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日本書紀]記載,日本始建國者(即神武天皇)
初居日向狹野,稱「狹野尊」。神武天皇年45歲時自日
向起舟師,北至筑紫國崗水門,東返至安藝國,居於埃宮,
又東徙入吉備國起高島宮,居三年,備舟楫蓄兵食,欲一
舉而平列島。舟師補充後,大舉東征,舳艫相接,師進至
熊野荒板津登陸,經過一番激戰遂平中洲。安藝國即今
廣島縣(Hiro Shima),日本語謂廣曰,音近客家話所
謂之「甌駱」,甌駱則音叶「倭奴」,日本早期之國號實
源於此。和歌山(Wakayama)、若狹灣(Wakasawan)皆在
大和附近,日本語倭與和同訓讀,<書.堯典>:「曰若稽古
帝堯。」<唐韻,集韻>:「蚎,與同。」<直音>:「蚎同
。」<正字通>:「間同閒。」日通作月,日本語謂日曰
,「曰若」即日本語謂「彼」之「」,與福州話發
語辭的「ㄏㄧ ㄋㄛ\」,及閩南語發語辭的「ㄏㄧㄣ
 ㄌㄜ」,故倭乃成為日本長期之國號。
    廣島雖稱為島,但其實並不是島,日本非島而名曰島
之地名甚多,如德島、福島、渡島、高島、島根、鹿兒
島,日本語謂島曰「」、謂隅曰「」,實即薩滿
、羨門、玄冥、下謀、粟末、三苗、說媚音轉,說又音
悅,薩滿又音轉為濊貊(Yemark)、瘞薶、閹茂、繹幕、
峨嵋、雲門、雲夢、阿美、雅美、,日本語謂山曰
,故日本亦特多與山有關之地名,如山口、山形、山
梨、檜山、富山、岡山、和歌山等,其實皆由音生義。
青森(Aomori)、根室(Nemuro)尾音與牟婁、美濃皆音近
蓬萊,倒裝為留萌(Rumo),此或即「蓬萊神山」仙話之源
頭。日本之地名以音寫字,或從音讀,或從訓讀,故易於
矇蔽真象,茍明乎此彼即無所遁形矣!如山形(Yamagata)
、新潟(Nigata)尾音相同,皆音叶皋陶,又如安藝與秋田
之「秋」均讀曰,與隱歧(Oki)、壹岐(Iki)、愛知
(Aichi)、伊豆(Izu)、石川之「石」(Ishi)等皆伊耆音
轉,倒裝為紀伊(),而伊耆與Waka(和歌)、Oka(岡)
、Fuku(福岡、福井、福島之福)之音又相去幾何?
    日本又特多與川有關之地名,如上川、石川、香川
、神奈川等,日本語謂川曰,與鹿兒島(Kagoshima)
之鹿兒、加賀(Kaga)皆音叶句吳,倒裝即是Waka。日本
又多冠以長、高、宮、本、崎等之地名,Naga(長)音叶
、女媧,倒裝為Kana(神奈);Taka(高)、Toku(德)、
Tochi(木之)音叶篤加與突厥,Gata為其倒裝;Miya
(宮)、Mie(三重)音叶馬雅、閩越(閩甌)、靺鞨,倒裝為
Ehime(愛媛)、濊貊;Moto(本)音叶冒頓或拔都,倒裝為
頭曼、埼玉之「玉(Tama)」;Saki(崎或岬)、Saka(阪)
、Saga(佐賀)、Shiga(滋賀)等皆音叶薩開,倒裝為釧路
(Kushiro)之釧、高知(Kochi)、交趾、姑蘇,而Kochi實
又音叶韓國東南方的小島「巨濟(Koje)」。
    富士(Fuji)音叶伏犧,倒裝為歧阜(Gifu),伏犧音轉
為扶餘,倒裝為岩手(Iwate)之前二音。振(Iburi)、
伊萬里(Imari)、青森(Aomori)與網走(Abashiri)、茨
城(Ibaraki)前二音皆音近汪芒;振(Iburi)、伊萬里
(Imari)、青森(Aomori)的後二音與振首府「Muroran
室蘭」的前二音皆音近「馬來」。十勝(Tokachi)與日
高(Hidaka)為鄰,兩處地名皆與「篤加」有關,而十勝尾
二音Kachi又叶音Kochi。大隅(Osumi)、渡島(Oshima)
、石見(Ishimi)等實乃一音之轉;和泉(Izumi)音近出雲
(Izumo)。網走(Abashiri)與釧路(Kushiro)之末二音與
後志(Shiribeshi)、空知(Sorachi)、靜岡(Shizuoka)之
前二音俱音叶首里、新羅,倒裝為山梨之「梨(Nashi)」
。雙音節者較易追溯源頭,多音節地名所衍之音可能另
有他義(如「Iburi」的「ri」或即人之義),或者兼併以
後之結果,然則「長野(Nagano)」自有「倭奴」之音在
其中,「名古屋(Nagoya)」則女媧與句吳之合音也。
    能登(Noto)音叶臨屯;佐渡(Sado)、仙臺(Sendai)
皆音叶玄菟;奈良(Nara)音叶樂浪;石狩之「狩(Kari)」
音叶高麗;陸奧(Mutsu)音叶滿洲;宗谷(Soya)音叶室韋;
