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東胡」、「通古斯(Tungus)」一音之轉,與東西南北
 之方位無關,故薩彥嶺之北依次有上、中、下通古斯河
 (Tunguska R.),分別注入葉尼塞河。
*散居于內蒙古的部份地區,及嫩江流域與呼倫貝爾高原
 一帶的「達呼爾(Tafur)」,一稱「達瑚爾」或「達呼
 里」,俗稱「打虎兒」,相傳即契丹「大賀」氏部的遺
 支,實均為「東胡」的同音異譯。
*突厥文中「通古斯(Tungus)」一辭之義為「豕」,「通
 古」分化出「」、「豭」二音。
*「胡」字從「古」,「東胡」實音叶「Turk(突厥)」。
 戰國時期稱北方的游牧民族曰「胡人」,或由於「東胡
 」,惟更可能則由於「Hunnen(匈奴)」正音叶「胡人」
 或「胡虜」,今閩南語「匈」猶音近國語「訇」。
*「匈奴」又音轉為「山戎(族名)」、「索倫(族名)」
 、「索虜」、「述律(契丹后族)」、西喇木倫河的「
 西喇」、「西遼(河名)」、「新遼(河名)」、「玄鳥
 」、「新羅(國名)」、「桑林(商人樂舞)」、「商人
 」等,蒙古語謂「黃色」曰「西喇」,俄羅斯語稱「金
 色」曰「Sire」,日本語形容「白色的」音近「西拉雅
 (族名)」曰「」;商人尚白,新羅、西拉雅亦均
 尚白,尚白之風籠罩著東北族群。
*興安省的「索倫」與「些郎」大山音叶黑龍江省的「
 綏楞」與「興農」及「聖浪」與「興隆」鎮及「索倫
 」山與「興隆」總站、合江省的「新隆」與「興隆」
 及「香蘭」與「西林」子、吉林省的「舒蘭」與「勝
利」、嫩江省的「興隆」與「石人」城、安東省的「
 石人」及「下露」河與「沙里」寨、遼寧省的「興隆
 」店與「新立」屯及「小凌」河與「小鹿」島、松江
 省的「沙蘭」、遼北省的「舍立」與「興隆」山及「
 新立」堡、河北省東北部的「興隆」、熱河省的「松
 嶺」山及「興隆」溝與「沙嶺」河、高句麗五部中的
 「消奴」與「順奴」等,倒裝為室韋諸部中的「嶺西」
 室韋、遼寧省的「旅順」與「柳樹」屯及「連山」灣
 與「連山」關及「牛心」臺、遼北省的「梨樹」、吉
 林省及合江省的「柳樹」河、吉林省的「李小」房、
 和江省的「郎鄉」及「尼什」哈與「梨樹」溝、嫩江
 省的「蘭西」、熱河省的「林西」與「連山」、松江
 省的「冷山」與「樓山」及「牛心」山與「老松」嶺
 、安東省的「涼水」與「露水」臺等。
*「索倫」又音轉為「Hunnen(匈奴)」、「扈倫(族名)
 」、金之上京「會寧(府名)」、靺鞨七部之一的「拂
 涅」、興安省的「呼倫」與「海拉爾」及「哈拉」口
 子與「呼倫」池及「呼倫」河與「海拉爾」河及「哈
 拉」尼敦與「好力」堡、黑龍江省的「海倫」及「富
 饒」與「海蘭」泡、「呼蘭(河名)」、遼北省的「呼
 連」河與「霍勒」河及「霍倫」果勒與「霍列」果勒
 及「哈納奴爾」、嫩江省的「呼蘭」及「豐樂」與「
 富拉」爾基、合江省的「鶴立」與「樺南」及「河南
 」與「虎林」及「虎林」河與「浩良」河、松江省的
 「和龍」與「海林」及大「海林」與大「海浪」河、
 吉林省的「桓仁」與「輝南」及「哈拉」海與「放牛
 」溝及「黃泥」洲及「黑林」子、安東省的「哈泥」
 河、熱河省的「豐寧」及「海流」吐與「海力」王府
 、河北省東北的「撫寧」與「豐潤」及「懷柔或懷來
 」與「葫蘆」島、韓國極東北的「會寧」、「黑龍」
 江、黑龍江下游的「黑勒爾」河,及岳武穆念念不忘的
 「黃龍」府等,倒裝為吉林省的「拉法」、合江省的「
 饒河」與「撓河」口及「蓮花」泡與「人和」鎮、安
 東省的「柳河」與「那爾轟」、嫩江省的「泥河」、
 黑龍江省的「訥河」與「拉哈」及「蓮花」與「倫河
 」、興安省的「牛河」、松江省的「亮河」與「老黑
 」山、遼北省的「六戶」及「龍華」山與「利發」勝
 、「熱河」省及熱河省的「隆化」與「灤河」及「拉
 海」溝與「柳河」口及「老虎」山與「老哈」河、河
 北省東北部的「寧河」等,及漢初游牧於漠南近塞一帶
 的「林胡」、「樓煩」。
*「扈倫」又音轉為合江省的「依蘭」與「二龍」山、
 興安省的「雅魯」與「烏奴」耳及「原林」與「愛林
 」及「阿龍」山與「烏蘭」湖及「阿榮」旗與「阿爾
 拉」及「伊列」克得與「鄂洛」撒央山、遼北省的「
 洮南」及「餘糧」堡與「腰力」毛都、熱河省的「烏
 奴」與「要路」溝及「翁牛」特左右翼旗與「汪牛」
 泡子、黑龍江省的「烏蘭」山與「伊勒」呼里山及「
 伊勒」格爾山與「伊拉」哈及「二龍」山屯、嫩江省
 的「烏蘭」昭與「臥牛」吐、安東省的「永陵」、合
 江省的「安樂」鎮與「二嶺」山、吉林省的「烏拉」
 街、松江省的「五林」、中韓交界的「鴨綠」江、河
 北省東北部的「魚鱗」山及「五龍」山與「霧鹿」山
 、「挹婁(族名)」、「虞婁(部名)」、「奧婁(河名)
 」、契丹皇族所自出的「耶律」氏、扈倫四部之一的
 「烏拉」、嫩江支流「雅魯」及「阿倫」與「額勒」
 、嫩江舊名「烏納」或「兀納」或「浯納」等,倒裝為
 「訥殷(部名)」、熱河省的「凌源」、遼寧省的「遼
 陽」及「女兒」河與「饒陽」河、遼北省的「遼源」
 及「老營」廠與「遼陽」窩堡、興安省的「南翁」河
 、吉林省的「農安」、遼寧安東合江等省的「龍王」
