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冊上國族名的讀音
華語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單音語族」,而這並非
回溯其源頭向來如此,實際上是「雙音節語」省略的結
果。全球人類四大古文明的發源地中,以華夏文明特具
超強的同化力,無論是漢藏語族、阿爾泰語族、南島語
族,凡是進入這個文明區中的任何語族,都難逃被同化
的命運。但是,再強的同化力也有陷入疲軟的時候,也
就是當這個文明區統一的局面遭到破壞,中央政府的國
力明顯退縮,不同的語族一波接一波的湧入之後,雖然
經過數百年的歲月,又有了大一統的局面出現,但語音
上卻已經發生了根本上的質變,此單就官話而言。
當今代表普通話的「北京話」,與號稱古漢語之活
化石的「閩南話」,兩者相較,最能夠說明這種語言上
的質變到達怎樣的一種狀況。古漢語衍變為當今的普通
話,原先有七、八個或更多的聲調簡化剩四個;鼻化音
與入聲也消失了;「古無舌上音」、「古無輕唇音」,
故閩南語僅有「ㄗ、ㄘ、ㄙ」而無「ㄓ、ㄔ、ㄕ」,有
普通話所無的「兀、万」,而無「ㄦ、ㄩ、ㄡ」,相當
於普通話的「ㄖ」,閩南語有「ㄐ」、「ㄗ」二音,特
非捲舌音。再就差異較大之處而言:普通話讀「ㄒ」聲
母者,閩南語多讀「ㄏ」聲母;閩南語讀「ㄍ、ㄎ、ㄏ
」聲母者,普通話多讀「ㄐ、ㄑ、ㄒ」聲母;普通話之
讀「零聲母」者,閩南語多數仍有聲母之存在。差異最
大,而為學者專家所未嘗提及者,厥為「普通話與閩南
語常即是上古複音語的另一半」。
秦始皇統一七國的文字,卻無法統一七國的語言。
可以配合各地方言之發音,而有不同之讀法,為漢字的
一大特色,揚雄<揚子方言>的問世,說明了在操普通話
的中國本部內,於西漢、東漢之交,廣泛的存在著方言
上之歧異的事實。華語既已演進為舉世獨一無二的單音
節語言,其邊疆四裔無可避免的就都成為語言各別的不
同語系,其國名、族名、地名、山名、水名、人名等等
也都只能以音譯來傳達。從<揚子方言>吾人知道在中國
各別的地理區中的語言部份有讀音上的差異,經過翻譯
成漢字之後,再由別地以此漢字讀出的語音就有不同,
這種情形在今日的臺灣仍然存在,例如苗栗縣南庄鄉之
南有獅潭鄉,頭屋鄉有獅潭,南庄鄉又有向天湖與南北
兩個獅里典,獅潭鄉又有新店,新竹縣的五峰鄉有向天
湖山與佐藤山及兩處桃山,尖石鄉有道下與水田及一座
桃山,獅潭、獅里典、新店、「(佐藤)」、「向天
(國語)」、「水田(國語)」等皆一音之轉,桃山、「道
下(國語)」是其倒裝,音譯者出處不一故也。
匈:<唐韻,集韻,正韻>許容切、<韻會>虛容切,
<說文>謂「從凶聲」,閩南語「匈奴」的讀音,正音
叶唐代漢譯<廣方言經>裏謂「匈奴」的「護那」、希臘
「匈奴」之音譯的「Hunnen」、「和龍(古龍城)」、「
胡虜」、「胡人」,故秦始皇時出現了「亡秦者胡」的
謠言。國語依其切韻「匈奴(ㄒㄩㄥ ㄋㄨ/)」音叶山戎
、商人、桑林、玄鳥,春秋時期的燕北固為山戎活動的
區域,<詩‧商頌>:「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宅殷土芒
芒。」閩南語「玄鳥」卻又音叶英語謂「飛」的「Fly
」,故國史上「匈奴」的讀音實有其時代差與地域差。
「突厥」是繼「匈奴」之後,在中國西北出現的一個影
響最大的民族,今土耳其、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
喀什米爾、土庫曼、烏茲別克、吉爾吉斯、哈薩克等及
維吾爾人,都被籠統的歸屬為突厥人種。厥,<說文>:
「從厂聲。」、<唐韻,集韻,韻會>並:「居月切,
音蕨。」、<韻會>:「九勿切,音劂。」閩南語「突厥
」猶音叶「TURKEY(土耳其)」及「TURKMEN(土庫曼)」
的前二音節,「厥、居、九」均讀「ㄍ」聲母,而國語
「厥、居、九」卻都已經改讀「ㄐ」聲母了。
「回紇」最初作袁紇,亦作烏護,隋時曰韋紇,至
唐始稱回紇,其後改稱回鶻,<元史>有畏吾、畏兀、衛
兀、偉兀,間亦有畏吾兒、畏午兒、輝和兒等不相一致
的字樣,現所通用的「維吾爾(Uighur or Weigour)是
民國二十三年經政府明令公佈的正稱。其前一音不離「
ㄏ聲母」與「零聲母」。紇:<唐韻,韻會,正韻>並:
「下沒切,音覈。」、<廣韻>:「胡結切,音纈。」、
<集韻>:「下扢切,音杚;恨竭切,音齕;奚結切,音
纈;蹇列切,音結;胡骨切,音搰。」又,九傑切,音
扢。國語「回紇」音叶「輝發」,「偉兀」音叶「榆罔
」,「烏護」音叶「葉赫」,其倒裝則音叶「夫餘」。
<唐韻,集韻>並:「鶻、扢,古忽切,音骨。」「ghur
、gour」皆音近「鶻」,以ㄏ聲母加鶻即音叶「河鼓」
的「回鶻」,以零聲母加鶻音叶「裕固」,或云頓莫賀
請於唐,易其國號「回紇」為「回鶻」,義取回旋輕捷
如鶻,實乃望文生義;「裕固」有「希拉(黃)固爾」、
「喀拉(黑)古爾」二支,其古代回紇之遺裔也!
