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統治中國近九十年,朱元璋的明朝克復北京以
後,元順帝退回漠北,數傳之後,改稱「韃靼」。在東歐
的蘇俄境內,住著為數不少的「韃靼(塔塔兒)人」;亞洲
大陸的東方盡頭有「韃靼(Tartary)」海峽,歐亞兩洲的
交界處有「韃靼尼爾(Dardanelle)」海峽;札奇斯欽<蒙
古之今昔>在第四章中把在成吉思汗統一蒙古高原以前,
所有一切在這個地域活動過的族群,如匈奴、鮮卑、柔
然、突厥、回紇、契丹等,一概將之歸屬於蒙古系統,故
「韃靼」一名實可做為塞北游牧民族的統稱。
    自西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到西元1912年中華
民國成立,總共2133年漫長的歲月,長城以北的游牧民族
與長城以南的農業民族之間,雙方隨著國力的消長、分
裂與統一,不斷的反覆上演著抄掠、攻伐、通使、和親
、朝貢、納質、賞賚、歲賜等戲碼,由以農立國的漢民
族建造的長城是一條人為的國境線,更是一條以雙方不
計其數的英靈用其鮮血所灑成的血線。一般而言南方的
農業民族很難長期的佔有漠北,北方的游牧民族則多次
的進入長城內,迫使該地的朝廷往更南方遷徙,甚或完全
取而代之,但是只要是進入長城內的,最終多數都難逃被
同化的命運。中國歷史最偉大的一面,便是漢族周圍異
民族,因不斷接觸而與漢族共同組合為中華民族。
    傳統的中國歷史記載,往往使地域範圍固定在長城
以南,歷史的擔當者也限於漢族。對於長城以北,以及生
活在那個區域內的人民,都不過附帶述及,這與今日中國
的意義便不相當。單純長城以南,習慣上所謂中國本部,
以及單論漢族的活動,都不足以說明中國歷史的全部。
構成整個中國歷史的空間,必須擴及貝加爾湖以南,以至
帕米爾高原以東的全部範圍。固然這些地與人,在歷史
上並非都是中國或中國人,但今日卻是。漢族定型並建
設統一性民族國家的差不多同時,草原上最早的匈奴游
牧國家也正形成,這是中國歷史的關鍵性認識。恒久上
演的長城內外抗爭劇自揭開了序幕,鑄定了以後二千年
中國歷史的雙軌性,定居社會與草原社會、農耕文化與
游牧文化,一方面各各並行成雙軌發展,一方面又相互不
斷衝突與調和,交織構成了迄於清朝的全盤中國歷史內
容,要一直等到清朝極盛時代,政治上統一成功,此長城
內外之爭與中國歷史的雙軌性,才告一總結,確定以蒙古
與中國結合,是清朝值得特筆大書的歷史貢獻。
    塞外游牧民族由於生活條件的苛刻,時常趁機侵入
長城內漢民族的地區,同時也時常受到漢民族的報復,事
實上韃靼集團對華夏集團的壓迫,嚴重性遠不如他們所
受的反壓迫。當游牧集團強盛之時,其所發動之大規模
的侵略,可以導致定居集團政權的改朝換代,以及引起族
群移徙的連鎖反應。漢族中國對游牧民族的徹底伐,
或游牧民族移住漢族中國的過程中,值得注意的是被放
棄與空虛了的原居住草原地區,立刻會有另一批移動性
游牧民族進來填補,這是游牧集團歷史的一大特徵。
    漢民族非必要時不越出長城線,草原的地理條件永
遠是其最大限制,儘管遠征軍一次又一次深入草原,卻沒
有一次能作較長時間的佔領,更別想望統一耕地與草原,
或嘗試移民漢化草原環境。惟其如此,漢族登上草原之
後,即使一切順利,處理方式也不出兩途:(一)殲滅敵人
主力與作一次全面性掃蕩,驅逐游牧民族往更遠處,佔領
便告結束。(二)或者,在軍事優勢下壓迫游牧民族投降,
服從漢族中國領導,佔領也告結束。
    游牧民族方面,無論是早期投降式進入長城,或後期
從侵入發展到征服,其移住長城之內的事實則同,而待到
進入長城與人數比他們多過數十倍的漢族共同生活,所
遭遇的命運也相共通。最初必須放棄部份機動性,以及
修正固有游牧經濟的社會型態來學習漢化,才能適應漢
族環境。之後待不斷調整經濟機能與生活方式至完全能
適應漢族環境時,他們已全然喪失機動能力,而成為農耕
漢族。這個歷史軌跡幾乎成為公式化,幾乎可以適用於
任何附庸游牧民族或征服游牧民族。
    漢族不可能在草原上定居,游牧民族進入長城內便
會被同化,漢族仍是漢族,草原民族則是一波之後又接著
一波,兩個世界始終對峙。十三世紀統一歐亞大陸的蒙
古人,雖也一度統一中國耕地與草原,結果卻是失敗。局
面的總結,須待十七世紀長城的歷史屆抵二千年的來臨,
而終止兩方鬥爭並統一長城內外的,主角既不是漢族,也
不是草原游牧民族,乃是接近耕地同時也接近草原,對雙
方都有相當認識和經驗的,中國東北境內的滿洲人,雖然
滿洲人最後同樣逃脫不了漢化的歷史命運。
    特別值得一題的,是最初長城的建築,主要的目的並
不在於防備北方的游牧民族(防胡),不過是新領土建設
政策的一個環節,<史記‧匈奴列傳>兩見「拒胡」字句,
「拒胡」(拒絕胡人)迥非後世所謂「防胡」、「禦胡」
的示弱性可以比擬,這是個充滿了驕傲與自尊的字樣,與
<史記‧秦始皇本紀>中「斥」字、「逐」字相呼應,那
便是漢族勢力繼續膨脹之下,漢式農耕環境擴大與淨化
趨向的再延長。漢族從游牧胡人手中奪取土地,是為了
這片土地適合於農耕,這片土地既加入農耕中國,便拒絕
胡人在予以游牧化,拒絕的地域必須有個標誌,這個標誌
便是長城。長城國境線的性格,戰國時代後期列國分段
建築的北方長城已經具備,到秦朝漢族大帝國建立而愈
突出與明朗。秦朝是中國歷史上革命、毅力、效率和進
取心的代表朝代之一,也是充份表現漢族誕生期勃發朝
氣的偉大時代,國境觀念非常重視是其特徵,但卻剝奪了
游牧民族心目中基本權利的自由移動。
    以上大略的交代了長城內外雙方的關係,就此打住,
開始進入本文的主題。本文並不打算作長篇大論,僅就
此大約兩千年來,塞北游牧民族盛衰興迭的來龍去脈,以
宏觀的角度,嘗試作個探究,著重於部落族群之間的聚合
與離析,以掌握踏上歷史舞臺之主角憑藉的背景。
    傅斯年<夷夏東西說>云:「自東漢末以來的中國史,
常常分南北,或者是政治的分裂,或者由於北方為外族所
統制,但這個現象不能倒安在古代史上。到東漢長江流
域纔大發達,到孫吳時長江流域纔有獨立的大政治組織;
在三代時及三代以前,政治的演進由部落到帝國,是以河
、濟、淮流域為地盤的。在這一片大地中,地理的形勢
只有東西之分,並無南北之限。歷史憑藉地理而生,這兩
千年的對峙,是東西而不是南北。」此說可以破千古之
愚妄。又云:「然則夏后一代的三段大事,開頭的益啟之
爭便是夷夏之爭,中間的羿與少康之爭又是夷夏之爭,末
後的湯與桀之爭還是夷夏之爭。夏代東西的鬥爭如此厲
害,而春秋戰國的大一統主義哲學家,把這些顯然的史跡
抹殺了,曲解了!」其說是也。
    丁山<由三代都邑論其民族文化>中云:「夏后氏起
自今山西省西南隅,渡河而南,始居新鄭、密縣間,繼居
洛陽,展轉遷徙,東至于河南陳留、山東觀城,北至于河
北濮陽,西至于陜西東部,蹤跡所至,不越黃河兩岸,其方
向自西徂東,顯然中原固有之民族也。殷人起自今河北
省泜水流域,其遊牧所至,北抵燕薊易水,南抵商邱,東抵
鄒魯,西抵河內武涉,其蹤跡大抵沿衡漳黃河兩故瀆逐漸
南下,顯然東北民族燕亳山戎之類也。周人起自隴右,展
轉而至栒邑岐下,入于豐鎬,更伐崇作洛,居有夏之故居,
其蹤跡初沿溼渭而達于河,繼沿河東進,北征燕薊,南征
蠻荊淮夷,東征徐奄,匍有諸夏,顯然西北民族戎狄之類
也。」此言同樣可以振聾啟聵,惟吾以為夏后氏仍屬西
北戎狄之類,中原之舊姓其祝融八姓歟!
    顧實<穆天子傳西征講疏>云周穆王西征途中,獻酒
為戎禮,非華夏之禮。又云:「細細斟飲曰飲,吾華獨有
之禮也。注酒滿杯,一口吞嚥而盡曰觴,亦曰痛飲,所以
盡歡,華戎共之。故『天子觴西王母』,以在荒外也。然
『犬戎胡觴天子』則此觴天子者,當亦戎類也。」又云
凡獻食馬者皆為黃色民族,亞利安民族不食馬、西王母
行再拜之禮,智氏勞用白驂二匹,皆華夏之禮、巨蒐氏獻
白鵠之血以飲天子,具牛馬之湩以洗天子之足及二乘之
人,三千年前黃種人尚無飲牛乳之習慣、行膜拜之禮者
(按:顧注曰「膜拜之膜,當借為。<說文>云:『,拊
也』字亦作拍。<廣雅‧釋詁>曰:『扑,打。拍,擊也
』明、拍同義,即同字也。<周官‧大祝>釋文云:『今
倭人拜,以兩手相擊。』則膜拜即拍拜者,自是一種荒服
民族之敬禮。」今吾人於古裝戲劇中,猶可見清人行此
禮也)為荒服之黃色民族等,均極富參考價值。
    <穆天子傳>中明載「河宗氏」自人之邦至西夏氏
之溫谷樂都,乃周室西北之屏藩。又確知「膜晝」受封
于河水之陽,以為殷人主。周穆王自述:「赤烏氏先出自
宗周,太王亶父之始作西土,封其元子吳太伯于東吳,詔
以金刃之刑,賄用周室之璧。封丌璧臣長季綽于舂山之
虱,妻以元女,詔以玉石之刑,以為周室主。」之後,周穆
王又「天子乃封長肱于黑水之西河,是惟昆侖鴻鷺之上,
以為周室主,是曰留胥之邦。」太王嫁女乃遠至興都庫
士山,洵不愧周太王之崇號,但亦顯示其先世實居於西土
矣!故西王母又為天子吟曰「我惟帝女」。丁山<由三代
都邑論其民族文化>一文中說:「土方也者,竊嘗疑即公
劉之後,周人有國之號矣。」中亞「大夏」一帶,<魏書>
稱為「吐火羅」,土方、吐蕃、煌、吐魯番、簞桓、
黨項、大夏、吐火羅等並一音之轉,然則周人本吐蕃之
類,而大夏則其故居也。殷中葉曾大肆征伐西北方的鬼
方,鬼方倒裝為回鶻,鬼方又音轉為畏方、無懷、吳回、
烏桓、葉赫、閼胡、窳渾,倒裝為夫餘、渾庾等。
    「犬戎胡」蓋西北二方的游牧民族中,最早冠以「
胡」之稱號者。<竹書紀年>記夏時外族有九夷,曰畎、
於、方、黃、白、赤、元、風、陽,而畎夷列其一,錢穆
<周初地理考>云畎夷即犬戎,而即後世目為西戎者,其先
見於夏后相之世。<後漢書‧西羌傳>引<紀年>「后相即
位,乃征畎夷。」<太平御覽‧八十二>引「元年征淮夷
」錢穆云「淮、畎聲近,蓋一族而異其名」,<太平御覽
‧七百八十>數畎夷而不及淮夷者,淮夷即畎夷也。鬼方
之地,實由宗周之西而包其東北,<詩‧大雅>綿之詩曰:
「昆夷駾矣,唯其喙矣。」昆夷即混夷,亦即犬夷、畎夷
、玁狁、獫狁、薰育、鮮虞。「人方」即是「夷方」,
故「戎」又音轉為「夷」。濩渭(眾波聲)、沸渭(不安
貌)、拂汩(鼓動之貌)、淴泱(水流廣貌)、馮翊、華陰
、鳳陽、淮陰等皆一音之轉,分化出淮、渭二音,錢穆以
為畎夷自東北而西,然我以為實係自西而東,視渭水與淮
水之地理位置自明,此民族移動之大勢也。
    「西戎」音叶疏勒、薪犁、新羅、索倫、山戎、匈
奴、先零、索虜、鬚髯、行旅,倒裝為旅行、落腮、龍
鬚、留鬚。「匈奴(Honna)」又音賀蘭、赫連、扈倫
、懷來、胡虜、胡人、胡亂、放任,南北朝時北朝詈南
朝為島夷、南朝罵北朝為索虜,「胡」之稱號竊疑與胡
人多鬚髯,及其游牧生活有關,正由於匈奴與西戎關係密
切,其經常的王庭也就在河套一帶(按:<穆天子傳>卷一:
『犬戎胡觴天子于當水之陽。』、卷四:「犬戎胡觴天
