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南詔」與「西夏」

    唐室苦於南詔,宋室苦於西夏,先後為中國人民帶
來苦難創痛的這兩段歷史,往事已成過眼雲煙,然而吾
人如今對於這兩個王朝的組成份子,所知卻仍然極其有
限,予以耙疏清楚,有助於明瞭歷史進展的脈絡。

    南詔本名蒙舍詔,其初居蒙舍川(在今雲南蒙化縣
境),因其地在蒙嶲(在今漾濞縣境及其西北之地)、越
析(一作磨些,在今麗江縣境)、邆睒(在今鄧川縣境)、
施浪(居浪穹,在今洱源縣境)、浪穹(原與施浪詔同居
浪穹,後遷劍川)、時旁(居白巖,在今鳳儀縣東)、矣
羅識(在今劍川縣境)諸詔之南,故稱南詔。

    據<新唐書>,南詔又有鶴拓(隆舜所改國號)、龍尾
(今大理下關)、苴(今大理)、陽瞼(蠻語謂州為瞼,
苴瞼亦曰陽瞼)諸稱,而以南詔之名最著稱於時,史
家因之,然在唐廷則稱之為雲南,故玄宗開元二十六年
(西元738年)冊封其四世主蒙歸義(皮邏閣)為「雲南王
」,至德宗貞元十年(西元794年)始冊封為「南詔」。

    南詔最初立國之主名「細奴邏」,唐高宗永徽四年
(西元653年)細奴邏遣使者朝唐,獲召見,賞賜錦袍。
上元元年(西元674年)細奴邏卒,子邏盛炎嗣立,武后
時邏盛炎入朝,大蒙唐廷恩獎,獲賜錦袍、金帶、繒綵
數百匹歸本國,玄宗先天元年(西元712年)卒,子炎閣
嗣立,旋卒。開元元年(西元713年)炎閣弟盛邏皮嗣立
,遣張建成入朝,玄宗授邏皮特進,封台登(在今西康
冕寧縣境)郡王。十五年(西元727年)盛邏皮卒,子皮邏
閣嗣立。皮邏閣既立,逐西洱河蠻(所居在今雲南大理
、賓川間之洱海以西),取太和城,又襲大釐城,兵威
大振。當是時,五詔微弱,邏閣欲併吞之,遂用張建成
議,遣使齎金寶厚賄劍南節度使王昱,求合六詔為一,
唐廷許之,乃先後滅邆睒、施浪、浪穹、越析、蒙嶲五
詔。邏閣既併吞諸詔,盡有六詔之地,又嘗奉唐玄宗詔
平定兩爨蠻亂,於是群蠻脅服。遂擊破吐蕃,疆域大拓
。入朝,玄宗優禮有加。開元二十六年(西元738年)馳
遣中人,冊封邏閣為雲南王,賜名歸義,並賜錦袍、金
鈿帶七事。歸國,徙居太和城,築大釐城,立龍首及龍
尾二關。旋閣邏鳳亦授特進,兼陽瓜州(在今蒙化縣北)
刺史。天寶初,遣邏鳳長子鳳伽異入朝,拜鴻臚卿,恩
賜良異。七年(西元748年)歸義卒,閣邏鳳嗣立。

    天寶九年(西元750年)邏鳳偕妻子謁都督,過雲南
(今祥雲縣),太守張虔陀私之,又多所徵求,邏鳳不應
,虔陀遣人詈辱之,而密奏其罪。邏鳳忿怨,遂發兵攻
雲南,陷之,殺虔陀,取姚州(今姚安)及夷州(羈縻之
州)凡三十二。當是時楊國忠用事,薦鮮于仲通為劍南
節度使,仲通性褊急,失蠻夷心。及聞邏鳳殺張虔陀,
陷諸州,乃於天寶十年自將討雲南。邏鳳遣使詣仲通謝
罪,願還所擄,俾得自新。且曰:「今吐蕃大兵壓境,
若不許我,我將歸命吐蕃,雲南非唐有也。」仲通不許
,囚其使,進軍至西洱河。邏鳳遣子鳳伽異及大軍將段
儉魏分兵兩路迎戰,唐兵大敗,士卒死者六萬人,仲通
僅以身免,楊國忠掩其敗狀,仍敘其戰功。

    邏鳳既敗唐兵,遂叛唐而北臣於吐蕃,吐蕃以南詔
為兄弟之國,稱邏鳳為「贊普鍾」(「贊普」,王也;
「鍾」,弟也,義即「王弟」)。給以金印,號曰「東
帝」。邏鳳乃命刻石立碑於國門,明不得已而叛唐,且
曰:「我世世奉中國,累封賞。後世悅歸皇化,但指太
和城碑及表疏舊本,呈示漢使,足以雪吾前過也。」十
三年,楊國忠調天下兵凡十萬,使侍御使李宓討南詔,
至太和城,邏鳳堅壁不出,宓糧盡,士卒罹瘴疫及飢餓
死者相踵於道,乃引還。邏鳳遣兵追擊,宓被擒,全軍
覆沒。會安祿山反,玄宗奔蜀,中國大亂,邏鳳趁機攻
唐,於是西開尋傳,南通驃國,擄其眾三千餘人發配拓
東,兵威遠震遐荒。此後三十年間,南詔即臣服於吐蕃
,吐蕃每寇唐,常徵調南詔兵為前鋒。

    代宗大曆十四年(西元779年)閣邏鳳卒,孫異牟尋
嗣立,與吐蕃合兵二十萬寇唐,於是連陷州縣,刺史棄
城走,士民竄匿山谷。代宗發禁兵四千,使李晟將之以
援蜀,晟與東川、山南諸路軍合擊吐蕃與南詔聯軍,大
破之,收復維、茂諸州,晟追擊至大渡河外,吐蕃及南
詔士卒死者無算,大敗而歸。吐蕃怒殺誘導使之來者,
而封異牟尋為「日東王」。異牟尋自與吐蕃合兵寇唐敗
歸,心頗畏懼,築羊苴城(簡稱苴,即今之大理),
延袤十五里,徙居之。牟尋頗知書,每嘆地卑夷雜,禮
義不通,隔越中華,杜絕聲教。又苦於吐蕃賦歛重數,
且又奪其險要,常年徵兵助防。有鄭回者,原為唐‧嶲
州西瀘令,閣邏鳳陷嶲州,擄之以歸,以其通經術,極
愛重之,令其子鳳伽異、孫異牟尋、曾孫尋閣勸皆師事
之。牟尋既立,以為清平官。至是,鄭回進言曰:「中
國尚禮義,有惠澤,無賦役,非若吐蕃之惏刻無極也!
曷棄之?復歸唐。」牟尋深然之,而苦無路自致。