 廟、安東省的「牛尾」塢、安東省及俄屬濱海省的「
 老爺」嶺、韓國北部的「南陽」與「利原」及「龍巖
 」浦、河北省東北的「臨榆」等,及人類最原始圖騰名
 的「女媧」,東北在鴉片戰爭以前,依然是地球上最封
 閉的地區之一,故保留了這麼多女媧叶音的地名。
*「呼倫」又音轉為「高麗(國名)」、「桂婁(部名)」
 、「灌奴(部名)」、興安省的「克魯倫」河與「格尼
 」河及「古里」河與「奎勒」河及「卡勒」興安嶺與
 「克魯倫」北蘇木、黑龍江省的「古蓮」及「科洛」
 與「科洛」河、嫩江省的「古龍」與「甘南」、松江
 省的「高嶺」、吉林省的「卡倫」與「郭爾羅」斯旗
 、安東省的「高麗」門、遼北省的「歸流」河與「科
 洛」洪嶺、遼寧省的「廣寧」及「廣寧」寺與「廣鹿
 」島、熱河省的「開魯」與「庫倫」王旗等,倒裝為興
 安省的「洛古」河與「尼克」圖魯山、黑龍江省的「
 六棵」松、合江省的「林口」及「南崗」與「老溝」
 、松江省的「南溝」與「寧古」塔、安東省的「南口
 」前與「龍崗」山、遼寧省的「南關」嶺與「六股」
 河、熱河省的「六溝」、河北省東北部的「南口」、
 唐時稱庫頁島的「流鬼」、明時設於黑龍江出海口附
 近的「奴兒干(都司)」等。高句麗初有消奴、順奴、
 絕奴、灌奴、桂婁等五部,本消奴部為王,稍微弱,桂婁
 部取而代之。「高句麗」之於「句麗」或「高麗」,蓋
 猶臺灣北部的「凱達喀蘭(Kitagalan)」之於臺北盆地
 的「大加臘(Tagalan)」。
*「高麗」又音轉為「加羅(國名)」、「絕奴(部名)」
 、「吉林(省名)」、吉林省的「岔路」口與「吉林」
 哈達嶺、熱河省的「叫來(河名)」與「窄嶺」及「金
 嶺」寺、遼北省的「正蘭」與「交流」河、興安省的
 「金林」與「扎賚」諾爾及「俱倫(泊名)」與「吉拉
 林」山及「青龍」岡與「札羅」木得、黑龍江省的「
 札林」庫爾山、合江省的「翠巒」與「青年」及「雞
 寧」與「岔林」河、嫩江省的「札蘭」屯、黑龍江省
 的「慶南」與「勤勞」、安東省的「岔路」子及「九
 連」城與「長嶺」子、遼寧省的「巨流」河及至少有
 三處「長嶺」子、遼北省的「長嶺」與「七老」山、
 河北省東北部的「昌黎」與「青龍」河及「青龍」橋
 與「界嶺」口、韓國北部的「江南」山脈、「濟勒或
 奇勒爾(族名)」,及常與匈奴單于婚姻之四姓名族中的
 「丘林」氏等,倒裝為「辱紇主(部名)」、 韓國極東
 北的「羅津」、安東省的「臨江」與「老圈」子、遼
 寧省的「遼中」與「南雜」木、黑龍江省的「連金」
 與「泥秋」及「泥秋」河與「老朝」河及「嫩城」與
 「納金」口子、嫩江省的「碾子」山、合江省的「南
 叉」與「濃江」及「蓮江」口與「連珠」山及西「碾
 子」山與「老察」庫蘭山、松江省的「龍井」與「亮
 珠」河及東「亮珠」河與「羅子」溝、吉林省的「奶
 子」山、安東省與吉林省各有一個「兩江」口、遼寧
 省的「牛莊」與「蘆家」屯、遼北省的「龍泉」與「
 醴泉」及「老城」與「李家」臺、熱河省的「寧城」
 及「灤江」與「六家」子及大「碾子」、河北省東北
 的「柳江」等,及「如者或落俎(族名)」、「女真或女
 直(族名)」、庫莫奚五部中的「辱紇主」。遼時室韋
 諸部中有大、小「如者室韋」;<遼史>中之「黃頭室韋
 」,<契丹國史>、<松漠紀聞>等書均作「黃頭女真」,
 可見「女真」實乃「如者」之同音異譯。據李學智<釋
 女真>一文的考證,所謂「女古皮室四部」實即「北女
 真皮室四部」,而出於<遼史>之有意的作偽。
*「加羅」又音轉為古代在東北的「橐離(國名)」、「
 鐵利(部名)」、黑龍江省的「鐵驪」與「德利」、興
 安省的「圖里」河與伊「圖里」河、嫩江省的「泰來
 」與「多耐」及「他拉」哈與「大羅」鎮、吉林省的
 「大賚」與「陶賴」昭、合江省的「帶嶺」與「刁翎
 」及「都魯」河與「土龍」山、松江省的「東寧」與
 「大嶺」及「大麗」嶺、安東省的「大栗」子、「大
 陵」河、熱河省的「吐連」營與「特額勒」河、遼河
 支流之一的「東遼」河、遼北省的「通遼」及「大林
 」與「吐列」毛都、遼寧省的「鐵嶺」與「大連」及
 「塔連」島與「大鹿」島,及唐時稱嫩江支流滔爾河的
 「它漏」河等,並音叶「丁零或鐵勒(族名)」,倒裝為
 室韋諸部中的「駱駝」室韋、熱河省的「林東」、嫩
 江省的「林甸」與「浪頭」屯、興安省的「南屯」及
 「龍頭」嘴山與「拉都」里河、黑龍江省的「老道」
 店與「鬧達」罕、松江省的「六團」與「南天」門、
 安東省的「六道」溝與「老禿」頂子山、遼寧省的「
 老鐵」山等,及漢武帝時於朝鮮半島所設四郡之一的「
 臨屯」、匈奴單于所自出的「攣鞮」氏,<新唐書.黑水
 靺鞨傳>云:「黑水西北又有思慕部,-----又有拂涅、
 虞婁、越喜、鐵利等部。」「丁零」又或作「狄歷」,
 東胡固亦雜有北狄。「登里(汗號)」、「同羅(族名)
 」均音叶「鐵勒」,回紇語謂「天」的「登里」,即今
 蒙古語謂「天」的「騰格里」;「鐵勒」諸部中的「同
 羅」蓋即鐵勒部族群中最初的盟主。
*「鐵勒」又音轉為「那拉(氏族)」、「納蘭(複姓)」
 、「那禮(部名)」、漢武帝於朝鮮半島所設四郡之一
 的「樂浪」、朝鮮半島的「狼林(山名)」、熱河省的
 「凌南」與「玲瓏」塔及「努魯」兒虎山、嫩江省的
