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與「炎帝」

    中國人自我標榜為「炎黃子孫」,奉「黃帝」為中
華民族共同的始祖,<史記‧五帝本紀>載:「黃帝者,
少典之子,姓公孫名軒轅,生而神靈,------與炎帝戰
於阪泉之野,三戰然後得志。------與蚩尤戰於涿鹿之
野,遂擒殺蚩尤。而諸侯咸尊軒轅為天子,代神農氏,
是為黃帝。天下有不順者,黃帝從而征之,平者去之,
披山通道,未嘗寧居。東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
于空桐,登雞頭;南至于江,登熊湘;北逐葷粥,合符
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黃帝」儼然為一四征不廷
之主,各種典章制度、文物器用也都被歸諸於其臣僚或
妻妾所發明。「黃帝」、「炎帝」的事蹟散見於諸子百
家傳世至今的經、史、典、籍之中,本文旨在剝去那層
被緊緊包裹著的外衣,重現那外衣之下的史影。

    今「和(ㄏㄜ/)闐」即古「于(ㄩ/)闐」;「和氏之
璧」即「咼氏之璧」、「禺氏之璧」,亦即「月氏之璧
」;「印度(Indo)」或譯作「興都」、「痕都」;「于
闐」音叶「炎帝」、「和闐」音叶「黃帝」、「禺氏」
音叶「有熊」,故附會謂「黃帝」號「有熊氏」。「蝴
蝶」國語音叶「黃帝」,閩南語音叶「炎帝」;閩南語
「黃(ㄥv)帝」音近「炎(ㄧ)帝」,可見此二組音
有音韻上的通轉關係,而歷史上有關「黃帝」、「炎帝
」的事蹟也極易混淆,故於「炎帝」神農氏有<神農本
草經>,於「黃帝」有<黃帝內經>,兩者同被奉為醫道
之祖。「炎帝」、「黃帝」本部族之名,在歷史的傳說
中,非旦被個人化,還被賦予眾多的氏號,如謂「炎帝
」即神農氏,又號烈山氏、厲山氏;謂「黃帝」即軒轅
氏,又號有熊氏、縉雲氏、帝鴻氏、帝軒氏,須知上古
時期之氏號本亦部族名,如此多的氏號集於一身,歷史
的真象自必隱晦不彰。神農─烈山、軒轅─有熊、黃帝
─帝鴻等皆互為倒裝,帝鴻音叶党項音轉為「帝軒」,
烈山、厲山一音之轉,亦音轉為「帝軒」,倒裝為「少
典」,傳說遂謂炎帝、黃帝皆少典之子。

    <國語‧晉語>司空季子曰:「昔少典娶于有蟜氏,
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異
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二帝用師以相濟也,異德
之故也。異姓則異德,異德則異類。雖近,男女相及,
以生民也。」此處謂「黃帝」姓「姬」,不同於<史記>
謂「黃帝」之姓「公孫」;<三皇本紀>謂炎帝神農氏「
母曰女登,有媧氏之女,為少典妃」媧、蟜形似,必有
一誤,<帝王世紀>:「黃帝,少典之子,姬姓,母曰附
寶。」炎、黃二帝既同為少典之子,黃帝遂屈居次子,
不可思議的是炎、黃之間,竟相隔了五百三十年。

    黃帝姓「姬」、炎帝姓「姜」,完全是周王室及周
之外戚的翻版;<帝王世紀>:「黃帝自窮桑登位。」「
窮桑」通作「空桑」,「空桑」音叶「公孫」,故謂黃
帝姓「公孫」。丁山<由三代都邑論其民族文化>已證「
太王以前,周人之文化,固可以穴居、遊牧兩事盡之。
」、「周在三代中為文化落後之民族,為崛起戎狄之民
族,不窟竄于戎狄之閒,大可證明周本戎狄之類。」何
來后稷農師之封?傅斯年<大東小東說>曰:「[國語]『
齊許申呂由大姜』據此可知齊以外戚而得封,無所謂垂
釣以干西伯。[詩‧大雅‧大明]:『牧野洋洋,檀車煌
煌,駟騵彭彭。維師尚父,時維鷹揚。涼彼武王,肆伐
大商。』據此,可知尚父為三軍之勇將,牧野之功臣,
陰謀數術,後人之託辭耳。」、「姬之與姜,縱非一家
之支派,亦必累世之姻戚,如滿洲之於蒙古。」姜尚是
武王之后邑姜之父。炎、黃二帝得姓之說,一點兒也不
值得採信,姓若因水而得,水名又何自來?

