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隋書.東夷傳>流求國條記陳稜率兵征流求國之行
云:「初稜將南方諸國人從軍,有崑崙人頗解其語,遣人
慰諭之,流求不從。」此「崑崙人」到底是哪一國人呢?
云:「初稜將南方諸國人從軍,有崑崙人頗解其語,遣人
慰諭之,流求不從。」此「崑崙人」到底是哪一國人呢?
中國歷代史書及私人著述中,除了西域的崑崙山之
外,提及海外崑崙的屢見不鮮,其指今何地而言,卻曖昧
不明,<舊唐書.卷197>云:「自林邑以南皆拳髮黑身,通
號為崑崙。」<冊府元龜.卷796>謂「崑崙之墟有火山,
人取木皮續為火浣布。」<續高僧傳.卷二.彥琮傳>曰劉
方「平林邑,所獲佛經合五百六十四夾,一千三百五十餘
部,並崑崙書。」慧琳<一切經音義>引慧超<往五天竺國
傳>,謂閣蔑(吉蔑Khmers)為崑崙諸國中之大國,敬信三
寶;義淨曾言中國僧人在今蘇門答臘詹卑(Jambi)或巴鄰
旁(Palembang)地方之室利佛逝國習崑崙語,凡此皆崑崙
一名廣義之引用也,準是以觀,似中南半島南部及南洋群
島之人,大致皆名崑崙,顯然是一名之擴大,猶如當年上
海灘英國租界的印度巡捕,多為來自阿薩密(Assam)的傭
兵,「阿薩密」音近「阿三」,於是舉凡印度人皆稱之曰
「印度阿三」,然則最初「崑崙」究指何處乎?
外,提及海外崑崙的屢見不鮮,其指今何地而言,卻曖昧
不明,<舊唐書.卷197>云:「自林邑以南皆拳髮黑身,通
號為崑崙。」<冊府元龜.卷796>謂「崑崙之墟有火山,
人取木皮續為火浣布。」<續高僧傳.卷二.彥琮傳>曰劉
方「平林邑,所獲佛經合五百六十四夾,一千三百五十餘
部,並崑崙書。」慧琳<一切經音義>引慧超<往五天竺國
傳>,謂閣蔑(吉蔑Khmers)為崑崙諸國中之大國,敬信三
寶;義淨曾言中國僧人在今蘇門答臘詹卑(Jambi)或巴鄰
旁(Palembang)地方之室利佛逝國習崑崙語,凡此皆崑崙
一名廣義之引用也,準是以觀,似中南半島南部及南洋群
島之人,大致皆名崑崙,顯然是一名之擴大,猶如當年上
海灘英國租界的印度巡捕,多為來自阿薩密(Assam)的傭
兵,「阿薩密」音近「阿三」,於是舉凡印度人皆稱之曰
「印度阿三」,然則最初「崑崙」究指何處乎?
義淨<南海寄歸內法傳.卷一>載:「從西數之,有婆
魯師洲、末羅遊洲,即今尸利佛逝國是。莫訶信洲、訶
陵洲、呾呾洲、盆盆洲、掘倫洲、佛逝補羅洲、阿善洲
、末迦漫洲,又有小洲,不能具錄。-----良為掘倫,初至
交廣,遂使總喚崑崙焉。唯此崑崙頭捲體黑,自餘諸國與
神洲不殊,赤腳敢曼總是其式,廣如<南海錄>中具述。」
此文所言之「掘倫洲」,據法國沙畹(Prof. Chavannes)
教授考證,謂即唐時之林邑與真臘,兼及今泰國及馬來亞
半島,「掘」與「窟」古字相通,「掘倫」古音讀如「崑
崙」,則求出此「掘倫洲」之所在即可矣!
魯師洲、末羅遊洲,即今尸利佛逝國是。莫訶信洲、訶
陵洲、呾呾洲、盆盆洲、掘倫洲、佛逝補羅洲、阿善洲
、末迦漫洲,又有小洲,不能具錄。-----良為掘倫,初至
交廣,遂使總喚崑崙焉。唯此崑崙頭捲體黑,自餘諸國與
神洲不殊,赤腳敢曼總是其式,廣如<南海錄>中具述。」
此文所言之「掘倫洲」,據法國沙畹(Prof. Chavannes)
教授考證,謂即唐時之林邑與真臘,兼及今泰國及馬來亞
半島,「掘」與「窟」古字相通,「掘倫」古音讀如「崑
崙」,則求出此「掘倫洲」之所在即可矣!
