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民國八十四年二月十二日「中國時報」國際新聞
版刊出「匈牙利人熱中向東方尋根」一文批露,匈牙利
最近掀起了一陣東方熱,而他們最熱中的是種族尋根,向
更遠的東方作文化探源,在其國內各大學裡,內亞(Inner
Asia)研究正炙手可熱,舉國上下的人們對各式各樣的東
方事務充滿了好奇,流行的歌謠中,也對縱馬草原的遊牧
生活,流露出無限嚮往之情。文中說匈牙利人始終都覺
得歐洲所有的民族中,他們非常之與眾不同,與其他歐洲
語言相比,只有芬蘭語跟他們稍微有些近似,而他們對遊
牧的神往,也與歐洲安土重遷的習俗格格不入。
    文中又說,最近一波的研究開始於西元1986年,中共
政府允許匈牙利的研究人員,在烏魯木齊附近進行考古
研究。考古學家在這一帶一千二百座古墓挖掘到的一些
器物,與第九、第十世紀匈牙利古墓中出土的物件相似,
其陪葬的武器相同,兩地掩埋死者的方式和書寫體系也
一般無二。在墓地附近,也發現一支被中國人稱為「烏
加爾人」的少數民族,頗與維吾爾人有別,他們保留下來
的七十三支歌謠,跟匈牙利聞名於世的五音階民謠旋律
相同,因此懷疑匈牙利的族群來自遙遠的東方。五年前
匈牙利人擺脫了共產主義的宰制,也擺脫了俄羅斯社會
科學上的一方獨霸,對一項關切了幾世紀的問題─「我
們的根在那兒?」,匈牙利人亟欲找出答案。
    在共產主義時代,蘇聯學者說,匈牙利人跟芬蘭人一
樣,老根在俄羅斯的烏拉山區,並順理成章的把匈牙利圈
入蘇聯集團,如今這項假定已受到質疑。匈牙利人形容
自己是夾雜在斯拉夫、拉丁與日耳曼三角之間的一個謎
樣族群,據說在西元896年自東方來到今天匈牙利所在的
喀爾巴阡盆地。匈牙利人對自己的根再生興趣,一是因
為蘇聯集團垮臺後,匈牙利愛國主義與民族主義復甦的
結果,另一原因是社會科學邪門的政治外衣已經揭去,匈
牙利人的好奇心與求知慾可以盡情發揮,從兩年前首都
布達佩斯的伊歐特伏斯洛蘭大學提供冷門的梵文和蒙古
語課程受到年輕人歡迎的程度即可見一斑。
    匈牙利人到達歐洲的時間在西元896年,是目前學術
界的共識,但此說頗值得懷疑,匈牙利人的祖先是甚麼民
族,更是眾說紛紜,有的說是中亞突厥族之後,有的說是
蒙古人之後,有的說是西伯利亞的古芬蘭人,也有人說匈
牙利人的祖先所屬的部族,已煙沒在蒙古人十三世紀西
征行動之中。匈牙利人類學者齊茲里認為,古匈牙利人
是在五世紀時離開新疆,在西移與古芬蘭人混雜的同時,
語言漸次發生變化,而於行抵歐洲之後始安頓下來。
    欲探索匈牙利的根,不能撇開威震歐洲的匈奴帝國
不提,吉朋(Gibbons)的<羅馬帝國衰亡史>謂對歐洲大施
伐的匈奴名王阿提拉(Attila),自誇為匈奴單于苗裔
。西元48年漢朝北方的匈奴分裂為南北兩單于,西元92
年北單于為漢右校尉耿夔所破,逃亡不知所在,時北匈奴
衰耗,黨眾離叛,南部攻其前,丁零寇其後,鮮卑擊其左,
西域侵其右,不復自立,乃遠引而去,循色楞格(Selinga)
、額爾濟斯(Irtysh)兩水上游以達鹹海、裏海一帶,以
與當時據有今俄羅斯地之巴斯吉爾人(Bash-Kirs)、阿
蘭人(Alans)及其他部落激戰,然後入歐洲。
    吉朋書第二十六章謂匈奴為鮮卑所敗後西遷,始建
國於粟特(Scythae),以哥爾哥(Gorgo)為都城,由於與異
族通婚媾,因稱為白匈奴(Eutholites or Nephthaliles
N. E. White Huns),其實不然!所謂白匈奴實乃中史上
的噠而非匈奴。西洋史家稱中亞的大月氏曰Haithals
、Viddhals、Abdals或Ephthalites or Hephalites帝
國,Eutholites實音近Ephthalites。大月氏本居於敦煌
、祈連間,至匈奴冒頓單于攻破月氏,繼而老上單于殺月
氏王,大月氏因從火州附近越天山、過大宛,經熱海(Iss
ekul)、石國(Tashkend)及犁靬海(Sea of Arol),然後
東南擊大夏(Bactria)而臣之,都媯水(Oxus)北為王庭。
其留而未去者保南山號曰小月氏,其後或由於源出鮮卑
的吐谷渾之逼迫,亦步大月氏的後塵西徙中亞,<梁書>稱
噠為滑國或八滑,又謂其言語待河南人譯然後通,八滑
音近鐵勒諸部中的僕骨(Bukku)或拔野古(Baikal),噠
實由僕骨或拔野古與小月氏所攜手建立者也!