 「寧年」、興安省的「那忍」泉與「奈勒」穆圖、黑
 龍江省的「訥南」與「老萊」、合江省的「撓力」河
 、安東省及松江省的「老嶺」、吉林省的「拉林」與
 「拉林」河、遼寧省的「拉拉」屯、河北省東北部的
 「盧龍(郡名)」、成吉思汗所自出的「尼倫」部,及「
 任那(國名)」、「柔然或蠕蠕或芮芮(國名)」等,故雷
 穆塞以為近代之蒙古即出自蠕蠕。
*「呼倫」又音轉為明時設於圖們江北的「毛憐(衛名)
 」、「慕容(氏族)」、松江省的大「馬鹿」溝與「馬
 蓮」河及「穆陵」與「穆陵」河及「穆陵」窩積嶺、
 遼北省的「茂林」與「莫力」廟、熱河省的「馬蓮」
 廠與「蟒牛」營、興安省的「莫力」達瓦旗、黑龍江
 省的「毛藍」屯、嫩江省的「木蘭」與「木蘭」鎮、
 河北省東北部的「馬蘭」峪等,倒裝為興安省的「諾敏
 」河與「諾敏」大山及「拉媽」牛與「籠木」鎮、黑
 龍江省的「諾敏」河與「諾謨爾」河及「龍門」與「
 龍門」鎮、嫩江省的「任民」與「喇嘛」甸子、松江
 省的大「羅勒密」、安東省的「牛毛」大山、熱河省
 的「喇嘛」洞及「奈曼」旗與「奈曼」王府等。
*「木蘭」又音轉為「畢勒爾(族名)」、俄屬阿穆爾省
 的「畢拉」、合江省的「勃利」與「北蘿」及「寶林
 」與「畢拉」河、松江省的「盤嶺」、興安省的「白
 狼」與「巴林」及「畢拉」河、遼北省的「寶力」鎮
 與「巴拉」和碩、熱河省的「巴林」左右翼旗與大「
 巴林」王府、河北省東北部的「平盧」郡、黑龍江省
 的「白羅」山、安東省的「八里」甸子、遼寧省的「
 碧流」河及「偏嶺」與「普蘭」店、吉林省的「半拉
 」山子、黑龍江與烏蘇里江交會處的「伯利」等,倒裝
 為室韋諸部的「納北」室韋、興安省的「臚濱」與「
 那普」特山、黑龍江省的「南北」河、松江省的「南
 坪」與「亮兵」臺、熱河省的「魯北」與「灤平」、
 遼寧省的「南票」等。
*「鐵勒」亦又音轉為「韃靼或塔塔兒(族名)」、長白
 山或太白山的別名「徒太」山、安東省的「頭道」江
 與「大東」溝及「丹東」與「頭道」江、松江省的「
 頭道」溝、熱河省的「頭道」河、嫩江省的「頭台」
 與「大同」、合江省的「滴道」與「道臺」橋、吉林
 省的「大甸」與「大甸」子、黑龍江省的「德都」與
 「對趟」子等,及朝鮮半島北部的「大同」江。<新元
 史>謂「蒙古衣尚灰暗,故稱黑韃靼,其本非蒙古而歸於
 蒙古者為白韃靼、野韃靼。」此蓋因蒙古曾統於韃靼,
 故兩者雖為世仇,然<元史新編>說「蒙古之先實出韃靼
 」,而北元退回漠北後經五傳,有鬼力赤者篡立稱可汗,
 遂改稱「韃靼」;大東北與庫頁島之間隔著一道「韃靼
 (G.of Tartary)海峽」,西亞與歐洲之間有一道「達達
 尼爾(Dardanelles)海峽」,蘇俄的歐洲本部散佈著不
 少的「韃靼」人,此名遂成為北狄的代名詞。
*「饒陽」又音轉為遼北省的「洮兒(河名)」與「洮安
 」及「王爺」廟與「威遠」堡、「完顏(氏族)」、「
 宇文(氏族)」、「烏丸(族名)」、「毉巫」閭山、安
 東省的「鴨園」及「英額」門與「靉陽」邊門、黑龍
 江省的「伊安」與「永安」及「額雨」與「烏雲」及
 「烏雲」河與「烏伊」嶺、興安省的「阿爾」山與「
 阿爾」霍拉及「五義」溝、嫩江省的「昂昂」溪、合
 江省的「友誼」與「五營」及「雁窩」島、熱河省的
 「銀窩」溝與「雲霧」山及「藥王」廟與「烏爾」吉
 木河等。
*「威遠」又音轉為「夫餘或扶餘(族名)」、吉林省的
 「扶餘」及「富爾」嶺與「虎威」嶺、合江省的「撫
 遠」與「富源」及「富延」崗、嫩江省的「富裕」、
 興安省的「呼鄂」河、黑龍江省的「呼裕爾」、遼寧
 省的「海洋」島、河北省東北部唐時藩鎮之一的「范
 陽」等,倒裝為「烏桓(族名)」、「葉赫(族名)」、「
 烏羅渾(部名)」、熱河省的「營房」與「永和」及「
 敖漢」旗與「敖汗」王府及「騖歡」池與「玉皇」廟
 、遼寧省的「萬福」及「望海」山與「瓦房」、安東
 省的「二戶」來與「靉河」、遼北省的「瓦房」與「
 五峰」及「伊胡」塔與「臥虎」屯、興安省的「額爾
 和」、黑龍江省的「璦琿」與「溫和」、合江省的「
 永豐」與「王河」、松江省的「葦河」等,及昔日熱河
 省的「烏梁海」或「兀良哈」。漢時烏桓常為漢偵察
 匈奴動靜;明朝時葉赫部為清太祖努爾哈赤最難克服的
 勁敵,蒙古察哈爾部林丹汗與葉赫部結為姻婭,因畏滿
 洲西侵,於是親明室而援助葉赫以資抵制。
*「如者」又音轉為「窩集(森林)」、「勿吉(族名)」
 、「沃沮(族名)」、「鄂倫春(族名)」、熱河省的「
 圍場」與「王家」營、興安省的「溫泉」與「烏爾其
 」汗及「阿拉齊」山與「阿察」特山及「鄂倫春」旗
 與「五叉」溝、黑龍江省的「二井」、嫩江省的「五
 站」、合江省的「伊春」與小「五站」、松江省的「
 阿城」及「汪清」與「玉泉」及「延吉」與「二岔」
 、吉林省的「永吉」與「五常」及「營城」子、遼寧
 省的「隈子」與「萬家」嶺及「楊家」杖子與大小「
 王家」島、熱河省的「英金」河,及唐時稱黑龍江的「
 望建」河、靺鞨諸部中的「安車」骨部、在成吉思汗
 開國初期與蒙古帝室有甥舅關係的「翁吉」喇部等,倒
 裝為「奇里雅」克(族名)、興安省的「奇雅」與「吉
 文」及「綽爾」與「綽爾」河及「朝陽」村與「吉爾
 」布勒河及「察爾」巴奇山、遼北省的「彰武」與「
