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族名)音譯漫談

    <中國民族系支簡篇‧第捌部‧東南支>之七「布農
(Bunun)」條云:「一作武崙或蒲嫩,亦屬音譯的音轉
。布農乃其自稱,語義即『人』。」不同人的讀音聽進
不同人的耳朵,難免會有不一樣的結果;或以國語、或
以方言,轉譯成漢字之後,若不特別註明循何種音讀,
更會造成「失之毫釐,差以千里」的後果。「Bunun」
的前一音節以國語轉譯成漢字,「布」讀最重音,「蒲
」音次之,再次之應為閩南音「武(万ㄨ\)」,聲母若
消失方轉入國語「武」。<臨海水土志>謂夷州「呼人民
為彌麟」,閩南語「武崙」音叶「彌麟」、「馬來」、
「萌黎」、「Man(人)」,故云「語義即『人』」。

    <台灣地名研究>曰:「宜蘭(舊名蛤仔難或噶瑪蘭
、噶雅蘭、葛雅藍,是居於宜蘭平原的『卡伐南』族的
音譯。)------閩浙總督方維甸奏請收入版圖之狀如此
寫著:『地名噶瑪蘭是蕃語,閩南音轉訛為「蛤仔難」
,事實上「蛤仔難」更接近原音譯字。』」「卡伐南」
又或作「卡伐蘭」,<台灣地名沿革>作「卡瓦蘭」,桃
園復興鄉的「卡議蘭」是其異譯。俗諺所謂「甲子蘭夥
雨水」的「甲(ㄍㄚ)子(ㄚ\)」音叶「蛤(ㄍㄚㄇ)
仔(ㄚ\)」、「句吳」、「卡瓦」,又音轉為「卡伐」
、桃園復興鄉的「奎輝」及「嘎拉賀」。「澗仔壢」是
「中壢」的舊稱,「澗仔」的「仔(ㄚ\)」受「澗(ㄍㄚ
ㄇ)」尾音的牽引,自然轉音為「ㄇㄚ\」,於是「澗
仔壢」就音叶「蛤仔難」之音轉。春秋時代的吳國,其
全名為「句吳」或「攻(工)吳」;居住在滇緬未定界一
帶的「佧佤」,只不過較「卡瓦」多加個人旁。

    昔日散佈在今彰化縣至嘉義縣一帶的「拍瀑拉」,
<台灣地名研究>作「伐普蘭」、「法坡勒」或「華波勒
」,戚嘉林<臺灣史>作「法波蘭(Favorlang)」或「華
武」,「拍瀑」音叶北埔、平埔;「後壁」、「後蔀
」國語音叶法坡、華波、伐埔、海埔,閩南語則音叶芋
匏、鹽埔;閩南語「華武」音叶閩南語海尾、滬尾,前
一音節的聲母若消失,則音叶鴨母、紅毛矣。

    閩南語「鴨母」、「紅毛」音叶國語「阿眉」、「
月眉」,但閩南語「月眉」卻音叶「噶瑪」,故臺灣全
省多處的「月眉」,須詳審其循何種音讀,輔助的判讀
方法,是從鄰近的叶音地名著手。阿里山鄉是「鄒族」
的大本營,<台灣地名研究>記其全名曰「羅茲阿」,則
阿里山鄉的「里佳」、「來吉」可知乃是國語的音譯。
臺東市、豐濱鄉的「加路蘭」,閩南語音叶潭子鄉的「
校栗林」、大內鄉的「交力林」,後二者確定音叶「高
麗」,「加路蘭」若依國語卻是音叶「諸羅」。昔日臺
南縣的東北角住有平埔族名「洪雅」,檢閱其地緣關係
,由東山鄉的「尪子上天」、「尪子尪下」、「尪子庵
腳」(按:臺北縣的萬里鄉、瑞芳鎮亦各有一「尪子上
天」)等,研判其為閩南語「ㄤ ㄚ\」的音譯。

    屏東縣的「泰武」鄉、泰武鄉的「德文」,顯然皆
閩南語的音譯,而音叶「山豬毛(三地門舊名)」的末尾
二音,若為國語音譯,則音叶泰雅、達悟矣!「大武
」是玉井盆地的總稱,而玉井舊名「吧哖」,可見「
頭曼」、「拓跋」二組音極易相混。國語「新興」音叶
「賽夏」,閩南語讀音卻音叶「辛那罕(社名)」。花蓮
縣的玉里鎮舊名「璞石閣」,者個曾經蒙乾隆皇帝讚賞
的音譯,應是大陸來臺官員的手筆,音叶「巴塞」而非
「巴宰」。昔日分佈於臺中、彰化一帶的「巴布薩」或
「波布沙」、「貓霧」、「半線」皆其音譯。居住於
豐原、東勢一帶的「巴宰」或「拍宰海」,<台灣地名
研究>又作「巴塞赫」,透過此一音譯,故可斷定其即
是宋時一度侵擾閩南一帶的「毗舍耶」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黃 潛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