    北匈奴初為漢車騎將軍竇憲所逐,北單于西走康居,
其羸弱不能去者住龜茲北,地方數千里,眾可二十餘萬,
號悅般國,即今庫車北裕勒都斯河(Yulduz River)地方,
其先匈奴北單于之部落也。西元552年突厥勢盛,伊利可
汗土門(Tumen)大破柔然(又作蝚蠕、蠕蠕、芮芮),悅般
為所迫,遂遠遁,過裏海濱諸部族以西去。悅般即歐洲史
上之阿華爾或阿乏爾人(Avars or Evars),中文「悅」
字之音常若「E」字,如噠之於Ephthalite即是,唐高
宗顯慶三年(西元658年)大破突厥,移安西都護府於龜茲
節制西域,立西域十六都護府,其一位於阿母河上游的即
悅般都護府。悅般東鄰柔然,與突厥初不通往來,迨柔然
為突厥所滅,突厥木杆(Mukan)可汗之叔乙息記可汗復破
噠,阿華爾位於突厥與噠之間,在歷史上實有跡可循
,麥喃得(Menandor)書謂西元562年突厥可汗乙息記宣稱
:一俟平定噠,即轉其鋒以攻阿華爾人云云,故所謂悅
般或作阿華爾者,在木杆可汗死(西元572年)前必已西徙
,所遺惟羸弱者,住龜茲以北地方,猶保有舊名而已,<魏
書.悅般傳>曰涼州人猶謂此輩悅般王為單于,其地並有
悅般城。此輩後為突厥所逐,徙至今阿母河地,唐之勢力
既達阿母河,建都護府其地,悅般之名始復顯。
    <穆天子傳>:「己亥,至於瓜纑之山,三周若城,閼胡
氏之所保。」瓜纑之山即今烏拉山,烏拉山之東有鄂畢
河,音叶薩滿教稱立石以祭拜的鄂博或敖包,阿母河古名
烏滸河,烏滸、閼胡一音之轉,音轉為鄂博、鄂畢、悅般
,與阿爾巴尼亞(Albania)、阿爾卑斯(Alps)山、伊比利
(Iberian)半島、易北(Elbe)河、俄伯爾(Opole)及歐羅
巴(EUROPE)洲等,周穆王西征時在烏拉山一帶嘗與此族
相遇,至東漢時其足跡蓋已隨遊牧而入準噶爾盆地。元
時之不里阿耳,今立國於南歐巴爾幹(Balkan)半島的保
加利亞(Bulgaria),則僕骨或拔野古之後裔,蓋噠為西
突厥所破後,亦步阿華爾人之後塵以入歐洲{按:鐵勒諸
部中的烏羅(Ouar)、渾(Khoun)二種,亦於六世紀中出現
於高加索、黑海之間,與阿蘭人相勾結,而於西元558年
出現於歐洲。}。保加利亞、巴爾幹山脈、羅馬尼亞北
部有布哥維尼亞(Bucovina)、羅馬尼亞首都布加勒斯特
(Bucharest)、波庫(Bochum),皆音叶僕骨、拔野古、貝
加爾(Baykal湖名)、巴爾喀什(Balkhash湖名)、裏海邊
的巴庫(Baku)等,此即保加利亞的根。
    吉朋云:「阿提拉常自以為乃古匈人之苗裔,其先人
曾與中國分庭抗禮者也。」鮮卑帝國至西元200年後始
興,匈奴之名至西元200年後方滅,則謂西元後200年左右
為中國所逐之匈奴,即西元300年後出現於歐洲之匈人,
實至為近理。繼續西進的匈奴人越過哈薩克斯坦而抵達
鹹海、裏海中間地帶,亦即康居與阿蘭之間,作長時期的
停留。第四世紀中匈奴人自裏海以東繼續向西移動,阿
蘭終被滅亡,烏拉山南部與伏爾加河流域,自此改為匈奴
聚居中心,勢力一直延伸到南俄的頓河下游,這個由匈奴
人接收阿蘭土地與人民所建立的國家,便是<魏書.西域
傳>中的粟特國(Scythae)。二、三十年後,匈奴人沿黑
海北岸進向多瑙河,八十年後,仍退回到伏爾加河方面的
根據地,而出現於<魏書>的記載,並漸漸從歷史上消失。
    匈奴人建設粟特國後,他們在巴拉密(Balamir)王的
領導之下,開始自伏爾加河下游西征,東、西哥德與法蘭
克等日耳曼系諸種族,非被壓制脅從,便是在其兵峰下潰
退,湧入羅馬帝國領域。巴拉密之子阿提拉在位時是巔
峰時代,匈奴大帝國領土橫跨歐亞大陸,從裏海到萊茵河