 瞻榆」、嫩江省的「江灣」與「乾安」及「肇源」與
 「昌五」、黑龍江省的「朝陽」鎮與「車輓」窩堡及
 「朝陽」山與「靖安」及「嘉陰」與「乾元」及「中
 腰」站、吉林省的「七屋」與「朝陽」山、安東省的
 「輯安」與「靖宇」及「清原」與「朝陽」鎮及大「
 泉源」、松江省的「春陽」與「慶陽」及「朝陽」川
 、遼寧省的「前衛」、河北省東北部的「遷安」與「
 居庸」關、熱河省的「朝陽」及「朝陽」灣與「長峪
 」關等,音叶蒙古帝室所自出的「乞顏」或「奇渥溫」
 氏族。今東北凡林木叢雜夏多哈湯人馬難以通行之處
 皆稱窩集,應與沃沮之族名無關。
*「勿吉」又音轉為滿洲皇室所自出的「愛新」、唐時
 的「越喜(部名)」、「移塞沒(部名)」、嫩江省的「
 榆樹」及「榆樹」屯與「洼興」鎮及「王順」街基、
 吉林省的「榆樹」與「榆樹」台、黑龍江省的「永續
 」及「二十」與「依沙」溪及「永順」樓與「腰小」
 河、興安省的「伊薩」齊山及「阿薩爾」與「伊爾施
 」、合江省的「烏斯」渾河、松江省的「延壽」、熱
 河省的「榆樹」林、遼寧省的「鞍山」與大「榆樹」
 堡、熱河省的「羊山」等,倒裝為「室韋(族名)」、明
 時謂松花江的「宋瓦」江、外「興安」嶺、大小「興
 安」嶺、「興安」省及興黑二省多處的「興安」、興
 安省的「賽依烏」布爾托、熱河省的「下窪」、黑龍
 江省的「綏安」及「孫吳」與「雙陽」、合江省的「
 雙鴨」山、松江省的「綏陽」與「松乙」溝、安東省
 的「三源」浦、吉林省的「雙陽」及「向陽」與「西
 陽」、遼北省的「新安」與「西安」、遼寧省的「瀋
 陽」及「岫巖」與「熊岳」城、河北省東北部的「順
 義」,及「獯鬻(族名)」、戰國時河北東北中山國的舊
 名「鮮虞」等。蒙古族似出自室韋諸部中的「蒙兀」
 室韋;「愛新覺羅」氏族有可能出自「越喜」部。
*「慕容」又音轉為女真語謂千戶的「猛安」、興安省
 的「莫爾」達嘎、吉林省的「馬鞍」山與「帽兒」山
 、松江省的「螞蜒」河、安東省的「馬鞍」山、遼北
 省的「煤窯」及「馬安」屯與「馬鞍」山、松江省的
 「明月」溝、遼寧省的「廟兒」溝與「綿羊」頂子山
 、河北省東北部的「密雲」,及室韋諸部中的「蒙兀」
 室韋等,倒裝為達呼爾族的別名「愛門」、興安省的「
 烏瑪」與「伊木」河及「伊敏」河、吉林省的「額穆
 」與「飲馬」河、熱河省的「飲馬」河與「飲馬」圖
 河、遼北省的「衙門」營、遼寧省的「一面」山、合
 江省的「楊木」崗、黑龍江省的「阿穆爾」山與「阿
 穆爾」河、俄屬「阿穆爾」省,及烏蘇里江邊已淪入俄
 境的「依滿」等,並音近韓語謂「濊貊」的「Ye-Mark
 」,此族實為大和民族的骨幹;滿洲語「父親」之指謂
 的「阿禡」之所由自,應與此族有關。
*「扶餘」又音轉為室韋諸部中的「婆萵」、蒙古諸部
 中的「布里雅特」、黑龍江省的「北安」及「濱安」
 與「盤烏」河、興安省的「貝爾」湖與「巴彥」旗及
 「巴彥」魯克與「巴彥」塔拉及「巴彥」查干廟與「
 巴爾」庫台山、遼北省的「白音」太來、嫩江省的「
 平陽」與「巴彥」及「巴彥」查干與「巴彥」高勒、
 松江省的「賓安」、合江省的「白洋」溝、吉林省的
 「平安」、熱河省的「白音」和碩等,倒裝為黑龍江省
 的「鷗蒲」、興安省的「依布」氣及「阿巴」蓋圖與
 「鄂博」哈努山、熱河省的「元寶」山及「鄂博」營
 與「葉柏」壽、吉林省的「萬寶」與「萬寶」山、合
 江省的「安巴」倭克里山、松江省的「亞布」力、安
 東省的「五龍背」與「二棚」甸子、遼寧省的「營盤
 」、河北省東北部的「宛平」等,音近商之高祖契所居
 的「燕亳」,及唐時藩鎮之一的「魏博」。
*「室韋」又音轉為「松花(江名)」、黑龍江省的「綏
 化」與「遜河」及「三合」站與「雙河」鎮及「新富
 」滿屯與「四方」台及「四海」店與「雙河」大崗、
 合江省的「新河」口與兩處「三河」屯、松江省的「
 綏芬」與「綏芬」河、遼北省的「西豐」與「四海」
 窩棚、吉林省的「雙峰」與「雙河」鎮及「山河」屯
 與「沙河」屯與「松花」江、安東省的「水豐」與「
 沙河」口、遼寧省的「石河」與「上河」口及「沙後
 」所與「石佛」崖、嫩江省的「興化」及「賽罕」他
 拉與大「沙河」、河北省東北部的「三河」與「香河
 」及「喜峰」口,及明末袁崇煥與皇太極展開激烈大決
 戰的「薩爾滸」等,倒裝為靺鞨諸部中的「黑水」及「
 號室」、黑龍江省的「鶴山」及「佛山」與「海興」
 、興安省的「罕山」與「黑山」頭及「哈拉蘇」與「
 哈勒欣」河、吉林省的「赫爾蘇」與「黑石」及「樺
 樹」林與「紅石」嶍及「哈什」坨與大「房身」、安
 東省的「撫松」及「猴爾石」、遼寧省的「撫順」與
 「黑山」、熱河省的「阜新」與「黑水」及「紅石」
 與「後山」鋪及「海勒斯」與「房身」、合江省的「
 恒山」與「鳳山」及「鶴首」山、遼北省的「黑水」
 與「鴻興」,及烏蘇里江之東已淪入俄境的「海參」崴
 等,並音叶鐵勒諸部中的「斛薛」。入於中原者發展為
 「伏犧」、「華夏」與「少昊」、「夏后」;黑水靺鞨
 的「黑水」,固不必死看成黑龍江或松花江的指謂。
*「勿吉」亦音轉為「和解(部名)」、合江省的「寒蔥
 」溝與「洪家」店、吉林省的「范家」屯、黑龍江省
 的「呼中」與「房子」、合江省的「鶴江」與「富錦