    德宗貞元三年(西元787年)西川節度使韋皋至鎮,
招撫群蠻。牟尋潛遣人,因群蠻求內附。皋乃上表云:
「今吐蕃棄好,暴亂鹽夏,宜因雲南及八國生羌有歸化
之心招納之,------」李泌亦上言曰:「雲南自漢以來
臣屬中國,楊國忠無故擾之,使叛臣於吐蕃,苦於吐蕃
賦役重,未嘗一日不思復為唐臣也。------」德宗然之
,命韋皋試以書招諭之。韋皋比年致書雲南王,終未得
報,蓋以牟尋內雖附唐,外未敢叛吐蕃也。直至貞元九
年(西元793年),始遣使者三輩,分由戎州、黔州、安
南三道詣韋皋,齎生金以示堅,丹砂以示赤心,上表請
棄吐蕃歸唐。皋遣其使者詣長安,德宗賜牟尋詔書,令
皋遣使撫慰之。其年冬,皋乃遣崔佐時齎詔書赴雲南,
次年春正月,崔佐時至羊苴城,大宣詔書。牟尋率其
子尋閣勸等與佐時盟於點蒼山神祠,誓文四本:一藏神
祠石室,一藏祖廟,一沉西洱河,一呈獻唐廷。六月,
牟尋遣其弟湊羅棟獻地圖、土貢及吐蕃所給金印,請復
號南詔。德宗遣祠部郎中袁滋為冊南詔使,俱文珍為宣
慰使,賜銀錁金印,文曰「貞元冊南詔印」。

    其後牟尋攻吐蕃,取昆明城(在今西康鹽源、鹽邊
縣境);又南破施蠻、順蠻,置白崖城(一作白巖);北
擊磨些蠻,定西爨故地;西南破茫蠻,拓疆永昌(今保
山),掠弄棟、漢裳,以實雲南東北。而韋皋亦屢破吐
蕃,南詔助之,擄獲尤多,德宗遣使慰撫有加。憲宗元
和三年(西元808年)牟尋卒,子尋閣勸嗣立,自稱「驃
信」,立一年卒,子勸龍晟嗣立,淫虐無度,為弄棟節
度使王嵯巔所弒,立其弟勸利晟。穆宗長慶三年(西元
823年)勸利晟卒,弟勸豐佑嗣立。自牟尋卒後,閣勸至
豐佑凡四主,均襲封南詔,朝貢唐廷不絕。雖在豐佑既
立之六年,因西川節度使杜元穎減削士卒衣糧,士卒皆
入南詔境盜劫以自給,豐佑曾遣王嵯巔攻蜀,以蜀中士
卒為嚮導,連陷嶲、戎、邛三州,進圍成都,陷外郭。
然自朝廷貶元穎,以郭釗代領西川節度使,釗以書責嵯
巔,即立約修好,不相侵擾。次年,郭釗以疾求代,文
宗以李德裕為西川節度使。德裕至成都,訓練士卒,修
葺城堡,積儲糧食,以備邊患,遂遣使詣南詔,索還所
掠成都百姓四千人。自後,蜀人相安幾三十年。

    宣宗大中十三年(西元859年)杜悰為西川節度使,
奏請節減群蠻子弟就學成都人數,宣宗從之。豐佑素慕
中國,故不肯連父名。至是,聞杜悰減子弟就學人數,
大怒,索還就學子弟,移牒頗多不遜。會宣宗崩,遣使
告哀;適豐佑亦卒,子世隆嗣立。怒唐廷不弔祭父喪,
遇使者甚薄,旋遣還。懿宗以世隆名犯太宗、玄宗諱,
遂不行冊禮(兩<唐書>及<通鑑>等均稱酋龍)。世隆乃自
稱皇帝,國號大禮,以王嵯巔攝政。南詔自世隆嗣立以
來,兩陷交趾,再圍成都,十八年間國力疲蔽,唐廷亦
為之虛耗。世隆卒,子隆舜嗣立,國號鶴拓,好畋獵,
酣飲酒,國事委之大臣。後崑崙國進美女於南詔,隆舜
嬖之,荒淫無度。昭宗乾寧四年(西元897年)楊登弒隆
舜,而立其子舜化貞。舜化貞遣使修好,上書於唐,唐
廷將以詔書報之,西川節度使王建上言,謂不足以辱詔
書,遂不報。後中國亂,不復通唐。光化二年(西元899
年)舜化貞誅楊登,夷其家。天復二年(西元902年),舜
化貞卒,化貞子生甫八月,為清平官鄭買嗣謀害死,買
嗣殺蒙氏親族八百人,遂篡立,蒙氏亡。

    鄭買嗣,唐‧西瀘令鄭回之七世孫,世為清平官。
買嗣既篡立,國號大長和,在位八年卒,子仁旻嗣立,
時唐亡已三年,王建已據蜀,自稱蜀王。後梁末帝乾化
九年(西元914年)仁旻攻蜀黎州,為王建所敗。後唐明
宗天成元年(西元926年)仁旻卒,子隆亶嗣立。次年,
東川節度使楊干貞弒之,而立清平官趙善政,改國號大
天興。次年,楊干貞廢之而自立,國號大義寧,貪暴無
道,內外怨恨。後晉高祖天福二年(西元937年),通海
節度使段思平聯合三十七蠻部兵逐干貞,遂得位,改國
號大理。宋太祖乾德三年(西元965年),宋將王全斌平
後蜀孟氏,還京師,請乘勢取雲南,負地圖進。太祖鑒
唐天寶之禍起於南詔,以玉斧畫大渡河以西曰:「此外
非吾有也。」段氏以是得相安無事。

    段氏傳十四世,共一百五十八年,宋哲宗紹聖元年
(西元1094年)清平官高昇泰受段正明禪,改國號大中。
在位僅二年,遺命其子泰明還位段氏,泰明遵遺囑,立
正明之弟正淳,改國號後理,段氏復興。宋理宗淳佑十
一年(西元1251年)蒙古憲宗立。次年,遣其弟忽必烈征
大理,段興智東奔鄯闡,次年被執。蒙古憲宗封興智為
摩訶羅(Maha-raja),管領八方,仍守其地,去其帝
號,改世襲總管。至是,段氏雖未絕,而南詔遂亡。計
自細奴邏朝唐至是,凡七朝,六百零一年而亡。

