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亞歐大陸是地球上最大的陸塊,除了東印度群島與
楚科茲克半島、伊比利半島與不列顛群島及冰島與法國
西部地區以外,大部份都位於地球的北半球與東半球。
而歐洲與亞洲尤其是遠東,由於分別居於亞歐大陸的西
東兩側,其居民無論是外貌特徵、風俗習慣、宗教信仰
、語言文字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異,自古以來被認為分
屬不同的兩個世界,因此蒙古帝國的西征被史學界視為
東西方交通史上劃時代的大事,鄂圖曼帝國的入歐亦可
以算是蒙古西征的副產品,東西方果真是各自獨立的兩
個世界嗎?兩者分屬不同人種血緣上絕無關聯嗎?註1
    東漢和帝永元三年(西元91年),匈奴北單于在耿夔
所率部隊重重包圍下,損失五千餘掩護他的親衛騎兵後
突圍向西撤退,<後漢書>的記載是「逃亡不知所在」,
北匈奴在中國歷史上的線索中斷。北匈奴的去向原先是
個疑問,待史學界自中國史與羅馬史取得了聯繫,才知
他們放棄蒙古高原故土之後,所展開的乃是偉大的橫越
北方亞歐大陸的行程。中國五胡亂華期間的第五世紀七
十年代,他們在巴拉密(Balamir)王領導之下,開始自
伏爾加河下游流域西征,東、西哥德及法蘭克等日耳曼
系諸種族,非被壓制脅從,便是在其兵鋒下潰退,湧入
羅馬帝國境域。巴拉密之子阿提拉(Attila)王在位期間
(西元433─453年)是巔峰時期,匈奴大帝國的領土橫跨
歐亞大陸,從裏海到萊茵河,王庭設於多瑙河之北的匈
牙利草原,歐洲白人遭受有史未經驗過的黃色大震盪,
八十年間東、西羅馬都被迫對之納貢求取和平。大帝國
隨阿提拉之死而瓦解,阿提拉幼子忽倪(Hernac)領導大
部份族人,向東退回他們原住的歐、亞交界地帶。匈奴
征服半個歐洲在歷史上最大的貢獻,眾所週知乃是壓迫
日耳曼系諸族大遷移與西羅馬帝國的瓦解,鑄定今日西
歐民族國家的最初型態。然而,這果然是東方民族徙入
歐洲的第一次嗎?白種人向來都是歐洲的土著民族嗎?
    如同黃種人被稱為「蒙古利亞人種」一般,白種人
在學術上被歸屬為「高加索(Caucasus)人種」,而「雅
利安(Aryan)」一名則為「印歐語族」的同義語,這個
語族除了包括大多數的歐洲以外,還涵蓋了阿拉伯、印
度等語系,「伊朗(Iran)」更為雅利安一名所從出,中
亞細亞在歷史上為雅利安人與蒙古種人天然相聚之所,
故匈奴的巴拉密王能橫掃歐洲,希臘的亞歷山大大帝亦
能擴展其版圖以至興都庫什山。今伊朗、阿富汗、巴基
斯坦、喀什米爾、孟加拉等國住民,因突厥民族長期且
大量的入侵,已更新為以突厥人為主體的國度。中亞五
國除塔吉克人屬白色的雅利安人種以外,其餘四國概屬
黃種的突厥族。今歐洲猶有少數的拉伯人、愛斯基摩人
、韃靼人等少數的黃種人在境內棲息,而芬蘭、愛莎尼
亞、匈牙利、保加利亞等原屬黃種人的國度,因長期與
白種混血,特徵已傾向於白種人;印度之雅利安人皮膚
呈現黃褐,高加索種與黑種之混血皮膚黝黑,可見今日
歐洲人種毛髮之有金、紅、棕、白、黑之異,膚色亦呈
現多種典型者,外來與原住民族混血所導致者也,吾人
研讀歷史,實應具備「亞、歐一體」之歷史觀也。註3
    歐洲的族類以白種之雅利安人為主,其中又以拉丁
、條頓、斯拉夫等三系最為繁昌。拉丁族開化較早,分
佈於法、義、西、葡、希、羅等國境內;條頓為歐洲最
佔勢力之民族,主要分佈於英、德、荷、奧、丹、挪、
瑞諸國境內;斯拉夫族則分佈於蘇、保、南、捷、波等
國境內。此外有拉脫維亞、立陶宛等國之萊特人,及庇
里牛斯山山脈之巴斯克人,與英國威爾斯、愛爾蘭、蘇
格蘭及法國布列塔尼半島之凱爾特人,及阿爾巴尼亞之
阿爾巴尼亞人等。或云古腓尼基(Phoenicia)人以商業