子于雷首之阿。』吾人若肯相信穆傳為信史,則西周時
已有『胡』之稱矣!)。「犬戎」、逆天子于智之囗的「
伯」綮、逆天子燕然之山的「河宗」柏夭、獻酒百囗
于天子的「囗」之人、獻食馬牛羊的「珠澤」之人、
獻二女于天子的「赤烏」之人、觴天子于洋水之上的「
曹奴」之人、封于黑水之西河的「留胥」之邦、供食六
師之人的「剞閭」氏、獻良馬等的「鄄韓」氏、西王母
之邦、獻酒于天子的「智氏」與「余」之人、供食天
子之屬的「重」氏、獻食馬等的「西膜」之人、獻白
鵠之血的「巨蒐」氏,及不禮天子的「容成」氏、「閼
胡」氏、「濁繇」氏、「骨」氏,不明其究竟的「西
夏」氏(按:此「西夏氏」可能與西元前六世紀至西元前
一世紀之間,活躍於南俄一帶的「西徐亞(Scythia)」有
關)、「珠余」氏等,是西周僅存的西北邊陲一帶,及更
遠地帶民族散佈的概況,往後兩千年這片地域中族群的
興迭,其錯綜複雜的關係,可依此為藍本做為參考。
    周民族以新興未繁之人口,驟然佔領殷代廣大中原
之區宇,正如後世滿洲以新興未繁之人口,驟然佔領明代
廣大中國之全土也。此時所最感困難者,為控制力量之
不敷分配。清代應付此難題之策略,以「駐防營」之方
法解決之;周代之應付對策,則以「封建」解決之。封建
在周初的意義之一,為武裝屯戍與殖民地永佔,故就戰略
的意義言,周之封建在此一點上等於清之駐防也。武王
克殷以後所新封之國,皆擇土地平衍肥沃可耕之區以建
國,其鄰近之山岳地帶,以兵力不夠分配故,權採放棄政
策,致啟後日「華戎雜居」及「蠻夷猾夏」的張本,古經
籍之史料,說明此點至為明白。在初期因土地與人口之
分配率寬裕,故頗能相安無事。及中期,則華與戎兩方之
繁殖力各自增長,民族壯健而膨脹,自不免有摩擦甚至流
血之事。然至終期,則又因文化之力量,同化融和,結為
一體,鑄為一族,更後遂無可分別矣。
    長狄強盛之時,廣泛侵略邢、衛、溫、鄭、晉、齊
、魯、宋-----等國,後世之契丹實音叶長狄或赤狄。此
後長狄雖亡,而白狄繼起,邢以北逐漸為白狄所滋長與盤
據,最後建立了初名鮮虞的中山國。綏遠之包頭,準語曰
博托,即<穆天子傳>之斲多、<漢書‧地理志>五原郡的
莫靼,及孤竹君墨胎氏等均為白狄或北狄的叶音;巨蒐、
<禹貢>裏的渠搜、河北的井陘皆音叶中山。春秋時代全
中華的諸侯受五霸的領導,五霸創始於齊桓公,而齊桓公
又以管仲為靈魂,管仲之政治動向又採納當時全面輿論
以為其指導原則。此後晉文公繼續此政策,幾次統帥諸
侯攘赤狄而尊王室,於是春秋五霸一時為周王室與諸夏
之保障,後世遂名此政策曰「尊王攘夷」。
    戰國末葉,北方燕、趙、秦三大強國,對於同化更北
之戎狄,經營不遺餘力,隨著軍隊干戈之所向,而農人之
鋤頭同時到達,以開墾其處女之荒地,於是農業生產遞次
向北開拓推進,而政治力量又隨農人之鋤頭而同時俱進,
於是中國可以進而徵發戎狄以編制軍隊,此風至秦漢之
際而不改。當時頗有胡人軍隊著名於戰陣,而「樓煩軍
」為尤著,此外不只有編制「北貉人」為軍隊者,甚至有
編制「匈奴胡人」為軍隊者。史籍中出現的戎狄名目繁
多,舉其著者及其叶音,如陸渾(樓煩)之戎、大荔(鐵勒)
之戎、允姓(烏孫)戎、余無(伊吾)之戎、綿諸(滿洲)之
戎、邽冀(康居)之戎、翳徒(噠)之戎、燕京及無終與
楊拒(沃沮)之戎、義渠(焉耆)之戎、狄羱與太原(大宛)
之戎、泉皋(契骨)之戎等,若令支實音叶令居、雷翥(澤
名)、犁靬,孤竹則音叶姑臧、康居、高車、高昌也。春
秋時期戎狄入於畿甸,呈現「華戎雜居」的局面,此與諸
夏雜居的戎狄,環境勢必不允許渠再過其遊牧的生活,此
時區別華戎的,應莫過於語言的異同也。
    顧炎武<日知錄>云:「趙世家:武靈王-----遇樓煩
王於西河,而致其兵。」<史記‧匈奴列傳>:「趙武靈王
置:雲中、雁門、代郡。」<史記‧項羽本紀>:「漢有善
騎射者樓煩。」<漢書‧高祖本紀>:「高祖四年,北貉燕
人來助梟騎助漢。」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時,必已感
受到騎射的強勁威力,但當時胡人僅能燒殺擄掠,其武力
並不足對諸夏構成嚴重的威脅,反而屢遭漢族的攻伐。
秦始皇吞滅六國統一中國以前,趙國奄有今日山西北部
、河北南部之地,名將李牧戍邊,以誘敵之策,大破匈奴,
殺十餘萬騎,拓地至於陰山山脈;秦亦略取河南地,與趙
之河套為鄰;燕將秦開擊東胡,東胡卻走千餘里。秦滅六
國而後,蒙恬將十萬之眾北擊胡,今鄂爾多斯高原,當時
所謂河南地者,本已淪於匈奴,至是連同河套一帶,俱為
秦所收復,匈奴遁走漠北。於是,蒙恬以三十萬眾戍守邊
塞,並起臨洮至遼東修築萬里長城以拒胡。
    陰山山脈被視為古代華、戎的天然分界線,事實上
卻是秦、漢時期漢人和北方胡人爭奪的對象。匈奴原遊
牧於鄂爾多斯高原,北越黃河,以今日歸綏、包頭為活動
中心,繼因這片黃河倒U字形以北,與陰山以南的走廊地
區為趙國攻佔,不得不越過陰山山脈向北,再進入草原深
處(蓋即活動於古名「娑陵水(Selinga)」的色楞格河流
域)。西元前210年秦始皇駕崩,秦帝國漸成瓦解之勢,國
內大亂,擾攘四年,將帥互相殺伐,以覬覦帝位,諸適邊者
復去。於是匈奴頭曼單于遂乘勢崛起,努力恢復往日之
盛,建單于庭于綏遠省集寧、陶林縣西北,漸逾大漠南侵
,鄂爾多斯高原一帶復為所有,而與中國界於故塞。
    所謂「嬴秦之世,三部併強」,匈奴東方有東胡,西
方自今日寧夏、甘肅以至塔里木盆地之東有月氐,北方
自外蒙古北部以至南西伯利亞,貝加爾湖一帶為丁零,葉
尼塞河流域上游為堅昆。當時東胡與月氐的勢力都足以
與匈奴對抗,所以匈奴初期的歷史發展方向,因左、右都
受到阻礙,北方又時有被襲之虞,而處於被夾擊的最不利
地位。待漢族中國統一於秦朝,匈奴立即再增加一個最
大的敵手,才行奪回的「北河」迅速又被秦朝攻佔,甚至
失去鄂爾多斯的本源地,國境再次退到以陰山山脈為南
界。這時,正當匈奴第一代單于頭曼的時代。
    秦始皇以長馭遠駕之才,為攘夷安邊之略,於是匈奴
遠遁漠北,不復為邊患者久之。秦始皇去世的次年,在漢
族中國,大革命的火光從這一年熊熊燃起,最後被出身於
鄉村的劉邦所領導的文人和武士集團,歷經幾番浴血廝
殺,終於西元206年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農民帝國。
這時中國的文化儘管已經相當優美,商業在中國也日漸
繁榮,絕大多數的人民卻還都是農民,軍隊的成員也大都
是農民出身。在中國的北方,匈奴也同時建立了一個空
前強大的遊牧帝國,上自單于下至人民都以遊牧為生,他
們跟漢朝分庭抗禮了將近兩百年才衰微,使亞洲大陸東
部同時出現兩個生活方式完全不同的族群對峙的局勢。
    在於北方草原,偉大的遊牧民領袖冒頓,繼位為匈奴
第二代單于,從此揭開了統一亞細亞遊牧世界的帷幕。
冒頓先以驕敵之計使東胡不為備,遂進軍大破滅東胡,擄
其民眾畜產。歸而西擊走月氐,和脅迫諸羌服從。悉收
秦所奪匈奴故地,與漢故河南塞,至朝那、膚施,遂侵燕
代,丁零、堅昆、渾庾、屈射、薪犁、白羊、樓煩諸國
俱服屬於冒頓,再向西又壓迫中亞細亞遊牧民族與塔里
木盆地三十多個沃洲國家,全行歸於匈奴支配之下,勢力
急速自吉爾吉斯草原伸向鹹海、裏海,並控制了東西文
明地帶間的交通路線,而建立起世界史上空前顯赫的第
一個遊牧大帝國,歐亞大陸北方最早的遊牧大同盟於是
成立,而成立這個遊牧大帝國所費時間,則數年間一氣呵
成。是時冒頓所轄控弦之士號三十萬,廬帳人民之數可
想見矣!中國的史書說:當時自烏孫以西至安息,匈奴使
者只須憑一紙單于的證明,便可以在任何地區接受招待
和自由取得所需馬匹,任何國家不敢違抗命令。
    匈奴世姓官號:稱其王曰「撐犁孤塗單于(Tengri
Kudu Jenuye),匈奴謂天為撐犁、子為孤塗,今突厥文及
蒙古文猶以Tengri指天而言,撐犁後來譯為騰格里。單
于自鎮中權,而以二屠耆(Dugi)分鎮東西,匈奴謂賢曰屠
耆,東西屠耆謂左右賢王也,常以太子為左屠耆,位最崇;
賢王以下有左右谷蠡(Rukle)王、左右大將、左右大都
尉、左右大當戶、左右骨都侯(亦作骨都盧Kutuluk,其
後更千餘年,音猶不殊,即今日突厥文之Kutluk,其意為
福或吉祥)。自賢王以下至當戶,大者萬騎,小者數千,凡
二十四長,立號曰萬騎。左右賢王及左右谷蠡王是曰四
角,外有六角,是為單于之戚族,與成吉思汗及蒙兀兒帝
國時之白角同其致也。匈奴以四角為最大國,左右骨都
侯輔政,諸二十四長亦各置千長、百長、什長,裨小王相
、都尉、當戶、且渠之屬。單于姓「虛連題」(見<後漢
書‧南匈奴列傳>,餘書皆作「攣鞮」氏),單于之后稱曰
「閼氏(Inchi)」,異姓有呼衍氏、蘭氏、須卜氏、丘林
氏,常與單于婚姻。名家曰豆落(Dorak),俗至五月大會
龍城(地在今察哈爾多倫),入秋馬肥,八月又大會於蹛林
課校人畜,與蒙古之庫里爾泰大會正同。
    「Tengri」音叶霆霓、天籟,倒裝為雷霆、雷電、
藍天、老天,故為「天」的指謂。「孤塗」音叶「蝌蚪
(青蛙的幼子)」、「蓇朵(尚未綻放的花朵)」,故為「
子」的指謂。<楚辭.天聞>:「厥利惟何,而顧菟在腹?」
「蝌蚪」又音叶「顧菟」,傳說又因字義附會云月中有
搗藥的玉兔。「單于(善于)」音叶鮮虞、鮮于(複姓)、
商於(地名)、上虞(地名)、山陰(地名)、山陽(地名)、
夏陽(地名)、鮮陽(複姓)、咸陽(地名)、孫陽(複姓)、
索陽(複姓)、戲陽(複姓)、盱(地名)、西夜(國名)、
豕韋(國名)、室韋(族名)、豨郼(古帝)、沙壹(哀牢之
祖)、散宜(氏族)、謝(國名)、徐聞(地名)、薩彥(嶺
名)、碎葉(城名)、新野(地名)、蓨魚(氏族)、仙遊(地
名)、錫爾(河名)、三危(山名)、駟望(郡名)、四嶽(古
帝)、獫狁(族名)、玁狁(族名)、獯鬻(族名)、薰育(族
名)、軒轅(古帝)、熊耳(山名)等,而閩南語「熊」音近
「匈」、「耳」音近「奴」,唐代漢譯<廣方言經>稱匈
奴為「護那」,<史記‧匈奴列傳>云匈奴之祖曰「淳維
」,音叶淳于(複姓)、蚩尤(古帝)、真武(神名)、嫦娥
(神名),而真武、嫦娥與玄武、霜娥一音之轉,則匈奴與
單于僅可視為音近,而各有不同的源頭。
    「屠耆」音叶島槌、丹朱、當家、太子、童稚、天
真、弟子、度晬、淘氣、齠齔等,流求國王歡斯渴剌兜
之子曰島槌、帝堯之子名曰丹朱,顯然「屠耆」一詞太
子之義多,縱有「賢」之義,也是後來之事。「谷蠡」音
叶磊砢(才氣卓特)、犖犖(很明顯的)、凜凜(威嚴的)、
能人,及滿洲語謂管三百人之頭目的「牛彔」、流求國
謂管村中事的「鳥了」帥,「谷蠡」的職權要比後兩者
大得多。「骨都」音叶管待、寬待、掛搭、掛單、公道
、功德、客套、款待等,故有福或吉祥等意。「虛連題
」音近「薛延陀(族名)」,急讀之音叶申屠(複姓)、司
徒(複姓)、汕頭(地名)、順德(地名)、上黨(地名)、刪
