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心史<元明清系統紀>前篇第一「滿洲名義考」云
:「<唐書‧黑水靺鞨傳>言其酋曰大莫拂瞞咄,以女真語
釋之,女真呼長老曰馬法,今滿語猶然。武皇帝實錄載朝
鮮國王與太祖書,猶稱建州衛馬法足下,猶言建州衛酋長
云爾,馬法即<隋書>、<北史>、及<唐書>之莫弗或莫拂,
-----而瞞咄則其尊稱,隋唐時已有佛號,夷俗信佛尤篤,
文殊之稱,信為佛之最尊,而即以尊其渠酋,瞞咄即曼珠,
是其時已有滿洲之對音,為酋長之尊稱。至明而建州衛
最大之酋長為李滿住,李為明廷所賜之姓,滿住則明代皆
認為其酋之名,其實非也!何以證之?萬曆四十七年經略
楊鎬四路出師,為太祖所敗,明所調朝鮮助戰之兵,由都
元帥姜弘立率以降太祖,其時隨姜被擄之人,有<柵中日
錄>一文,見日人稻葉岩吉<清朝全史>所引,日錄言約和
後軍始下山飲水,胡將仍言:此事當到城見滿住後許令返
國。則當時太祖已稱天命四年,而將士尚稱之曰滿住,可
知滿住為建州最尊之號。而李滿住在前此百數十年,其
稱滿住即非其名,而為建州酋長之稱矣。隋唐時之瞞咄,
明時之滿住,一也,同為君之尊稱,則知清代宦官宮妾稱
至尊曰老佛爺猶是此俗,而高宗所謂滿洲即文殊其言可
信,因其部族稱君為文殊即滿洲,因曰滿洲國。」以上孟
心史之一段考證,李學智<對於勿吉、靺鞨種族與名稱之
管見>云:「瞞咄之應為佛號曼珠或文殊一說,是否可靠
雖已不能詳證,但其云隋唐之瞞咄與明代之滿住,以及清
代國號之滿洲均係同名之異譯,其義為對酋長之稱號者,
實可採信。」作為族稱的「滿洲」是否真與酋長之尊稱
甚或佛號有關呢?「靺鞨」一名若與「莫弗」有關,那麼
渤海、蒙古、勿吉、沃沮等族名,是否也都和酋長的尊
稱有關呢?本文試圖就十分有限的文獻檔案資料,再配合
古人未能弄清楚而已是今人必備的圖騰、地理等常識,
解開這個攸關我國東北方族群的謎。
    滿洲之名前史未見,其本來部族隸屬於女真。女真
之名起於遼世,歷遼、金、元三代皆稱女直,明代復其女
真舊稱,清修明史乃悉去之。其諱言女真之故,宋晞<滿
洲史>云:「女真即古肅慎之轉音,蓋清不諱言肅慎,以其
名著三代以前,藉見淵源之舊;而獨諱言女真,以遼世隸
之藩屬,嫌其先遠之微,且女真已有國號曰金,尤不願復
舉舊名,自同靺鞨諸部。」謂清人有意掩飾其曾經隸屬
於遼的事實是不錯的,但是說「女真」即是「肅慎」的
轉音卻有待商榷,音韻學寬鬆中自有嚴謹的尺度在。
    清太宗(皇太極)即位之前,滿洲人皆自稱女真,太宗
特下令禁止,只許自稱滿洲。王氏<東華錄>載天聰九年
十月庚寅諭曰:「我國原有滿洲、哈達、烏喇、輝發等
名,無知之人往往稱為諸申,諸申乃席北超墨勒根之裔,
與我國無涉,今後一切人等,止許稱我國滿洲原名。」證
