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成吉思汗」尊號釋義

    札奇斯欽翻譯,沃爾納德斯基原著<蒙古與俄羅斯>
第一章第五節:「------並上以成吉思汗之尊號,而立
為萬王之王。『成吉思』一語的意義,在學者中尚無一
致的見解。」法人伯希和以為「Cingig」或者就是維吾
爾語謂「天」的「Tengig」,或「Osmanti(奧斯曼語)
」謂「海洋」曰「Dengig」的顎音化字。其實蒙古語及
維吾爾語謂「天」均曰「Tengri(騰格里)」,而西藏尊
稱活佛的「達賴」,更有即是蒙古語「海洋」之稱謂的
說法,故以上二說並不值得採信。

    田炯錦<成吉思汗尊號釋義>載:「撒難薛禪謂『有
鳥鳴聲似『成吉思』,鳥集方石,於石中得玉印,印背
有龜紐盤龍形。一曰『成吉思』即『騰吉思』,言『海
』也。陳彬龢[秘史註]:太祖未起時,石上有異鳥對著
太祖叫『青吉斯』,太祖以為瑞,就取牠的音來做號。
『成吉思』譯語是『天賜』。兩者的釋義相彷彿。另外
有一蒙古人謂:太祖即位時,有孔雀飛至,振翅有聲,
似『成吉思』,故以定稱。」「成吉」音叶嘈雜、鶌鶋
(鳥名),鳥鳴聲之說蓋因此附會而來;「成吉」又音叶
「承繼」,天賜之說蓋本於此。<元秘史>云:「當初元
朝人的祖,是天生一個蒼色的狼,與一個慘白色的鹿,
相配了,同渡過騰吉思名字的水,來到斡難名字的河源
頭,產生了一個人,名叫巴塔赤罕。」則「騰吉思」乃
是水名,非水之義也。蒙古語謂「水」曰「兀孫」,音
叶淵藪、涯涘、雨水、飲水,故訓為「水」。

    <新元史>載:「先是有巫者闊闊出,蒙力克之子也
。自詭聞神語,畀帖木真以天下,其號曰『成吉思』。
群臣以札木合僭號『古兒罕』,旋敗。乃廢『古兒罕』
不稱而從闊闊出之言,尊帝為成吉思合罕。國語『成』
為氣力強固,『吉思』為多安也。」西域人悉費尼之書
載:「曾遇蒙古人知其掌故者告我,昔時有闊闊出,其
人似有前知,冬令極寒時,裸體而行,大呼於途,謂聞
天語,將畀帖木真以天下,其稱號為成吉思。」此說和
<新元史>之說正合,田炯錦以為「或新元史取材於此,
亦未可知」,拉施特也在他的集史中載:「群下共上尊
號曰『成吉思汗』,從闊闊出之請也。闊闊出,晃豁壇
氏,蒙力克額赤格之子,好言休咎,形如狂,眾稱之曰
『帖卜騰格里』,『成』為堅強之義,『吉思』為眾義
;亦猶哈剌汗乞解之稱『古兒汗』,『古兒』普也,『
古兒汗』眾汗之汗也。」「從闊闊出之請」是以上諸說
的共同說法,但對於「成吉思」的釋義又稍有出入,且
誤將「成」與「吉思」拆開解。

    洪鈞於其<元史譯文證補>中,以為:「西人曾薈萃
眾說,以考成吉思稱名之義。一曰:『成』大也,『吉
思』最大也。一曰:即天子之義。」前一說和拉施特「
眾汗之汗」的解釋大致相同。<蒙古源流>載:「特穆津
年至二十八歲,歲次己酉,於克魯倫河北郊即汗位,稱
索多博克達青吉斯汗。田炯錦按:「『索多』意為『睿
』,『博克達』意為『聖』,『青吉斯』為『成吉思』
的異譯。」撇開其稱汗的確切年代不談,茲揣測以神巫
闊闊出的身份,探究其詭聞神語的「索多‧博克達‧青
吉斯」,究竟是怎樣的含意:「索多」音叶賢達、顯達
、賢德、玄德、神通、驍騰(良馬)等;「博克達」音叶
博大、標的、撇脫(做事灑脫)、平亭(公平處理)等,故
兩者合稱「睿聖」應無問題。「古兒」音叶共有、皈依
、拱衛、廣運(東西南北)、各位、公允等,解釋作「普
」亦無問題,則「成吉思」的涵意應已呼之欲出了。

    東西洋攸關語文的困境,終須乞靈於中文。複音語
是人類語言的基本型態,多音節語由複音節語所衍生,
單音節語則是複音節語省略的結果。華語是舉世唯一的
單音語族,在其悠久的歷史當中,不獨以單音加單音又
創造了為數可觀的熟語,其原先所應用的複音詞語,也
大多數仍然保留了下來。尤其是那除了表意以外,又兼
具表音功能的漢字,五千年前的語音即使無法百分之百
的重現,也都可以使其納入一定的規範,而有相對的軌
跡可循。在我<中、英音義本相通(英語尋根)上、下冊>
及<日語尋根>、<蒙古語尋根>等單元中,已經是屢試而
屢驗。如果說蒙古語就是未簡化成單音節語前的華語,
距離事實的真象也不會相去太遠,故欲知「成吉思」的
本義為何?當求諸於中文複音詞的叶音義。

    「成吉」音叶啟疆(古天子號)、倉頡(古天子號)、
俶載(開始)、俶真(原始)、酋長、綦重(極重)、創制、
起造、冊正、承繼、前進、出征、強健、強壯、遒勁、
馳驟、鈐鍵(關鍵)、鈐記(印章)、裁決、稱職、持久、
群眾等,「思」應為尾音所衍,而有「之」的涵意。「
古兒」之稱既已為群臣所不取,則衡諸當日態勢,當以
意即「啟疆(開疆)之汗」的可能性最高,也最能切合其
開國時的新氣象。其他不乏有作「眾汗之汗」、「萬王
之王」、「強盛的共主」等解釋者,都只是想當然耳,
從當今蒙古語的叶音語中,應該還不難找出蛛絲馬跡。
強健、強壯、遒勁、馳驟、前進、出征等叶音義,作為
汗號似乎不足,卻宛如大汗一生的素描。若以「成吉思
」本應作「騰吉思」而言,「騰吉」音叶帝俊、帝摯、
帝江、帝囷、檀君、天子、丹朱、太子、屠耆、島槌、
太祖、太初、統籌、統治、當權、當局、臺階、丹墀、
陡峭、頂尖等,「太祖」固即帖木真之諡號也。除了帖
木真稱號稱「成吉思汗」以外,建立「亦勒(伊兒)汗國
的旭烈兀以「亦勒汗」為稱號是個特例,擺明了要與未
經「庫利爾臺」推舉即就位之忽必烈汗分庭抗禮,由此
可知汗號有其神聖而不可褻瀆的意義。「亦勒」音叶一
人、元戎、諭令、宇內,倒裝為牛耳、立萬、領有、領
域,突厥的土門取代柔然稱霸漠北之後,號稱「伊利可
汗」,「伊利(Il、El、Al)」音義皆同「亦勒」。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黃 潛龍 的頭像
    黃 潛龍

    中外史地大翻案

    黃 潛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