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本部縣名叶音前十名

河北省

[一]蚩尤(7)─伊耆(5)、[二]夏后(5)─伏犧(3)、[三]

有熊(5)─軒轅(2)、[四]女虔(5)─虯龍(1)、[五]蜥龍

(4)─女希(3)、[六]唐山(4)─玄菟(3)、[七]黃龍(4)

─女皇(2)、[八]句吳(4)─有鬲(1)、[九]君侯(4)─府

君(1)、[十]有庳(3)─百越(2)。

山東省

[一]有邰(6)─大嶽(3)、[二]女媧(6)、[三]伊耆(5)─

蚩尤(2)、[四]女虔(5)─虯龍(1)、[五]江疑(5)、[六]

有熊(4)、[七]女嬌(3)─蛟龍(2)、[八]朮赤(3)、[九]

窮奇(3)、[十]夏后(2)─伏犧(2)、拔都(2)─拓拔(2)

、赤帝(2)─太初(2)。

河南省

[一]夏池(9)─赤縣(1)、[二]有虞(8)、[三]軒轅(6)─

有熊(3)、[四]伊耆(5)─蚩尤(2)、[五]女媧(5)─臥龍

(2)、[六]女祿(5)、[七]女希(4)、[八]海滄(4)、[九]

江疑(3)─有祖(2)、[十]高昌(2)─倉庚(1)、夏后─伏

犧、女皇─黃龍、帝鴻─黃帝。

山西省

[一]有熊(6)─軒轅(5)、[二]伊耆(6)─蚩尤(3)、[三]

女虔(5)、[四]蜥龍(4)─女希(3)、[五]伏犧(4)─夏后

(1)、[六]江疑(3)─有祖(3)、[七]朮赤(3)─倉頡(1)

、[八]有虞(3)、[九]女媧(2)─臥龍(1)、[十]女皇(2)

─黃龍(1)、蟠龍─女魃、夫餘─有扈、顓頊─神州。

陝西省

[一]軒轅(8)─有熊(2)、[二]贊普(5)─辟疆(1)、[三]

夫餘(5)、[四]江疑(4)─有祖(1)、[五]伊耆(3)─蚩尤

(3)、[六]伏犧(3)、[七]女虔(3)、[八]女媧(2)─臥龍

(2)、[九]女希(2)─蜥龍(1)、[十]有鬲(2)─句吳(1)

、附寶(2)─彭亨(1)、女狄(2)─毒龍(1)。

甘肅省

[一]女狄(6)─毒龍(2)、[二]蛟龍(4)─女嬌(1)、[三]

海滄(4)、[四]江疑(3)─有祖(2)、[五]有邰(3)─大嶽

(2)、[六]夏后(3)─伏犧(1)、[七]唐山(3)─玄菟(1)

、[八]亢龍(3)、[九]有熊(3)、[十]朮赤(3)。

四川省

[一]女希(7)─蜥龍(3)、[二]江疑(6)─有祖(1)、[三]

女嬌(5)─蛟龍(1)、[四]彭戲(5)─鮮卑(1)、[五]有虞

(5)、[六]諸稽(5)、[七]女虔(4)─虯龍(3)、[八]太祖

(4)─震旦(3)、[九]有熊(4)─軒轅(2)、[十]夏后(4)

─伏犧(1)、大嶽(4)─有邰(1)、臥龍(4)─女媧(1)。

湖北省

[一]有熊(5)─軒轅(2)、[二]伊耆(5)─蚩尤(2)、[三]

顓頊(5)─神州(1)、[四]大嶽(3)─有邰(1)、[五]夙沙

(3)、[六]回鶻(2)─可汗(1)、[七]蛟龍(2)─女嬌(1)

、[八]蜥龍(2)─女希(1)、[九]夫餘(2)─有扈(1)[十]

有虞(2)、江疑(2)、少廣(2)。

湖南省

[一]女希(5)─蜥龍(3)、[二]女媧(5)─臥龍(3)、[三]

有熊(4)─軒轅(2)、[四]虯龍(3)─女虔(1)、[五]大嶽

(3)─有邰(1)、[六]女祿(3)、[七]有祖(3)、[八]夏后

(2)─伏犧(2)、[九]有扈(2)─夫餘(1)、[十]蚩尤(2)

、君侯、有虞、赤縣、防風、辟疆、玄菟、窮奇。

江西省

[一]女虔(6)─虯龍(3)、[二]有虞(5)、[三]顓頊(4)─

神州(3)、[四]軒轅(4)─有熊(2)、[五]臥龍(4)─女媧

(2)、[六]有扈(4)─夫餘(1)、[七]少廣(3)─廣信(2)

[八]江疑(2)─有祖(2)、[九]女皇(2)─黃龍(1)、[十]

大嶽(2)─有邰(1)。

浙江省

[一]軒轅(5)─有熊(1)、[二]夙沙(5)、[三]夏池(4)─

赤縣(3)、[四]夫餘(3)─有扈(3)、[五]唐山(3)─玄菟

(2)、[六]女媧(3)─臥龍(1)、[七]顓頊(3)─神州(1)

[八]赤帝(3)─太初(1)、[九]女皇(3)─黃龍(1)、[十]

有虞(3)、粟末(3)。

江蘇省

[一]軒轅(8)─有熊(2)、[二]有祖(5)─江疑(2)、[三]

赤縣(5)─夏池(1)、[四]夫餘(4)─有扈(2)、[五]太初

(4)─赤帝(1)、[六]句吳(4)、[七]有邰(3)─大嶽(2)

[八]女希(3)─蜥龍(1)、[九]夏后(3)─伏犧(1)、[十]

震旦(3)、諸稽(3)、唐山(3)。

安徽省

[一]夏池(4)─赤縣(1)、[二]夫餘(3)─有扈(2)、[三]

有虞(3)、[四]顓頊(2)─神州(1)、[五]有熊(2)─軒轅

(1)、[六]帝鴻(2)─黃帝(1)、[七]伊耆(2)─蚩尤(1)

