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雅>:「李耳,虎也。」<方言>:「虎,江淮、南楚
之間,謂之李耳。」<史記‧老莊申韓傳>:「老子者,楚
苦縣厲鄉曲仁里人也。名耳,字,姓李氏,周守藏室之
史也。」老子名、虎名同為「李耳」,這純屬巧合嗎?這
裏面是否蘊含著解開學術上之大謎團的鎖鑰呢?
    寥寥五千字的一部<道德經>,不僅是中國人的一部
智慧寶典,也是全人類最值得珍惜的一項智慧遺產。然
而,<道德經>的作者究竟是誰?成篇於何時?迄今仍是學
術界一樁未解的公案。司馬遷在<史記>中所提供的老子
傳記,雖然是最古老的史料,但是「迷離倘恍」(梁啟超
語)的措詞行文,確實啟人疑竇,早在宋代,葉適就已經懷
疑這篇傳記的可靠性。民國以來,學者更是聚訟紛紜,莫
衷一是。有人認為<道德經>的作者即是孔子問禮的老聃
(如胡適),有人則認為<道德經>的作者另有其人,成書年
代應在戰國時代(如馮友蘭),甚至有人懷疑<道德經>根
本不是一人一時之作,而是遲至西漢纂集前人的作品(如
張蔭麟)。到底真相如何?本文採用的是過去所有的學者
都不曾使用過的方法,但可能有助於釐清史實!
    <中文大辭典>裏關於「老子」,就出現了九種不同
的解釋:(一)老人之自稱也。(二)謂父也。(三)猶老夫
也。(四)星名,<晉書‧天文志>:「老子四星及周伯王蓬
絮芮各一,錯乎五緯之閒。」(五)謂老也,<史記>索隱
:「許慎云:,耳漫也,正名耳,字,今作字伯陽,非正
也。」(六)謂老萊子也。(七)謂周之太史儋也。(八)謂
李伯陽也,<路史>:「李伯陽甫生而能語,黃面皓首,故謂
之老子。」(九)書名,二卷,周老撰,又稱<道德經>,初
但分上下二篇,漢文帝時河上公為之作注,分為八十一章
,上篇三十七章,下篇四十四章,每章附章名。縱合上述
九項解析,單是人名就有老、老萊子、太史儋、李伯
陽等四種說法,更不可思議的是竟然還有叫「老子」的
天星,以古人名做為天星名的除此而外,尚有傅說、奚仲
、造父、軒轅等星,余前有寫就「伊尹、傅說研究」一
文,發現古天星名中有上古圖騰名與古老傳說的附會,那
麼循著同樣一個途徑,必然就可尋繹出真相了。
    上古人本操複音語、奉「龍」為圖騰,傳說「女媧
」為人類始祖,實即最原始之圖騰名,龍即是「鱷」,女
媧分化出龍、鱷兩音。一切語詞均為「女媧」一語或其
倒裝所衍生,再由音生義,並依音義覓字。女媧音叶龍吟
、獰惡、Lion、李耳、牛耳、立萬、龍王、令聞、弄瓦
、女娃、女兒、男兒、人兒、人物、人員、人煙、日月
、年月、那顏、令尹、廊簷、樓宇、領悟、了悟、難易
、如意、女巫、老物、老翁、老爺、老媼、老嫗等,倒
裝為元老、元戎、宜人、安人、悠然、晏然、幽靈、魍
魎、兒女、衙內、囡、遺老、月老、月輪、月亮、月
娘、岸然、傲然、慵懶、隱忍、爺娘、額娘、頑劣、喭
喇(猛悍)、儗(呆滯貌)、隱匿、愚魯、翛然(快捷)、
嶽立、屹立、游龍、晏龍、應龍、烏龍、蚵蠪(蜥蜴)、
臥龍等,虎以其獰惡喭喇而承襲鱷名。一說「老子鹿邑人
」,「鹿邑」實乃「李耳」叶音。
    「兒」與「子」都是所謂的「指小詞」,慈禧太后
小名「蘭兒」,閩南語讀若「蘭ㄚ」;孔子口中的「賜也
」、「點也」,閩南語讀若「賜ㄚ」、「點ㄚ」,或「賜
ㄝ」、「點ㄝ」;孔門弟子中的「子游」、「子夏」,相
當於閩南語「ㄚ游」、「ㄚ夏」,舉凡「戲子」、「車
子」的「子」或「阿兄」、「阿嫂」的「阿」,閩南語
無不都讀若「ㄚ」,余曾撰有「兒化韻與ㄚ語尾」一文,
闡釋兒女、囡、兒郎、衙內與兒子、幼稚之間的音韻