丹(國名)、燒當(族名)、少典(古帝)、受鐸(地名)、商
湯(古帝)、相土(古帝)、新頭(河名),及漢初於朝鮮半
島所設四郡之一的「玄菟」。
    「閼氏」雖音同「胭脂」、「」,然又音叶愛
家、哀家、翁主、兀真、豔姬、妖嬌、翊贊、翼贊、倚
杖、仰仗、鞅掌、央及、養尊、燕居、褕翟(后衣)、娩
澤(容貌媚好)、蘊藉、吻頸、姻戚、姻親、愛情、一齊
、溫存、冤家等,及蒙古語謂鴛鴦的「昂吉兒」,故不能
僅以胭脂之義釋之。「豆落」音叶逗留、停留,此即為
遊牧民族的家。「呼衍」音叶呼延(複姓)、渾庾(族名)
、杭愛(山名)、轅(山名)、馮翊(地名)、華陰(地名)
、鳳陽(地名)、淮陰(地名)、范陽(地名)、夫餘(族名)
等。「須卜」音叶泗沘(地名)、卹品(地名)、綏賓(地
名)、襄平(地名)、小沛(地名)、下邳(地名)、錫伯(族
名)、鮮卑(族名)等。「丘林」音叶昌黎(地名)、長林
(山名)、叱李(複姓)、叱連(複姓)、邛郲(山名)、重黎
(氏族)、陳留(地名)、純留(地名)、狫(族名)、曹奴
(國名)、祈連(山名)等,蘭氏僅一個音節,不易測知未省
音前的複音原貌,也許與「柔然」有關。
    當匈奴極盛之時─「罰右賢王,使至西方求月氏擊
之。以天之福,吏卒良,馬力強,以夷滅月氏,盡斬殺降下
定之。樓蘭、烏孫、呼揭及其旁二十六國,皆已為匈奴,
諸引弓之民,並為一家。」,當其衰時─「於是丁零乘弱
攻其北,烏桓入其東,烏孫擊其西,凡三國所殺數萬級,馬
數萬匹,牛羊甚眾,又重以餓死,人民死者什三、畜產什
五,諸國羈屬者皆瓦解,匈奴遂大衰弱。」月氏與烏孫本
居敦煌祈連間,至冒頓單于攻破月氏,而老上單于殺月氏
王,月氏因越天山過大宛,然後東南擊大夏而臣之,都媯
水北為王庭,號大月氏;其羸弱不能去者,保南山羌,號小
月氏。烏孫、烏桓等雖一時服屬於匈奴,但仍保有相當
自主性。郅支單于勒兵逢擊烏孫,破之,因北擊烏揭,烏
揭降,發其兵西破堅昆,北降丁零,并三國,數遣兵擊烏孫
,常勝之。其所擊「烏揭」似即與樓蘭相提之「呼揭」,
兩者乃一音之轉,烏揭音叶俞紒(族名)、郁郅(國名)、
陽翟(地名)、禺知(地名)、義渠(族名)、郁成(城名)、
焉支(山名)、弇茲(山名)、沃沮(族名)、勿吉(族名)、
奄蔡(國名)、伊祈(複姓)、羊腸(地名)、伊闕(地名)、
榆次(地名)、雩(地名)、陽城(地名)、陽曲(地名)、
焉耆(國名)等,又音叶「月氏」,然而可能與小月氏有關
的一支民族,<梁書>記載漢時曾從班勇擊北虜有功,受封
為車師後部親漢侯的「八滑」,其繼大月氏後在中亞所
建的帝國卻稱為「噠」。印度史上芬人(Huna)時期統
治者的王號為「耶薩(Yetha)」,此蓋如西方人稱中國的
「震旦(按:一般都誤為契丹{Kitai})」,經馬可波羅作
「Cathay」之後,再用英語讀已完全走樣一般,「氏」之
與「氐」本同一字,<集韻>:「蚔與蚳通。」,「Yetha」
可讀如「噠」,亦可讀如「耶薩」。
    「呼揭」音叶河宗(氏族)、幵(地名)、赫哲(族
名)、訶(王號)、和卓(尊號)、后稷(周祖)、荷澤(地
名)、壺涿(山名)等。「烏桓」音叶葉赫(部名)、窳渾
(族名)、閼胡(族名)、璦琿(地名)、無懷(古帝)、吳回
(古帝)、烏滸(河名)、野狐(嶺名)、衛輝(地名)、蕪湖
(地名)、有扈(氏族)、餘杭(地名)等。「烏孫」音叶烏
什(地名)、禺氏(地名)、藥殺(河名)、危須(國名)、安
息(國名)、亞速(國名)、伊循(地名)、貳師(城名)、偃
師(地名)、有熊(氏族)、堯舜(氏族)、虞舜(氏族)、有
莘(氏族)、有娀(氏族)、愛新(複姓)、王險(地名)、鹽
山(地名)、吳興(地名)、無錫(地名)、恩施(地名)、越
巂(郡名)、越裳(氏族)等,寧夏省的阿拉善和碩特旗之
前二音,及新疆省的阿克蘇,都是其叶音。「阿富汗」可
溯源於「閼胡氏」;中亞的「鏺汗(Feghana)」可溯源於
「八滑」;古今的地望固仍相去不遠也。
    東漢光武帝建武二十四年(西元後四十八年)春,八
部大人共議立比為呼韓邪單于,以其大父嘗依漢得安,故
欲襲其號。於是款五原塞,願永為藩蔽,扞禦北虜。光武
帝用五官中郎將耿國議,乃許之。是歲十二月,比自立為
呼韓邪單于,匈奴之分為南北單于,自此始也。先是首位
呼韓邪單于既立,時五單于並立,欲收拾殘局洵非易事,
乃採納左伊秩訾王之計,稱臣入朝。漢元帝建昭三年(西
元前三十六年),西域都護甘延壽與副使陳湯發兵即康居
誅斬郅支,郅支單于既誅,呼韓邪單于且喜且懼,上書言
願入朝。及復入朝,自言願婿漢氏以自親,元帝以後宮良
家子王嬙(昭君)賜單于,單于驩喜,上書願保塞。
    「昭君出塞」的戲目,各戲種每不憚其煩的一演再
演,卻總是歪曲史實,把整個事件描述成漢朝是因為受到
匈奴武力犯境的威脅,由於打仗又打不贏敵人,不得已才
屈辱的出此下策,孰知事實的真象根本不是這麼一回事,
那就不是一般的社會大眾所能瞭解的了。「邪」音斜又
音耶,閩南語「呼」音ㄏㄛ又音ㄎㄛ,故「呼韓邪」有可
能讀如「可汗」,而為接續的鮮卑(沙摩汗、沙木汗)、
柔然(邱豆伐可汗)所承襲,惟「可汗」實亦音叶國王,及
烏孫王號之稱的「昆莫」或「昆靡」。可汗之妻的「可
敦」則音叶共同、勾搭、閨闥、蔻丹。
    <魏書‧西域傳>介紹噠說:「西域康居、于闐、
沙勒(疏勒)、安息及諸小國三十許皆役屬之,號為大國,
與蠕蠕(柔然)婚姻。」對其民族與國家的起源,曰:「大
月氏之種類也,亦曰高車之別種,其原出於塞北,風俗與
突厥略同。」高車與柔然互相攻伐,而歷史上的康居突
然消失,竊疑兩者實同音之異譯也,然「高車」固有音叶
康居、孤竹、句注、姑臧、會稽、箇舊、古宗、貴州,
及音叶高昌、庫車、括蒼、廣昌等兩種讀音,或謂其先
為丁零,後為回紇,入元又稱康里,謂突厥語康里有車之
義,皆不然也。康里縱有車義,亦與高車無涉,高麗、皋
落氏、西落鬼戎、葛邏祿、克烈等都音叶康里;康居、
堅昆互為倒裝,「高車」乃是音譯非意譯也。猶如康居
一般,史上的高車亦不應無端消失,以音韻及地緣關係
而言,南俄的欽察(Kipchak)其西遷之高車歟!
    <史記‧匈奴列傳>謂冒頓以兵滅東胡王,然對於東
胡此後何去何從卻並未做交待,只知道在原本東胡活動
的這片地域,後來出現了烏桓、鮮卑這兩個遊牧集團,可
知此二族原皆為東胡聯盟的一份子,而東胡乃是音譯又
兼意譯。史書云鮮卑以部落大人之名為氏,然而何以卻
未見記載有人以其名王稱號「檀石槐」、「軻比能」為
氏?可見此說不足為憑。史載鮮卑慕容廆遷於徒河之青
山,兄吐谷渾與廆以細故不協,於是擁馬西行,乃西拊陰
山,建吐谷渾國,又載吐谷渾為徒河涉歸之子,此「徒河
」、「吐谷渾(Tuyuhun)」與東胡、党項、鐵伐、鐵弗
、拓跋、禿髮、吐蕃、大宛等顯然均為一音之轉,又倒
裝為「黃帝」,此其所以標榜為黃帝之後也!
    中部西伯利亞葉尼塞(Yenisei)河的上游有上中下
三條「通古斯(Tunguska)河」注入,而「東胡」則國外
史學家稱作「通古斯(Tungus)」,中國東北一帶的族群
且被統括為「通古斯族」。其實,與其說「Tungus」是
「東胡」,倒不如說是「突厥(Turk)」的對音也!「葉尼
塞」音叶烏孫,第不知是烏孫之先世即居於此河流域,抑
為覆亡之後的遺民所播遷。西伯利亞三大川除葉尼塞河
以外,尚有勒那河與鄂畢河,「勒那」音叶樓蘭、樂浪、
尼倫、柔然,而柔然始發跡於貝加爾湖一帶。「鄂畢」
音叶悅般、阿拉伯,亦音轉為兀良哈、烏梁海、烏滸(河
名)、閼胡,又音轉為阿姆(河名),而烏滸河即阿姆河。
鄂畢河距烏拉山不遠,顧實謂「閼胡氏之所保」的「瓜
纑之山」即烏拉山,而悅般其先匈奴北單于之部落也。
    東漢和帝永元三年(西元91年),大將軍竇憲繼幾次
重創北匈奴之後,再度發兵攻擊北單于,他僅派耿夔等人
率領精兵八百騎,自居延塞出發,向金微山(今薩彥嶺)北
單于庭挺進,匈奴軍在毫無抵抗下潰敗,乃遠引西去,循
額爾濟斯河上游以達鹹海、裏海,與當時據有今俄羅斯
地之巴斯克爾人、阿蘭人及其他部落激戰,然後入歐洲,
五胡亂華期間,他們在名王巴拉密王領導之下,開始自伏
爾加河下游征服歐洲,東、西哥德及法蘭克等日耳曼系
諸種族,非被壓制脅從,便是在兵鋒下潰退,湧入羅馬帝
國境域,阿提拉王在位時,到達最高巔峰時期,從裏海到
萊茵河,匈奴大帝國領土橫跨歐亞大陸,王庭設於多瑙河
之北的匈牙利草原。大帝國隨阿提拉之死而瓦解,阿提
拉幼子Hernac(<魏書>中所載的忽倪)領導大部份族人,
向東退回他們原住的歐、亞交界地帶。
    匈奴北單于在漢軍的重重包圍中,損失五千餘掩護
他的親衛騎兵後,突圍向西撤退,<後漢書>南匈奴傳、竇
憲傳的記載是「逃亡不知所在」,其去向原先是個疑問,
待歷史界自中國史與西洋史取得了連繫,方知他們放棄
蒙古高原故土後,所展開的是偉大的橫越北方歐亞大陸
行程。其羸弱不能去者住龜茲北,地方數千里,眾可二十
餘萬,號悅般國。及突厥勢盛,悅般為所迫,遂遠遁,過裏
海濱諸部族以西去,即歐洲史上之阿華爾(Avars)也。至
於在康居與阿蘭之間的奄蔡(Arsoi),則可能與今波羅的
海邊的愛莎尼亞(ESTONINA)有關。
    <前漢書.霍去病傳>:「討漱濮。」「漱濮」蓋「鮮
卑」之異譯,前漢時猶隱而未顯,想必與匈奴共進退,故
為漢所討伐。北單于逃走,鮮卑因此轉徙其地,匈奴餘種
留者尚有十餘萬落,皆自號鮮卑,鮮卑由此漸盛,因南抄
緣邊,北距丁零,東卻夫餘,西擊烏孫,至檀石槐時盡據匈
奴故地,東西萬四千餘里。乃自分其地為三部,從右北平
至遼東接夫餘、濊貊二十餘邑為東部,從右北平以西上
谷十餘邑為中部,從上谷以西至煌、烏孫二十餘邑為
西部,各置大人主領之。諸部大人中,較著者有中部的慕
容氏、西部的拓跋氏及禿髮氏與乞伏氏、東部的宇文氏
、遼西的段氏等。西晉懷帝永嘉五年,中原爆發了五胡
之亂,經過幾番擾嚷之後,終於由拓跋珪建立了北魏王朝
,統治中國北方達二百多年(西元368年至589年)。
    匈奴之俗尚左,故常以太子為左屠耆王、諸左方王
將居東方。長城以南民間實亦尚左,至今陰陽宅左青龍
、右白虎,以左為尊。漢武帝遣張騫出使西域,謀斷匈奴
「右臂」;南朝定都建康,史稱「偏安江左」,是匈奴單
于亦「坐北朝南」與中國帝王同。大月氏初據大夏,分
其國為休密、雙靡、貴霜、  頓、都密五部翎侯,然<類
篇>云:「蝢,國名,月氏也。」<正韻>:「同肸。」
<集韻>:「,音秘。又音迄、音,義並同。蝢,音纈。
」<說文>云肸字從十、從,佾字音翕、古但用,「
翎侯」或作「翕侯(Yaghub)」,蝢當為頓之筆誤,則「
頓」恰即「月氏」、「噠」之對音。<後漢書‧鮮卑
傳>云:「鮮卑者亦東胡之支也,別依鮮卑山,故因號焉。
」此實倒果為因,謂鮮卑山因鮮卑族得名則可,否則山名
又何所自而來?鮮卑不費吹灰之力就接收了匈奴遺種,頗
疑「須卜」即「鮮卑」之異譯也!