    <蠻書‧六詔篇>謂:「六詔並烏蠻。」兩<唐書‧
南蠻傳>則云:「南詔為烏蠻別種。」「烏蠻」乃相對
於「白蠻」而言,趙、楊、段、高四氏五朝皆為白蠻族
類,而鄭氏則漢人也。芮逸夫謂白蠻之先世,當為秦以
前居隴西塞外氐、羌之地以南,兩漢之世居巴蜀之西北
、西、西南三方,而以犍為郡僰道縣為中心之僰人。又
云:「烏蠻除蒙氏為別種外,又有獨錦、長褌、施、順
、磨些、栗粟等等之別,並分阿芊、阿猛、夔山、暴、
盧鹿、磨彌歛、勿鄧諸部落,當唐‧天寶中居曲靖(今
縣)、彌鹿(今瀘西、彌勒二縣境)、升麻(今尋甸縣境)
諸州,南至步頭(或云今建水,或通海或臨安)之地。白
蠻則有弄棟、青蛉、洱河、東欽、昆明(昆彌)、松外諸
類,居石城(今曲靖縣以北)、昆州(今昆明縣之西)、曲
軛(今馬龍)、晉寧(今縣)、喻獻(今徵江境)、安寧(今
縣),至龍和城(今祿豐或易門縣境)一帶,所謂三十七
蠻部也。」又云:「閣邏鳳時,曾徙白蠻二十餘萬戶於
永昌城(今保山);烏蠻則以言語不通,多散居林谷,故
得不徙,此南詔境內烏蠻、白蠻族類及其分佈、遷徙之
大略也。」以上僅論烏白蠻,並不涉及其他族類。

    所謂「烏蠻別種」的「別種」語焉不詳,「烏蠻」
似為土著,「白蠻」則較晚近徙入的族類,兩者言語並
不相通。雲南省至今猶為中國境內,少數民族的族系最
多的省份,族群間的融和涵化至為複雜,例如「麼些」
自稱「納喜」、「羅羅」自稱為「洛蘇或聶素」、「栗
粟」之鄰族呼之為「野雲」、「阿繫」自稱「才瓦」、
「夷」自稱為「獨龍」、「崩龍」自稱「路馬爾」,
鄰族擺夷稱之為「公洛」等,又如六詔中的「越析詔」
亦稱「麼些詔」,別稱「花馬國」,其為族中有族抑或
取他族而代之?實不易究詰。「父子以名相屬」是蒙氏
族系的一大特色,今雲南麗江木氏及貴州水西安氏羅羅
尚保有此風,「阿卡」父子連名制亦類同南詔;而「蒙
舍」、「蒙嶲」皆音叶「麼些」,「苴(音斜)咩」、「
升麻」為其倒裝;王國或王號之稱的「詔」又與氐族有
關;<舊唐書>謂其「自言哀牢之後」,<新唐書>直稱「
本哀牢之後」,<蠻書>謂其「自言本永昌沙壹之源」,
凡此皆說明南詔組成份子之複雜不純。

    胡耐安<中國民族系支簡篇>曰:「『南詔』這一部
族王國的創建者,大蒙國迄大禮國,似全屬羅羅族系中
人。不過,自後晉、南北朝以迄於唐,見之於紀傳的,
是『兩爨蠻』。蹟地證人,其羅羅族系所淵源的鹿盧蠻
部,原只是『當初』屬於兩爨蠻中之烏蠻七部落的一個
部落,實難用以概括原兩爨蠻的全族系。」烏蠻中有「
盧鹿」一部,似即南詔王室所從出,領有「蒙舍詔」之
後,爰即襲用「蒙舍」之稱號而不改。「哀牢」一名首
次出現在<後漢書‧西南夷傳>,南詔蒙氏統治之地,其
先實為哀牢夷地,非其先世即哀牢夷也。哀牢音叶夜郎
,<史記‧西南夷列傳>載:「西南夷君長以十數,夜郎
最大;其西靡莫之屬以十數,滇最大;自滇以北君長以
十數,邛都最大;------自駹以東北君長以十數,皆
氐類也。」緬人自稱的「Myanmar」及緬甸國號的英譯
「Burma」皆音叶「靡莫」、「茫蠻」;「泰(Thai)」
本即是「氐」,<晉書>苻堅載記末云:「初堅強盛之時
,國有童謠云:『河水清復清,苻詔死新城。』」詔去
言加日為昭,「昭武」音叶九五、君王,急讀之極易省
音為「詔」,雲南為氐人南下之中繼站。

    <集韻>:「獠,音老。獠,西南夷。,或作
。繅,或作。」寮國是「老撾」人建立的國度,「獠
」音叶「老撾」;「」又音「ㄙㄠ」,「獠」又
音轉為「女希」、「Laos(寮國的英譯)」。「女希」的
叶音縣名在四川省高居第一,其倒裝之「蜥龍」的叶音
縣名在廣西省排名第一,而四川省也是全國「女希」的
叶音縣名最多的省份(其次為湖南省),全國「蜥龍」的
叶音縣名則以廣西省的出現率最高。「哀牢」音叶「臥
龍」,倒裝為「女媧」,「臥龍─女媧」的叶音府名在
泰國獨佔鼇頭。「臥龍」的叶音縣名在廣西、雲南二省
分別包辦冠亞軍,而雲南省更是全國「驪龍」叶音縣名
最多的省份(按:康、滇之交有魯南山,甘、青界上有
冷龍嶺),故其叶音的「羅羅」終能嶄露頭角。

    目前羅羅的主要聚居區,是介於川、康兩省之間的
大涼山,前人所通稱的「涼山夷」,便是指居住於這裡
的羅羅族系人口。涼山羅羅的社會階級形態,是烏羅羅
(俗稱黑骨頭)為貴族,是羅羅本支;白羅羅(俗稱白骨
頭)為賤族(奴隸),顯然是擄自外支或外族,尤其是擄
自漢人的最大多數。今日之羅羅,除以四川、西康接壤
的大、小涼山為主要聚居地區外,並分佈及其毗連各縣
,如西康的冕寧、鹽源、昭覺、會理、越嶲等縣,四川
的雷波、馬邊、峨邊、屏山、松潘等縣,以及雲南北部
迤東各縣、貴州北部迤西各縣、廣西極西境各縣的山區
地帶,皆有羅羅散佈其間。但,廣西、貴州、雲南等非
涼山區的羅羅社區,並不像涼山之顯著的有奴隸階級。
不過,在稱謂上仍「間或」有「烏」、「白」等類的分
稱,這莫非是南詔烏蠻、白蠻的遺緒?

    <唐書‧南蠻傳>驃國條云:「驃,古朱波也,自號
突羅朱,婆國人曰徒里拙,在永昌南二千里,去京師
萬四千里,東鄰真臘,西接東天竺,西南墮和羅,南屬
海,北南詔,地長三千里,廣五百里。南北袤長,屬羊
苴咩城,凡屬國十八。------諸國估舶所湊,越海即
婆也。------近城有沙山不毛地,亦與波斯、婆羅門接
,距西舍利者,中天竺也。南詔以兵強地接,常羈制之
。貞元中(唐德宗年號785-804),王雍羌聞南詔歸唐,
有內附心。異牟尋(南詔國王)遣使楊如明,詣劍南西川
節度使韋皋,請獻夷中歌曲,且令驃國進樂人,於是皋
作南詔奉聖樂。------雍羌亦遣弟悉利移、城主舒難陀
獻其國樂。至成都,韋皋復譜次其聲,以其舞容、樂器
異常,乃圖畫以獻。」又,芮逸夫<南詔史>云:「初,
豐佑遣段宗牓救緬,敗獅子國(今錫蘭),返師至騰越,
聞變(世隆復叛唐室),遺書嵯巔,誘斬之。」、「段正
淳以宋哲宗紹聖三年(西元1096年)即位,------緬甸、
波斯、崑崙三國進白象及香物。」由上述記載,可知南
詔為驃國(卑繆)之上邦,而且威行海外。

