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昨天(民國九十一年九月廿四日)前總統李登輝先生
在接受來自日本傳播媒體之記者的採訪時,對採訪他的
記者表示:「釣魚臺列島的主權屬於日本」,我國外交部
隨即發表聲明,強調我中華民國擁有釣魚臺列島的主權,
真相到底如何呢?本文且來個深入的探討。
在接受來自日本傳播媒體之記者的採訪時,對採訪他的
記者表示:「釣魚臺列島的主權屬於日本」,我國外交部
隨即發表聲明,強調我中華民國擁有釣魚臺列島的主權,
真相到底如何呢?本文且來個深入的探討。
釣魚臺列島是由釣魚臺、赤尾嶼、黃尾嶼、北小島
、南小島、沖北岩、沖南岩、飛瀨等小島所組成的,全
部都是無人島,這種本無足輕重的小島,卻引爆了中、日
主權的爭執,附近海域為魚獲量甚豐的漁場,與海底可能
有豐富的石油蘊藏,以及位居東海通往太平洋的要衝,是
造成其享有盛名的主要因素。日本人把釣魚臺列島叫做
「尖閣列島」,列島中各個小島也都分別賦予了日本式
的稱謂,展現出力爭到底、絕不鬆手的決心。
、南小島、沖北岩、沖南岩、飛瀨等小島所組成的,全
部都是無人島,這種本無足輕重的小島,卻引爆了中、日
主權的爭執,附近海域為魚獲量甚豐的漁場,與海底可能
有豐富的石油蘊藏,以及位居東海通往太平洋的要衝,是
造成其享有盛名的主要因素。日本人把釣魚臺列島叫做
「尖閣列島」,列島中各個小島也都分別賦予了日本式
的稱謂,展現出力爭到底、絕不鬆手的決心。
歷史上的釣魚臺列島被視為琉球群島的一部份,卻
又因為種種因素,而無法與琉球群島共進退。琉球群島
可分成南北兩大部份,北部的部份是沖繩群島與奄美群
島所合成的島群;南部的部份是宮古群島與八重山群島
所合成的島群統稱為先島諸島。在地理上釣魚臺列島似
理所當然應為琉球群島的一部份,卻又其實不然,其理由
在於釣魚臺列島與先島諸島之間,尚隔著一道深海,以致
從地質的構造而言,釣魚臺列島實與花瓶嶼、棉花嶼、
彭佳嶼一般,更像是臺灣的離島。先島諸島極東的宮古
島恰位在距臺灣的基隆、琉球的那壩,均約等距離之處,
自此島以西的石垣島、西表島、與那國島在形勢上暱近
臺灣,與沖繩島的距離遙遠,乃一不爭的事實。這樣子的
地理關係,當先島諸島、釣魚臺列島與臺灣處在同一政
權的管轄下時,當然不成問題,一但先島諸島與臺灣分別
處在不同政權的統治下時,爭執也就隨之而來了。
欲明白釣魚臺列島的主權誰屬,就得先從琉球群島
的歷史說起。琉球的信史起於繼承「天孫氏」系統之「
舜天時代」,舜天以前稱之為「先史時代」,舜天時代的
開始,相當於我國南宋淳熙十四年(西元1187年),據傳天
孫氏系統中斷,是因為第二十五代首領被叛臣利勇鳩殺
害所致,利勇鳩曾自立為天孫氏的繼承人,惟不久就被「
浦添按司」舜天所敗而死。當時的琉球,國王之下有若
干世襲的王族及土著豪酋,名為「按司」,舜天當時是在
首里之北之浦添封地的按司,當他打敗了利勇鳩之後,其
餘各按司遂奉之為首領。
又因為種種因素,而無法與琉球群島共進退。琉球群島
可分成南北兩大部份,北部的部份是沖繩群島與奄美群
島所合成的島群;南部的部份是宮古群島與八重山群島
所合成的島群統稱為先島諸島。在地理上釣魚臺列島似
理所當然應為琉球群島的一部份,卻又其實不然,其理由
在於釣魚臺列島與先島諸島之間,尚隔著一道深海,以致
從地質的構造而言,釣魚臺列島實與花瓶嶼、棉花嶼、
彭佳嶼一般,更像是臺灣的離島。先島諸島極東的宮古
島恰位在距臺灣的基隆、琉球的那壩,均約等距離之處,
自此島以西的石垣島、西表島、與那國島在形勢上暱近
臺灣,與沖繩島的距離遙遠,乃一不爭的事實。這樣子的
地理關係,當先島諸島、釣魚臺列島與臺灣處在同一政
權的管轄下時,當然不成問題,一但先島諸島與臺灣分別
處在不同政權的統治下時,爭執也就隨之而來了。
欲明白釣魚臺列島的主權誰屬,就得先從琉球群島
的歷史說起。琉球的信史起於繼承「天孫氏」系統之「
舜天時代」,舜天以前稱之為「先史時代」,舜天時代的
開始,相當於我國南宋淳熙十四年(西元1187年),據傳天
孫氏系統中斷,是因為第二十五代首領被叛臣利勇鳩殺
害所致,利勇鳩曾自立為天孫氏的繼承人,惟不久就被「
浦添按司」舜天所敗而死。當時的琉球,國王之下有若
干世襲的王族及土著豪酋,名為「按司」,舜天當時是在
首里之北之浦添封地的按司,當他打敗了利勇鳩之後,其
餘各按司遂奉之為首領。
由舜天起至其孫義本共歷三代,為時七十三年,王位
又回復到天孫氏的後人英祖之手,這樣結束了歷史分明
的第二王朝。第三王朝自英祖起,歷大成、英慈、玉成
、西威五傳,於元‧至正十年(西元1350年)結束。在玉
成主政期間,對諸按司的控制力業已喪失,南部的大理按
司承察度自稱「山南王」,北部的(今)歸仁按司帕尼芝
自稱「山北王」,玉成政令所及的領域,只剩下首里及其
附近地區,自稱為「中山王」,這就是琉球自編歷史所謂
的「三山時代」,故史書云琉球又名「中山國」。後來
琉球復歸統一,而彼時已與中國在政治上發生從屬關係,
「中山王」的名號繼續被琉球人及中國官方使用。
又回復到天孫氏的後人英祖之手,這樣結束了歷史分明
的第二王朝。第三王朝自英祖起,歷大成、英慈、玉成
、西威五傳,於元‧至正十年(西元1350年)結束。在玉
成主政期間,對諸按司的控制力業已喪失,南部的大理按
司承察度自稱「山南王」,北部的(今)歸仁按司帕尼芝
自稱「山北王」,玉成政令所及的領域,只剩下首里及其
附近地區,自稱為「中山王」,這就是琉球自編歷史所謂
的「三山時代」,故史書云琉球又名「中山國」。後來
琉球復歸統一,而彼時已與中國在政治上發生從屬關係,
「中山王」的名號繼續被琉球人及中國官方使用。
三王並立時代內戰頻仍,最後的勝利歸於浦添按司
察度。元‧至正十年(西元1350年),舜天之後西威被廢,
察度繼立,但全國並未統一。察度傳位於其子武寧,明‧
永樂三年(西元1405年)政權落入原屬山南首領管轄下的
佐敷按司尚思紹與尚巴志之手。嗣後,尚巴志又兼併了
山南、山北二部,統一全島。察度王朝二代共歷時五十
六年,是為琉球第四王朝;從思紹開始,琉球王都冠以「
尚」姓,是為琉球第五王朝。察度是與中國正式建立政
治關係的第一位琉球王,他是琉球第四王朝的第一代,在
中國歷史上,有完整記載的也從此開始。
明‧洪武五年(西元1372年),明太祖朱元璋遣行人
楊載出使琉球,從此以後迄清‧光緒五年(西元1879年),
五百零七年間,琉球成為中國海外屬國,並分享中國的傳
統文化。在此以前,因地理關係,若干琉球文化已受日本
影響,但自明初以後,琉球人便直接學習中國文化,不再
受日本影響,因此明清兩代五個世紀之久,中國對琉球文
化,發生了巨大影響,不僅中國的語言文字在琉球暢通無
阻,一切風俗習慣都深深埋藏在琉球人民中間。
察度。元‧至正十年(西元1350年),舜天之後西威被廢,
察度繼立,但全國並未統一。察度傳位於其子武寧,明‧
永樂三年(西元1405年)政權落入原屬山南首領管轄下的
佐敷按司尚思紹與尚巴志之手。嗣後,尚巴志又兼併了
山南、山北二部,統一全島。察度王朝二代共歷時五十
六年,是為琉球第四王朝;從思紹開始,琉球王都冠以「
尚」姓,是為琉球第五王朝。察度是與中國正式建立政
治關係的第一位琉球王,他是琉球第四王朝的第一代,在
中國歷史上,有完整記載的也從此開始。
明‧洪武五年(西元1372年),明太祖朱元璋遣行人
楊載出使琉球,從此以後迄清‧光緒五年(西元1879年),
五百零七年間,琉球成為中國海外屬國,並分享中國的傳
統文化。在此以前,因地理關係,若干琉球文化已受日本
影響,但自明初以後,琉球人便直接學習中國文化,不再
受日本影響,因此明清兩代五個世紀之久,中國對琉球文
化,發生了巨大影響,不僅中國的語言文字在琉球暢通無
阻,一切風俗習慣都深深埋藏在琉球人民中間。
明朝曾經對琉球作了兩次規模不小的移民,第一次
移民發生於洪武二十五年,當時琉球中山王兩次入貢,入
貢的使臣隨帶子弟到中國留學,太祖就遴派閩籍人習水
性者三十六姓往琉球,以保護往來使船,或充任琉球人的
教師。同樣性質的移民,明朝萬曆年間仍有一次,但後來
這一次的移民事跡,在紀載中多略而不詳。三十六姓的
後裔中,以阮、毛、金、梁、鄭、林、蔡等七姓最為普
遍,其初皆集中居住於久米區,這三十六姓家族的教育程
度與生活背景如何?史料記載則甚糢糊。(註:1)
移民發生於洪武二十五年,當時琉球中山王兩次入貢,入