    柔然(蠕蠕)初居於漠北貝加爾湖一帶,其分野約與
高車同。相傳有一奴名木骨閭(Mukuru)者,既壯,免奴為
騎卒,代王猗盧時,坐後期當斬,亡匿廣漠谿谷之間,收合
逋逃,得百餘人。至其子車鹿會雄健,始有部眾,自號柔
然。或云其部酋姓「郁久閭拓跋(Ukuru Toba)」,又云
郁久閭乃魏太后之姓,「郁久閭」與「木骨閭」蓋為一
音之轉,故傳說其後易木骨閭為郁久閭,謂木骨閭先曾為
奴,又冠以北魏帝室之姓,應是北魏單方面給予的誣衊。
其時匈奴崩隕,檀石槐帝國已衰,苻秦、鮮卑俱呈瓦解之
勢,柔然乃興起於其間矣!木骨閭六世孫社崙為人凶狡,
甚有權略,渡漠北,侵高車深入其地,遂并諸部,凶勢以振
,北徙弱落水,其西北有匈奴遺種,盡為社崙所并,號為強
盛,其西則焉耆之北,東則朝鮮故地,西北則渡沙漠、窮
瀚海,南則窮大磧,其常所會庭則煌、張掖之北,通西
方之道俱在其掌握之中,於是自號邱豆伐可汗。
    雷穆塞(Remusat)謂近代之蒙古人疑即出自柔然,史
載成吉思汗所屬的孛兒只斤氏族出自尼倫部,尼倫、樂
浪、蠕蠕、柔然、弱落、勒那實為一音之轉,孛兒只則
音叶弁辰、百濟,與古代的朝鮮半島關係相當密切,至於
其系出鮮卑或源自匈奴?實不值得探討,也無從究詰,其
先世曾臣屬於鮮卑、為匈奴之一部則可以想見。高車屢
與柔然相攻,魏道武帝征伐柔然,高車雜種三十餘部亦為
所破。其後,太武帝征柔然,還至漠南,遣騎襲破高車東
部,降數十萬,皆徙置漠南千里之地,後又相率北叛。高
車與柔然爭輒敗,是以未能建成一大帝國,僅能奠居於準
噶爾盆地,臣服於北魏。拓跋氏一朝的邊防政策,首在防
止柔然、噠與吐谷渾交通,頗能收一時之效,其後突厥
崛起,遂悉數為突厥統一的旋風所襲捲。
    五胡亂華之群雄中有沮渠蒙遜者,其先世為匈奴左
沮渠。北涼以蒙遜為張掖太守,後蒙遜自立為張掖公,即
河西王位,卒後其子沮渠牧鞬為拓跋魏所滅。蒙遜事跡
無可稱述,謂其先世為匈奴左沮渠竊恐未必,唯史上匈奴
與突厥之連屬,實以蒙遜為其明證。發生在葉尼塞河上
游的「塔加爾(Tagar)」文化,蓋即是突厥人的文化,通
古斯(Tunguska)、鐵勒諸部的多覽葛、突厥(Turk)實乃
一音之轉。突厥魁渠姓阿史那,北魏太武帝滅沮渠氏,阿
史那氏以五百家奔柔然,代居金山,為柔然鐵工。或云「
金山狀如兜鍪,俗呼兜鍪為突厥,因以為號」,此謬言也,
突厥音叶跿、頭盔,倒裝為科頭、蝌蚪,<史記‧張儀
傳>:「跿科頭。註:跿,跳躍也;又,偏舉一足曰跿
。科頭,謂不著兜鍪入敵。」<說文>:「冑,兜鍪。徐曰:
介冑。」<增韻>:「胄,裔也。又,系也、嗣也。」兜鍪
音叶童蒙,倒裝為懵懂、牟堆(夏后氏之冠);阿史那音叶
烏孫,又音叶胤嗣。蝌蚪為蛙之幼兒,日本語謂幼兒合「
蝌蚪」與「童蒙」曰「」,故突厥有跳躍最高者
為主之傳說,冑、胄本同一字,後人強析之耳。
    定居金山之下的突厥,代代相傳至吐務時漸形強大,
自號大葉護(Maha Yabghu),大月氏五部「翕侯」讀作「
Yaghub」,兩者本無不同。翕:<廣韻,正韻>:「許及切」
、<集韻,韻會>:「迄及切」並音吸,翕又與歙同,歙又音
攝,攝音同射、射又音葉,「翕」有「葉」音韻書漏載。
吐務卒後,遺有二子,長子土門嗣立,居於東方,另其次子
室點密居西方,雖未分裂,但各自為治。西魏大統十二年
(西元546年),鐵勒將伐柔然,土門率所部邀擊破之,盡降
鐵勒眾五萬餘落,並佔有金山以西、天山以北之準噶爾
盆地。西魏廢帝元年(西元552年),土門求婚於柔然,被
拒,土門於是出兵大破柔然敕連頭兵豆伐可汗阿那於
懷芒北,遂告獨立,自號伊利可汗。
    西魏恭帝二年(西元555年),木杆可汗攻滅柔然,此
時在西方的室點密與波斯薩珊王朝結成聯盟,大破噠,
佔有窣利地區,隔阿姆河與波斯為界。此時的突厥,西破
噠、東走契丹、北并契骨、南收吐谷渾,威服塞外諸
國,其地東起遼海以西,西至西海,東西萬餘里,南自沙漠
,北臨北海,五、六千里皆屬焉,於是立庭於都斤山。數
傳至沙缽略時,由於汗位的紛爭及隋朝的離間,於隋文帝
開皇三年(西元583年),東、西突厥正式分裂。
    再經數傳,東突厥至頡利可汗時,於唐太宗貞觀四年
(西元630年)為李靖、李世勣等所破,東突厥第一帝國覆
滅。其後於唐高宗調露元年(西元679年),東突厥在唐朝
的統治之下復叛,至骨咄祿時漸盛,乃再自立為可汗,東
突厥第二帝國復興。西突厥方面,至唐玄宗天寶元年(西
元742年),可汗為突騎施莫賀達干所殺,汗子亡附唐朝,
西突厥遂亡。東突厥第二帝國經數傳後,於天寶四年(西
元745年),可汗被回紇懷仁可汗所殺,傳首京師,第二帝
國亦亡,為匈奴之後最具影響力之漠北游牧帝國。
    從音韻上來講,「突厥」之於「突騎施」實乃一音
之轉,「突騎施」之於「塔吉克」差別更微,其分際猶如
「百濟」之於「弁辰」、高麗之於「加羅」、「樂浪」
之於「任那」、「真番」之於「辰韓」。<魏書‧高車
傳>云:「高車蓋古赤狄之種也,初號為狄歷,北方以為敕
勒,諸夏以為高車丁零。其語略與匈奴同,而時有小異,
或云其先匈奴之甥也。其種有狄氏、袁紇氏、斛律氏、
解批氏、護骨氏、異奇斤氏。」赤狄、長狄、白狄、狄
歷均得略稱為狄,其實出自各個不同族屬。狄歷、丁令
、丁零、丁靈、釘靈、敕勒、特勒、鐵勒等稱謂,實均
為一名的同音異譯。外蒙古的「土拉」河或「獨洛(樂)
」水、中亞的「都賴」水或「怛拉斯」河、東北的「鐵
利(族名)」、「澹襤(族名)」,與「唐努(山名)」、鐵
勒諸部的「同羅」,及我國古代對北方遊牧民族帶敵意
之稱謂的「韃虜」等,都是「鐵勒」的叶音,此族活動的
範圍極廣,主要散佈地帶在貝加爾湖附近,以及巴爾喀什
湖北方的吉爾吉斯草原。
    鐵勒諸部計有回紇、同羅、僕骨、薛延陀、拔野古
、骨利幹、多覽葛、都播、契苾羽、渾、思結、斛薛、
奚結、阿跌、白霫等十五部,既稱鐵勒諸部,則「同羅」
可能居於諸部之領導地位。回紇原名袁紇,亦稱烏護,又
稱烏紇,隋時曰韋紇,至唐始稱回紇,其後改稱回鶻。<元
史>所記回鶻的稱號,有畏吾、畏兀、衛兀,間亦有畏午
兒、輝和兒等等不相一致的字樣,入民國以後政府明令
公佈的正稱是「維吾爾(Ouigour)」,今甘肅、青海一帶
猶有其稱為「裕固」的後裔。「裕固」音叶汪古,中俄
邊境的額爾古納河、安加拉(Angara)河,及勒那河流域
的雅庫次克、維科揚斯克等都叶此音,苦夷或庫頁為其
倒裝。其次,則匈奴時代的烏揭或呼揭、東北的勿吉或
沃沮與俞(Ugai)、南俄的烏克蘭(UKRAINIAN),及宇文
與完顏和輝發與忽汗(城名)、西方的伊吾與余吾(水名)
和浩罕與護骨、外蒙古的鄂爾渾(河名)、蒙古的姻親「
翁吉拉」等,也都有叶音關係。往西遷徙的僕骨入於窩
瓦河中下游,再西徙而為今之保加利亞(BULGARIA)。
    回紇之可汗姓曰「藥羅葛(Yokroka)」,顯然以部族
名為姓。在薛延陀(Seyenda)北境,居娑陵水(Selinga即
今色楞格河)側。其人驍勇,初附高車,繼為突厥之一部,
突厥泥橛處羅可汗時強併鐵勒,課以重賦,厚斂其物,又
猜忌薛延陀,恐為變,殺其渠帥數百人,鐵勒諸部由是叛,
遂相聯合,自立「俟斤」,以回紇為國號。至菩薩在位,
材勇有謀,戰必身先,所向輒破,下皆畏附。貞觀初,與薛
延陀侵突厥北邊,突厥頡利可汗遣子率十萬騎討之,菩薩
領騎五千與戰,破之於馬鬣山,因追奔至於天山,又進擊,
大破之,俘其部眾,回紇由是大振,因率其眾附於薛延陀,
號菩薩為「活頡利發」,建牙獨樂水上。突厥既衰,惟回
紇與薛延陀為漠北之最雄強者,唐太宗貞觀四年,回紇又
大破薛延陀,並佔有其人民與土地。
    唐玄宗天寶元年,回紇、拔悉密、葛邏祿三部合攻
突厥骨咄葉護,殺之,推拔悉密酋長為可汗,回紇、葛邏
祿自為左右葉護。回紇骨力裴羅葉護又擊破拔悉密,自
