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羋」與「句吳」

    傳說羋姓季連之後裔鬻熊事周文王,成王封鬻熊之
孫熊繹荊蠻丹陽之地,國號荊。夷王時熊渠僭稱王號,
春秋之時有武王者勢頗強大,至文王都於郢,改號楚,
與宋襄公爭霸,與晉文公盟於召陵、戰於城濮。莊王時
為戰國七雄之一,十數世後懷王破於秦,後會秦昭王於
黃棘,為秦所囚,遂歿於秦。頃襄王遷陳,考烈王遷壽
春。負芻之時,秦王政遣將終滅楚,設為郡。

    荊,國名,楚之別名,<春秋‧莊公十年>:「荊敗
蔡師于莘。注:荊,楚之本號。」<通志‧氏族略>:「
荊氏,羋姓,楚國舊號荊,此未號楚之前受氏也。」荊
之所以易名為楚,史書語焉不詳,<本草‧牡荊>:「時
珍曰:古者刑杖以荊,故字從刑,其生成叢而爽,故
又謂之楚,荊楚之地因多產此名也。」因多產荊楚,即
以荊楚名其地,猶<十三州志>謂「」縣其地下濕多
蟲,因以名縣,皆想當然耳。<呂氏春秋‧音初>:
「周昭王親將征荊。注:荊,楚也,秦莊王諱楚,避之
曰荊。」此注昧於先名「荊」後稱「楚」的事實。

    荊,古九州之一,合今湖南、湖北兩省與廣東省北
部,及貴州、四川、廣西各省之東部,<爾雅‧釋地>:
「漢南曰荊州。」<釋名‧釋州國>:「荊州,取名於荊
山也。必取荊為名者:荊,警也,南蠻數為寇逆,其民
有道後服、無道先彊,常警備之也。」此處竟妄擬己意
以「說文解字」闡釋荊州一名之由來,荊州若取名於荊
山,彼意必謂荊山因滿山荊棘而得名,以此法索解中國
地名、山水名,不踢到鐵板才怪。<鄭語>謂:「姜、嬴
、荊羋,實與諸姬代相干。」<說苑‧尊賢>:「救中國
、攘戎狄,卒脅荊蠻,以尊周室,霸諸侯。」湖北省的
「荊門」市在正北宜城市、正南荊州市約等距離之處,
「荊羋」音叶「荊門」、「荊蠻」,荊山、荊州實因荊
羋族群而得名,以部族名為姓,如後世鮮卑遊牧集團之
慕容氏、宇文氏、赫連氏、沮渠氏------等然。

    <鄭語>:「祝融亦能昭顯天地之光明,以生柔嘉材
者也,其後八姓,於周未有侯伯。佐制物於前代者,昆
吾為夏伯矣,大彭、豕韋為商伯矣,當周未有。己姓:
昆吾、蘇、顧、溫、董。董姓:鬷夷、豢龍,則夏滅之
矣。彭姓:彭祖、豕韋、諸稽,則商滅之矣。禿姓:禿
人,則周滅之矣。妘姓:鄔、鄶、路、偪陽;曹姓:鄒
、莒,皆為采衛,或在王室、或在夷翟,莫之數也,而
又無令聞,必不興矣。斟姓無後,融之興者,其在羋姓
乎?」祝融氏族集團為黃河流域舊姓,故於夏、商皆有
不失為方伯者,但與夏、商、周皆不同族類,故部份橫
遭翦滅。祝融當為其共主之稱號,故此集團不一其姓,
<史記‧楚世家>曰:「其長一曰昆吾;二曰參胡;三曰
彭祖;四曰會人;五曰曹姓;六曰季連,羋姓,楚其後
也。」此處竟以己、斟、彭、曹、妘、羋、董、禿八姓
視為同宗之兄弟,昧於其彼此間不同姓之事實。

