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是繼三代渙散的封建制度之後,首次達成君主
集權統治全中國的王朝,自從西元前1122年周武王滅殷,
至西元前256年周亡於秦,雖然歷時有866年之久,然而由
於周朝實施封建制度,故處於各諸侯國轄下的人民,無不
率以各諸侯國的國名,而自稱或被目為某國人,並未見其
列國之人有自稱為周人者。固然<禮‧檀弓>曾記孔子曰
:「而丘也,殷人也。」,但又記孔子說:「殷已愨,吾從
周。」<論語>中亦載有:「郁郁乎文哉!吾從周。」、「
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等說法,但這只說明孔子
清楚的記得自己是殷的後裔,卻了無鼓吹光復舊朝,或者
帶點族群間壁壘分明,嚴格予以劃分的成份。
    <史記‧大宛列傳>載:「宛城中無水,皆汲城外流水
,-----聞宛城中新得秦人,知穿井。」漢自開國至武帝
發兵征大宛已近百年,其時西域固猶稱中國人曰秦人焉,
此處所謂新得之「秦人」,蓋亦漢朝之人民,並無秦朝遺
民之特殊含意。新疆拜城縣黑英山的劉平國<治路頌>,
主要記述龜茲左將軍劉平國率「秦人」孟伯山、狄虎賁
、趙當卑等六人來此鑿巖築亭、稽查行旅、修建關城的
事蹟,此摩崖石刻作於東漢永壽四年,則至東漢時猶稱中
國人曰秦人也。秦始皇於西元前221年統一中國,至西元
前206年秦朝覆亡,雖僅享國十五年,然自周平王東遷洛
邑,加封秦君為秦伯,始列於諸侯(西元前770年)至吞滅
六國,則已雄霸西陲549年。其統治全國時間固甚短促,
不旋踵即為漢朝所取代,惟以其五百餘年之積威,與吞滅
六國時國力之強,確足以使中亞一帶以「秦」代表中國,
以致於秦亡百年之後,猶稱中國人曰秦人也!
    <後漢書‧東夷傳>曰:「辰韓耆老自言:『秦之亡人
,避苦役,適韓國,馬韓割東界地與之。』其名國曰邦,弓
為弧,賊為寇,行酒為行觴,相呼為徒,有似秦語,故或名
之為秦韓。」辰雖音近秦,其實「辰韓」本為「真番」
或「滄海」叶音的異譯。<隋書‧倭國傳>載:「-----又
東至秦王國,其人同於華夏,以為夷州,疑不能明也。」
秦末天下大亂,中國流民大批亡命海外,皆自稱秦之亡人
。日本應神天皇時代,中國在韓遺民有弓月君者,於西元
274年,率領百二十縣人民至日,日人即稱之曰秦人;西元
289年,另一漢人集團,由阿知使主及其子都加使主率領
渡日,日人為有以區分,乃稱之為漢人。
    西元後220年,曹丕廢漢獻帝自立,改國號為魏,隔年
劉備稱帝於成都,國號仍曰漢,是為蜀漢昭烈帝,至西元
280年,晉武帝滅吳,統一中國,結束了戰亂頻仍的三國時
代。然不久(西元300年)八王之亂起,旋即(西元304年)
引起「五胡亂華」,中州板蕩,衣冠士族紛紛過江南渡,
晉王朝往南播遷,奠都於建康(南京),傳統上為中國心臟
地帶的中原,淪亡於北方游牧民族,西元440年以鮮卑族
為主體所建立的北魏統一北方,與建康的劉宋對峙,至西
元489年隋滅陳,才結束了南北朝的分裂。故實際上自漢
末黃巾亂起,長達370年的歲月,整個中國大部份的時間,
都處在分裂與動亂的情況之下,這與立國長達422年且國
威遠播的漢朝相較,實有天淵之別,於是乎「人心思漢」
,而有了「我們都是漢人」的共識,這應該就是「漢人」
一名廣為中國人接受的原因。
    北宋‧陸游云:「今人稱賤丈夫曰漢子,蓋始於五胡
亂華時。」司空圖<河湟有感>詩有:「漢兒盡作胡兒語,
卻向城頭罵漢人。」之語,<北史‧卷92韓鳳傳>載北齊
之宦官昌黎人韓鳳詈漢人之語,有諸如「刀止可刈賊漢
頭,不可刈草!」、「狗漢大不可耐,唯須殺卻!」、「每
曰:恨不得剉狗飼馬!」等,則南北朝時的中國人確即
以「漢人」自居,這恐怕與劉備之延漢朝正朔,及諸葛亮
「漢賊不兩立」的人格感召有關。面對外族的入侵,既
激起了「漢人」的民族意識,則謂賣國者曰「漢奸」,想
必也就肇始於這南北分裂的混亂時代了。
    惟,古裝戲劇演出中,男性老人自稱「老漢」,而「
漢子」除指粗魯的男子外,實亦兼指勇敢的男子與一般
的男子,故又有「好漢做事好漢當」、「好漢打落牙齒
和血吞」、「好漢不吃眼前虧」、「英雄惜英雄,好漢
疼好漢」、「二十年後又是一條好漢」等等說法,<水滸
傳>中軍人又或稱「軍漢」,今閩南語更猶以「漢采」為
男子身材長相造型的代名詞,而謂高個子曰「大漢」、
謂小個子曰「細漢」,佛經中「羅漢(Disciples of Bud
dha)」一詞容或有義譯的成份?所謂「自了漢」、「門
外漢」、「無賴漢」、「痴情漢」、「負心漢」、「流
浪漢」、「莊稼漢」、「男子漢」等的「漢」,猶如「
薄倖郎」、「賣油郎」等的「郎」,直為「人」之同義
語,則「漢人」一稱容或尚有別的出處?