貢的使臣隨帶子弟到中國留學,太祖就遴派閩籍人習水
性者三十六姓往琉球,以保護往來使船,或充任琉球人的
教師。同樣性質的移民,明朝萬曆年間仍有一次,但後來
這一次的移民事跡,在紀載中多略而不詳。三十六姓的
後裔中,以阮、毛、金、梁、鄭、林、蔡等七姓最為普
遍,其初皆集中居住於久米區,這三十六姓家族的教育程
度與生活背景如何?史料記載則甚糢糊。(註:1)
琉球的第五王朝即「第一尚氏王朝」,由尚思紹起
經尚巴志、尚忠、尚思達、尚全福、尚泰久至尚德,共
歷七代六十四年(西元1405-1469年)。尚德死,子幼不堪
承繼,政權落入內監里主尚圓之手,為琉球王統第六次更
替。尚圓本名恩德全,與前朝末主尚德本非一家,但他門
沿襲尚姓,因為這樣容易取得中國的承認,也是當時琉球
傾向中華的一種有力表現。明‧正統四年(西元1439年)
琉球王也遣使向日本納貢,日本幕府將軍足利義教令薩
摩藩島津忠國就近籠絡,為後來日本覬覦琉球之伏線。
經尚巴志、尚忠、尚思達、尚全福、尚泰久至尚德,共
歷七代六十四年(西元1405-1469年)。尚德死,子幼不堪
承繼,政權落入內監里主尚圓之手,為琉球王統第六次更
替。尚圓本名恩德全,與前朝末主尚德本非一家,但他門
沿襲尚姓,因為這樣容易取得中國的承認,也是當時琉球
傾向中華的一種有力表現。明‧正統四年(西元1439年)
琉球王也遣使向日本納貢,日本幕府將軍足利義教令薩
摩藩島津忠國就近籠絡,為後來日本覬覦琉球之伏線。
「第二尚氏王朝」也叫做尚圓王統,自尚圓下傳,歷
尚宣成、尚真、尚清、尚元、尚永到尚寧。尚寧是一位
不幸的國王,他曾於明‧嘉靖三十七年(西元1609年)被
日本侵略軍俘去,兩年後被釋還,這是日本以武力侵略琉
球的第一次。琉球過去雖曾入貢日本,但不久即中斷,尚
寧被俘後,琉球再度被迫向日本進貢。可是,琉球與中國
的關係,則從未中斷,「守禮之邦」四個字的牌匾,就是
明神宗萬曆七年(西元1579年)頒贈給尚永王朝的。尚寧
之後,繼之在位的是尚豐、尚賢、尚質、尚貞、尚益、
尚敬、尚穆、尚溫、尚成、尚灝、尚育及尚泰。尚賢是
第一代與清朝建立政治關係的琉球王,但沒等得清室的
冊封便去世了;尚質才是最初受到清室冊封的人,尚泰則
是琉球國最後的一位國王。
尚宣成、尚真、尚清、尚元、尚永到尚寧。尚寧是一位
不幸的國王,他曾於明‧嘉靖三十七年(西元1609年)被
日本侵略軍俘去,兩年後被釋還,這是日本以武力侵略琉
球的第一次。琉球過去雖曾入貢日本,但不久即中斷,尚
寧被俘後,琉球再度被迫向日本進貢。可是,琉球與中國
的關係,則從未中斷,「守禮之邦」四個字的牌匾,就是
明神宗萬曆七年(西元1579年)頒贈給尚永王朝的。尚寧
之後,繼之在位的是尚豐、尚賢、尚質、尚貞、尚益、
尚敬、尚穆、尚溫、尚成、尚灝、尚育及尚泰。尚賢是
第一代與清朝建立政治關係的琉球王,但沒等得清室的
冊封便去世了;尚質才是最初受到清室冊封的人,尚泰則
是琉球國最後的一位國王。
「第二尚氏王朝」共歷十九代,四百零九年。自從
尚寧一度被俘於日本,琉球一面成為日本薩摩藩侯屬國,
一面對中國仍維持原來的關係,委曲周旋於兩大之間,終
因日本的貪婪無厭,處境逐漸惡劣,在十九世紀的八○年
代,中日兩國因琉球宗主權的問題,遂發生嚴重的糾紛。
日本一面對琉球實行武力佔領,造成既成事實,一面對清
政府虛與委蛇,且勒索恐嚇,使中國承認其既得權利。清
‧光緒五年,一個具有千年歷史的琉球國,終於在「沖繩
縣」的新名下,全部併入日本領域,成為日本帝國最南方
的所謂內地,琉球與中國的關係遂告中斷。
尚寧一度被俘於日本,琉球一面成為日本薩摩藩侯屬國,
一面對中國仍維持原來的關係,委曲周旋於兩大之間,終
因日本的貪婪無厭,處境逐漸惡劣,在十九世紀的八○年
代,中日兩國因琉球宗主權的問題,遂發生嚴重的糾紛。
日本一面對琉球實行武力佔領,造成既成事實,一面對清
政府虛與委蛇,且勒索恐嚇,使中國承認其既得權利。清
‧光緒五年,一個具有千年歷史的琉球國,終於在「沖繩
縣」的新名下,全部併入日本領域,成為日本帝國最南方
的所謂內地,琉球與中國的關係遂告中斷。
自明‧萬曆年間,琉球王尚寧被日本俘去,中日兩國
對琉球的宗主權便已同時存在,但因琉球既未正式提出,
中日兩國又各行其是,彼此隱諱,如此多年。至清‧同治
十年(西元1871年),乃因琉球人被臺灣生番殺害,才被日
本首先提出。同治十年十月,有琉球宮古島及八重山島
漁民六十六名在海上遇風,漂至臺灣東南八瑤灣的瑯
地方(即今恒春),被牡丹社番民劫掠,被殺五十四名,其
餘十二名獲救,由臺灣官廳送還琉球。(按:宮古群島與
八重山群島,恐怕正是由於這次臺灣官廳的顢頇,才成為
琉球的轄區。當尚巴志統一琉球列島之時,其北方的奄
美諸島,固猶如先島諸島般,並不被任何政治實體所統轄
也,此事實乃荒唐透頂。)此事傳至日本,鹿兒島縣知事
大山綱良就藉端上書日本政府,主張出兵攻打臺灣。同
治十二年,日本小田縣民四人,也因遭風漂到臺灣,幾乎
被生番殺害,經臺灣熟番與商民救出,由地方官護送至上
海,交其領事收回。大山綱良更藉詞煽動,再上書日本政
府重申前議,於是全國朝野忷然即欲興師,外務大臣副島
種臣以師出無名,勸其國人勿操切行事。
對琉球的宗主權便已同時存在,但因琉球既未正式提出,
中日兩國又各行其是,彼此隱諱,如此多年。至清‧同治
十年(西元1871年),乃因琉球人被臺灣生番殺害,才被日
本首先提出。同治十年十月,有琉球宮古島及八重山島
漁民六十六名在海上遇風,漂至臺灣東南八瑤灣的瑯
地方(即今恒春),被牡丹社番民劫掠,被殺五十四名,其
餘十二名獲救,由臺灣官廳送還琉球。(按:宮古群島與
八重山群島,恐怕正是由於這次臺灣官廳的顢頇,才成為
琉球的轄區。當尚巴志統一琉球列島之時,其北方的奄
美諸島,固猶如先島諸島般,並不被任何政治實體所統轄
也,此事實乃荒唐透頂。)此事傳至日本,鹿兒島縣知事
大山綱良就藉端上書日本政府,主張出兵攻打臺灣。同
治十二年,日本小田縣民四人,也因遭風漂到臺灣,幾乎
被生番殺害,經臺灣熟番與商民救出,由地方官護送至上
海,交其領事收回。大山綱良更藉詞煽動,再上書日本政
府重申前議,於是全國朝野忷然即欲興師,外務大臣副島
種臣以師出無名,勸其國人勿操切行事。
在此以前,日本曾遣伊達宗城與李鴻章議訂中日修
好條規及通商章程。約成後,日政府以約文欠妥,藉口來
歲將與歐西諸國修改條約,要求清廷準備改議事件,預為
修改。李鴻章以其意圖修改正約,認為失信,拒絕所請。
延至同治十二年三月,日政府知中國態度堅決,成約不可
改,因命副島種臣來津,於四月四日與李鴻章換約,當時
正當同治將舉行親政大典,副島種臣攜同換約賀政的圖
書入京致賀,琉球案件就在此時提出。
好條規及通商章程。約成後,日政府以約文欠妥,藉口來
歲將與歐西諸國修改條約,要求清廷準備改議事件,預為
修改。李鴻章以其意圖修改正約,認為失信,拒絕所請。
延至同治十二年三月,日政府知中國態度堅決,成約不可
改,因命副島種臣來津,於四月四日與李鴻章換約,當時
正當同治將舉行親政大典,副島種臣攜同換約賀政的圖
書入京致賀,琉球案件就在此時提出。
副島種臣到了北京,令副使柳原前光以琉球漁民被
臺灣生番殺害事,向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提出質詢。大臣
毛昶熙、董恂等,認知臺灣生番殺害琉球漁民,但不承認
臺番殺害日本人情事,並曾鄭重指明臺灣及琉球兩地俱
屬中國。復詞中有:「屬土人之相殺,裁決之權在我。我
恤琉人,自有措置,何預貴國而煩過問?」但柳原前光轉
而質問:「貴國已知恤琉人,而不懲臺番者何?」毛等卻
答稱:「殺人者皆屬生番,姑且置之化外,未便竊治;日本
之蝦夷、美國之紅番,皆不服王化,亦為美國所時有。」
這一番頗有諉卸責任之回答,當時以為是很巧妙的外交
詞令,卻給日本以可乘之機,日使至此乃聲明來意說:「
生番害人,貴國舍而不治,是以我邦將問罪於島人,為盟
好故,特先告知。」毛等此時猶不知失言入彀,反再自動
為日使的非法聲明,添加有利的註腳說:「生番固我化外
之民,伐與不伐,亦惟貴國是聽,貴國自裁之!」當時雖是
口頭交涉,並無交換文件作為憑證,但狡滑的日使隨即歸
國,將此番交涉與談話報告政府。日方便咬定有自行處
理本案的根據,主戰者擬即日興兵,以懲治生番為詞侵略
臺灣,無形中卻似乎承認日本為琉球之保護國了!
