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山先生在《由三代都邑論其民族文化》一文中,
下一結論云:「夏后氏起自今山西省西南隅,渡河而南
,始居新鄭密縣間,繼居洛陽,展轉遷徙,東至于河南
陳留、山東觀城,北至于河北濮陽,西至於陜西東部,
蹤跡所至,不越黃河兩岸,其方向自西徂東,顯然中國
固有之民族也。」次言殷人、繼言周人:
    ------「殷人起自今河北省泜水流域,其游牧所至
,北抵燕薊易水,南抵商邱,東抵鄒魯,西抵河內武陟
,其蹤跡大抵沿衡漳黃河兩故瀆逐漸南下,顯然東北民
族,燕亳山戎之類也。」
    ------「周人起自隴右,展轉而至栒邑岐下,入于
豐鎬,更伐崇作洛,居有夏之故居,其蹤跡初沿溼渭而
達于河,繼沿河東進,北征燕薊,南征蠻荊淮夷,東征
徐、奄,匍有諸夏,顯然西北民族戎狄之類也。」
    有了「后土」音叶「福德」,以及「黃帝」倒裝為
「帝鴻」的啟發,「夏后」一詞自不得作「有夏之后」
解。然「夏」字之音韻實有甚大之變化空間,《讀書雜
志》〔荀子.榮辱篇〕「君子安雅」條云:「雅讀為夏
,夏謂中國也,故與楚越對文。儒效篇:『居楚而楚,
居越而越,居夏而夏。』是其證。古者夏、雅二字互通
,故〔左傳〕齊大夫子雅,〔韓子.外儲說.右篇〕作
子夏。」又,《釋名》:「夏,假也。」《史記.秦始
皇本紀》:「使蒙恬渡河,取高闕陽山北假中。」《水
經注》曰:「高闕以東,夾山帶河,陽山以往,皆北假
也。」假、夏古字通,《逸周書.王會篇》云:「正北
大夏。」秦始皇琅邪臺刻石辭云「北過大夏」亦即此。
又,夏、下同音,陳第《古音考》云:「下與吳同。」
而「吳」音近「雅」;「夏」音「下」,又音「暇」、
音「荷」、音「互」皆一音之轉,又音「賈」則顯然分
化自古複音語。「賈」音「假」又音「嘏」,今閩南語
「假」猶音同「賈」,而「下」亦音近「假」。
    故,「夏后」音叶「夏侯(複姓)」、「少昊(古帝)
」、「羲和(神名)」、「司寒(神名)」、「翕侯(酋號)
」、「朔方(地名)」、「邡(地名)」、「上杭(地名)
」、「祥符(地名)」等,倒裝為「伏戲或伏犧(古帝)」
、「華胥或赫胥(古帝)」、「放勳(堯之稱號)」、「哈
散(酋號)」、「渾邪(王號)」、「歡斯(複姓)」、「桓
雄(王號)」、「華夏(地名)」、「番須(地名)」、「膚
施(地名)」、「鳳翔(地名)」、「負黍(地名)」、「釜
山(地名)」、「扶桑(地名)」、「虖勺(地名)」、「河
僊(地名)」、「鄜畤(祭名)」等。傳說稱伏犧氏曰「太
昊」、金天氏曰「少昊」,皆屬記音非即以太少分先後;
《前漢書.房中歌》註韋昭曰:「西方太昊也。」《爾
雅.釋天》云:「夏為昊天。」「夏后」與「少昊」殆
同一名之二寫,而顯然有自西徂東之勢,但傳說伏犧都
陳,為風姓之祖,羲和更被置於東海之外。
    「夏后」又音轉為「軒轅(古帝)」、「豨郼(古帝)
」、「蓨魚(氏族)」、「豕韋(氏族)」、「四嶽(氏族)
」、「沙壹(古帝)」、「散宜(氏族)」、「單于(汗號)
」、「鮮虞(國名)」、「鮮于(複姓)」、「獯鬻或薰育
或玁狁或獫狁(族名)」、「三危(山名)」、「熊耳(山
名)」、「玄武(神名)」、「湘娥(神名)」、「徐聞(地
名)」、「碎葉(地名)」、「謝(國名)」、「西夜(國
名)」、「仙遊(地名)」、「盱(地名)」、「商於(地
名)」、「駟望(縣名)」、「新野(地名)」、「上虞(地
名)」、「孫陽(複姓)」、「鮮陽(複姓)」、「戲陽(複