之發達,遂謂東方為日出之地、西方為日入之地,又云
古塞米的(Semitic)人謂日出曰「Azu」,因音轉而有「
Asia」一語;謂日入曰「Ereb」,因音轉而有「Europe
」一語,此即亞細亞、歐羅巴二洲名之所由來也。然以
英語東、西方之指謂的East、West而言,「East」前二
音節音叶依稀(隱約)、元曉,倒裝為熹微(微明)、晞微
(早晨微弱的日光);末二音節音叶曉旦,倒裝為東山。
「West」前二音節音叶晚霞,倒裝為桑榆(晚景);末二
音節音叶西土、遜遁、下榻、宿頭,倒裝為投西、投宿
。故分別為東、西方之指謂,是東、西二方皆以太陽之
出入為依歸也。「East」之前二音節又音叶「Azu」,
然而「West」並無相當之地名與其對應,顯然歐、亞二
洲的得名均由具有代表性之地名而來,最初歐人對東方
地理所知有限,故於東方有近東、中東、遠東之分,於
亞洲則先有小亞細亞再擴充至大亞細亞。註4
    「阿爾卑斯山脈(Alps Mts.)」橫貫歐洲中部,而
「阿爾巴尼亞(Albania)人」是歐洲最古老的原住民族
之一,且詩中以「Albion」稱呼英國,其主要音節皆音
叶「歐羅巴」,而距歐洲甚近的「阿拉伯(ARABIA)」實
亦音近「EUROPE」,顯然阿爾卑斯山與歐洲皆由於阿爾
巴尼亞人曾經廣泛散佈而得名。「歐羅巴」音叶鄂博或
敖包、悅般、阿壩、有庳、阿比西尼亞(Abyssinia)、
阿必尚(Abidjan)),音轉為閼胡、烏滸(Oxus)河、阿富
或愛烏汗、袁紇(或韋紇、烏護、烏紇)、葉赫、烏桓或
烏丸、有扈、或獚、歐胡、阿乏爾(Avars)、阿
美尼亞(Armenia)、葉門(Yemen)、阿曼(Oman)、阿姆斯
特丹(Amsterdan)、安曼(Amman)、阿眉或阿美、于越或
於越、完顏、宇文、伊吾盧、愛奧尼亞(Ionian)、畏兀
兒或維吾爾、野雲、阿瓦等,倒裝為蒙兀(或蒙瓦、蒙
兀兒、莫臥兒)、明安、Vienna(維也納)、摩爾(Moor)
、馬拉威(Malawi)、閩越、美洲的馬雅(Maya)、夫餘或
扶餘、渾庾、擺夷(或僰夷、佈依)、百越、白羊、伯岳
吾、排灣、不里阿耳及布利雅特、非洲的比艾(Bie)高
原之主要音節等,北亞細亞原始的薩滿(Shamanism)或
薩蠻信仰,豎石為堆作為祈禱時之神的象徵物稱為鄂博
或敖包(Obo);<穆天子傳>:「己亥,至于瓜之山,
三周若城,閼胡氏之所保。」據顧實先生考證所謂「瓜
之山」即今「烏拉山」,東、西方族群本同一根源,
豈可斷為兩截哉?匈奴北單于為東漢車騎將軍竇憲所逐
,度金微山西走康居,其羸弱不能去者住龜茲北號稱「
悅般」,後為突厥所迫遂遠遁,過裏海濱諸部族以西去
,君士坦丁堡之仇讎阿蘭人(Alans)助之以入歐洲,即
歐洲史上所謂的「阿乏爾人(Avars)」也。註5、6
    舉凡所有跟<西洋上古史>有關的書籍,必先從非洲
尼羅河下游的「埃及(Egypt)」說起,接續就談到在西
亞兩河流域下游「美索不達米亞(Mesopotamia)」平原
一帶更迭代興的「蘇美(Sumer)人」、地中海東岸的「
腓尼基(Phencie)人」、「希伯來(Hebrew)人」、來自
安那托利高原的「西臺(Hatti)人」、底格里斯河上游
的「亞述(Assyrie)人」、「巴比倫(Babylone)人」、
「米提(Media)人」、「迦爾底(Chaldea)人」、「波斯
(Persia)人」等,希伯來人又分出「猶太(Judah)人」
與「以色列(Israel)」人,接著才談到「希臘(Hella)
諸邦中的「克里特(Crete)」、「斯巴達(Sparte)」、
「雅典(Athens)」、「馬其頓(Macedon)」,然後才談
到「意大利(Italy)」所從出的「伊特拉士坎」與「羅
馬(Roma)」,欲知西洋上古史豈能捨西亞而不談呢?