千葉(Chiba)音叶鏡泊、占婆;鳥取(Totori)末尾二音音
叶橐離、鐵利,倒裝為Noto;吉備(Kibi)、神戶(Kobe)與
上川之「上(Kami)」皆音叶即墨、吉蔑,又音轉為高棉
、高密、蓋牟、蓋馬(Koma)、群馬(Gunma)、熊本之熊
(Kuma)。除安藝國外,高知縣亦有安藝與安藝川;日本有
多處福岡皆音叶回鶻,音轉即裕固,又倒裝即句吳。山形
(Yamagata)縣東北的岩手縣亦有地名山形;琉球八重山
諸島有島名宮古(Miyako),岩手縣亦有地名宮古;滋賀縣
有野洲(Yasul),倒裝為Soya,臺灣苗栗縣的後龍鎮原為
道卡斯族後社,社民自稱Yassu,音叶野洲,後音叶倭
奴與匈奴。日本原住民與琉球、臺灣、韓國、東南亞及
中國東北方民族實同一源流,其血緣尤其與吳、越地區
最為相近,兩地往來素稱密切。山東半島與日本的關係
亦不容忽略,安期生與安期島之仙話即源自隱歧。
    伊豆(Izu)、Yasul音甚接近蝦夷(),此音與壹
岐(Iki)島,及琉球人自稱的「屋其惹」又甚接近瀛洲;
扶桑似即韓國南部的釜山之音轉,方丈似即弁辰或百濟
音轉,伊豆南方的八丈島(Hachijo),其尾音與韓國南方
大島濟州(Jeju)叶音,八丈實亦音叶方丈(按:Hachi又音
叶Fuji,倒裝為Gifu,又音轉為chiba,此所以富士山之西
有岐阜、東有千葉、南有八丈也,或云富士山義即不死
之山者,乃臆想耳。沃沮、勿吉音轉為赫哲,富士山無寧
視之為赫哲之山)。女媧、瑯琊、弄瓦(生女)及其倒裝
的甌駱、倭奴、瓦弄(西康地名),乃最古老之圖騰名,亦
即最古老之部族名,而倭奴倒裝即為日本(),國名
雖更改,換湯不換藥。熊本、熊野、熊谷皆冠以熊名,熊
襲族實後起之秀,儼然為日本列島之盟主,觀大和朝廷與
熊襲鬥爭之劇烈,設無外力之介入,以倭奴本族之力,實
不足以一統列島,故日本之神武天皇非徐巿莫屬也(按:
徐巿[福]音叶神武)!
    日本史學界素不採信徐巿東渡之事,然而事實勝於
雄辯,這一段史實早該公諸於世,而無須再有任何隱諱!
徐巿其人,玩弄專制帝王於股掌之中,借暴君之力資其建
國,真不世出之英傑也!徐巿蓋先取廣島為家,其由中國
大陸航向日本登陸之處,葉經衛挺生教授考證出為壇浦
或壇之浦(),乃下關海峽東口北之稱,亦即「
亶洲」一名之由來。源、平之壇浦大會戰即發生於此,
大致為早瀨戶之東北,至滿珠島沿岸之總名,乃自長府
迄於早之總稱,對岸豐前之東有田野浦與壇浦相向對
立。日本語田野浦讀與田之浦同音,田古音又同亶,國語
「陳」,閩南語音「亶」、日本語音「」,卦位東方
曰震,震旦、螴蜳分化出神、旦或陳、東二音,<玉篇>:
「,古文陳字。」<正字通>:「,與陳同。」<集韻>:
「敶,亦作,通作陳;,音申義同。又,與伸同,申也。
」嫀又音申義同,秦與陳皆和申有關,陳音近秦,故亶洲
亦即是秦洲,稱曰秦洲猶如今海外華僑之稱唐人街,示不
忘本焉。神與旦同,<禮.郊特牲>:「所以交於旦明之義
也。」中國又名震旦實由於秦之一統華夏。
    <隋書.倭國傳>云:「上遣文林郎裴清使於倭國,度
百濟,行至竹島,南望聃羅國,經都斯麻國,迴在大海中。
又東至一支國,又至竹斯國,又東至秦王國,其人同於華
夏,以為夷洲,疑不能明也。」裴清使倭路線,今仍歷歷
可考,其所謂秦王國之地望,與壇浦正相吻合(按:本州自
下關至琵琶湖間之山脈名為「中國山脈」,不啻說明這
個地帶正是徐福所建之倭奴國最初的本據)。日本語浦
()音近倭奴,音叶青海省敖勞、鄂拉、鄂陵、阿蘭
、烏蘭、烏麗、化隆、阿拉爾,以及西康省的俄洛、玉
隆、雅礱、無量、洼里等,二省乃中國內陸最封閉的省
份,而獨多這類最原始的地名;東北的依蘭、洮南、烏蘭
(山名)、阿倫(河名)、雅魯(河名)、兀納(嫩江)、鴨綠
(江名)等亦音叶倭奴,又音轉為鶴立、海倫、呼蘭、黑
龍(江名)、虎林、輝南、桓仁、海龍、和龍、呼倫(池
名)、海拉爾等,清中葉前的東北亦猶甚封閉;臺灣原住
民的曲子以「歡聚歌」為例:「 Na I Ya Lu Wan Na ,
 I Ya Na Ya O Hay ; Na I Ya Lu Wan Na , I Ya Na
 Ya O 」,由頭至尾無不都在女與媧打轉。徐巿在與秦
始皇周旋期間,曾多次入海,對當時三島形勢、各族強弱
必已十分清楚,故刻意避開當時最強盛的Kuma一族,羈縻
較微弱落後的倭奴,經過一番整頓,待童男女茁壯,始發
兵東征,但其兄仍不免中流矢身亡。徐巿之所以必東征,
蓋有必要先解除後顧之憂,庶免腹背受敵耳!
