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國內的史學界由於深受日本的影響,傾向於把
原先棲息於「敦煌、祈連」間的「月氏」與「烏孫」,
定位為白色人種「薩迦(Sacae)」之一支的主張,果真如
此,<史記>、<漢書>似乎不應略而不談。
    或曰月氏在中國境內為匈奴所敗之後,其所以遷至
中亞,可能出於初期來自中亞,「熟悉故土」,因此在東
徙受挫之後再回到中亞。作這種猜測乃是極其危險的,
遼之宗室耶律大石收拾契丹餘燼,再造黑契丹之西遼於
河中,其主要敵人為來自東方的女真,北上或南下既不可
能,自然惟有西遁一途;衛拉特四部之一的土爾扈特之一
部,原游牧於塔爾巴哈臺附近,明末為準噶爾所逼,徙居
俄境窩瓦河(Volga)之東,於乾隆三十六年大部份在渥巴
錫汗的領導下復還祖國,此為一去不返與去而復返的兩
個實例,關鍵在於離去,而不在於返回。遼東慕容氏鮮卑
中部大人若落廆(Yoglogwe)之兄吐谷渾(Tuyuhun),與廆
以細故不協,於是擁馬西行,乃西附陰山,又渡隴西,止於
枹罕,建吐谷渾國,其後裔慕延率部落西奔白蘭,破于闐
國,南依罽賓,得波斯草馬,西徙七年,仍還青海,蓋游牧
民族遷移能力特強,其地理常識較城郭居民為優焉!大石
西行初衷本為復國;鮮卑先世或與吐蕃有關、月氏或許
初期來至中亞,惟不得遂云其為白色印歐人種。
    <史記.大宛列傳>載:「大月氏在大宛西可二、三千
里,居媯水北。其南則大夏,西則安息,北則康居,行國也
,隨畜移徙,與匈奴同俗。-----始月氏居敦煌祈連間,及
為匈奴所敗,乃遠去,過宛,西擊大夏而臣之,遂都媯水北
為王庭。其餘小眾不能去者,保南山羌,號小月氏。」媯
水(Oxus R.)即今阿姆河(Amu Darya R.),此處「保」當
作「倚恃」解。<後漢書.西域傳>:「初,月氏為匈奴所
滅,遂遷於大夏,分其國為休密、雙靡、貴霜、肸頓、都
密凡五部翕侯。後百餘歲,貴霜翕侯丘就卻攻滅四翕侯,
自立為王,國號貴霜。-----月氏自此之後,最為富盛,諸
國稱之皆曰貴霜王,漢本其故號,言大月氏云。」此乃貴
霜王朝統治族系為大月氏之最有力的文獻證據,日本學
者往往以「吐火羅」斯坦,解釋之為中國史料中「大夏
」音譯的依憑,首次出現於<魏書>中的「吐呼羅」,又有
「吐火羅」、「土豁羅」、「貨羅」、「兜法勒」等
異譯,古代西臘人很早便有「Tokharoi」的稱謂,但所指
對象係民族,因這群人之定居,而民族稱謂代表了所居住
的地名,所謂「吐火羅」當即「吐蕃」之異譯。
    <漢書.西域傳>云:「自宛以西至安息國,其人皆深
目多鬚髯,雖頗異言,然大同,自相曉知也。」又,「昔匈
奴破大月氏,大月氏西君大夏,而塞王南君罽賓,塞種分
散,往往為數國,自疏勒以西北,休循、捐毒之屬,皆故塞
種也。」<漢書.西域傳>也提到西夜、蒲犁、依耐、無
雷等國,在生活方式上皆「與胡異,其種類羌氐行國,隨
畜逐水草往來。」、「西域諸國大率土著,有城郭田畜,
與匈奴、烏孫異俗,故皆役屬於匈奴。」漢時天山南路
環塔里木盆地周邊諸國,大抵皆氐羌之類,「吐蕃」尾音
拉長讀如「吐火羅」,緩讀之則為「吐魯番」,即如天山