[八]震旦(2)、[九]太初(2)、[十]毒龍(2)、女嬌(2)、

女虔(2)、海滄(2)、伏犧(2)。

雲南省

[一]有熊(9)─軒轅(3)、[二]女祿(7)、[三]臥龍(6)─

女媧(5)、[四]女希(5)─蜥龍(2)、[五]女虔(5)─虯龍

(2)、[六]有庳(4)─百越(2)、[七]有虞(4)、[八]太初

(4)、[九]有祖(4)─江疑(3)、[十]倉頡(3)─朮赤(3)

貴州省

[一]太祖(6)、[二]赤縣(4)─夏池(3)、[三]臥龍(4)─

女媧(1)、[四]江疑(4)─有祖(1)、[五]蜥龍(3)─女希

(2)、[六]軒轅(3)─有熊(1)、[七]倉頡(3)、[八]百越

(2)─有庳(2)、[九]夏后(2)─伏犧(1)、[十]海滄(2)

─滄海(1)、女狄(2)─毒龍(1)、女嬌(2)─蛟龍(1)、

玄菟(2)─唐山(1)、君侯(2)─府君(1)、辟疆(2)─贊

普(1)。

廣西省

[一]蜥龍(8)─女希(2)、[二]臥龍(7)─女媧(4)、[三]

女魃(4)─蟠龍(3)、[四]軒轅(4)─有熊(3)、[五]女嬌

(4)─蛟龍(1)、[六]女虔(4)─虯龍(1)、[七]大嶽(4)

[八]彭戲(4)、[九]伊耆(3)─蚩尤(2)、[十]顓頊(3)─

神州(2)、唐山(3)─玄菟(2)

廣東省

[一]夏后(5)─伏犧(5)、[二]女皇(5)─黃龍(3)、[三]

回鶻(5)─可汗(1)、[四]句吳(4)─有鬲(2)、[五]獨孤

(4)─孤獨(1)、[六]附寶(4)、[七]大嶽(3)─有邰(2)

[八]少廣(3)─廣信(2)、[九]百越(3)─有庳(1)、[十]

夫餘(3)、拓跋(3)

福建省

[一]句吳(3)─有鬲(3)、[二]女蝸(3)─夔龍(1)、[三]

夫餘(3)─有扈(1)、[四]韃靼(3)、[五]少廣(3)、[六]

女皇(2)─黃龍(1)、[七]女媧(2)─臥龍(1)、[八]蛟龍

(2)─女嬌(1)、[九]毒龍(2)─女狄(1)、[十]有邰(2)

─大嶽(1)、黃帝(2)─帝鴻(1)、伏犧(2)─夏后(1)

附:
[一]孤獨、[二]少廣、[三]獨孤、拓跋、[四]女古、少
典、共工、[五]廣信、黃帝、望帝。──鄉鎮以上地名

臺灣省

[一]獨孤(3)、[二]黃龍(3)、[三]彭戲(2)、[四]拔都

(2)、[五]句吳(1)─有鬲(1)。

附:
[一]獨孤、[二]少廣、[三]孤獨、共工、[四]亢龍、韃
靼、[五]拓跋、毒龍、肅慎。──不拘大小地名

東北

[一]黃龍(10)、[二]毒龍(6)、軒轅(6)[三]伏犧(5)、

帝鴻(5)、[四]夏后(4)、女媧(4)、臥龍(4)、[五]女嬌

(4)、江疑(4)、海滄(4)。──以上為縣名叶音

附:
[一]蛟龍(含虯龍)、[二]黃龍]、[三]臥龍、[四]顓頊
(含蒼舒) 、[五]夏后。──以上不拘大小地名

塞北

[一]黃龍(5)、[二]伊耆(5)、[三]有邰(4)、[四]有庳

(4)、[五]夔龍(4)

西部

[一]女嬌(9)、[二]伊耆(7)、[三]古宗(5)、[四]震旦

(4)、[五]有熊(4)。

(一)雲南、山西、湖北:有熊─軒轅。江蘇、陝西、浙

江:軒轅─有熊。(三)河南:軒轅─有熊。河北、湖南

:有熊─軒轅。(四)廣西、江西:軒轅─有熊。(五)安

徽:有熊─軒轅。(六)貴州:軒轅─有熊。山東:有熊

。(九)四川:有熊─軒轅。甘肅:有熊。

------------------------------------------------

(一)河北:蚩尤─伊耆。(二)山西、湖北:伊耆─蚩尤

(三)山東:伊耆─蚩尤。(四)河南:伊耆─蚩尤。(五)

陝西:伊耆─蚩尤。(七)安徽:伊耆─蚩尤。(九)廣西

:伊耆─蚩尤。(十)湖南:蚩尤。

------------------------------------------------

(二)四川:江疑─有祖。江蘇:有祖─江疑。(四)陝西

、貴州:江疑─有祖。(五)山東:江疑。(六)山西:江

疑─有祖。(七)湖南:有祖。(八)江西:江疑─有祖。

(九)雲南:有祖─江疑。河南:江疑─有祖。

------------------------------------------------

(二)廣東、河北:夏后─伏犧。(五)山西:伏犧、夏后

。(六)甘肅:夏后─伏犧。陝西:伏犧。(八)湖南:夏

后─伏犧。(九)江蘇、貴州:夏后─伏犧。(十)山東、

河南、四川:夏后─伏犧。福建:伏犧─夏后。安徽:

伏犧。

------------------------------------------------

(二)安徽:夫餘─有扈。(三)陝西:夫餘。福建:夫餘

─有扈。(四)江蘇、浙江:夫餘─有扈。(六)江西:有

扈─夫餘。(九)湖南:有扈─夫餘。湖北:夫餘─有扈

。(十)山西:夫餘─有扈。

------------------------------------------------

(二)河南、江西:有虞。(三)安徽:有虞。(五)四川:

有虞。(七)雲南:有虞。(九)浙江:有虞。(十)湖北、

湖南:有虞。

------------------------------------------------

(一)河南、安徽:夏池─赤縣。(二)貴州:赤縣─夏池

。(三)浙江:夏池─赤縣。江蘇:赤縣─夏池。(十)湖

南:赤縣。

------------------------------------------------

(三)湖北、江西:顓頊─神州。(四)安徽:顓頊─神州

。(七)浙江:顓頊─神州。(十)廣西、山西:顓頊─神

州。

------------------------------------------------

(七)朮赤─倉頡。(八)山東:朮赤。(十)甘肅:朮赤。

雲南:倉頡─朮赤。

------------------------------------------------

(九)山東:窮奇。(十)湖南:窮奇。

------------------------------------------------

(二)陝西:贊普─辟疆。(十)湖南:辟疆。貴州:辟疆

─贊普。

------------------------------------------------

(四)四川:彭戲─鮮卑。(八)廣西:彭戲。

------------------------------------------------

(三)廣東:回鶻─可汗。(六)湖北:回鶻─可汗。

------------------------------------------------

(十)江蘇:諸稽。

------------------------------------------------

(六)廣東:附寶。(十)陝西:附寶─彭亨。

------------------------------------------------

(十)浙江:粟末。

------------------------------------------------

(六)雲南:有庳─百越。(八)貴州:百越─有庳。(九)

廣東:百越─有庳。(十)河北:有庳─百越。

------------------------------------------------

(十)山東:拔都─拓跋。廣東:拓跋。

------------------------------------------------

(一)山東:有邰─大嶽。(五)甘肅:有邰─大嶽。湖南

:大嶽─有邰。(七)江蘇:有邰─大嶽。廣西:大嶽。

廣東:大嶽─有邰。(十)江西:大嶽─有邰。福建:有

邰─大嶽。

------------------------------------------------

(五)浙江:唐山─玄菟。(六)河北:唐山─玄菟。(七)

甘肅:唐山─玄菟。(十)江蘇:唐山。湖南:玄菟。貴

州:玄菟─唐山。廣西:唐山─玄菟。

------------------------------------------------

(五)江蘇:太初─赤帝。(八)浙江:赤帝─太初。雲南

:太初。(九)安徽:太初。(十)山東:赤帝─太初。

------------------------------------------------

(一)貴州:太祖。(八)四川:太祖─震旦。安徽:震旦

。(十)江蘇:震旦。

------------------------------------------------

(一)福建:句吳─有鬲。(四)廣東:句吳─有鬲。(五)

臺灣:句吳─有鬲。(六)江蘇。(八):河北:句吳─有

鬲。(十)陝西:有鬲─句吳。

------------------------------------------------

(五)福建:少廣。(七)江西:少廣─廣信。(八)廣東:

少廣─廣信。(十)湖北:少廣。

------------------------------------------------

(六)安徽:帝鴻─黃帝。(十)河南:帝鴻─黃帝。福建

:黃帝─帝鴻。

------------------------------------------------

(十)河南:高昌─倉庚。

------------------------------------------------

(二)浙江:夙沙。(五)湖北:夙沙。

------------------------------------------------

(二)雲南:女祿。(六)河南、湖南:女祿。

------------------------------------------------

(二)福建:女蝸─夔龍。(八)甘肅:夔龍。

------------------------------------------------

(三)廣西:女魃─蟠龍。(十)山西:蟠龍─女魃。

------------------------------------------------

(一)江西:女虔─虯龍。(三)山西:女虔。(四)河北、

山東:女虔─虯龍。湖南:虯龍─女虔。(五)雲南:女

虔─虯龍。(六)廣西:女虔─虯龍。(七)四川:女虔─

虯龍。陝西:女虔。(十)安徽:女虔。

------------------------------------------------

(二)甘肅:蛟龍─女嬌。(三)四川:女嬌─蛟龍。(五)

廣西:女嬌─蛟龍。(七)山東:女嬌─蛟龍。湖北:蛟

龍─女嬌。(八)福建:蛟龍─女嬌。(十)貴州:女嬌─

蛟龍。安徽:女嬌。

------------------------------------------------

(一)四川、湖南:女希─蜥龍。廣西:蜥龍─女希。

(四)雲南:女希─蜥龍。(五)山西、河北、貴州:蜥龍

─女希。(七)河南:女希。(八)江蘇:女希─蜥龍。湖

北:蜥龍─女希。(九)陝西:女希─蜥龍。

------------------------------------------------

(二)廣西:臥龍─女媧。湖南:女媧─臥龍。山東:女

媧。(三)雲南、貴州:臥龍─女媧。(五)河南:女媧─

臥龍。江西:臥龍─女媧。(六)浙江:女媧─臥龍。

(七)福建:女媧─臥龍。(八)陝西:女媧─臥龍。(九)

山西:女媧─臥龍。(十)四川:臥龍─女媧。

------------------------------------------------

(二)廣東:女皇─黃龍。(三)臺灣:黃龍。(六)福建:

女皇─黃龍。(七)河北:黃龍─女皇。(九)浙江、江西

:女皇─黃龍。(十)河南:女皇─黃龍。

------------------------------------------------

(一)甘肅:女狄─毒龍。(九)福建:毒龍─女狄。(十)

陝西、貴州:女狄─毒龍。安徽:毒龍。

------------------------------------------------

(三)甘肅:海滄。(八)河南:海滄。(十)安徽:海滄。

貴州:海滄─滄海。

------------------------------------------------

(九)河北:君侯─府君。(十)湖南:君侯。貴州:君侯

─府君。

------------------------------------------------

(五)廣東:獨孤─孤獨。

------------------------------------------------

(四)福建:韃靼。

------------------------------------------------

    作為人類最原始的圖騰名,「女媧」的叶音縣名在
山東省排名第二;「臥龍─女媧」的叶音縣名在廣西省
排名第二,雲南省與貴州省均排名第三,江西省排名第
五,在四川省名列第十。「女媧─臥龍」的叶音縣名在
湖南省名列第二,河南省排名第五,浙江省排第六名,
福建省排第七名,陝西省排第八名,山西省排名第九。
全中國以「女媧─臥龍」的叶音縣名排行第二,在泰國
府名、地名以「臥龍─女媧」的叶音排行第一,在中國
本部十八省中的河北、安徽、甘肅、湖北、江蘇、廣東
,雖未能擠進前十名,卻也都沒有缺席。在東北雖忝列
第五名,在塞北、西部則不可多見。在本部十八省中,
以湖北省的出現率最低,想必與大別山、桐柏山、大洪
山、鄂西山地、恩施高原等山脈的阻隔有關。十萬至六
萬年前,人類的腦已經完成進化過程,充份長大,而且
確實已經有了火。最重要的是─五、六萬年前的人類祖
先似乎已經有了圖騰信仰。因此女媧、臥龍的叶音縣名
必在此時已然奠定,並非後世遷徙所至。「臥龍─女媧
」在泰國高居第一、在臺灣不拘大小地名中排在第九;
在東北「女媧」與他組音並列不含倒裝第五,此外在不
拘大小地名中以「臥龍」排名第三;在福建鄉鎮以上地
名中以「女媧─臥龍」排名第九,若不含倒裝則「女媧
」、「臥龍」皆與他組音並列第八。

