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肅慎」與「朝鮮」
傅斯年<夷夏東西說>註二曰:「或者戰國以來所謂
朝鮮,即古之肅慎耶?」古之肅慎即是日後之朝鮮嗎?
<漢書‧東夷傳>云:「肅慎,今挹婁也。」漢代去戰國
未遠,朝鮮果真即古之肅慎,<漢書>的作者不應全不知
曉,反以為即後之挹婁,此實有必要予以釐清。
司馬相如<子虛賦>謂齊:「東堵巨海,南有琅邪,
觀乎成山,射乎之罘,浮渤澥,遊孟諸,邪(斜)與肅慎
為鄰。」西漢人於肅慎地望記憶猶新,斜與肅慎為鄰的
齊國在山東,則古之肅慎應距山東不遠,當求之於河北
,<三國志‧卷三十>:「挹婁在夫餘東北千餘里,濱大
海,南與北沃沮接,未知其北所極。------其人形似夫
餘,言語不與夫餘、高句麗同。------其弓長四尺,力
如弩。矢用楛,長尺八寸,青石為鏃,古之肅慎氏之國
也。------自漢以來臣屬夫餘。」此南與北沃沮接,夫
餘東北千餘里之挹婁,所濱之大海已為日本海,所謂「
古之肅慎氏之國」,純屬道聽塗說或執筆者之臆想。依
<三國志>所指示之方位,若謂此挹婁即今牡丹江與松花
江合流處之依蘭,雖不中亦不遠矣!
<竹書紀年>:「帝舜二十五年,息慎氏來朝,貢弓
矢。」肅慎古亦曰息慎、稷慎,帝舜之事,荒渺難稽。
<國語‧魯語>下:「於是肅慎氏貢楛矢。」自古有「肅
慎氏貢楛(弓)矢」之說,而東北之挹婁又以其弓矢著名
於世,遂附會其為古之肅慎氏。<尚書>序:「成王既伐
東夷,肅慎來賀。」<後漢書‧南蠻傳>:「交趾之南有
越裳國,周公居攝六年,制禮作樂,天下和平,越裳以
三象重譯,而獻白雉。」「肅慎來貢」、「越裳來獻」
已經成為盛世中國不可或缺的點綴。<逸周書‧王會解>
載:「西面者正北方稷慎大麈。注:稷慎,肅慎也。」
<史記‧五帝紀>:「南撫交趾、北戶,西:西戎、析支
、渠搜、氐、羌。北:山戎、北發、息慎。東:長夷、
鳥夷。四海之內,咸戴帝舜之功。鄭玄曰:息慎或謂之
肅慎,東北夷。」「北發」、「番汗(漢‧遼東郡縣名
,讀如『盤寒』)」俱音叶「渤海」,為「渤海」得名
之由來;<史記‧匈奴傳>:「唐虞以上有山戎、獫狁、
葷粥。」<漢書‧匈奴傳>:「北有東胡、山戎。」<國
語‧齊語>:「北伐山戎,刜令支、斬孤竹,而南歸海
濱。」山戎春秋時代居於今河北省北方,與山戎、北發
同列、指向北方的息慎,不應置於東北。
<左傳‧昭公九年>:「王使詹桓伯辭於晉,曰:『
------及武王克商,蒲姑商奄吾東土也,巴濮楚鄧吾南
土也,肅慎燕亳吾北土也。』」周初版圖東北方縱使未
逾遼河,以今北京即古燕京而言,周王室藩封的燕之北
方邊界,至少也應該抵於今之長城一線。河北省的宛平
、安平、永平皆音叶燕亳,徐水音叶肅慎,就中以宛平
最北、最靠近今之北京,此地應即古燕亳之所在,亦即
燕之全名,而保定(清苑)東北不遠處的徐水,適相當於
「斜與齊國為鄰」之肅慎的所在。朝鮮、肅慎音固十分
接近,然而<山海經‧海外西經>:「肅慎之國在白民北
。」、<大荒北經>:「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咸,有肅慎