    「突羅朱」、「徒里拙」皆音叶「突厥」,貴州省
是全國「突厥」叶音縣名最多的省份,其次為四川省,
其倒裝之「震旦」的叶音縣名以西藏居冠,其次亦為四
川省,再其次則為雲南、江蘇。「突厥」又音轉為「屠
耆」,雲南與江蘇是全國「屠耆」叶音縣名的冠軍,其
次為西康省。全國「朱波」叶音縣名的榜首是陝西省,
由這一些統計資料,可以看出其地緣關係。「驃信」音
叶「彭戲」、「陛下」,全國「彭戲」叶音縣名的冠、
亞軍分別是四川省與廣西省,「陛下」是中國對帝王的
尊稱,「驃信」的稱號不必定自緬甸傳來。「婆羅門」
教謂創造神名「婆羅摩(Brahma)」、守護神曰「毗溼奴
(Vishnu)」、破壞神曰「溼婆(Shiva)」,「婆羅摩」
音叶卑繆、白馬、拜禡、筆瑪;「毗溼奴」的前二音節
音叶「彭戲」、辟邪、卜筮,倒裝為「溼婆」、釋比、
師婆,蜀人名巫覡曰「師婆」、羌人稱巫師曰「釋比」
、羅羅及擺(僰)夷謂巫師曰「拜禡」或「筆瑪」,筆瑪
作法告一段落時,每呼喚一聲「薩寶(溼婆)」,可見中
國的西南一帶才是婆羅門教的起源地。「羅(Raja)」
音叶老撾、南掌、女嬌,倒裝為真臘、嘉良、蛟龍,音
轉為狫、車里、虯龍,倒裝為獠、瀾滄、女虔,江
西、雲南二省是全國「女虔─虯龍」叶音縣名的冠、亞
軍,全國「女嬌─蛟龍」叶音縣名的前兩名是西藏、四
川,「摩訶羅」這王號亦源自西南夷。

    西夏帝國的正式建立,雖始自李元昊之世,但其建
國的規模,在唐僖宗時即已奠定。西夏遠祖拓跋思恭,
唐末時為宥州刺史。黃巢之亂,以勤王有功,授夏州節
度使,賜號定難軍,統有銀(故治在今陝西米脂縣西北)
、夏(今陝西橫山縣西)、綏(今陝西綏德縣)、宥(今陝
西靖邊縣)、靜(今陝西米脂縣西)五州之地,其後又從
李克用攻拔長安,封夏國公,賜李姓,遂世代以李為姓
氏。思恭死,弟思諫嗣。思諫死,思恭孫彝昌嗣。

    五代梁‧開平中,夏州內亂,彝昌為部將高宗益所
殺,將士迎立彝昌族叔李仁福。仁福與晉王李存勗、岐
王李茂貞等構兵,求援於梁,受梁封為隴西郡王。及唐
莊宗滅梁,又封仁福為朔方王。仁福死,子彝超嗣。唐
明宗欲以延州節度使安重進代彝超鎮夏州,彝超不受代
,明宗命安重進會邠州節度使藥彥稠之兵攻夏州,不能
克。彝超死,弟彝殷嗣,周太祖封為西平王。彝殷死,
子克睿嗣。克睿死,子繼筠嗣,嘗以軍助宋太宗伐北漢
。繼筠死,弟繼捧嗣。

    繼捧既立,與宗族及諸父輩不協,其宗室銀州刺使
李克遠率兵襲夏州,敗死。自克遠死後,李氏宗族益相
怨懟,繼捧不能制。宋太宗太平興國七年(西元982年)
五月,繼捧率其族人朝宋,留居汴京,並盡獻所領銀、
夏等五州之地,宋太宗大喜,封繼捧為彰德軍節度使。
西夏自拓跋思恭鎮守夏州以來,至繼捧凡歷九主,其中
經過唐末及五代變亂,未嘗入朝中國,雖未稱國,實則
自王其土,至繼捧始以內部不和,納地朝宋。

    繼捧的朝宋,銀、夏等五州之地雖然暫時納入宋朝
版圖,但另一方面卻給宋朝招來更多的煩擾。當繼捧朝
宋時,其從弟繼遷為定難軍都知蕃落使,留居銀州。及
知繼捧朝宋盡獻五州之地,憤怨交加,遂與弟繼沖及親
信數十人出奔距夏州東北三百里處的地斤澤,出示其祖
先思恭像以號召諸部戎人,戎人皆泣拜,歸附者日眾。
繼捧歸附宋朝以後,宋以其族人分鎮銀、夏諸州故地,
但當地戎人因感念李氏恩德,時起騷動。繼遷於是乘機
數出兵侵掠銀、夏諸州地,但都以兵力薄弱,輒為宋兵
所敗。宋雍熙元年(西元984年),繼遷駐兵地斤澤,其
地多水草,便於畜牧,西羌諸部歸附者漸眾,四出侵擾
宋朝邊邑。宋將尹憲、曹光實發精騎數千,自夏州夜趨
地斤澤,突襲繼遷部眾,大破之。繼遷走屯黃羊平(今
陝西定邊縣東南),招集諸部,兵勢復振。

    翌年春,繼遷誘殺曹光實於葭蘆川,襲據銀州,焚
燬會州(今甘肅靖遠縣東北)城郭,而宋將王侁自綏州引
兵襲銀州,繼遷拒戰,敗於濁輪川,遂棄銀州。又明年
(西元986年)繼遷降遼,遼聖宗妻以義成公主。自宋雍
熙四年(西元987年)至宋淳化元年(西元990年)的四年間
,繼遷挾遼人勢力,出沒於沙磧間以為宋患。宋於是以
繼捧為定難軍節度使,鎮銀、夏故地,賜姓名趙保忠,
以招撫繼遷,繼遷終不肯降。西元990年,遼封繼遷為
夏國王。繼遷以久戰困疲,詐降於宋,宋以為銀州觀察
使,賜姓名趙保吉,繼遷不受,且誘致繼捧降遼,遼封
繼捧為西平王,而宋將趙光嗣執繼捧送汴京,於是繼遷
又北走沙漠中,四出攻掠。