臺灣生番殺害事,向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提出質詢。大臣
毛昶熙、董恂等,認知臺灣生番殺害琉球漁民,但不承認
臺番殺害日本人情事,並曾鄭重指明臺灣及琉球兩地俱
屬中國。復詞中有:「屬土人之相殺,裁決之權在我。我
恤琉人,自有措置,何預貴國而煩過問?」但柳原前光轉
而質問:「貴國已知恤琉人,而不懲臺番者何?」毛等卻
答稱:「殺人者皆屬生番,姑且置之化外,未便竊治;日本
之蝦夷、美國之紅番,皆不服王化,亦為美國所時有。」
這一番頗有諉卸責任之回答,當時以為是很巧妙的外交
詞令,卻給日本以可乘之機,日使至此乃聲明來意說:「
生番害人,貴國舍而不治,是以我邦將問罪於島人,為盟
好故,特先告知。」毛等此時猶不知失言入彀,反再自動
為日使的非法聲明,添加有利的註腳說:「生番固我化外
之民,伐與不伐,亦惟貴國是聽,貴國自裁之!」當時雖是
口頭交涉,並無交換文件作為憑證,但狡滑的日使隨即歸
國,將此番交涉與談話報告政府。日方便咬定有自行處
理本案的根據,主戰者擬即日興兵,以懲治生番為詞侵略
臺灣,無形中卻似乎承認日本為琉球之保護國了!
日本與琉球的關係,在此以前既沒有中琉之密切,有
接觸也較晚。但自尚寧一度被日本俘擄後,日本即視琉
球為禁臠,而在琉球領土的南鄰,咫尺相望,有臺灣這麼
一個巨大的寶島,當然不會不引起日本野心家的注意,在
日本的領土擴張論者看來,借助於琉球這條水上的長繩,
以釣取那隻肥美的巨魚,原是極自然的發展。琉球人被
牡丹社番殺害的事件,正給日本野心家埋伏下侵略臺灣
最理想的導火線。於是清‧同治十三年三月,中日修好
條約換約剛滿一月,日本政府便發動侵臺之師了。
接觸也較晚。但自尚寧一度被日本俘擄後,日本即視琉
球為禁臠,而在琉球領土的南鄰,咫尺相望,有臺灣這麼
一個巨大的寶島,當然不會不引起日本野心家的注意,在
日本的領土擴張論者看來,借助於琉球這條水上的長繩,
以釣取那隻肥美的巨魚,原是極自然的發展。琉球人被
牡丹社番殺害的事件,正給日本野心家埋伏下侵略臺灣
最理想的導火線。於是清‧同治十三年三月,中日修好
條約換約剛滿一月,日本政府便發動侵臺之師了。
日本政府以參議兼大藏卿大隈重信為長官,陸軍中
將西鄉從道為臺灣事務都督,陸軍少將谷干城及海軍少
將赤松則良為參軍,自東京率海陸軍三千餘人,集長崎候
發。其時日本國內黨爭激烈,日本政府也很想藉征臺之
舉,以轉移國人視聽,而平武人之憤。但當侵略之師集中
長崎後,日政府又以輕啟戰端,有躊躇不決之意。當時日
本出兵侵臺之舉,已被駐日美公使等所知,轉告駐中國的
美使威妥瑪(Sir Thomos Wade),威妥瑪就把這項情報通
知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日本計劃侵臺之初,就有法籍美
人李仙得(Legendre)參與其事,此人曾任福州美國領事,
到過臺灣,對於番情熟習,日本得他的幫助,又得美商租
船運兵。長崎的隊伍正待出發,事被駐日美公使所聞,以
美籍公民與商船此種行動有違國際法,因向日方索還人
船,並聲明嚴守中立。英公使亦警告日政府勿構釁於清,
日政府恐招各國干涉,決中止其事。惟西鄉從道聞之,決
不聽命,率軍夤夜啟航。
將西鄉從道為臺灣事務都督,陸軍少將谷干城及海軍少
將赤松則良為參軍,自東京率海陸軍三千餘人,集長崎候
發。其時日本國內黨爭激烈,日本政府也很想藉征臺之
舉,以轉移國人視聽,而平武人之憤。但當侵略之師集中
長崎後,日政府又以輕啟戰端,有躊躇不決之意。當時日
本出兵侵臺之舉,已被駐日美公使等所知,轉告駐中國的
美使威妥瑪(Sir Thomos Wade),威妥瑪就把這項情報通
知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日本計劃侵臺之初,就有法籍美
人李仙得(Legendre)參與其事,此人曾任福州美國領事,
到過臺灣,對於番情熟習,日本得他的幫助,又得美商租
船運兵。長崎的隊伍正待出發,事被駐日美公使所聞,以
美籍公民與商船此種行動有違國際法,因向日方索還人
船,並聲明嚴守中立。英公使亦警告日政府勿構釁於清,
日政府恐招各國干涉,決中止其事。惟西鄉從道聞之,決
不聽命,率軍夤夜啟航。
日軍既至臺灣,大事屠殺,臺番十八社迫不得已相繼
降。清政府至此才開始備戰,示以力爭。日方也知難欲
退,又得美使威妥瑪居間調停,乃成和議,於是遂有同治
十三年九月二十二日,中日北京專約之簽訂。
降。清政府至此才開始備戰,示以力爭。日方也知難欲
退,又得美使威妥瑪居間調停,乃成和議,於是遂有同治
十三年九月二十二日,中日北京專約之簽訂。
這個約一簽定,臺灣之事雖暫告解決,可是追隨中國
已歷五世紀的琉球,便無異由我國自動承認其宗主權原
屬於日本,因約內一則曰臺灣生番殺害的是「日本國屬
民」,再則曰「日本此次所辦,原為保民義舉起見,中國
不指以為不是。」這不是自動將弱小的琉球奉送給日本
是甚麼?北京條約簽訂之日,琉球貢使依舊來中國,因而
才有光緒元年(西元1875年)清政府賜給琉球王緞匹文綺
及貢使緞匹等物的事情,顯然直到專約簽訂之年,中國與
琉球關係依然未變,而清政府竟誤認琉球國人民為日本
臣民,這種外交上的顢頇跟不願多事的心理,反映了清末
國運的蹇滯與朝政之日趨沒落。
已歷五世紀的琉球,便無異由我國自動承認其宗主權原
屬於日本,因約內一則曰臺灣生番殺害的是「日本國屬
民」,再則曰「日本此次所辦,原為保民義舉起見,中國
不指以為不是。」這不是自動將弱小的琉球奉送給日本
是甚麼?北京條約簽訂之日,琉球貢使依舊來中國,因而
才有光緒元年(西元1875年)清政府賜給琉球王緞匹文綺
及貢使緞匹等物的事情,顯然直到專約簽訂之年,中國與
琉球關係依然未變,而清政府竟誤認琉球國人民為日本
臣民,這種外交上的顢頇跟不願多事的心理,反映了清末
國運的蹇滯與朝政之日趨沒落。
光緒元年五月,日本政府正式禁止琉球對清廷朝貢
及一切往來。同年六月,規定琉球改用日本年號,遵從日
本法律,並派遣學生至東京就學。但尚泰對於改正朔及
停止對中國一切關係的命令,不肯接受。於是九月六日,
日本內務省特使松田道之向琉球提出最後通牒,逼令履
行。琉球人民自明朝洪武以來,五百年間均以中國正朔
為準繩,自國王以至居民,行之已久,何況對中國五百年
密切相從,未嘗因有所失歡而致貢使中絕,更未嘗受中國
任何方式的凌辱,琉球人民不願意俯首於暴力,自是意料
中事。因之,琉球王對日本的無理脅迫,一面以久隸中國
藩封,世修職貢,不便擅自更新為詞,懇請日本免辦;一面
密遣專使來華,向清政府求援。
及一切往來。同年六月,規定琉球改用日本年號,遵從日
本法律,並派遣學生至東京就學。但尚泰對於改正朔及
停止對中國一切關係的命令,不肯接受。於是九月六日,
日本內務省特使松田道之向琉球提出最後通牒,逼令履
行。琉球人民自明朝洪武以來,五百年間均以中國正朔
為準繩,自國王以至居民,行之已久,何況對中國五百年
密切相從,未嘗因有所失歡而致貢使中絕,更未嘗受中國
任何方式的凌辱,琉球人民不願意俯首於暴力,自是意料
中事。因之,琉球王對日本的無理脅迫,一面以久隸中國
藩封,世修職貢,不便擅自更新為詞,懇請日本免辦;一面
密遣專使來華,向清政府求援。
光緒二年十月,琉球密使紫金官向德宏偕同通事林
世功、都通事蔡大鼎等三十九人,駕乘小型船隻,自琉球
冒險出發,為避免日本的注意,偽稱出海遇風漂流至華。
向德宏等的孤舟,於十月二十五日出航,因遇風至次年二
月二十九日始達福州。向德宏把尚泰的秘密文書送呈浙
閩總督何璟與巡撫丁日昌,請轉報於清廷,並懇請准予入
京陳訴。何、丁二人不敢作主,僅代為會銜轉報,並向清
廷條陳,請飭知出使東洋侍講何如璋。何璟等這項條陳,
獲得清廷接納,批交總理衙門,即行轉知何如璋相機妥籌