氏之國。」位置錯亂之外,<海內經>又明言:「東海之
內、北海之隅,有國名曰朝鮮、天毒。」<史記>未嘗謂
朝鮮即肅慎,兩者不可混為一談。
<海內經>與朝鮮相提並論之「天毒」乃「玄菟」之
異譯,非天竺或身毒也。<大荒北經>之「不咸山」似即
斡難河畔之「不兒罕山」,昔日此地或別有肅慎氏之國
不得而知。<海外西經>中之肅慎,或即唐時安西都護府
轄下之「修鮮」都督府的異譯。周武王滅殷後,封箕子
於朝鮮(西元前1122年),事見<史記‧宋微子世家>。傅
斯年<夷夏東西說>謂:「紂歿後,殷人以亡國之餘,猶
得憑箕子以保朝鮮,朝鮮如不早在其統治之內,甚難以
亡國餘燼,遠建海邦。然則,箕子之東只是退保遼水之
外,從先王居而已。猶之金亡後猶在混同江邊保其女真
族、元亡後猶在漠南保其蒙古族。」證之以後世「尚白
」的傳統、祖先以「吞鳥卵而生」等傳說,無不在我國
東北方,這也正是殷人及朝鮮人的特徵,故丁山<由三
代都邑論其民族文化>一文云:「吾固疑殷本燕亳、山
戎之類,我中國東北民族也。」箕子退保朝鮮,本不待
周武王之封,惟古代大國與小國間,正是透過這種封貢
的關係,互相承認對方的存在以確保相安無事。
<詩‧商頌>曰:「相土烈烈,海外有截。」距商都
最近之海為渤海,最近的海外為遼東半島或朝鮮半島西
北。相土為商代甚早之先王,在契之後、湯之前,並在
王恒、王亥之前。以如此早之一代竟能戡定海外,則其
跟據地必去渤海不遠。<史記‧蘇秦列傳>載:「------
(蘇秦)去遊燕,------說燕文侯曰:燕東有朝鮮、遼東
,北有林胡、樓煩,西有雲中、九原,南有沱、易水
。------」此處先提朝鮮次及遼東,也許果如<宋史>所
云「遼陽府即古朝鮮國」,也許最初朝鮮本在遼西,後
雖東遷而不改國號。周初的肅慎至戰國時期,難免於遭
燕國兼并的命運,至漢初純為一地理名詞。河北的徐水
、山東的泗水、遼寧的松樹等皆音叶肅慎;北韓靠近鴨
綠江邊的楚山(Chosen)、昌城(Chang song),遼寧的千
山(山名)、長興島、長山列島,山東的長山、棲霞都是
「朝(ㄔㄠ/)鮮」的叶音;遼寧的錦西,河北的井陘及
戰國時期的中山國,山東的嘉祥、金鄉都是「朝(ㄓㄠ)
鮮」的叶音,我曾以東北地圖上所見不拘大小地名,製
作了一份叶音表,出現率最高的前五名依序是:(1)蛟
龍、(2)黃龍、(3)臥龍、(4)顓頊(含蒼舒)、(5)夏后,
「顓頊」的叶音竟有如此高的排行,無怪乎古帝傳說中
有其地位,而史載鮮卑慕容廆以遼東僻遠,徙於徒河之
青山,又以大棘城(遼寧義縣西北)即帝顓頊之墟,乃於
晉‧元康四年移居之,「徒河」的叶音在東北縣名叶音
中排第四;河北的唐山、都山、定興、大興都音叶閩南
語「朝(ㄉㄧㄠv)鮮」,倒裝為行唐、邢臺、順德、玄
菟,是全國「玄菟」叶音及倒裝縣名最多的省份。以樂
浪郡下轄朝鮮縣,且樂浪北鄰玄菟而言,商末周初時的
「朝鮮」,閩南語讀音似乎是其正確讀法。
<唐韻,廣韻,集韻,韻會>並:「朝,陟搖切,音
昭。」又,<廣韻>:「朝,直遙切,音潮。」這兩個切
韻閩南語都讀作「ㄉㄧㄠv」,竊以為古「朝鮮」的「
朝」當讀此音,而非如今世的音「ㄔㄠ/」。東北的南