北路的迪化,其舊名「簞桓」,實亦「吐蕃」之叶音。
    <穆天子傳>:「辛巳,入于曹奴。曹奴之人戲觴天子
于洋水之上,-----戲乃膜拜而受。」顧實先生云「曹奴
」即今「疏勒」,又云<穆傳>中,行膜拜禮之民族,皆黃
種民族,則至漢初由於塞種之分散,白種民族乃侵入於此
間;<穆天子傳>:「壬午,天子北征,東還。甲申,至于黑
水,西膜之所謂鴻鷺。」<穆傳>中,自穆王告別曹奴後,
開始多處出現「西膜之所謂囗囗」的字眼,在歸程中又
載有接受「西膜之人」獻禮的事蹟,誠如顧先生所云此
「西膜」縱不為西方之大國,亦必當西方之衝要,而其地
即指天山東端的「哈密」以當之,哈去口加虫為蛤,蛤魚
蛙名,<本草>:「蛙小其聲曰蛤。」韓愈詩:「蛤即是蝦
蟆,同實浪異名。」「蝦蟆」音近「西膜」,是「西膜」
可音轉而為「哈密」,而與姑墨(國名,今阿克蘇)、康居
的附墨、中亞的撒馬爾罕(Samarkand)、薩馬特或西美
瑞安(Sarmatae Or Cimmerian族名)等,存在著音韻變化
關係(按:「西膜」又音叶「沙漠」;東蒙古人稱沙漠的
「蠻哈」,其倒裝適音叶「哈密」;「姑墨」一方音叶廣
漠、中亞一帶謂沙漠的「Kum」,倒裝為綿亙、回語謂沙
漠的「馬干」,一方則又音轉為外蒙古人稱沙漠的「戈
壁」)。新疆羅布泊出土墓葬的考古報告稱:「值得注意
的是每具屍體的頭下胸前,均附一小包麻黃細枝,無一例
外。」黃文弼<羅布泊考古記>云:「古印度伊蘭人有一
種信念,認為這種麻黃可以產生一種「浩瑪(Haoma)」或
「索瑪(Soma)」,是依蘭人祭祀中的重要物品。」麻黃
倒裝為浩瑪,浩瑪與索瑪音叶哈密與西膜。
    <穆天子傳>曰:「自陽紆西至于西夏氏,二千又五百
里。自西夏至于珠余氏及河首,千又五百里。」顧先生
主張「西夏」之「西」表方位,竊不以為然!「西夏」音
近「西徐亞(Scythian)」、鷫鷞(西方神鳥)、夙沙(氏
族)、豎沙(氏族)、薩珊(國名),西徐亞約在西元前八世
紀中葉左右崛起於中亞,曾與西美瑞安人融合,並取代其
在中亞的勢力,而後在西元前七世紀末的勢力範圍,曾往
西移向多瑙河河口。古代游牧民族最早出現於文明世界
面前的便是西徐亞人,而古代世界定居民族最早接觸他
們,並震驚於他們巨大壓力的便是希臘人。
    「西夏」既可入於河西,「吐蕃」又何難進入中亞?
或者中亞即是吐蕃之故鄉亦未可知!章炳麟先生云印度
語謂中亞之竹曰「貨邏篷奢」,貨邏者大夏也,篷奢
者竹也,音近英語謂鉛筆之「Pencil」,亦音近「彭戲」
、北印度的「旁遮普(Punjab)」、「彭祖」,秦地有彭
衙,<秦紀>稱彭戲氏;<鄭語>:「(祝融)其後八姓,於周未
有侯伯,佐制物於前代者,昆吾為夏伯矣!大彭、豕韋為
商伯矣!-----彭姓:彭祖、豕韋、諸稽,則商滅之矣。」
祝融八姓皆祖述「祝融」,融、戎同音;<帝繫>:「顓頊
娶于滕奔氏,滕奔氏之子謂之女祿氏,產老童。老童娶于
竭水氏,竭水氏之子謂之高緺氏,產重黎及吳回,吳回氏
產陸終。陸終氏娶于鬼方氏,鬼方氏之妹謂之女隤氏,產
六子。」老童、女隤、臨潼、藍田、觻得、樂都、輪台
一音之轉,倒裝為土拉、同羅、獨樂、獨洛、鐵勒、狄
歷、丁零、橐離,音轉為重黎,又倒裝為陸終。春秋戰國