未將西亞劃入歐洲是有欠公允的。
    余曾就地圖中所見,分別作了歐、非各一份的「國
名、地名、山水名叶音表」,在歐洲前十名(含倒裝)依
序為:(一)蟠龍─女魃(二)有邰─天乙(三)亢龍─女古
(四)白帝─拓跋(五)冒頓─頭曼(六)蜥龍─女希(七)毒
龍─女隤(八)尨龍─女禖(九)盤古─戈壁(十)廣信─少
廣。在非洲之前十名(含倒裝)依序為:(一)尨龍─女禖
(二)毒龍─女隤(三)女魃─蟠龍(四)彭祖─贊普(五)亢
龍─女古(六)蜥龍─女希(七)帝嚳─可敦(八)女祿─驪
龍(九)戈壁─盤古(十)彭戲─鮮卑等組音。兩相比較
之下,竟有六組分別都榜上有名,在歐洲的「蟠龍─女
魃」、「盤古─戈壁」,在非洲則以「女魃─蟠龍」、
「戈壁─盤古」的姿態出現。在歐洲排名第二、三的「
有邰─天乙」、「亢龍─女古」這兩組音本不相上下,
排名自第四名至第十名亦然,而「尨龍─女禖」本「蟠
龍─女魃」之音轉,「驪龍─女祿」則為「毒龍─女隤
之音轉。余又曾製作了一份「中國各省縣名」的叶音統
計(含倒裝)表,前十名依序為:(一)有熊─軒轅(二)女
媧─臥龍(三)有巢─蚩尤(四)女希─蜥龍(五)中央─有
祖(六)夏后─伏犧(七)天乙─有邰(八)夫餘─有扈(九)
黃龍─女皇(十)女虔─虯龍等。拿來根歐、非相比,則
大異其趣,但亦未嘗不能看出些端倪。
    「女」字頭「龍」字尾的十組複音,在歐洲佔了五
個,非洲有六個、中國有四個,但是除了「女希─蜥龍
」以外,在歐、非者與在中國者內容並不相同,在歐洲
高居第一的「蟠龍─女魃」,在中國以「女魃─蟠龍」
掉到第十九,在非洲排第一的「尨龍─女禖」,在中國
被遠遠的拋到第四十六,而在中國所有的「女」字頭「
龍」字尾音表中(「女祿─驪龍」不算),除了「黃龍
─女皇」、「亢龍─女古」、「尨龍─女禖」這三組以
外,無不以「女」字頭多於「龍」字尾的姿態出現,由
這一點多少可以掌握上古時代族群遷徙的動向。
    在歐洲排第二、第四、第五的「有邰─天乙」、「
白帝─拓跋」、「冒頓─頭曼」這三組音,其實乃是一
音之轉,而「蟠龍─女魃」又可音轉為「白帝─拓跋」
、「尨龍─女禖」又可音轉為「冒頓─頭曼」、「女隤
─毒龍」又可音轉為「有邰─天乙」。雅典(Arthen)、
恩登(Emden)、瓦得(Waddan)海、愛丁(Edinburgh)堡、
亞耳丁(Ardennes)、雅爾達(Yalta)、安道爾(Andorra)
、瓦爾多(Vordo)、瓦爾代(Valdal)丘陵、安達魯西亞
(Andalusian)、敖得薩(Odessa)、瓦杜茲(Vaduzu)、瓦
都茲(Voduz)、亞得里亞(Adriatic)海、意大利(ITALY)
、葉特蘭(Iamtland)、ATLANTIC(大西洋)、亞丁(Aden)
、猶太(Judah)、約但(Jurdan)、印度(India)、古代中
亞的挹怛等皆音叶「有邰」,這個族群實為歐洲史前最
強大的族群,在中國則以「天乙─有邰」高居第七名的
排行。「有邰」音叶「炎帝」,又音轉為「黃帝」,中
華民族號稱「炎黃子孫」,其實乃是史前中原最強盛的
族群名,梵諦岡(VATICAN)、海德爾(Heidelberg)堡、
符登(Wurttemberg)堡、伏地拉(Voyvodina)以及汪達爾
(Vandals)、西臺(Hatti)等都是「黃帝」的叶音。註7
    巴登(Biden)、巴頓(Baden)、波頓(Botten)、波的
(Poti)、波羅的(Baltic)海、不列顛(Britain)、布列
塔尼(Brittany)、布達(Buda)、葡萄牙(PORTUGAL)、巴
統(Batumi)、比特哥士(Bydgoszcz)、班都斯(Pindus)
等的主要音節都音叶「白帝」,都柏林(Dublin)、多布
魯甲(Dobruja)、第弗利斯(Tbilis)、第凡內(Tiffany)
等是其倒裝,法國布列塔尼半島與不列顛關係的密切可
見一般。「白帝」又音轉為「冒頓」,馬爾他(Malta)
、美爾頓(Velden)、馬德里(Madrid)、Mediterran(地
中海)、波的尼亞(Bothnia)、美托西亞(Mitohiyan)、
門的內哥羅(Montenegro)、摩爾達維亞(Moldavia)、蒙
地卡羅(Monte Corlo)、米提(Media)等的主要音節都音
叶「冒頓」,「丹麥(Denmark)」是其倒裝。
