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吳、越二國如兩顆閃亮的彗星般,在春秋、戰國之
交倏起倏落,雖然在中國歷史上無足輕重,但卻是值得
歷史學家深入探索的兩塊瑰寶,時至今日我們對這兩國
所知仍極其有限。
    吳之全名為句吳或攻吳,句吳加魚為,鯃為
鱷之別名,亦即句吳之圖騰,音叶國王、姑爺、根源、
昆玉、各位、贛榆(地名)、鬼閻(地名)、高郵(地名)、
貴陽(地名)、賈汪(地名)、公冶(複姓)、古冶(複姓)、
高陽(古帝)、鯀禹(古帝)等;亦音叶姑幕(地名)、姑墨
(國名)、昆明(地名)、高棉(國名)、高密(地名)、蓋牟
(城名)、蓋馬(山名)、昆莫或昆彌或昆糜(王號)、廣牧
(縣名)、根牟(地名)、、干曼等。日語謂熊曰
(Kuma);日語謂熊襲族的音叶庫莫奚(族名)、佳
木斯、解慕漱(夫餘王);南洋土人身披干曼。
    越之全名為於越或于越,音叶揚越、餘姚(地名)、
越繇(王號)、伊吾(地名)、余吾(水名)、俞兒(神名)、
語兒或禦兒(侯名)、蛜蝛或伊威(鼠婦)、依偎、歐冶與
歐陽(複姓)、延維(神名)、幽頞(獸名)、嵎峓(日出處)
、紆餘(婆娑)、于于(自足貌)、閼與(容暇貌)、委移或
逶迤或迆或委蛇或遺遺或委維(回遠貌)、委羽(積冰)
、鎢錥(溫器)、獒(獸名)、維陽(揚州)、武夷(山名)
等,音轉為夫餘或扶餘或鳧臾(國名)、蚨(蚰蜒)、
苡或桴苡或(馬舄)、蝮(蟬未蛻者)、服翼(蝙蝠)
、后羿(古帝)、飛虞(神獸)、肥遺(獸名)等,又音轉為
猼訑(獸名)、僰夷或擺夷(族名)、蛦(鳥名)、百越。
東甌與西甌皆為甌駱,倒裝為駱越、南越,與今閩南語
分佈地區仍甚吻合。閩越音叶苗傜(族名)、莫傜(族名)
、馬雅(族名)、馬嵬(坡名)、牧野(地名)、禡牙(祭旗)
等,音轉為閩侯(地名)、貊貉(族名)、馬韓(國名)、漠
河(地名)、蝥弧(旗名)等,分化出閩、福二音。百越、
百蠻、九黎、三苗本皆族名,後乃成為總稱,舊謂諸越
皆越國遺民往南遷徙所建立,是亦不然也!
    <穆天子傳>:「太王亶父之始作西土,封其元子吳
太伯于東吳。」<國語‧齊語>:「西服沙西吳。註:
雍州之地。」<管子‧小匡篇>作「流沙西虞」,<集韻>
:「虞古作吳。」秦、隴之間為古雍州之地,西吳既在
此,東吳不應相距太遠,<史記‧吳太伯世家>云:「太
伯之奔荊蠻,自號句吳。註:宋衷曰:句吳,太伯始所
居地名。」自古傳說太伯奔吳,但萬不可能遠至江浙,
<釋名>:「吳,虞也,太伯讓位而不就,歸封于此,虞
其志也。」此實望文生義穿鑿附會。
    <姓纂>云:「舜有天下,號曰虞,子商均封虞,因
以為氏。」虞有媯姓、姬姓之別,<左傳‧僖公五年>:
「晉侯復假道於虞以伐虢。註:虞國在河東大陽縣,晉
與虞皆姬姓之國。」文王斷虞芮之訟,虞與芮為鄰國,
<詩‧大雅>:「虞芮質厥成。」<書‧堯典>:「釐降二
女于媯汭。傳:汭,水之內也,通作芮。」<周語>註云
:「嬴內同媯汭。」媯汭音叶皋落(戎名)、皋狼(地名)
、高奴(地名)、高麗(國名)、傀儡、魁陸(蚶也)、回祿
(火神名)、葳蕤(盛貌)、渨(水波湧起貌)、鴨綠(江
名)、挹婁(族名)、耶律(複姓)、羑里(地名)、嬴內,
芮之得名分明源於媯汭,水之內曰汭乃後起之說!「虞
姚陳胡田」合稱媯汭五宗,河東之虞當即太伯所奔之地
,殆即取媯姓之虞以代之,<史記>張冠李戴,兩千年來
因襲相仍,荒唐莫此為甚!<史記‧吳太伯世家>載:「
吳王與晉定公爭長,吳王曰於周室我為長,晉定公曰於
姬姓我為伯。」是吳亦不自覺而以太伯之後自居也。
    娃又叶音姬,江淹<空青賦>:「楚之夏姬,越之西
施;趙妃燕后,秦娥吳娃。」<正韻>:「娃又音蛙。」
<韻會>:「,蛙本字。」又與奎通,<史記‧律書>
:「北至於奎。註:奎一作。」<集韻>:「,苦圭
切,音奎,蠆也。」蛙俗稱田雞,雞、姬同音;<史記
‧周本紀>:「后稷卒,子不窋立,------不窋以失其
官,而奔戎狄之間。」窋與窟同,<吳越春秋>:「公子
光伏甲士于窋室中。」不窋、兀朮(粘罕)、勿吉(國名)
、后稷一音之轉,不窋與后稷實同一人之分化。句吳音
叶句芒(春神)、句鼆(邑名)、剛卯()、狂茅(鴟梟)
