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讀音探索
<史記‧匈奴列傳>:「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
也,曰淳維。唐虞以上有山戎、獫狁、葷粥。------齊
桓公北伐山戎,山戎走。------於是戎狄或居于陸渾。
------晉北有林胡、樓煩之戎,燕北有東胡、山戎,各
分散居谿谷,自有君長,往往而聚者百有餘戎,然莫能
相一。------當是之時,東胡彊而月氏盛。匈奴單于曰
頭曼,頭曼不勝秦,北徙十餘年而蒙恬死,諸侯畔秦,
中國擾亂,諸秦所徙適戍遠者皆復去,於是匈奴得寬,
復稍度河南,與中國界於故塞。」以上是匈奴頭曼單于
之子冒頓單于一統塞北之前的大概情勢。
<前漢書‧匈奴傳>:「單于者廣大之貌也,言其象
天單于然也。」單:<廣韻>市連切、<集韻,韻會>時連
切,並音蟬。<爾雅‧釋天>:「太歲在卯曰單閼。釋文
:單音蟬又音丹或音善。」閩南語「蟬」、「禪」皆音
(ㄒㄝㄣv)近「善(ㄒㄝㄣ)」,作為姓氏的「單」音
同「善」。國語「單于」的「單」若音「蟬」,則音叶
淳維、蚩尤、權威、欽仰、巉巖、嶄巖、尊嚴、莊嚴、
卓爾、卓越、駿逸、俊彥、中央、駕御、九五、君王,
乃匈奴君長之尊稱,謂其先祖之名恐係誤傳;「善于」
音叶「夏禹」,故附會其為夏后氏之苗裔。中國史中之
「匈奴」,即第四世紀出現在歐洲的「匈奴大帝國」今
已為學術界之定論。匈:<唐韻,集韻,正韻>許容切、
<韻會>虛容切,<說文>謂「從凶聲」,閩南語「匈奴
」的讀音,正吻合希臘文「匈奴」之音譯的「Hunnen」
、唐代漢譯<廣方言經>裏的「護那」,故「匈奴」古音
實音叶「胡人」與熱河省及東北九省縣名叶音中居首位
的「黃龍」,林胡、樓煩、陸渾等是其倒裝,是以匈奴
的「龍城」在鄰近今熱河之察哈爾的多倫縣(按:張興
唐譯和田靖<渤海國地理考>附註三云熱河省的朝陽治古
龍城,後魏於此置營州治和龍,和龍實音叶黃龍。秦築
長城於朝陽之外,匈奴遂不得不移龍城於多倫)。「Hun
」與「ㄒㄩㄥ」的讀音可能同時並存,居於燕北的「山
戎」又音叶「商人」、「桑林」,<書‧武成>:「殪戎
殷。」諸夏本視殷人為戎狄之類。成湯尊稱「天乙」,
與匈奴「單于」之尊稱不無關係;宋為商之後,<史記
‧年表>載宋景公「頭曼」,匈奴冒頓單于之父亦號「
頭曼」,宋、商一音之轉,匈奴與商似有淵源。
「ㄏ」、「ㄒ」二聲母常相通轉,在余所制作中國
各省縣名叶音統計表中,「黃龍」的叶音排第十八,「
蜥龍」的叶音排名第十。若含倒裝,則「黃龍─女皇」
排名第九,「女希─蜥龍」高居全國第四,這麼高的出
現率,堪稱是構成中華民族的骨幹。「女皇」音叶「老
漢」,倒裝為「漢人」,這組複音在歷史上雖沒有留下
甚麼響亮的王號,「漢人」一稱卻是因這一組音而得名
(詳拙著<漢人一稱的真正由來>一文)。以「龍城」為中
心點向周邊幅射,河北省的「撫寧、豐潤、懷柔、獲鹿
」、山西省的「懷仁」、陝西省的「黃龍」、「黃陵」
、甘肅省的「會寧」、青海省的「化隆」、寧夏省的「
賀蘭、惠農」、綏遠省的「和林」格爾、察哈爾省的「
懷來」、熱河省的「豐寧、海力王府」、安東省的「桓
仁、輝南、海龍」、松江省的「和龍」、合江省的「虎
林」、黑龍江省的「海倫」、嫩江省的「呼蘭」、興安
省的「呼倫、海拉爾」、中國第三大而東北第一大河川
的「黑龍」江等都音叶「黃龍」,外蒙古的「和林」為
大元帝國的上都,岳飛一心想要直搗的「黃龍」、憤然
想要踏破的「賀蘭」山闕,都跟匈奴有關。<史記‧匈
奴傳>:「匈奴諸大臣皆世官,呼衍氏、蘭氏,其後有