    滹沱,<禮‧禮器>作「惡池」,<秦詛楚文>作「亞
駝」,可見「有邰」與「有巢」有音韻的通轉關係,而
「有巢─蚩尤」這一組音在中國排名第三,「中央─有
祖」排名第五,前者所音轉的「有熊─軒轅」更高居第
一,亞、歐、非三洲在史前最得勢的族群血緣相近,卻
分別發展出不同的文化。以地緣的叶音關係而言,愛琴
(Aegean)海的得名與埃及(Egypt)必有關聯,兩者並音
叶非洲的阿爾及爾(Alger)、阿爾及利亞(Algerla)、高
加索山脈的亞塞拜然(Azerbaijan),音轉為西亞的以色
列(Isreal)、歐洲的埃森(Essen)、華沙(Warsaw)、愛
莎尼亞(Estonian)、奧斯陸(Oslo)、奧斯敦(Olsztyn)
、奧斯拉夫(Ostrow)、奧地利(Austria)、Iceland(冰
島)、西亞的亞述(Assyrie)、非洲的亞斯文(Aswan)、
衣索匹亞(Ethiopia)等,倒裝為非洲的薩伊(Zaire)、
史瓦濟蘭(Swaziland)、歐洲的薩爾(Saar)、薩爾斯堡
(Salzburg)等,「以色列」與「埃及」有很深的血緣關
係。「女希─蜥龍」又音轉為「有熊─軒轅」,在中國
邊疆的代表性族群是「烏孫」與「薰育」。
    「有鬲─句吳」與「有巢─蚩尤」有音韻的通轉關
係;「有鬲─句吳」音轉為「回鶻─可汗」後,又可音
轉為「盤古─戈壁」。歐洲的「盤古─戈壁」與非洲的
「戈壁─盤古」都居於第九的排名,在中國卻以「戈壁
─盤古」掉到第四十名。烏克蘭(Ukrainian)、亞拉岡
(Aragoa)、阿干拆(Arkhangelsk)、英格蘭(England)、
奧格斯堡(Augsburg)、西亞的安卡拉(Ankara)、伊拉克
(Iraq)、非洲的安哥拉(Angola)、阿克拉(Accra)、瓦
加杜古(Ouagadougou)、西伯利亞的雅庫特(Yakut)、昂
可剌(Angoral)河、Uigur(維吾爾)、中南半島的吾哥、
美洲的印迦(Inca)等皆音叶「有鬲」,倒裝為西伯利亞
的苦夷、西亞的科威特(Kuwait)。在中國「句吳」多於
「有鬲」,歐、非反之。海牙(Hague)、窩瓦(Volga)河
、匈牙利(Hungary)、西伯利亞的費雅喀等皆音叶「回
鶻」,基輔(Kiev)、加佛勒堡(Cavieboro)是其倒裝。
巴庫(Baku)、波庫(Bochum)、布哥維納(Bukovina)、布
拉格(Pregue)、保加利亞(Bulgaria)、巴爾幹(Balkan)
半島、布根第皆音叶盤古,喀爾巴阡(Carpathian)山、
古比雪夫(Kuibishev)、哥本哈根(Copenhagen)、科巴
堡(Korparberg)等為倒裝,自北亞洲的貝加爾(Baikal)
湖、巴爾喀什(Balkhash)湖、拔野古(Balkal)、僕骨或
濮固(Buku)以至東歐的保加利亞,可清楚的看出遷移的
路徑。「盤古」音轉為威震歐亞的「蒙古」,又音轉為
滿洲、馬札兒(Madjars),倒裝為日耳曼(Germany);蒙
古與歐俄的喀爾瑪克(Kulmark)實互為倒裝。註8
    德國、奧地利、荷蘭、盧森堡、列支敦斯登、瑞士
東北部、比利時西北部等的主要族群是條頓(Teuton)之
一支的日耳曼人,挪威、瑞典、丹麥、冰島、英國等之
主要族群亦為條頓人。其實這個說法相當的籠統,以英
國而論,所謂的「盎格魯(Englu)撒克遜(Saxony)」即
有盎格魯、撒克遜兩支不同的族群,英國本身即依不同
族群分成英格蘭、蘇格蘭、威爾斯、北愛爾蘭等四個區
域,而英國、愛爾蘭、法國、伊比利半島等本是「凱爾
特」人散佈的地域,故「條頓」也者實乃英格蘭、日耳
曼等多數族群一時之盟主,猶如蒙古之曾臣服於韃靼,
亦如同羅、僕骨、回紇、薛延陀、拔野古、多覽葛、骨
利幹、都播、契苾羽、渾、思結、斛薛、奚結、阿跌、
白霫等之一度以同羅為主,號稱「鐵勒諸部」。而「條
頓」音叶「韃靼」、「拉丁」與「鐵勒」互為倒裝,東
西方巧合一至於此,真乃耐人尋味。
    拉丁族主要分佈在希臘、羅馬尼亞、意大利、法國
、西班牙、葡萄牙等國境內,然而拉脫維亞(Latvian)
、立陶宛(Lithuania)、鹿特丹(Rotterdain)、拉多加
(Lodoga)湖、尼德蘭(Netherland)、倫敦(London)等的