    在<中國各省縣名叶音分析表>中,含倒裝的「杜宇
(太嶽)─望帝(炎帝)」排名第八,「帝鴻─黃帝」只能
排在第十九,若不含倒裝則「杜宇」第十五、「望帝」
第十七、「帝鴻」第二十二,「黃帝」的叶音縣名只能
排到第三十,此與吾人耳熟能詳「黃帝開國」之說未免
相去甚遠,因為反應在歷史上的不該如此!而「軒轅─
有熊」的叶音縣名在全國勇奪第一,才是「黃帝開國」
之說的忠實反應,只不過那是經過加工的,黃帝不會是
軒轅氏,也不會是有熊氏。<書‧牧誓>:「逖矣西土之
人,------及庸、蜀、羌、髳、微、盧、彭、濮人。」
於族名為「羌」,於姓則書作「姜」,狹義的「羌」本
指姜戎、嘉良、嘉陵、邛崍及其倒裝的叶音,狹義的「
氐」本指「月氏」,姚大中<古代北西中國>分「泛羌」
族為三類:「(1)南北縱列於漢族中國領土西部的是『
氐』。(2)東西橫貫於甘肅、新疆的是『月氏』。(3)氐
的外側與月氏之南,是通常觀念下狹義的羌。」此乃漢
以後的狀態,事實上在此區域內,族名中有ㄉ、ㄊ聲母
者皆為氐,有ㄐ、ㄑ聲母者皆被視為羌,而「炎帝」實
音叶有邰、于闐、月氏、挹怛、噠、阿爾泰、鄂爾多
斯、阿瑜陀耶、印度等,在北方則泛稱為狄。

    <史記‧周本紀>:「周后稷名,其母有邰氏女曰
姜原,姜原為帝嚳元妃。姜原出野,見巨人跡,心忻然
悅,欲踐之,踐之而身動如孕者,居期而生子。以為不
祥,之隘巷,馬牛過者皆辟不踐,徙置之林中,適會
山林多人。遷之而渠中冰上,飛鳥以其翼覆薦之。姜
原以為神,遂收養長之,初欲之,因名曰餘。」又
有華胥履大人跡於雷澤,而生庖犧之神話:「巨人」音
叶巨靈(神名),倒裝為雷澤、龍種、六甲、弄璋、孺子
、郎君,「庖犧」音轉為「伏犧」,音叶「華胥」、「
赫胥」;古音「后稷」、「姜原」互為倒裝,「巨靈」
音叶蛟龍、鯨鯢、彊良(神名)、彊梁,音轉為鯨魚、江
疑(神名)、騶虞(獸名)、姜原,倒裝為禺京(神名)、翁
仲(巨人)、鸑鷟(鳳屬)、禺疆(神名),又音轉為禺彊、
昂藏,又倒裝為彊禦、餘,分化出「姬」、「」二
音,<詩‧召南>:「吁嗟乎騶虞。」<周語>:「周之興
也,鸑鷟鳴於岐。」神話傳說中的「騶虞」、「鸑鷟」
皆與周人有關。<集韻>:「羌量,鳥雛飢困貌。」「羌
量」音叶「彊梁」,此一組音為「羌」人所從出,「有
邰」音叶「炎帝」,此一組音與「氐」人有關。

    「餘」、「伊耆」互為倒裝,<周禮‧秋官>:「
伊耆氏。註:伊耆,古王者號,始為蜡,以息老物,此
主王者之齒杖,後王識伊耆氏之舊德,而以名官與。」
<史記‧五帝紀>註:「堯姓伊祈氏。」<禮‧郊特牲>作
「伊耆」,<集韻>:「伊,古天子號,本作、或作
飢、同、通作耆,史有伊耆氏之國。」「帝堯」、「
唐堯」音叶「杜宇」,倒裝為「望帝」、「炎帝」,與
「伊耆氏」兩不相涉。「禺京」、「禺強(伊耆)」、「
有熊」這三組音之間,有音韻上的通轉關係,在全中國
各省縣名叶音排行表中,以「軒轅─有熊」高居第一、
「伊耆─蚩尤」排行第四、「江疑─禺京」名列第五,
絕對稱得上是構成中華民族的骨幹。

    <穆天子傳>記穆王西征途中所遇的「珠余氏」、「
濁繇氏」皆音叶「江疑」,「赤烏氏」、「余氏」皆
音叶「蚩尤」,「剞閭氏」音叶「蛟龍」,「曹奴」、
「重氏」皆音叶「虯龍」,西周之時這些部族多遊牧
於中亞一帶,「昭武(城名)」、「居庸(關名)」、外蒙
古的「寘顏(山名)」、「金微(山名)」、甘肅的「嘉峪
(關名)」、「張掖」、寧夏的「居延」等都音叶「江疑
」。<詩‧小雅>:「玁狁孔棘。」又,「薄伐玁狁。」
<史記‧匈奴傳>:「唐虞以上有山戎、獫狁、葷粥。」
<廣韻>:「夏曰獯鬻,周曰玁狁。」獯鬻、玁狁、獫狁
、鮮虞、薩彥(嶺名)、碎葉(城名)皆音叶「軒轅」,烏
孫、藥殺(水名)、葉尼塞(河名)、雅克薩(城名)皆音叶
「有熊」。「軒轅」雖已入主中原而稱霸於中土,其文
化較落後的族人固猶遊牧於中國的西北邊疆一帶,是以
在新疆省縣名叶音的前二名居然是(一)伊耆、(二)有熊
─軒轅,在外蒙古則(一)炎帝、(二)軒轅─有熊。

