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地名均即是古社名,也就是古部族名,而古部族
名又即是古圖騰名。兩個音節是人類語言的基本型態,
多音節語乃雙音節語所衍生,單音節語則是雙音節語簡
化的結果。自遠古以來,在時空的遞嬗之下,自不免有
自然地理及人文歷史等變遷,但是在三代以前、農業社
會定型以後,族群的遷徙必定不再如已往那麼頻繁,族
群間的兼併也還不致於像後來春秋、戰國時期所演出者
那麼激烈。所以,如果能把中國大大小小的地名全部拿
來作一份音表,那麼在中國分佈最廣泛的是哪一個族
群答案不就出來了?但是這些大大小小的地名怎麼去取
得?況且自古以來還有地名改了又改的問題。
    如果縮小範圍,以「縣」作為單位,那就可以辦得
到了!就如我在<全國各省縣名叶音統計排名表>所為者
一般,但所求得的卻已經不是「分佈最廣泛」的族群,
而是「最強勢」、「最有影響力」的族群了。在作這份
統計表之前,我完全不知哪一組音會勝出,根本不可能
預設立場,完全讓數字自動跳出來說話。而最後統計的
結果,也著實讓我大吃一驚,倒不是「直呼不可能」,
而是很快的我就有了「原來如此」與「難怪」的體會!
且看含倒裝的前五名:(一)有熊─軒轅、(二)女媧─臥
龍、(三)有巢─蚩尤、(四)女希─蜥龍、(五)中央─有
祖。再看不含倒裝的前五名:(1)有熊、(2)有巢、(3)
軒轅、(4)女媧、(5)女希。這意味著甚麼呢?
    <史記>以「黃帝」為五帝之首,傳說黃帝名「軒轅
」、號「有熊」氏,「天下有不順者,從而征之,平者
去之」,其疆域東至於海、西至于空桐、南至于江、北
逐葷粥,儼然為中國開國的始祖,而叶音統計排名表上
排第一名的,赫然正是不含倒裝的「有熊」及含倒裝的
「有熊─軒轅」,豈不令人幾乎就要冒出一身冷汗?!
儲與、徜徉義同相羊、逍遙;嘈嗷義同囂嗷、「禺氏」
通作「和氏」;「于思」義同「鬍鬚」,「有巢─蚩尤
」這一組音又音轉為「有熊─軒轅」。儲與一作諸與,
「有巢─蚩尤」又音「有祖─中央」。<史記‧三皇
本紀>:「女媧氏有神聖德,代宓犧,立號曰女希氏。
」<世本‧姓氏篇>:「天皇封弟媧於汝水之陽,後為天
子,因稱女皇。」「女媧」音轉為「女皇」,「ㄏ」聲
母與「ㄒ」聲母常相通轉,「女皇」又音轉為「女希」
。「容與(閑適貌)」通作「閼與(容暇貌)」,「女媧」
的「女」字聲母若消失就音轉為「有虞」,「女希」的
「女」字聲母若消失就音轉為「有熊」,含倒裝與不含
倒裝的前五名,竟都只在其音轉間。
    傳說「女媧」摶黃土造人,實即最原始之圖騰名。
上古人奉「龍」為圖騰,龍即是「鱷」,「女媧」音叶
「嘔(小兒語)」、「龍吟」,倒裝為日本語謂鱷的「
(wani)」、「嘔」,分化出龍、鱷兩音。「伏犧
」又作伏羲、伏戲、虙戲、宓犧、庖戲、庖犧、炮犧、
包羲,實皆一音之轉。<史記‧三皇本紀>先「庖犧」而
後「女媧」,其實在十組「女字頭」、「龍字尾」的「
複音詞」之後,還得再經過九組「有字頭」及其倒裝的
複音詞,而後才輪到「伏犧」登場。「伏」音近「父」
,時序推移到「伏犧」這一組複音,人類文明已演進至
「父系社會」,「女媧」、「伏犧」分別扮演了「女」