屯、林甸都音叶「臨屯」,倒裝為鐵嶺、大連、通遼、
鐵驪、大賚、泰來,是全國「臨屯」的倒裝縣名最多的
地區。河北的遵化、靜海、交河、贊皇皆音叶「真番」
,「河間」為其倒裝。其中以遵化的所在最為偏北,河
北是全國「真番」叶音縣名最多的省份,音近「真番」
的「滄海」則以河北、山東、熱河、新疆最多,察哈爾
、秦皇島均即是其叶音,「真番」可以遼東半島的「莊
河」擬之。河北的盧龍、灤寧、南樂及山東的樂陵皆音
叶「樂浪」,以山東的「樂陵」為尤音近「樂浪」,樂
浪郡、琅邪郡皆有駟望縣,兩者有海路可通。吉林省的
德惠、敦化音叶「帶方」,倒裝為懷德、樺甸,是全國
「帶方」叶音縣名最多的省份。故,朝鮮、玄菟、臨屯
、樂浪、帶方的地望均可以按圖索驥。
<左傳‧昭公元年>:「昔高辛氏有二子,伯曰閼伯
、季子曰實沈。------后帝不臧,遷閼伯于商邱,----
--商人是因,------遷實沈于大夏,唐人是因。」閼伯
音叶燕亳,實沈音叶肅慎,丁山<由三代都邑論其民族
文化>云:「契所居即春秋時燕亳,兩漢之薊縣。」「
遷閼伯于商邱」似隱含「自燕亳遷于商邱」之真象,故
丁山疑閼伯即昭明;大夏音叶閩南語中山、朝鮮,「遷
實沈于大夏」似隱含「遷肅慎于朝鮮」之真象。中山為
北方戎狄所建之國,居於燕之西鄰。肅慎既向東北方面
遷徙,至戰國時期其舊地僅為一地理名稱。
箕子所建古朝鮮的疆域,因其政治中心的移轉,而
有極大的變化。開國初期,其政治中心在遼河流域,所
轄範圍大致上北邊奄有今日的遼寧、安東和吉林的大部
份,南邊則到朝鮮半島的大同江北岸。周赧王在位年間
(西元前311年~279年),燕昭王之將秦開擊走東胡,開
闢東北,始置遼東、遼西二郡,並築長城、障塞,內地
人士移殖該地的亦日多。箕氏朝鮮經過了九百多年的太
平歲月,終為燕人衛滿所篡,<史記‧朝鮮列傳>載:「
朝鮮王滿者,故燕人也。自始全燕時,嘗略屬真番、朝
鮮,為置吏、築障塞。秦滅燕,屬遼東外徼。漢興,為
其遠難守,復修遼東故塞至浿水為界,屬燕。燕王盧綰
反,入匈奴;滿亡命,聚黨千餘人,魋結蠻夷服而東走
出塞,渡浿水,居秦故空地上下鄣,稍役屬真番、朝鮮
蠻夷,及故燕、齊亡命者,王之,都王險。」燕國全盛
時,已伸展其勢力至真番、朝鮮,此處先提真番次及朝
鮮。<史記‧秦始皇本紀>秦初并天下條云:「------法
度衡石丈尺,車同軌,書同文字。地東至海,暨朝鮮,
(史記正義引[括地志]云:『高麗治平壤城,本樂浪郡
王險城,即古朝鮮也。』)------北據河為塞,並陰山
至遼東。」秦統一天下,接收了燕的勢力,故衛滿聚黨
燕齊諸亡命者過浿水,居秦故空地上下鄣。
<史記>但言燕王喜徙居遼東,而<東周列國志>謂太
子丹親自斷後,護送燕王東行,退保遼東,「都『平壤
』」。及王賁攻燕王於遼東,又云:「王賁兵渡『鴨綠
江』,圍『平壤城』,破之。」不知何所據?此事關係
至鉅,蓋若<東周列國志>之言可信,則箕氏朝鮮不待衛
滿篡奪,早於此時亡於燕矣!朝鮮早已為燕之附庸,故
秦時屬遼東外徼,流亡之燕王若徙都於此,實亦順理成
章。漢時浿水似即今之清川江,遼東之範圍涵蓋及於浿
水,細玩其「遠難守」、「修故塞」一節,又似有「退