    <帝繫>:「顓頊娶于滕奔氏,滕奔氏之子謂之女祿
氏,產老童。老童娶于竭水氏,竭水氏之子謂之高緺氏
,產重黎及吳回,吳回氏產陸終。陸終氏娶于鬼方氏,
鬼方氏之妹謂之女隤氏,產六子,孕而不粥,三年,啟
其左,六人出焉(按,<世本>:剖其左,獲三人焉
,剖其右,獲三人焉)。其一曰樊,是為昆吾;其二
曰惠連,是為參胡;其三曰籛,是為彭祖;其四曰萊言
,是為云鄶人;其五曰安,是為曹姓;其六曰季連,是
為羋姓。------昆吾者衛氏也,參胡者韓氏也,彭祖者
彭氏也,云鄶人者鄭氏也,曹姓者邾氏也,季連者楚氏
也。」「同胞兄弟,各不同姓」,無論母系、父系社會
皆無可能。以上所記世系及氏號不可汗漫視之,亦不可
盡信不疑,如<潛夫論>:「祝融之孫分為八姓,己、禿
、彭、姜、妘、曹、斯、莘。」於「祝融八姓」就有不
同版本,而季連、邾婁、重黎皆音叶祝融,其倒裝音叶
陸終;女隤音叶老童,其倒裝音叶禿人(按,<大戴禮>
作女,音潰或音蒯,則女、鄶人互為倒裝);顓
頊音叶竭水、斟;惠連音叶豢龍;滕奔音叶大彭;吳
回豈即回祿?大彭、老彭、彭祖豈可強其為一;邾即是
鄒,邾婁又省音為鄒------,上古人憑口耳相傳,留下
如此許多可貴的資料,已是十分不易的事。

    <史記‧五帝本紀>謂:「帝顓頊高陽者,黃帝之孫
而昌意之子也。」顓頊、高陽均又為複姓,顓頊之所以
又號高陽,一說因初國於高陽,因號高陽氏,此乃古人
之張冠李戴,須予揭穿上古史始可解讀。身為楚國宗室
成員之一的屈原,於<楚辭‧離騷>追溯其先世云:「帝
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左傳‧昭公12年>楚
靈王說:「皇祖伯父昆吾舊許是宅。」「高陽」音叶鯀
禹、句吳或攻吳(國名)、或鯃(魚名)、句望、觀
音(Queen)、(kawa川)、夸娥(巨人)、昆吾,倒裝
為禺或禺虢(水神)、(waka若、海神)、暘谷、元
龜、妖怪、餓鬼、Ongon(巨人翁仲)、獝狂、愚公、吳
剛、游光、瑤光、夷鼓、允格、陰康、有鬲等,「共工
」音叶「高緺」,尾音的聲母若消失,就音轉為音叶鯀
禹、昆吾,「鯀堤防、禹疏導」實乃水神共工之分化,
故「射工」又名「射影」、日本片假名「」的漢字字
源為「工」而音([e])近「影」。<逸周書‧嘗麥解>
:「皇天哀禹,賜以彭壽,思正夏略。」夏后氏入主中
原,籠絡了祝融八姓(昆吾為夏伯矣),音叶「軒轅」的
「夏禹」在傳說中竟成了夏后一朝的開國主。

    <春秋‧隱公元年>:「公及邾儀父盟于蔑。註:邾
今魯國鄒縣也。」<六書故>:「邾、鄒同聲,實一地,
春秋時邾用夷,故邾謂之邾婁,合邾婁之音為鄒,故邾
改名鄒也。」<玉篇>:「邾,魯附庸國,顓頊之後所封
也。」既云「邾、鄒同聲」,則邾自可音轉為鄒,而非
「合邾婁之音為鄒」。所謂「邾用夷」,正說明祝融氏
族集團與周民族不同族類,其所操語言與當時官方標準
用語之「雅言」不同。春秋時期楚國人所操的語言猶頗
有別於中原人,<孟子>:「南蠻鴃舌之人。」楚語謂「
乳」曰「鬥穀」、謂「虎」曰「於菟」,所差異者不僅
腔調而已。「邾婁」音叶「祝融」,蓋此氏族集團初成
立時之稱號,後雖由「高陽(昆吾)」、「顓頊(斟)」
相次代立,而襲稱「祝融」如舊,猶如契丹遊牧集團之
分為八部,部各有長,部之長號大人,而常推一大人建
旗鼓以統八部,至其歲久,或其集團有疾疫而牧畜衰,
則八部聚議,以旗鼓立其次而代之。