 」及「樺川」與「海青」、松江省的「懷慶」與「琿
 春」及「方正」與「琿春」河、吉林省的「伏龍泉」
 、安東省的「鳳城」與「釜川」及「渾江」、遼寧省
 的「海城」與「鏵子」及「復州」城與「方家」嶺、
 遼北省的「馮家」、熱河省的「海州」與「海剎」寺
 及「胡家」營子等,倒裝為遼北省的「慶海」廟與「巨
 里和」、遼寧省的「菊花」島與「清河」城及「草河
 」口、熱河省的「赤峰」與「潮河」及「清河」門與
 「察活」多喀、興安省的「金河」與「察罕」山、黑
 龍江省的「沾河」與「乾豐」、嫩江省的「中和」、
 吉林省的「蛟河」與「沖河」、松江省的「珠河」與
 「追分」及「柴河」與「春化」、合江省的「清河」
 與「青黑」山、遼寧省的「莊河」、熱河省的「察哈
 爾」喀爾喀貝勒府、河北省東北部的「遵化」與「秦
 皇」島等,音漢時朝鮮半島南部的「辰韓(國名)」,
 及漢時於朝鮮半島所設四郡之一的「真番」。
*「和解」又音轉為黑龍江省的「白家」與「拜泉」及
 「北奇」嶺、合江省的「八岔」與「寶清」及「寶泉
 」嶺、松江省的「百草」溝與「八家」子、吉林省的
 大「蒲柴」河、熱河省的「北井」與「平泉」及「泡
 子」與「八家」子及「邊牆」山、遼北省的「白城」
 與「邊昭」及「包家」屯與「北正」鎮、遼寧省的「
 北鎮」與「貔子」窩、烏蘇里江邊淪入俄境的「比金
 」,及漢時朝鮮半島南部的「弁辰(國名)」、唐時朝鮮
 半島南部的「百濟(國名)」、鐵木真所自出的「孛兒
 只」斤等,倒裝為松江省的「鏡泊」湖、吉林省的「常
 堡」與「夾皮」溝、安東省的「長白」與「長白」山
 、熱河省的「經棚」與「建平」及「棋盤」山與「巴
 奇」倫廟、遼北省的「金寶」屯、河北省東北部的「
 昌平」與「潮白」河、韓國的「慈悲」嶺等,並又音叶
 鐵勒諸部中的「契苾羽」。
*「濊貊」音叶黑龍江省的「呼瑪」及「霍龍門」與「
 呼瑪爾」窩積山、安東省的「撫民」、吉林省的大「
 豐滿」與小「豐滿」、遼寧省的「鳳鳴」島、遼北省
 的「哈母」營、熱河省的「化木」溝等,倒裝為「靺鞨
 (族名)」、漢時朝鮮半島南部的「馬韓(國名)」、庫
 莫奚五部中的「莫賀弗」、黑龍江省的「馬哈」喇山
 與「漠河」老溝、吉林省的「馬號」、熱河省的小「
 漠河」溝、興安省的「漠河」、安東省的「梅河」口
 等。
*「婆萵」又音轉為「渤海(國名及海名)」、成吉思汗
 始興之地的「不兒罕」山、「巴爾虎(族名)」、興安
 省的「博爾」山與「畢河」及陳「巴爾虎」旗與新「
 巴爾虎」旗、吉林省的「漂河」口、遼北省的「北豐
 」、熱河省的「瀑河」、河北省東北部的「白河」等,
 倒裝為黑龍江省的「海北」與「法別」拉河、吉林省
 的「樺皮」廠、興安省的「哈布」池哈山、嫩江省的
 「哈爾濱」、遼寧省的「胡平」島等。
*「渤海」又音轉為扈倫四部中的「輝發」、黑龍江省
 的「富海」與「黑河」屯、興安省的「洪和爾」村及
 「哈爾渾」溫圖爾山與「哈拉哈」河、吉林省的「黃
 花」山與「輝發」河、松江省的「會發」恒、安東省
 的「鳳凰」山與輝南縣的古「輝發」城、遼寧省的「
 黃花」甸等。亦音轉為黑龍江省的「白皮」營、遼北
 省的「泊爾泊」、嫩江省的小「排排」、遼寧省的「
 白堡」旗、熱河省的「北票」等。亦音轉為熱河省的
 「明白」爾、松江省的「面坡」等,倒裝為遼北省的「
 八面」城、河北省東北部的「白馬」關等。亦音轉為
 布利雅特蒙古的「茂明安(族名)」等。「輝發」又音
 叶鐵勒諸部中的「回紇」。
*「蒙古」又音轉為黑龍江省的「盤古」與「盤古」子
 及「北溝」與「伯根」里及「巴伊卡爾」山與「巴克
 」河、興安省的「博克」圖及新「寶力格」東蘇木與
 「博里克」山、松江省的「北崗」與「賓公」、遼北
 省的「平崗」與「保康」及「八棵」樹與「寶國」王
 府、遼寧省的「皮口」、河北省東北部的「平谷」等,
 音近「貝加爾(Baykal)」湖名的原音,倒裝為遼寧省的
 「蓋平」與「溝幫」子、遼北省的「康平」與「高力
 板」、熱河省的「古北」口、吉林省的「弓棚」子、
 興安省的「格爾布爾」山等。「盤古」又音叶鐵勒諸
 部中的「僕骨」與「拔野古」。
*「綏芬」又音轉為「鮮卑(族名)」、「錫伯(族名)」
 、渤海國的「率賓或蘇濱或速頻或恤品(府名)」、室
 韋諸部中的「山北」室韋、「失必兒或西伯爾(汗國)
 」、黑龍江省的「小北」溝與「秀坡」勒山、興安省
 的「西伯」爾圖、熱河省的「錫伯」河及「上板」城
 與「下板」城、合江省的「綏賓」與「小白」山、安
 東省的「新賓」與「小白」山、吉林省的「西北」岔
 、嫩江省的「升平」、遼北省的「四平」市與「舍伯
 」圖,及與匈奴單于有聯姻關係之異姓貴族的「須卜」
 氏等,倒裝為轄於北女真的「皮室(部名)」、靺鞨諸部
 中的「白山」、黑龍江省的「北興」與「寶興」溝、
 興安省的「布西」與「巴薩」卡山、遼寧省的「本溪
 」及「盤山」與「白石」嘴門、吉林省的「白山」及
 「磐石」與「白石」山、松江省的「賓西」與「平山
 」、安東省的「兵使」岩等。「須卜」蓋即「鮮卑」
 的前身,「錫伯」殆即「鮮卑」的後裔,故北匈奴既西
 遷,所遺留者尚有十餘萬落,俱自號鮮卑;與其說「鮮卑
 」因住處有「大鮮卑山」而得名,倒不如說「大鮮卑山
 」因「鮮卑」之居住因而得名;「西伯利亞」一名得自