守」的意味?燕雖役屬朝鮮,但似未滅其國?或者箕氏
朝鮮於秦末天下擾攘之際又悄悄復國?今可斷言者朝鮮
起初猶如真番,原不過如郡縣般的一個小國,後世始發
展成半島的統稱。燕既擴張其勢力至於遼東,朝鮮受其
逼迫乃向大同江流域遷徙而以平壤為都也。
<史記‧太史公自序>中有云:「燕(太子)丹散亂遼
間,(衛)滿收其亡民,厥聚海東,以集真番,葆塞為外
臣。」<前漢書‧朝鮮列傳>載:「------天下(漢)初定
,遼東太守即約滿為外臣,------上許之。以故滿得以
兵威財物,侵降其旁小邑,真番、臨屯皆來服屬,方數
千里。傳子至孫右渠,所誘漢亡人滋多,又未嘗入見。
真番、辰國欲上書見天子,又壅關弗通。元封二年,--
----天子(漢武帝)募罪人擊朝鮮,其秋遣樓船將軍楊僕
從齊浮勃海,兵五萬,左將軍荀彘出遼東,------元封
三年,------遂定朝鮮為真番、臨屯、樂浪、玄菟四郡
。」箕子朝鮮傳國四十餘世,至箕準為燕亡人衛滿所擊
破,箕準乃將其餘眾數千人走入海,攻馬韓,破之,自
立為馬韓王。準後滅絕,馬韓人復自立,衛氏朝鮮計三
代八十餘年而滅(西元前一○八年)。
我曾就<後漢書‧地理志>中所載三韓七十八國的國
名,製作了一份<三韓諸國國名叶音表>,統計的結果以
「蒼舒」、「亢龍」、「女祿」的叶音並列不含倒裝的
第一名,而這三組音分別音叶「朝鮮」、「高麗」、「
樂浪」,前兩者除為古者半島北部的國名以外,均又是
古時的朝代名,也分別為當今北韓與南韓的國號,樂浪
則是屬漢時期漢人在半島的統治中心。我在未能取得全
韓地圖之前,製作了一份<南韓郡名叶音表>,待終於取
得了全韓地圖後,又製作了一份<韓國主要城鎮名叶音
統計表>,排第一的赫然又是「夏池─蒼舒」。
在我所製作的<中國各省縣名叶音表>中,含倒裝的
「夏池─蒼舒」在中國排第十一名,若不含倒裝,則「
夏池」的叶音在全國排第十七,出現率最高的首推河南
省,其次安徽省與浙江省並排第二,河南省也就以「夏
池─蒼舒」高居第一;「蒼舒」的叶音在全國排第二十
六,出現率最高的是江蘇省,在浙江省居第三。在中國
有「中原」之稱的河南省,其以第一名勝出的縣名叶音
,竟然也就是韓國主要城鎮名叶音的冠軍,這意味著甚
麼呢?在這兩叶音表中勝出的,無疑是曾經盛極一時之
族群的叶音,只不過吾人今日所知者,卻已經是<左傳
‧文公十八年>:「昔高陽氏有才子八人:蒼舒------
天下之民謂之八愷。」的面目,其他則一無所知。
古馬來語謂「王」曰「Haji」,「夏池」、「霞遲
」或「遐至」乃是漢字的音譯,這些漢字均為閩南語的
音讀,與當今的國語讀音不符。依其英譯,實音叶「府
君」(倒裝為「君侯」)或「海滄」(倒裝為「滄海」)。
這幾組複音在中國的出現率並不高,「海滄」出現率最
高的省份是河南省的排名第七;「滄海」、「君侯」這
兩組音出現率最高的省份都是河北省。漢所置朝鮮四郡
中的「真番」音叶「君侯」,三韓中的「辰韓」音叶「
滄海」,漢在朝鮮曾一度設立過「滄海」郡。
- Feb 23 Sun 2014 19:19
144 「肅慎」與「朝鮮」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