稱骨咄祿毘伽闕可汗,受唐冊封為懷仁可汗,南居突厥故
地,併有藥羅葛、胡咄葛、啒羅勿、貊歌息訖、阿勿嘀
、葛薩、斛嗢素、藥勿葛、奚邪勿等九姓,其後又攻拔
葛邏祿、拔悉密之地。唐室之對裴羅既優禮有加,回紇
亦斥地愈廣,東際室韋,西抵金山,南跨大漠,盡有突厥故
地,建牙於烏德鞬山、昆河(鄂爾渾河)之間。
    薛延陀的遊牧地在呼倫貝爾池與克魯倫河之間,在
此稍東諸部不屬高車,舊為柔然之一部,後淪於突厥。薛
延陀音叶朝鮮半島的玄菟、匈奴右部的休屠,也音叶西
突厥的沙陀,與取代藥羅葛氏為回紇可汗的跌氏。西
突厥雜有都陸及弩失畢、葛邏祿、伊吾、處月、處密等
部,統葉護可汗時控弦數十萬,霸有西域,據舊烏孫之地,
又移庭於怛羅斯河一帶。統葉護勇而有謀,善攻戰,遂北
併鐵勒,西拒波斯,南接罽賓,悉歸之。沙陀出自處月部,
始臣吐蕃,其馳射矯悍過之,吐蕃倚其兵,常苦唐室,及沙
陀歸唐,吐蕃由此衰。西突厥所轄之昭武九姓,據云來自
甘肅省張掖附近之昭武城,昭武、張掖一音之轉,則漢朝
河西四郡之一的張掖「張大漢之掖」之說乃是附會。
    鐵勒諸部中的「阿跌(Adir)」或作「訶(Ajir)」
,音近呼黠戛斯之酋的「阿熱(Ajer)」。古馬來語呼其
王曰「夏池或霞遲或遐至(Haji)」,亦音近「阿熱」,則
「阿跌」實亦音叶「跌」。葛薩(Khazar)音叶貴霜、
喀山、姑蘇、姑師,極可能與以後的「哥薩克」有關。
唐末有葛薩都督米海萬者,嘗與沙陀李國昌及其子克用
聯合以抗唐將李琢;此外似乎又曾大舉西徙,<唐書>嘗謂
阿拉伯西北有葛薩人,西洋史中亦曾謂有葛薩汗助羅馬
以抗波斯人及阿華爾人,中國史中所謂鄰於波斯之葛薩
突厥,蓋即是此輩。噠覆滅之後,在鹹海、裏海一帶出
現的「貨利習彌(Khorazm)」或「貨勒自彌」、「花拉
子模」以及「呼羅珊(Khorasan)」,依其音韻細細考案,
實即貴霜音轉,而阿勿嘀實音叶噠也。
    唐時的「黠戛斯」即漢時的「堅昆(Kvekur)」,地
當伊吾之西,焉耆之北,或曰「結骨」、「契骨」、「居
勿」、「紇骨」,亦曰「紇扢斯」,<元史>作「乞兒吉思
」或「吉利吉思」,近代又有「啟耳基茲」、「柯爾克
孜」、「柯爾克茲」、「柯爾克斯」、「吉爾吉斯」等
音譯。其種雜丁零,清時稱之為布魯特,係由唐時「布露
」稱號衍續而來。呼其君曰「阿熱」,其語言文字同於
回鶻,而「紇骨」固又音近「回鶻」也,至清時此族分為
布魯特(Buruts)及哈薩克(Khasaks),同言語而互相猜忌
,此哈薩克固即曾服屬於回鶻之葛薩也。
    唐玄宗天寶十四年(西元766年),安祿山在范陽起兵
造反,禍亂雖終得以平定,唐朝的國勢卻從此由盛轉衰。
肅宗時回紇嘗以兵助郭子儀,斯時吐蕃已據有古代月氏
之域,而唐之東西兩京皆陷於賊手,得回紇之力始克收復
。然自此以後回紇恃功而驕,對唐室總是予取予求,唐室
萬般無奈,也只能夠委曲求全,若非朔方軍人忠心謀國,
始終堅持「聯回抗吐」之國策,當時的唐室實已岌岌可
危。唐之兵力既已不能逮於西陲,於是吐蕃以沙陀、葛
邏祿、白眼突厥之眾共寇北庭,回紇嘗以壯卒數萬還取
北庭,卻大敗於吐蕃,回紇驕慢之氣漸失。唐朝末葉契丹
漸強,回紇逐步走向衰運,其別將句錄莫賀引黠戛斯十萬
大破其牙帳,回紇諸部因而逃離星散。
    回紇敗於黠戛斯之役,其部眾有十五部西奔葛邏祿,
一支奔吐蕃,一支奔安西,回紇十三部之近牙帳者則立烏
介可汗,南保錯子山。另有數部竄於室韋、黑車子之間,
武宗會昌三年,烏介復率眾侵逼振武軍,唐將劉沔遣石雄
率沙陀朱邪赤心三部,及契苾、拔拔三千騎,襲其牙帳,
大破回紇於殺胡山,可汗被創,與數百騎遁去,走保黑車
子,其所率之眾漸次降散。烏介被黠戛斯相國殺於金山,
其弟特勤遏捻繼為可汗,餘眾僅五千餘人,仰給於庫莫奚
,其後奚眾為唐將張仲武所破,回紇無所得食,日益耗散,
遏捻與妻子等九人西奔葛邏祿,餘眾遂淪為室韋奴隸,黠
戛斯以回紇餘眾應歸其所屬,率七萬眾來攻,大破室韋,
悉收回紇餘眾歸磧北。
    唐朝最嚴重的外患乃是吐蕃,關於吐蕃王室的來源
眾說紛云,或云南涼禿髮利鹿孤有二子曰樊尼、檀,
檀嗣,為乞伏熾盤所滅,樊尼挈殘部,臣沮渠蒙遜,以為臨
松(在今甘肅張掖縣南)太守,蒙遜滅,樊尼率兵西濟河,
逾積石,遂撫有群羌云。此說蓋著眼於「禿髮」與「吐
蕃」二音相近,但未能說明其為何遠在邏娑(拉薩)奠都,
<新唐書‧卷216上‧吐蕃列傳>說:「吐蕃本西羌屬,蓋
百有五十種,散處河、湟、江、岷間,有發羌、唐旄等,
然未始與中國通,居析支河西。祖曰鶻提勃窣野,健武多
智,稍並諸羌,據其地。蕃、發聲近,故其子孫曰吐蕃,而
姓勃窣野。」<後漢書‧西羌傳>記載無弋爰劍的後裔為
諸羌領袖,曾孫忍季父卯畏秦人的威迫,乃率其種人部落
而南,出賜支河曲數千里,與眾羌絕遠,不復交通,其子孫
各自為種,任隨所之,內發羌、唐旄走得絕遠。則祖述「
無弋爰劍」又與祖述「鶻提勃窣野」不同版本,謂蕃與
發聲近,莫非發羌尚遺漏了一音?而本應作吐發羌?或許
「唐旄」音轉而為「吐蕃」,亦有可能焉。
    「室韋」音叶「興安」,大、小興安嶺殆即因室韋
一族以這個地帶為活動範圍而得名。惟,室韋、粟末與
乎鮮卑、室韋實亦一音之轉,當然這並不意味說室韋、
鮮卑、粟末等均為同一指謂,但依其地緣關係及族名之
音韻如是相近而言,足見其血緣甚為接近,甚至於就是同
一個族群的分支。類似的情況也出現在東北,那就是勿
吉音近沃沮、望建(河名),而望建又音叶蒙古,亦音叶篾
兒乞,蒙古又音叶靺鞨,靺鞨則音叶渤海。唐時名黑龍江
曰望建河,白鳥庫吉云:「在哥爾督與鄂爾察言語中,呼
黑龍江為Mangu,江之意也。」又謂勿吉、靺鞨皆Mangu
之音譯,而為江畔住民之義。其實,這個說法正犯了倒果
為因之誤,河名望建實由於蒙古族之散佈也。
    歷史進展至隋、唐兩代,對於東北已不似以往之陌
生,<隋書‧靺鞨傳>載靺鞨有粟末、伯咄、安車骨、拂
涅、號室、黑水、白山等七部,號室、黑水一音之轉,又
音轉為越喜(部名)、愛新,黑水乃是部族名,非黑龍江之
意焉,拂涅似即黑龍江得名的源頭,黃龍、黑龍本一音之
轉。粟末、室韋有音韻上的通轉關係,白山與鮮卑互為
倒裝,安車骨音叶勿吉。靺鞨即南北朝與隋時的勿吉,靺
鞨諸部不相統屬,至清始以滿洲一名而復顯。
曰大莫弗瞞咄」之「莫弗」或「莫賀弗」的異譯,「瞞
咄」又音轉為「滿洲」,均即是酋長之義,與乎勿吉、沃
沮全然無涉也。號室、黑水一音之轉,又音轉為文殊(佛
名)、愛新,黑水乃是族名,非黑龍江之意焉。
    <北史‧九十四‧奚傳>謂奚本曰庫莫奚,分為辱紇
主、莫賀弗、契箇、木昆、室得等五部,似乎莫賀弗即
為庫莫奚的本部,而庫莫奚實音叶昔日盤踞日本九州之
「(kumaso)」也!<舊唐書‧室韋傳>載室韋有嶺
西、山北、黃頭、大如者、小如者、婆萵、納北、駱駝
、大室韋等九部,<遼史>中之「黃頭室韋」,<契丹國志>
、<松漠紀聞>等均又書作「黃頭女真」,是女真取代了
室韋盟主的地位,而女真則為如者之異譯也。<新唐書‧
北狄室韋傳>云:「大室韋瀕於室建河(舊唐書作望建河)
,河出俱輪,迤而東,河南有蒙瓦部,其北落坦部(舊唐書
作落俎)。」此蒙瓦又作蒙兀,有可能即是蒙古的前身。
女真一名見於史籍者,有所謂女真、女貞、慮真、朱理
真、朱里真、主兒扯、朱里先、徹兒赤、朱先等名,此
外更有女直、女質、慮直等別名,蓋如者又音轉為主兒
扯、徹兒赤、朱理真、朱里真,再音訛為朱里先、朱先,
以致於到後來漸向朝鮮、肅慎靠攏,無怪乎即使清太宗
亦要族人禁用諸申、珠申之稱也。李學智<對於勿吉靺
鞨種族與名稱之管見>一文中稱:「最低限度鐵勒部族間
雜有大量之東胡族,似無可置疑。」硬性的在東北與蒙
古高原活動的族群間作種屬的區隔,是十分困難的,也是
極其無謂的,蒙古族是否該歸屬東胡呢?