姓)」、「索陽(複姓)」、「咸陽(地名)」、「山陽及
山陰(地名)」、「夏禹(古帝)」,《帝繫》云堯娶散宜
氏,而史載夏代是繼堯舜之後所建立的朝代。
    「軒轅」又倒裝為「有熊(古帝)」、「有娀(氏族)
」、「有莘或有侁(氏族)」、「虞舜(古帝)」、「堯舜
(古帝)」、「烏孫(國名)」、「越裳(氏族)」、「伊循
(國名)」、「安息(國名)」、「貳師(城名)」、「偃師
(地名)」、「聞喜(地名)」、「烏什(城名)」、「越嶲
(地名)」、「吳興(地名)」、「鹽山(地名)」、「王險
(城名)」、「無錫(地名)」、「恩施(地名)」、「鞍山
(地名)」、「愛新(複姓)」等,《詩.商頌.長發》:
「有娀方將,帝立子生商。」;《詩.周頌》:「在洽
之陽,在渭之涘,於周於京,纘女維莘。」此文王之妻
也;《世本》云鯀娶有莘氏女;《呂氏春秋》云有侁氏
女採桑,得嬰兒于空桑,母居伊水,命曰伊尹。有娀或
有莘顯然乃較夏、商、周更早入居中原的氏族,軒轅與
有熊在傳說中且依附於民族始祖─黃帝。
    「夏后」又音轉為「榆罔(古帝)」、「伊尹」、「
夷羿或奡羿(古帝)」、「宇文(氏族)」、「完顏(氏族)
」、「畏兀(族名)」、「揚越或於越(國名)」、「歐冶
(複姓)」、「歐陽(複姓)」、「餘姚(地名)」、「烏丸
(族名)」、「五阮(地名)」、「延安(地名)」、「野王
(地名)」、「越繇(王號)」、「運奄(地名)」、「義烏
(地名)」、「義陽(地名)」、「義安(地名)」、「佚陽
(地名)」、「漁陽(地名)」、「酉陽(地名)」、「葉陽
(地名)」、「安陽(地名)」、「雲陽(地名)」、「宜陽
(地名)」、「維陽(地名)」、「武陽(地名)」、「武夷
(山名)」、「無夷(水神)」、「阿瓦(城名)」、「王屋
(山名)」、「葉榆(地名)」、「鄢郢(地名)」、「余吾
(水名)」、「伊吾(地名)」、「禺淵或虞淵(地名)」、
名)」、「禺銕或嵎峓(山名)」、「語兒或禦兒(侯名)
」、「陽武(地名)」、「陽紆(山名)」、「甌越(族名)
」、「有虞(氏族)」等,又音轉為「后羿(古帝)」、「
馮夷(水神)」、「夫餘或扶餘(族名)」、「華陽(地名)
」、「鳳陽(地名)」、「海陽(地名)」、「阜陽(地名)
」、「觟陽(複姓)」、「淮陽(地名)」、「范陽(地名)
」、「淮陰(地名)」、「華陰(地名)」、「汾陰(地名)
」、「分宜(地名)」、「馮翊(地名)」、「枌榆(地名)
」、「轅(山名)」、「豗隗(古帝)」、「鄜衍(祭名)
」、「渾庾(族名)」、「杭愛(山名)」、「呼衍或呼延
(複姓)」、「皇娥(少昊母)」等,倒裝為「娥皇(舜妃)
」、「阿衡(官名)」、「烏桓(族名)」、「窳渾(族名)
」、「野狐(嶺名)」、「閼胡(氏族)」、「烏滸(河名)
」、「葉護(酋號)」、「葉赫(部名)」、「衛輝(地名)
」、「璦琿(地名)」、「餘杭或禹航(地名)」、「禹父
(古帝)」、「玉皇(神名)」、「蕪湖(地名)」、「魚鳧
(古帝)」、「吳回(古帝)」、「無懷(古帝)」等,因此
傳說「越」為「禹」後;盪舟的奡及善射的羿實一名之
分化;「伊尹」是否為商之臣實甚為可疑;傅斯年先生
《夷夏東西說》云「羿為東方主」,西方的嬴秦與東北
的夫餘卻均有始祖吞鳥卵而生的神話。
    「咸陽」音叶「沁[音ㄕㄣ\又音ㄑㄧㄣ\]陽(地名)
」,又音轉為「長安(地名)」、「成陽(地名)」、「曲
沃(地名)」、「曲阿(地名)」、「曲遇(地名)」、「蒼
梧(地名)」、「潮陽(地名)」、「厹由(國名)」、「蚩
尤(古帝)」、「乞顏(氏族)」、「淳維(古帝)」、「淳