,王庭設於多瑙河之北的匈牙利草原,歐洲白人遭受歷史
上從未經驗過的黃色大震盪,匈奴人恐怖大掠東羅馬,東
西羅馬都被迫向其納貢。西元453年阿提拉敗於沙龍(Ch
alon)之役,不久遂卒,大帝國隨阿提拉之死而瓦解,阿提
拉幼子即<魏書>所記粟特國王忽倪(Hernac),領導部份
族人向東退回他們原住的歐、亞交界地帶。北歐的芬蘭
(Finland)和愛莎尼亞(Estonia)都是以黃種人為主的國
度,由於長期與白種混血,特徵已傾向白種人,芬蘭可能
是匈奴的遺民,愛莎尼亞或即奄蔡(Arsoi)的後裔,其所
以向北遷徙,或者與再次自東方而來的擠壓有關。
    匈奴(Hunnen)與匈牙利(Hungary)兩者開頭前音均
為匈(Hun),但兩音實有差異,這也是學術界否定兩者有
關聯的理由所在。然則匈牙利一名是否即是匈奴乎?匈
牙利者實「回鶻(Ouigur)」之對音也(按:Hunnen亦有音
轉為Hungary之可能,如新加坡(Singapore)本馬來語「
獅子(Singa)城(Pura)」之義也,而「Singa」實乃「狻
猊(獅也)」、「Ceylon(錫蘭;獅也)」之音轉[按:日昨
高雄市舉辦醒獅跳樁之所謂「戲獅甲」的活動,高雄市
又有獅甲之地名,閩南語「獅甲」實音叶「Singa」,可
見「獅甲」乃是閩南語「獅」之全名的擬音],故匈牙利
之因匈奴或回鶻而得名,實兼而有之)!唐文宗太和七年
(西元833年),黠戛斯引兵攻回鶻牙帳,大破之,回鶻諸部
逃散,其西奔者於西元896年抵匈牙利。回鶻(回紇)初為
鐵勒(Terek)諸部中之一小族,厥後逐漸發展,卒以保世
滋大耳。回紇之族姓曰「藥羅葛(Yokroka)」,在薛延陀
(Seyenda)北境,居娑陵水(Selinga)側,去長安六千九百
里,口十萬人,勝兵五萬人,其地磽瘠,多澤滷沙磧,其畜
多大蹄羊。<唐書>稱其人驍勇,初無酋長,逐水草轉徙,
善騎射,喜盜抄,臣於突厥,突厥資其力稱雄北方云云。
其先世居於康居,曾為匈奴所征服,後依托高車,元魏時
亦號高車部,「高車」、「康居」本一音之轉,「俗多乘
高輪車,故號高車。」之說,實乃望文生義者也。鐵勒諸
部落曾向裏海方面發展,後來蒙古人崛起之時,其間尚有
所謂高車種族者存在。或云突厥語謂「高車」曰「康里
(Kankly)」,充其量只能說族名與車的指謂同音,此「康
里」可能即是「葛邏祿(Karluk)」的對音。
    回紇種族為古代匈奴大舉向西移徙時,未隨其統治
階級同往,而遺留於原地者。「回鶻」又音叶客家族人
自稱其族名的「Hakka」,及薩彥嶺北邊俄羅斯自治州之
一的「哈卡斯(Khakas)」,而國語「客家」又音叶「康
居(Khangga)」,康居長期附屬於亞洲草原共同盟主匈奴
的支配之下,即使匈奴被漢朝擊潰時,康居仍與堅昆共同
顯示為匈奴的忠實追隨者,匈奴初分裂時,北匈奴郅支單
于即曾流亡於康居,不幸漢朝的勢力亦追蹤而至。匈奴
之西竄也,非全族遁逃,不過單于與其他少數部落而已,
不與彼表同情之諸部落,仍守其故地弗去,於是本族亦讓
於他族。北單于逃走,鮮卑因此徙據其地,史稱匈奴留者
尚有十餘萬落皆自號鮮卑,這也就是留住龜茲之北者,何
以自號悅般的理由。「匈奴」只是代表性的名稱,匈奴
本族以外,凡屬匈奴遊牧大帝國的成員,都劃一被稱為匈
奴,嗣後匈奴一部份投入長城之內,一部份西遷歐洲,這
些都不可能全屬匈奴本族,康居雖服屬於匈奴,但並未隨
匈奴以西去,郅支單于之死,康居得以解放自主,一時相
當活躍,<漢書>云西邊的奄蔡曾役屬康居,姚大中先生猜
測西遷後的大月氏因感受康居壓力,而再次遷地為良,貴
霜王朝崛起,康居又臣服於大月氏,及至噠強盛,或云