    <山海經‧海內東經>:「國在流沙外者,大夏、豎
沙、居繇、月氏之國。」「月氏」即是「禺氏」、「禺
知」,其先世自西徂東,逐步徙至中國北方,戰國時之
月氏在中國之正北,「鄂爾多斯」高原、「阿爾泰」山
為曾經活躍在此一遊牧天地的「月氏」留下烙印,繼大
月氏之後西遷的小月氏,以「噠」一名在中亞及印度
創建過一版圖超過大月氏之貴霜王朝的大帝國。

    山東省以「炎帝─太嶽」的叶音縣名排名第一、「
女媧」排名第二、「伊耆─蚩尤」名列第三。「炎帝」
的出現率在全國以山東省最高,江蘇、甘肅二省次之;
「杜宇」的出現率以四川、廣西最高,山東、湖北、湖
南、雲南次之。傅斯年<周東封與殷遺民>云:「然則商
之宗教,其祖先崇拜在魯獨發展,而為儒學;其自然崇
拜在齊獨發展,而為五行方士,各得一體,派衍有自。
------魯宋之儒墨、燕齊之神仙,惟孝之論、五行之說
,又起而主宰中國思想者二千餘年,謂殷商為中國文化
之正統,殷遺民為中國文化之重心,或非孟浪之言。」
玉帝(炎帝)為天庭主宰,五嶽以東嶽(太嶽)最尊,嶽帝
主宰冥界,「酆都」猶云「幽都」,「黃帝開國」即在
此間上演,在民間則有「開天炎帝」之尊號。

    「霍太」音叶「黃帝」、「后土」,「太嶽」音叶
「大越」,山西的「霍太山」亦有「太嶽」之稱,漢立
后土祠於汾陰上。<吳越春秋>謂:「禹周行天下,還
歸大越,登茅山以朝四方群臣,遂更名茅山曰會稽之山
。」錢穆<周初地理考>已證大越、會稽之山皆在晉而非
在浙,地名隨族群之遷徙而轉移。「太嶽」又音叶「大
禹」、「炎帝」又音叶「羿帝」、「軒轅」又音叶「夏
禹」、「有熊」又音叶「虞舜」------,此上古史所以
治絲益棼也!<穆天子傳>:「吉日辛酉,天子升于昆侖
之丘,以觀黃帝之宮,而封豐隆之葬。」「豐隆」又音
叶「黃帝」,倒裝為「帝鴻」、東胡、達呼爾或達斡爾
、太行、禿髮、敦煌、土魯番、簞桓、土爾扈特、吐谷
渾、吐蕃、吐火羅、大夏、党項等,故昆侖之丘有黃帝
之宮,吉林省以「帝鴻─黃帝」高居第一也。

註一:
    「阪泉─赤壁」音近「辟疆─贊普」,「涿鹿」音
叶「蛟龍」,陝西省是全國「阪泉」及「贊普」叶音縣
名最多的省份,「甘肅省」則是全國「蛟龍」叶音縣名
最多的省份,<史記>云黃帝死後葬在陝西的橋山,而「
終南(山名)」音叶「涿鹿」,「軒轅」的叶音縣名又高
居陝西之首,故「黃帝」的史蹟在陝西上演。

註二:
    山西省的縣名叶音以「有熊─軒轅」居首,排第二
的是「伊耆─蚩尤」;「五臺(山名)」音叶「炎帝」,
「太嶽」、「太原」是其倒裝。「霍太(山名)」音叶「
鳳臺」、「洪洞」、「黃帝」,倒裝為「太行(山名)」
、「太華(山名)」。大禹治水,巨靈神「手蕩腳蹋」將
華山「開而為兩」,與蜀國望帝之時靈治水,「分玉
壘山為二」之神話傳說如出一轍。山西省有「表裏河山
」之稱,據有此者居形勝之地,進而控扼中原,炎、黃
二帝在進入黃河文明腹心前,必曾以此為大本營。

註三:
    傳說炎帝神農氏生於湖北省隨縣,初都陳、後遷魯
(曲阜),死後葬於湖南省長沙。兩湖合為一盆地形的地
理區,「武當(山名)」音叶炎帝;「大洪(山名)」、「
鐵鳳(川東山名)」音叶帝鴻,倒裝為「方斗(川東山名)
」、「酆都」,帝鴻又音轉為「桐柏(山名)」、「大別
(山名)」、「大巴(川東山名)」,「有熊─軒轅」的叶
音縣名在湖北省排第一、在湖南省排第三,「太嶽─炎
帝」在湖北省排第四、在湖南省排第五,在湖南省、四
川省均居第一的「女希」倒裝即是「神農」,兩湖本是
黃河文明的延申區,四川盆地之族群多樣性較中原有過
之而無不及。圖騰名之始「女媧」的叶音縣名最多在山
東;圖騰名接近尾聲的「桑丘」、「顓頊」稱霸於河南
、湖北,豈非即文明中心之肇始與轉移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黃 潛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