之天聰實錄稿,改金國汗為滿洲國皇帝,改番書為滿洲國
書,足見太宗用心之良苦。既云「無知之人往往稱為諸
申」,則當時所兼併諸部中當有一部即名為諸申,而滿洲
微時或即曾隸屬於諸申之下。諸申音叶朝鮮又音近肅慎
,古籍中的肅慎依地望,顯然即朝鮮之先世。
    明代在東北置努兒干都司(治寧古塔即今寧安縣),
領一百八十四衛、二十所,以其首領為都督、指揮、千
百戶等官,其著者為分轄女真的三衛:一曰建州衛,長白
山三部(鴨綠江、珠啥哩、訥殷)屬之,約當今吉林、松
江及安東一帶;二曰海西衛,扈倫四部(輝發、烏喇、哈
達、葉赫)屬之;約當今吉林及遼北一帶;三曰野人衛,東
海三部(瓦爾喀、兀吉、庫爾喀)屬之,約當今松江、合
江及黑龍江一帶。其更在東邊的奇雅哈喇、烏拉拉、費
雅喀、鄂倫春諸部,以及庫頁(一作苦兀、苦夷,明永樂
九年命太監亦失哈征服之)島,都為該司權力所及的地區
,其中野人衛的兀吉或窩集實音叶勿吉、沃沮與鄂倫春,
建州衛的珠啥哩則音叶諸申。
    明洪武間創設建州衛,其第一指揮為女真野人頭目
阿哈出,以從軍有功賜姓名曰李思誠。阿哈出之子釋家
奴,更賜姓名為李顯忠。顯忠死,子滿住嗣,明宣宗宣德
四年請入朝充宿衛,不許。則知建州自李顯忠死後,其子
即稱滿住,始於宣德四年以前。憲宗成化初年,李秉等討
建州,斬李滿住,距宣德初已四十年,則此李滿住已非顯
忠之子,可見滿住一語為建州女真種人載為共主之意。
萬曆四十七年(即清太祖天命四年),明兵敗於清,所檄調
之朝鮮兵,由都元帥姜弘立率以降,胡將言:「此事當到
城見滿住後,許令還國。」云云,以當時太祖已建元稱尊
號,將士尚稱之曰滿住,可知滿住確為建州最尊之稱,前
惟李氏可稱滿住,至是則以稱太祖也。滿住固然音近滿
洲,但是國族名有可能因部酋尊稱而來嗎?
    或謂滿洲一名由於西方佛號,<滿洲源流考‧卷一>:
「按滿洲本部族名,以國書考之,滿洲本作滿珠,二字皆
平讀。我朝光啟東土,每歲西藏獻丹書,皆稱曼珠師利大
皇帝,<翻譯名義>曰:『曼珠,華言妙吉祥也,又作曼殊室
利大教主。經云釋迦牟尼師毗廬遮那如來,而大聖曼珠
室利為毗廬遮那本師,殊珠音同,師室一音也。』當時鴻
號肇稱實本諸此。今漢字譯作滿洲,蓋因洲字義近地名,
假借用之,遂相沿耳,實則部族而非地名。」終清之世以
滿洲為部族之稱,與漢人對列未嘗稍改。<東華錄>天聰
元年(明天啟七年)五月初五日庚午太宗遺朝鮮王書曰:
「自後若有爾國逃人,我即捕送。我國之滿洲漢人,逃至
爾國,爾即捕送。」天聰八年(明崇禎七年)正月十六日
癸卯,太宗遣薩哈廉語諸漢官曰:「爾漢官皆謂滿洲官員
雖嫻攻戰貪得茍安,不知憂國急公。」又云:「當國中年
歲荒歉,八家均出米粟賑濟貧民,朕與諸貝勒又散給諸固
山滿洲蒙古漢人贍養之,爾等豈不知乎?」均以滿洲與漢