康居又服屬於噠,事實上康居已改以高車的面貌出現,
先則因北魏的頻頻討伐而身受重創,繼又與柔然相攻伐
而一度役屬於柔然,終則被柔然所攻滅。
    金末山西北邊長城外有汪古(Onguts)部,汪古音叶
夷鼓(氏族)、允格(氏族)、裕固(族名)、餘干(縣名)、
鹽官(縣名)、陽穀(縣名)、冤句(縣名)、阿卡(族名)、
亞拉岡(Aragoa國名)、伊拉克(Iraq國名),以及阿克蘇
(地名)、烏古思(Oghuz族名)、阿干拆(Aykhange地名)
、郁久閭(Ukuru柔然族姓)、烏克蘭(Ukrain國名)、英
格蘭(England)等之前二音,倒裝為昆吾(氏族)、苦夷或
庫頁(島名)、高陽(古帝)、句吳(國名)、句繹(地名)、
鬼閻(地名)、贛榆(縣名)、高郵(縣名)、賈汪(縣名)、
昆陽(地名)、高要(縣名)、貴陽(地名)、梗陽(地名)、
國王,又音轉為高緺(氏族)、共工(氏族)、貢噶(地名)
、廣固(地名)、鬲昆(族名)、骨(氏族)、廓爾喀(族
名)、喀爾喀(部名)、克拉科(Krakow地名)、卡爾可夫
(Kharkov地名)、高爾基(Gorky地名),及高加索(Cauca
sia山名)之前二音等。自九世紀末至十世紀,波斯薩曼
尼王朝興起於布哈爾,其全盛時期統治由波斯灣到蔥嶺
西南之廣大地區。但波斯王朝之實權,逐漸轉移到突厥
傭兵領袖之手,這些突厥傭兵一部份是西突厥瓦解後之
舊部,一部份是由中國經天山西遷而來的,他們集中在裏
海一帶,與當地人混血,而以「烏古思(Oghuz)」知名,後
來塞爾柱突厥之主力,即此烏古思人。
    吉爾吉斯古名「堅昆」,一作「鬲昆」,堅昆音叶捷
克(Czecho國名),倒裝為康居、格拉茲(Graz地名)等。
汪古音轉為回鶻、侯官(縣名)、洸(縣名)、海康(縣
名)、海口(地名)、海牙(Hague地名)、紇骨(族名)、窩
瓦(Volga河名),及紇扢斯(族名)之前二音,倒裝為廣漢
(地名)、開封(地名)、光化(地名)、高附(國名)、鬼方
(國名)、基輔(Kiev地名)、可汗等。汪古亦音轉為莫干
(山名)、孟拱(地名)、曼谷(地名)、蒙古(族名)、摩納
哥(Monaco國名)等,倒裝為蓋馬(高原名)、蓋牟(城名)
、姑幕(縣名)、廣牧(地名)、姑墨(國名)、高密(縣名)
、耿馬(縣名)、昆明(地名)、根牟(地名)、姑蔑(地名)
、高明(地名)、高棉(國名)、昆糜或昆莫(烏孫王號)、
科密(Koima地名),及庫莫奚(族名)、卡爾馬克(Kalmyk
族名)之前二音等,突厥之族姓「阿史那(Assena)」音近
「烏孫」,與春秋時期之「允姓戎」有關,蓋烏孫遺族與
都郭(Tuko)聯手所建立。
    <詩.商頌>:「韋顧既伐,昆吾夏桀。」<史記.殷本
紀>:「湯自把鉞,以伐昆吾,遂伐夏桀。」「昆吾」音近
「昆夷」,<集韻>:「昆夷亦作混夷。」<詩.大雅>:「混
夷駾矣。」混又或作,<史記.匈奴傳>:「自隴以西有
綿諸戎。註:當為混。」「混夷」又音叶「渾庾」,
<史記.匈奴傳>:「後北服渾庾、屈射、丁零、鬲昆、薪
犁之國。」「渾庾」又音近「葷允」、「葷鬻」,國語
「薰」閩南語音「葷」,<史記.周本紀>:「薰育戎狄攻
之。」薰育,族名,一作獯鬻,<孟子>:「太王事獯鬻。」
<廣韻>:「夏曰獯鬻,周曰獫狁,漢曰匈奴。」獯鬻又作
葷粥,<史記.黃帝紀>:「黃帝北逐葷粥。註:粥音育。」
<史記.匈奴傳>:「唐虞以上有山戎、獫狁、葷粥。」獫
狁或作玁狁,<詩.小雅>:「玁狁孔棘。又,薄伐玁狁。」
薰育又作薰允,<前漢書.霍去病傳>:「所獲薰允之士。
師古註:葷字與薰通。」「山戎」音叶「匈奴」,<繹史.
