即「ㄊ」
,震、祖、撞的聲母非「ㄓ」即「ㄗ」,這幾組複音語
詞的族群,有可能是「獞」族的本支,尤以「震旦─太
祖」兼叶撞、童二音,而「東籠─籠東」又音轉為「唐
杜─陶唐」,又音轉為「震旦─太祖」,又音轉為「少
典─唐山」,竟然存在著音韻上的通轉關係。

    廣西「獞族」既以出自「震旦─太祖」這一組複音
的可能性最高,吾人纔終於了然「太祖」的叶音縣名在
貴州省名列第一所傳達的意義!「震旦」音叶都、雲
南省的景棟或景東、朱提、四川省的梓潼等,「太祖」
音叶峒家(族名)、鄧至、緬甸的東枝(Tongee)、突羅朱
等,<史記‧西南夷傳>:「自越巂以東北君長以十數,
徙、都最大。」<前漢書‧地理志>:「朱提,縣名,
屬犍為郡。」<唐書‧南蠻傳>驃國條:「驃,古朱波也
,自號突羅朱,婆國人曰徒里拙。」鄧至,城名,在
甘肅文縣西徼外,四川松潘縣東境鄧至山下,古羌族所
居地。<魏書‧諸夷傳>:「鄧至者,白水羌也,其地自
街亭以東、平武以西、汶嶺以北、宕昌以南。」<元和
志>謂「鄧艾所至,故名」可笑之至。

    <中國民族系支簡篇>西南支「峒家(Tongchia)」條
云:「峒一作洞,舊作狪,又或作洞人,自稱為Kam。
嘗稱他們的祖先原為中原漢人,係被苗人脅同南遷,故
又自稱老漢人。今日這一被稱為峒家的族支,散佈地位
於湖南、貴州、廣西三省的三角地帶,佔地甚廣,如:
湖南西部的通道、綏寧、城步、晃縣,貴州東半部的思
南、石阡、黎平、荔波、三都,廣西北部的三江、龍勝
等縣一帶。他們的居地,大都為山嶽地帶。他們的人口
數,估計當在五十萬以上。刀耕火耨,以事生計,獵獸
、伐木,亦優為之。信仰,為泛靈的多元崇拜;夫婦,
外出必偶。」戇與贛、同,<五音集韻>:「戇憧,愚
貌。」閩南語「戇愚」、「愚」、「愚」皆音「ㄉ
ㄛㄥ\ 兀ㄛㄥ」。「戇」,閩南語音「ㄉㄛㄥ」、
音「兀ㄛㄥ」又音(ㄎㄚㄇ\)同「Kam」;吳語音「ㄍ
ㄤ\」;國語音「ㄓㄨㄤ\」與「」同,「峒家」人的
自稱(Kam)實無異於「」,「祖先原為中原漢人」云
云,不值識者一笑。在<中國各省縣名叶音統計>中,各
組複音的前二名攸關於獞之地緣的─「震旦」:(1)西
藏、(2)四川、雲南並列。「太祖」:(1)貴州、(2)四
川。「少典」:(2)四川。「東籠」:(1)四川。「籠東
」:(1)甘肅、(2)西康。可見「獞族」的先世遠從甘肅
、川康遷徙而來,是貴州、雲南、緬甸、西藏的主要族
群。「峒家」只是其中的一支,其被目為「獞族」的人
口數為其十倍,而集中於廣西的西半部。

    <中文大辭典>載:「獞,蠻族名,出湖南省谿峒。
[峒谿纖志]:獞人,居五嶺之南,冬綴鵝毛、木葉為衣
,能用毒矢,中之者肌骨立盡,雖猺人亦且畏之。」所
云「出湖南省谿峒」、「居五嶺之南」,與峒家「散佈
於湖南、貴州、廣西三省的三角地帶」吻合,然則「獞
人」本即「峒家」的指謂,其散佈在廣西省整個西半部
地區的,不知是史籍漏載,或「不一其支的各部族」所
融合匯集而形成。<宋史‧四百九十五>載北宋時廣西省
曾爆發儂智高之亂,<滇南雜誌>曰:「儂人,其種在廣
南,習俗大略與僰夷同,其長為儂智高裔,部夷因號為
儂,樓居無椅凳,席地而坐,脫履梯下而後登,甘犬嗜
鼠。」所云儂人的族稱,倒果為因,<正字通>謂其人今
雲南苗類,則與獞族無涉。<廣東新語>載:「大均嘗至
西粵,宿獞人高欄之中,頗知獞習俗,其人名曰獞牯老
,與猺不同。」「獞(ㄓㄨㄤ\)牯」音叶牂牁、章貢、
秭歸、劍閣、井崗、景谷、鎮康、江卡等,為「古宗」
倒裝,「女嬌(老撾)─蛟龍」、「古宗─斟灌」、「震
旦─太祖」分別為西藏縣名叶音中的前三名,「老撾」
寮國舊稱;「獞(ㄊㄨㄥ/)牯」音叶朵甘、東干、大古
喇、唐古喇等,俱屬稱盛於西南方之族名、地名,族名
雖帶「獞」字,卻非同出一源。<炎徼紀聞>:「廣西桂
林有獞。」獞音叶邛都,倒裝為宕昌,獞、梓潼
音有輕重耳,「土家」恐亦「峒家」之類。貴州省有「
苗嶺」橫貫其間,廣西省有「大瑤山」在東半部,世人
共知其為苗、傜二族之大本營,而早已建省之廣西,至
西元1949年,竟忽焉以壯族自治區之名目出現。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黃 潛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