「契丹」俄文稱之為「Kitai」,馬可波羅稱之曰
「Cathay」,朝鮮語讀如「Kyoran」或「Kyolan」,嘗
為鮮卑慕容氏所破,北竄至於松漠之間,即依潢水(今
錫喇木倫河)、土河(今老哈河)、土護真水(今英金河)
而居。唐‧貞觀二十二年,契丹酋長窟哥舉部內屬,唐
以其地置松漠都督府,授窟哥都督,其地即今之熱河區
域,同時又置東夷校尉於營州,兼轄松漠、饒樂二都督
府,使漢官為校尉以統之。丁謙<魏書‧外國傳>考證云
:「松漠間謂松山西、沙漠東,中間之地,今克什克騰
旗西南地也。松山為潢水發源處,遼史所謂平地松林是
也。其山之西,正多倫諾爾廳北磧鹵之地,故曰松漠之
間。」然吾以為「松漠」實乃「梟羅箇沒里(潢水)」的
簡稱之擬音字。「丹」音近「蛋」,「蛋」又音「卵」
,但專有名詞「契丹」之朝鮮語讀法並非原音。<集韻>
:「契,又欺訖切,音乞。契丹,國號。」閩南語「契
丹」音叶Kitai、Kyakhta(恰克圖),故「Cathay」又音
譯作「國泰」,王覺源<留俄回憶錄>「Kitai」音譯作
「吉泰」。國語「契丹」音叶赤塔(Chita)、赤狄、長
狄,春秋時的赤狄與長狄活躍於燕、趙之北,「契」的
讀音實有古今之異(音偰、音習姑且置之不論)。
<隋書‧流求傳>云:「流求國居海島中,當建安郡
(福州)東,水行五日而至。」隋煬帝遣武賁郎將陳稜、
朝請大夫張鎮州,發東陽兵萬餘人,自義安汎海擊流求
國,月餘而至。「自義安(廣東潮安)浮海擊之,至高華
嶼,又東行二日,至鼊嶼(澎湖本島),又一日便至流
求。」<宋史>謂:「流求國在泉之東,有海島曰彭湖,
煙火相望。」<元史>稱:「流求國在南海之東,漳、泉
、福、興四州界內,彭湖諸島與流求相對。」是皆指今
之臺灣,且時代愈晚近,方位的指示也愈明確。國語「
流求」音叶獠、瀾滄、南掌、羅鄒,倒裝為諸羅、真
臘、車里、獠,安倍明義<台灣地名研究>中的「羅茲
阿」保留了鄒(曹)族的全名,文獻資料上遺失了「羅」
音,「阿」則其尾音所衍。古地名均即是古部族名,也
就是古圖騰名的音譯,我曾就地圖上所載地名,製作了
一份<臺灣省地名叶音表>,統計的結果,在所有一百一
十組複音詞當中,「諸羅」的叶音排名第六、「高麗」
的叶音排名第二十二、「羅鄒」的叶音排第二十九、「
魯凱」的叶音排第四十二,是國語「流求」較閩南語「
流求」的叶音地名勝出甚多,尤其是在臺灣西部平原地
帶,國語「流求」實即「羅鄒」族名之音譯,故<隋書>
云初稜將南方諸國人從軍,有崑崙人頗解其語。以地理
位置而言,福建距離臺灣最近,浙江、廣東次之。流求
古未嘗通中國,其名始見於<隋書>,流求的發現是由於
海帥何蠻之言。求:<唐韻>巨鳩切、<集韻,韻會>渠尤
切,並音裘。隋時官話「求」已音「ㄑㄧㄡ/」,而不
音「ㄍㄧㄨv」,海帥何蠻所得到的情報也許得自於閩
南人,惟其上報朝廷時則已音譯作國語「流求」矣!
- Feb 23 Sun 2014 23:13
158 史冊上國族名的讀音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