    回紇既衰之後,繼回紇而為漠北盟主的既非黠戛斯,
也非室韋,更不是葛邏祿,而是早在元魏時就已與庫莫奚
常同進出,活動於松漠一帶的契丹。自元魏以還,契丹依
違於中國與突厥、回紇之間,時服時叛,時盛時衰。回紇
既已西遷,契丹強盛,統一內部,遂為獨立之邦。其部族
分為八部,部各有長,號曰大人,常推一大人建旗鼓以統
八部。及阿保機為大人,用計盡襲殺諸部大人,遂立不復
代。阿保機稍并服諸小國而多用漢人,頗有窺中國之志,
乃決計征服渤海,以除肘腋之患,先遣偏師討奚、霫諸部
及東北女真之未附者,悉降破之,復攻渤海,取其扶餘城
以為東丹國,渤海遂歸於滅亡。至耶律德光在位時,又取
得五代石晉之燕雲十六州,然其極盛疆域,東西二極僅及
東北及回疆而止,並不如後起者之廣遠。
    自月氏西遷之後,在兩漢及南北朝時代,今日中亞細
亞實為吐火羅斯坦─即月氏、噠之國。南北朝末,突
厥勃興,突厥與波斯合作併吞噠,於是中亞成為西突厥
十姓可汗之地。唐朝破滅東突厥,繼聯合回紇、葛邏祿
破西突厥,如是回紇繼突厥而興,葛邏祿亦承繼西突厥一
部份勢力。就在這個時候,大食乘波斯與東羅馬之爭,攻
滅波斯,進入中亞。繼而吐蕃和大食合作,迫唐朝由西域
撤退,以後吐蕃並與回紇合作,佔領新疆和甘肅。自開元
至肅宗、代宗、德宗之世,是吐蕃全盛時代。唐朝一面
分化回紇、吐蕃,一面招撫沙陀,吐蕃之勢漸殺。而回紇
恃功,驕橫不堪,至武宗時,為唐及黠戛斯聯軍所破,回紇
西遷。此後吐蕃東與回紇相爭,西與大食作戰,亦漸趨於
衰微,然中國亦由唐而入五代,而契丹也起來了。
    大食自唐初勃興以來,一時版圖橫跨歐亞非三洲,天
寶以後,大食帝國分裂為三,十世紀末,三個哈里發鼎足
而立,惟東大食的實權,早已漸入波斯地方豪族之手。自
九世紀末至十世紀,波斯薩曼尼王朝先起於布哈爾,繼而
東併兩河區域,西統波斯,在其全盛時期統治由波斯灣到
蔥嶺西南之廣大地區。但波斯王朝之實權,逐漸轉移到
突厥傭兵領袖之手,這些突厥傭兵一部份是西突厥瓦解
後之舊部,一部份是由中國經天山西遷而來的,他們集中
在裏海一帶,與當地人混血,而以烏古思(Oghuz)知名,後
來塞爾柱突厥之主力,即此烏古思人。
    突厥西遷後,回紇亦陸續繼之而來。自唐末至五代,
回紇先在甘州一帶集中,繼而排除吐蕃勢力進入高昌,並
由此進入天山南路。他們的蹤跡,並遠達波斯東境之忽
羅珊一帶,西遷後轉向農耕和定居,而當時突厥則仍習於
遊牧。宋、元之間,回紇有兩部份,其在蔥嶺以東、天山
以北者,多信摩尼教;其在蔥嶺以西、天山以南者,則由
波格拉汗率其居民改宗回教。十世紀後期,突厥、回紇
兩族先後瓜分薩曼尼王朝,各建一大王朝,一是突厥先在
哥疾寧成立之王朝;一為回紇喀拉汗奪取布哈爾所建之
王朝。後來哥疾寧王朝佔據呼羅珊,入侵印度,並東侵殺
喀拉汗,自此回紇在中亞不振,而突厥大興。
    哥疾寧王朝後來也趨於瓦解,他們的傭兵領袖中又
有兩個王朝先後繼之而起,一為中亞之塞爾柱突厥,一為
阿富汗及印度之古爾突厥。塞爾柱統治波斯,並進入報
達,操縱哈里發,又西征小亞細亞,威脅東羅馬,逼迫歐洲
基督教徒起來組織「十字軍」。這塞爾柱王朝到了北宋
末年,也趨於衰微了,原來統治忽羅珊地方的王族算札兒
一時戰無不勝,不過鎮守花拉子模的一個傭兵領袖忽都
不丁自稱花拉子模「沙」,另一方面,撒馬爾罕的回紇系
屬王阿哈默也拒絕納貢(按:喀拉汗死後,其後繼者退守
八拉沙袞,所屬部落及東部回紇小汗趨於獨立。花拉子
模由哥疾寧王朝轉入塞爾柱王朝之手;而兩河之間區域,
即撒馬爾罕一帶,亦復如是,惟這一帶之統治者,與回紇
王的關係比較密切,不過承認塞爾柱的宗主權,對其納貢
稱臣而已。)。西元1130年,算札兒出兵討伐撒馬爾罕,
恢復其宗主權,這時候耶律大石也正率軍西進了。
    五代時的吐蕃,微弱不足道,在有宋一代,既日就式
微,其東來部族均與他族雜居而漸歸同化。另有一支由
唐而宋,雄踞西北,綿延二、三百年之久者,厥為西夏。
組成西夏的主要族群是黨項羌,乃西羌的別支,當然也就
是藏族的一個支系。黨項原住在吐谷渾之南,松州之東,
山谷崎嶇,縱橫三千里,大抵即現在甘、青之南,四川之
北的果洛一帶地方。<新唐書‧卷221>上載:黨項羌「以
姓別為部,一姓又分為小部落,大者萬騎,小數千,不能相
統。故有細封氏、費聽氏、往利氏、頗超氏、野辭氏、
房當氏、米禽氏、拓跋氏,而拓跋最強。」拓跋氏便是
建立起西夏的王室。<遼史‧西夏傳>以西夏為北魏拓跋
氏之後,<金史‧西夏傳>亦以其為元魏苗裔。果爾,是其
王室為鮮卑,部人則屬羌族。
    黨項又作唐古特(Tangut),一作唐古忒,又或作唐兀
、唐兀特,原為蒙古人由「吐蕃」舊稱之音轉,而對藏人
之共有的通稱,「黨項」之於「唐古特」蓋猶「東胡」
之於「通古斯」。事實上,黨項、大夏、吐火羅、土魯
番、簞桓、敦煌、東胡、達呼爾、吐谷渾、吐蕃、拓跋
、鐵弗、禿髮、大賀、太行、土方等均為一音之轉,卻
不能據此就說吐蕃的王室也屬鮮卑,然而兩者之間的血
緣實甚相近,其分際殆可以突厥之於突騎斯比擬之,其以
青康藏高原的居民,劃一的總稱羌族,或者概括的稱之為
氐羌,都嫌過份的草率而不符合實情,把果洛、阿壩、古
宗、嘉良納入藏族之群,都是這一觀念作祟。
    契丹皇族姓耶律氏,與蕭氏通婚媾,或云蕭氏為皇族
中之奚種,雖說蕭音近奚,卻不可就以為蕭乃奚之異譯。
契丹名其居曰「梟羅個沒里(Hialoka Muri)」,「沒里
」者河也,一作「錫喇木倫」河,或義譯作「潢水」。滿
洲人以為索倫人為契丹之遺裔,「錫喇」音叶「索倫」、
「述律」,蕭、梟同音,「索倫」或即蕭氏所從出,故耶
律德光母曰「述律」。耶律、鴨綠(江名)、挹婁(族名)
、依蘭(地名)一音之轉,耶律氏有出自挹婁的可能。
    高句麗既滅,大祚榮率家屬徙居營州。唐武后萬歲
通天年間,契丹李盡忠反叛,大祚榮與粟末靺鞨乞四比羽
各領亡命,東奔保阻以自固。盡忠既死,則天命右玉鈐衛
大將軍李楷固率兵討其餘黨,先破斬乞四比羽,又度天門
嶺以追祚榮。祚榮合高麗、靺鞨之眾以拒楷固,王師大
敗,楷固脫身而還。於是契丹及奚盡附突厥,王師道阻,
不克討。祚榮既并比羽之眾,恃荒遠,乃建國,自號震國
王,遣使交突厥。後來才受唐室封為桂婁郡王,再後又改
封為渤海國王,共傳十五主,二百二十九年。渤海曾受大
唐的文明洗禮,是興起於中國東北的第一個文明國家,具
有相當的文化,當時的唐朝曾稱之為「海東盛國」。
    契丹於五代時盡取渤海地,而黑水靺鞨附屬於契丹,
其在南者籍隸契丹,號熟女真,其在北者不在契丹籍,號
生女真。契丹天祚帝天慶二年(西元1112年)春,天祚帝
幸混同江釣魚,生女真部長皆來朝,遇魚頭宴,命其次第
起舞,部長阿骨打再三不應命,天祚欲殺之而不果,阿骨
打歸,遂舉兵叛。阿骨打姓完顏氏,自舉兵後屢戰屢勝,
於是仿傚契丹之以遼為國號,定國號為大金,並進一步的
對契丹窮追猛打,契丹遂一分為二,宗室耶律大石與諸大
臣擁耶律淳為帝,據有燕雲及上京、遼西之地,軍旅之事
悉委大石;天祚所有者沙漠以北,西南、西北兩路招討府
諸屬部而已。阿骨打卒,吳乞買繼位,耶律大石以天祚不
從所諫,率其眾向北去,天祚降金,遼遂亡。
    當北宋宣和六年(西元1124年)七月初,大石與天祚
意見不合時,他知道再住下去非常危險,遂率鐵騎兩百連
夜逃去,獲白韃靼「詳穩」古兒的支助,再西北至可敦
城,召集七州十八部酋長,於是得精兵萬餘,謀待機反攻,
然而形勢日益對金有利,雖然收服了乃蠻,但西夏、畏兀
兒都不願開釁金人,得到金兵將至的訊息,大石乃自率主
力,向西南方高昌畏兀兒假道再作西征。
    畏兀兒王畢勒哥歡迎大石入境,並願歸為附庸,親自
送行出境。大石由此西進,所過敵者勝之,降者安之,兵
行萬里,歸者數國,得牛羊財物不可勝計,軍勢日盛,銳氣
日增。出蔥嶺後,抵達鏺汗(Ferghana)時,曾與喀什噶爾
王戰,將其擊死。此後到塔什干,迂迴撒馬爾罕,而到起
兒漫(Kermaneh)。他到起兒漫後,號葛兒汗,又用中國體
制,由百官上尊號,曰天祐皇帝,改元為延慶,這就是所謂
西遼,外國史上稱之為黑契丹,這時候正值高宗紹興元年
(西元1131年),即南宋正式定都杭州之時。
    經過三年整軍經武,大石揮兵東行,到八拉沙袞,回
紇喀拉汗的後裔向大石輸誠,大石見其地勢甚好,建為大
本營,改名虎斯窩爾朵,並改延慶四年為康國元年。是年
三月,大石率七萬騎兵東征,但軍行萬餘里,牛馬多死,毫
無所得,只好班師,決定作較長久的打算,西遼也才成為
居國。大石回師以後,先北征康里,繼而東征喀什噶爾、
和闐、葉爾羌等天山南路之地,又向東北發展,並向撒馬
爾罕方面發展其勢力,擊敗統治者馬哈木,忽羅珊的算札
兒舉兵十萬來拒戰,結果算札兒大敗,大石改撒馬爾汗為
河中府,西遼在河中的霸權乃告確立。
    大石經營河中,他將河中防務交與奧斯曼人,卻把烏
古思人逐出境外,因他們的遊牧習慣,足以擾亂居國之安
寧。大石死時,版圖東北至高昌和阿爾泰山,東南至和闐
,西至起兒漫,北達哈薩克,南至忒爾迷,一時為中亞最大
國家。花拉子模在西遼保護之下,逐漸強大起來,終於起
來代替塞爾柱突厥在波斯的勢力,而成一大帝國,不過自
其王阿即思被大石打敗以後,三傳到摩訶末時,仍對西遼
稱臣。當成吉思汗尚未得勢時,克烈部之王罕受乃蠻壓
迫,逃奔到西遼,這說明西遼對蒙古之事有發言權。乃蠻
被成吉思汗破滅後,王子屈出律投奔西遼,國王直魯古不
僅收容,還把女兒嫁給他,後來屈出律勾結摩訶末,又聯
絡河中的奧思曼,瓜分其岳父國土,篡其王位,大石之國
遂亡。至於奧思曼族,後來又反抗花拉子模,不過受到殘
酷屠殺,奧思曼被迫逃到忽羅珊一帶。蒙古人到忽羅珊
後,他們再逃安哥拉,這就是後來奧圖曼帝國的由來。
    沃爾納德斯基所著<蒙古與俄羅斯>第一章第一節中
說:「十三世紀蒙古的興起,在今日之心理學上仍是一個
謎。」世知成吉思汗為大英雄,然有開必先,耶律大石實
為成吉思汗之先驅。北宋宣和六年,遼天祚帝在夾山一
帶,得大石之兵,聲勢一振,附近部落也有願意助遼反金
的,其中有陰山室韋部的謨可失,殆即後之蒙古。契丹盛
時,所轄非契丹部族凡五十九個,大石在可敦城所召集的
大黃室韋、敵拉、王紀剌、基赤剌、也喜、鼻古德、尼
剌、達拉乖、達密里、密兒紀、合主、烏古里、阻卜、
普速完、唐古、忽母思、奚的、兒畢等十八部,其中
的王紀剌、尼剌、密兒紀,似分別即後之翁吉剌、尼倫
、篾兒乞,而蒙古部族最初又被泛稱為阻卜(按:阻卜又
作阻,或云乃是韃靼的倒寫之筆誤;<前漢書‧霍去病
傳>:「討遫濮。」遫濮殆即阻卜的前身)云。
    當蒙古的蓋世英雄帖木真初起時,蒙古族分為兩部
份,一為尼而倫部,泰亦赤兀、札只剌、朵魯班及帖木真
所屬的孛而只斤等部都屬之;一為多只勒斤部,伯岳吾、
阿魯剌惕、亦乞剌思等部屬之,後都為帖木真所統一。
在這些蒙古部族以東、大興安嶺之北有塔塔兒,支派很
多,為蒙古的世仇。在塔塔兒之東,今呼倫貝爾附近有翁
吉剌部,與蒙古有甥舅的關係,在此西南近長城處有汪古