    前駐日大使館文化參事宋越倫先生所著<中日民族
文化交流史>中,於徐巿率三千童男女並五穀百工等東渡
日本之事,絲毫未置一辭,想必是有所忌諱,但其非比尋
常的眼光,卻也能夠看出日本與吳越地區那血濃於水的
密切關係,以及中國歷朝各代流徙入三島的所謂「歸化
人」集團,對於日本所發揮之令人難以想像的影響力,並
且大膽提出「華南地區為日本石器時代人的故鄉」的見
解。余曾將<魏志.倭人傳>中所列國名,及日本當今全國
縣名,製成一份叶音表,結果發現以「Yama」的叶音佔第
一多數,「Yama」音近「愛門」及韓語「濊貊」(按:鮮
卑別部,居遼東塞外的『宇文(Yumen)』氏,其英語譯音
音近『Yama』,今閩南語讀音猶音近『Yumen』),在滿清
的文獻裡,稱東北的達呼爾族為愛門,而達呼爾人正由於
其住屋的正門形狀,酷似日本人神社的「鳥居」,而且有
服從的天性,各部落的酋長非常有權威,並且遠較其他的
通古斯人具有清潔的習性,故有與日本人源出一系的猜
測。「Yama」又音近「雅美」、「阿美」,雅美族人的
丁字褲,及阿美族人的相撲,與日本人同具久遠的傳統。
<魏志.倭人傳>所載女王國之都「邪馬臺(Yamado)」的
前二音節音叶「愛門」,其尾音恰音近「倭」的訓讀,此
地名擬以「大倭」或九州筑後的「山門」郡均出於附會
。余又製作有一份「日本昔日國名叶音表」,結果發現
以「沃沮」的叶音佔第一位,沃沮在東北本為濊貊的近
鄰,但並無任何一組音佔絕對多數,故在秦之前並不相統
屬。日本之所以有今日優秀之國民,正由於在其原有的
基礎上,有不斷的新血輪之加入,猶如今日臺灣之富庶繁
榮,不免要歸功於大陸來臺人士,與臺灣本土人的共同攜
手合作。日本與英國有驚人的相似之處,兩國分別處於
歐亞大陸的東西邊陲,不十分寬闊的海峽,卻對其國家的
安全防衛,提供了絕佳的保護,並且方便於吸收大陸上較
先進的文明,更幸運的是有餘裕去蕪存精改良發展,此所
以此二國近代能分別在東西兩洋稱雄也!
按:
    衛聚賢<中國人發現美洲提要>第三篇四十五徐福條
下云:「<史記>說到秦始皇所以亡國有三大原因,一為築
長城,二為征南越,三為徐福出海。但築長城用了三十萬
人,征南越用了五十萬人,不應以徐福率了『數千人』,
而與三十萬人、五十萬人同作為亡國條件之一,這次的
二十四萬人如說成是徐福出海,在人數的比例上差不太
遠,也是構成亡國原因之一。換句話說,<海空智藏經>所
言當係徐福的故事。」、「道藏中有一部<海空智藏經>
說中國有一次製造新船,運送二十四萬人出海,共分三隊
:用大船的一隊是十萬人,在中途一個島上登陸。用中船
的一隊是九萬人,也在中途的一個島上登陸。用小船的
一隊是五萬人,到了距離中國十萬里的地方才登陸。」
所言秦始皇亡國三大原因,以徐福出海所統率人數與其
他兩則不成比例,此說頗有見地。此外,「再從秦始皇給
徐福的五穀種籽和百工,乘坐的「樓船」(戰艦),並給予
「連弩」(重武器)和「善射者」,是武裝殖民所使用,對
神仙是用不著的。」也顯見其見解不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黃 潛龍 的頭像
    黃 潛龍

    中外史地大翻案

    黃 潛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