于(複姓)」、「昌意(古帝)」、「青陽(古帝)」、「常
儀或嫦娥(神名)」、「朐衍(地名)」等,又音轉為居延
(海名)」、「中衛(地名)」、「居庸(關名)」、「嘉峪
(關名)」、「昭武(城名)」、「鍾吾(地名)」、「鍾武
(地名)」、「章武(地名)」、「嘉魚(地名)」、「嘉應
(地名)」、「建陽(地名)」、「建甌(地名)」、「晉陽
(城名)」、「揭陽(地名)」、「朝陽(地名)」、「朱崖
(地名)」、「江陰(地名)」、「烝陽(地名)」、「涇陽
(地名)」、「中原(地名)」、「犍為(地名)」、「朱鳶
(地名)」、「鉅野(地名)」、「寘顏(山名)」、「金微
(山名)」、「子陽(複姓)」、「周陽(複姓)」、「朱陽
(複姓)」、「諸御(複姓)」、「縉雲(氏族)」、「中央
(氏族)」、「濁繇(氏族)」、「鬷夷(氏族)」、「咎繇
(古帝)」、「中衍(古帝)」、「中(古帝)」、「九嶷
(山名)」、「顓臾(國名)」等,又倒裝為「陽翟(地名)
、「郁郅(城名)」、「武進(地名)」、「望江(地名)」
、「儀徵(地名)」、「雩(地名)」、「沃焦(島名)」
、「沃沮或勿吉(族名)」、「焉支或胭脂(山名)」、「
兀者(衛名)」、「案祖(神名)」、「俞紒(國名)」、「
揚子(江名)」、「有祖(神名)」、「翁仲(神名)」、「
月氏(國名)」、「禺京或禺疆(神名)」,音轉為「伊耆
或伊祈(氏族)」、「羊腸(地名)」、「伊闕(地名)」、
「義渠(地名)」、「陽城(地名)」、「陽曲(地名)」、
「武丘(地名)」、「雍丘(地名)」、「烏巢(地名)」、
「榆次(地名)」、「焉耆(地名)」、「尉遲(複姓)」、
「有巢(古帝)」等。《白虎通.姓名篇》引刑德放:「
禹姓姒氏,祖昌意以薏苡生。」「薏苡」音叶「有虞」
這一組音;《史記》云匈奴之祖曰「淳維」,蓋「單于
」之音轉;「中原」的叶音地名在中國本部十八省,其
數目實居於第一多數,可見這個族群甚具活力,且曾長
期保有優勢。「咎繇」又音叶「九五」、「君王」;「
有熊」又音叶「元首」、「萬歲」;「伏犧」又音叶「
皇上」,可見這幾個族群影響中國之深遠。
    「夏后」又音轉為「參胡(氏族)」、「重華(舜名)
」、「乾荒(古帝)」、「陳酆(氏族)」、「乞伏(複姓)
」、「翠亨(地名)」、「疇華(地名)」、「曲阜(地名)
」、「滄海(郡名)」、「清河(地名)」、「芝罘(地名)
」、「諸馮(地名)」、「贊皇(地名)」、「嘉禾(地名)
」、「主父(複姓)」、「造父(秦趙之祖)」等,倒裝為
「后稷(周祖)」、「和卓(酋號)」、「寒浞(部酋)」、
「葷粥(族名)」、「訶(國名)」、「呼揭(國名)」、
「赫哲(族名)」、「壺涿(山名)」、「讙朱(部酋)」、
「荷澤(地名)」、「河宗(氏族)」、「幵(地名)」、
「蠔鏡(地名)」、「夫鐘(地名)」、「房鍾(地名)」、
「富春(地名)」、「福清(地名)」等,傳說舜生於諸馮
、葬於蒼梧;自古中華即為禹域之稱號。
    《前漢書.古今人表》:「咎繇即皋陶。」「咎繇
又音轉為「攻吳或句吳(國名)」、「高郵(地名)」、「
贛榆(地名)」、「鬼閻(地名)」、「高要(地名)」、「
句繹(地名)」、「賈汪(地名)」、「句陽(地名)」、「
貴陽(地名)」、「姑衍(地名)」、「梗陽(複姓)」、「
高陽(複姓)」、「公冶(複姓)」、「古冶(複姓)」、「
鯀禹(古帝)」、「昆吾(氏族)」,倒裝為「夷鼓(部酋)
」、「允格(部酋)」、「烏莞(地名)」、「鹽官(地名)
」、「陽穀(地名)」、「冤句(地名)」、「餘干(地名)