主要音節實音叶「萊特」,亦音叶「拉丁(Latin)」,
頓內次(Donetzsk)河、多瑙(Danube)河、塔林(Tallin)
、杜拉(Tula)、地拉那(Tirane)、德勒斯登(Dresden)
等是其倒裝,「萊特」其實不應被排斥在「拉丁」之外
。除了EUROPE(歐洲)、阿爾卑斯(Alps)山以外,伊比利
(Iberian)半島、易北(Elbe)河、俄伯爾(Opole)、意大
利半島的亞平寧(Appennines)山脈等的主要音節,也都
是阿爾巴尼亞(Albania)也就是阿拉伯(Arabia)、有庳
的叶音,貝爾格勒(Belgrade)、波昂(Bonn)、畢亞維斯
托(Bialystok)等是其倒裝,難怪伊比利半島一度是阿
拉伯的勢力範圍。「有庳」又音轉為希伯來(Hebrew)、
佛波美恩(Vorpommern),倒裝為布哈拉(Bukhara)、八
滑、巴伐利亞(Bavaria)等的主要音節,希伯來人與阿
拉伯人血緣實甚接近,不幸竟結成世仇。註9
    「有熊─軒轅」音轉為「伏犧─夏后」,又音轉為
「彭戲─鮮卑」,這組音與「彭祖─贊普」、「盤古─
戈壁」本是一音之轉。佩斯(Pest)、波斯尼亞(Bosnia)
、巴塞隆納(Barcelona)、巴什基爾(Bashkir)、比薩拉
比亞(Bessarabia)、波西米亞(Bohemian)、比薩(Pisa)
等皆音叶「彭戲」,倒裝為塞爾維亞(Serbia)、西班牙
(Spain)、斯巴達(Sparta)等,音轉為索菲亞(Sofia)、
斯洛伐尼亞(Slovenia)、斯洛伐克(Slovania)、斯拉夫
(Slavia)、非洲的撒哈拉(Sahara)沙漠等,倒裝為哈薩
克(Khazak),由波斯(Persia)至巴塞隆納的遷徙路線以
清晰的面目呈現,而被排斥於文明先進地區的族群,只
好退處於較寒冷荒涼的北方,也可以從而理解。註10
    「女古─亢龍」音轉為「帝嚳─可敦」,又音轉為
「倉庚─高昌」,再音轉為「少廣─廣信」。凱爾特、
哥德(Goths)、哥特堡(Goteborg)、格地尼亞(Gdynia)
、格旦斯克(Gdansk)、卡托維治(Katowice)、西亞的迦
爾底(Chaldea)、庫迪等並音叶「可敦」;捷克(Czech)
、啟爾喀斯(Cherkass)並音叶「倉庚」,倒裝為格拉茲
(Graz);蘇格蘭(Scotland)、薩克森(Saxony)、斯堪地
(Scondinavian)、薩赫森(Sachsen)、Sacae(薩迦)並音
叶「少廣」,倒裝為喀山(Kazan)、開爾策(Kieice)、
科索伏(Kosovo)、科斯林(Koszlin)、科西嘉(Corsica)
、卡斯提爾(Castile)、卡薩布蘭加(Casablanca)等,
蘇格蘭固來自斯堪地那維亞的薩克森之一支。
    德意志(Doits)、但澤(Donzig)並音叶「突厥」,
倒裝為日德蘭(Jutland),音轉為色當(Sedan)、斯德丁
(Stettin)、瑞典(Sweden)、斯德哥爾摩(Stockholm)、
司徒加(Stuttgart)、薩丁尼亞(Sardinia)等,其主要
音節音叶沙烏地阿拉伯之沙烏地(Saudi)。德國開國以
來有普魯士(Prussia)、德意志、日耳曼等不同稱謂,
即顯示其多族群的組合。<穆天子傳>:「癸未,至於戊
□之山,智氏之所處。」顧實先生疑此「智氏」為今之
「芬蘭」,然「智氏」古音(獨足)實音近「德意志」。
馬其頓尼亞(Macedonian)、凡爾賽(Versailles)、馬拉
松(Marathon)、馬賽(Marseille)、明斯德(Munster)、
莫斯科(Moscow)、美索不達米亞(Mesopotamia)的主要
音節均音叶「摩梭」,倒裝為塞文(Cevenn)山脈、蘇美
(Sumer)等,「滿洲」又音轉為「摩梭」。
    柏林(Berlin)、巴黎(Paris)、伯爾尼(Berne)、普
魯士(Prussia)、波蘭(Poland)、本寧(Pennine)山脈、
庇里牛斯(Pyrenees)山、巴倫支(Barents)海、布萊登
堡(Brandenburg)等皆音叶「蟠龍」,音轉為布魯塞爾
(Brussels)、摩拉維亞(Moravia)、米蘭(Milano)、聖
馬利諾(Marino)、威內爾(Vaner)湖、芬蘭(Finland)、