緬甸在十一世紀以前,未曾建立全國性的政權,當時
的情形,亦無緬史可稽。我國史書有關緬甸之記載,最早
者為<唐書>,稱之為驃國,自謂突羅成,闍婆人謂之徒里
掘古,曾於唐德宗貞元六年(西元790年)及唐宣宗大中十
二年(西元858年),兩次向唐朝進貢。其東北部的卑繆,
直接為南詔所管轄,南詔屬中國,故卑繆亦間接臣服於中
國,到了西元1044年,始有阿奴律陀創建蒲干王朝。
的情形,亦無緬史可稽。我國史書有關緬甸之記載,最早
者為<唐書>,稱之為驃國,自謂突羅成,闍婆人謂之徒里
掘古,曾於唐德宗貞元六年(西元790年)及唐宣宗大中十
二年(西元858年),兩次向唐朝進貢。其東北部的卑繆,
直接為南詔所管轄,南詔屬中國,故卑繆亦間接臣服於中
國,到了西元1044年,始有阿奴律陀創建蒲干王朝。
十二世紀末葉,湄南河流域已有吉蔑人建立的兩個
小王國,一為南面的德拉瓦底,建都羅富里,時為高棉的
附庸;另一為北面的哈里旁迦雅,以清邁為首都。泰族的
邦剛套部,先在哈里旁迦雅以南建立根據地,元服南詔,
定雲南,已在暹羅境內的泰族乃奮起建國,西元1292年哈
里旁迦雅覆滅,泰族的速古臺王朝乃成為湄南河流域最
大的王國,至西元1305年為阿瑜陀耶王朝所替代。
小王國,一為南面的德拉瓦底,建都羅富里,時為高棉的
附庸;另一為北面的哈里旁迦雅,以清邁為首都。泰族的
邦剛套部,先在哈里旁迦雅以南建立根據地,元服南詔,
定雲南,已在暹羅境內的泰族乃奮起建國,西元1292年哈
里旁迦雅覆滅,泰族的速古臺王朝乃成為湄南河流域最
大的王國,至西元1305年為阿瑜陀耶王朝所替代。
十三世紀以前,蘇門答臘、爪哇與馬來亞屬於三佛
齊帝國(Srivijaya亦稱室利佛逝或悉利必闍耶)的勢力
範圍。三佛齊究竟崛起於何時,無信史可徵,有可能是在
扶南被滅於真臘以後,逐漸在印尼西海岸成長起來的海
上大國,因為在第五世紀左右,由於印尼與中國及錫蘭的
海上交通頻繁,乃使蘇門答臘東南沿海的重要性大為提
高。據<宋史>的記載,自唐昭宣帝天祐元年(西元904年)
至宋孝宗淳熙五年(西元1178年)兩百七十四年間,三佛
齊曾朝貢達二十次,關係極為良好。
齊帝國(Srivijaya亦稱室利佛逝或悉利必闍耶)的勢力
範圍。三佛齊究竟崛起於何時,無信史可徵,有可能是在
扶南被滅於真臘以後,逐漸在印尼西海岸成長起來的海
上大國,因為在第五世紀左右,由於印尼與中國及錫蘭的
海上交通頻繁,乃使蘇門答臘東南沿海的重要性大為提
高。據<宋史>的記載,自唐昭宣帝天祐元年(西元904年)
至宋孝宗淳熙五年(西元1178年)兩百七十四年間,三佛
齊曾朝貢達二十次,關係極為良好。
馬來半島原有小國名曰狼牙修(Langkasuka),國家
雖小,建國時間頗早,可能在西元第一世紀左右,而於第
七世紀時為三佛齊所滅。在七世紀末或八世紀初時,中
爪哇的馬泰藍(Mataram)侯國崛起,他們劫掠安南、占婆
的沿海,也侵略真臘,嘗試擴張其勢力到大陸東南亞去;
第十世紀時,東爪哇又出現了一個新興王朝,取代了馬泰
藍的重要性。第十一世紀時的三佛齊帝國向東北擴張,
當時三佛齊在婆羅洲的屬國渤泥(Borneo),便擔負了向
菲律賓群島殖民的任務。至於寮國(Laos)之開始獨立建
國,須遲至西元1350年,故在西元十三世紀之前,有老撾
人受治於高棉,卻無老撾人自己建立的國家。
雖小,建國時間頗早,可能在西元第一世紀左右,而於第
七世紀時為三佛齊所滅。在七世紀末或八世紀初時,中
爪哇的馬泰藍(Mataram)侯國崛起,他們劫掠安南、占婆
的沿海,也侵略真臘,嘗試擴張其勢力到大陸東南亞去;