卷26>引<十洲記>:「周穆王時,西胡獻昆吾割玉刀,及夜
光常滿杯。刀長一尺,杯受三升,刀切玉如切泥;杯是白
玉之精,光明夜照。」<列子.殷湯篇>:「錕鋙之。」
司馬相如<子虛賦>作昆吾,<集韻>:「錕鋙,山名,出金,
可作刀以切玉。」匈奴特別愛用,名為「徑路(Kinak)劍
」或「刀」的短劍,即所謂昆吾割玉刀。<廣韻,集韻,
韻會>並:「赤金謂之錕鋙。」赤金即是黃銅,「徑路」
尾音的聲母消失即音叶「昆吾」。<玉篇>:「黃,中央色
也。」黃色被中國人視為最尊貴之色。「軒轅」音近「
薰育」,傳說黃帝又號「軒轅氏」,遂又附會其曾北逐「
葷粥」,此實研讀神話傳說最可注意之處。
    <逸周書.克殷篇>:「而擊之以輕呂,斬之以黃鉞。
孔晁注:輕呂,名。」<前漢書.匈奴傳>:「單于以徑路
刀、金留犁撓酒。應劭曰:徑路,匈奴寶刀也。」英語謂
有柄的小刀曰Knife,今聲母雖已消失,由字面仍可窺知
其前二音節音叶康里(國名)、庫倫(地名)、句漏(山名)
、崑崙(山名)、果洛(族名)、高麗(國名)、瓜纑(山名)
、皋蘭(山名)、桂婁(部名)、桂陵(地名)、桂林(郡名)
、葛獠(族名)、廣陵(地名)、高奴(地名)、皋落(族名)
、匡廬(山名)、蠱牢(地名)、狗盧(國名)、媯汭(地名)
、句容(地名)、鼓浪(嶼名)、岣嶁(峰名)、康浪(水名)
、句龍(神名)、固陵(地名)、奎婁(二月)、克魯倫(河
名)、葛邏祿(Karluk國名)、科倫(Koln)、可拉(Kola半
島)、高盧(Gaul國名),及GREECE(希臘)、喀拉(Karra海
名)、克里米亞(Crimea半島)、卡累里亞(Karelea)、加
里寧格勒(kaliningrad)、克羅埃西亞(Croatia)、克里
特(Crete島名)、科隆(Cologne)、格拉那達(Granada)
、加里西亞(Galicia)、基阿連(Kjolen山名)之前二音
等,音轉為徑路(Kinak)、苧蘿(山名)、鍾陵(地名)、中
寧(地名)、姜戎(族名)、嘉陵(江名)、俱輪(泊名)、九
龍(江名)、莊浪(地名)、邾婁(國名)、加羅(國名)、九
黎(族名)、剞閭(氏族)、鉅鹿(地名)、涿鹿(地名)、祝
融(氏族)、季連(氏族)、吉林(地名)、真臘(國名)、九
隆(部酋)、竟陵(地名)、江陵(地名)、諸羅(縣名)、將
樂(地名)、蟜牛(古帝)、中容(古帝)、訾婁(地名)、豬
龍(河名)、祖龍(始皇)、俱輪(泊名)、甲螺(頭目)、嘉
良或嘉戎(族名)、終南或終隆(山名)、金陵或江寧(地
名)、檇李或醉李(地名)等,又音轉為輕呂、邛崍(山名)
、黔靈(山名)、祈連(山名)、蔥嶺(山名)、獠或獠
或狫(族名)、犬戎(族名)、昌黎(縣名)、陳留(縣名)
、琴如(地名)、純留(地名)、產里(地名)、(地名)
、曹奴(族名)、諶離(國名)、長林(山名)、蒼林(氏族)
、重黎(古帝)、且蘭(地名)、菜寮(溪名)等,又音轉為
鐵勒或狄歷或丁零(族名)、鐵利(族名)、鐵嶺(地名)、
大理(國名)、大連(地名)、土拉(河名)、同羅(族名)、
唐努(山名)、屯留(地名)、禿人(氏族)、得楞(族名)、
塔林(Tallin)、杜拉(Tula),及得勒斯登(Dresden)、地
拉那(Tirane)、德蘭門(Dramman)、頓內次(Donetzsk)
、得里亞斯德(Trieste)、多瑙(Danube河名)之前二節
音,倒裝為拉丁(Latin族名)、拉脫維亞(Latvian)、立
陶宛(Lithuania)、鹿特丹(Rotterdain)、觻得(地名)
、輪臺(地名)、臨屯(郡名)、倫敦(London)等。
    崑崙或作昆侖,又音轉為混淪(水流轉貌)、濆淪(水
勢相糾貌)、附鄰或附離(狐狸)、符離(地名)、扈倫(部
名)、賀蘭(山名)、富良(江名)、扶南(國名)、訶陵(國
名)、和龍(地名)、虎牢(關名)、弘農(郡名)、房陵(地
名)、海寧(地名)、浮梁(地名)、風陵(渡名)、鶴立(崗
名)、肥如(國名)、華容(地名)、伏牛(山名)、會人(氏
族)、惠連(氏族)、蜚廉(氏族)、韓流(氏族)、回祿(古
帝)、懷來(地名)、獲鹿(地名)、方雷(氏族)、肥累(地