荷蘭(Holland)、法蘭西(France)、漢諾威(Hannover)
、佛羅倫斯(Florence)、法蘭德斯(Flanders)、法蘭克
福(Frankfurt)、發里亞(Phalia)、希臘(Hella)等,倒
倒裝為羅馬尼亞(Romania)、利物浦(Liverpool)、諾曼
第(Normandy)、羅馬(Roma)等,音轉為聶伯(Nieper)河
、萊比錫(Leipzig)、拉巴特(Rabat)、盧比克(Lubeck)
灣、內華達(Nevada)山、拉普蘭(Lapland)、那不勒斯
(Napres)、盧布令(Lublin)、倫巴、黎巴嫩等。
    高盧(Gaul)、科倫(Koln)、可拉(Kola)半島、喀拉
(Karra)海、卡累里亞(Karelea)、GREECE(希臘)、克里
特(Crete)、加里西亞(Galicia)、基阿連(Kjolen)山、
加里寧(Kalinin)、加里寧格勒(Kaliningrad)、克里米
亞(Crimea)、克羅埃西亞(Croatia)、科隆(Cologne)、
格拉那達(Granada)等的主要音節皆音叶「亢龍」,音
轉為烏拉(Ural)山、阿尼加(Onega)湖、雅利安(Aryan)
等,倒裝為挪威(Norway)、魯爾(Ruhr)、里昂(Lyons)
、盧昂(Rouen)、萊茵(Rhein)河、羅亞爾(Loire)河、
隆河(Rhone)、路易(Ludwigshifen)港、里加(Rigar)、
盧森堡(Luxemburg)、累根斯堡(Regensburg)、雷克雅
未克(Reykjavik)等,「高盧」是法國的前身。註11
    「黃龍」、「蜥龍」一音之轉,希臘(Hellenic)又
音叶色雷斯(Thracian)、什勒斯威(Schleswig)、薩羅
尼加(Salornkz)、塞羅拉哥拉(Zielonagora)、紹林吉
(Thuringer)、蘇倫多(Sorrento)等,倒裝為羅斯托夫
(Rostow)、俄羅斯(Russian)、里斯本(Lisbon)、洛桑
(Luceme)等,希臘今捨Hella而用Greece。所有一切兩
個音節的複音語詞裏面,「女」字頭「龍」字尾的複音
語詞具有最古老的資格。上古人本操複音語、奉「龍」
為圖騰,龍即是「鱷」,傳說「女媧」造人,實即最原
始的圖騰名,西洋人談到「創世紀」必提到「諾亞」的
方舟,「女媧」、「諾亞(Noah)」一音之轉,分化出龍
、鱷兩音,所有的複音語詞均為「女媧」或「諾亞」所
衍生,再由音生義,自「女媧」及其倒裝的「阿拉」,
至「肅慎」及其倒裝的「賽夏」,計可細分成一百一十
組。兩個音節的複音語是人類語言最基本的型態,初生
嬰兒的啼哭聲與圖騰名相結合,人類的文明於焉展開。
所有的古地名、部族名、山水名本皆即是圖騰名,故由
複音語詞的衍生規則,可研判出歷史的先後。註12
    不只亞、歐二洲,吾人對於亞、歐、非、美、澳都
應該秉持著整體的歷史觀,這才是人類史前史的真象。
過去的學者為人類形形色色的外表、語言所惑,從來都
不敢相信全人類本同出一源,更不敢相信即使宗教也同
出於一源。歐、亞兩洲的劃分,使學者看待歷史的眼光
侷限於各自獨立發展的兩個世界,殊不知亞歐大陸實為
一個整體,歷史的脈動其實息息相關。北亞草原地帶是
游牧民族伺機闖入四大文明搖籃的廣大活動空間,得勢
則為文明圈注入新血,失勢則遁跡遐方,這個規律施之
於東西洋而皆準。本文所論已涵蓋歐洲大多數的族群,
間或述及其與非洲、西亞、中亞、北亞叶音族群間的關
聯,運用這個方法探究上古族群遷徙的動向,必然可以
令學者耳目一新、眼界廣大。「威爾斯(Wales)」就音
韻及地緣觀之,實「愛爾蘭(Ireland」族類;「西徐亞
(Scythia)」則「西西里(Sicilia)」族類也。
註一:
    亞洲東北角的日本列島,和歐洲西北角的不列顛群
島,地理上呈現著諸多的相似性,兩者都憑藉著大陸先
進文明的灌溉以臻成長拙壯,卻都又因為海峽的阻隔而
不為大陸方面的強權所統轄。英國繼葡、西、荷之後,
躍升為海上第一強權,其子民並建立殖民事業於美、加
、澳、紐;日本則肆其荼毒於大東亞,此其大異耳!在
日本全國縣名叶音表中,排名高居第二的「裕固」音叶
「英吉」,排名第五的「於越」音叶「威爾」、「愛爾
」,這種東西輝映的情形,是不是頗饒興味呢?