辦理。而對於琉球乞援的專使,清政府則以「毋庸守候
」的理由,著何璟等飭令先行折回,不必進京。向德宏等
焦惺滯閩,雖被諭先行歸國,但遲遲不肯去。日本前次因
臺灣生番殺死琉人,與清廷訂立北京專約,獲得清廷變相
承認日本琉球的宗主權,所以日本對琉人行動加以干涉,
便成了應有之權利。何如璋以我國首任駐日公使資格奉
命辦理此項交涉,在日政府看來,可作為干涉其內政解釋
的交涉,自難免一番棘手。
世功、都通事蔡大鼎等三十九人,駕乘小型船隻,自琉球
冒險出發,為避免日本的注意,偽稱出海遇風漂流至華。
向德宏等的孤舟,於十月二十五日出航,因遇風至次年二
月二十九日始達福州。向德宏把尚泰的秘密文書送呈浙
閩總督何璟與巡撫丁日昌,請轉報於清廷,並懇請准予入
京陳訴。何、丁二人不敢作主,僅代為會銜轉報,並向清
廷條陳,請飭知出使東洋侍講何如璋。何璟等這項條陳,
獲得清廷接納,批交總理衙門,即行轉知何如璋相機妥籌
辦理。而對於琉球乞援的專使,清政府則以「毋庸守候
」的理由,著何璟等飭令先行折回,不必進京。向德宏等
焦惺滯閩,雖被諭先行歸國,但遲遲不肯去。日本前次因
臺灣生番殺死琉人,與清廷訂立北京專約,獲得清廷變相
承認日本琉球的宗主權,所以日本對琉人行動加以干涉,
便成了應有之權利。何如璋以我國首任駐日公使資格奉
命辦理此項交涉,在日政府看來,可作為干涉其內政解釋
的交涉,自難免一番棘手。
光緒四年四月七日,何如璋自日本致書直隸總督李
鴻章及總理衙門論琉球事,建議上、中、下三策,上策為
「先遣兵船責問琉球,徵其入貢,示日本以必爭。」中策
為「據理與言明,約琉球令其夾攻,示日本以必救。」下
策為對日作「反覆辯論,徐為開導。」的交涉,如果日本
不答應,則我方「或援國際公法以相糾責,或約各國使臣
與之評理,要於必從而止。」此外,何氏更附提一種「末
策」,為逕告日本,願把「兩屬」的琉球仿照西洋「以地
易金」之例辦理,然後全歸日本。
鴻章及總理衙門論琉球事,建議上、中、下三策,上策為
「先遣兵船責問琉球,徵其入貢,示日本以必爭。」中策
為「據理與言明,約琉球令其夾攻,示日本以必救。」下
策為對日作「反覆辯論,徐為開導。」的交涉,如果日本
不答應,則我方「或援國際公法以相糾責,或約各國使臣
與之評理,要於必從而止。」此外,何氏更附提一種「末
策」,為逕告日本,願把「兩屬」的琉球仿照西洋「以地
易金」之例辦理,然後全歸日本。
末策與下策都不是何氏內心的主張,當時何氏以日
本國小而弱,廢藩後正忙於內政問題,國庫空虛,絕不敢
對中國澈底開罪,並無強行奪取琉球的決心,因此他才獻
策「示日本以必爭」或「必救」的強硬態度。何如璋不
僅看清日本併吞琉球之計劃趑趄不前的原因,完全由於
有所顧忌,同時也窺知日本的陰謀,在北邊將伸手朝鮮,
南邊要囊括臺澎,故主張「示爭」或「示救」。可是李
鴻章卻採納了他的下策,殊不知這一種迂迴委曲的策略,
在開始運用之際,就已暴露了畏怯曖昧的弱點,清政府主
持外交的大員見識如此,無異已替本案算就了命運。何
如璋於光緒四年十月,向日本提出措詞相當嚴厲的照會,
其中有云:「日本堂堂大國,諒不肯背鄰交、欺弱國,為
此不信不義無情無理之事。」這一照會送出後,日方以
措詞不遜拒絕,琉案至此遂陷僵局。
本國小而弱,廢藩後正忙於內政問題,國庫空虛,絕不敢
對中國澈底開罪,並無強行奪取琉球的決心,因此他才獻
策「示日本以必爭」或「必救」的強硬態度。何如璋不
僅看清日本併吞琉球之計劃趑趄不前的原因,完全由於
有所顧忌,同時也窺知日本的陰謀,在北邊將伸手朝鮮,
南邊要囊括臺澎,故主張「示爭」或「示救」。可是李
鴻章卻採納了他的下策,殊不知這一種迂迴委曲的策略,
在開始運用之際,就已暴露了畏怯曖昧的弱點,清政府主
持外交的大員見識如此,無異已替本案算就了命運。何
如璋於光緒四年十月,向日本提出措詞相當嚴厲的照會,
其中有云:「日本堂堂大國,諒不肯背鄰交、欺弱國,為
此不信不義無情無理之事。」這一照會送出後,日方以
措詞不遜拒絕,琉案至此遂陷僵局。
隨後,日本對琉球更進一步施壓,西元1879年一月,
日本政府再派松田道之為「處分官」,率兵前往琉球,勒
令國王尚泰遵寫誓詞,不再向中國及其他各國乞援。二
月二十五日,日軍五百人自那壩登陸,二十七日佔領琉球
國都首里,三十一日宣佈廢琉球為沖繩縣,以首里為縣廳
治,以日人鍋島直彬為縣知事,強行接管琉球國,並舉行
境內一切公私產業登記。琉球人群起反抗,並有死傷,但
為日本武力所鎮壓,終於被迫屈服。五月二十日,日政府
召尚泰赴東京,尚泰因病未能赴召,由其子尚典代表前往
,請延期離國,日政府留尚典為質。五月二十七日,尚泰
首途,六月九日至東京,十七日入朝覲見明治皇帝,日政
府爰予尚泰「從五位」的封賜,以侯爵世襲,並賜宅及「
全祿證券」二十萬圓,作為換取琉球國的代價。於是「
尚侯」一家成為東京的貴族,不得再歸琉球,而有千年歷
史的琉球國,遂從此淪亡。
日本政府再派松田道之為「處分官」,率兵前往琉球,勒
令國王尚泰遵寫誓詞,不再向中國及其他各國乞援。二
月二十五日,日軍五百人自那壩登陸,二十七日佔領琉球
國都首里,三十一日宣佈廢琉球為沖繩縣,以首里為縣廳
治,以日人鍋島直彬為縣知事,強行接管琉球國,並舉行
境內一切公私產業登記。琉球人群起反抗,並有死傷,但
為日本武力所鎮壓,終於被迫屈服。五月二十日,日政府
召尚泰赴東京,尚泰因病未能赴召,由其子尚典代表前往
,請延期離國,日政府留尚典為質。五月二十七日,尚泰
首途,六月九日至東京,十七日入朝覲見明治皇帝,日政
府爰予尚泰「從五位」的封賜,以侯爵世襲,並賜宅及「
全祿證券」二十萬圓,作為換取琉球國的代價。於是「
尚侯」一家成為東京的貴族,不得再歸琉球,而有千年歷
史的琉球國,遂從此淪亡。
琉球的亡國是近代日本狡黠外交在國際舞臺上首次
得意的傑作,也是從事領土擴張以來的第一次成功。當
日本已在琉球造成兼併事實後,外務省一面盡其狡卸推
諉的能事,一面允俟中國派員前來妥商一切,以愚弄顢頇
的清廷外交官員。何如璋雖然是一位有膽識的外交官,
但由於內外情勢的惡劣,已覺無所措手之苦。但他仍建
議總理衙門,假藉兵力以收復藩屬主權。老成持重的恭
親王,於光緒五年三月十九日的奏本有云:「跨海遠征,
實覺力有未逮,若徒虛張聲勢而鮮實際,設或為覷破,轉
難了局。-----仍以依據情理辯論為正辦。」並為何如
璋決定最後應付態度:「倘何如璋等以事無轉圜,暫爾回
華,亦勿露決裂痕跡,以為日後收場地步。」這種態度與
北洋大臣李鴻章的見解一致,故立刻被德宗採納。
得意的傑作,也是從事領土擴張以來的第一次成功。當
日本已在琉球造成兼併事實後,外務省一面盡其狡卸推
諉的能事,一面允俟中國派員前來妥商一切,以愚弄顢頇
的清廷外交官員。何如璋雖然是一位有膽識的外交官,
但由於內外情勢的惡劣,已覺無所措手之苦。但他仍建
議總理衙門,假藉兵力以收復藩屬主權。老成持重的恭
親王,於光緒五年三月十九日的奏本有云:「跨海遠征,
實覺力有未逮,若徒虛張聲勢而鮮實際,設或為覷破,轉
難了局。-----仍以依據情理辯論為正辦。」並為何如
璋決定最後應付態度:「倘何如璋等以事無轉圜,暫爾回
華,亦勿露決裂痕跡,以為日後收場地步。」這種態度與
北洋大臣李鴻章的見解一致,故立刻被德宗採納。
光緒五年(西元1879年)夏,美國卸任大總統葛蘭特
(Ulysses Grant)環遊世界來到北京,恭親王跟他談到中
日兩國為琉球糾紛之事,意思之間是希望這位貴賓能對
中國有所協助。是年六月十二日,李鴻章乘葛蘭特到天
津過訪之便,正式提出關於琉球事件請求協助的要求,李
氏逞其才思,舉出若干理由向葛氏遊說。原來,遠在咸豐
年間,美、德、荷等國已和琉球訂立友好條約,何如璋在
東京,曾就此點對日本展開外交攻勢,勸說各相關使節予
以援助,但除獲得美國公使賓奈(Bingam)的同情外,並無
效果。李鴻章首先向葛蘭特說明這點關係,請他注意美
國自己的利益,李氏並指出琉球的地理位置在中美商業