    在余所製作的<中國各省縣名叶音統計表>中,不含
倒裝則「句吳」與「唐山」、「蒼舒」的叶音同列在第
十九位,若含倒裝則「句吳─有鬲」的組合排在第十五
位。河北省以固安、浭陽、高陽、高邑,江蘇省以高郵
、贛榆、賈汪、灌雲,廣東省以高要、淇澳、揭陽、嘉
應,並列全國「句吳」叶音縣名之冠。其次為福建省的
建甌、建陽、建安,及其倒裝的尤溪、安溪、永吉。再
次之為浙江省的永康、武康,與倒裝的歸安;及廣西省
的萬岡、永康,與倒裝的灌陽。除了遼寧、山東以外,
恰恰由北至南,分佈在中國的海岸線。而逐步向東向南
擴張的楚國,極盛時東方即與句吳成了鄰國。國語「朝
鮮」音叶「蒼舒」,閩南語「朝鮮」音叶「唐山」,江
蘇省居全國「蒼舒」叶音縣名之冠,其倒裝的「桑丘」
則以河南省排名第一,安徽、浙江二省並列其次;河北
省與浙江省同以「唐山」的叶音縣名在全國排名榜首,
其倒裝的「少典」出現率最高亦為河北省。由此一統計
的結果,可以清楚的看出此一族群遷移的走向,「昆吾
」很早就登上歷史的舞臺,「句吳」遲至春秋時代依然
保有「文身斷髮」之俗,其倒裝的「有鬲」在日本縣名
、昔日國名叶音統計中高居第二名。

    「荊羋」又音叶吉蔑、景邁、金滿、哲里木、日耳
曼、哲孟雄的前二音、吉木薩爾的前二音、花拉子模的
後二音、鄒牟、昭明、朱蒙、朱明、焦明、焦冥、震蒙
、計蒙、郊禖、菁茅、著魔、嫁妹、焦螟、譙明、重明
、啟明、魑魅、驅魅、且末、且彌、處密、清邁、奇木
奇克的前二音,倒裝為蠻、蒙倛、蒙奇、蒙泉、綿臣
、莫愁、蔑兒乞、膜晝、民家、鄚頡、滿洲、密兒紀、
木里吉、密支那的前二音、馬札兒的前二音、馬祖、媽
祖、密畤、孟增、沐腫、儚、魔障、Virgin-mary(聖
母瑪利亞)的前二音,又音轉為蒙舍、蒙巂、摩梭或麼
些、孟舒,倒裝為玄冥、粟末、松漠、休密、雙靡、塞
茫、三苗、薩滿、西膜、蘇密、涑沫、Cebu(宿務)、薩
馬、Sibu(詩巫)、薩墨額、西布雅、森美蘭的前二音、
羊苴羋的後二音等。在<中國各省縣名叶音統計表>共計
五十五組複音組合中,以「玄冥─莫邪」排名第四十一
、「莫愁─魑魅」排名第四十五、「滿洲─吉蔑」排名
第四十八,出現率不高可知。凡不得入於中原者,反多
興盛於邊疆與域外,由其相關名詞中可以看出。