人並稱,是未入關前已然,非出後人改定。故滿洲一名由
曼珠、滿珠相沿而來之說,顯然由於音近而產生之附會,
與因部酋之尊稱衍為族名之說,同樣不可信憑。
    <隋書‧北狄傳‧奚傳>云:「分為五部,一曰辱紇主
、二曰莫賀弗、三曰契固、四曰木昆、五曰室得。」其
中的「莫賀弗」乃是部名。<隋書‧北狄傳‧契丹、室
韋傳>云:「每部有餘莫弗瞞咄,猶酋長也。北室韋分為
九部落,繞吐紇山而居,其部落渠帥號乞引莫賀咄,每部
有莫何弗三人以貳之。」<舊唐書‧室韋傳>亦云:「其
國無君長,有大首領十七人,並號莫賀弗,世管攝之。」
<新唐書‧室韋傳>亦云:「其國無君長,惟大酋號莫賀咄
攝莞。」契丹、室韋等的首領均號稱「莫賀弗」,卻都
不曾以之作為部族名。李學智<釋女真>謂奚五部中之「
木昆」,即金史「謀克(百戶)」之同名異譯,竊以為大謬
不然,蓋木昆、謀克亦又音蒙古,然則蒙古亦得作百戶
解乎?李學智又引<遼史>「王曰孤穩」,云女真「完顏」
一姓,為<遼史‧卷三十一>營衛之「孤穩」一名之異譯,
雖<金史語解>有「完顏漢姓曰王」、<松漠紀聞>有「完
顏猶漢言王也」之說,然又何嘗不可能只因為女真語「
王」的指謂恰與「完顏」同音呢?
    <金史‧地理志>上京路條云:「國言金曰按出虎。
」<遼史語解>亦云:「按春曰金。」「按出虎」應為「
按春」之異譯,吾人熟知蒙古語「阿爾泰(Altan)」其義
為金,前者音叶文彩、玦、娩澤、瑩澤、蘊藉、冶鑄,
後者為典雅、鬥豔、脫穎、陶冶倒裝,兩者實有音韻的
通轉關係。<遼史語解>又云:「女古,金也。」或者如李
學智所云「女真一語之義為金」,改契丹語謂金之女真
曰女古係陳大任撰<遼史>時有意之作偽,並舉「北女真
四部」即「女古皮室四部」、「黃頭室韋」又作「黃頭
女真」為例,證明女真即是室韋諸部中之如者部,其說實
甚有見地。如者音叶麗質、熔鑄,音稍轉即為冶鑄;一云
滿洲語「愛新(Aisin)」亦金之義,按春又音轉為愛新,
故按出虎水今又稱為阿什水。吾人若放寬視野,則阿勒
楚喀(按出虎)、鄂倫春、望建(河名)、安車骨、窩集或
兀者、勿吉、沃沮等實皆一音之轉。
    <隋書‧卷八十一‧靺鞨傳>記靺鞨諸部云:「靺鞨
在高麗之北,邑落俱有酋長,不相總一,凡有七種。其一
號粟末部,與高麗相接,-----其二曰伯咄部,在粟末之北
,-----其三曰安車骨部,在伯咄東北。其四曰拂涅部在
伯咄東。其五曰號室部,在拂涅東。其六曰黑水部,在安
車骨西北。其七曰白山部,在粟末東南,-----即古之肅
慎氏也,-----渠帥曰大莫弗瞞咄,東夷中最強,-----。
」在靺鞨諸部中,除謂渠帥之大莫弗瞞咄外,確實未見有
所謂靺鞨部者。然試看<魏書‧卷一百‧勿吉傳>載:「
勿吉國在高句麗北,舊肅慎國也。邑落各自有長,不相總
一,其人勁悍於東夷最強,-----。」所云無異靺鞨之翻