變化,「兒」本通作「子」,「子」有「ㄚ」音,韻書漏
載!古音「老子」實又音叶「老爺」讀若「老ㄝ」,故為
老人之自稱及父親之稱謂。印尼語謂虎曰「Lawu」,閩
南語「耳」又音「ㄏㄧ」,李耳又音轉為Lawu、老虎
、老漢、老夫,故云老子猶老夫也。
    自「女媧」以降,女皇、女禖、女魃、女祿、女隤
、女古、女嬌、女虔、女希等音,皆為女媧一語所衍生,
黃龍、尨龍、蟠龍、驪龍、毒龍、夔龍、蛟龍、螭龍、
蜥龍等帶「龍」字的名詞,則為上述諸冠「女」字名詞
的倒裝。「女祿」、「驪龍」均音老萊、老聃、老弱
、老娘、老農、老人、娘娘、奶奶、姥姥(嫽嫽)、娘嬭
、老練、歷練,老人自稱老子,故又扯上老萊子也。<正
字通>:「聃,俗字。」音耽(ㄉㄢ)、音舑(ㄊㄢ),又
音(ㄋㄢ/)、音南,「女隤」音叶龍頭、老大、老頭、
老爹、練達、了得、老到、老天、樂天、樂土、靈通、
睿圖(明達一切)、藍圖、隆替、人丁、人道、嘮叨、論
調、論定、論斷、念頭、腦袋、老的、老、爐丹、煉
丹,倒裝為道理、討論、定理、定律、天籟、天理、韜
略、吐露、(言不可解也)、泰然、陶然、頭腦、嘟
嚕(一連串)、嘟嚷、砥礪、叮嚀、玎玲(金石聲)、耷拉
(下垂狀)、調理、吐納,故又扯上老也。
    「丁」、「了」形似,「」為「了」字倒轉,「
」音「鳥(了)」又音「屌()」,「女隤」音叶「人丁
」,分化出「鳥」、「島」二音,故<集韻>、<類篇>並云
「鳥與島同」。「了」加一橫為「子」,日本語「子」
音「(si)」又音「(ko)」,分別出自「女希」、「
女古」這兩組音。「了」加一撇為「乃」,乃加子為「
孕」、加木為「朵」,分別出自「女媧」、「女隤」這
兩組音,故「也」加人為「他」,「孕」、「朵」合音為
「耳朵」。「勺」加糸為「約」、加足為「趵」、加白
為「的」、加金為「釣」;「詹」加竹為「簷」、加目
為「瞻」、加月為「膽」、加人為「儋」,均不離冠「
女」字的這十組音。<韻會>:「同。」<集韻>:「
,吐舌貌。」<類篇>:「同。」「」音近「儋」
,故又扯上了太史儋。左阜、右邑素來都寫作「」而
俗稱曰「耳朵旁」,其字形實無異於「乃」字之變形,「
邑」與「阜」合音又音叶韋編(書籍)、淵博,倒裝為博
奧、伯陽,此又所以牽扯上李伯陽也!
    「老聃(ㄋㄢ/)」音叶理論、論理、喃喃、呢喃、
嗹嘍(多言也)、囁嚅(多言也)、縷(細述)、譊譊(爭
辯聲)、牢落(陸離)、陸離(參差的)、懰慄(憂貌)、憭
慄(心目傷也)、柔軟、柔弱、軟弱、荏弱、忍耐、忍讓
、容忍、容諒,老莊思想的精髓在「以柔克剛」。
    「老(ㄉㄢ)」音轉為老君、老子、龍鍾、老丈、
靈機、腦筋、老祖、認知、例舉、例子、理智、睿智、
良知、理解、禮節、禮教、勵節、勵志、冷靜、寧靜、
囉、老成、人情、仁慈、歛藏、理氣、縷陳、論證、
論據、流傳、亮察、(吐舌貌)、(吐舌貌)等,
倒裝為青牛、青鳥(堪輿)、青囊、傾囊、窮理、瓊林,
醫者「臂挽青囊」,傳說神醫華陀著有<青囊書>。「老
」音叶雷電、煉丹、老頭,倒裝為吐納、鼎鼐、鄧林;
「太上」音叶「兜率」,道教徒謂雷公姓「鄧」、尊奉
老子為「太上老君」,青牛為其坐騎,平素總在兜率宮中
煉丹。科舉時代,皇帝賜給新科進士的宴會名「瓊林宴
」,依望文生義者的説法必以為在瓊林中賜宴。
    <史記‧老子列傳>載孔子別去老子後謂弟子曰:「
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游,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
