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炫煜先生<明帝國與南海諸蕃國關係的演變>第二
章第二節(第56頁),引<史記‧秦始皇本紀>:「三十三年
,發諸嘗逋亡人、贅婿、賈人,略取陸梁地,為桂林、象
郡、南海,以適遣戍。」索隱云:「謂南方之人,其性陸
梁,故曰陸梁。」正義云:「嶺南之人,多處山陸,其性強
梁,故曰陸梁。」索隱與正義的說法為邱先生所採信,云
:「足見陸梁地越人頑抗,秦代發諸逃民降卒、窮民及商
賈為前導,才終於平定嶺南。」此處「陸梁地」的訓義
有望文生義之嫌,然則又為何不說「強梁地」呢?
    <金人銘>:「彊梁者不得其死。」強又與彊通,剛強
也、健也、勝也,強字除勉也、勸也之外,又訓暴也、自
是也、也,常見的連句有矯強、屈強,秦人征越之役,
越人誠然屈強頑抗,但何以云「略取陸梁地」?從語意上
看,「陸梁」一詞不明明是地名的指謂嗎?揚雄<甘泉賦>
:「帶干將而秉玉戚兮,飛蒙茸而走陸梁。註:陸梁,亂走
貌。」「蒙茸」本訓「亂貌」,故云「陸梁,亂走貌。」
越人既然頑抗,「皆入叢薄中與禽獸處,莫肯為秦虜。」
誠然有之,但卻不得謂其為「亂走」,否則秦兵也就不致
於要「三年不解甲弛弩」了!故不得謂「南方之人,其性
陸梁」,而「陸梁地」也不得訓為「亂走之地」。
    <史記‧南越列傳>載:「南越已平矣,遂為九郡。」
徐廣謂九郡即:「儋耳、珠崖、南海、蒼梧、九真、鬱
林、日南、合浦。」可知在起初桂林、象郡、南海三郡
的基礎之上,重新劃分增設而成為九郡,猶如「東三省」
之改為「東北九省」,故南海郡重複出現。<前漢書‧地
理志>:「日南郡。-----縣五:朱吾、比景、盧容、西捲
、象林。」原註云:「故秦象郡,武帝元鼎六年開更名。
-----言其在日之南,所謂開北戶以向日者。」據鄂盧梭
的考證,此五縣的方位由北至南的次序,應是盧容、比景
、朱吾、西捲、象林。又云西捲縣在承天府(Hue順化)
附近,就在三世紀前林邑國(占婆)區粟城的所在,而占婆
(Champa)最古都城在今茶蕎地方。
    <晉書‧地道記>曰:「日南郡去盧容浦口二百里,故
秦象郡象林縣治也。」東晉時,日南郡治就在象林,<水
經注‧卷36>:「浦口有秦時象郡,墟域猶存。」浦指盧
容浦,今Hue河。又,「浦西即林邑都也,治典沖去海岸四
十里,處荒流之徼表,國越裳之疆南,秦漢象郡之象林縣
也。」此浦即廣南Fai-fo地方之帶江口,典沖應在廣南
之茶蕎,此文明說古占婆最初都城象林,就是秦漢象郡之
象林縣,所以中國人名之曰林邑,而林邑又為駱越之叶音
。<舊唐書‧卷411>林州條下說:「其林邑即日南郡之象
林縣。」卷197又說:「林邑國漢日南象林之地。」<太
平寰宇記‧卷176>中說:「林邑國本秦象郡林邑縣地,漢
為象林縣屬日南郡。」中國南界所抵之處,實為三百年
後占婆人的區域,日南之得名實得自盧容之叶音,而盧容
又音叶陸梁,所謂「陸梁地」實即「日南地」也。
    第三章第二節(第150)頁,邱先生根據<明太宗實錄>
的記載,統計自鄭和下西洋後,到明成祖死去的年代裏,
不下十餘位領銜奉使出洋的內侍當中,只有鄭和、王景
弘、侯顯三人被稱為「太監」,其餘多只稱為「中官」,
因此肯定明人郎瑛的說法,主張後人將這三個人合稱「
三保太監」,而否定了鄭和小字「三保」的說法。
    明朝袁忠徹在他所著<古今識鑒>一書中說:「內侍
鄭和即『三保』也,雲南人。-----永樂(成祖)欲通東南
夷,上問:『以三保領兵何如?』忠徹對曰:『三保姿貌才
智,內侍中無與比者,臣察其氣色誠可任。』遂令總督以
往,所至畏服焉。」此為袁忠徹記其與明太祖對談之語,
但終屬於事後追記,難以判定是在未領兵出洋前即已稱
鄭和為三保,抑是鄭和三保之稱人人既已耳熟能詳之後,
方始隨順流俗作這樣的稱謂?由其君臣二人對談觀之,此
三保直為鄭和的代名詞,然而考諸他書,當時以「三保」
做稱號的並不僅鄭和一人,<明史‧卷331>中有一太監名
楊三保,他曾於西元1413、1414和1419年奉使到尼八剌
(Nepal)及西藏諸法王所;今爪哇華僑稱王景弘作「三保
大人」(見馮承鈞譯<鄭和下西洋考>頁十七),因而誠如