版,既云「不相總一」,則所謂部名應僅是地域性的概括
稱號,一如早年之臺灣原住民,而勿吉或靺鞨者則其族類
之泛稱也。鞨字從曷,曷加口為喝、加水為渴、加艸為
葛、加立為竭、加欠為歇-----,音韻變化範圍極廣,由
勿吉至室韋,可視為安車骨與粟末間勢力之消長;靺鞨既
可音轉為渤海,亦可音轉為鄚頡、滿洲。或云滿洲因先
世居於婆豬江流域而得名,江名本取自江濱之部族名,在
音韻上婆豬、滿洲實乃一音之轉,此可作為滿洲一名乃
族群名而非部酋尊稱的一個佐證。且興安省有稱「滿洲
里」之地名,更為「滿洲」乃是族名的明證。
    東北一帶既有靺鞨叶音的漠河、馬韓,復有其倒裝
的濊貊、呼瑪爾,故何愁無名為靺鞨之族群的存在?渤海
傳中所謂「扶餘之鹿,鄚頡之豕」,其扶餘、鄚頡二府均
在渤海國五京十五府中的扶餘故地。余曾就日本縣名及
舊日國名作了一份叶音統計表,統計的結果居多數的前
五名依序為(1)汪芒(2)裕固(3)粟末(4)沃沮(5)新羅,其
由我東北出海之跡極為顯然,蓋(一)汪芒音叶阿穆爾,今
俄屬大東北黑龍江以北有阿穆爾(Amu)省,而韓語「濊貊
(Ye-mark)」實音叶阿穆爾,又可音轉為「粟末」。(二)
裕固與沃沮本一音之轉,沃沮又音轉為赫哲。(三)新羅
乃朝鮮半島古國名,在東北則有叶音的索倫。由以上三
點可見濊貊與沃沮實為在我東北分佈甚廣的兩大族群,
而滿洲實即沃沮之音轉。建州女真後又增出左、右二衛
,滿洲的先世即出自建州左衛,但其系統演變迄今未有定
論,此建州左衛想必與兀吉或鄚頡有關。
    按:在「庫莫─蒙古」、「濊貊─靺鞨」、「鄒牟
─滿洲」、「魑魅─莫愁」、「粟末─麼些」、「蠻莫
─孟買」、「北冥─蒙亳」、「頭曼─冒頓」、「有牧
─牧野」、「女禖─尨龍」等十組帶「ㄇ」聲母的複音
語詞裏,出現在<日本縣名、國名叶音統計表>之前十名
中的有:(一)有牧、(三)粟末、(八)尨龍、(八)牧野、
(九)庫莫、(九)鄒牟、(十)頭曼、(十)、蒙古、(十)女
禖等九組族群名叶音詞;出現在<三韓諸國國名叶音表>
之前十名中的則僅有與他組音並列第四的「尨龍」,在
我國東北地區出現在史籍上且較著的有:(1)靺鞨、(2)
濊貊、(3)茂明安、(4)粟末、(5)滿洲、鄚頡、(6)蔑兒
乞、(7)蒙古、(8)庫莫奚、(9)慕容氏、(10)奈曼王旗
等十個以上的族群名,這與<中國各省縣名叶音總排名
比較表>的統計結果頗能前後呼應,也就是未能入於中
原(包括朝鮮半島)者多稱盛於邊疆,而東北亞固為單一
的一個地理區,故從地名上呈現出這種必然的狀況。總
而言之,「滿洲」一名實乃鄚頡、望建、窩集、沃沮、
勿吉等的同音異譯,「建州」的「建」可能得自「望建
」,若能證明隋唐時期的「靺鞨」音近「勿吉」,則東
北一帶族群間的興替更清晰而無疑義矣!