上的重要性,暗示中日兩國可能因琉球之事釀成兵戎相
見,以致「攪亂華美通商大局」。
(Ulysses Grant)環遊世界來到北京,恭親王跟他談到中
日兩國為琉球糾紛之事,意思之間是希望這位貴賓能對
中國有所協助。是年六月十二日,李鴻章乘葛蘭特到天
津過訪之便,正式提出關於琉球事件請求協助的要求,李
氏逞其才思,舉出若干理由向葛氏遊說。原來,遠在咸豐
年間,美、德、荷等國已和琉球訂立友好條約,何如璋在
東京,曾就此點對日本展開外交攻勢,勸說各相關使節予
以援助,但除獲得美國公使賓奈(Bingam)的同情外,並無
效果。李鴻章首先向葛蘭特說明這點關係,請他注意美
國自己的利益,李氏並指出琉球的地理位置在中美商業
上的重要性,暗示中日兩國可能因琉球之事釀成兵戎相
見,以致「攪亂華美通商大局」。
葛蘭特慨允於到日本後,設法與日皇商談。葛氏到
了東京,確曾向日皇與日本外交當局談起琉球案的糾紛,
但他也聽到日本方面的片面宣傳,因此葛氏在東京先後
給李鴻章的信件,曾有「與在北京、天津所聞情節微有
不符」、「勿中那般奸人(指英使巴夏禮等)覬覦之計」
、「宜對日本予以寬讓,然後日本亦可讓步」等語。所
謂讓步辦法是甚麼?據何如璋給總理衙門的報告,他從駐
日美使賓奈處探悉,葛蘭特曾提出三島分屬的辦法,即以
琉球北部(即奄美大島)各島歸日本、中部大琉球島(即
沖繩島)各島歸琉球、南部各島(宮古列島與八重山列島
等)則歸中國。但葛氏並未將此意在致李鴻章的信內提
及,或如恭親王的揣測,所謂三島分屬的辦法僅是葛蘭特
的擬議,並未經日方同意。
了東京,確曾向日皇與日本外交當局談起琉球案的糾紛,
但他也聽到日本方面的片面宣傳,因此葛氏在東京先後
給李鴻章的信件,曾有「與在北京、天津所聞情節微有
不符」、「勿中那般奸人(指英使巴夏禮等)覬覦之計」
、「宜對日本予以寬讓,然後日本亦可讓步」等語。所
謂讓步辦法是甚麼?據何如璋給總理衙門的報告,他從駐
日美使賓奈處探悉,葛蘭特曾提出三島分屬的辦法,即以
琉球北部(即奄美大島)各島歸日本、中部大琉球島(即
沖繩島)各島歸琉球、南部各島(宮古列島與八重山列島
等)則歸中國。但葛氏並未將此意在致李鴻章的信內提
及,或如恭親王的揣測,所謂三島分屬的辦法僅是葛蘭特
的擬議,並未經日方同意。
光緒五年十月,日本外務省派遣一個名叫竹添進一
的人,偽稱是「局外閒人」至華訪問李鴻章,帶著試探的
口吻,向李氏建議由兩國派員會商「互議和好」辦法。
翌年舊曆三月,竹添再度至津晉見李鴻章,暗示以琉球南
部二島(即指宮古列島與八重山群島)讓與我國,但同時
提出准許日本商人進入我內地經商的條件。李鴻章等對
修改商約的要求,最初堅持不可,對琉球領土的處理,始
則主張應從三分,以中部歸琉人、南部歸我國,藉此可遂
「延琉人宗祀」的初願。光緒六年六月,日本以辦理琉
案及修條約事,正式由駐華公使戶機照會總理衙門,請
根據各國「一體均霑」之例,將中日商約酌加條款,而割
宮古及八重山二群島屬中國。
的人,偽稱是「局外閒人」至華訪問李鴻章,帶著試探的
口吻,向李氏建議由兩國派員會商「互議和好」辦法。
翌年舊曆三月,竹添再度至津晉見李鴻章,暗示以琉球南
部二島(即指宮古列島與八重山群島)讓與我國,但同時
提出准許日本商人進入我內地經商的條件。李鴻章等對
修改商約的要求,最初堅持不可,對琉球領土的處理,始
則主張應從三分,以中部歸琉人、南部歸我國,藉此可遂
「延琉人宗祀」的初願。光緒六年六月,日本以辦理琉
案及修條約事,正式由駐華公使戶機照會總理衙門,請
根據各國「一體均霑」之例,將中日商約酌加條款,而割
宮古及八重山二群島屬中國。
光緒六年九月二十五日,奕訢等將依照日本之提議,
辦理結束琉球案、改約兩事,報告清廷。奕訢與戶機
所議定的「琉球專約」草稿如下:(一)大清國、大日本
國以尊重和好,故將琉球一案所有從前議論置而不提。
(二)大清國、大日本國公同商議,除沖繩島以北屬大日
本帝國受理外,其宮古、八重山二島屬大清國管轄,以清
兩國疆界,各聽自治,彼此永遠不相干預。(三)大清國、
大日本國現議酌加兩國條約,以表真誠和好之意。茲大
清國總理各國事務大臣,大日本國欽差全權大臣勛二等
戶機,各憑所奉上諭便宜辦理,立定專款,畫押鈐印為
據。現今所立專條,應由兩國御筆批准,於三個月限內,
在大清國都中互換。光緒七年正月交割兩島之次月,開
辦加約事宜。日方的如意算盤是先島諸島不過是磽确枯
瘠之地,且其行政向為土人自主,其酋長平日僅對琉球王
保持從屬的關係,依時朝謁而已;清廷原非因以為利,實
乃著重於以南部諸島立琉球,俾延一線之祀,且可留為後
圖。琉球懸案本可就此宣告結束,然而清室大臣及邊疆
大吏一聞此案將了,紛紛痛陳利害,奏請緩結。
辦理結束琉球案、改約兩事,報告清廷。奕訢與戶機
所議定的「琉球專約」草稿如下:(一)大清國、大日本
國以尊重和好,故將琉球一案所有從前議論置而不提。
(二)大清國、大日本國公同商議,除沖繩島以北屬大日
本帝國受理外,其宮古、八重山二島屬大清國管轄,以清
兩國疆界,各聽自治,彼此永遠不相干預。(三)大清國、
大日本國現議酌加兩國條約,以表真誠和好之意。茲大
清國總理各國事務大臣,大日本國欽差全權大臣勛二等
戶機,各憑所奉上諭便宜辦理,立定專款,畫押鈐印為
據。現今所立專條,應由兩國御筆批准,於三個月限內,
在大清國都中互換。光緒七年正月交割兩島之次月,開
辦加約事宜。日方的如意算盤是先島諸島不過是磽确枯
瘠之地,且其行政向為土人自主,其酋長平日僅對琉球王
保持從屬的關係,依時朝謁而已;清廷原非因以為利,實
乃著重於以南部諸島立琉球,俾延一線之祀,且可留為後
圖。琉球懸案本可就此宣告結束,然而清室大臣及邊疆
大吏一聞此案將了,紛紛痛陳利害,奏請緩結。
事實上日方所謂「東洋門戶之所存」的琉南諸島,
中國方面對其本殊為隔膜,以此諸島歸琉琉球王直接管
治,不特非其土民所願,即琉球王亦不敢受。清廷對本案
表示從緩決定之後,日使戶機以屢促簽約而無結果,因
向總理衙門聲明:「中國自棄前議,今後琉球一案理當永
無復異議。」云云,於光緒六年十二月二十一日悻悻回
國,琉球一案的交涉從此中斷。光緒八年,竹添進一再度
來華,天津日本領事曾向李鴻章重提琉案,但無結果。不
久,又有中法越南之役,光緒十一年越南割讓於法。此例
一開,中國舊有藩屬相繼被侵,先後脫離中國。
中國方面對其本殊為隔膜,以此諸島歸琉琉球王直接管
治,不特非其土民所願,即琉球王亦不敢受。清廷對本案
表示從緩決定之後,日使戶機以屢促簽約而無結果,因
向總理衙門聲明:「中國自棄前議,今後琉球一案理當永
無復異議。」云云,於光緒六年十二月二十一日悻悻回
國,琉球一案的交涉從此中斷。光緒八年,竹添進一再度
來華,天津日本領事曾向李鴻章重提琉案,但無結果。不
久,又有中法越南之役,光緒十一年越南割讓於法。此例
一開,中國舊有藩屬相繼被侵,先後脫離中國。
光緒二十年(西元1894年),中日甲午戰起,結果中國
戰敗,被迫割讓遼東(後因為德、法、俄三國出面干涉而
不果)與臺灣,至此其狼子野心已然暴露無遺,縱然先前
已將琉南歸予中國,今番也必然再次予以奪取無疑,琉球
一案遂成不解決了的問題。然而中國政府始終沒有在法
律上承認日本侵佔琉球的事實,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舊金
山會議也確切說明日本的國土僅限於原有本土,琉球則
由聯合國交給美國託管,這是值得特別注意的。
戰敗,被迫割讓遼東(後因為德、法、俄三國出面干涉而
不果)與臺灣,至此其狼子野心已然暴露無遺,縱然先前
已將琉南歸予中國,今番也必然再次予以奪取無疑,琉球
一案遂成不解決了的問題。然而中國政府始終沒有在法
律上承認日本侵佔琉球的事實,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舊金