    「女皇─黃龍」的叶音縣名在廣東省排名第二,在
福建省排名第六,在浙江省與江西省皆排名第九,在河
南省名列第十;在河北省則以「黃龍─女皇」的叶音縣
名排名第七。河北、廣東的「女媧」、「臥龍」固皆排
不進十名內,浙江、江西、福建、河南則不然,閩南語
「女媧」的「媧」音(ㄏㄜ)同「禍」,客家人把「臥
龍」叶音的「甌駱」讀成音叶「黃龍」的「Ho-Lo」,
似乎這幾個省份的讀音較易造成如此的音轉。值得特別
注意的是在東北與塞北的「黃龍」,都以第一名的姿態
出現,在東北的數量且為在塞北的兩倍。閩南語「匈奴
(ㄏㄧ工 ㄋㄛv)」、「匈奴」的英譯(Hunne)皆音叶
「黃龍」,匈奴是有史以來第一個將塞北遊牧世界統一
在一個政權下的大帝國,而匈奴「五月大會龍城」最初
的「龍城」即「和龍」又稱「黃龍」,即今熱河省的朝
陽縣,後因秦始皇將長城線北推,乃徙至今察哈爾的多
倫縣,匈奴實乃與華夏民族有著同一血緣之「龍的傳人
」。又,岳武穆矢言「直擣黃龍,與諸君痛飲耳!」的
黃龍府本渤海國扶餘府,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平渤海,改
置,金因之,故城在今吉林省農安縣。「黃龍」在東北
的叶音縣名中名登榜首,若不拘大小地名則排在第二。
「臥龍」又音叶「倭(委)奴」,「委」字從「禾」,而
日本人以「大和民族」自居,竊以為日語「倭奴」本亦
音叶「黃龍」,而即是「廣島(Hiro-Shima)」之「Hiro
」的對音,詳見拙著<解開日本開國之謎>一文。全中國
以「黃龍─女皇」的縣名叶音排名第七;在越南也以「
黃龍─女皇」與他組音並列第五;在日本的「黃龍」與
他組音並列第十;在馬來西亞以「女皇」與他組音並列
第五;在福建省鄉鎮以上地名以「女皇─黃龍」與他組
音並列第七;在臺灣省以「黃龍」排第二,不拘大小地
名、不含倒裝則「女皇」與他組音並列第十。

    「女魃─蟠龍」的叶音縣名在廣西省排第三名,其
次為廣東省,但並不在十名內。西藏以「女禖─尨龍」
的叶音縣名排第四、「蟠龍─女魃」排第五,新疆以「
蟠龍─女魃」排第九。「女魃─蟠龍」、「女禖─尨龍
」、「女皇─黃龍」之間,有音韻上的通轉關係,但「
女魃─蟠龍」在中國縣名叶音的排行並不很前面,只能
排在第二十,「女禖─尨龍」更瞠乎其後,遠遠的被拋
到第四十六,連帶的影響到「有牧─牧野」只能排在第
四十名,「女禖─尨龍」的聲母若消失,就音轉為「有
牧─牧野」。「布農(Bunun)」一作武崙或蒲嫩,「蒲
嫩」音叶「蟠龍」,而「Bunun」及閩南語「武崙」皆
音叶「尨龍」。在我所製作的<越南各省省會叶音表>以
「蟠龍─女魃」的叶音在越南居冠,而越南與兩廣實有
壤地相接的地緣關係,在泰國亦以「蟠龍─女魃」的府
名、地名叶音排第四名。在我所製作的<馬來聯邦邦名
及首府名叶音表>中,「尨龍」的叶音高居榜首,「蟠
龍」及「女皇」與他組音並列第五,「馬來」一名實至
而名歸。在我所製作的<印尼行政區劃叶音表>中,含倒
裝的「蟠龍─女魃」排名第五,不含倒裝的「蟠龍」亦
與他組音同列第五,「尨龍」的叶音則不多見;日本的
「尨龍」、「女禖」分別與他組音同列第八、第十,此
即日人所說的「馬來」成分;菲律賓以「蟠龍─女魃」
排名第八,不含倒裝的「蟠龍」排名第四,臺灣不拘大
小地名、不含倒裝的「蟠龍」與他組音並列第八。我又
曾將歐洲、非洲地圖上所見的地名、國族名、山水名,
分別製作了一份叶音表,在歐洲以「女魃─蟠龍」名列
第二、「女禖─尨龍」名列第三;在非洲以「尨龍─女
禖」高居第一、「女魃─蟠龍」排名第三,統計的結果
顯示不得入於中土者反多興盛於外邦。