 游牧於烏拉山東的西伯爾汗國。「皮室」又音叶鐵勒
 諸部中的「白霫」。
*「蒙兀」又音轉為「蒙古(族名)」、庫莫奚五部中的
 「木昆」、女真語謂百戶的「謀克」、「馬涅克爾(族
 名)」、興安省的「馬克」塔河與「蘑菇」氣、黑龍江
 省的「滿歸」及「木庫」山與嫩城的舊名「墨爾根」
 、嫩江省的「滿溝」、松江省的「廟溝」、遼寧省的
 「煤礦」與「帽盔」山、熱河省的「蒙古」營等,倒裝
 為「庫莫」奚(族名)、黑龍江省的「卡門」山與「庫
 穆爾」山、嫩江省的「關門」山等。由契丹、庫莫奚
 、柔然之間的密切關係觀之,或許蒙兀室韋即出自庫莫
 奚五部中的「木昆」,亦不無可能。今黑龍江<舊唐書>
 作「望建河」,<新唐書>誤作「室建河」,閩南語「望
 」音同「夢」,古音「望建」實音叶「蒙古」,則唐時
 蒙古(蒙兀)族實散佈於黑龍江流域一帶。
*「女古」又音轉為「汪古(部名)」、布利雅特蒙古的
 「雅克」薩、興安省的「牙克」石與「雅克」山及「
 阿昆」迪奇山與「阿坎」爾根河及「鄂溫克」自治旗
 與「額爾古」納河及「額爾古」納左右翼旗、黑龍江
 省的「望奎」及「安古」與「二股」及「依克」明安
 旗與「烏魯克」、合江省的「衛國」與「倭肯」河、
 遼北省的「五棵」樹與「安廣」、遼寧省的「營口」
 、松江省的「亞溝」、安東省的「灣溝」、熱河省的
 「愛根」廟與「外溝」門等,倒裝為興安省的「克一」
 河、黑龍江省的「觀音」山、遼北省的「開原」與「
 公爺」廟、熱河省的多處的「公爺」府等。「維吾兒
 (Ouigur)」的原音實亦音叶「汪古」。
*「盤古」又音轉為吉林省的「豐廣」、合江省的「宏
 克」力、興安省的「哈克」及「呼克」山與「富克」
 山、松江省的「荒溝」與「蜚克」圖、遼北省的「法
 庫」與「哈蓋」廟,及「費雅喀(族名)」等,倒裝為興
 安省的「甘河」與「根河」、黑龍江省的「科爾芬」
 河、遼北省的「開化」等。
*「雅克」又音轉為興安省的「郭果」臺山、松江省的
 「鍋盔」山、遼北省的「葛根」廟與「喀爾喀」左翼
 旗、河北省東北部的「乾溝」鎮等,並音叶鐵勒諸部中
 的「骨利幹」。
*「沃沮」又音轉為「鄚頡(府名)」、「滿洲(族名)」
 、「蔑兒乞(部名)」、興安省的「滿洲」里與「馬家
 」子、黑龍江省的「馬廠」、合江省的「木城」、安
 東省的「漫江」、遼北省的「滿洲」營與「母親」山
 、黑龍江出海口附近已淪入俄境的「廟街」、河北省
 東北部的「穆家」峪等,倒裝為「鄒牟(扶餘國之祖)」
 、遼北省的「架馬」吐與「舊門」、遼北省北部與嫩
 江省北部的「哲里木」盟、合江省的「佳木」斯與「
 晨明」等。<高句麗好大王碑>所載的始祖「鄒牟」,即
 <魏書.高句麗傳>所載的「朱蒙」或「解慕漱」,亦即
 <論衡.吉驗篇>所載的「東明」。
*「鄒牟」又音轉為松花江的舊名「粟末」水、靺鞨諸
 部中的「粟末」部、黑水部西北的「思慕」部、吉林
 省樺甸縣的「蘇密」城、遼寧省的「析木」及「賽馬
 」集與「水門」子、熱河省的「雙廟」子與「石門」
 子、河北省東北部的「石門」寨等,倒裝為黑龍江省的
 「明水」、合江省的「美溪」與「名山」、嫩江省的
 「茂興」、遼北省的「木斯」臺、韓國東北部的「茂
 山」與「妙香」山脈等。
*「韃靼」又音轉為「契丹(族名)」、布利雅特蒙古中
 已淪入俄境的「赤塔」、黑龍江省的「張地」營與「
 九道」溝、松江省的「青道」與「長汀」、合江省的
 「雞東」與「七台」河、吉林省的「九臺」、嫩江省
 的「肇東」及「扎賚特」旗與「扎賚特」王府、安東
 省的「七道」溝與「長甸」河口、遼北省的「鎮東」
 及「昌圖」與「昌圖」鎮、熱河省的「承德」與「昭
 烏達」盟及「札魯特」左右翼旗與東「札魯特」貝勒
 府及「七老圖」山、遼寧省的「章黨」等,倒裝為興安
 省的「頭站」與「達齊」圖山、黑龍江省的「大泉」
 與「通江」、合江省的「苔青」與「同江」、松江省
 的「大青」山與「天橋」嶺、嫩江省的「大慶」及「
 塔子」城與「對青」山、安東省的「鐵廠」、遼北省
 的「突泉」與「杜其」營及「通江」口與「代欽」塔
 、熱河省的「土城」子與「大家」窩鋪、遼寧省的「
 田庄」台與「太子」河等;「扎賚特」旗與「札魯特」
 旗殆即「契丹」之後裔。
*「契丹」又音轉為黑龍江省的「三道」鎮與「三道」
 卡及「石頭」山、松江省的「新甸」及「三道」河與
 「三道」通及「三道」溝與「石頭」及「四道」河、
 嫩江省的「新店」、合江省的「興東」鎮與小「石頭
 」、吉林省的大「石頭」與「石頭」坑、安東省的「
 三通」河及「四道」溝與「三統」河、遼寧省的「新
 臺」子、熱河省的「綏東」與舊「綏東」及「錫埒圖
 」庫倫旗、河北省東北部的「三屯」營等,及漢時在朝
 鮮半島所設四郡之一的「玄菟」、庫莫奚五部中的「
 室得」部等,倒裝為黑龍江省的「塔溪」與「田升」、
 興安省的「達什」米克、合江省的「東興」與「擋石
 」河、松江省的「大興」溝與「吊水」樓、嫩江省的
 「東興」及「大興」與「對山」、安東省的「田師」
 付、遼寧省的「塔山」與「他山」、熱河省的「天山
 」與「湯山」、遼北省的「塔燒」堡、河北省東北部
 的「唐山」及「大興」與「都山」等。鐵勒諸部中的
 「薛延陀」音叶「沙陀」,亦音叶「玄菟」。
*「玄菟」又音轉為室韋諸部中的「黃頭」室韋、松江