山會議也確切說明日本的國土僅限於原有本土,琉球則
由聯合國交給美國託管,這是值得特別注意的。
甲午一役清師敗績,光緒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五日,即
明治二十八年四月十七日,清廷所派的全權大臣李鴻章
和日方的內閣總理大臣伊藤博文,在日本馬關春帆樓酒
家簽訂了「馬關條約」,把臺灣和澎湖割給了日本,交割
峻事後,是日樺山資紀即以臺灣總督的名義,向臺人發出
授受臺灣和綏撫人民的諭示,其中關於接收清廷所割讓
的領域云「所讓臺灣島及所屬各島嶼併澎湖列島,即在
格林尼次東經百十九度起以至百二十度,及北緯二十三
度起以至二十四度之間,諸島嶼之管理主權,-----。」
則此處所強調之經緯度,實特指澎湖列島而言,至於釣魚
臺列島是否包涵於臺灣所屬各島嶼中,則未見提及,可能
的解釋是其重要性根本不值得一提,以致於連侵略者本
身都忽略了這些島礁的存在了。
明治二十八年四月十七日,清廷所派的全權大臣李鴻章
和日方的內閣總理大臣伊藤博文,在日本馬關春帆樓酒
家簽訂了「馬關條約」,把臺灣和澎湖割給了日本,交割
峻事後,是日樺山資紀即以臺灣總督的名義,向臺人發出
授受臺灣和綏撫人民的諭示,其中關於接收清廷所割讓
的領域云「所讓臺灣島及所屬各島嶼併澎湖列島,即在
格林尼次東經百十九度起以至百二十度,及北緯二十三
度起以至二十四度之間,諸島嶼之管理主權,-----。」
則此處所強調之經緯度,實特指澎湖列島而言,至於釣魚
臺列島是否包涵於臺灣所屬各島嶼中,則未見提及,可能
的解釋是其重要性根本不值得一提,以致於連侵略者本
身都忽略了這些島礁的存在了。
明朝與琉球的交通,是以中國的福州與琉球的那壩
為連結港口。自中國至琉球,利用夏季後的西南風,由閩
江口放洋。航行路線,是經臺灣北部彭佳嶼、黃尾嶼、
赤尾嶼等島之北,然後入久米島轉入大琉球島的那壩港;
自琉球來中國,則利用冬至前後開始的東北風,所取的路
線,大致與前相同,惟略偏北,仍由閩江口入福州,然後取
陸路入京。明初在寧波、泉州、廣州三地設市舶司,以
與海外諸國通商,並規定寧波通日本、泉州通琉球、廣
州通占婆、暹羅諸國。琉球入貢,本應至泉州,隱含避免
外夷窺伺省城之意,一如浙江市舶司之不設杭州而設寧
波。但,琉球貢船自洪武二十五年明政府賜給琉球國以
閩人三十六姓,助其航海朝貢後,多改趨福州閩江口。至
成化年間,因都御史張瑄的建議,特許琉球貢使登陸地點
移至福州,在福州南臺外設有「柔遠管」,以招待琉球的
來使及從人。釣魚臺列島既為中琉往來所必經,則這些
島嶼必早為中琉雙方所熟知,惟釣魚臺列島距久米島實
甚為遙遠,況且這些島嶼又是不適人居的島礁,揆諸事實
琉球是不曾想過要擁有這些島嶼之主權的。中國方面,
也因為這些島嶼距琉球太遠,從來就不曾以為琉球擁有
其主權,因此清廷才會將之賜與某親王做為採藥之所,而
事實上該親王的後人至今仍持有官方文書為證。(註:2)
為連結港口。自中國至琉球,利用夏季後的西南風,由閩
江口放洋。航行路線,是經臺灣北部彭佳嶼、黃尾嶼、
赤尾嶼等島之北,然後入久米島轉入大琉球島的那壩港;
自琉球來中國,則利用冬至前後開始的東北風,所取的路
線,大致與前相同,惟略偏北,仍由閩江口入福州,然後取
陸路入京。明初在寧波、泉州、廣州三地設市舶司,以
與海外諸國通商,並規定寧波通日本、泉州通琉球、廣
州通占婆、暹羅諸國。琉球入貢,本應至泉州,隱含避免
外夷窺伺省城之意,一如浙江市舶司之不設杭州而設寧
波。但,琉球貢船自洪武二十五年明政府賜給琉球國以
閩人三十六姓,助其航海朝貢後,多改趨福州閩江口。至
成化年間,因都御史張瑄的建議,特許琉球貢使登陸地點
移至福州,在福州南臺外設有「柔遠管」,以招待琉球的
來使及從人。釣魚臺列島既為中琉往來所必經,則這些
島嶼必早為中琉雙方所熟知,惟釣魚臺列島距久米島實
甚為遙遠,況且這些島嶼又是不適人居的島礁,揆諸事實
琉球是不曾想過要擁有這些島嶼之主權的。中國方面,
也因為這些島嶼距琉球太遠,從來就不曾以為琉球擁有
其主權,因此清廷才會將之賜與某親王做為採藥之所,而
事實上該親王的後人至今仍持有官方文書為證。(註:2)
據安倍明義<台灣地名研究>云:「元朝仁宗延祐四
年,有一艘難船漂到中國大陸的溫州海岸,其上漂泊之民
是曾波羅公管轄的密牙古人,以致被送到溫州等候船隻,
後來終被送回本國(<元史‧仁宗紀>延祐四年十月條下,
及<溫州府誌>中萬曆三十三年重修的卷十八有云),密牙
古人就是今日沖繩縣下的宮古島居民,所謂的波羅公管
治下,很可能是指台灣管治下。當時沖繩群島與台灣被
視為同一群島,自古以來就息息相關,認為台灣與沖繩是
在同一政府的治理之下呢!」所謂的「波羅公」,安倍氏
固以為即是指臺灣方面的部落強權而言,北臺灣固多「
波羅公」的叶音地名,如「彭佳」嶼、Banka(艋舺)及平
溪(ㄎㄝ)等。<隋書‧東夷傳>流求國條云隋時的流求:
:「其王姓歡斯氏,名渴剌兜,不知其由來有國代數也。
彼土人呼之為可老羊,妻曰多拔荼。所居曰波羅檀洞,塹
柵三重,環以流水,樹棘為藩。」「波羅檀」、「波羅公
」的主要音節均為首尾二音,不可混為一談。
年,有一艘難船漂到中國大陸的溫州海岸,其上漂泊之民
是曾波羅公管轄的密牙古人,以致被送到溫州等候船隻,
後來終被送回本國(<元史‧仁宗紀>延祐四年十月條下,
及<溫州府誌>中萬曆三十三年重修的卷十八有云),密牙
古人就是今日沖繩縣下的宮古島居民,所謂的波羅公管
治下,很可能是指台灣管治下。當時沖繩群島與台灣被
視為同一群島,自古以來就息息相關,認為台灣與沖繩是
在同一政府的治理之下呢!」所謂的「波羅公」,安倍氏
固以為即是指臺灣方面的部落強權而言,北臺灣固多「
波羅公」的叶音地名,如「彭佳」嶼、Banka(艋舺)及平
溪(ㄎㄝ)等。<隋書‧東夷傳>流求國條云隋時的流求:
:「其王姓歡斯氏,名渴剌兜,不知其由來有國代數也。
彼土人呼之為可老羊,妻曰多拔荼。所居曰波羅檀洞,塹
柵三重,環以流水,樹棘為藩。」「波羅檀」、「波羅公
」的主要音節均為首尾二音,不可混為一談。
明‧洪武五年(西元1372年),為中國與大琉球建立
正式關係之年。是年正月,明太祖遣行人楊載出使琉球,
致送通告即位建元的文書,雖然給琉球的文書比其他鄰
邦如朝鮮、安南晚了五年,但所收效果仍然相同,當時正
是琉球察度王朝。琉球國自西元十四世紀初期,當我國
元代延祐間分裂以來,大琉球島上有中山、山南、山北
等三個政體,察度為中山王居首里,於是琉球國以中山王
察度名義歸附於明。同年,察度遣其弟泰期隨中國使者
來華入貢,這是琉球國對中國的首次通使。
正式關係之年。是年正月,明太祖遣行人楊載出使琉球,
致送通告即位建元的文書,雖然給琉球的文書比其他鄰
邦如朝鮮、安南晚了五年,但所收效果仍然相同,當時正
是琉球察度王朝。琉球國自西元十四世紀初期,當我國
元代延祐間分裂以來,大琉球島上有中山、山南、山北
等三個政體,察度為中山王居首里,於是琉球國以中山王
察度名義歸附於明。同年,察度遣其弟泰期隨中國使者
來華入貢,這是琉球國對中國的首次通使。
洪武二年,明太祖曾頒佈「皇明祖訓」,規定「不征
諸國」云:「(上略)今將不征諸國列後:東北朝鮮國、正
東偏北日本國、正南偏東大琉球國小琉球國、西南安南
國-----。」明初籠統的把當今的琉球和臺灣分別稱做
大小琉球,其名稱遠溯自隋時的「流求國」,最初本單指
今之臺灣而言(詳見拙著<流求新考>一文),並不涉及當
今所稱的琉球,況且臺灣的面積要比當今沖繩一縣的總
和還要大得多,然而明時臺灣島上的各族各自為政,並未
產生共主,故顯然明朝致送通告即位建元的文書,並沒能
順利的送抵臺灣,而朝廷所派出來的行人,或者基於居功
諉過的心理,為免於因為沒能招致臺灣而受懲罰,乃妄指
事實上的小琉球為大琉球,於是原之流求不僅淪為小琉
球,終至原流求之名為今之琉球所奪焉!