    福建省以「女蝸─夔龍」的叶音縣名高居第二,甘
肅省以「夔龍」的叶音排在第八。「驪龍」的叶音縣名
在雲南省位居亞軍,在河南省與湖南省均名列第六。「
女狄─毒龍」在甘肅省高居第一,在陝西、貴州二省皆
名列第十。「毒龍─女狄」在福建省排名第九,安徽省
以「毒龍」列第十名。「夔龍─女蝸」的叶音在歐洲居
冠,在非洲排名第三,在中國卻只能排在第二十六,「
驪龍」的叶音更只能排到第三十四。日本以「女蝸」叶
音排名第五、以「夔龍」排名第十;泰國以「夔龍─女
蝸」排第五、「毒龍─女狄」排第十;越南以「夔龍─
女蝸」、「毒龍─女狄」、「蟠龍─女魃」並列第一;
菲律賓以「女蝸─夔龍」名列第四,「女狄─毒龍」名
列第六;臺灣不拘大小地名以「夔龍─女蝸」排第三、
「毒龍─女狄」與他組音並列第五、「驪龍」與他組音
並列第七;福建鄉鎮以上地名以「夔龍─女蝸」排名第
三、「女狄─毒龍」與他組音並列第七。全中國「夔龍
」的前二名是:甘(3)、蒙(2)、熱(2)、蘇(2),「女蝸
」的前二名是:閩(3)、粵(2)、贛(2),非在東南沿海
即在塞外。「伶人」,樂工也,「伶倫」古樂師,或作
「泠綸」,世掌樂官,故號樂工為「伶官」,「泠綸」
、「伶官」皆音叶「女蝸」;「伶人」、「伶倫」皆音
叶「驪龍」。柔然、樂浪、任那、日南、鹿盧、羅羅等
皆音叶「驪龍」,「羅羅」的主要聚居區,是介於川、
康兩省間的大涼山。「毒龍─女狄」在中國排第十二,
全國叶音的前二名是:毒龍─蜀(4)、奉(3)、女狄─甘
(5)、康(3),在東北的「毒龍」僅次於「黃龍」。

    「蛟龍─女嬌」在甘肅省排名第二、湖北省排名第
七、福建省排名第八;「女嬌─蛟龍」在四川省排第三
名、廣西省排第五名、山東省排第七名、貴州省名列第
十;安徽省以「女嬌」的叶音名列第十。「女虔─虯龍
」在江西省高居第一、山東省排名第四、雲南省名列第
五、廣西省排行第六、四川省排第七名;「虯龍─女虔
」在湖南省排第四名;「女虔」在山西省排第三、陝西
省排第九、安徽省排第十。「女希─蜥龍」在四川、湖
南二省均名列首位、雲南省名列第四、江蘇省排名第八
、陝西省排第十名;「蜥龍─女希」在廣西省稱霸;山
西、河北、貴州等省皆位居第五、湖北省位居第八;「
女希」在河南省排第七。以上所列,除廣東省以「女皇
」取代「女希」稱盛外,遍佈中國本部十八省,而西部
地方以「女嬌」稱最,在東北則與他組音並列第五。全
中國以「女嬌─蛟龍」排第十三、「女虔─虯龍」排第
九、「女希─蜥龍」排第三,這三組音有著音韻的通轉
關係。泰國以「女希─蜥龍」排名第二,不愧是中國山
水的延長。日本的「蜥龍」與他組音並列第四;菲律賓
以「女希─蜥龍」排名第九;福建鄉鎮以上地名以「女
希─蜥龍」排在第八;臺灣省不拘大小地名以「蜥龍─
女希」位列第七;在東北以「女嬌」的叶音與他組音並
居第五,若不拘大小地名則以「蛟龍」居首。

    「女媧─臥龍」的聲母若消失,就音轉為「有虞─
榆罔」。「有虞」的叶音縣名在河南省與江西省俱排名
第二、安徽省排第三、四川省排第五、雲南省排第七、
浙江省排第九、湖北省與湖南省皆排第十。「有虞」以
無倒裝,在全中國只能排在第十八,在全韓與南韓均位
居第五,在日本與越南皆與他組音並列第五,在福建省
鄉鎮以上與他組音並列不含倒裝的第十。由河神「無夷
」又作「馮夷」、「冰夷」,神射的「夷羿」又作「后
羿」、「柏翳(伯益)」而言,「有虞─榆罔」、「有扈
─夫餘」、「有庳─百越」之間,實亦存在著音韻上的
通轉關係。「夫餘─有扈」的叶音縣名在安徽省排名第
二、福建省排名第三、江蘇省與浙江省皆排名第四、湖
北省排名第九、山西省排名第十;「有扈─夫餘」在江
西省排名第六、湖南省排名第九;陝西省以「夫餘」的
叶音縣名排行第三。「有庳─百越」在雲南省位居第六
、河北省排行第十;「百越─有庳」在貴州省排名第八
、廣東省排行第九。「有扈─夫餘」在全中國的排行榜
名列地十一,「百越─有庳」則第十七。「夫餘」在全
韓與他組音並列不含倒裝的第五名;「牧野」在日本與
「尨龍」並列第八;「有庳」在馬來與他組音並列第三
、塞北排名第四;「有庳─百越」在泰國排名第八、在
菲律賓排名第十;「百越─有庳」在南韓位居第八。

    「有邰─大嶽」的叶音縣名在山東省高居第一、在
甘肅省名列第五、江蘇省排名第七、在福建省排名第十
(鄉鎮以上則與他組音並列第四);「大嶽─有邰」在湖
南省排行第五、臺灣省不拘大小地名叶音排在第五、廣
東省排名第七、江西省排第十名;廣西省以「大嶽」的
叶音位居第七;在塞北則以「有邰」的叶音名列第三。
馬來西亞的「大嶽」與他組音並列第三,印尼以「有邰
─大嶽」名列第四,泰國以「有邰─大嶽」排名第九,
在南韓以「大嶽─有邰」排第九名,在日本的「有邰」
與他組音並列第十,在歐洲的「有邰─大嶽」與他組音
並列第二,在全中國以「大嶽─有邰」排名第八。如果
意識到月氏、噠、印度、安度羅、于闐、阿瑜陀耶、
約旦、猶太、亞丁、雅典、烏達拉、意大利、阿爾泰山
、阿拉套山、鄂爾多斯高原、瓦爾岱丘陵、安達魯西亞
、雅爾達、瓦得海、亞得里亞海等的得名皆由於「有邰
」這組音,就可以想見這個族群的偉大。「句吳─有鬲
」的叶音縣名在福建省排第一、廣東省排第四、臺灣省
排第五、河北省排第八;「有鬲─句吳」在陝西省排第
十;江蘇省的「句吳」排名第六。全中國以「句吳─有
鬲」的縣名叶音排第十五;在南韓以「有鬲─句吳」排
在第四;在菲律賓以「句吳─有鬲」排名第三;在歐洲
、非洲皆以「有鬲─句吳」與他組音並列第三;在東北
以「有鬲」與他組音同列第五;在福建鄉鎮以上地名以
有鬲─句吳」排行第五;在臺灣不拘大小地名以「句吳
─有鬲」排在第六;在日本以「有鬲」排名第二、「句
吳」排在第六,在日本奪冠的「有牧」在中國只能排到
第四十。「印迦(Inca)」音叶「有鬲」、「馬雅(Maya)
」為「有牧」倒裝,故鄉指向東北亞。