註二:
    退回歐俄草原地帶的匈奴,自歷史舞臺上銷聲匿跡
之後,其命運到底如何呢?極可能由於受到其他遊牧民
族的擠壓,漸次的往北遷徙,而即是目前的「芬蘭」。
愛莎尼亞的「佛利亞」人是芬蘭人的分支,芬蘭的首都
是「赫爾新基(Helsinki)」,而芬蘭(FINLAND)、佛利
亞(Forlia)、赫爾等實俱音匈奴(Honna)。
註三:
    當人類尚未曾演進至會用語言交談前,其足跡極可
能已經佈滿了五大洲,並為了適應環境的關係,而在毛
髮、膚色及其他特徵上有了顯著的不同。在人類文明演
進的過程中,較先進的族群不斷的往較落後族群居住的
地方遷徙,透過通婚等行為也不斷有混血的情形發生,
因為每一個生物隔離群分隔的時間還不致於太久,因此
並沒有人類的亞種出現。除了近代歐洲人大批的往美洲
、澳洲移民以外,自古以來通常外來族群的人數總不會
比原住民多,因此久而久之其特徵也都傾向原住民。
註四:
    英語謂東方的「East」、法語謂東方的「Est」、
德語謂東方的「Ost」均為一音之轉。德語謂東邊邊境
之地曰「Ostmark」,英語則曰「Austria」。在亞述人
的語言中,有光、日出之義的「Assu」音叶日語謂「朝
」的「(Asa)」;有暗、日沒之義的「Ereb」誠然
音叶隱蔽、掩蔽、隱密、掩密、闇昧、陰霾、幽冥、夜
幕、隱沒、瘞埋等,故相較之下,因「悅般」叶音族群
廣泛散佈而名歐羅巴洲之說不免失於牽強。
註五:
    阿曼、葉門音叶瘞埋(祭地)、惡魔、妖魔、噩夢、
幽冥、闇冥、奧妙、微妙、嫛彌(人始生)、么麼、沕穆
(意義深遠)、宥密(宏深)、元妙、秧苗、吾民、我們、
閻摩(Yama冥王)、鄂博、蛾眉(女性)、王母(神名)、阿
門(Amen願這事成就)、閹茂(歲在戌)、雲門(黃帝之樂)
、幽明(人和鬼)、(Yama 山)等,音轉為生命、壽
命、宿命、算命、神秘、玄妙、邪門、邪魔、神明、司
命(神名)、玄冥(神名)、廝乜(子也)、鬚眉(男性)、細
妹(姑娘)、血脈、細密、肅穆、下謀(神農之樂)、薩滿
(教名)、蘇美(國名)、沙門或桑門(佛門)、沙彌(小和
尚)、羨門或仙門(道士)、沙蒙(蒙語稱喇嘛廟)、聖母
(神名)、寺廟等,倒裝為彌撒(Mass)、穆斯林(Muslim
回教徒)的前二音節等,人類文明演進至這組音時,普
遍的有了現代式的宗教信仰。

註六:
    匈牙利人自稱的「歐諾格爾(Onoguru)」,音轉為
德語的「Ungarun」,又音轉為英語的「Hungary」;西
域烏魯木齊附近的「烏加爾」人,其族名實音叶「歐格
爾」。觀「維吾爾(Uigur)」之曾號稱「回鶻」,其後
裔今有稱為「裕固」者,可見烏加爾、維吾爾、輝和兒
等實皆一音之轉。自第九世紀末至第十世紀,波斯薩曼
尼王朝興起,但波斯王朝之實權,逐漸轉移到突厥傭兵
領袖之手,他們集中在裏海一帶,與當地人混血,而以
「烏古思(Oghuz)」知名,後來塞爾柱突厥之主力即此
烏古思人。據說匈牙利人在西元896年,自東方來到今
匈牙利所在的喀爾巴阡盆地,則極可能與此烏古思集團
有關,蓋鐵勒諸部及突厥聯盟中,本即有所謂的「Oruz
」之存在也。留居南俄者稱烏克蘭,徙入兩河者名伊拉
克,今鄂爾多斯高原的伊克昭盟是其後裔。
註七:
    歐洲(EIROPE)、阿爾卑斯(Alps)山、易北(Elbe)河
、伊比利(IBERIAN)半島等叶音的「鄂博」,以及大西
洋(ATLANTIC OCEAN)、亞得里亞(ADRIATIC)海、伊大利
(ITALY)半島等叶音的「有邰」這兩組複音,在古老的
歐洲既屬強勢的族群,那麼兩者叶音的「亞當(Adam)與
「夏娃(Eve)」之所以被尊為最早的人類,其所住之處
所以稱為「伊甸(Eden)園」,也就得到答案了!