須卜氏,此三姓其貴種也。」<官氏志>:「北方烏洛蘭
氏,後改為蘭氏。」「烏洛」、「Huna」一音之轉,竊
以為「匈奴」單于之本支即「烏洛蘭」氏。
安東省的「通化、東豐」、吉林省的「德惠、敦化
」、合江省的「通河」皆音叶「帝鴻(東胡)」,倒裝為
吉林省的「懷德、樺甸」(音叶黃帝)。「東胡」遭冒頓
單于沉重一擊之後,自此在歷史上銷聲匿跡,代之而起
的是烏桓與鮮卑。烏桓、葉赫、有扈等與夫餘、渾庾、
后羿互為倒裝,<史記‧秦本紀>:「女華生大費,與禹
平水土,------帝舜曰:咨爾費,贊禹功,------大費
拜受,------是為柏翳。」<史記‧夏本紀>:「諸侯皆
去益而朝啟,------有扈氏不服,啟伐之,大戰於甘,
------遂滅有扈氏。」<尚書>之伯益,即<史記>秦紀之
柏翳,也就是東夷之祖的后羿,益啟之爭、后羿少康之
爭均是夷夏之爭,傅斯年先生<夷夏東西說>已有精闢的
考證,與有扈氏的鬥爭實亦夷夏之爭也!李學智<明代
初置建州衛衛址考>云:「卹品、率賓、綏芬或均一音
之訛,今之綏芬河邊俄屬海濱省之尼古里斯克(吾國俗
稱為雙城子),即係金代之卹品路治所。」、「愁賓江
、蘇賓江、速平江當即今綏芬河,蓋卹品、綏芬、蘇賓
、率賓、速平均為一名之異讀也。」則遼寧省的「撫順
、黑山、本溪、盤山」、吉林省的「磐石」、合江省的
「鳳山」、黑龍江省的「佛山」、興安省的「布西」等
皆為一音之轉,遼北省的「西豐、四平」、安東省的「
新賓」、松江省的「綏芬」、合江省的「綏賓」、黑龍
江省的「遜河、綏化」等皆其倒裝。而「綏芬」實音叶
「夏后」,「綏賓」則音叶「鮮卑」。
河北省不獨「黃龍」高居全國首位,「唐山」與「
玄菟」的叶音縣名也都在全國排名第一,且在熱河、察
哈爾二省也有很高的排名,而在東北九省「唐山」的叶
音縣名僅在嫩江省一見,「玄菟」的叶音則無有。故我
以為「朝鮮」及「中山(國名)」的古音應以閩南語「ㄉ
ㄧㄠ ㄒㄝㄣ\」、「ㄉㄧ工 ㄙㄢ」為準,而音叶
「唐山」,漢朝時的「朝鮮」與「玄菟」之所在,乃是
後來自西遷徙而至者,詳見拙著<「肅慎」與「朝鮮」>
一文。中山國的前身為音叶「軒轅」的「鮮虞」,倒裝
音叶「有熊」,「鮮虞」雖被視為戎狄,「軒轅」、「
有熊」則分別為全國叶音縣名中的冠、亞軍,即使在外
蒙古、新疆的排名也都很前面,正所謂「夷狄入于中國
則中國之」。「鮮虞」又音叶「宋瓦」、「室韋」、「
興安」,明<一統志>載:「------舊名粟末河,粟末靺
鞨居此,俗呼宋瓦江。」此宋瓦江也就是今之松花江;
「室韋(Shivi)」之英譯實音叶「鮮卑」,今之大小「
興安嶺」即古之大小「鮮卑山」。由此觀之,吾人於史
地名詞的探索,在音韻上實不能掉以輕心,叶音的追蹤
固然重要,亦不可忽略其有可能的音轉,不同時代、不
同住民可能有不同讀音,同一讀音不同人聽來也不盡相
同,更何況漢字古今讀音又不盡相同。周時的「玁狁」
或「獫狁」應即是更早之前的「獯鬻」或「薰育」或「
葷粥」,前兩者皆音叶「軒轅」,後三者則有音叶「渾
庾」的可能,史載趙武靈王以「葷粥」故地名曰「雲中
」,閩南語「雲」今猶音(ㄏㄨㄣ/)近「葷(ㄏㄨㄣ)」
,「匈奴」尾音的聲母若消失也有可能轉入這兩組音,
但不能僅憑這點就將其畫上等號。
春秋時期山西、陝西二省自中部以北,又有赤狄、
長狄及北狄、白狄的分佈。綏遠省是全國唯一以「拔都
」叶音縣名居首位的省份,與「拓跋」互為倒裝。<穆
天子傳>:「癸丑,天子東征,柏夭送天子至于人。
伯綮觴天子于澡澤之上、多之汭,河水之所南還。
」顧實云「多」當即今綏遠之「包頭」,日本小川博
士曰:「<山海經‧西山經>:『河水東注於無達。』、