    「江疑─有祖」在四川省排名第二、在陝西省與貴
州省均排名第四、在山西省排在第六、在江西省名列第
八、在河南省位居第九;「有祖─江疑」在江蘇省排第
二名、在雲南省排第九名;山東省以「江疑」排第五;
湖南省以「有祖」排第七。「蚩尤─伊耆」在河北省高
居第一;「伊耆─蚩尤」在山西省與湖北省都位居第二
、在山東省排名第三、河南省排在第四、陝西省排第五
名、安徽省排第七名、廣西省排第九名;在湖南省的「
蚩尤」排第十名。「有熊─軒轅」在雲南、山西、湖北
等省均位居第一,在河北省與湖南省皆排在第三、在安
徽省排名第五、在四川省排第九名;「軒轅─有熊」在
江蘇、陝西、浙江等省均位在第一,在河南省排名第三
、在廣西省與江西省都名列第四、貴州省排名第六;山
東省的「有熊」排第六;在甘肅省的「有熊」排第九。
「江疑─有祖」、「蚩尤─伊耆」、「軒轅─有熊」此
三組音之間,存在著音韻上的通轉關係。在全中國縣名
叶音的總排行中,「軒轅─有熊」是總冠軍、「伊耆─
蚩尤」第四名、「江疑─有祖」與「夏后─伏犧」並列
第五。在歐洲的「女希─蜥龍」與他組音同居第三;全
韓以「有熊─軒轅」名列第二、「有祖─江疑」排行第
四,若不含倒裝則「蚩尤」名列第四、「伊耆」排名第
五;南韓的「蚩尤─伊耆」第一、「有熊─軒轅」第二
、「有祖─江疑」第三,有臺灣之於福建的味道。日本
的「有祖」與他組音並列第四、「有熊」排名第七;在
越南的「軒轅─有熊」與他組音並排第五;泰國以「軒
轅─有熊」名列第三;馬來西亞的「軒轅」與他組音同
列第五;福建鄉鎮以上地名「軒轅─有熊」與「女希─
蜥龍」並列第八;臺灣不拘大小地名「軒轅─有熊」與
他組音同排第十;在東北以「軒轅」排行第三、「江疑
」排行第五;在塞北以「伊耆」排名第二;在西部地方
以「伊耆」排名第二、「有熊」位居第五,「有熊」、
「軒轅」絕對夠資格作為中國代表性的國名。

    「有扈─夫餘」、「有牧─牧野」、「有庳─百越
」又分別音轉為「瀚海─防風」、「濊貊─靺鞨」、「
附寶─彭亨」,「附寶─彭亨」在全中國排在第三十八
名,其他兩組都極少出現在中國本部前十名內。「有邰
─大嶽」、「有鬲─句吳」又分別音轉為「黃帝─帝鴻
」、「回鶻─可汗」,全中國以「帝鴻─黃帝」排第十
九、「回鶻─可汗」排第三十一。「有祖─江疑」、「
伊耆─蚩尤」、「有熊─軒轅」又分別音轉為「府君─
君侯」、「海滄─滄海」、「伏犧─夏后」,全中國以
「夏后─伏犧」與「江疑─有祖」並列第五、「君侯─
府君」排第二十一、「海滄─滄海」排第二十二。陝西
省以「附寶─彭亨」排第十名;廣東省以「附寶」排在
第六;「防風」在湖南省與他組音並列第十;「君侯─
府君」在河北省排名第九、在貴州省排名第十;越南以
「府君─君侯」名列第五;湖南省以「君侯」與他組音
並列第十。「海滄」在甘肅省名列第三、在河南省排名
第八、在安徽省與他組音同列第十、在東北與他組音並
列第五;貴州省以「海滄─滄海」與他組音並列第十。
「回鶻─可汗」在廣東省排名第三、湖北省排名第六、
福建省鄉鎮以上地名排在第六;日本以「回鶻」的叶音
地名與他組音並列第七。「帝鴻─黃帝」在安徽省位居
第六、在河南省與他組音並列第十;在東北以「帝鴻」
名列第四;「黃帝─帝鴻」在福建省他組音同居第十,
鄉鎮以上則與他組音並列第四。日本以「黃帝」的叶音
與他組音同列第十;在歐洲不含倒裝以「黃帝」與他組
音並列第三。「夏后─伏犧」在廣東省高居第一、河南
省名列第五、甘肅省名居第六、湖南省排名第八、四川
省排名第十、福建省鄉鎮以上與他組音同列第九、在越
南與他組音並列第四。「伏犧─夏后」在陝西省名列第
五、在福建省與他組音同列第十。「伏犧」在陝西省排
在第六、安徽省與他組音並排第十、在東北與他組音同
居第三;「夏后」在東北與他組音並列第四,不拘大小
地名則排第五;在歐洲不含倒裝與他組音並列第三。