時期,凡西北二方較落後之游牧民族,概稱之曰戎狄,其
本支實為建立中華民族的骨幹。
    重黎音叶中寧、蔥嶺;珠余、壽余、赤烏、濁繇等
皆音叶中衛,以上諸氏俱見於周穆王西征途中,黃河中游
寧夏省的中衛、中寧應是「中」的策源地。吐蕃、太行
、敦煌、党項、帝鴻、大宛、太原、當陽一音之轉,倒
裝為黃帝、望帝、酆都、桓臺、洪桐、樊桐、邯鄲、和
闐、官渡、館陶、崆峒;黃帝又音叶滹沱、霍太、狐駘
、滑臺、黑帝、武當、武都、五臺、有邰、亞駝、魚臺
、于闐、安登、悒怛、噠、炎帝、烏丁、阿爾泰,倒
裝為拓跋、登比、大別、桐柏、大彭、聽詙、大費、鐵
伐、禿髮、東胡、太華、太昊、大頀、檮杌、大嶽、彤
魚、大業、杜宇、帝堯,中華民族的共同祖先「黃帝」
憑藉優勢的武力自西徂東南征北討,在這一組叶音中展
現無遺。<穆天子傳>:「吉日辛酉,天子升于昆侖之丘,
以觀黃帝之宮,而封豐隆之葬,以詔後世。」<漢書.律歷
志>、<說苑.修文篇>、<風俗通.聲音篇>皆言:「黃帝使
伶倫自大夏之西至崑崙之陰,取竹於嶰谿之谷。」「黃
帝」乃一族或一代之總號,並非特定某一人,故其遺跡乃
可以遠達崑崙,此與圖騰團的遷徙及地域化有關,史學界
不明此理者今仍大有人在。
    由地理上的鄰近與音韻上的聯繫,「大宛」民族之
種屬當同於「吐蕃」,然<漢書.西域傳>:「自宛以西至
安息國,其人皆深目多鬚髯。」應包括「大宛」在內,則
縱然統治階層仍舊,但中亞一代為黃、白人種天然相聚
之所,古代世界四大古文明區之間的一些族群,徘徊游走
於這一片廣大的空間。然而,黃、白人種何從而界定乎?
「韃靼」音叶「條頓」,而膚色兩異;安哥拉(Angola)、
安卡拉(Ankara)、英格蘭(England)、翁吉拉(Ongura)
、汪古(Ongo)、印加(Inca)本一音之轉,而遍及四大洲!
然而由語言界定可乎?余已充份證明全人類語言本同出
於一源!伊蘭(Iran)、阿蘭(Alan)、雅利安(Ayyan)、猶
洛(Uro)、文郎、夜郎、哀牢、窩泥、俄洛、瓦剌、挹
婁、倭奴、甌駱等本一音之轉,而面貌各自不同,是人類
甫啟蒙之初,同、異兩端即已交互奔進矣!
    人類尚未有「語言」以前,極可能即已遍佈亞、歐
、非三大洲,人類外貌之所以有偌大差別,極可能是為了
適應各棲息地之天然地理環境,經過漫長歲月的洗禮,通
過各種天災地變的嚴苛考驗,循著物競天擇的自然規律,
逐步慢慢演進而來,此可與當今地球上同時存在的哺乳
類等量齊觀。全天下的「狗」所發出的吼聲均接近「汪
汪」,但依各人不同聽覺,與各品種狗不同音色,詳細區
分又數不清有多少種音;全人類自出娘胎,所發出的哭聲
無不皆音近「哇」,人類之語言實即由這一聲「哇」所
繁衍,在大部份的情形下,「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素無
聯繫的個別族群,依循大自然的不易法則,各自發展出不
同的語言。人類社會在尚未發展至定居以前是遷徙無常
的,萬一定居的條件遭到破壞,也不得不走上遷徙一途,
於是各個族群間就有了相互交流的機會,各自的語言也
難免互受影響,演變到後來的結果,便是同中有異、異中
有同,遵循這個理論推去,即了無疑義矣!