、「男」兩性的開闢祖。「女希」又音叶厲山、烈山、
驪山、南贍,「神農」是其倒裝,佛經謂中土曰「南贍
部洲」,實禹域最早之總號。「月氏」的「氏」音是、
音支、又音低,「有熊」、「有巢」、「有祖」、「有
邰」這四組音間實存在著音韻的通轉關係。「有邰」音
叶「炎帝」,閩南語「黃(ㄥv)帝」音近「炎(ㄧ)
帝」,叶音附會傳說,所謂「黃帝與炎帝戰」莫非自己
與自己戰?「黃帝」為一代之總號這點亦不可不知。
    時序到達「黃帝」的時代,極可能其武功甚盛,是
以一時成為中原各部落的共主,後人且將一些典章制度
、種種器械用具的發明,都附麗在此一時期。從<史記>
「披山迤道,未嘗寧居。------遷徙往來,無常處,以
師兵為營衛。」的追記觀之,有可能是中國歷史上首次
「游牧」部落的登場,故其武功盛極一時,這個時代所
奠定的勳業,竟足以讓後世史家奉之為開國的始祖。但
要是如<五帝本紀>所說,嗣後的玄囂、顓頊、帝嚳、帝
堯、虞舜等皆其後裔,那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史記‧三皇本紀>中所舉五龍氏、燧人氏、大庭氏
、柏皇氏、中央氏、卷須氏、栗陸氏、驪連氏、赫胥氏
、尊盧氏、渾沌氏、昊英氏、有巢氏、朱襄氏、葛天氏
、陰康氏、無懷氏等所謂「三皇以來有天下者之號」,
非但渺不可稽,其事功亦無足述。<五帝紀中>某某人娶
某某人生某某人等,皆不必信以為真。上古時代流傳至
三代以後的傳說,所謂的某某皇、某某帝、某某人,吾
人均只能以氏族名視之。說來也真難為了古人的苦心,
居然還為後世留下了那麼多的氏族名,除了少數幾組音
以外,在總共110組複音詞中幾乎都不曾缺席。顓頊、
玄囂在傳說中皆古帝之一,自女媧之後歷經110組複音
詞以至玄囂,爾後才有「夏后氏」的入主中土。
    中央,四方之中也,中行、中英、中梁、中壘、中
野皆複姓。中壘、中梁皆音叶蛟龍,尾音的聲母若消失
就音轉為中央、中英、中野、中原。英猶華也,中英又
音轉為中行、中華,此中原、中華稱號之由來也,最初
實肇因於「中央氏」在此定居,「東(陳)」、「南(南)
」、「西(西)」、「北(邶)」等方位之稱,皆由國名之
所在沿襲而來,爾後才隨其指謂擴大其範籌。<西遊記>
第45回:「旁邊閃過當駕的太師啟奏道:『東土大唐,
乃南贍部洲,號曰中華大國。』」、第91回:「這先進
去的又叫道:『你們都來看看中華人物!』」「中華」
一名有先進文明大國的意味,是古人自發性的與外國的
對稱,今已成為「中國」的同義詞。「黃帝」倒裝為「
帝鴻」,而閩南語「帝鴻」、「重華(虞舜名)」皆音叶
「中華」,這是「中央氏」與「帝鴻氏」的結合。「逐
鹿中原」有改朝換代的意味,「中國」一名儼然為權力
中樞的代表,<三國演義>第44回:「(周瑜)曰------驅
中國士卒,遠涉江湖,不服水土,多生疾病,四忌也,
------。」、第98回:「(曹)真躍起曰:『如仲達不領
此任,中國危矣!』」這兩處所謂的「中國」,實僅指
當時朝廷的所在地,<紅樓夢>第52回:「眾人聽了,都
道:『難為他!竟比我們中國人還強。』」「中華」與
「中國」寖漸成為國號實乃「其來有自」。
    伏犧、赫胥、華胥皆音叶「華夏」,倒裝為夏后、