諸國」云:「(上略)今將不征諸國列後:東北朝鮮國、正
東偏北日本國、正南偏東大琉球國小琉球國、西南安南
國-----。」明初籠統的把當今的琉球和臺灣分別稱做
大小琉球,其名稱遠溯自隋時的「流求國」,最初本單指
今之臺灣而言(詳見拙著<流求新考>一文),並不涉及當
今所稱的琉球,況且臺灣的面積要比當今沖繩一縣的總
和還要大得多,然而明時臺灣島上的各族各自為政,並未
產生共主,故顯然明朝致送通告即位建元的文書,並沒能
順利的送抵臺灣,而朝廷所派出來的行人,或者基於居功
諉過的心理,為免於因為沒能招致臺灣而受懲罰,乃妄指
事實上的小琉球為大琉球,於是原之流求不僅淪為小琉
球,終至原流求之名為今之琉球所奪焉!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琉球群島(按:日本統稱南西
諸島)由美國接受聯合國託管,琉球主權誰屬的問題遂遭
擱置。美國管轄下的琉球群島,其轄區並未及於釣魚臺
列島,而認定其為臺灣的一部份,即使在日本統治臺灣的
時期亦然。吾人無論從歷史上的、地理上的淵源來看,
不僅釣魚臺列島,甚至於八重山諸島、宮古群島,都應該
視為臺灣的離島,故宮古島的居民自承渠屬波羅公的管
轄。只是一方面其距離臺灣不像澎湖群島那麼暱近,近
世以前臺灣海峽對臺灣的重要性又遠過於太平洋,一方
面也因為這些島嶼的自然條件苛刻,因此不但引不起西
班牙、荷蘭等國的注意,一心反清復明的明鄭、原先幾
乎連臺灣都想放棄的清廷等,也都忽略了這些島嶼的存
在,若非日本攫取臺灣的時機在強佔琉球之後,這些島嶼
是有可能被日本劃歸臺灣管轄的。
諸島)由美國接受聯合國託管,琉球主權誰屬的問題遂遭
擱置。美國管轄下的琉球群島,其轄區並未及於釣魚臺
列島,而認定其為臺灣的一部份,即使在日本統治臺灣的
時期亦然。吾人無論從歷史上的、地理上的淵源來看,
不僅釣魚臺列島,甚至於八重山諸島、宮古群島,都應該
視為臺灣的離島,故宮古島的居民自承渠屬波羅公的管
轄。只是一方面其距離臺灣不像澎湖群島那麼暱近,近
世以前臺灣海峽對臺灣的重要性又遠過於太平洋,一方
面也因為這些島嶼的自然條件苛刻,因此不但引不起西
班牙、荷蘭等國的注意,一心反清復明的明鄭、原先幾
乎連臺灣都想放棄的清廷等,也都忽略了這些島嶼的存
在,若非日本攫取臺灣的時機在強佔琉球之後,這些島嶼
是有可能被日本劃歸臺灣管轄的。
近世的日本,一則與韓國互爭日本海中的竹島,再則
與臺灣爭釣魚臺列島,對於被迫割讓給俄國的千島群島
及庫頁島南半部,卻是既忍氣又吞聲,頂多只敢偶爾叫叫
要俄國歸還其北方四小島而已,難怪要給人予欺善怕惡
專會欺侮同膚色鄰人的惡劣印象。一個一心與中國為敵
的日本,必不可使其更領有琉球群島,成為替美國把守北
西太平洋,進而堵塞中國太平洋通路的一顆棋子。日本
的國策向來有南進、北進二派,南進派得勢的結果,差點
就導致亡國的悲慘命運,日本的有識之士應當記取教訓,
西伯利亞是中、日兩國過剩人口的唯一出路,中日俄三
國可攜手開發西伯利亞的富源。稱霸亞洲既有其先天的
不足,總不要一再扮演反噬其文化母國的不義角色。
與臺灣爭釣魚臺列島,對於被迫割讓給俄國的千島群島
及庫頁島南半部,卻是既忍氣又吞聲,頂多只敢偶爾叫叫
要俄國歸還其北方四小島而已,難怪要給人予欺善怕惡
專會欺侮同膚色鄰人的惡劣印象。一個一心與中國為敵
的日本,必不可使其更領有琉球群島,成為替美國把守北
西太平洋,進而堵塞中國太平洋通路的一顆棋子。日本
的國策向來有南進、北進二派,南進派得勢的結果,差點
就導致亡國的悲慘命運,日本的有識之士應當記取教訓,
西伯利亞是中、日兩國過剩人口的唯一出路,中日俄三
國可攜手開發西伯利亞的富源。稱霸亞洲既有其先天的
不足,總不要一再扮演反噬其文化母國的不義角色。
亡國已上千年的以色列終能復國,那麼亡國至今才
一百二十二年的琉球,難道就沒有復國的可能?據陳紀瀅
<瞭解琉球>云:「依照中國人生殖能力,假如三十六姓每
姓平均以五口之家計(實際不只五口),第一批移民總額
約在二百人之譜,第二批移民約與此數相等。也就是說
自移民後,在五百多年當中,如果以馬爾薩斯人口論的幾
何級數估計,到現在中國移民繁殖總額,當在四十萬人左
右。可惜,現在找不到可靠資料,當時琉球人口總數是多
少。總之,我們可以估計目前琉球九十幾萬人口中,至少
應有三分之一是華裔。」據<福建通志‧卷六十四>外島
篇琉球國條,三十六姓皆晉江、南安、龍溪、長樂及福
州河口人,琉球的土著本自中國東南沿海渡海而來,其與
中國密切的關係,除非中國再也沒有富強的一日,否則就
不能一味的任憑美國支配、日本強佔。清‧乾隆五十三
年(西元1790年),華僑康宏海一度自立為夏威夷王,廿世
紀以後,夏威夷群島逐漸成為美國的勢力範圍,倘或美國
在琉球問題上存心對我不利,那麼索回康宏海的夏威夷,
有可能引爆中、美兩國領土的爭端。(註:3)
一百二十二年的琉球,難道就沒有復國的可能?據陳紀瀅
<瞭解琉球>云:「依照中國人生殖能力,假如三十六姓每
姓平均以五口之家計(實際不只五口),第一批移民總額
約在二百人之譜,第二批移民約與此數相等。也就是說
自移民後,在五百多年當中,如果以馬爾薩斯人口論的幾
何級數估計,到現在中國移民繁殖總額,當在四十萬人左
右。可惜,現在找不到可靠資料,當時琉球人口總數是多
少。總之,我們可以估計目前琉球九十幾萬人口中,至少
應有三分之一是華裔。」據<福建通志‧卷六十四>外島
篇琉球國條,三十六姓皆晉江、南安、龍溪、長樂及福
州河口人,琉球的土著本自中國東南沿海渡海而來,其與
中國密切的關係,除非中國再也沒有富強的一日,否則就
不能一味的任憑美國支配、日本強佔。清‧乾隆五十三
年(西元1790年),華僑康宏海一度自立為夏威夷王,廿世
紀以後,夏威夷群島逐漸成為美國的勢力範圍,倘或美國
在琉球問題上存心對我不利,那麼索回康宏海的夏威夷,
有可能引爆中、美兩國領土的爭端。(註:3)
註:1
所有書中都說此等人口為「善守舟者」,其任務則
為便於貢使行人來往而已。但實際情形並不如此單純,
(明人著作如鄭曉的<皇明四夷考>、嚴從簡的<殊域周咨
錄>等書,也僅說三十六姓為「善操舟者」,好像他們的
工作能力只是船員水手的範圍。其實根據後來若干事實
證明,他們的重要任務並非純然操舟,還有負責琉球貢使
到中國的通譯,與教授中國語文的工作,有的後來就直接
充任朝貢專使。)據後來萬曆三十四年,琉球人以尚寧世
衰人湮,請求更賜人口時稱:「三十六姓知書者,授大夫
長史,以為朝貢之司;習航海者,授通事,總為指南之備。
」(見<志略‧卷三>萬曆三十四年條)由此可知三十六姓
並不僅是琉球與中國往還時航海操舟的人員,而且還有
精通語言能擔任翻譯而懂得貢事的人才在內。
為便於貢使行人來往而已。但實際情形並不如此單純,
(明人著作如鄭曉的<皇明四夷考>、嚴從簡的<殊域周咨
錄>等書,也僅說三十六姓為「善操舟者」,好像他們的
工作能力只是船員水手的範圍。其實根據後來若干事實
證明,他們的重要任務並非純然操舟,還有負責琉球貢使
到中國的通譯,與教授中國語文的工作,有的後來就直接
充任朝貢專使。)據後來萬曆三十四年,琉球人以尚寧世
衰人湮,請求更賜人口時稱:「三十六姓知書者,授大夫
長史,以為朝貢之司;習航海者,授通事,總為指南之備。
」(見<志略‧卷三>萬曆三十四年條)由此可知三十六姓
並不僅是琉球與中國往還時航海操舟的人員,而且還有
精通語言能擔任翻譯而懂得貢事的人才在內。
這兩批移民數字不詳,據陳紀瀅推斷,第一批三十六
姓,至少每姓代表一戶,以每戶五人計算,也有一百八十
人。第二批移民可能比第一批為多,因第一批移民的生