    「伏犧─夏后」、「麼些─粟末」皆音近「彭戲─
鮮卑」;「海滄─滄海」、「莫愁─魑魅」皆音近「阪
泉─赤壁」;「府君─君侯」、「膜晝─鄒牟」皆音近
「辟疆─贊普」;「回鶻─可汗」、「蒙古─昆莫」皆
音近「盤古─戈壁」;「黃帝─帝鴻」、「冒頓─頭曼
」皆音近「拔都─拓跋」;「濊貊─靺鞨」、「孟買─
蠻莫」皆音近「北冥─蒙亳」;「附寶─彭亨」音近「
蚌埠─百濮」。在全中國縣名叶音的排行榜中,「彭戲
─鮮卑」排第二十三、「拓跋─拔都」排第二十八、「
贊普─辟疆」排第三十、「阪泉─赤壁」排第三十六、
「粟末─麼些」排第四十一、「戈壁─盤古」排第四十
二,其他姑置之不論。「昆莫─蒙古」在福建鄉鎮以上
排第十;菲律賓以「蒙古─昆莫」排名第二;日本以「
昆莫」與「鄒牟」並列第九,以「蒙古」與他組音共列
第十。「粟末─麼些」在菲律賓與他組音並列第五;「
粟末」在浙江省排第十、在馬來西亞與他組音並列第二
、在日本排第三名;「麼些」在歐洲與他組音並列不含
倒裝第三。「盤古─戈壁」在越南高居第二、在菲律賓
名列第七、在福建鄉鎮以上與他組音並列第七、在臺灣
不拘大小地名中排名第八、在歐洲與他組音共居第三。
「贊普─辟疆」在陝西省高居第二;「辟疆─贊普」在
貴州省與他組音同排第十;在非洲名列第三;「辟疆」
在湖南省與他組音並排第十;在歐洲不含倒裝與他組音
並列第三。「阪泉」在日本與他組音同列第十;「百濮
」在泰國排第十名,這是十分獨特鮮明的印記。「頭曼
─冒頓」在印尼排名第二;「冒頓─頭曼」在歐洲與他
組音共居第二;「頭曼」在日本與他組音並列第十。「
拔都─拓跋」在印尼高居第一、菲律賓排第三、在越南
與他組音並列第四、泰國名列第六、在歐洲與他組音並
列第二;「拓跋─拔都」在臺灣省不拘大小地名排第四
、福建省鄉鎮以上排名第四;廣東省以「拓跋」排在第
十;臺灣省以「拔都」排在第四。「彭戲─鮮卑」在四
川省排名第四、在歐洲與他組音並列第二;「鮮卑─彭
戲」在印尼與他組音同排第五、在臺灣不拘大小地名與
他組音並列第七;「彭戲」在海南勇奪第一、臺灣省排
名第三、廣西省列名第八、在東北與他組音並排第五;
「鮮卑」在馬來西亞與他組音並列第五。

    「女蝸─夔龍」又音轉為「獨孤─孤獨」、「女嬌
─蛟龍」又音轉為「太祖─震旦」、「女虔─虯龍」又
音轉為「太初─赤帝」、「女希─蜥龍」又音轉為「唐
山─玄菟」、「女狄─毒龍」又音轉為「韃靼─帝臺」
(「女媧─臥龍」又音轉為「大嶽─有邰」、「女皇─
黃龍」又音轉為「帝鴻─黃帝」、「女魃─蟠龍」又音
轉為「拓跋─拔都」、「女禖─尨龍」又音轉為「頭曼
─冒頓)。全中國的排行以「唐山─玄菟」排第十六、
「震旦─太祖」排第二十四、「孤獨─獨孤」排第二十
五、「太初─赤帝」排第二十七、「韃靼─帝臺」排第
四十三。「太祖─震旦」在四川省位居第八、在臺灣省
不拘大小地名與他組音並列第九;貴州省以「太祖」居
冠;日本以「太祖」與他組音並列第十;「震旦」在安
徽省排在第八、在江蘇省與他組音並列第十;在西部地
方排第十名。「赤帝─太初」在浙江省名列第八、山東
省與他組音同列第十;「太初─赤帝」在江蘇省位居第
五;「太初」在雲南省名登榜首、在安徽省排在第九、
「唐山─玄菟」在浙江省排行第五、在河北省排名第六
、在甘肅省排第七位、在臺灣不拘大小地名排名第七、
廣西省與他組音並列第十;「玄菟─唐山」在印尼排在
第四、在福建鄉鎮以上與他組音同列第四、在貴州省與
他組音並列第十;「唐山」在江蘇省與他組音同列第十
、在馬來西亞排名第三;「玄菟」在湖南省與他組音共
列第十、在馬來西亞與他組音同列第五、在歐洲與他組
音共列第三。「獨孤─孤獨」在臺灣省不拘大小地名高
居第一、在印尼排名第三、在越南與他組音並列第四、
在廣東省排第五名;「孤獨─獨孤」在福建省與菲律賓
均高居第一、在歐洲與他組音同列第三;「獨孤」在臺
灣省稱霸、在馬來西亞排名第四、在日本與他組音同列
第十;「孤獨」在馬來西亞排名第二、在日本與他組音
共列第八。「韃靼」在福建省排名第四,不拘大小地名
則與他組音並排第八。

    「伏犧─夏后」又音轉為「廣信─少廣」、「海滄
─滄海」又音轉為「高昌─倉庚」、「府君─君侯」又
音轉為「古宗─斟灌」、「回鶻─可汗」又音轉為「共
工─高緺」(「黃帝─帝鴻」又音轉為「孤獨─獨孤」
、「濊貊─靺鞨」又音轉為「昆莫─蒙古」、「附寶─
彭亨」又音轉為「戈壁─盤古」),全中國總排行「廣
信─少廣」排第三十二、「高昌─倉庚」排第三十三、
「斟灌─古宗」排第三十九、「共工─高緺」排第五十
二。福建省鄉鎮以上地名、臺灣省不拘大小地名「共工
」分別與他組音同列第九、第十。「古宗─斟灌」在南
韓排名第十;全韓不含倒裝「古宗」與「高昌」並列第
五;「高昌─倉庚」在河南省與他組音同排第十;日本
的「古宗」名列第五,「斟灌」與他組音並列第七;「
古宗」在中國的西部地方排在第三,尤以在西藏最為突
出,日本人常覺得藏人與其十分相似。「少廣─廣信」
在江西省排名第七、在廣東省排名第八、在越南高居第
一、在臺灣不拘大小地名排行第二、在福建省鄉鎮以上
亦排在第二、在印尼與他組音並列第五;「廣信─少廣
」在全韓名列第三、在菲律賓位列第五、在南韓排在第
六、在歐洲與他組音同列第三,朝鮮語中偶有聽似英語
者或因此之故。「少廣」在福建省排名第三、湖北省排
名第九、在馬來西亞與他組音並列第四、在日本與他組
音並列第八。