    宋至道二年(西元996年),宋遣大將李繼隆等率兵
分五道出塞討繼遷,時繼遷方圍靈州(今寧夏靈武縣),
急解圍去,與宋將王超、范廷召等戰於烏白池(在靈武
縣東南),繼遷敗遁。明年,遼封繼遷為西平王,其冬
繼遷復攻靈州,不克。會宋太宗崩,繼遷上表宋真宗求
銀、夏故地,願為宋備邊任。宋真宗厭其抄掠,遂用王
禹偁策,授繼遷定難軍節度使,鎮守夏州。但繼遷並不
以此為滿足,他志在將李氏固有五州之地,直接置於自
己勢力的控制之下,故仍繼續侵掠宋朝的邊境,屯兵蕭
關,邀截靈州宋兵糧運,攻拔定州(今甘肅武威縣西北)
、懷遠(今甘肅平涼縣境)、保靜(今寧夏銀川市東南)、
清遠(寧夏靈武縣東南)諸城,進陷靈州,改名西平府,
兵勢大振。宋朝不能制,不得已於咸平六年(西元1003
年)遣使與繼遷議和,盡將定難軍原轄五州之地劃歸繼
遷,李氏至是復有繼捧降宋以前故地。

    繼遷於恢復河西故地以後,又出兵攻拔宋的西涼府
(今甘肅武威縣),改為州治,以為靈州屏障。是時陝西
六谷蕃部大酋潘羅支附宋,宋授為朔方節度使,繼遷舉
兵攻之,潘羅支詐降,暗中集結六谷諸部及者龍族蕃兵
數萬人,乘繼遷回軍時邀擊之於靈州境上,繼遷大敗,
中流矢,奔回靈州而死。繼遷死,子德明嗣。當其在位
的三十年間,北倚契丹而東事趙宋,遼朝封德明為大夏
國王,宋朝亦以夏王封號爵之。德明雖兼受遼、宋二國
封爵,在國中則稱制自王,儼然獨立。德明以為與其將
久戰困頓的西夏民族,投入艱苦的戰爭之中,毋寧與鄰
邦和好相處,使疲蔽的民生得到一充分休養生息的機會
。他曾經告誡他的兒子元昊說:「吾用兵久,終無益,
徒自疲耳。」(見<西夏紀事本末),可以說明他之所以
不願再事爭戰的原因。西夏經過德明時代三十年的休養
生聚,遂奠定元昊建立西夏帝國的基礎。

    宋明道元年(西元1032年)德明卒,子元昊立,是為
大夏景宗。據<宋史‧夏國傳>元昊為人「雄毅多大略」
、「圓面高準,身長五尺餘」、「曉浮圖學,通蕃漢文
字」。宋天聖六年(西元1028年),元昊引兵襲破回鶻夜
落隔可汗兵,拔甘州(今甘肅張掖縣),置戍而還,可見
他是一位文武兼備的雄主。元昊對遼、宋的態度與其父
不同,他頗不以德明的臣事遼、宋二國為然,他以為夏
踞河西形勢之地,正宜自帝,何必臣事異邦?故常勸德
明稱尊號,德明雖未從所請,心實壯之。德明雖專制國
中,但仍用宋朝年號,及元昊繼立,乃廢宋元,建元顯
道,行於國中,是為西夏有紀元之始。宋寶光元年(西
元1038年)冬十月,元昊用其臣楊守素之謀築壇受冊,
即皇帝位,國號大夏,定都於興州,號興慶府。在其致
宋仁宗的表文中說:「吐蕃、塔塔(韃靼)、張掖、交河
莫不從伏。」可見帝國的強盛頗具有霸國的規模。

    元昊既脫離遼、宋的羈縻,自即帝位,消息傳至汴
京,宋廷急議對付之策,或主征討、或主城守,紛紛不
決。宋寶元二年(西元1039年)冬十一月,元昊遣將攻宋
保安軍(今陝西保安縣),宋將狄青擊拜之。明年,元昊
自將攻金明寨(今陝西安塞縣北),陷之,擄宋將李士彬
,進困延州(今陝西膚施縣),大敗宋援軍於延州城外,
擄宋將劉平、石元孫等,旁掠附近諸砦寨。宋以范仲淹
、韓琦、副大將夏守贇經略陝西,元昊又引兵連陷陝西
沿邊諸砦寨,仲淹乃營田屯兵,據要害扼守為持久計。
又明年(西元1041年)春,韓琦遣大將任福率兵討元昊,
元昊以老弱羸卒誘宋兵,自將重兵設伏於好水川(今名
甜水河,在甘肅隆德縣東)以待之。任福引精騎數千疾
進,至好水川遇伏,任福戰死,宋軍盡歿。於是元昊剽
掠於涇渭間,困麟州(今陝西神木縣北),破宋軍於定州
,殺宋將葛懷敏,焚掠而去。

    宋慶曆六年(西元1046年)宋、夏二國議和,由宋每
年賜西夏絹十五萬疋,銀七萬兩,夏則對宋稱臣,由宋
策封為夏國王。宋、夏二國自西元1044年首議,前後凡
歷三年之久而後成功。宋、夏的議和,西夏對宋朝僅是
名義上的臣屬,元昊自帝國中,則一仍其舊。宋臣歐陽
修上書說:「自元昊叛逆,三十萬之兵食於西者二歲矣
,又有十四、五萬之鄉兵,不耕而自食其民。自古未有
四、五十萬之兵連年仰食,而國力不困也。」可證當時
宋朝對西夏的用兵,是頗感困憊的,但仍不能阻遏夏人
的侵擾。劉平延州之敗、任福好水川之敗、葛懷敏定州
之敗,皆足使宋人氣懾。當定州之敗時,宋臣呂夷簡曾
語人云:「一戰不及一戰,可駭也!」宋既與西夏交兵
日久而不能勝,一面又受北方遼人的壓迫,故頗想議和
以求得喘息的機會。在西夏方面:「元昊雖戰勝,然死
亡瘡痍者相半,人困於點集,財力不給」(<宋史‧夏國
傳>),故也有意議和,而貪於宋朝的歲賜,當為其接受
和議的另一因素,蓋「諸蕃有茶數斤,可易羊一口」,
故元昊「于茶數尤多邀索」(西夏書事),何況尚有銀、
絹等物,都是西夏貧瘠之區所不易取到的。

    西夏帝國的建立,對好大喜功的遼興宗實一憾事。
遼、宋增幣交涉的成功,頗助長遼興宗的驕傲。西夏出
產較之遼、宋本甚貧瘠,兼以地勢阻隔,征討不易,故
遼、夏衝突本來甚少。西夏的臣屬遼朝,其目的原在挾
契丹為聲援以抗宋人,實非元昊所心服。故元昊建國以
後,常以「西朝」自稱,而稱遼國為「北邊」(<西夏紀
事本末>),遼興宗雖以興平公主妻元昊,但元昊與之不
諧,待之甚薄。這種種的侮辱,遼興宗簡直不能忍受,
他自對宋增幣交涉成功以後,常以為所欲無所不成,又
怎能忍受西夏的輕謾?西元1043年遼屬邊境黨項諸部叛
附西夏,元昊受之,遼興宗遣使責問,元昊不報。當時
宋人既苦於夏人的侵擾,遼興宗本已有出兵擊敗夏國,
藉以對宋示威的觀念,至是遂徵集諸道兵伐夏。