活是第二批移民的榜樣,可能發生了誘導作用,否則不會
有第二批移民。
姓,至少每姓代表一戶,以每戶五人計算,也有一百八十
人。第二批移民可能比第一批為多,因第一批移民的生
活是第二批移民的榜樣,可能發生了誘導作用,否則不會
有第二批移民。
根據<志略‧卷四>第五十二頁稱:「三十六姓人口
被安置於大琉球島的久米地方。久米,土音「苦捻搭」,
在那壩之東,有東門、西門、南門、北門等四村,其南門
亦名大門村,為明代「賜民」所居。琉球人向稱中國人
為「唐人」,故以其所居之地名「唐營」,亦稱「營中」
,後改「唐榮」,以村中貴者為「總理唐榮司」。至其姓
氏,僅於清‧順治間曾赴琉球的張學禮<使琉球錄>上,得
知當時尚存的部份,有金、梁、鄭、林、蔡等五姓,此外
另有萬曆間所賜的毛、阮兩姓。自日本佔據琉球後,強
迫這些人改成日本姓氏,所以現在這些後裔的姓氏已失,
但非不可考。
被安置於大琉球島的久米地方。久米,土音「苦捻搭」,
在那壩之東,有東門、西門、南門、北門等四村,其南門
亦名大門村,為明代「賜民」所居。琉球人向稱中國人
為「唐人」,故以其所居之地名「唐營」,亦稱「營中」
,後改「唐榮」,以村中貴者為「總理唐榮司」。至其姓
氏,僅於清‧順治間曾赴琉球的張學禮<使琉球錄>上,得
知當時尚存的部份,有金、梁、鄭、林、蔡等五姓,此外
另有萬曆間所賜的毛、阮兩姓。自日本佔據琉球後,強
迫這些人改成日本姓氏,所以現在這些後裔的姓氏已失,
但非不可考。
註:2
慈禧太后賞給盛宣懷釣魚台三島的詔書,今猶保存
在盛氏後人的手中。盛家是上海第一豪門,盛宣懷於清
末受李鴻章重用,躍為中國推展洋務與建設事業的第一
人,影響力與財勢遠勝「紅頂商人」胡雪巖。民國卅六
年國共內戰正烈,盛宣懷之子盛恩頤(字澤臣)久病,他
最信任的女兒盛毓貞(又名徐逸)一家先抵臺灣置產,盛
毓貞又獲選為第一屆國民大會代表,於是寫下一封自況
「可視為遺囑」的家書致女兒以為交代。
在盛氏後人的手中。盛家是上海第一豪門,盛宣懷於清
末受李鴻章重用,躍為中國推展洋務與建設事業的第一
人,影響力與財勢遠勝「紅頂商人」胡雪巖。民國卅六
年國共內戰正烈,盛宣懷之子盛恩頤(字澤臣)久病,他
最信任的女兒盛毓貞(又名徐逸)一家先抵臺灣置產,盛
毓貞又獲選為第一屆國民大會代表,於是寫下一封自況
「可視為遺囑」的家書致女兒以為交代。
盛恩頤家書寫於民國卅六年十二月五日,信中寫道
:「台灣外海有三小島曰釣魚台、黃尾嶼與赤嶼,皆無
人荒島,見於出使琉球使者趙文楷介山公之記述。」、
「皇上以此三島贈與汝祖,作為採藥之用,詔書猶在家
中,並有圖說,茲寄汝望汝能設法前往一看,但如有危
險則不可往。」另一件以水墨繪成釣魚台三小島的地理
關係,圖中在釣魚台以南、基隆以東處,亦詳列目前屬
於琉球的宮古群島、八重山群島(內繪有與那國島、石
垣島、白廣島)。由盛恩頤親註釣魚台地理圖說指出釣
魚台三島:「向無居民,為臺灣北部漁民棲息之地,雖
歸我家,亦僅採藥而未加經營。盛恩頤還提及,盛家曾
根據曾李鼎元(出使琉球使者趙文楷之副使)之<使琉球
錄>,於清末派人登島步測,有關圖稿藏於盛氏家中之
愚齋圖書館。民國六十二年底,時年五十六歲的盛毓貞
(徐逸),終於決定將釣魚台「產權」與所藏之檔案文件
悉數捐贈國家,並由國代于斌、端木愷等署名見證。
:「台灣外海有三小島曰釣魚台、黃尾嶼與赤嶼,皆無
人荒島,見於出使琉球使者趙文楷介山公之記述。」、
「皇上以此三島贈與汝祖,作為採藥之用,詔書猶在家
中,並有圖說,茲寄汝望汝能設法前往一看,但如有危
險則不可往。」另一件以水墨繪成釣魚台三小島的地理
關係,圖中在釣魚台以南、基隆以東處,亦詳列目前屬
於琉球的宮古群島、八重山群島(內繪有與那國島、石
垣島、白廣島)。由盛恩頤親註釣魚台地理圖說指出釣
魚台三島:「向無居民,為臺灣北部漁民棲息之地,雖
歸我家,亦僅採藥而未加經營。盛恩頤還提及,盛家曾
根據曾李鼎元(出使琉球使者趙文楷之副使)之<使琉球
錄>,於清末派人登島步測,有關圖稿藏於盛氏家中之
愚齋圖書館。民國六十二年底,時年五十六歲的盛毓貞
(徐逸),終於決定將釣魚台「產權」與所藏之檔案文件
悉數捐贈國家,並由國代于斌、端木愷等署名見證。
盛恩頤家書內容與釣魚台地圖至少可以說清楚一件
事,即民國以前釣魚台不僅已是臺灣漁民的作業地點,
還是中國主要醫療業者的藥材採集地。漁業活動也好,
藥材採集也好,均屬社會經濟活動,亦即釣魚台是中國
早期的固有經濟活動區域。當此臺灣籍的漁船在釣魚台
群島與宮古群島之間的海域,動不動就被日本的艦艇強
行扣押之際,可知在正常的情形之下,臺灣不能不保有
琉南與釣魚台列島的主權。連無人居住且有我國人所有
權狀的釣魚台列島都絲毫沒有退讓之意的日本,終有一
天要自食苦果。
事,即民國以前釣魚台不僅已是臺灣漁民的作業地點,
還是中國主要醫療業者的藥材採集地。漁業活動也好,
藥材採集也好,均屬社會經濟活動,亦即釣魚台是中國
早期的固有經濟活動區域。當此臺灣籍的漁船在釣魚台
群島與宮古群島之間的海域,動不動就被日本的艦艇強
行扣押之際,可知在正常的情形之下,臺灣不能不保有
琉南與釣魚台列島的主權。連無人居住且有我國人所有
權狀的釣魚台列島都絲毫沒有退讓之意的日本,終有一
天要自食苦果。
註:3
陳紀瀅<瞭解琉球>第121頁云:「琉球人自稱其國名
讀音為『屋其惹』。」「惹」義猶「人」,「屋其」音
近「揚子(江名)」、「沃焦(島名)」,長江出海口一帶
的吳江、揚中、安吉、武進、儀徵、湖州等,是其出海
的前哨站,長江別名揚子江。
讀音為『屋其惹』。」「惹」義猶「人」,「屋其」音
近「揚子(江名)」、「沃焦(島名)」,長江出海口一帶
的吳江、揚中、安吉、武進、儀徵、湖州等,是其出海
的前哨站,長江別名揚子江。
<文選‧養生論>注引司馬彪說:「尾閭-----在扶桑
之東,有一石方圓四萬里、厚四萬里,海水注者無不盡焦
,故名沃焦。」
之東,有一石方圓四萬里、厚四萬里,海水注者無不盡焦
,故名沃焦。」
<莊子‧秋水篇>成立英疏引<山海經>曰:「羿射九
日,故名沃焦。」
日,故名沃焦。」
「尾閭」音叶「倭奴」,「扶桑」是朝鮮半島東南
角「釜山」的對音,故傳說云「日出扶桑」。
角「釜山」的對音,故傳說云「日出扶桑」。
琉球的王城「首里」音近「守禮」,明神宗萬曆七
年因「首里」之諧音,而頒贈以「守禮之邦」扁額。「
首」音近「石」又音近「四」,故傳說附會云有一石方
圓四萬里、厚四萬里。又因「沃焦」的字義,附會曰「
羿射九日,下為沃焦;海水注者,無不盡焦。」。
年因「首里」之諧音,而頒贈以「守禮之邦」扁額。「
首」音近「石」又音近「四」,故傳說附會云有一石方
圓四萬里、厚四萬里。又因「沃焦」的字義,附會曰「
羿射九日,下為沃焦;海水注者,無不盡焦。」。
日本人因「屋其惹」以日式的讀法作「Okinawa」,
復以此音找出同訓讀的「沖繩」二字,所謂的「沖中之
繩,流中之虯」均屬望文生義者也。
復以此音找出同訓讀的「沖繩」二字,所謂的「沖中之
繩,流中之虯」均屬望文生義者也。
余曾將日本縣名、舊日國名,製作了一份叶音統計
表,數量最多的前五名,依次為(一)汪芒(二)裕固(三)粟
末(四)沃沮(五)新羅的叶音,而此沃沮、新羅則分別為
沃焦、首里的叶音,可見琉球的土著與組成大和民族的
骨幹,血緣上十分接近,均為中華民族的近親。
表,數量最多的前五名,依次為(一)汪芒(二)裕固(三)粟
末(四)沃沮(五)新羅的叶音,而此沃沮、新羅則分別為
沃焦、首里的叶音,可見琉球的土著與組成大和民族的
骨幹,血緣上十分接近,均為中華民族的近親。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