    「唐山─玄菟」又音轉為「顓頊─神州」、「太初
─赤帝」又音轉為「朮赤─倉頡」、「太祖─震旦」又
音轉為「鳩茲─諸稽」。「顓頊─神州」又音轉為「赤
縣─夏池」,再音轉為「夙沙─薛禪」;「鳩茲─諸稽
」又音轉為「蠶叢─窮奇」。全中國的排行榜以「赤縣
─夏池」排第十、「顓頊─神州」排十四、「朮赤─倉
頡」排二十九、「夙沙─薛禪」排三十五、「鳩茲─諸
稽」排三十七、「蠶叢─窮奇」排四十四,五十五組複
音至此全部告終,音轉之途逕不止一端,人類語音率多
由重而輕,至「瀚海─防風」、「夙沙─薛禪」為無可
再轉。「朮赤─倉頡」在山西省排第七名;「倉頡─朮
赤」在雲南省排第十名;山東省以「朮赤」排名第八;
甘肅省以「朮赤」排列第十;在貴州省的「倉頡」排名
第七。「諸稽」在四川省排名第六、在江蘇省與他組音
並排第十;「窮奇」在山東省排名第九、在湖南省與他
組音並列第十。「顓頊─神州」在湖北省與江西省皆排
在第三、在安徽省排在第四、在浙江省排在第七、山西
省列名第十、在廣西省與他組音共列第十。「神州─顓
頊」在臺灣不拘大小地名與他組音並列第十;東北不拘
大小第名以「顓頊」名列第四。「夏池─赤縣」在安徽
省名登第一、在浙江省位居第三、在全韓高居第一、在
南韓名列第七;「赤縣─夏池」在貴州省排名第二、在
江蘇省名列第三;「赤縣」在湖南省與他組音並列第十
。「夙沙」在浙江省排名第二、湖北省位居第五。

    由「夏池─赤縣」在安徽、浙江、朝鮮半島之高出
現率來看,以叶音縣名聯貫其族群遷徙之地緣關係的方
法,的確是史學上有效的一種嶄新利器,若能集合更多
的人力,探索範圍擴及鄉里村落,包括歷代曾經更改的
名稱,一定會有所斬獲。惟,在全韓與南韓、福建縣名
與鄉鎮以上地名、臺灣縣名及不拘大小地名等作過比較
之後,已證明單以縣名已可達到可觀的成果,曾經盛極
一時的族群與人口數最多的族群畢竟定義不同。「夙沙
」音叶「三山」、「句吳」音叶「國王」,客家人的守
護神號稱「三山國王」;「廣信」音叶「高辛」、「少
廣」音叶「畬客」、「盤古」音近「盤瓠」、「回鶻」
音叶「Hakka(客家)」,畬客祖述盤瓠、高辛,同化於
客家,從湖北省、江西省、廣東省、福建省、浙江省、
江蘇省的縣名叶音統計結果,可以清晰見其脈絡,甚至
於在越南、菲律賓、臺灣、福建之間,出現不可思議的
類同。中國八個「百濮」叶音縣名,西南即佔了五個,
對照其在泰國不含倒裝高居第二,可知其來有自!印度
的行政區劃名或都會名之叶音表至今未能完成,頗引為
遺憾,否則於婆羅門教、印度教、佛教的源起當可領會
更多,於印度族群的林林總總也好有個輪廓。非洲含倒
裝的前五名,除「辟疆─贊普」外,其餘五組地名叶音
亦出現在歐洲的前三名中,不禁令我聯想到莫非歐、非
二洲在人類的啟蒙時期人種本無不同,而後在長久的歲
月中,各自為適應環境,受到大自然嚴酷的洗禮,才變
得毛髮、膚色、長相、外貌都有極大之差異。

    「軒轅─有熊」又音轉為「夏后─伏犧」,「女媧
─臥龍」又音轉為「大嶽─有邰」,「夏后」音叶「少
昊」、「羲和」;「伏犧」音叶「華胥」、「華夏」;
「大嶽」音叶「帝堯」、「大禹」;「有邰」音叶「炎
帝」、「羿帝」,這兩組音於中華民族的形成,亦有著
與「軒轅─有熊」不分軒輊的重要性。閩南語「黃帝」
音近「炎帝」,「炎黃子孫」、「黃帝開國」的傳說,
可能即依附在這一組音。傳說中的「伏犧」以華東為活
動範圍,「少昊」雖為西方之帝,東夷中的嬴姓一族卻
都祖述少昊,證據顯示夏后氏入主中原之前,其同族的
先驅已活躍於河北,因此「華夏」成為中國的代名詞,
並非單純只是夏后氏一朝四百多年統治的結果。

    由<中國各省縣名叶音排名表>至少可看出顯而易見
的三大特色:(一)一脈相承、(二)新舊雜陳、(三)ㄇ音
遠避。為孰麼帶ㄇ聲母的族群,在中國的出現率會者麼
低?在總數五十五組中,悉數都在排名四十之外,自動
遷地為良呢?或遭排斥驅逐呢?要不然就是在上古華語
中,本就比較缺乏ㄇ聲的音素?「女希─蜥龍」、「女
虔─虯龍」、「女嬌─蛟龍」此三組複音之間,存在著
音韻上的通轉關係;「有熊─軒轅」、「有巢─蚩尤」
、「有祖─江疑」此三組複音,以及五十五組複音語詞
已近尾聲的「顓頊─神州」、「赤縣─夏池」、「夙沙
─薛禪」之間亦然,而前九名之間都有著音韻上的通轉
關係,此種族群間一脈相承的現象,放眼世界四大古文
區的所在地,恐怕是絕無僅有的。尤其是在先秦以前蘊
育黃河文明的這個區域,其亙古以來兼併遞嬗的激烈自
是不在話下,卻是自前九名的老大哥之後,第十名起「
夏池─赤縣」、第十四名的「顓頊─神州」這些小老弟
接續登場,「赤縣」、「神州」成為中國的代名詞,而
「女媧─臥龍」這一組人類最原始的圖騰名,仍然不動
如山,穩穩的坐在排名第二的位次,此種「新舊雜陳」
的現象,也是其他古文明區所沒有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黃 潛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