    桑原騭藏<中國阿剌伯海上交通史>本文二‧考證33
云:「古來中國人為表示彼此均好之意,常使用『子』字
之稱呼,例如稱福建人曰『福建子』、江南人曰『江南
子』(參看[佩文韻府]卷三十四下),呼在漢朝皇室管下
之中國人曰『漢家子』,或略稱為『漢子』是也。而此
『漢家子』或『漢子』之稱呼,在漢時固無論矣,即在漢
亡之後,亦仍與漢之國號相同,依然為內外所慣用。如晉
石崇之王明君(即王昭君)辭有云:『我本漢家子,將適單
于庭。(文選卷二十七)。』又如北齊文宣帝高洋嘲其太
子殷之性質文弱如中國人曰:『太子得漢家(子)性質,不
似我。(北齊書卷五)。』又如北齊文宣帝罵中國人魏愷
曰:『何物漢子』(北齊書卷二十三)云云,皆足參考也。
」然而,王昭君可曾將「漢家子」略稱為「漢子」?
    漢去水加女為嫨,嫨音頇、又音、通作戁;漢去
水加隹為難,<說文>:「難本作。」<集韻>:「然古
作。」<韻補>:「人又音然。」、戁皆從難,則「
老漢」音叶老夫、盭夫(狠戾的)、惱恨、靈活、羅漢、
嫠婦、黧黃、黧黑、納罕、捻泛(作樣子)、鸞鳳、龍鳳
、怒號、怒吼、吶喊、勞乏、落後、奈何、任何,倒裝
為煩難、煩惱、煩膩、患難、狠戾、悍然、艴然、謋然
(疾速)、漢人、凡人、婦孺、父老、發愣、渙然、發涅
(神色痴呆)、發怒、忿怒、活力、奮力、鳳鳥、黃龍、
黑龍等,分化出漢、難(儂)二音,本皆形容鱷,而龍即
是鱷。「漢」也就是「人」,「漢人」就是「凡人」,
故閩南語「漢緣」即「人緣」之意,顯然「老漢」、「
漢人」等稱謂,乃是源自極其遠古的圖騰信仰時期,及
至漢朝立國四百餘年之後,兩者始合而為一。
    又,今漢口即古夏口,<漢書‧地理志>謂漢水將入江
時名夏水,今尚存有江夏諸名。<春秋釋例>云:「除春夏
之夏,餘皆戶雅切。」<正字通>按曰:「古先有四時之夏
,餘義皆假借。」夏又胡可切音荷,陳琳<瑪瑙勒賦>:「
四賓之筵,播以淳夏;色奪丹烏,明照烈火。」夏又叶胡
故切音互,賈誼<鵬賦>:「單閼之歲,四月維夏;庚子日斜
,鵬集余舍。」今閩南語夏猶音近漢。南韓首都漢城舊
名漢陽,其英語音譯「Seoul」實源自「漢陽」,而「Se
」音近「夏」,是韓語漢今猶音近夏也。
    周人自以為承夏之緒,<閟宮之頌>曰:「是生后稷,
俾民稼穡;奄有下土,纘禹之緒。」<周頌>思文亦云「陳
常於時夏」,下土者夏土、時夏猶是夏也。<讀書雜志>
[荀子‧榮辱篇]「君子安雅」條云:「雅讀為夏,夏謂中
國也,故與楚、越對文。[儒效篇]:居楚而楚,居越而越,
居夏而夏,是其證。」<康誥>有「用肇我區夏」之語,區
夏猶言有夏或夏域,夏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家天下的
統一王朝。周封唐叔於夏墟,晉為夏之本土,杜預云大夏
即晉陽,河套一帶古謂之北夏,古西夏氏在青海湟中,宋
朝時的西夏則建都於西套,是以周人自稱纘禹之緒。<吳
語>云:「昔楚靈王-----不修方城之內,踰諸夏而圖東國
。」<晉語>載:「獻公伐驪戎-----戎夏交捽。-----諸
夏從戎,非敗而何?」周時已稱禹域內諸國為諸夏,並謂
其東為東夏。<左傳‧襄公26年>:「楚失華夏,則析公之
為也。」此指蔡、沈及鄰于楚北境諸國為華夏,陳壽、
范瞱記關羽據荊州北伐曹操事云「威震華夏」,是漢末
猶以華夏為三輔三河汝潁等地之專名,後世則擴大為中
國之統稱。以夏為中國的代稱至周朝已根深蒂固,所謂
「裔(殷)不謀夏,夷不亂華」者,乃是周人以正統自居之
下的思想,而至後世「夏」則音轉為「漢」也!