    楚自「鬻熊」以降,熊麗、熊狂、熊繹、熊艾、熊
、熊勝、熊楊、熊渠、熊摯紅、熊延、熊勇、熊嚴、
熊霜、熊徇、熊鄂、熊儀、熊坎、熊眴、熊通、熊貲、
熊艱、熊惲皆冠「熊」字,似即以「熊」為姓,然成王
熊惲之妹嫁於江國號稱「江羋」,又似「羋」姓無疑。
<逸周書‧作雒解>:「周公立,相天子,------凡所征
熊盈族十有七。」所謂「盈」者,當即「嬴」之借字,
<左傳‧宣公八年>:「夫人嬴氏薨」、「葬我小君敬嬴
」,二傳皆作「熊氏」、「頃熊」,「鬻熊」音叶有熊
、有莘、有、有侁、有娀、有蘇、虞舜、姚舜、堯舜
、虞夏、巫覡、巫師、巫術、罔象、務相、尹壽、尾勺
、羽山、丸山、越裳、越巂、雨師、雲師、耶薩、元首
、危須、烏審、萎莎、溫宿、阿溪、阿繫、越析、越喜
、也喜、愛新、阿賢(設)、允姓(戎)、阿什(水)、阿速
(蠻)、永謝(部)、武興(氐)、藥殺(水)、阿克蘇、阿拉
善、郁立師、溫那沙、阿史那、鄂爾順、矣羅識、烏蘇
里、葉尼塞、阿薩姆、阿留申、Arsoi(奄蔡)、愛莎尼
亞的前二音、蘇拉維西的末二音等,倒裝為軒轅、玄黿
、玄武、三危、司吾、司幽、石尤、湘娥、象罔、射影
、舒庸、脩魚、散宜、四嶽、豕韋、豨郼、室韋、單于
、夏禹、沙壹、謝、水安、西夜、小宛、玁狁或獫狁
或薰育或獯鬻或葷粥、西原(蠻)、錫爾(河)、碎葉(城)
、薩彥(嶺)、宋瓦(江)、薩爾溫(江)、沙勞越、索岳特
的前二音、三音諾顏的前二音、Muong Swa(萬象)的末
二音等,分化出「繩(熊)」、「蠅(嬴)」二音。

    鬻:音祝、音,也,俗作粥;音育、音矞,賣
也;音鞠,養也;又音糜,糜也。「鬻熊」的「鬻」若
音「糜」,則楚國王室姓「羋」、姓「熊」,與「嬴」
姓是否有關等問題,俱可迎刃而解矣!「鬻(糜)熊」音
叶「羋熊」,仍保留尚未分化出羋、熊二姓前的複音型
態,故楚國王室既姓「羋」又姓「熊」(熊惲以下諸王
似乎捨卻熊字而專以羋為姓)。「祝」、「粥」皆音近
「荊」,「」音近「楚」,閩南語「鞠(ㄍㄧ工)」
音近閩南語「荊(ㄍㄧㄥ)」,「羋熊」的「羋」與「荊
羋」的「羋」乃是巧合。巫覡、巫師、萬乘、萬象、萬
壽、萬歲、望舒、文殊、文學、文獻、武勝、武士若讀
國語則音叶「鬻(育)熊」;閩南語讀音則音叶「鬻(糜)
熊」,此「鬻」所以音「育」又音「糜」歟!所謂羋姓
季連後裔事周文王的「鬻熊」史料僅存其姓,「羋熊」
的「熊」與「熊盈(嬴)」的「熊」並無關聯。

    史載魯昭公娶於吳國之夫人曰「吳孟子」,孔子許
以「知禮」。國語「子」僅「ㄗv」一音,閩南語可讀
ㄗㄨ\、ㄐㄧ\、ㄐㄧ\、ㄐㄧ\、ㄌㄧ\、ㄚ、ㄚ\、ㄝ
等音,日本語「子」之音讀為「(si)」、訓讀為「
(ko)」,今日本女子猶多保有置「子」字於名後之俗。
<史記‧殷本紀>:「殷契母曰簡狄,有娀氏之女,為帝
嚳次妃。三人行浴,見玄鳥墮其卵,簡狄取吞之,因孕
生契。------封於商,賜姓子氏。------契卒,子昭明
立。」契或作,<論衡‧奇怪篇>:「母吞燕卵而生
,故殷姓曰子。」「昭明」音叶朱蒙、鄒牟,倒裝為
膜晝、滿洲,<魏書‧高句麗傳>:「高句麗者,出於夫
餘,自言先祖朱蒙。」高麗<好大王碑>作「鄒牟」,與
<論衡‧奇怪篇>中的「東明」、<三國史記‧高句驪紀>
及<朝鮮舊三國史‧東明王本紀>中的「解慕漱」,實均
為一音之轉。日本語謂「男子」曰「(odoko)」
,前二音節音叶「於菟(虎也)」,末二音節音叶荳蔻、
童羖、頭殼、頭盔、鬥穀、帝嚳;謂「幼兒」曰「
(kodomo)」,前二音節音叶蝌蚪、蓇朵、蔻丹、科頭
、孤塗、顧菟、根蒂、根柢、閩南語「簡狄」,末二音
節音叶東明、童蒙、懂懵、兜鍪,<說文>:「冑,兜鍪
。」<增韻>:「胄,裔也。又,系也、嗣也。」冑、胄
本同一字。「吉蔑」本應讀如「Khmer(高棉)」,音叶
日、韓語謂「熊」的「(kuma)」,而「噶瑪蘭」又
或作「卡瓦蘭」。<字彙補>:「,古文子字。」、
咼形似,「咼(ㄎㄨㄞ)」、閩南語「契(ㄎㄝ)」皆音
近「(ko)」,契與昭明實為一名之分化。