法國學者伯希和氏(Paul pelliot)所說,「三保」一名
殆為明朝初年,若干太監的別號了。
    李長傳氏同意伯希和氏的說法,以為「三保」是內
官的通稱(詳見<南洋學報>第五卷一輯許雲樵<三保太監
下西洋考>一文),但史書上並沒有「三保即太監通稱」
這樣的記載。或云楊三保、王三保出使的年月皆晚於鄭
和,可能是假鄭和「三保」的威名,俾易於完成其任務,
理由是鄭和僅稱「三保」,而他人稱「三保」卻還要冠
上姓字。郎瑛<七修類稿‧卷12>說:「永樂丁亥年為第
二次西使之年,命太監鄭和、王景弘、侯顯三人,往東南
諸國,賞賜宣諭,今人以為三保太監下(西)洋。」就是這
段話,讓人有三者合稱「三保」的聯想。稍後於郎瑛的
嚴從簡在<殊域周咨錄‧第七卷>中說:「三保之稱,不知
係是鄭和舊名,抑豈西洋私尊鄭和、王景弘、侯顯等為
三保故耶?」是則,明人已不知「三保」一名的由來了。
    徐玉虎<鄭和評傳>云:「正如許雲樵氏所說,『竊以
三保為小字較合理,因其父墓碑雖言和為次子,安知馬哈
只(按:「馬」字是回教創始人「Muhammad」第一音節的
對音,「哈只」是回教徒到麥加朝聖後的尊稱。)之四女
中無一人為和之姊乎?設和有一兄一姊,小字呼為三保頗
合情理,而宮中因以小字呼之,遂稱三保太監,南人不察,
乃以三保為太監的尊稱或普稱,實屬不智耳。」許雲樵
氏主張「三保」是鄭和的小字,而以為「三保」的「三
」乃是排行,但因為和父墓碑名言和為次子,又設想和父
四女之一為和之姊,以為其排行之主張自圓其說。然而,
楊三保、王三保等人,也都恰好排行第三嗎?
    <類篇>云:「唐六典有薩寶府,掌胡神祠。」宋敏求
<長安志‧卷十>:「南布政坊西南隅胡祆祠。註:武德四
年立,西域胡祆神也。祠內有薩寶府官,主祠拔神,亦以
胡祝充其職。」<通典‧卷四十>職官大唐官品「薩寶府
祆正」下註曰:「祆,呼煙反,祆者西域天神,佛經所謂摩
醯首羅也。武德四年,置祆祠及官,常有群胡奉事,取火
咒詛。」唐時旅居中國內地的波斯人,置薩寶府於祆祠
內,以商主或富商為首領,名為薩寶(Saba),而行一般民
刑上之事務。<隋書‧百官志>載有「諸州胡二百戶已上
薩保為視正九品」、「雍州薩保視從七品」、「流內視
品十四等」等數條,<周書‧卷一‧晉蕩公傳>載:「晉蕩
公護(宇文護)字薩保,太祖之兄,邵惠公顥之少子也。」
則此語由北魏時起,已一般使用之矣,北周宇文護用作小
名或字,可知其廣行也。此語當時膾炙人口,西域胡商之
富力,迄至後世人猶羨望不已。且因佛教之廣布,即菩薩
、婆羅門、藥叉等梵名,亦往往以之為人之名號焉!鄭和
七次下西洋,其天使兼艦隊司令的身份,不啻是超級的薩
寶,顯然「三保」即「薩寶」的同音異譯也。
    <唐書‧宦者傳>:「宣宗時諸道歲進閹兒號私白。
」王三保、楊三保亦稱三保,除了上述的因素以外,亦有
可能是「私白」的音訛。勞菲耳氏謂此語在今西藏語「
Sa-po」或「Sa-bo」中,留有其痕跡,云此西藏語為商業
經理人之義,尤其是稱與中國人同居而經理買賣之西藏
婦人者。此「Sa-po」或「Sa-bo」,蓋即古代吐蕃王室
女子之稱的「贊蒙」,而即是閩南語的「姹婦」或「諸
婦」,可知「私白」者不外乎「女性」之隱語也,而音叶
「私白」之「嬛薄(三八)」其「半男娘」之謂乎?原產
於熱帶美洲的「Sapodilla(人心果)」,南臺灣依其原音
讀作「姹婦李兒」,在臺南的山上鄉聽到的竟是「嬛薄
雌兒」,此亦可為「姹婦」、「私白」音轉之一旁證。
藤田豐八謂「薩寶」即梵文「Sathavaho(薩陀婆訶)」
對音,乃「隊商之長」之義,其前二音實音叶「沙陀」,
而「沙陀」除「大磧」外,固有即是「隊商」的說法。
張興唐云「班禪」是「班地達‧禪寶(Pandita Cenpo)
」的簡語,前句是梵語,義為「梵語學師」;後句是藏語,
義為「大」,此「禪寶」較「薩寶」更音近「三保」,則
「三保太監」毋寧作「大太監」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黃 潛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