」、「汪古(部名)」、「裕固(族名)」、「武功(山名)
」、「禺(神名)」等,《國語》:「夏之興也,祖融
降於崇山。」「祖融」似即「祝融」;《禮.祭法》:
「夏后氏亦禘黃帝而郊鯀。」又,「有虞氏祖顓頊而宗
堯,夏后氏祖顓頊而宗禹,殷人祖契而宗湯,周人祖文
王而宗武王。賈誼曰:祖有功、宗有德也。」;《逸周
書.嘗麥解》:「皇天哀禹,賜以彭壽,思正夏略。」
《詩.商頌.長發》:「韋顧既伐,昆吾夏桀。」李宗
侗先生《中國古代社會史》中,以其敏銳的史眼覺察出
祝融八姓與夏后氏的密切關係,「姒」、「以」合成「
豕韋」一音,姓從女、生,「豕韋」似即夏后之母族。
「鯀禹」音近「昆吾」,故昆吾「己」姓,而《史記正
義》引〔帝王世紀〕云「修己」:「吞神珠薏苡,胸坼
而生禹。」鯀、禹本一音之分化,後人遂誤以鯀為禹之
父,又因「夏禹」一名,遂以為禹乃夏后啟之父,傅斯
年先生《夷夏東西說》云:「春秋以前書中,但稱禹不
稱夏禹,------自啟以後方稱夏后。啟之一字蓋有始祖
之意,漢避景帝諱改為開,足徵啟字之詁。其母系出于
塗山氏,顯見其以上所蒙之禹若虛懸者。」有關「禹」
的傳說,實諸多相關叶音的結合體。
    《繹史》引〔隋巢子〕:「禹治洪水,通轅山,
化為熊,塗山氏見之,慚而去,至崇高山下,化為石,
禹曰歸我子,石破北方而生啟。」「轅」見前所列「
后羿」叶音;《楚辭.天問》:「禹之力獻功,降省下
土四方,焉得嵞山女而通之於台桑?」「台桑」、「嵞
山」一音之轉,「降省下四方」似與「禹敷下土方」同
一出典;《史記.六國年表》:「孟子曰禹生於石紐,
西夷之人也。」而《淮南子.脩務訓》曰「禹生於石」
、〔氾論訓〕曰「死而為社」,《吳越春秋.越王無余
外傳》則曰:「鯀娶于有莘氏之女,名曰女嬉。」「女
嬉」倒裝為「石紐」,省音為「石」,又音轉為「社」
;《國語.晉語》:「昔者鯀違帝命,殛之於羽山,化
為黃熊,以入於羽焉。」「黃熊」為「夏后」之倒裝,
「禺淵」音近「羽淵」,「有莘」音轉為「羽山」,音
訛的傳說附會正是神話的本質。
    《帝繫》載:「顓頊娶于縢奔氏,縢奔氏之子謂之
女祿氏,產老童。老童娶于竭水氏,竭水氏之子謂之高
緺氏,產重黎及吳回,吳回氏產陸終。」「緺」音「媧
」,而「媧」音「蝸」又音「蛙」,故「高緺」一方音
叶「高陽(古帝)」,一方音叶「骨(氏族)」、「鬲昆
(族名)」、「廣固(地名)」、「共工(古帝)」等,《史
記.五帝本紀》:「帝顓頊高陽氏。」《淮南子.天文
訓》:「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
《史記.三皇本紀》:「共工氏------乃與祝融戰,不
勝而怒,乃頭觸不周山。」王孝廉先生《中原民族的神
話與信仰》早懷疑「共工」與「鯀」實在是一個水神的
分化。《山海經.海內北經》:「舜妻登比氏。」「登
比」音叶「縢奔」;「禹父」音叶「吳回」;「顓頊」
音叶「竭水」,倒裝為「修己」;《帝繫》:「陸終氏
娶于鬼方氏,鬼方氏之妹謂之女隤氏產六子,------其
二曰惠連,------其四是為云鄶人,------其六曰季連。
」「賈汪」音轉為「廣漢(地名)」、「光化(地名)」、
「開封(地名)」、「高華(地名)」、「高附(國名)」、
「康回(古帝)」、「鬼方(氏族)」;「女隤」音叶「老
童」;「惠連」音叶「鄶人」;《吳越春秋.越王無余
外傳》:「禹因娶塗山,謂之女嬌。」「女嬌」音叶「
陸終」,倒裝為「祝融」、「季連」、「重黎」,祝融
八姓的先祖由於音訛已出現記憶上的重複,夏朝以上的
上古史要耙梳清楚真是談何容易?