    黃淵靜譯巴克爾<韃靼千年史>卷三第二章有一段話
說:「(北魏)拓跋氏一朝的政策,即在防止蠕蠕、噠與
吐谷渾交通,其所謂噠非帕米爾之種落,乃所謂小月
氏者是也。月氏初本居敦煌、祈連間,復遷徙西去,一部
保南山,是即小月氏。蠕蠕所與交通之噠即小月氏,則
所謂西去云云,當不逾熱海一地也。」謂噠即小月氏
必有所本,<魏書‧西域傳>謂:「(噠)大月氏之種類也
,亦曰高車之別種,其原出於塞北,風俗與突厥略同。」
其所以「亦曰高車之別種」,蓋因西遷途中又吸收了其
他族群,甚至於還一度改變了稱謂,<梁書>於其形成期的
敘述云:「漢永建二年,八滑從班勇擊北虜有功,勇上八
滑為(車師)後部親漢侯。自魏晉以來不通中國,至(梁)
天監十五年,其王厭帶(噠)夷粟始遣獻方物,------
。元魏之居桑乾也,滑猶小國,屬芮芮(蠕蠕),後稍強大,
征其旁國波斯、盤盤、罽賓、龜茲、疏勒、姑墨、于闐
、句盤等國。------。其言語帶河南人(吐谷渾)譯然後
通。」入中亞後的噠又恢復了原先的稱號。
    <字彙補>:「滑國,後魏時謂之滑囤,西域國也,
見[文獻通考]。」近代猶有「滑囤」叶音的「輝特」部
(金山額魯特七部之一),遊牧於外蒙科布多北境及青海
東境。「噠」與「月氏」存在著音韻變化關係,故「於
菟(虎子)」亦作「於」、「阿爹」亦作「阿」、「
瓠棲(瓠瓣)」通作「瓠犀」、「訶」或作「阿熱」、
「封豬」即是「封豨」,音轉為「艾豭」、「毆蛇」亦
作「毆」、「亞駝」即是「惡池」、「閼氏」讀如「
胭脂」,<梁書>稱「噠」為「滑國」,「噠」則其王
號(按:王號「    噠」一說蓋本中亞一帶王號「烏丁」之
訛),此與君臨印度後的大月氏其王號稱「耶薩(Yetha)」
(按:馬可波羅謂「契丹」的「Cathy」,其英文讀音與我
國的音譯「國泰」,相差不可以道里計。「毆蛇」、「
惡池」、「亞駝」三者照字面唸,恰可說明自「月氏」
到「噠」之間的音韻變化。成吉思汗所頒佈的法典名
「大雅薩」,「雅薩」又音近「耶薩」、「烏孫」)情形
相同,<漢書>張騫傳、匈奴傳之注皆云「氏音支」,支、
知同音,閩南語「知」音同「豬」,而「豬」又音「都」
,故「月氏」音叶耶薩、禺氏、惡師、貳師、烏什、烏
氏、烏孫、吳興、膚施、虖勺、負夏、伏犧、赫胥、華
胥、無錫、越巂、危須、恩施、雩、偃師、亞速、安
息,音轉為弇茲、焉支、禺知、揚子、榆次、焉耆、郁
郅、俞紒、兀真、烏介、烏揭、呼揭、斐濟、和卓、后
稷、荷澤、赫哲、壺涿、葷粥、虎丘、夫差、訶、勿
吉、沃沮、尉遲、亞齊、阿豺、烏巢、陽城、羊腸、陽
曲、郁成、望江、武進、福晉、儀徵、印加、埃及、義
渠、隱歧、壹岐、伊耆,<史記>云周后稷母有邰氏女,實
則一音之轉,后稷名餘則伊耆之倒裝。
    <史記.西南夷列傳>:「西南夷君長以十數,夜郎最
大;其西靡莫之屬以十數,滇最大;自滇以北君長以十數,
邛都最大;-----自駹以東北君長以十數,白馬最大,皆
氐類也。」、「乃以邛都為越巂郡,都為沈犁郡-----
廣漢西白馬為武都郡」,「BURMA(緬甸)」音「白馬」
、「驃馬」、「片馬」、「卑繆」、「八莫」、「帕米
爾(Pamir)」,自稱「緬猛(MYANMAR)」,音叶「靡莫」;
「都」音叶「赤土」,隋時的赤土國約當今泰國南部
的宋卡一帶。氐人之王號稱為「詔」,<晉書>苻堅載記
末云:「初堅強盛之時,國有童謠云:『河水清復清,苻詔
死新城。』」苻詔之詔義同南詔之詔;詔去言加日為昭,
唐時中亞的昭武九姓據云自河西走廊張掖附近的昭武城
遷徙而來,「昭武」音叶卓爾、旨意、九五、君王、昭
穆、詔命,王號之稱的「詔」殆出於此。
    惟,「昭武」又音叶甘肅省的張掖、鎮原、嘉峪(關