名)、合黎(山名)、和林(地名)、黑龍(江名)、會寧(地
名)、Hunnen(匈奴)、海拉爾(地名)、芬蘭(Finland國
名)、荷蘭(Holland國名),及法蘭克福(Frankfurt)、發
里亞(Phalia)、佛羅倫斯(Florence)、法蘭西(France
國名)、法蘭德斯(Franders)、漢諾威(Hannover)、赫
爾新基(Helsinki)之前二音等,音轉為米蘭(Milano)、
柏林(Berlin)、本寧(Pennine山名),及波蘭(POLAND國
名)、巴黎(Paris)、普魯士(Prussia)、伯爾尼(Berne)
、威尼斯(Venice)、慕尼黑(Munich)、威內爾(Vaner湖
名)、摩拉維亞(Moravia)、聖馬利諾(Marino)、布魯塞
爾(Brussels)、不來梅(Bremehaven)、巴倫支(Barents
海名)、布萊登堡(Brandenburg)、庇里牛斯(Pyrenees
山名)之前二音等,倒裝為羅馬(Roma)、聶伯(Nieper河
名),及拉普蘭(Lapland)、萊比錫(Leipzig)、那不勒斯
(Napres)、拉巴特(Rabat)、盧布令(Lublin)、盧比克
(Lubeck灣名)、內華達(Nevada山名)、理姆斯(Reims)
、利物浦(Liverpool)、諾曼第(Normandy)、羅馬尼亞
(Romania)之前二音等;亦音轉為無量(山名)、雅礱(江
名)、窩泥(族名)、夜郎(國名)、甌駱(族名)、倭奴(國
名)、哀牢(山名)、武陵(郡名)、斡難(河名)、瓦剌(國
名)、阿里(部名)、奄里(地名)、鴨綠(江名)、窳匿(城
名)、挹婁(國名)、玉壘(山名)、雩婁(地名)、英六(國
名)、依蘭(地名)、伊犁(地名)、伊列(國名)、伊朗(國
名)、阿蘭(國名)、育犁(地名)、微閭(地名)、嬴內(地
名)、烏拉(Ural山名)、雅利安(Ayran族名)等,倒裝為
女媧,相傳「女媧」為人類始祖,實即最原始之「圖騰」
名,上古人奉「龍」為圖騰,故匈奴於每年的五月大會「
龍城」,而龍即是「鱷」,所有部族名皆即是圖騰名,所
有的圖騰名又皆為女媧一語所衍生。
    由芬蘭的首都赫爾新基一名,正可看出芬蘭確即是
匈奴的叶音;在北歐的拉普蘭及可拉半島,又住有黃種的
拉伯人,其之所以至今猶保有黃種人的特徵,實由於地理
位置偏僻,少與白種通婚之故;牧獵於北極海一帶之黃種
的愛斯基摩人,其前二音節與愛莎尼亞的前二音節音韻
相叶。挪威(NORWAY國名)、里昂(Lyons)、盧昂(Rouen)
、萊茵(Rhein河名)、羅亞爾(Loire河名)、魯爾(Ruhr)
、隆河(Rhone河名)、路易港(Ludwigshifen)等均音叶
「女媧」,愈接近女媧及其倒裝的音就愈原始,人類的部
族名在女媧或其倒裝的階段,已遍佈全球五大洲,例如南
美洲秘魯之的的喀喀湖湖中的島上,今猶住有原始的猶
洛(Uro)人;對外愈封閉隔絕之處,也愈能保有這類地名,
例如青康藏高原上,便充斥著:烏朗、瓦弄、鄂陵、烏蘭
、烏麗、敖勞、阿蘭、鄂拉、雅礱、無量、武隆、武寧
、玉隆、洼里、俄洛等女媧倒裝的地名。「挪威」雖猶
沿用最原始的圖騰名,如今卻為世界上最先進的國家之
一;印尼西伊里安的「丹尼」族,去女媧一音已遠,只因
未能受到文明的洗禮,至今依然停頓在石器時代。
    <爾雅.釋天>:「降婁,奎婁也。」降音絳又音詳,降
婁又音商陵(地名)、湘陵(地名)、桑林(商社)、西陵
(氏族)、象林(郡名)、眩雷(地名)、襄陵(地名)、先零
(族名)、松陵(地名)、湘灕(國名)、雙流(地名)、燧人
(古帝)、疏勒(地名)、蘇祿(國名)、時來(地名)、細柳
(地名)、薪犁(國名)、沈犁(地名)、孅犁(地名)、修閭
(氏族)、信陵(地名)、神農(古帝)、山戎(族名)、斯盧
(國名)、駟盧(國名)、新羅(國名)、首里(地名)、索倫
(族名)、匈奴、希臘(Hellen),及色雷斯(Thracian)、
斯洛伐克(Slovakia)、斯洛伐尼亞(Slovenia)、蘇倫多
(Sorrento)、什勒斯威(Schleswig)、斯拉夫(Slavia族
