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蘭代父從軍」的故事幾乎可說家喻戶曉,自
古以來就十分的膾炙人口,以一女子而冒父名從軍,歷經
十二年,迨解甲返鄉,人始知其非男子,其傳奇性真足以
引人入勝,多年前拍成電影,曾有不錯的票房;近年又製
作成卡通影片,卻遭到土耳其的抗議與抵制。
    「木蘭」的故事載於「古樂府」中的<木蘭辭>,高
級中學的國文教科書選錄作為教材,「政治作戰學校」
的女生部,與「救國團」─「暑期戰鬥營」的女生團隊
等,更是以「木蘭村」作為營區的代號!但是,翻遍了廿
五史卻是「查無此人」,豈不怪哉?
    「木蘭」的事跡僅見於<木蘭辭>,「木蘭」為何時
代人?其說不一,姚瑩<康輶紀行>以為北魏孝文帝、宣武
帝時人;宋翔鳳<過庭錄>以為隋恭帝時人;程大昌的<演
繁露>以樂府「木蘭篇」中有「可汗大點兵」之語,謂其
生世非隋即唐。
    其為何地人?亦不一說,直隸<完縣志>載元.劉廷直
撰墓碑以為完縣人;河南<商邱縣志>以為商邱人;姚瑩的
<康輶紀行>以為古武威、今涼州人;清<一統志>以為潁
州譙郡城東魏村人。其姓亦不一說,明<一統志>以為姓
「朱」;清<一統志>以為姓「魏」;徐渭<四聲猿傳奇>以
為姓「花」,此說蒙世人青睞而採用至今。
    「古樂府」的作者亦不詳,所載<木蘭辭>是歌詠「
木蘭」代父從軍的記事詩,詩凡二篇,皆為五古而雜有七
言句,辭意略同。<文苑英華>題唐.韋元甫作,明以來選
錄古詩者,多取前篇,屬之梁.無名氏,而謂後篇為唐.韋
元甫擬作。惟,閻若璩<尚書古文疏證.卷五>以詩前篇有
「策勳十二轉」之語,因引<唐志>司勳掌官吏勳級,凡十
有二轉為「上柱國」,云其詩當為唐人作。<古今樂錄>
曰:「木蘭不知名,浙江西道觀察使兼御史中丞韋元甫續
附入。」。
    這種作者與詩中主角年代、姓名一概不可考的所謂
「記事詩」,其可信度較諸<紅樓夢>第七十八回,曹雪芹
所胡謅的「姽嫿將軍」─林四娘,其可信度尤低!「姽嫿
」形容靜好的、幽靜的樣子,宋玉<神女賦>:「既姽嫿于
幽靜兮,又婆娑于人間。」以曹雪芹慣愛寓諧音義於人
名的作風,「姽嫿」二字殆已明示其為「鬼話」矣!<聊
齋誌異>的「嬰寧」一篇,與其有異曲同功之妙,「攖」
通作「嬰」,外物擾擾無動於衷謂之「攖寧」,引申為「
鎮靜」,<莊子.大宗師>:「攖寧也者,攖而後成者也。」
細味該篇,即可領會到作者創作靈感的出處。
    明<一統志>以為「木蘭」姓「朱」,蓋因木蘭代父
從軍的故事既已深植人心,而又姓焉不詳,爰以當時朝廷
的國姓與之。姓「魏」、姓「花」二說,其實不過是聰
明人搞出來的文字遊戲:「魏」音同「」,而<集韻>:
「,又吾瓜切,瓦平聲,與譁同。」「譁」字從「華」,
「華」又與「花」同;<玉篇>:「訛與同。」<爾雅.釋
言>:「訛,化也。」「化」加艸即是「花」,「」又與
「詭」同,「詭」音同「姽」、「化」音同「嫿」,一個
巾幗英雄民間的偶像,讓她姓「花」,正符合大眾的心理
訴求(按:所謂「能生非類曰化」,古籍如<周禮‧春官‧
大宗伯>、<禮‧月令>、<禮‧王制>、<夏小正>、<列子
‧天瑞篇>、<淮南子‧時則訓>、<淮南子‧畢萬術>、
崔豹<古今注>、<交州記>、<風俗通>等,字書如<玉篇>
、<正字通>等,均有述及不同物類間的變化。據<姓纂>
云「畢萬」為魏姓之祖,畢音同蔽、萬音近瞞,畢音近匕
、匕本同,牝古作、古文化字,「牝化」音近「變
化」,這想必是拉扯上畢萬的因由。)。
    <紅樓夢>第七十八回:「寶玉笑道:『閨閣習武,任
其勇悍,怎似男人?不問而可知嬌怯之形了。』」誠如該
書所云,在此不擬縷述女子之種種生理特徵,以說明其不
可能在軍旅生涯中,隱藏性別長達十二年之久,事實上人
人心知肚明,但是向來對於戲劇上女扮男裝的情節,卻總
是深信不疑,須知中國歷史上,以一女子而能衝鋒陷陣,
使敵人聞風喪膽的,五千年來也只有一個「秦良玉」,而
其優異的體能,又由於自幼生長於蠻荒!
    因此,筆者敢於斷言,「木蘭」者「摹擬」也!「木
蘭」又音叶「目蓮」,蓋佛教「目蓮救母」的傳說,斯時
已傳入我國,易「救母」為「代父從軍」,也順理成章;
「木蘭」又音叶「沒儂(人)」,故云「阿爺無大兒,木蘭
無長兄」;「木蘭」又滿洲語「哨鹿」也,哨鹿者圍獵時
吹哨以致鹿也,清.康、雍諸朝,每歲八月,帝與王公等行
圍,是為「木蘭秋獮」,<木蘭辭>中既有「可汗大點兵」
一語,「可汗」為塞外游牧民族首領的稱號,作者當略曉
北方胡人的語言,行獵又有如出征也!
    再者:「木蘭花」,詞牌名,或加「令」字,亦曲牌名
,北曲入平調隻曲,<詞譜>云:「唐教坊曲名,[太和正音
譜]注高平調,[花間集]載木蘭花、玉樓春兩調,其七字
八句者為玉樓春體,木蘭花則韋莊詞、毛熙震詞、魏承
班詞共三體,從無與玉樓春同者,自<尊前集>誤刻以後,
宋詞相沿,率多混填。」另,又有「木蘭花慢」,亦為詞
牌名,柳永<樂章集>注高平調,茲不再詳為引介,此又均
有可能為<木蘭辭>創作的泉源。
    吳鳳故居仍在、後人猶存,其「殺身成仁」的事蹟,
卻已遭人抹殺,並從國小教科書中剔除;子虛烏有的「木
蘭代父從軍」,卻成為政府教忠教孝的樣板,只差還沒有
建碑立廟而已。「天子坐明堂,策勳十二轉。」位比「
上柱國」的功勳,不啻是國之干城,何以竟不見容於史書
?其為詩人借題發揮也明矣!何世人不肯深思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黃 潛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