名)、靖遠、慶陽、秦安,青海省的覺源,寧夏省的居延
、中衛,倒裝為寧夏省的額濟納、鹽池、銀川,新疆省的
焉耆、烏恰、溫泉、葉城、婼羌、葉爾羌、阿合奇,甘
肅省的榆中、永靖、永昌等,這一組叶音地名自古稱盛
於河西走廊,基於「張大漢之掖,因名張掖」者謬言也。
左思<吳都賦>:「滇沔淼漫。註:滇沔,水闊無涯之貌。
」滇沔倒裝即為緬甸,雲南省有新甸、尋甸、魯甸、中
甸、施甸、緬甸街等,「甸」字蓋因出現率特高,乃演變
為行政單位之稱號;雲南省會昆明舊名「鄯闡」,音叶「
鄯善」,音轉為「刪單」、「撣泰」;武都音近「濮泰」
、「白氐」;「邛都」音叶「青氐」、「羌道」;「甸」
、「泰」均音近「氐」,客家話「低」音「歹」,故大要
言其皆氐類也。今大陸上所謂「傣」族,其人對外族人
皆自稱曰「歹」,此「歹(Tai)」固音近「氐」,轉輕音
則為「泰(Thai)」,實可確信無疑也。
    <詩.商頌>:「自彼氐羌,莫敢不來享。正義:氐羌之
種漢世仍存,其居在秦隴之西。」氐、羌每相提並論,其
分佈地自秦隴綿亙巴蜀、雲貴,以入中南半島,「當」音
近「滇」,「燒當」、「當煎」、「滇零」等羌蓋氐而
自附於羌,猶匈奴十餘萬落皆自號鮮卑。魚豢<魏略>:「
漢置武都郡,排其種人,分竄山谷,或號青氐,或號白氐。
」「成都」音近「青氐」,黔靈(山名)音叶犬戎(族名),
倒裝為瀾滄(江名)、念青(山名),青音近羌;邛崍(山名)
音叶嘉陵(江名)、嘉良(族名)、彊梁(原名)、姜戎(族
名);青陽(古帝)、長安(地名)、涇陽(地名)、晉陽(地
名)、居延(海名)、居庸(關名)、犍為(郡名)一音之轉,
倒裝為義渠(地名)、鸑鷟(鳳屬)、陽翟(地名)、禺京或
禺彊(神名);占婆(族名)音叶贊普(王號),贊音近羌,此
羌人所以種類繁熾也!「巴氐」或「不丹(BHUTAN)」音
近「白氐」,巴西氐族號曰巴氐,而藏人自稱為「巴」,
可見羌已同化於氐。前秦苻氏原姓蒲,世為武都氐帥,苻
與蒲皆音近武,濮泰亦或作蒲泰。<前漢書.地理志>:「
隴西郡有氐道、羌道二縣。」「氐道」音叶「狄鞮(地
名)」、「韃靼(族名)」,狄與氐本同一類。昔日西南夷
中的「刀」姓土司,殆亦「氐」之族類。
    越裳(氏族)、有娀(氏族)、有莘(氏族)、有熊(氏
族)、鬻熊(王號)、堯舜或虞舜(古帝)、兀真(夫人)、
翁山(姓氏)、微生(複姓)、王孫(複姓)、愛新(複姓)、
烏蘇(地名)、烏什(地名)、溫宿(地名)、烏審(國名)、
危須(國名)、越嶲(郡名)、阿速(族名)、阿繫(族名)、
武興(地名)、永謝(族名)、藥殺(水名)、阿薩姆(省名)
、雅克薩(城名)、烏蘇里(江名)、葉尼塞(河名)、阿留
申(群島名)、阿拉善(山名)、阿史那(複姓)、愛斯基摩
(族名)的「愛斯」等皆音近烏孫,阿拉善和碩特旗今猶
游牧於祈連山之北的合黎山、龍首山及賀蘭山之間,古
烏孫國故地伊犁河的發源地有阿拉善山;夫人、兀真、
愛家、福晉、閼氏、胭脂、渥丹、可敦、蔻丹音義俱可
串連,「有熊」、「軒轅」、「黃帝」、「炎帝」之間
的密切關係,可由「烏孫」、「月氏」壤地的毗鄰一窺
端倪。經由叶音之牽引,「月氏」、「烏孫」之種屬明
矣,春秋時期居於瓜州之「允姓」戎殆即烏孫也!月氏自
可列為氐羌一類,然而「休循」音近「Scythian」,史書
明言其為塞種,黃、白種人何從而劃分乎?此必須就本族
人數多寡與居住地何者為強勢而論,「噠」見之於東
羅馬記錄時,稱Lefkoi Chunoi(White Huns白匈奴),印
度梵語同樣稱白匈奴(Sita Huna),其義須解釋之為「已
與白種人混血,而強大如匈奴的原黃色種族」!