 省的「福洞」與「橫道」河、安東省的「花甸」子、
 吉林省的「樺甸」及「懷德」與「懷德」鎮及「菲代
 」廟與「橫道」河子、遼北省的「哈爾套」街、黑龍
 江省的「罕達」氣與「哈達」陽、合江省的「虎頭」
 與「黑台」等,倒裝為興安省的「多福」寺、合江省的
 「通河」、嫩江省的「道河」與「他拉哈」、吉林省
 的「敦化」與「德惠」、安東省的「通化」與「東豐
 」及「湯河」口與小「湯河」、熱河省的「天合」隆
 、遼北省的「達爾罕」王府與「大韓」山、遼寧省的
 「大虎」山、唐時契丹的「大賀」氏部等,以及前述的
 「達呼爾或打虎兒(族名)」。
*「黃頭」又音轉為合江省的「梧桐」與「梧桐」河及
 「額圖」山與「完達」山脈、松江省的「安圖」與「
 五道」陽岔、吉林省的「伊通」及「五臺」與「煙筒
 」山、嫩江省的「安達」與「安達」站及「煙筒」屯
 、遼寧省的「煙臺」與「永定」澗、安東省的「永甸
 」城與「煙筒」溝及「五道」溝與「二道」花園、興
 安省的「亞東」、黑龍江省的「五道」泃、遼北省的
 「溫都」王府與「葦塘」河、熱河省的「烏丹」城、
 河北省東北部的「玉田」等,倒裝為安東省的「通遠」
 堡、黑龍江省的「泰安」與「塔源」、興安省的「達
 斡爾」自治旗、合江省的「湯原」與「東安」及「湯
 旺」河及「駝腰」子、嫩江省的「東陽」、遼北省的
 「桃兒」山、吉林省的「大洼」、遼寧省的「台安」
 與「大窯」溝、熱河省的「大王」廟等。「完達」又
 音叶鐵勒諸部中的「阿跌」。
*「黃頭」又音轉為松江省的「牡丹」嶺與「牡丹」江
 及「牡丹」江市、吉林省的「莫天」嶺、興安省的「
 免渡」河與「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遼寧省的
 「摩天」嶺等,倒裝為興安省的「大米」山、合江省的
 「對面」城及「對面」山與「獨木」河、松江省的「
圖們」與「圖們」江、吉林省的「土門」嶺、熱河省
 的「土默」特左中右翼旗及西「土默」特王府與兩處
 「大廟」、遼寧省的「大民」屯等。
*「黃頭」又音轉為靺鞨諸部的「伯咄」、興安省的「
 布特」哈旗與「八天」山、安東省的「白頭」山與「
 八道」江、合江省的「裴德」與「寶東」、吉林省的
 「八道」河、熱河省的「畢爾圖」及「巴圖」營子與
 「白塔」寺、遼寧省的「北甸」與「八道」壕、河北
 省東北部的「寶坻」與「北戴」河、熱河省的「平頂
 」山等,倒裝為黑龍江省的「通北」與「潭寶」山、興
 安省的「得耳不爾」與「多布」庫勒河、合江省的「
 太平」與「太平」溝及「當壁」鎮、嫩江省的「杜爾
 伯」特旗、安東省的「太平」溝、遼北省的「東屏」
 與「套保」及「太平」川、熱河省的「大巴」與「太
 平」房、河北省東北部的「太平」寨等,並音鮮卑的
 「拓跋」氏,及鐵勒諸部中的「都播」。
*「黃頭」又音轉為興安省的「庫都」爾、黑龍江省的
 「克東」、安東省的「寬甸」、遼北省的「開通」、
 吉林省的「官地」等,倒裝為興安省的「達克」固善山
 、黑龍江省的「通肯」河、合江省的「大古」洞、松
 江省的「天崗」、遼北省的「塔卡」廟、熱河省的「
 大閣」鎮及「唐古」特喀爾喀旗與「東官」營子等,及
 鐵勒諸部中的「多覽葛」。
*「克東」又音轉為興安省的「干井」子與「甘珠」寺
 、黑龍江省的「固其固」、吉林省的「公主」嶺與「
 口前」、嫩江省的「康金」井、遼北省的「科爾沁」
 左右翼前後旗與左右翼中旗及「孤家」與大「孤家」
 子、遼寧省的「甘泉」堡與「弓長」嶺、熱河省的「
「喀喇沁」左中右翼旗及阿魯「科爾沁」旗與阿魯「科
 爾沁」大王府及「葛家」屯與「郭家」屯及「甘珠爾
 」廟等,倒裝為庫莫奚五部中的「契箇」部、興安省的
 「磋崗」及「加爾各」山與「加格」達奇、黑龍江省
 的「奇克」及「中溝」與「趙光」、熱河省的「千溝
 」門與「九關」臺門及「查干」浩套與「金溝」屯、
 遼北省的「彰古」臺、嫩江省的「七棵」樹等。
*「契箇」又音轉為「素固(部名)」、黑龍江省的「西
 溝」子與「西崗」子、嫩江省的「三棵」樹、松江省
 的「四個」頂子、吉林省的「新開」嶺與「新開」河
 、遼北省的「西口」及「雙崗」與「索格」營、興安
 省的「蘇格」河及「上庫」力與「喜桂」圖旗、合江
 省的「興凱」與「興凱」湖等,倒裝為吉林省的「靠山
 」、安東省的「開山」屯、遼寧省的大「孤山」與小
 「孤山」、熱河省的「克什」克騰旗及「古山」與「
 固山」貝子府及「廣興」府、黑龍江省的「庫斯」特
 與「克山」等。
*「契箇」又音轉為興安省的「札克奇」山與「珠爾千
 (奇乾)」、黑龍江省的「志誠」、遼北省的「張強」
 鎮、合江省與松江省的「金廠」、安東省的「金川」
 與「金倉」、嫩江省的「江橋」、遼寧省的「堿廠」
 、熱河省的「建昌」及「建昌」營與「金廠」溝梁、
 遼寧省的「中前」所、韓國東北部的「鍾城」等,倒裝
 為興安省的「成吉」思汗、合江省的「千振」、松江
 省的「城子」溝、吉林省的「蔡家」溝、嫩江省的「
 陳家」店、遼北省的「錢家」店、遼寧省的「城子」
 等。「成吉」音叶「啟疆」,賈誼<審微篇>:「啟疆
 、辟疆,天子之號也。」「騰吉斯(湖名)」音近「成吉
 思」,而「騰吉」音近「天子」,此殆即「成吉思汗」
 尊號之由來,不只有遒勁、才智之義而已!