    此外,英語謂「丈夫」的「Husband」,又訓為節儉,
「Husbandry」訓為務農、節儉,「Husbandman」訓為農
夫,而「老漢」又音叶「農夫」,這恐怕不能僅僅以巧合
二字就一語帶過,下面是更進一步的探索:
    「Hus」音叶俯拾、回收、寒素、寒酸[節儉]、俯
首、頫首、和熙、豐收[農夫;務農]、夫婿、互相,倒裝
為協和、相好[丈夫]、祥和、隨和、收穫、幸福[農夫;
務農]、絲毫、纖毫[節儉]。夫婿又音轉為漢子、夫君
[丈夫]、餬粥[節儉]、禾稼、紡績、活計、黑早[務農]
等,倒裝為傖夫(鄙賤的人)、粗夯[農夫]、丈夫[丈夫]
等,俚俗妻稱夫曰「漢子」。
    「Band」音叶駢列、伴侶[丈夫]、薄努(勉釗)[務
農;農夫]、鄙吝[節儉],音轉為勉力、賣力,倒裝為農忙
[務農]、農民[農夫]。亦音叶拍檔(匹敵)、拜堂[丈夫]
、補靪[節儉]、扁擔[務農]、白徒、白丁[農夫]。
    合「Hus」與「Band」為「Husband」。「夫婿」與
「媳婦」實互為倒裝。「夫君」、「漢子」又音叶「渾
家」、「合巹」、「伙計」、「夫妻」,倒裝為「結髮
」、「結合」、「結婚」、「契合」、「情份」、「成
婚」、「巧婦」、「主婦」,婚姻雙方關係本是一而二
、二而一的,由這一組音可以十分清楚的看出由音生義,
再依音義覓字的語言發展真象。
    「漢子」又音叶風采、丰采、風致、丰致、漢采、
鬍髭,「夫婿」則音叶鬍鬚,此乃男性之象徵。此外「好
漢」一詞,則為豪放、發皇、泛泛、凡夫叶音。
    王孝廉<中原民族的神話與信仰>第五章之三說:「
『漢』字的原義(古文中的『漢』字)在今天是無法從字
形上去瞭解的,做為天河的『漢』和地上的漢水的『漢
』是不是一定有關係呢?」其實「漢」也就是「河」,
<詩‧大雅>:「倬彼雲漢。」「雲漢」不就是「銀漢」
、「銀河」嗎?「星漢」、「星河」一音之轉;「河漢
」音「澔汗(玉石符采映耀)」、「浩瀚(廣大貌)」、
「瀚海(北海;沙漠)」、「航海」;「天漢」音叶「天
河」、「天杭」,閩南語「天杭」又讀如「天蓬」,故
<西遊記>謂豬八戒原先掌管「天河」,官名號稱「天蓬
元帥」。「浩瀚」又音轉為廣漢(地名)、廣寒(月宮)、
賈禍、隔閡,倒裝為鴻鵠或黃鵠、黃姑或河鼓(星名)、
伐柯(作媒)、婚媾、分隔、悔過,以及閩南語謂銀河的
「河溪(ㄎㄝ)」,又倒裝音轉為日語謂「川」的「
(kawa)」,然則「漢」本即是「河」,「漢水」即是「
河水」與上古人之稱黃河同,天河的「漢」和地上漢水
的「漢」有無一定關係,也就不需多費唇舌了。「夏后
」的倒裝即是「華夏」,故中國人又自稱曰「華人」,
「華夏」則為中國人公認的代表性國名之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黃 潛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