    「夏后」又音叶「粟廣(地名)」、「少廣(地名)」
、「桑乾或涫(河名)」、「香港(地名)」、「沙蓋或
薩開(族名)」、「蛇口(地名)」、「畬客(族名)」、「
韶關(地名)」、「少康(古帝)」、「上官(複姓)」、「
司空(複姓)」、「玄圭」,倒裝為「高辛(古帝)」、「
瞽叟(舜父)」、「空桑(地名)」、「空相(氏族)」、「
公輸(複姓)」、「公西(複姓)」、「公孫(複姓)」、「
歸善(地名)」、「固始(地名)」、「崑山(地名)」、「
廣信(地名)」、「丱兮(城名)」、「垓下(地名)」、「
葛薩(族名)」、「貴霜(部名)」、「喀山(國名)」、「
哥舒(複姓)」、「姑孰(地名)」、「姑蘇(地名)」等,
《書.禹貢》:「禹錫玄圭。」;「少康中興」的故事
人人耳熟能詳;傳說高辛為畬客之祖。「玄圭」又音轉
為「禪渚(澤名)」、「三鬷(國名)」、「舒鳩(氏族)」
、「修己(禹母)」、「須句(國名)」、「損子(國名)」
、「仙居(地名)」、「上章(地名)」、「神州」、「賜
支或鮮支或析支(國名)」、「夏池或霞遲(王號)」,倒
裝為「赤縣」、「蒼舒(古帝)」、「契舜(古帝)」、「
柴桑(地名)」、「春申(地名)」、「常熟(地名)」、「
長沙(地名)」、「長勺(氏族)」、「窮桑(地名)」、「
常山(地名)」、「棲霞(地名)」、「朝鮮(國名)」、「
渠搜(國名)」、「車師(國名)」、「巨蒐(國名)」、「
中山(國名)」、「齋桑(泊名)」、「積石(山名)」、「
碣石(地名)」、「竭水(氏族)」、「績谿(地名)」、「
嘉興(地名)」、「介休(地名)」、「朱仙(鎮名)」、「
朱宣(少昊)」、「斟(國名)」、「仲孫(複姓)」、「
顓孫(複姓)」、「者舌(國名)」、「州鮮(國名)」、「
井陘(地名)」、「江夏(地名)」、「顓頊(古帝)」等,
「赤縣」與「神州」均為中國的代稱。
    「畬(ㄒㄧㄝ/ )客」又音轉為「契骨(族名)」、
「尺郭(神名)」、「成固(地名)」、「柴棍(地名)」、
「朝歌(地名)」、「成皋(地名)」、「柘皋(地名)」、
「介根(地名)」、「錦官(地名)」、「夾谷(地名)」、
「斟灌(地名)」、「秭歸(地名)」、「介圭」、「詹葛
或諸葛(複姓)」、「劍閣(地名)」、「宗膾(國名)」、
「鍾馗(神名)」、「牂牁(地名)」、「井崗(山名)」、
「結骨或堅昆(族名)」、「(魚名)」,倒裝為「高
昌(國名)」、「廣昌(地名)」、「高車(族名)」、「庫
車(地名)」、「公乘(複姓)」、「括蒼(山名)」、「亢
倉(複姓)」、「句章(地名)」、「勾注(山名)」、「孤
竹(國名)」、「姑臧(地名)」、「箇舊(地名)」、「康
居(國名)」、「客家(族名)」、「會稽(山名)」、「貴
州(省名)」、「古宗(族名)」等,「浙江」古音當讀如
「」;「斟灌」與「斟」均姒姓國;四川與浙江
分別有望帝治水及有關大禹的傳說。
    《春秋.定公十年》:「公會齊侯于夾谷。杜註:
即祝其也。」「夾谷」又音轉為「祝其(地名)」、「具
區(地名)」、「子車(複姓)」、「增城(地名)」、「蟜
其(古帝)」、「窮奇(古帝)」、「窮蟬(古帝)」、「車
臣(部名)」、「千乘(地名)」、「青城(山名)」、「千
倉(地名)」、「仇池(地名)」、「龜茲(地名)」、「蠶
叢(古帝)」,倒裝為「啟疆(帝號)」、「倉頡(古帝)」
、「屈支(地名)」、「全椒(地名)」、「九菌(國名)」
、「九真(郡名)」、「交趾(郡名)」、「甲子(港名)」
、「盩厔(地名)」、「諸暨(地名)」、「鎮江(地名)」
、「湛江(地名)」、「枝江(地名)」、「蟜極(古帝)」
、「九嵕(山名)」、「計斤(地名)」等,又音轉為「實
沈(古帝)」、「玄囂(古帝)」、「壽舒(地名)」、「沙
隨(氏族)」、「鄯善(國名)」、「鄯闡(地名)」,倒裝
為「夙沙(氏族)」、「宿松(地名)」、「肅慎(國名)」
、「西隨(氏族)」、「休循(地名)」、「仙霞(嶺名)」
、「香山(地名)」、「象山(港名)」等,李白的《蜀道
難》云:「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邇來四萬八千歲
------。」無怪乎有禹興於西羌的傳說。