*「金廠」又音轉為安東省的「青城」子、嫩江省的「
 齊齊」哈爾、黑龍江省的「慶城」與「辰清」橋、吉
 林省的「長春」市與「長春」嶺、外蒙古東部的「車
 臣」汗部、韓國北部的「清川」江等。「金廠」又音
 轉為松江省的「九站」、吉林省的「周家」與「珍珠
 」門、嫩江省的「肇州」與「朱家」坎、遼北省的「
 鄭家」屯、遼寧省的「錦州」及「九寨」與「江家」
 屯及「鄭家」店、安東省的「張家」店等。
*「青城」又音轉為黑龍江省的「振興」及「金山」鎮
 與「慶祥」溝、合江省的「兆興」與「集賢」及「青
 山」與「金山」屯及「七星」崗與「七星」嶍子山及
 大「七里星」河與「七星」泡、松江省的「七星」、
 嫩江省的「景星」、遼寧省的「錦西」及「陳相」屯
 與「千山」及「長山」列島與「長興」島、熱河省的
 「卓索」圖盟與「張三」營等,與「朝鮮(國名)」及韓
 國北部鴨綠江邊的「楚山」,倒裝為黑龍江省的「上集
 」及「新街」基與「西林吉」、松江省的「尚志」與
 「下城」子及「四季」通與「三岔」口及「松江」鎮
 、吉林省的「雙城」與「石咀」及「三井」子與「三
 岔」口及「新站」與「四家」子及「雙子」山與「熊
 家」屯及兩處「三岔」河、遼北省的「三江」口與「
 孫家」臺及「蘇家」臺與「三家」子、安東省的「山
 城」與「上夾」河及「松江」河、嫩江省的「宋站」
 與「四站」及「三站」與「新站」及「西集」與「徐
 家」圍、遼寧省的「興城」及「綏中」與「西中」島
 及「石城」島及「石橋」子與「沈家」臺及「蘇家」
 屯與「新城」子、熱河省的「新邱」及「三座」山與
 「三座」塔及「山嘴」子與「三角」山及「時杖」子
 、合江省的「雙子」河等,以及鐵勒諸部中的「思結」
 與「奚結」。
*「朝鮮」音近「稷慎(國名)」又音轉為「肅慎(國名)
 或息慎」、黑龍江省的「三興」與「神樹」及「神仙
 」洞山、合江省的「三姓」與「興山」及「山市」與
 「雙盛」溝、遼寧省的「松樹」與「水師」營、熱河
 省的「雙樹」臺與「小寺」溝、安東省的「杉松」崗
 與「松香」河、遼北省的「秀水」湧子等。
結論:
    以上乃就目前市面上所見中國區域地圖中所載東北
九省地名加以歸納分類,配合自「女媧」以至「肅慎」
共五十五組複音,並以易懂的音轉關係予以抽絲剝繭式
的分析,遺漏而未載者應該是少之又少了!
    以東北作為一個地理區,通常是包含熱河省在內的,
尤其本文的主旨在於嘗試從地名的分佈上探究各個族群
的地緣關係,更不能略過熱河省而不談。河北省東北部
與熱河省之間雖有燕山阻隔,但與遼寧省之間仍有遼東
走廊一線可通,此可由三地的叶音地名窺見訊息。
    自古以來大東北(俄屬阿穆爾省、濱海省與庫頁島)
在歷史舞臺上即無足輕重,故本文僅予輕描淡寫。朝鮮
半島在地理上實乃東北山水之延伸,大韓民族的組成份
子與我東北族群息息相關實不言可喻,然本文究以東北
為主,故與韓國有關者僅舉其犖犖大者。
    東北的地名率皆讀以標準國語音,較諸臺灣地名之
須考慮到國語、閩南語、客家話算是單純得多了,但是
三音節以上的地名與山水名,究竟以哪兩音節為主,還是
令人頗傷腦筋。韓國的地名雖然都標以漢字,但其讀音
與國語時有差異,這些都是需要特加留意的。
    總括以上所列地名,在數量上佔前五大多數之「加
羅」、「扈倫」、「依蘭」、「錦西」、「綏芬」等的
叶音部族,在武力上卻未居於主導地位。
    亙古以來部份地名與山水名曾有變遷改易,除少數
尚可知曉其沿革以外,大多數已無從得知其本來面貌,此
亦無可奈何之事,幸好這並不影響本文廣泛蒐羅排比之
後所得出的結論:一如本人所料,自「女媧」以至「肅慎
」等五十五組叶音無不皆備。
   「如者」為「加羅」倒裝,這一組叶音顯然高居第
一多數,室韋諸部中有大、小如者室韋,即是這一事實的
具體反應。「靺鞨」諸部中的「號室」音近「黑水」,
也是這一組叶音不在少數的表徵。
    在「索倫」的叶音中,可見到一大堆的「興隆」,其
倒裝則有許多的「梨樹」與「柳樹」;在「沃沮」倒裝
的叶音中,有不少的「朝陽」;在「愛新」的叶音中,則
出現了好多個「榆樹」。「三道」與「四道」的地名多
在鄰近,「二道」與「五道」的地名亦相去不遠;「石頭
」可以做為地名,而且不只一處;「馬鞍」與「飲馬」互
為倒裝,而各有三個以上-----。讓這一類地名集合並列
反過來問大家為甚麼,是本文主要的著力處。
    「三棵樹」、「七棵樹」均可做為地名,某某屯或
某某溝等層出不窮,加上大量冠姓地名的出現等,這幾種
現象都有似於臺灣,如同<臺灣史地新考>中的見解,本文
絕不單純以移民社會視之,而應即是該地原住民地名的
譯音,又由音而生義,再依音義而覓字。
    「勿吉」即是「沃沮」,音韻上不成問題;「沃沮」
又音轉為「鄚頡」、「滿洲」,音韻雖近,但不可混為一
談,但關係密切,卻不問可知。「靺鞨」可音轉為「滿洲
」,亦可音轉為「蒙古」,亦可音轉為「渤海」,皆可由
音韻求之;唐代稱黑龍江曰望建河,國語「望建」音近「
勿吉」,閩南語「望建」則音近「蒙古」,望建河實因蒙
古而得名;「肅慎」與「朝鮮」自有音轉關係。
    金毓黻<宋遼金史>云:「考契丹本部有大賀、遙輦
、世里三氏,統謂之三耶律,自唐以來,先大賀氏,次遙輦
氏,各傳八世,至唐亡之年,乃由遙輦氏以授世里氏,阿保
機即世里氏之傑出者也。」然阿保機實稱「耶律」氏,
「遙輦」似即「耶律」之異譯,謂阿保機出自世里氏恐
有誤;「世里」似即契丹后族「述律」之異譯,又省音為
「蕭」,耶律氏之於蕭氏,蓋猶周之姬姓與姜姓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黃 潛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