為罔,游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矰。至於龍,吾不能知
其乘風雲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謂老子「
其猶龍邪」,無意間卻觸及了問題的核心,所謂的「老子
思想」,正是根源於自古一脈相傳的圖騰信仰,而龍(鱷)
則是此一信仰的主軸。鱷體健少病,是地球上最長壽的
動物,上古人甚至以為其能死而復生,「長視久生」可不
是道家所夢昧以求的嗎?男與女、陰與陽、上與下、安
與危、老與嫩、刑與賞、文與武、生與死、盛與衰、授
與受、掩與映、依與違、恩與怨、冷與暖、虛與實、禍
與福、褒與貶、榮與辱、買與賣、抑與揚-----等,義正
相反,卻均同韻相,「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陽互為
表裏是道家思想的特色,此亦淵源於圖騰。
    <周禮‧春官>籥章:「以息老物。註:休息之也。」
鱷的壽命可以活到兩百多歲,所謂的老物即是鱷。王充
<論衡>:「上世之人,侗長佼好,堅強老壽。」佼本形容
蛟,侗本形容童,童也就是龍、董亦即是龍。深藏曰董,
<史記‧倉公傳>:「氣當大董。」道家奉「深藏不露」
為圭臬,本源自對鱷的倣效。「深藏」又音叶「守常」,
「守常」是道家思想極重要的信條。
    <東方朔畫贊序>:「蟬蛻龍變,棄俗登仙。」古人以
為鼉(揚子鱷)冬眠結束啟蟄復蘇,即完成了一次蛻變。
鼉通作,又作,或亦即是鼉。字從單,戰與獸
亦均從單,單又通作亶,又或音善,鱷音同惡,鼉與蛟也分
別代表了善與惡,故孟子「性善說」與荀子「性惡說」
相持不下。鱷生性凶猛,獵食動作敏捷迅速,靜止不動時
又如死去一般,<集韻>:「蟺同蟬。」<類篇>:「蟺,與鼉
、通,水蟲,似蜥蜴。」寒蟬音蜿蟬(群蛟之形也)、
蟺(引無)、蜿(蚯蚓)、蜿(蟲不伸貌)、寒螿(蟬
屬)、寒憲(蚯蚓)、封禪,所謂的「噤若寒蟬」本形容鱷
。寒蟬又衍生出殯殮「含蟬」與「封禪」之俗,期望能
如「知了」般蛻變再生,噤蟬則衍生出「金蟬脫殼」一
語,「參禪」或「坐禪」不難理解乃是效法鱷。
    「武」與「無」通,「蹻蹻,武貌」本形容鱷,老子
云:「無名天地之始,有名天地之母。」無、有同韻相
,故老子又云:「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無為
、閼與(容暇貌)、于于(自足之貌)、委蛇(雍容自得)、
嬰兒、元元(人民)、引無(蚯蚓)、艾安(治平無事)、燕
安(安適)、芸芸(眾生)、幽微、陰陽等皆一音之轉,而
即是兩儀、日月之音轉,「無為而治」是道家高懸的理
想,「能嬰兒乎?」是道家追求的境界。至柔、致柔、自
然、真人一音之轉,道家的真人相當於儒家的聖人,道家
「損有餘,補不足」的主張,也有似於儒家的中庸。<道
德經>:「道之為物,惟恍為忽」,恍、忽本皆形容鱷。
    「儋耳」之國,見<山海經‧大荒北經>,「儋耳」又
為郡名,<前漢書‧武帝紀>應劭註:「儋耳者,大耳種也,
其渠率耳垂肩三寸。」世上並無所謂大耳種,耳垂肩三
寸應屬人為。王孝廉<中原民族的神話與信仰>云:「[山
海經]所見的博父國、聶耳國之巨人,和後來[神異經]所
見的巨人樸父都是夸父,由其神話性格或名字的字音字
義可以確定。」夸父的神話,見於<淮南子‧墜形訓>:「
夸父耽耳(高誘注:耽耳,耳垂肩上,耽讀褶衣之褶,或作