    《山海經.海內北經》:「從極之淵,深三百仞,
惟冰夷恆都焉。郭注:冰夷,馮夷也,〔穆天子傳〕所
謂河伯無夷者,〔竹書〕作馮夷,字或作冰也。」「馮
夷」又音轉為「冰夷」、「冰兒」、「僰夷或擺夷或白
夷或布依(族名)」、「濮陽(複姓)」、「偪陽(複姓)」
、「博愛(地名)」、「博望(地名)」、「百越(族名)」
、「倍阿(神名)」、「屏翳(雨師)」、「寶婺(地名)」
、「寶應(地名)」、「蒲吾或番吾(地名)」、「伯益或
柏翳(古帝)」、「番禺(地名)」、「彭衙(地名)」、「
彭亡(地名)」、「平原(地名)」、「北黟(山名)」、「
白羊(族名)」、「巴顏(山名)」、「鄱陽(湖名)」等,
倒裝為「閼伯(古帝)」、「有庳(地名)」、「鄂博或敖
包(祭壇)」、「鄂畢(河名)」、「悅般(國名)」、「阿
壩(地名)」、「魏博(地名)」、「燕亳(地名)」、「陰
平(地名)」、「陽平(地名)」等,「伯益」與「后羿」
實一音的分化;傳說蜀人慕李冰氣決,凡壯健者,因名
冰兒,實則恐亦水神信仰的演化。
    《書序》:「成王既踐奄,將遷其君蒲姑。」《左
傳》、《史記》作「薄姑」,「蒲吾」又音轉為「蒲姑
或薄姑」、「僕骨(族名)」、「濮固(複姓)」、「北固
(山名)」、「勃固(地名)」、「伯鯀(古帝)」等,《左
傳.昭公九年》王使詹桓伯辭於晉曰:「我自夏以后稷
------及武王克商,蒲姑商奄,吾東土也;------肅慎
燕亳,吾北土也。」傅斯年先生《夷夏東西說》云:「
魯有亳社之遺,可知亳者乃商人最初之國號。」又云:
「『蒲姑』兩字正當『亳』之一音」,證以《左傳.哀
公十四年》宋景公曰:「薄,宗邑也。」,且《詩.商
頌》云:「相土烈烈,海外有截。」最近之海外為遼東
半島或朝鮮西北境,傅先生以為「紂歿後,殷人以亡國
之餘,猶得憑箕子以保朝鮮,朝鮮如不早在其統治之內
,甚難以亡國餘燼,遠建海邦。」故箕子之東,「只是
退保遼水之外,『從先王居』而已,猶之金亡後猶在混
同江邊保其女真族,元亡後猶在漠南保其蒙古族。」;
丁山先生《由三代都邑論其民族文化》亦謂殷人:「顯
然東北民族,燕亳山戎之類也。」以「扶餘」同出一源
的卵生神話觀之,商人最初之國號或即「燕亳」。
    《尚書‧湯誓》序云「伊尹相湯,與桀戰于鳴條之
野」,《孟子》書中有「湯放桀」之文,《國語》云「
桀奔南巢」,《史記》云「桀走鳴條,遂放而死。」則
是桀兵敗出奔,未嘗死也。《尚書‧大傳》亦稱「士民
奔湯,桀與其屬五百人南洗。」則是桀逃於外,湯未嘗
追襲之,以是謂之放也。夏之區宇佈於今山西、河南省
中,兼及陝西,而其本土在河東。《史記集解》引孔安
國曰「(鳴條)地在安邑之西」,按之《呂覽》等書記吳
起對魏武侯云:「夏桀之國,左河濟、右太行,伊闕在
其南、羊腸在其北。」則鳴條在河東應不誤。然相傳「
湯放桀于南巢」,「南巢」竟遠在盧州境,凡稍有史地
常識者皆不敢茍同,吾以為湯放桀之「南巢」應在豫西
山地伏牛山麓的「南召」,用字之異耳!
    《詩.商頌》:「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又,「
有娀方將,帝立子生商。」所謂「玄鳥」素來莫不以「
燕燕乙鳥」解之,然余以為此「玄鳥」實乃桑林、商人
、山戎、新羅、西拉雅、等之叶音所衍生的附會
,「蒲姑」於商人之關係,蓋猶「昆吾」之於「祝融」
團焉!《左傳.襄公十年》載:「宋公享晉侯於楚丘,
請以桑林。」《呂氏春秋》亦說:「立成湯之後於宋,
以奉桑林。」又說:「湯乃以身禱於桑林。」《尸子》
載:「湯之救旱地,乘素車白馬,著白衣,嬰白茅,以
身為牲,禱於桑林之野。」李宗侗先生云「桑林」是圖
騰地域化的社,表現其圖騰神話的樂舞就亦名為桑林;
殷人尚白、新羅尚白均載於史冊,臺灣的西拉雅平埔族
每逢祭典,參與祭典者皆須身著大白衣,而日本語形容
「白色的」正音叶「西拉雅」曰「」!「有娀」
音叶「愛新」、「越喜(部名)」,「覺羅」音叶日本語
酋長之稱的「甲螺」,滿洲帝室的姓氏「愛新覺羅」蓋
有愛新部酋長之義;「滿洲」音叶「鄚頡(地名)」,「愛
新」部之於「滿洲」蓋猶「耶律氏」之於「契丹」也。