註八:
    顧實<穆天子傳西征講疏>云:「古代波斯人自稱曰
伊蘭,而謂其北方諸國,即中央亞細亞之黃種人曰土蘭
(Turan),伊蘭者義言光明也,土蘭者義言黑暗也。惟
白色者光明,此伊蘭一語已與沃為白色之義合矣,況其
聲音則伊蘭之伊西方為I或E,皆可轉為沃。」其實上古
部族名本皆即是圖騰名,毋須在其音義上面做文章,土
蘭者故鐵勒之類,縱有黑暗之義乃是巧合而無關膚色。
「沃民」自音叶阿母、阿曼等,伊拉克音叶伊克、阿拉
伯音叶鄂博,不可因前一音節即俱歸之為沃民之類。
註九:
    伊斯蘭教(Islamism)的「伊斯蘭」根本就是「以色
列(Israel)」的叶音,恩怨情仇從何談起?
註十:
    在突厥文中,「通古斯(Tungus)」一辭之義為豕,
巴克爾<韃靼千年史>謂其字源或即為漢文中之「東胡」
二字。「通」音近「豚」、「古」音近「豭」,「通古
斯」一辭本身即有「豕」義,並非其人養豬、食豬肉始
以其族名為豬之稱。古代通古斯族畜豕而食其肉,匈奴
則否,此為通古斯族最著之一點,故匈奴之呼其東鄰為
豕族,係由漢語東胡二字諧音而來。成吉斯汗時,波斯
察合臺汗國之稱中國皇帝即為豕帝,自西元1644年以降
至西元1911年,東胡民族統治中國北部蟬聯不絕,豕族
之名更可以加諸漢人,蓋其嗜食豕肉亦為世所罕覯也。
<世界風物誌>云:「塞爾維亞農家都養豬,在歐洲大陸
上豬的出產再沒有比塞爾維亞更多的了。養豬的風氣從
古就有,據傳說從前塞爾維亞人給土耳其人或是保加利
亞人打敗了的時候,塞爾維亞的將領們就趕著大群的豬
退走。1914年大戰發生,據歷史學家說,也起因於奧匈
帝國徵收塞爾維亞豬的重稅。」塞爾維亞(Serbs)正是
東胡民族之一的「鮮卑」之叶音。
註十一:
    波蘭(POLAND)人自稱「POLSKA」,可見其主要音節
已包含「POL」,而讀成兩個音節。「FRANCE」是法國
的指謂,「FRENCH」是法國人、法國(人)的、法語、法
語的等的指謂,「FRANK」是日耳曼民族之法蘭克人、
西歐人或居民等的指謂,其主要音節顯然在「法蘭」二
音。「GREECE」是希臘的指謂;「GRECIAN」訓希臘的
、希臘人;「GREEK」訓希臘人、希臘(人)的、希臘語
文、希臘語的,可供比照參考。荷蘭(HOLLAND)即使不
加「Land」,單就「HOL」亦當讀如「荷蘭」。
註十二:
    挪威(NORWAY)人自稱「NORGE」,按「名從主人」
之義,自應以其自稱之名為主。挪威首都奧斯陸(Oslo)
的主要音節音叶「有熊」,「冰島(ICELAND)」的島名
亦為其叶音,本是「愛斯基摩」人的族類。「布達」與
「佩斯」合併為「布達佩斯(Budapest)」,愛斯基摩、
美索不達之類,都應該包含兩組族群名在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黃 潛龍 的頭像
    黃 潛龍

    中外史地大翻案

    黃 潛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