    翌年冬,遼興宗親將騎兵十萬出金肅城(不詳,當
在山西境)為中路,遣其弟重元將騎兵七千出南路,北
院樞密使蕭惠將兵六萬出北路,凡三路大軍伐夏。遼軍
深入夏境四百里,未遇西夏兵,乃據得勝寺南壁以待。
元昊以遼軍勢盛,上表謝罪,願獻遼叛黨求和,蕭惠不
許。先是元昊暗中遣人焚燬遼邊境積聚,及求和不得,
乃一面退兵以避遼軍鋒,一面盡赭退卻地帶,清野以困
遼軍。遼軍出師,素不攜帶芻糧,以劫掠資軍,所謂「
打草穀」,至是野無所掠,士馬困蔽。元昊乃引兵急攻
蕭惠營壘,會大風起,蕭惠師潰,元昊乘勝攻南壁,遂
大敗遼軍,而夏國賴以不亡。

    南壁之役後四年而元昊殂,子諒祚立。元昊在位十
七年,享年四十六歲。西元1049年,遼興宗以元昊死,
認為有機可乘,復分兵三道伐夏,夏以大將沒藏訛龐禦
之。是年七月,遼興宗自將中軍,以皇太弟重元、北院
大王耶律仁先為先鋒,御戰艦渡河,未遇夏軍而還。九
月,遼樞密使蕭惠將南道軍自河南進兵,訛龐夏軍自高
突下擊蕭惠軍,遼軍大潰。十月,遼北道招討使耶律
敵魯古率遼軍攻夏的涼州,訛龐復以三千騎扼賀蘭山險
拒戰,遼軍擊潰之,獲諒祚嫡母及官僚家屬以歸。其後
遼雖數敗夏兵,終不能滅之,夏也懼遼的強盛,二國遂
於第二年復言歸於好,西夏則仍舊向遼國稱臣。

    諒祚在位二十年而殂,子秉常立。秉常年幼,母后
梁氏攝政。當諒祚之世,一面受宋朝冊封,一面則出兵
侵擾宋朝邊境,嘗自將攻打大順城(今甘肅慶陽縣北),
不克。而夏將嵬名山以綏州降宋,諒祚亦誘殺宋將楊定
。及秉常立,乃遣兵圍綏州,旋攻大順城,殺宋將郭慶
、高敏等,屯兵榆林(今陝西榆林縣),游騎至於慶州城
下(今甘肅慶陽縣),陝西大震。宋朝不能抗,以清野戰
略拒之。夏軍雖退,仍剽掠於甘陝沿邊各地。

    宋元豐四年(西元1081年),秉常用其臣李清策,謀
以河南地帶歸宋,梁太后知之,遂誅李清而幽秉常。宋
神宗以為機會不再,因命大將高遵裕出環慶(今甘肅環
縣),劉昌祚出涇原(涇州今甘肅涇川縣,原州今甘肅固
原縣),諤出鄜延(今陝西鄜縣),王中正出河東,凡
五路大軍伐夏,軍勢甚盛。梁太后乃「堅壁清野,縱其
深入,聚勁兵於靈、夏而遣輕騎抄絕其餽運」(<宋史‧
夏國傳>),故宋兵先雖克捷,終於無功而返。明年,宋
築永樂城(在今陝西米脂縣西)於銀、夏、宥三州界,號
銀川砦,西夏以三十萬眾攻之,潰宋軍七萬人於城下,
尋攻陷其城,殺宋將徐禧,宋軍士卒、役夫死者二十餘
萬,夏軍進圍米脂砦(今陝西綏德縣北),不克而還。其
後夏又數出兵大舉圍蘭州,旁掠甘陝沿邊諸州縣。

    秉常在位二十年而殂,子乾順立。乾順即位以後,
仍結遼人為援以侵擾宋邊。宋紹聖三年(西元1096年)冬
,乾順奉母后梁氏率大軍號稱五十萬入宋鄜延路,大舉
侵宋,攻陷金明寨,奪寨中儲糧而去。越二年,梁后自
將精騎四十萬,侵掠宋平夏(在今甘肅固原縣北)、渭州
(在今甘肅平涼縣西)以西諸地,與宋軍戰於平夏,敗還
。宋政和五年(西元1115年)春,宋遣熙河經略劉法將步
騎十五萬出湟州(今青海樂都縣),秦鳳經略劉仲武將兵
五萬出會州(在今甘肅靖遠縣東北)伐夏,是秋敗夏軍於
古骨龍。宋帥童貫又遣劉仲武率涇原、鄜延、環慶、秦
鳳(秦州今甘肅天水縣,鳳州今陝西鳳縣)等四路兵伐夏
,宋軍大敗,死者殆半。明年,宋將劉法復將兵十萬攻
陷西夏仁多泉城,屠之。宋將師道亦以十萬眾攻拔西
夏臧底河城,於是乾順亦以大軍攻入宋境,屠靖夏城而
去(在今甘肅平涼縣境)。又三年,宋又遣大將劉法將兵
大舉伐夏,為夏軍所敗,宋軍死者十萬,劉法戰歿。

    乾順之世,適當北宋和遼朝的末葉。當宋、夏戰爭
方殷時,新興的女真民族所建立的金朝,正以破竹之勢
席捲遼朝的疆土,西元1122年金人大破遼軍,遼天祚帝
敗走陰山,乾順遣大將李良輔救遼,金兵擊敗之。不久
金人滅遼,又南向攻宋,北宋遂亡。西夏對宋、遼複雜
的外交關係,至是轉為對金和南宋的外交關係。西夏仍
一本其固有的國策,即附於較強的一方,作為侵凌較弱
一方的聲援。故終金的盛世,西夏雖也曾經乘金、宋用
兵,無暇西顧時,侵掠金的邊疆,但大體上是採取挾金
強盛之勢,以侵凌國勢較弱的南宋之外交政策。以金朝
的強盛,對於西夏也僅能維持表面上的臣屬關係而已。

    乾順在為五十四年而殂,子仁孝立。仁孝的中葉和
末葉金世宗在位,為金朝的全盛時代。那時夏朝的政權
旁落宰相任得敬之手,得敬一面殺戮國內異己的宗親大
臣,孤立仁孝的勢力,一面勾結南宋邊將,引為聲援,
陰謀篡奪。仁孝不能制,乃實行分國計劃以緩和得敬的
壓力,上表金朝為任得敬請封。賢明的金世宗卻替西夏
的國主拯救了這一危難,使形將分裂的夏國復歸於統一
。得敬蓋恐金世宗的干預,故篡國的陰謀遲遲未發,仁
孝乃得從容誅之。是以終仁孝之世,臣事金朝甚謹。