名)、紹林吉(Thuringer)、塞羅拉哥拉(Zielonagora)
之前二音等,又音轉為薰育、獯鬻、獫狁、玁狁等,及鮮
虞(國名)、謝(國名)、西夜(國名)、碎葉(城名)、熊
耳(山名)、三危(山名)、豕韋(國名)、室韋(族名)、豨
韋或豨郼(氏族)、上虞(縣名)、盱(縣名)、仙遊(縣
名)、駟望(地名)、徐聞(地名)、山陽(地名)、夏陽(地
名)、商於(地名)、山陰(地名)、新野(地名)、咸陽(地
名)、邵武(地名)、信陽(地名)、上猶(地名)、瀋陽(地
名)、思恩(地名)、蓨魚(氏族)、沙壹(部酋)、散宜(古
帝)、薩爾(Saar)、軒轅(古帝)、單于(君號)等,又倒裝
為華沙(Warsaw)、埃森(Essen),及奧斯陸(Oslo)、愛莎
尼亞(Estonian)、冰島(Iceland)、奧地利(Austria)、
樂斯拉夫(Ostrow)、奧斯敦(Olsztyn)之前二音等,又音
轉為愛琴(Aegean海名),及亞塞拜然(Azerbaijan國名)
之前二音,亞塞拜然應與奄蔡有關。
    華沙又音叶赫斯(Hessen),及佛爾茲(Furth)、黑塞
黑塞哥維那(Hercegovina)之前二音,音轉為比薩(Pisa)
及波希米亞(Bohemian)、波斯尼亞(Bosnia)、比薩拉比
亞(Bessarabia)、巴什基爾(Bashkir)、佩斯(Pest)、
巴塞隆納(Barcelona)、布加勒斯特(Bucharest)、波茨
坦(Potsdam)、波茲蘭(Poznam)、比利時(Belgium)、百
沙摩(Petsamo)之前二音,倒裝為西班牙(Spain)、塞爾
維亞(Serbia)、斯巴達(Sparta)等。與其說波斯尼亞是
斯拉夫民族的一支,倒不如說與中亞的波斯(PERSIA)有
關,還要來得恰當一些,當今學術界以歐洲各主要國家分
屬條頓、拉丁、斯拉夫三系,稱為歐洲三大民族,跟把回
紇歸屬於鐵勒,同樣犯了以偏蓋全之病。
    葡萄牙(PORTUGAL國名)與波茲蘭前二音相叶,前二
音亦音叶布達(Buda)、巴頓(Baden)、巴登(Biden)、波
的(Poti)、巴統(Batumi)、波頓(Botten)、不列顛(BRI
TAIN國名),及不列塔尼(Brittany),及波羅的(Baltic海
名)、班都斯(Pindus山名)、比特哥士(Bydgoszcz)、波
的尼亞(Bothnia)等之前二音,音轉為馬爾他(Malta)、
美爾頓(Velden)、瓦爾多(Vardo),及瓦杜茲(Vaduz)、
馬德里(Madrid)、門的內哥羅(Montenegro)、蒙地卡羅
(Monte Corlo)、美托西亞(Mitohiyan)等之前二音,又
音轉為梵諦岡(Vatican)、伏地拉(Voyvodina)、符登堡
(Vurttemberg)、海德爾堡(Heidelberg)等之前二音,又
音轉為雅典(Arthen)、恩登(Emden)、雅爾達(Yalta)、
瓦爾代(Valdai丘陵)、瓦得(Vadden海名)等,及安道爾
(Andorra國名)、葉特蘭(Iamtland)、敖得薩(Odessa)
、愛丁堡(Edinburgh)、亞得里亞(Adriatic海名)、義
大利(Italy國名)、安達魯西亞(Andalusian)、瓦杜茲
(Vaduz)、亞耳丁(Ardennes)等之前二音。
    拉脫維雅與立陶宛等國之「萊特」人,與「拉丁」
同音韻,卻被歸屬為不同的族群,其實兩者在遠古本出自
同一圖騰團。不只叶音的族名,即使互為倒裝的族名,也
本屬同宗,卻由於年代相隔久遠,再相逢時已茫然不識,
故回鶻後裔的匈牙利人以為烏加爾人與維吾爾人有別。
「條頓」者「韃靼」之類也;「拉丁」者祝融八姓「老
童」之族,而「鐵勒」之倒裝也;「斯拉夫」者「徐羅伐
(韓語謂新羅)」之族,而「驪山(氏族)」之倒裝也;英國
與法國布列塔尼半島土著之「凱爾特」族,與古代東歐
的「哥德」族、中東一帶的「庫迪」族,及中國的「高
唐(氏族)」誼屬同宗,「土耳其(TURKEY即突厥)」與中
國的「帝嚳(古帝)」一族為其倒裝,而今庫迪族與土耳
其卻雙方結下血海深仇!