少昊、羲和,<左傳‧襄公26年>:「楚失華夏,則析公
之為也。」此指蔡、沈及鄰于楚北境諸國為華夏,陳壽
、范瞱記關羽據荊州北伐曹操事云「威震華夏」,是漢
末猶以「華夏」為三輔、三河、汝潁等地之總名,後世
亦擴大為全中國之總稱,然其得名非關夏后氏也。嗣後
因「夏后氏」之入主中原,創建了綿延439年之中國歷
史上第一個家天下的王朝,中國比較有系統的歷史只能
由夏朝開始。其後由於享祚長達866年的周人在間隔了
644年的商朝之後「承夏之緒」、「陳常於時夏」、「
用肇我區夏」,<吳語>:「昔楚靈王------不修方城之
內,踰諸夏而圖東國。」<晉語>:「獻公伐驪戎------
戎夏交捽。------諸夏從戎,非敗而何?」於是稱禹域
內諸國為「諸夏」,並謂其東為「東夏」,而以「戎」
為「夏」之對。所謂「裔(殷)不謀夏,夷不亂華」者,
乃是周人以正統自居之下的思想,以「夏」為中國的代
稱至周朝已根深蒂固。今漢口即古夏口,<漢書‧地理
志>謂漢水將入江時名夏水,今尚存江夏諸名。「女希
」倒裝為「蜥龍」、「夏人」,「女皇」倒裝為「黃龍
」、「漢人」,早在夏以前中國人已自稱漢人。
    <禮‧王制>:「西方曰戎。」北方何嘗無戎?戎又
汝也,<詩‧大雅>:「戎雖小子。註:汝也。」夷又等
也、儕也,<史記‧張良傳>:「諸將陛下等夷。」女夷
風神名,<淮南子‧天文訓>:「女夷鼓吹以司天和。」
「女夷」音叶「女媧」,分化出戎、夷二音,漢、夏、
戎、狄、蠻、夷本皆「人」之指謂,後因生活方式之差
異、居住地域之阻隔,戎、狄專用以稱游牧民族,蠻、
夷專用以稱較落後之未開化民族,華人則等同漢人。
    <史記‧孟子列傳>:「中國名曰赤縣神州。」「赤
縣」音叶契舜、蒼舒、窮桑、常羲,倒裝為叔齊、夏池
(王號);「神州」音叶商均、叔均、修己、奚仲,倒裝
為卷須、朱襄、朱宣、顓頊。叔齊音叶「書契」,時序
推移至這一組音已發明應用書契。「夏池─蒼舒」這一
組複音在有「中原」之稱的河南省排名第一,在全國排
名第十一;「顓頊─神州」這一組複音在全國排名第十
二,「顓頊」是傳說中許多姓氏所從出的古帝王,自「
女媧」以降110組複音演進至此已接近尾聲,這是我「
夏后氏入主中原在玄囂之後」的理論依據。
    由<南韓郡名叶音表>的統計結果,很難不予人以「
小中華」一個的鮮明印象,其前十名除「古宗」外,悉
數都可見於中國的前三十名中,而在中國高居第一的「
有熊」,固猶稱霸於南韓也!「古宗」在日本也名列前
十名,然而在中國高居第一的「有熊」,在日本只能排
到第十;其排名第一的「有牧」,在中國排到第68,可
見兩者的族群結構不同;惟其排第二的「有鬲」、排第
九的「句吳」、排第四的「有祖」,倒是與中國的「中
央─有祖」可以取得聯繫。「英格蘭」的語根是「有鬲
」;「斯拉夫」的語根是「夏后」;「義大利」、「印
度」的語根都是「炎帝」;「埃及」、「以色列」的語
根都是「有祖」;「羅剎」音叶「女希」,「希臘」是
其倒裝,從這個角度研讀上古史有助理清脈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黃 潛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