    仁孝在位五十五年而殂,子純佑嗣立。純佑立十四
年,仁孝姪鎮夷郡王安全廢之,自立為帝。安全在位六
年而殂,族子遵頊立。當安全之世,新興的蒙古民族出
兵伐夏,自河西深入夏境,進圍夏都興慶府。安全遣使
求援於金,但金本身也困於蒙古的侵略,不能相救。自
是西夏又乘金的衰弱,出兵侵擾金的邊疆。及遵頊立,
金兵勢益弱,金、夏構兵遂無寧歲,而西夏則見迫於蒙
古。蒙古太祖十二年(西元1217年),成吉思汗自將攻夏
,復圍夏都,遵頊出奔西涼。遵頊在位十三年而禪位於
其子德旺,德旺立四年而殂,弟晛立。是歲,成吉思汗
復大舉攻西夏,盡拔其城邑,遣大將阿朮魯率兵圍攻夏
都。明年(西元1127年),帝晛出降,西夏遂亡。

    與遼、(北)宋成鼎足之勢的西夏,其王室遠紹鮮卑
拓跋氏,平民百姓則以號稱黨項的羌人為主。唐人林寶
<元和姓纂>就已經明白指出西夏先世的拓跋氏是元魏的
後裔,元昊發佈禿髮的命令,欲恢復鮮卑族的故俗可為
明證。由於西夏拓跋氏本來就出身鮮卑貴族,較之落後
的羌人富有統治經驗和政治能力,因此多年以來就在羌
族中間取得優越的領導地位。根據歷史事實,鮮卑族在
其活動中,表現出他們的政治意識和政治組織能力,都
具有較高的水平,他們利用群羌建立國家的先例是不在
少數的,如乞伏氏的西秦、禿髮氏的南涼、徒河氏的吐
谷渾都是。<隋書‧吐谷渾傳>云:「吐谷渾本遼西鮮卑
徒河涉歸子也,涉歸有二子,庶長曰吐谷渾、少曰若洛
廆。涉歸死,若洛廆代統部落,是為慕容氏。吐谷渾與
若洛廆不協,遂西渡隴,止於甘松之南、洮水之西,南
極白蘭山數千里之地。」我頗懷疑這段記載的真實性,
蓋吐谷渾音叶徒河、禿髮、達呼爾(大賀氏)、東胡、吐
紇(山名)、土魯番(Turfan)、敦煌、簞桓、吐蕃、吐火
羅(Tokharoi)、太行(山名)、土爾扈特的主要音節等,
倒裝為和闐、輝特、滑囤、霍太(山名)等,而羌中的松
潘、蘇毗、西平(西寧)並音叶鮮卑,且禿髮、拓跋本一
音之轉,鮮卑與吐蕃的關係本十分密切,「吐谷渾」之
名史書漏載!徒河又有段氏,「涉歸」以居於徒河故稱
徒河涉歸;「若落」音叶「弱洛」、「饒樂」,元魏時
之弱洛水即今西喇木倫河,唐時於此置饒樂都督府以處
奚眾。古音「慕容」音叶國語「木葉」,木葉山是契丹
人心目中的聖山,以慕容為姓實始於「慕容皝」。

    元昊將王室的姓氏「拓跋」改易的「嵬名」,音叶
峨嵋(山名)、阿迷、易門、元謀、玉門,倒裝為綿陽、
沐愛、于闐稱西夏人的「弭藥(Minyak)」或「緬藥」、
西夏覆亡後,其遺民在川康之交所建立的「木雅」等。
吐蕃又或加於「緬藥」之上的「摩滅」,音叶「緬猛」
、「靡莫」。西夏的河西地區被稱為「彌娥」或「密納
克(Minak)」,木雅地區居民操「敏里亞(Minia)語」,
「彌娥」音叶「弭藥」,緩讀之即音叶「木內」、「母
納」、「穆納」,或兼表多數的「敏里亞」、「密納克
」。「敏里亞」又音叶「萌黎(人民)」、「彌麟(夷州
語謂人民)」、氂牛,「密納克」音近「Minag(藏語謂
獼猴)」,故黨項族人自稱「獼猴種」,西南夷中有所
謂「氂牛種」。共同組成西夏的族群相當複雜,而籠統
的汎稱為「羌」,宋人所謂的吐蕃也叫作西蕃,有時更
明白認作是「羌」。「嵬名(有牧)」、「弭藥(閩越)」
的叶音縣名,在全國分別以雲南、四川二省居冠,梟雄
元昊不惜改姓以籠絡其臣民中佔大多數的西南夷,西夏
堪稱為繼南詔之後西南夷又一綻放光芒的奇葩!

按:
    「敏里亞(Minia)」、「密納克(Minak)」的前二音
及「木內」、「母納」、「穆納」等皆音叶「慕容」;
「慕容」尾音的聲母若消失,則音轉為「彌娥」、「弭
藥」、「緬藥」、閩南語「慕容(ㄧ工v)」的叶音,而
「嵬名」之倒裝。「拓跋」、「慕容」分別為鮮卑西部
、中部的部族稱號,及其大人的姓氏,元昊改「拓跋」
為「嵬名」或許是回復舊姓。

    「黨項」音叶大夏、東鄉(族名)、邆睒、當雄、定
鄉、定西、鼎新、天水等,倒裝為燒當、休屠。閩南語
「黨項」音叶敦煌、導河、道孚、德化、通海、太和等
,而國語「大夏(按:此指吐火羅)」閩南語則音叶「黨
項」。蒙古人謂西夏曰「唐兀」,音叶泰安、通渭、騰
越、定遠、大姚、德陽、大邑、東安,倒裝為安定、永
登、武都、武定、義敦、恩達、鹽亭、亞東、安多等。
「唐兀」或曰「唐古特」,其主要音節音叶朵甘(族名)
、東干(族名)、德格、登科、「唐古」拉(山名)。「東
胡」可音轉入「通古斯」、「達斡爾」可音轉入「達呼
爾」,這幾組複音詞之間存在著音韻的通轉關係。以上
所列叶音地名,分佈在陝西、甘肅、西藏、西康、四川
、雲南之間,環中國本部的北、西、南之間的族群本可
視為一個整體,居北方則為狄、居南方則為氐。

    宋琪在宋初奏論邊事時說:「黨項、吐蕃,風俗相
類,其帳族有生戶、熟戶。接連漢界,入州城者,謂之
熟戶。居深山僻遠,橫過寇掠者,謂之生戶。其俗多有
世仇,不相往來,遇有戰鬥,則同惡相濟,傳箭相率,
其從如流。雖各有鞍甲,而無魁首統攝,並皆散漫山川
居常不以為患。」甘、川、青邊區歷來是羌人的住地,
唐初吐蕃崛興後,曾長期統治這一地區,羌人也就成了
吐蕃政權的主要屬民。在宋代所指生活在這一地區的吐
蕃,實際上既包含了大量的羌人,也包括了河、湟一帶
的漢人。<隋書‧黨項傳>說:「黨項羌者,三苗之後也
,其種有宕昌、白狼,------南北數千里,處山谷間,
每姓別為部落。」「突羅朱」音叶鄧至、峒家、董氈、
唐最、托錦,倒裝為都、景東。鄧至又音轉為宕昌、
達稱、塔蘭奇、大其力,倒裝為邛都、赤土、赤狄、長
狄,而宕昌與黨項又有音韻的通轉關係。大體上,族名
中帶有ㄉ、ㄊ聲母者,為一般所謂的「狄」或「氐」,
一般所謂的「羌」則為「夔龍」、「蛟龍」、「虯龍」
這三組複音詞的叶音部族名,三苗則麼些之倒裝。