 
附:「靺鞨」讀音探索
       <廣韻>:「靺,莫撥切,音末。」「靺」字僅「末
(ㄇㄛ\)」一讀音。<玉篇>:「靺鞨,蕃人,出北土。
」鞨,<廣韻>:「胡葛切」、<集韻、韻會、正韻>:「
何葛切」並音曷;又,<廣韻、集韻>並:「食列切,音
舌。」這個讀音音近「歇」;又,<正韻>:「莫轄切,
音帓。」這個讀音竟因聯綿詞而與「靺」同音。
      以聲母ㄅ、ㄆ、ㄇ三聲通轉而言,「靺鞨」又音叶
「渤海」,<史記‧高祖本紀>:「北有勃海之利。」通
作勃。唐朝聖曆中,大祚榮以粟末靺鞨及高句麗遺眾建
「渤海國」。固然漢時已有「渤海」之稱,且有「渤海
郡」之設置,雖不得據此遂云「渤海」由「靺鞨」音轉
而來,但「渤海」之得名則與活躍於週遭之族群有關。
司馬相如<子虛賦>:「浮渤澥。」「澥」字國語音「ㄒ
ㄧㄝ\」,方言則有音(ㄏㄞ\)近「海」者。環渤海濱的
山東、河北、遼寧之縣名皆僅見音叶「渤澥」(博山、
博興、平山、平鄉、柏鄉、本溪、盤山)者,而無音叶
「渤海」者,由此可以窺見其最早之讀音。
       「靺鞨」一名見諸記載始於隋代,南北朝時名曰「
勿吉」,這是絕對不容忽視的史實。<韻會>:「勿,莫
也。莫,無也、勿也、不可也。」<正韻>:「勿,又莫
勃切音沒,掃塵也。」<禮‧曲禮>:「卹勿驅塵。」揭
、竭、羯、碣、楬、嵑、騔、鍻、  、偈等皆音近「吉
」,是「靺鞨」亦有音轉為「勿吉」之可能。
      曷加口為「喝」、加日為「暍」、加衣為「褐」、
加言為「謁」、加辵為「遏」、加欠為「歇」、加虫為
「蝎」、加水為「渴」、加艸為「葛」,「靺鞨」到底
應讀如「漠河」、或「勿吉」、或「渤海」、或「渤澥
」,甚或「莫傜」、「莫邪」、「韎韐」--------不能沒
有定論。「蔑兒乞(MERKIT)」國語音叶「滿洲」,然其
英譯實音叶「蒙古」;「MERKIT」又音叶「Baikal(貝
加爾)」,今「貝加爾湖」即古之「渤海」。
      「黑龍江」古名「望建(Mangu)河」,紀既可音轉為
「Mat-hat(漠河)」,亦可音轉為「滿洲」;所謂「扶
餘之鹿,鄚頡之豕」的「鄚頡府」,據考證在今哈爾濱
附近,「哈爾濱」音叶「海蘭泡(地名)」,與「巴爾虎
(族名)」、「渤海」互為倒裝;女真三衛之野人衛的「
兀吉」部與明初野人頭目(建州衛酋長)阿哈出有關。「
勿吉」之域至隋、唐號稱七部「靺鞨」,「勿」若讀「
靺」音,「望」若讀閩南音,則「勿吉(ㄇㄛ\  ㄐㄧ/)」音
 叶滿洲、鄚頡、望建,「滿洲」正即「靺鞨」一音之
復顯,兀吉或兀者、沃沮(族名)、窩集(森林)等皆其音
轉,為東北最具代表性的族群。
    按:「滿洲」又音叶「膜晝」、「美稷(地名)」、
「米脂(地名)」、「蔑兒減(善射者)」,倒裝為「朱
蒙」或「鄒牟」或「解慕漱」、「昭明(契之子)」、「
即墨(地名)」、「者別(箭鏃)」等,「朱蒙」又或作「
東明」,「墨胎(氏族)」或「莫靼(縣名)」為其倒裝。
夫餘族與高句麗的傳說,均謂其出自「朱蒙」;<穆天
子傳‧卷二>:「-----封膜晝于河水之陽,以為殷人主。
註:謂主其祭祀,言同姓也。」「滿洲」不惟「祖先以
鳥卵生」的神話傳說與東北大多數族群同,其祖先名諱
(應即族名),更與殷商、高句麗關係密切;滿洲傳說中
吞鳥卵的「佛庫倫」與「費雅喀(族名)」有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黃 潛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