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別名「香江」,有一部取名「香江花月夜
」的影片,其所謂的「香江」指的就是「香港」,蓋取其
諧音,閩南語今猶讀「江(ㄍㄤ)」音近「港(ㄍㄤv)」。
    廣州之東有「增城」、海陸兩豐之南有「捷勝」,
兩者倒裝俱音叶「深圳」,而「深圳」又音近「香江」;
互為倒裝之地名常會出現在鄰近地區,故浙江省「義烏
」西南有「武義」、江蘇省「松江」之南有「金山」。
    九龍半島有個小地名叫「紅磡」,似乎取象於紅色
的「磡」?「香港」的英文譯音「Hong Kong」當得之於
粵語,正音叶「紅磡」,故相傳此港昔日以扮演「香料」
轉口的角色因而得名的說法,乃是望文生義。
    新界有「石崗」,又有個「蛇口工業區」;香港本島
的西南方有香港仔,再西南的島群稱「索罟列島」,大亞
灣的東側有個「聖告島」,以國語音讀之,香港、石崗、
蛇口、索罟、聖告實乃一音之轉,蛇口的地形一點兒也
不像蛇的口,深圳更沒有很深的圳。
    澳門古稱「阿媽港」,葡萄牙人或許省略「阿」一
音,而稱之為「Macco」。一般的說法是由於港口附近建
有一座「媽祖宮」,故「Macco」即是俗稱「媽宮」的音
譯。其實,「澳門」音近「阿媽」,以及「廈門」的閩南
語稱謂(按:汕尾之西則確有『媽宮鎮』)。地名的用字
最初僅為了記音,由音再生義則多屬後來的附麗。
    臺北市的萬華區與板橋市隔著一道淡水河,萬華舊
作「艋舺」,由其原音(Banka)知「板橋(或枋橋)」實「
艋舺」之同音異異。「斗六門」與「他里霧」分別為「
斗六」與「斗南」的舊名,透過閩南語追溯原住民讀音
卻分明是同音異譯。臺中縣的潭子鄉有頭家厝,此「頭
家」實潭子舊名「潭兒」的同音異譯,左近更還有
音的「大甲」、「大坑」、「頭嵙」山與「大里杙」。
「大肚」山下、「大肚」溪邊固有「大肚」鄉,殊不知
臺中的舊名「大墩」、大甲的「鐵砧」山亦為其同音的
異譯。吾起初頗惑於「頭家厝」何來一條「頭張路」,
細細思量原來「大甲」、「大肚」勢力在此交會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黃 潛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