部,初服金,後歸成吉思汗。在蒙古族的西北,散居貝加
爾湖及今色楞格河、鄂爾渾河的有篾兒乞部,其西南有
克烈部。在篾兒乞之南、克烈之西,北負阿爾泰山,南抵
沙漠,散居今科不多一帶的為乃蠻。乃蠻之北,今葉尼塞
河兩岸有吉利吉思,即唐時的黠戛斯,其北有失必兒。乃
蠻之南有回鶻(畏兀兒),回鶻之西為耶律大石所建的西
遼,更西則為花剌子模。塔塔兒以東,北自今日的哈爾濱
之北,南至淮河之南,為女真族所建的大金。金國以南迄
兩廣區域,則仍為漢族的南宋所保有。在今日寧夏而延
及甘肅的區域,則為西夏。這樣一個廣大而複雜的環境,
便是帖木真表現其奮鬥精神的場所。
    汪古部又稱白韃靼,蒙古又稱黑韃靼,早先蓋皆曾服
屬於塔塔兒。乃蠻為八姓之意,組成乃蠻的八個部族名,
今已不易得知。克烈音叶康里、蒙古語謂黑色的喀喇,
突厥語「康里」有「車」之義,契丹之先嘗屬回紇,後背
之走黑車子,或云此乃其學作車帳之始,此與以高車為康
里,蓋同屬由音義所產生的附會,此所謂「黑車子」殆即
「克烈」兩叶音義的合稱。蒙古既曾服屬於契丹,畏兀
兒又主動歸附,這兩點都足以促使成吉思汗向中亞發展,
而滅金又有為先人及契丹復仇的動機,下花剌子模後進
一步遣將西征,以及窩闊台繼位後的長子西征,與蒙哥汗
在位時旭烈兀的西征,最初的契機蓋僅為了擴大朮赤的
封地,忽必烈征服南宋之後,西征也就停頓了。
    蒙哥既卒,其弟忽必烈返至開平,自即帝位,改蒙古
國號為大元,改元中統,是為世祖,歷史又進入嶄新的一
頁。元世祖至元十六年(西元1279年),忽必烈統一了中
國,以開平為上都,燕京為大都,而自故都和林遷都到大
都,完成其大元帝國的建立。蒙古本部與原金國、西夏
、畏兀兒、南宋、大理的疆域,直接置於大汗的統治之
下,高麗、安南、占城、緬甸、吐蕃等皆列為藩屬,窩闊
台、察合台、欽察、伊兒等四大汗國,也都歸屬大汗的
統轄,這個自人類有史以來空前的大帝國,幾乎已囊括了
舊世界的絕大部份。兩次渡海攻打日本,一次遠征爪哇,
都堪稱是歷史上的創舉,惟最後均以失敗收場,一般學者
總將其失敗的原因,歸咎於蒙古人拙於航海,其實其轄下
豈無長於海事者,失敗的主要因素並不在此。
    自元世祖忽必烈君臨全國,至元順帝脫歡帖木耳共
傳十主,明太祖朱元璋應運崛起,既先後平定東南群雄,
乃轉兵北向,洪武元年(西元1368年)明將湯和、徐達、
常遇春等分道而進,脫歡帖木耳出居庸關退往上都,徐達
旋陷京師,有元一帶的帝國遂告結束。脫歡帖木兒回到
塞外,初走上都,再奔應昌,旋卒,子愛猷識里達臘嗣。未
幾,明將李文忠陷應昌,愛猷識里達臘以數十騎奔和林,
任擴廓帖木兒以國事,雖屢圖興復,但終無宏效。愛猷識
里達臘卒,弟脫古思帖木兒嗣,五傳至坤帖木兒咸被弒,
權臣鬼力赤篡立去帝號稱可汗,並將國號改為「韃靼」,
此舉蓋由於蒙古先世曾服屬於韃靼,猶如滿清初興起時
承襲女真人所建金之國號(按:稱蒙古人為韃靼蓋肇始於
金人,而為宋人所沿襲。)。由<黑韃事略>、<蒙韃備錄>
等書名觀之,蒙古人蓋亦以韃靼人自居,此由後世韃子、
韃虜等稱謂即為蒙古人之代名詞可知也。
    鬼力赤雖自立為可汗,時蒙古諸部以鬼力赤非元室
的嫡裔,不服,權臣阿魯台殺鬼力赤,迎坤帖木兒之弟本
雅失里,立為可汗。在此時期,蒙古西陲的瓦剌(即衛拉
特或斡亦剌特)部在猛可帖木兒的領導之下,漸漸強盛起
來,與東方本部的韃靼對抗,蒙古遂一分為二。猛可帖木
兒死,瓦剌分為太平、馬哈木、巴圖博羅等三部,均受明
朝的冊封。瓦剌與韃靼迭有盛衰,馬哈木卒後子脫歡繼
立,勢日強,已而襲殺阿魯台,併吞其餘二部,把分裂下的
蒙古合而為一,以元裔脫脫不花為汗,而自稱太師。脫歡
卒,子額森嗣,是瓦剌的最盛時期。
    明景帝景泰二年(西元1454年),額森襲殺脫脫不花,
自立為大元天聖可汗,雄視塞外。隔年,額森為其下知院
阿拉所殺,瓦剌的勢力遂衰,東部蒙古又乘運而起,但可
汗時為權臣所弒,直至巴圖蒙和為臣下所擁立,在位期間
盡平大漠南北,統一蒙古,稱達延(大元)汗,為蒙古族中
繼往開來的人物。達延汗為便於統治,於是分封諸子弟,
計左翼察哈爾、兀良哈、呼倫貝爾各一萬戶,右翼永謝
部、土默特、鄂爾多斯各一萬戶,汗自統左翼,與嫡孫卜
居東方的察哈爾部;第三子被封為汗的輔佐,統轄右翼,
第四子則留守漠北,為喀爾喀三部的統治者。
    斡亦剌特初次登上歷史舞臺時的居住地,是在貝加
爾湖以西,其先世可能是巴爾喀什湖附近的伊列,到清初
分成綽羅斯、杜爾伯特、土爾扈特及和碩特等四部,以
及附屬於杜爾伯特的輝特,其中綽羅斯以獨領整個聯盟
的左翼,故又稱之為準噶爾。大汗窩闊台於西元1241年
底之駕崩,意外的解救了西歐;正如窩闊台之死解救了西
歐一樣,蒙哥汗之死解救了敘利亞。十四、十五兩世紀
中,鄂圖曼突厥人之西進,亦可稱為蒙古西征之副產品。
西元1453年,鄂圖曼突厥人攻下君士坦丁堡時,其震憾歐
洲人的程度,遠過於兩世紀前蒙古人之佔領基輔,故蒙古
對歐洲之間接的威脅,與他們統治俄國同樣長久。
    蒙古在西方的四大汗國,彼此間亦時常相攻伐,先是
由於忽必烈的幼弟阿里不哥與忽必烈的爭立,繼阿里不
哥反抗忽必烈的是窩闊台汗國的宗王海都,在這長期的
動亂中,旭烈兀的伊兒汗國始終支持忽必烈,欽察汗國與
察合台汗國的宗王則站在反對立場,但到了後來,察合台
汗國又倒過來參加忽必烈的陣營。欽察汗國於別兒哥在
位時,與察合台汗國的阿魯斯交戰,結果反而失去花剌子
模故土,吹河西岸的土地。窩闊台汗國的察八兒與察合
台汗國的都哇之間也發生衝突,最後的勝利屬於都哇,在
都哇死後,察八兒又與都哇之子哥伯克衝突,但仍為哥伯
克所敗,察八兒亡命於大汗海山之處,從此窩闊台的封地
也隨著察八兒的失敗,而為察合台汗國所有。旭烈兀之
子嗣與朮赤之後裔,均承認忽必烈為其君主,此兩大汗國
之間的衝突,雙方損失均甚嚴重,據說當欽察汗國的別兒
哥望見死屍盈野時,大呼:「願上帝懲處旭烈兀!他以蒙
古人之手,殺死如是眾多蒙古人。倘吾人協力,則吾人將
征服世界矣!」直到鐵木耳統御的時代,各汗國之間的紛
爭才告一段落,鐵木耳的政策極其成功,蒙古帝國的權勢
在他治世中,可以說達到了最高峰。凡忽必烈所遺未能
完成之事,多半由他完成,他恢復蒙古帝國的統一,而形
成一個由大汗支配的汎蒙古聯邦的組織。
    成吉思汗崩殂前,曾使其諸子在大汗宗主權下,分掌
帝國一部領土,各建其兀魯思。把伊兒的石河以西,及將
行征服之西方領土,封與長子朮赤。朮赤卒,其次子拔都
繼立,統治該地。征服俄羅斯後,建都薩萊於窩瓦河下游
之地,朮赤之國的舊土,則成為拔都長兄兀兒答的封地,
包括西伯利亞、哈薩克斯坦,及錫爾河下游之地,朮赤的
另外兩個兒子昔班、脫花帖木兒,也在這裏得到封地。
拔都西征之後,領土大為擴張,俄羅斯諸公國也都成為他
的附庸,因為他的牧地原是欽察人的牧地,所以稱為欽察
汗國。由於拔都之國在最西方,故又稱為白帳汗國,但依
現代歷史術語,則稱此「白帳」為「金帳汗國」,而兀兒
答之國則稱為青帳汗國,取五行東方之色也。
    欽察汗國歷經數傳,烏茲別格汗即位之後國勢興隆,
他鎮服俄羅斯諸公國的叛亂,卻優遇莫斯科大公伊凡,命
他代理可汗向俄羅斯諸公國徵稅。這件歷史上偶然發生
的事,卻使莫斯科大公成了統一俄羅斯的象徵。烏茲別
格之子死後,國內陷於極度混亂,在這次紛擾之後,瑪麥
依成為事實上的統治者。此時青帳汗國內部,也發生了
汗位繼承的紛擾,有繼承權的脫脫迷失逃亡到中亞,得到
帖木兒的支持,返國後就很順利的爭到了汗位,之後他又
打敗了瑪麥依,統一了欽察汗國。可惜他乘勝襲擊了帖
木兒的國土,反為帖木兒所敗,因此方才統一的國度又行
分裂,成為月即別汗、喀山汗、克里米亞汗鼎足而三的
局勢。這次蒙古政權的分裂和衰落,給了俄羅斯的諸公
國以莫斯科大公為中心的統一運動的絕佳機會。
    察合台汗國是成吉思汗次子察合台的封地,包括巴
爾喀什湖、伊犁河流域、塔里木河流域,西至阿姆河,南
至印度河上遊之間的廣大地區。數傳至都哇時,兼併了
窩闊台汗國,勢力擴張後的統治者們,除經略阿富汗之外
,並時常侵入印度。在哥伯克汗之後,察合台汗國分裂為
東西兩部,東察合台汗國包括現在新疆地區,西察合台汗
國則以其餘的中亞地區為其領地。西元1360年,東部的
圖固魯克鐵木爾汗統一西部,但是他死後,察合台汗國又
行分裂。稍後,帖木兒獲得了西部的統治權,西元1380年
察合台汗國的全境都變成帖木兒的帝國。
    伊兒汗國東起阿姆河南岸,包括伊朗全境,西邊則與
小亞細亞西部之東羅馬帝國接壤。自蒙哥汗之弟旭烈兀
開國以來,代代的君主都對大汗效忠,但與欽察汗、察合
台汗兩國之間,卻時有衝突。自旭烈兀之後,歷經阿巴嘎
、阿爾渾、該哈圖、拜都的統治,之後宗王合贊以武力
取得政權。合贊汗卒,完者都嗣,再經阿不塞德的治世以
後,就內亂頻發,而分裂成許多小的國家。最後帖木兒自
北方侵入,並於西元1388年合併了伊兒汗國的全境。
    經成吉思汗和他的子嗣們所建立的帝國,自汗位繼
承戰爭的開始,而摧毀了帝國的統一。最後又經幾個汗
國間長期的紛擾,遂使這空前的大汗國,終在十四世紀的
七十年代開始崩潰。建立在蒙古本土以外的帝國疆域,
差不多都被土著民族給奪去了,就是沒有民族革命的地
方,也都分裂成許多小的部份。統御著本土的大汗,面對
南方明朝的興起,不能兼顧到帝國的整頓,尤其無力注意
到西方幾個汗國的存亡。帖木兒就是這個時代的寵兒,
在很短的時期之內,以成吉思汗的帝國為基礎,建立了他
自己的大帝國。早在青年時代,他已是西察合台汗國的
一個實力者,被任命做王子的輔佐,但是在圖固爾克鐵木
爾汗殂沒後不久,他就與王子之間發生衝突,最後用武力
爭得了勝利,並控制了東察合台汗國。
    帖木兒取代了察合台汗國之後,接著又征服了四分
五裂的伊兒汗國,最後他又進軍欽察汗國,使其臣服於他
的勢力之下。在統合了這些地區之後,他沿續了察合台
諸汗的路線侵略印度,西元1398年末攻入德里,把印度置
於他的勢力之下。西元1401年攻陷大馬色之後,並未予
以長期佔領即行離去,仍委諸埃及之手。西元1402年戰
勝鄂圖曼土耳其,並擄其蘇丹而去,因之已瀕於滅亡的東
羅馬,又延長了半個世紀的生命。
    十四世紀下半葉中,中國業已完全脫離蒙古統治而
獨立了,可是戰事並未停止,明兵追逐敵人於塞外,帖木
兒也不得不稱臣納貢,所以帖木兒終身的夢想,就是統治
全亞細亞,他最急的是脫離中國的藩屬,並想使中國歸向
回教。西元1405年,他率領一支龐大的軍隊攻向中國,不
料就在向中國進軍的途上病故,遂使明代最大的危機得
以解除。帖木兒生前曾以他的帝國分封其子嗣,死後國
內經過宮廷革命和內亂,才由沙哈魯繼位為汗,但是他直
接權力所及,僅是西察合台汗國的故土,和波斯東部地區
而已。再傳兩代,帖木兒帝國就完全處於分裂混亂的狀
態之中,波斯則被突厥蠻所佔領。西元1507年,欽察汗國
一支宗王的後裔芝巴尼汗佔領了這瀕於滅亡的國家之首
都哈烈,而結束了帖木兒汗國的生命。