從來學者於「帝立子生商」一語均輕忽的一語帶過,然
余以為「帝立」實乃「橐離」、「」之叶音。
    《論衡.吉驗篇》:「北夷橐離國王侍婢有娠,王
欲殺之。婢對曰:「有氣如大雞子,從天而下,我故有
娠。」後生子,------豬以口氣噓之,不死。------馬
復以口氣噓之,不死。王疑以為天子,------名東明,
------東明善射,王恐奪其國也,欲殺之。東明走,--
----魚浮為橋,------因都王夫餘,故北夷有夫餘國
焉。」「橐離」實音近鐵利(國名)、鐵勒(族名)、鐵驪
(地名)、鐵嶺(地名)、通遼(地名)、大賚(地名)、泰來
(地名)等與日本語謂「鳥」之「」。
    《魏書.高句麗傳》:「高句麗者,出於夫餘,自
言先祖朱蒙。朱蒙母河伯女,為夫餘王閉於室中,為日
所照,------既而有孕,生一卵,------夫餘王棄之與
犬,犬不食,棄之與豕,豕又不食,------牛馬避之,
------眾鳥以毛茹之,------有一男破殼而出,及其長
也,字之曰朱蒙,其俗言朱蒙者,善射也。------朱蒙
乃與烏引、烏違等二人棄夫餘東南走。------於是魚
並浮,為之成橋。------與朱蒙至紇升骨城,遂居焉,
號曰高句麗,因以為氏焉。」這兩個開國神話顯然源自
同一母題,而「東明」又音轉為「昭明」、「朱蒙」、
「鄒牟」、「中牟(地名)」、「即墨(地名)」、「荊羋
(國名)」、「吉蔑(族名)」,及今猶游牧於遼北、嫩江
一帶的「哲里木」盟,倒裝即是「膜晝」、「滿洲」,
蒙古語謂「箭」的「者別」實朱蒙之音轉。
    《穆天子傳》:「柏夭曰:囗封膜晝于河水之陽,
以為殷人主。」《史記.殷本紀》:「殷契母曰簡狄,
有娀氏之女,為帝嚳次妃。三人行浴,見玄鳥墮其卵,
簡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契長而佐禹治水有功,------
封於商,賜姓子氏。契興於唐虞、大禹之際,------契
卒,子昭明立。昭明卒,子相土立。------子天乙立,
是為成湯。」「唐虞」音近「大禹」、「天乙」、「大
嶽(古帝)」、「大業(古帝)」、「大敖(古帝)」、「帝
堯(古帝)」、「杜宇(古帝)」、「彤魚(氏族)」、「董
鄂(氏族)」、「東阿(地名)」、「東冶(地名)」、「東
陽(地名)」、「當陽(地名)」、「丹陽(地名)」、「太
原(地名)」、「湯陰(地名)」、「大宛(國名)」等,倒
裝為「炎帝(古帝)」、「望帝(古帝)」、「安登(氏族)
」、「有邰(氏族)」、「烏丁(酋號)」、「悒怛(國名)
」、「宜都(地名)」、「陽都(地名)」、「武都(地名)
」、「丸都(地名)」、「魚臺(地名)」、「煙臺(地名)
」、「雁蕩(山名)」、「武當(山名)」、「英德(地名)
」、「雩都(地名)」、「于闐(地名)」、「五臺(山名)
」等;「相土」音叶「商湯」、「少典(古帝)」、「玄
菟(郡名)」、「沙陀(族名)」、「休屠(地名)」、「受
鐸(地名)」、「上黨(地名)」、「燒當(地名)」、「汕
頭(地名)」、「順德(地名)」、「刪單或刪丹(地名)」
、「薛延陀(族名)」、「申屠(複姓)」、「新頭(河名)
」、「身毒或縣度(國名)」等,倒裝為「塗山(氏族)」
、「台桑(地名)」、「帝舜(古帝)」、「帝休(古帝)」
、「兜銜(山名)」、「太姒(氏族)」、「大夏(國名)」
、「銅山(地名)」、「嶀嵊(山名)」、「天水(地名)」
、「唐山(地名)」等;「簡狄」音叶「成湯」、「金天
(古帝)」、「慶都(堯母)」、「錢塘(江名)」、「長汀
(地名)」、「真定(地名)」、「正定(地名)」、「鄒屠
(複姓)」、「契丹(族名)」、「成都(地名)」、「昌都
(地名)」等,倒裝為「帝摯(古帝)」、「檀君(古帝)」
、「屠耆(王號)」、「丹朱(古帝)」、「突厥(族名)」
、「峒家(族名)」、「鐔成(地名)」、「菟裘(地名)」
、「蕩姐(族名)」、「宕渠(地名)」、「天竺(國名)」
、「帝俊(古帝)」、「帝江(古帝)」等,音轉為「帝嚳
」、「獨孤(複姓)」、「屠各(複姓)」、「朵甘(地名)
」、「東莞(地名)」等,又倒裝為「高唐(古帝)」、「
可敦(汗妻)」、「官渡(地名)」、「肯特(山名)」等,