    歐亞大陸本屬一個整體,自古以來即不斷的有人類
向各方主動或被動的遷徙,自從遊牧社會誕生之後,歐亞
大草原的遊牧民族,尤其扮演了主導著不同時代、不同
民族分別向東、西二方遷移主要的角色。向東、向西的
移動,原無多大的差別,向北方遷徙的情形最少,向南方
挺進才是其最熱切的期盼,因為這裏可以使他們的生活
獲得極大的改善,希臘、巴比倫、印度、中國等古文明
的誕生地,自有史以來便不斷的受其騷擾,已進入南方的
又反過來捍衛北方的入侵,歷史就這樣反覆地重演,中國
大陸與印度次大陸形勢完整,比較易於統一,歐洲與中東
一帶地形支離破碎,較易形成小國林立,此大要之別耳。
鄂圖曼帝國是遊牧民族西遷的最後一波,葛薩(Kazar)突
厥後裔的哥薩克自任俄羅斯鷹犬,為遊牧民族向東侵略
劃下最後的休止符。匈牙利以「馬札兒(Madjar)」人為
主體,實膜晝、滿洲之遠親,而日耳曼(Germany族名)、
吉蔑(族名)、且末(地名)、荊羋(國名)是其倒裝,<穆天
子傳>:「囗柏夭曰:囗封膜晝於河水之陽,以為殷人主。
」荷蘭(Holland)與法蘭西可以視同較早期西遷的匈奴;
德意志(DOITS)實亦突厥之類;西徐亞(Scythia)音叶西
夏;瑞典(SWEEDEN)音叶沙陀;愛爾蘭與威爾斯的遠親為
揚越、於越;蘇格蘭與中亞的薩迦(Sacae)有關;盎格魯
、英格蘭、安卡拉、安哥拉、昂可拉(河名),甚至弘吉
拉(部名)皆一音之轉,而弘吉拉則音叶匈牙利焉。
    學術界於黃、白兩色人種入歐不敢混為一談者,蓋
有所矇蔽也!史書云黠戛斯人皆長大,赤髮皙面綠瞳,巴
克爾<韃靼千年史>曰:「歐洲之突厥種後裔若土耳其人
者,其容貌與今日中國北方所習見之頭顱橢圓而無鬚之
蒙古人,實已大相懸殊,殆猶中國人與西班牙人之大有辨
別也。」全球人類本同出一源,何以外貌特徵卻有如此
大的差異乎?此以達爾文的「進化論」,即不難明白個中
之奧妙也!臺灣原住民移居城市之中,經兩三代皮膚即轉
為白皙,部份正值青春期中的黃種女性,皮膚簡直比白種
還要白也!史書上詳載有不少的阿拉伯人、以色列人,及
波斯人、印度人留居中國,其後裔今已完全同化為中國
人,此少數白種人或黑種人之染色體,不若多數且多次參
雜入黃種人之染色體強也,今義大利人多有一頭黑髮,可
見歷代與黃種人混血之頻繁。世界史尤其是歐亞大草原
的歷史,須視為一個整體,方不致顧此失彼,而首先必須
打破的是這一層外貌特徵的障礙,大同世界真正到來的
那一天,正是紅、黃、黑、白、棕不分明焉!
按:
    「泠綸」通作「伶倫」、「年庚」義同「年齡」、
「蠃蜾」即是「蠃螺」、「磊砢」音同「磊落」、「醪
醴」味同「咖哩」、「谷蠡」讀如「鹿離」、「光臨」
猶云「來臨」或「蒞臨」或「辱臨」;「錫蘭(CEYLON)
」舊義譯為「獅子國」,「SINGAPORE(新加坡)」義譯即
「獅子城」之意,此乃「CEYLON(狻猊)」與「SINGA(
)」之間的音韻變化,故「HUNGARY」與「HUNNU」之間
實亦有音轉關係的可能。芬蘭(FINLAND)在芬族語文裏
是「SUOMI」,或「SUNMEN TASALTA」,兩者前二音節並
音休密、雙靡、西膜、撒摩亞(Samoyeds)、石抹(複
姓)、粟末(部名;水名),及「撒馬爾罕(Samarkand)」的
前二音節。大月氏五部翕侯中有休密、雙靡二部;<穆天
子傳>中凡周穆王西征中所遇之事物,經常以「西膜之所
謂□□」特別說明,顧實以為西膜應即今新疆哈密;芬蘭
的族群中,至少有部份應與西伯利亞北極圈裏的「撒摩
亞(Samoyeds)人」、西元前1000-700年之間游牧於南俄
俄的「西摩利安人(Cimmerians)」、西元前200-西元後
200年統治南俄一帶的「撒馬提安人(Sarmatians)」有
血緣關係(按:大洋洲另有一個薩摩亞{Samoa})。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黃 潛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