註一:
      元昊下禿髮令,見<長篇>卷115。鮮卑族的宇文
氏和拓跋氏都有禿髮的習俗,他們剃髮留頭頂上一部,
編成長髮辮,所以南朝漢人稱他們為「索虜」。

註二:
      元昊改姓嵬名氏,更名曩霄,自稱兀朮。「兀朮
」又作「吾祖」、「烏珠」,是黨項語音譯。<長篇>卷
122寶元元年九月條云:「『烏珠』者華言『青天子』
也,謂『中國』為『黃天子』。」「兀朮」音叶「宇宙
」,「青天子」、「黃天子」皆臆說耳!後於元昊自稱
「兀朮」之後曰九十年,而「金兀朮」(完顏宗磐)出,
金兀朮為金之宗室親王,終其身並未曾謀奪帝位。

註三:
      與西夏拓跋氏累世通婚的顯貴外戚中有「衛慕氏
」,私侍梁太后的倖臣有名「罔萌訛」者,契丹西南屬
地的黨項羌部落中有「烏迷氏」。「衛慕」、「罔萌」
、「烏迷」等皆音叶「嵬名」,「沒移」、「馬嵬(驛
名)」為其倒裝,元昊晚年的新寵是「沒移氏」。惟,
「衛慕氏」又作「母米氏」、「默穆氏」,「衛慕」一
稱有誤。元昊第四妻的「咩迷氏」音叶「母米」、「摩
滅」、「靡莫」;「嵬名」音叶「峨嵋(山名)」、「威
明」、「於彌」、「烏密」、「吾密」、「有牧」,全
國「有牧」的叶音縣名以新疆省居冠,其次為雲南省,
其倒裝的「牧野」、「緬藥」以四川省最多。除西南夷
以「靡莫」知名外,全國叶音縣名僅見於甘肅、綏遠,
(按:甘肅東南有磨磨山、雲南北部有綿綿山,並音叶
「靡莫」;雲南西南有邦馬山,音叶「卑繆」;貴州西
部有烏蒙山、甘肅西部有野馬山,並音叶「有牧」)從
而可以推知此二族群原居新疆、甘肅,或東入綏遠,或
南下四川、雲南,故西夏包含多量西南夷的成份。

註四:
      <宋史‧吐蕃傳>唃廝囉原是河州羌人稱「佛子」
的意思,其本名為欺南陵溫籛逋,「籛逋」即吐蕃人所
稱的「贊普」(亦譯「干布」),藏語「雄強丈夫」之意
,相當漢族的王號。由「干」的字形看來,「松贊甘布
」的「甘布」或「松贊崗普」的「崗普」都是「干布」
的擬音字,而「干布」實乃「千布」之訛。

註五:
      <宋史‧夏國傳‧上>謂元昊:「名其國曰邦泥定
國。」吳天墀<新西夏史>云:「『龐命嶺』就是『邦泥
定』的同音異譯,或即意譯所稱的『白上國』。」這裏
所說的「白上」,也就是「尚白」的意思。英語謂「白
色」的「White」音叶皞天(光明的)、菡窞(荷花)、海
棠、粉黛,音轉為白頭、白徒、白帝、白丁、邦泥定。

註六:
      陳第<古音攷>云:「下與吳同。」「夏」音同「
下」,閩南語「下(廈)」音(ㄝ)近國語「吳」。「夏
」通作「雅」,閩南語「雅(兀ㄚ\)」音近「吳(兀ㄛv)
」。閩南語「夏」與「下」皆又音(ㄏㄚ)近「譁」,
<詩‧周頌>:「不吳不敖。傳:吳,譁也。」<說文>釋
文:「何承天云魚之大口者名,胡化反。」故四川甘
孜藏族自治州的居民口中的「西吳」即是「西夏」。

註七:
      吳天墀<新西夏史>云:「黨項羌語屬於漢藏語系
的藏緬語族。據現代語言學者的研究,它與今四川羌語
和敏里亞(Menia)語很相類似;也和今彝族(舊稱羅羅)
、麼些(也叫納西)兩種語言有著比較親近的關係。」又
云:「歷史上的西夏人(主要指的是黨項人),和今四川
涼山彝族在不少方面是頗有相似之處的,如語法結構、
披為衣、火葬、富於自尊心和鬥爭性,在體質上也同
具深目、體長、面黑、齒白等特徵。」東經100度至105
度、北緯25度至40度之間,族群淵源密切的「南詔」與
「西夏」,先後在中國本部的邊緣綻放歷史的奇葩。

註八:
      黨項故地在今青海南部,西夏王室雖出自鮮卑,
其所統之部落則為氐、羌。隋‧開皇四年,有千餘家歸
化。五年,拓跋寧叢等各率眾詣旭州內附,授大將軍,
其部下各有等差。唐‧貞觀三年,其長細封步賴舉眾內
附,亦自入朝,列其地為軌州。其後諸部相次內附,置
崌、奉、巖、遠四州。五年,詔遣使開其河曲地為六十
州,內附者有三十四萬口。八年,其酋拓跋赤辭及從子
思頭,率眾與諸首領歸款,以松州為都督府,拜赤辭為
西戎州都督,賜姓李氏。其後吐蕃強盛,拓跋氏漸為所
逼,遂請內徙,始移部落於慶州(甘肅慶陽縣),置靜邊
等州以處之,留居故地者,悉役屬於吐蕃,為黨項雜居
甘肅之始。其在西北者,天授三年內附,凡二十萬口,
散居靈、夏等州界內;肅宗上元元年,其在涇、隴州界
者,率眾十餘萬詣鳳翔節度崔光遠請降。郭子儀都統朔
方,奏請徙靜邊州都督、夏州樂容等六府黨項,於銀州
(陝西米脂縣)之北、夏州(陝西橫山縣)之東,召其首領
拓跋朝光等五刺史入朝,其後徙居夏州者號「平夏部」
,是為拓跋氏移住陝西之始。黃巢之亂,其酋拓跋思恭
起兵勤王,助都統鄭畋討賊有功,授定難節度使,統夏
綏(綏德縣)、銀宥(鄂爾多斯右翼前旗)、靜(靜邊縣)五
州,封夏國公,賜姓李。後之西夏,即肇於此。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黃 潛龍 的頭像
    黃 潛龍

    中外史地大翻案

    黃 潛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