,「昭明」與「朱蒙」實同一人,「相土」與「商湯」
似一名的分化,「簡狄」與「成湯」亦然。
    《史記.周本紀》:「周后稷名棄,其母有邰氏女
曰姜原。姜原為帝嚳元妃,姜原出野,見巨人跡,心忻
然說,欲踐之。踐之而身動,如孕者,居期而生子,以
為不祥,棄之隘巷。馬牛過者,皆辟不踐。------飛鳥
以其翼覆薦之。姜原以為神,遂收養長之。初欲棄之,
因名曰棄。------號曰后稷,別姓姬氏。后稷之興,在
陶唐、虞夏之際。------后稷卒,子不窟立。------不
窟以失其官,而奔戎狄之閒。」「窋」又與「窟」同,
《吳越春秋》:「公子光伏甲于窋室中。」「不窟」音
叶「薄姑」;「不窋」音叶「彭祖或彭籛(氏族)」、「
費昌(古帝)」、「辟疆(帝號)」、「阪泉(古帝)」、「
蒲昌(海名)」、「闢展(地名)」、「平江(地名)」、「
百濟(國名)」、「弁辰(國名)」、「柏舉(地名)」、「
北朐(國名)」、「拋棄」等,音轉為「后稷」、「讙朱
(國名)」、「葷粥(族名)」、「壺涿(地名)」、「呼揭
(國名)」、「和卓(教主)」、「荷澤(地名)」、「赫哲
(族名)」、「寒浞(古帝)」、「河宗(氏族)」、「蠔鏡
(地名)」、「(地名)」、「房鍾(地名)」、「夫鐘
(地名)」、「訶(族名)」、「富春(地名)」、「福清
(地名)」、「虎丘(地名)」、「放棄」等,又音轉為「
翁仲(巨人)」,倒裝為「姜原」,分化出「姬」、「
」二音,此所謂「履巨人跡」也。
    「棄」音同「契」,本擬棄之,而因有鳥獸加護而
不死的神話,后稷之於朱蒙,猶同出一轍。「朱蒙」又
音「子母」,殷商王室蓋因此而姓曰「子」;「東明
」又音叶「兜鍪」,《說文》:「冑,兜鍪。從、由
聲。徐曰:介冑,字從,音冒。」「冒」、「冑」
二音分明由「朱蒙」分化而出,故《增韻》云:「胄,
裔也。又,系也、嗣也。」「冑」、「胄」本同一字,
後人強析之耳!《史記.張儀傳》:「跿科頭。註:
,跳躍也,偏舉一足曰跿,謂不著兜鍪入敵。」「
科頭」音叶俗謂蝦蟆子的「蝌蚪」,倒裝為「頭盔」、
「頭殼」、「跿」、「TURK(突厥)」,故《周書.突
厥傳》云:「其俗謂兜鍪為突厥,遂因以為號。」、「
十子內欲擇立一人,乃相率於大樹下,共為約曰:向樹
跳躍,能最高者即推立之。」其開國神話實由音生義所
衍生之附會,今日本語猶謂「頭」曰「Atama」、「男
子」曰「Odoko」、「小孩」曰「Kodomo」,而楚人謂
「虎」曰於菟,又訓「鬥穀於菟」曰虎乳也!
    丁山先生由史籍所透露之蛛絲馬跡中舉出甚多有力
的證據,說明周在三代中本為文化落後之民族,為崛起
戎狄之民族,指出「不窟竄于戎狄之閒」,大可證明「
周本戎狄之類」,其說實甚有見地。綿詩云:「自杜沮
漆,至于岐下,宇于周原。」猶如成湯奠都於商之後,
「商」乃積漸成為其國號,周人亦於定居周原之後,始
訂國號曰「周」。「杜」古文作「土」,丁山先生嘗疑
「土方」即公劉而後周人有國之號,但一如「鬼方」之
稱,商人慣於泛稱某邦為某方,而周人並無自稱土方之
實例,卻有多處自稱「西土」的事實:
    周初文獻,武王、周公之誥命,往往自稱「西土」
之人,如《穆天子傳》云:「太王亶父,始作西土。」
《逸周書.度邑》:「王曰------定于我西土。」《書
.商誓》:「------斯用顯我西土。昔在西土,西土疾
勤,予維及西土。」《書.牧誓》:「王曰:逖矣西土
之人!------弗迓克奔,以役我西土。」《書.康誥》
:「用肇我區夏,越我一二邦,以修我西土。」《書.
酒誥》:「文王肇國在西土。」據《書.康誥》云:「
我西土時怙,------肆汝小子封在茲東土。」西土似與
東土相對為名,顧在卜辭殷人絕無自稱東土者,而時見
卜西土之事,東、西、南、北實均由國名而演為方位之
稱。「西土」音叶「社土」,「西土」極可能就是周人
最初的族名。「區夏」音叶「渠搜」、「巨蒐」、「岐
下」,此周人繼「西土」之後又一稱號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黃 潛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