攝,以手攝耳,居海中。),在其北方,夸父棄其杖,是為鄧
林。」「聶耳」音近「李耳」,閩南語「耳」又音「ㄋ
ㄧ」,「聶耳」又音近閩南語「老人」,「攝耳」又音
近仙人、素女,「耽(ㄓㄜ/)耳」又音巨人,倒裝為老
子、老君,「儋耳」又音叶鄧林、大人,「博父」又音轉
為<列子‧湯問篇>愚公移山神話中的「夸娥」,「夸」
音ㄎㄨㄚ又音ㄅㄛ/,「夸(ㄅㄛ/)」娥音近「伯陽」,此
巨人夸父之神話影響及老子神話也。
    「儋耳」又音轉為道德、道統、談吐、談天、慆慆
(久長地)、喋喋、餖飣(堆砌文詞)、諦聽、督導、探討
、敁敪(衡量輕重)、倜儻、泰斗、天帝、天地、體統、
到底、端的、大抵、大同,故以「道德」作為經典之名,
此猶「陽秋」之音叶委曲、隱情,亦猶「春秋」之音叶
躔次(經歷的次度)、掁觸(感觸),遂訂為此書之名也。
    「道德」蓋即道家最初之全名,道家以鱷為師,從而了
悟、領悟天地之道,其最高精神指導老師即稱之為「老
子」,而儒雅、仁愛、人文、禮儀、論語、論議、榮耀
、榮譽這組音則為儒家的源頭,但孔子則實有其人,不似
老子之迷離倘恍。吾於<道德經>一書,較傾向張蔭麟先
生的看法,而否定有「老子」其人,甚至於所謂「紫氣東
來」,都可能是「儋耳」所衍生的附會。至於道家、儒
家思想之蒙受「龍圖騰與複音語」之深度影響,散見於
我「龍圖騰與複音語研究系列」諸書。太上又倒裝為
玄德,青牛音叶曲仁又音轉為苦厲也!
結論:
    「女媧」音叶禮儀、仁愛、儒雅、人文、榮耀、榮
譽、容與(閒適貌)、容悅、如意、銳意、諾言、瑞應、
洛涌(反覆背誦)、來往、狃於(因襲)、領悟、朗吟、論
語、論議、利用、利益、祿位、錄用等,倒裝為顒若(嚴
正貌)、儼然(莊嚴)、言論、議論、延攬、雅量、揖讓
、晏然、安然、晏樂、安樂、安寧、怡然、毅然、膺任
、往來、音律、娛樂、圓潤、溫潤、演練、諳練、遊歷
、閱歷、攖寧(鎮靜)、逌然(自得)等,這個叶音義的內容
所形成的教條發展而為「儒家」。
    「女媧」又音叶農業,倒裝為務農;「女皇」音叶農
夫、農婦,倒裝為行栗、豐稔(莊稼成熟);「女禖」音叶
農民、糧秣,倒裝為勉努、忙碌;「女古」音叶農耕、牛
耕、耐苦、勞苦,倒裝為耕牛、耕農;「女祿」音叶勞碌
、努力、耐勞、農人;「女隤」音叶樂天、勞動,倒裝為
稻梁、天祿;「女嬌」音叶農家、稑稚(稻種);「女虔」
音叶農場、糧草;「女希」音叶糧食、耒耜等,這個叶音
義的內容所形成的教條發展而為「農家」。「女古」又
音叶南柯、雷公,倒裝為崑崙、閩南語「五雷」,道家尊
崑崙為山祖、謂人生如南柯一夢,「雷霆」為道家斬妖
除魔的法力憑藉,其所畫符籙多設想附有雷的神力。
    「女皇」又音叶立法、律法(六法)、南華、禮法,
倒裝為法令、法律、符籙、方略,這組複音是「法家」
的源頭。「女媧」、日月音轉為陰陽、鴛鴦、猶豫、游
移、依違、猗違、疑訝、疑問、原因、原委、因由、緣
由等,這組複音是「陰陽家」的源頭。「女禖」又音叶
令名、榮名、人名、乳名、盧牟(規矩)、禮貌倒裝為明
朗、明瞭、明理、明令,這組複音是「名家」的源頭。
「女禖」又音叶蠦、靈敏、憐憫、仁民,倒裝為摩厲
、謀略、明理、敉寧(安撫)、勉努、勉勵等,盧義同墨,
這組複音是「墨家」的源頭。「蠦」又音轉為明達、
明德、美德、墨翟,倒裝為頭目、敦睦;「墨翟(ㄉㄧ/)
」又讀如勉釗、名節、懋績、「墨翟(ㄓㄞ/)」,史上從
無以墨為姓者,「墨翟」蓋即墨家稱領導人之通稱。
    「老君」又音近「老莊」,「鉅子」又音近「莊周
」、「莊子」,墨家稱其領導者曰「鉅子」,史上的「莊