    在帖木兒汗國崩潰的時期,帖木兒之子米蘭沙之曾
孫巴卑爾帶去一部份軍隊,武裝流亡印度,他由費爾干起
據有喀布爾,統領阿富汗斯坦,他有收復中亞的決心及征
服印度之企圖。西元1526年據有北印度包括巴基斯坦與
喀什米爾之地,彼在世時並完成了恒河流域的征服。至
其孫阿克拜大帝之經略,到十六世紀末,賓都耶山以北之
地,悉入蒙兀兒帝國的版圖。阿克拜的曾孫奧楞塞因宗
教政策與印度教徒結怨,其死後印度教徒四方作亂,特別
是在旁遮普之錫庫,以及西海岸之麻拉答二處,勢力最為
猖獗,官兵無力平亂,加以內部有帝位之爭,外有波斯寇
掠,各地方遂呈割據狀態,朝廷號令僅能行於德里,延續
到西元1857年,整個印度都為英國所吞併。
    欽察汗國到了阿合買汗的時代,適逢莫斯科大公伊
凡三世在位,雙方才開始了決定性的鬥爭。伊凡首先運
用外交策略,與克里米亞汗接近,之後又與波斯的突厥蠻
相結,使欽察汗國陷於孤立。同時欽察汗國也與波蘭的
加失米耳大公聯盟,以便夾攻莫斯科。最後,在伊凡一再
拒絕對汗廷納貢之後,戰爭終於爆發。西元1480年阿合
買汗敗死,伊凡三世正式宣佈俄羅斯獨立。阿合買之子
繼位後,建立大斡兒朵、阿斯脫拉汗二汗國以防俄羅斯,
西元1502年首都薩萊被克里米亞汗攻佔,欽察汗國遂亡,
領土也為克里米亞、喀山、阿斯脫拉汗所分割。
    喀山汗國於西元1552年為帝俄所併,這是蒙古政權
中最初為俄羅斯人所滅的一個,緊接著在西元1554年,阿
斯脫拉汗也為俄人所併,克里米亞汗國受鄂圖曼帝國保
護得延其國運,西元1783年也被併入俄羅斯帝國之內。
當南俄的蒙古汗國崩潰之時,在北部草原上的昔班汗國
漸漸的成為俄羅斯東侵的對象,這個國家是由拔都之弟
昔班的封地演變而來的,其勢力範圍西起烏拉爾山,東至
伊兒的石河,與衛拉特汗國及察合台汗國相接壤,昔班汗
國又稱作烏茲別克汗國,結束帖木兒帝國的芝巴尼汗,便
是這個王統中的一員。
    芝巴尼汗統一了中亞細亞,但在入侵波斯的戰爭中
失敗被殺。他的後裔在十六世紀中,始終統治著中亞細
亞的一部,後來由於王統斷絕,政權轉入阿斯脫拉汗國的
王族手中。他們從西元1599年到1785年之間,統治著中
亞細亞,以布花拉為首都,故稱布花拉汗國。西元1785年
這個政權又為忙乞惕族所掌握,西元1866年在強大的壓
力下,承認為帝俄的保護國。最後到西元1920年,這一個
蒙古汗國才完全為蘇維埃政府所覆滅。西元1512年昔班
朝的一支系伊兒巴爾斯支配了花剌子模的故地,其後裔
以基華為首都,故以基華汗國稱其國。最後在西元1920
年,最後一任基華汗為蘇俄所廢而併有其地。
    在中亞細亞的浩罕汗國也是烏茲別克汗系統的一個
支脈所建立的,後來接受滿清的宗主權,在十九世紀曾經
一度統治塔什干一帶地區,西元1876年為俄羅斯所併。
昔班系統的又一首長阿布勒海爾,於西元1428年稱汗於
多伯爾河流域,傳到伊巴克漸漸擴張勢力,至其孫庫楚穆
汗的時代,已有統一西伯利亞的趨勢。但是在帝俄勢力
東漸的過程中,庫楚穆汗已註定被摧殘的命運,他曾一度
承認帝俄的宗主權,但不久便在西部西伯利亞境內,到處
與帝俄演出可歌可泣的死戰,西元1598年於奧北河戰敗,
翌年殂沒,西伯利亞遂入於俄羅斯的掌握之中。
    「西伯」音叶「鮮卑」,故「西伯利亞」又或稱「
鮮卑利亞」。東北的「室韋」與「鮮卑」存在著音韻的
對轉關係,巴爾幹半島的「塞爾維亞(SERBIA)」與「西
伯」亦存在著音韻的對轉關係。古代通古斯族蓄豕而食
其肉,匈奴則否,此為通古斯族最著之一點,故匈奴呼其
東鄰為豕族;成吉思汗時,波斯察合臺汗之稱中國皇帝即
為豕帝。塞爾維亞農家都養豬,養豬的風氣自古就有,在
歐洲大陸上,豬的出產再無他國可與比擬,塞爾維亞可視
為早期西徙,而與斯拉夫民族混血的「鮮卑」。
    窩闊台汗國自察八兒以後,為察合台汗國所兼併,於
是一些不願附屬察合台哥伯克汗的人,乃擁都哇汗之子
伊米苦瓦戛而獨立,稱東察合台汗國。明初帖木兒自西
察合台汗國崛起,將東、西兩國合併,但兩國之汗仍存。
時伊米苦瓦戛之孫克茲爾為東察合台汗,克茲爾死後國
勢漸衰,其子孫佔據喀什噶爾,保持其國達一百五十年,
十六世紀末雖以葉爾羌為都,習慣仍稱喀什噶爾汗國。
    察合台汗國雖被帖木兒爭服,但在帖木兒殂沒之後,
又漸漸復興起來,其疆域由哈密到巴爾喀什湖附近,差不
多與現在的新疆相符而略大一點。當衛拉特極盛的時期
,額森曾兩度征服此地,而置之於其勢力之下,後更因喀
爾喀勢力的西漸,使衛拉特也逐漸入據其北部地區。他
們為了爭奪哈密沃土,不斷的與明朝衝突。十六世紀中
葉以降,統治的實權逐漸落入於回教聖職者諸和卓的手
中。西元1678年頃,喀什噶爾的依斯馬依耳汗擬驅逐和
卓阿發克,奪回統治的實權,阿發克向衛拉特的準噶爾部
求助,結果依斯馬依爾汗被俘,這塊地的主權轉入於準噶
爾汗之手,其南部則為汗保護下的回教神權區。
    西元1452年帖木兒的玄孫阿布塞伊德攻佔波斯之大
半,十五年後為波斯西部突厥酋長哈賽伯克所敗而死,哈
賽伯克遂統有波斯。不久波斯復大亂,西元1499年回教
高僧撒弗烏定之孫伊思麻爾始再統一波斯,創建撒弗王
朝,於西元1722年為阿富汗麻穆德所滅。麻穆德死後,波
斯人納奇爾崛起,波斯再興,頻頻向東侵略,欲自烏滸河
以南至印度河建立一大帝國。西元1747年納奇爾被刺,
其國分裂,繼而內亂不息,裏海南岸突厥族次第得勢,西
元1794年其部長阿喀穆罕默德遂統一波斯。
    阿富汗斯坦久為蒙兀兒帝國所領有,西元1640年波
斯來攻,佔據堪答爾,其後土人密爾瓦思舉兵逐波斯,其
子麻穆德於西元1722年滅波斯,併有其地。但自納奇爾
起,一度又入波斯版圖。西元1747年,堪答爾知事阿邁特
汗起,自立為阿富汗之王,定都堪答爾,西元1761年入侵
印度,攻破麻拉答,至其晚年包括旁遮普、俾路支斯坦而
成一大帝國。其子帖木兒遷都喀布爾,帖木兒死後國勢
頓衰,清初極盛時列為藩屬國之一。
    在達延汗一生中,他主要的功勳是使紊亂異常的社
會,變成穩定而有秩序的國家。他的分封,奠定了日後蒙
古封建制度的基礎,當時的各部,多數一直存留到今天。
這一次封建的結果,使他畢生努力統一的蒙古,在若干年
後,竟變成了許多星羅棋佈的獨立單位,因此在他死後,
他留下的帝國由於分封的原故,變成了孛兒只斤家族的
邦聯。大汗對於各部的控制漸漸鬆弛,強有力的各部,實
際上變成了獨立國家,大汗本身反成了帝國的一個象徵
而已。同時各部也因為內部的分封,更加分化,這不僅妨
礙了民族的統一,更招致了後日異族的統治。
    以察哈爾為直轄區的大汗,經過數傳,而傳到末代的
林丹汗。林丹汗的時代,已經是滿洲民族勃興的時期,自
亞細亞洲的歷史來看,凡是要統一中國或是要侵入中國
的北方民族,無論是起源於東北或是西北,都是在開始行
動之前,首先統一蒙古與滿洲,之後再開始向南方侵略。
因此,滿洲民族的勃興,也是循著這個歷史的途徑。他們
首先必須擊潰林丹汗,以贏得對蒙古的統治,林丹汗深恐
滿洲的興起,影響到蒙古的存亡,乃與明朝接近,並締結
了對付滿洲的同盟。這種措施雖然很有遠見,但是由於
仇明心理的驅使,反更加速了各部對林丹汗的離貳,轉而
同情與明為敵的滿洲。林丹汗為了控制各部的行動,不
得不使用武力,結果反招致了許多部落的叛變,迫使他們
歸附滿洲。最後,在內蒙許多部落與滿洲合作之後,在西
元1632年,滿清的太宗皇帝親率大軍侵入蒙古,林丹汗不
敵敗走青海,病死於該地。翌年,滿清的多爾袞親王又大
舉攻擊察哈爾部,林丹汗的遺子投降,蒙古大汗的傳國御
璽,也隨他的投降,而入於滿清皇帝之手。
    明代吉林省以北的女真人,共分三大集團,一為海西
女真,居住在松花江一帶開原以北;一為野人女真,居住
在黑龍江兩岸;一為建州女真,居住在長白山以東寧古塔
一帶。建州女真又分建州衛及建州左衛、建州右衛三部
,清太祖努爾哈赤即出自建州左衛。最初努爾哈赤只是
蟄居在蘇克蘇滸河上游的一個小部落而已,他陸續的併
吞鄰近諸部,進而翦滅了扈倫四部,遂於西元1616年自稱
可汗,國號曰金,從此逐步的展開對明朝的侵略。
    努爾哈赤死後,皇太極繼位,改國號為清,是為清太
宗。自從太祖立國,以金為國號歷時二十年之久,當時太
祖以金為號,為的是團結女真人的基本兵力。但到清太
宗時,已發覺單靠女真人,不足以鞏固團體的組織,不足
以逞其雄心,何況漢人投降的日益增加,連太宗本身的想
法和做法也漸漸的漢化,所以有改國號為大清的必要。
崇禎四年(西元1631年)明朝爆發了流寇之亂,這一次的
動亂歷時甚久,受禍範圍幾乎遍及全國,朝廷財政、軍力
為之虛耗,崇禎十七年李自成攻進了北京,崇禎自縊明朝
覆滅,山海關的守將吳三桂引清兵入關,雖然平定了流寇
之亂,而滿清也因緣湊巧的入主中原了。
    滿清在入關以前,就已經撫有了內蒙,西元1636年,
業經歸附滿清的漠南蒙古諸部的首長們,舉行庫利爾泰
大會,承認滿洲的皇帝為繼承蒙古可汗的大統,正式承認
了滿洲的宗主權。同時也由於業經歸依滿清與否的關係
上,而予以內、外蒙古之稱。在林丹汗的時代,外蒙喀爾
喀部已然差不多成了一個完全獨立的國家,最初喀爾喀
的領土,僅限於今日外蒙的東部,以後由於衛拉特部的西
遷,他們佔據了科不多河流域以東的地區,並漸漸的形成
車臣汗、土謝圖汗、札薩克圖汗、三音諾顏汗、阿拉坦
汗等五個獨立部份。由蒙古上滿洲皇帝以「博克達車臣
汗」─「神聖英明的皇帝」─的尊號看來,外蒙的車臣
汗乃是尊號,並不是部族名。
    退到天山北路衛拉特四部之一的準噶爾部,在他們
歷代英邁領袖的領導之下,勢力逐漸強大起來,到了噶爾
丹汗的時代,準噶爾已然成為全蒙古最強大的力量。他
在奠定他的基礎之後,就開始統一蒙古的行動,清康熙二
十七年(西元1688年),他首先進攻喀爾喀,在強大兵力猛
擊下,喀爾喀失去了抵抗的能力。於是,全喀爾喀的貴族
們召開了庫利爾泰會議,最後他們以同一宗教為理由,決
定歸附清廷,在親征準噶爾部途上的康熙帝,於多倫諾爾
接受喀爾喀各部貴族的朝賀,而建立了宗主權。
    噶爾丹統一蒙古或爭取東亞霸權之夢,最後的結局
終歸破滅,清廷經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努力,不獨佔
有了天山南北這片廣大的地域,更進而取得了青康藏高
原的宗主權。然而,就在滿清的國力向外擴張的同時,俄
羅斯侵略的觸角也悄悄的伸進遠東了。極盛時地跨歐亞
非三洲的鄂圖曼土耳其,已經縮小到僅剩小亞細亞。西
元1734年,吉利吉思被俄羅斯所征服。曾經不可一世的
鐵騎,畢竟不敵飛機、大炮,韃靼民族在完成了歷史性的
任務之後,已經不復在歷史的舞臺上扮演主角,而滿清入
關268年之後,今已悉數同化於漢人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黃 潛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