    綜合以上所說,在此作一總結:從音韻上、年代上與
地理方位觀之,<逸周書.王會解>、<伊尹憲令>中的「禺
氏」,<穆天子傳>:「己亥,至於焉居、禺知之平。」中
的「禺知」,應都是「耶薩(Yetha)」或「月氏」的對音,
,<山海經.海內東經>:「國在流沙外者,大夏、豎沙、居
繇、月氏之國。」穆傳中的處在中亞的「濁繇」氏音近
「居繇」,與月氏為鄰。戰國時期月氏位於中國正北方,
其後蓋由於受到其北方「巨蒐氏」的壓迫,乃向西方遷
徙,而其故地則為來自東方的「山戎」之異譯的「匈奴
」所佔有。邱就卻攻滅四翕侯後自立為王,國號貴霜,那
麼「月氏」又出自哪部翕侯呢?答案應該是「肸頓」,「
翕侯」英譯作「Yaghub」,古今讀音不同,<說文>謂肸字
從十、從,加人為佾;佾音同悒,「肸頓」即「月氏
」,古音當音近「噠」或「悒怛」,而「大宛」為其倒
裝,佔有其地的塞種蓋沿用其稱號而未改。
    大宛國都「貴山」城音叶「貴霜」,兩者間在更早
以前或有淵源,「貴霜」至後世則音轉而為「呼羅珊」
。<漢書.西域傳>云:「烏孫國-----東與匈奴、西北與
康居、西與大宛、南與城郭諸國接,本塞地也。大月氏
西破走塞王,塞王南越縣度,大月氏居其地。後烏孫昆莫
擊破大月氏,大月氏徙臣大夏,而烏孫昆莫居之,故烏孫
民有塞種、大月氏種云。」此處明言塞種、大月氏、烏
孫種類各自不同,史載烏孫「赤髮藍睛」,蓋已與伊犁河
谷之塞種混血。大月氏於犍陀羅(Gandhera)地方建立「
丈夫城(Purusapura普羅舍布羅)」為新都,其謂「丈夫
」的「Purusa」,與藏語謂「丈夫」的「贊普」實互為
倒裝。「吐蕃」本音叶「禿髮」,故或曰其乃南涼禿髮
利鹿孤之後;今藏人自稱「博巴」,博、苯音近,巴即是
人,苯教是西藏的原始宗教。「博巴」又音叶「繃薄」,
凌純聲謂苯、佛雜揉稱繃薄,今所謂「Tibet」實乃「大
(吐)苯」之音譯。希臘人於「拔底延(Bactria)」所建
之國名曰「大夏」,乃是沿用「吐火羅(吐蕃)」的稱號;
<穆傳>中的濁繇氏、珠余氏均音近居繇;貴霜、巨蒐,與
<書.禹貢>中的「渠搜」,都有音韻上的叶音關係;安息
(Asioi)、奄蔡(Arsoi)亦皆音叶烏孫;豎沙與<穆傳>中
的「西夏」氏則皆音叶「西徐亞」焉!
    山西人民出版社發行的國風之<絲路春秋>,於介紹
新疆幾個較大的綠洲國家時說:「焉耆國居民多屬阿利
安人種,操吐火羅語。-----龜茲國居民操阿利安語支的
吐火羅語。-----疏勒國居民係阿利安人。-----于闐國
很可能是當地人與藏民的混血,因此不同於北道的純阿
利安系統的吐火羅人,而相貌類似東方的蒙古人種。」
「吐蕃」異譯的「吐火羅」,只因聽來有那麼一點洋味,
竟然就被認定是「阿利安」人的一支,「吐火羅語」也
被認為是「阿利安語」的一支,<周書‧異域傳>明載:「
-----自高昌以西,諸國人等多深目高鼻,貌不甚胡,頗類
華夏。」西洋人自然樂於說新疆本是阿利安人的天地,
近代的中國自信心淪喪,學者罔不以洋人為師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黃 潛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