、廣牧(縣名)、姑墨(國名)、高棉(國名),倒裝為麻姑
(神名),又音轉為靺鞨(族名)、蝥弧(旗名),又音轉為
黃鵠(鳥名)、函谷(關名)、汪古(部名)、印迦(Inca國
名),吳音近娃、句又音近姬,遂以句吳為姬姓。
    <吳越春秋>云:「禹周行天下,還歸大越,登茅山
以朝四方群臣,遂更名茅山曰會稽之山。」<史記>南越
、東越,<漢書>作南粵、東粵,<爾雅‧釋詁>:「粵,
於也。」<唐韻,集韻,韻會,正韻>並:「於同烏。」
吳、烏音近,陳第<古音攷>:「下與吳同。」吳又音化
,閩南語化音近夏,夏、下同音,夏又音近越,大越即
是大夏,夏后倒裝為華夏。<水經注>:「會稽之山,古
防山也,亦謂之茅山。」<左傳‧隱公十年>:「取防。
註:高平昌邑縣西南有防城。」古音防音近茅,浙江亦
有會稽山,廣東更亦有防城,然夏之本據實在河東,由
文明進化遲速觀之,越人不待夏亡當早已入浙。
    <說文>:「艅艎,舟名。」<說文長箋>:「
吳闔廬舟名俞皇,猶言皇舟,改作艅艎。」<左
傳.昭公十七年>:「楚敗吳師,獲其乘舟餘皇,
俗作艅艎。」<字彙補>:「禹航,地名,今餘杭
。」禹航、餘杭、俞皇、餘皇、艅艎等皆一音
之轉,又音轉為矞皇、湟、玉皇,<前漢書.司
馬相如傳>:「前長離而後矞皇。」矞皇,神名,
<史記>作湟,<宋史.真宗紀>:「祥符五年,親
祀玉皇於朝元殿。註:玉皇,天帝聖號。」民間
尊大禹為水仙尊王,或曰禹王即玉皇上帝。
    <抱朴子.博喻卷>:「艅艎、艗首,涉川之
良器也。」<揚子方言>:「舟首謂之閤閭,或謂
之艗艏。註:今江東呼船頭屋謂之飛閭是也。
鷁,鳥名,今江東貴人船前作青雀是其象也。」
<左傳.襄公十七年>:「吾儕小人皆有闔廬以辟
燥濕寒暑。」<史記.秦本紀>:「吳王闔閭。」
闔廬、壺蘆、蒲盧(細腰蜂)、簏(箭室)、檴
落(杯圈)、蠖略(龍行貌)、閤閭、(鱷)、
狐狸、飛閭一音之轉。<正字通>:「王濬造大
舟,畫鷁鳥怪獸於船首以懼江神,本作鷁,後人
因名舟為艗。」<集韻>:「鷁與鶂同;艗又音逆
義同。」日本語謂鱷曰,音近嫛婗(人始生
也),分化出艗、逆二音,江神與以懼江神之鷁
皆即是鱷。<春秋.僖公十六年>:「六鷁退飛過
宋都。<拾遺記>:「武王伐紂,有逢狀如丹鳥,
飛集王舟,翼日梟紂,名其船曰逢舟。」艗艏即
是逢舟,故名退飛之鳥曰蜂鳥;希臘語謂海峽曰
Poros,音近蒲盧,以其形似葫蘆腰也。
    <轉注古音>:「吳人目舟曰舽舡,俗言物之
蠢大曰舽舡。」臺灣凱達喀蘭平埔族謂小船曰
艋(Banka),實即舽舡音轉。臺灣有多處地名
如魍港、睦光、大穆降、馬公、目加溜灣、芒
子芒、萬華、板橋、瑪家、彭佳嶼等,與武功
(山名)、謀克(千戶)、木骨閭(姓氏)、拔曳固
(部族)、蒙古、曼谷、勃固(地名)、貝加爾(湖
名)、渤海、韎韐(蔽膝)、靺鞨(族名)、貊貉(族
名)、貘(蟲名)、(健也)、漠河(地名)
等,與舽舡皆一音之轉。
    <墨子.公孟篇>:「越王句踐,剪髮文身。
」<淮南子.齊俗訓>亦云:「越王句踐,髮文
身。」<越絕書>:「夫越王句踐,東垂海濱,夷
狄文身。」<戰國策>、<史記>、<前漢書>說到
甌越及南越時,皆說他們有相類風俗,<史記.吳
太伯世家>謂句吳亦「文身斷髮」,此乃初民圖
騰信仰之遺痕,<淮南子.原道訓>:「九疑之南,
陸事寡而水事眾,於是民人被髮文身以象鱗蟲
。註:被,剪也;文身,刻畫其體,內默其中,為蛟
龍之狀以入水,蛟龍不害也,故曰以象鱗蟲也。
」<前漢書>:「文身斷髮,以避蛟龍之害.應劭
註:常在水中,故斷其髮,文其身以象龍子,故不
見傷害也。」蛟即是龍、龍即是鱷,其實「
避龍」並非文身的目的,「象龍」才是文身真
正的理由。句踐音叶干將(劍名)、干遮(曲名):
夫差音叶和卓(聖裔)、后稷(周祖):中興越國兩
大名臣,范蠡音叶樊籬、虎落,也音叶轒艪(城
上守禦以望遠者)、闔廬:文種音叶馬鬃(山名)、
馬祖(神名);西施音近須斯,並不姓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黃 潛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