    <周語>:「惠王十五年,內史過曰:商之興也,檮
杌次于丕山;其亡也,夷羊在牧。」而楚國謂史官曰「
檮杌」,則楚國之先世與殷商應有淵源。商人相信他們
的祖先是玄鳥卵所生,但其由來的傳說卻有多種不同的
版本,<詩‧商頌>長發:「有娀方將,帝立子生商。」
「有娀」是商人母系的始祖,音叶傳說為楚祖的「鬻熊
」。<詩‧小雅>:「鮮我方將。註:壯也。」「有娀方
將」是有娀方當壯盛,也就是正值青春年華的意思。日
本語謂「鳥」的「(tori)」音叶「橐離」、帝立,
<論衡‧奇怪篇>將東明卵生的背景歸之於北夷「橐離」
國,「帝立子」者「鳥卵」之謂也。<詩‧商頌>玄鳥:
「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玄鳥」音叶
翛然(快捷)、小鳥、桑林(商社)、商人、商量、絢麗、
昔喇(黃色)、(siloi白色的)、Siraya(西拉耶)
、新羅或徐羅伐,倒裝為鳥俗、女脩。商人尚白,新羅
、西拉耶亦皆尚白,商人早期之國號即源自此一組音。
<史記‧秦本紀>:「秦之先,帝顓頊之苗裔,孫曰女脩
。女脩織,玄鳥隕卵,女脩吞之,生子大業。------。
」嬴秦的傳說亦謂其祖先出自玄鳥,惟秦始皇推五德終
始因水德,或<說文長箋>:「黑而有黃色者為玄。」故
尚黑。<穆天子傳>卷二:「□封膜晝于河水之陽,以為
殷人主。注:謂主其祭祀,言同姓也。」「膜晝」、「
荊羋」互為倒裝,但荊楚並無祖先卵生的傳說。

    「句吳」及其倒裝的「有鬲」,出海徙往臺灣的代
表性族群,即是在<臺灣原住民族群名叶音統計表>中排
名第三十二的「阿里坤」,與排在第三十五的「卡瓦蘭
」。「卡瓦蘭」與「噶瑪蘭」有音韻上的通轉關係,「
噶瑪蘭」在臺灣排第三十三,其倒裝的「貓兒干」排在
第六十七。「有鬲」又音叶「裕固」,或云「裕固」乃
是「回鶻」的後裔,事實上「裕固」、「回鶻」之間亦
有音韻上的通轉關係。在臺灣的「風櫃」以「回鶻」的
叶音排第五十一,其倒裝的「嘎拉賀」排第五十五。在
中國各省縣名叶音的統計中,「有鬲」與他組音並列第
二十五,「回鶻─可汗」排第三十一,「昆莫─蒙古」
排第四十九。廣東省以佛岡、封開、海康、河源、香港
居全國「回鶻」叶音縣名之冠,湖北省以黃岡、漢口次
之,廣西省的古化、果化、歸化以「可汗」的叶音稱全
國之最,「有鬲」的叶音縣名以福建省的永吉、安溪、
尤溪最多。「客家」乃是客家話「Hakka」的音譯,而
「Hakka」音叶「回鶻」,客家大本營的嘉應州、福建
的建州(建甌、建陽),皆因「句吳」之族系的定居其地
而得名。「ㄏ」、「ㄒ」二聲母常相通轉,無怪乎當今
的「畬(ㄒㄧㄝ/)客」在語言上竟同化於客家。