<漢書‧地理志>:『五原郡莫縣。』、伯夷、叔齊『
墨胎氏』,無達、莫、墨胎皆多之音變,今名包頭
準語曰Bogdo。」「拔都」音叶「包頭」,自南匈奴徙
居塞內後,山西省北邊長城外為鮮卑西部之拓跋氏所據
。「赤狄」音叶長狄、契丹、赤塔、恰克圖,鮮卑中部
之宇文氏所據的昔喇木倫河流域,稍後由契丹所取代。
清人何秋濤首先在<王會篇箋釋>中主張「月氏」即
是<逸周書‧王會解>中的「禺氏」;王國維在<月氏未
徙大夏時故地考>中更指出「月氏」即是<逸周書‧王會
解>、<伊尹獻令>中的「禺氏」,與<穆天子傳>中的「
禺知」。<逸周書‧王會解>、<伊尹獻令>列「禺氏」於
正北,<穆天子傳>中的「禺知」在雁門之西北、黃河之
東,與<伊尹獻令>合。此二書皆戰國時作,則戰國時之
「月氏」當在中國之正北,「居敦煌、祈連間」則已是
秦、漢間之事,詳見拙著<「月氏」與「噠」>一文。
「月氏(ㄩㄝ\ ㄉㄧ)」音叶武都、于闐、安多、羊同、
阿爾泰、鄂爾多斯等,倒裝為大宛、多哇或土文、朵顏
、得嶷、唐兀、達斡爾等,鄂爾多斯高原與阿爾泰山蓋
皆因月氏所居而得名,外蒙古縣名叶音中居首位的「有
邰」正是月氏的叶音。「于闐」或作「和闐」,音叶滑
囤、輝特、哈達、霍太;「達斡爾」或作「達呼爾」,
音叶禿髮、吐蕃、敦煌、簞桓、土魯番、吐谷渾、土爾
扈特、Tokharoi(大夏)」,閩南語「黃帝」又音叶「炎
帝」,故傳說「東獄」的「獄帝」為「酆都」之主宰,
全國「有邰(幽都)」居冠的是東嶽所在的山東省。
「烏孫」音叶新疆省的烏蘇、溫宿、烏什、阿克蘇
、寧夏省的「阿拉善」和碩特旗、蒙古的尤松布拉克,
倒裝為蒙古的賽音商德、賽爾烏蘇、三音諾顏汗及薩彥
嶺、新疆的沙灣、沙雅、新源等。<前漢書‧西域傳>載
:「烏孫國------東與匈奴、西北與康居、西與大宛、
南與城郭諸國接,本塞地也。大月氏西破走塞王,塞王
南越縣度,大月氏居其地。烏孫昆莫擊破大月氏,大月
氏西徙臣大夏,而烏孫昆莫居之。故烏孫民有塞種、大
月氏種云。」烏孫原與月氏鄰居於河西走廊東部,月氏
全盛時代侵併了他們的土地,人民散入匈奴,但烏孫也
因此得到匈奴的扶植,隨匈奴的強盛而逐漸復興。當月
氏被匈奴驅逐到伊犁河谷時,烏孫便把握復仇機會,在
匈奴鼓勵下擔當再一次對月氏的決定性攻擊,壓迫月氏
繼續往西遷徙,伊犁地方終局便歸烏孫接收。「烏孫」
又音叶虞舜、虞夏、堯舜、姚舜、有莘、有侁、有娀、
有蘇、有熊、允姓等,倒裝為夏禹、蓨魚、豨郼、豕韋
、室韋、四嶽、玁狁、獫狁、獯鬻、薰育、鮮虞等,春
秋時居於瓜州的「允姓」戎蓋即烏孫。
新疆省的焉耆、烏恰、葉城、諾羌、溫泉、葉爾羌
阿哈奇等皆音叶「有巢」,這一組縣名叶音在新疆省排
名第一。「有巢─蚩尤」與「有熊─軒轅」有音韻上的
通轉關係,誰能想象在全國排前三名的叶音縣名,竟然
在西北兩大邊陲大放異彩?外蒙古又以阿爾巴海雷、烏
布爾杭愛、烏布沙諾爾等「有庳」的叶音排名第三,北
匈奴西遷時,其羸弱不能去者住龜茲北,地方數千里,
眾可二十餘萬,所建立的便是音叶「有庳」的「悅般」
國。<史記‧五帝本紀>:「放勳立是為帝堯。------虞
舜者名曰重華。」「放勳」音叶「伏犧」,倒裝為「夏
后」;閩南語「重華」、「中華」皆音叶國語「東胡」
、「帝鴻」,倒裝為「黃帝」;「炎帝」又倒裝為「帝
堯」、「唐堯」,傳說中將這幾組叶音串連在一起,於
是編織出中華民族共同始祖黃帝開國的雛形。
- Feb 23 Sun 2014 11:32
132 「匈奴」讀音探索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