周」是否實有其人?亦是一個問題。舉洛涌、朗吟與喃
喃、呢喃、嗹嘍、囁嚅與囉、囉及嘮叨、等為
例,在於闡釋「老聃(ㄋㄢ/)」、「老子(ㄗv、ㄝ)」
、「老(ㄉㄢ)」之間的音韻變化,也間接在說明何以
「聃」字、「」字從「耳」。舉論語、論議與論理、
理論與論據、論證與論定、論斷及談天、談吐等為例,
在於闡釋「論語」、「道德經」作為書名的淵源。舉老
翁、老爺、老媼、老嫗與老人、老弱與老祖、老丈及老
大、老到、老爹、老頭等為例,在說明何以老子、老聃
、老君、老均不離「老」字。
      「駱駝」固可音轉為「橐駝」,「蝃蝀」與「螮蝀
」亦有音韻的通轉關係,「蝃蝀」又音轉為玄天、上帝
、祀典、信條、信徒、修道、薰陶、孝悌、鄉黨、社團
、生徒、學徒、師徒、訓導、賢達、顯達、心得、曉得
、薫陶、杏壇,倒裝為太上、太史、導師、德行、道士、
典型、讀書、提攜、篤信、篤實、兜率、泰山、天師、
篤行、篤學、惇信、體行、大師、同學、通曉、洞悉、
底細等,英語合「薫陶」與「探討」為學習、求學、讀書
、研究等之指謂的「Study」,合「訓導」與「督導」為
學者、學生等之指謂的「Student」。
     按:一説三國時代的神醫董奉在廬山定居後懸壺濟
世,訂下了一條奇特的規章:看病不収費用,但重病
癒後,要在他居住的山上中杏樹五株;輕病者種一株。遠
近民眾紛紛前來,數年之間就種植了十多萬株杏樹,成為
一片杏林,後世人稱醫家為杏林,就由此而來。雖然有
此一說,但何嘗不是因為醫家早已有杏林之稱號,啟發了
董奉的靈感?就如同在講學處植杏稱曰杏壇一般。中醫有
砭灸科,用針刺入肌膚(穴道)治病稱為「砭」(古時最初用
的是石針),灼艾葉治病稱作「灸」,兩者合稱的「砭灸」
音叶擯除、病除、炮炙(古醫書有<雷公炮炙>一書)、泡製、
飽嚐、鞭策、鞭草、百草、本草、扁鵲,倒裝為去病、麴
蘗、歧伯(<黃帝內經>以模擬黃帝與歧伯之間問答的方式書
寫)、滋補、鑑別、治病,傳說遂云上古有神醫名曰「扁鵲
」,戰國時的名醫秦越人被視為「扁鵲再世」,由此可見
「針(鍼)灸」這一門醫術的古老。「砭」音同「鞭」,「
神農鞭百草」乃是諧音而生的附會。
    <正字通>:「聃,俗字。」<說文>:「,耳曼也。
徐曰:耳無郭也。」<廣韻>:「,耳漫無輪。」耳曼與
耳無郭本兩碼子事,卻混為一談。儋又通作擔,負荷也,
背曰負、肩曰擔,閩南語「」音同「儋」,<玉篇>:「
<倉頡>云垂頭之貌。」閩南語謂垂頭曰「頭」,垂與
擔本不同指謂,卻由於同音而混為一談。司馬遷疑太史
儋即老,實因音近儋、又音轉為詹,然「詹」字從「
言」,「詹」加「貝」為「贍」,「女媧」又倒裝為言論
、議論、輿論、原理、義理、要領、無量、五雷等。「
女嬌」又倒裝為呫嚅、詀諵、資料、記錄、策論、經綸
、青鳥(堪輿)、青囊(醫書)、主腦、窮理、祈禳、敕令
等。「女希」又音叶歷史、錄事、領袖、鈴下、南贍、
老師、老朽、老身、靈犀、靈秀、凝神、斂神、仁心、
仁術、力行、任俠、禮俗、禮數、泐石、論說,倒裝為
首腦、首領、上人、仙人、修煉、杏林(醫界)、性靈、
心靈、燒煉、神農、玄女、素女、善男、信女等,「杏
林」、「杏壇」一音之轉,「杏壇」又音叶「黃帝」,閩
南語「黃帝」音近「炎帝」,「神農」遂被附會為「炎
帝」,<素女經>模擬黃帝、素女之間的問答。道家與醫
家淵源甚深,道家相沿稱中國曰「南贍部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黃 潛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