註一:
    全國「荊羋」的叶音縣名,僅湖北省的「荊門」、
河南省的「中牟」、山東省的「即墨」(「即墨」西與
「高密」為鄰,兩者實一音之轉)、四川省的「葭萌」
與「彰明」、合江省的「佳木斯」、新疆省的「吉木乃
」、外蒙古的「召莫多」等八處,倒裝則有河南省的「
孟津」、陝西省的「米脂」、四川省的「綿竹」、雲南
省的「蒙自」與「墨江」、貴州省的「麻江」、廣西省
的「明江」、安東省的「濛江」等八處。

註二:
    <潛夫論>:「祝融之孫分為八姓,己、禿、彭、姜
妘、曹、斯、莘。」當中的「斯」形似「斟」、「莘」
形似「羋」或「董」,<韻補>:「荊,又居良切音姜。
」<列女傳>:「屬以州犁,以免咎殃;伯宗遇禍,州犁
奔荊。」「姜」若為「荊」之誤、「莘」為「董」之誤
、「斯」為「斟」之誤,則無異議矣!

註三:
    <類篇>:「苴,又徐嗟切,音斜,苴咩城在雲南。
」「苴(ㄐㄩ)咩」音叶「荊羋」,而「苴(ㄒㄧㄝ/)咩
音叶「熊貘」、「熊羋」,鄂西、川北、陝南以「熊貘
」或「貘熊」在此棲息著稱,分化出「羋」、「熊」二
音,而「荊羋」的古音又音叶日韓語謂「熊」的「
(kuma)」、「句芒」,又音轉為「句望」、「高陽」、
「句吳」、「昆吾」,故<左傳‧昭公十二年>楚靈王說
:「皇祖伯父昆吾舊許是宅。」「鬻(糜)熊」的叶音為
「羋熊」而非「熊羋」,「羋」姓的「荊楚」與「己」
姓的「昆吾」不同姓,卻誤認為皇祖伯父。

註四:
    「魑魅」的「魑」、「莫愁」的「愁」皆音近「楚
」,而「昭明」、「啟明」一音之轉,「荊」之所以易
名為「楚」,固不僅「荊,楚也」而已。

註五:
    <禮‧月令>曰:「仲春之月,以太牢祀於高禖。」
<詩‧大雅>生民:「以弗無子。傳:去無子求有子,古
者必立郊禖焉。」「高禖」音叶「高密」,音轉為「郊
禖」、「即墨」,倒裝為「湄州」、「媽祖」,海神媽
祖的奉祀,實源自遠古以來的圖騰信仰。

註六:
    <說文>:「貘,似熊而黃色,出蜀中。」<爾雅‧
釋獸>:「貘,白豹。註:似熊小頭痺腳,黑白駁,能
舐食銅鐵及竹骨骨節,強直中實少髓皮辟濕。」<神異
經>:「南方有獸,毛黑如漆,食鐵飲水,名齧鐵。」
似熊、黑白駁、舐竹節、出蜀中者俗所謂「熊貓」也。
蘇頌曰唐世畫貘為屏,今世亦然。又別名齧鐵,故訛傳
其能食鐵。貘為熊科動物中的一員,「貓」為「貘」之
音訛,置種屬之名於後應正名曰「貘熊」。

註七:
    <康熙字典>「羋」入「羊」部,<說文>:「羋,羊
鳴。」<集韻>:「羋或作。」<篇海>:「咩,同,
羊鳴也。」說也奇怪,貘熊發出的叫聲真酷似羊鳴。

註八:
    <集韻>:「蠅或作;同孕。,古文孕字,妊
也,亦作孕,又或作。繩,又以證切,音孕。」<周
禮‧秋官>薙氏:「秋繩而芟之。註:合實曰繩。」孕
又通作嬴,<管子‧四時篇>:「春嬴育,夏長養。」有
娀、有熊音叶有身、衍生、王孫、胤嗣、嫗煦,倒裝為
煦嫗、生育、身孕,分化出繩(熊)、蠅(嬴)二音。有關
姓氏之載籍,於春秋時代以前諸國姓氏,除姬、姜二姓
以外,要屬嬴姓(「有熊─軒轅」)蕃殖最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黃 潛龍 的頭像
    黃 潛龍

    中外史地大翻案

    黃 潛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