第十世紀時,東爪哇又出現了一個新興王朝,取代了馬泰
藍的重要性。第十一世紀時的三佛齊帝國向東北擴張,
當時三佛齊在婆羅洲的屬國渤泥(Borneo),便擔負了向
菲律賓群島殖民的任務。至於寮國(Laos)之開始獨立建
國,須遲至西元1350年,故在西元十三世紀之前,有老撾
人受治於高棉,卻無老撾人自己建立的國家。
隋朝建立於西元589年,接著唐朝於西元618年開國,
至西元907年唐亡,直到西元973年為止,安南都直屬中國
的版圖。唐以前的安南稱為交州,即現在稱做北圻的部
份,在交州以南的是於西元二世紀時建國,奠都於順化的
占婆(Champa),即現在稱做中圻的部份,唐高宗時置安南
都護府,將占婆在中圻的領土合併,迫使占婆南遷,占婆
從此一蹶不振。立國於今日高棉南部和越南南圻一帶的
古國名為夫南或扶南(Phnom),<晉書>有扶南傳,記載扶
南建國之情形頗詳,其開國大約在西元第一世紀,在往後
的兩百年中,扶南成為一個大帝國,其威信超越今日泰國
的大部份地區,甚至邁進了馬來半島的部份,其君王派遣
使者到中國去,在必要時中國使節也來到扶南。
至西元907年唐亡,直到西元973年為止,安南都直屬中國
的版圖。唐以前的安南稱為交州,即現在稱做北圻的部
份,在交州以南的是於西元二世紀時建國,奠都於順化的
占婆(Champa),即現在稱做中圻的部份,唐高宗時置安南
都護府,將占婆在中圻的領土合併,迫使占婆南遷,占婆
從此一蹶不振。立國於今日高棉南部和越南南圻一帶的
古國名為夫南或扶南(Phnom),<晉書>有扶南傳,記載扶
南建國之情形頗詳,其開國大約在西元第一世紀,在往後
的兩百年中,扶南成為一個大帝國,其威信超越今日泰國
的大部份地區,甚至邁進了馬來半島的部份,其君王派遣
使者到中國去,在必要時中國使節也來到扶南。
大約在六世紀的時候,真臘(Chenla)在湄公河流域
崛起,真臘位於扶南之北,曾經是扶南的一個屬國,可是
後來終於擺脫了扶南的羈絆,並且征服了扶南。隋時的
真臘已有今高棉全部,兼有寮國的南部及越南的南部,並
擁有在泰國和馬來半島的霸權。真臘在八世紀分裂為北
方的陸真臘和南方的水真臘兩部份,西元802年重新統一
起來,改稱為柬埔寨(Cambodia),新王國的帝王著手兼併
許多小國,並企圖征服占婆與越南。西元1219年以後,王
國開始急速衰微,邊遠的屬國紛紛脫離,南下的泰人帶來
巨大的壓力,在西邊的泰人和東邊的占婆及後來的越南
雙邊夾擊之一,疆域逐漸縮小到目前的大小。
崛起,真臘位於扶南之北,曾經是扶南的一個屬國,可是
後來終於擺脫了扶南的羈絆,並且征服了扶南。隋時的
真臘已有今高棉全部,兼有寮國的南部及越南的南部,並
擁有在泰國和馬來半島的霸權。真臘在八世紀分裂為北
方的陸真臘和南方的水真臘兩部份,西元802年重新統一
起來,改稱為柬埔寨(Cambodia),新王國的帝王著手兼併
許多小國,並企圖征服占婆與越南。西元1219年以後,王
國開始急速衰微,邊遠的屬國紛紛脫離,南下的泰人帶來
巨大的壓力,在西邊的泰人和東邊的占婆及後來的越南
雙邊夾擊之一,疆域逐漸縮小到目前的大小。
以上大略的將中南半島與南洋群島的歷史軌跡做了
一個掃瞄,吾人從中可以理出一個清晰的輪廓,南洋群島
第一個重要的國家,到目前為止的證據所示乃是三佛齊
或室利佛逝,而中南半島在緬甸與泰國尚未興起以前,執
霸主之牛耳者,前期為扶南,後期為真臘,而真臘實乃植
其富強之國基於扶南之上。
一個掃瞄,吾人從中可以理出一個清晰的輪廓,南洋群島
第一個重要的國家,到目前為止的證據所示乃是三佛齊
或室利佛逝,而中南半島在緬甸與泰國尚未興起以前,執
霸主之牛耳者,前期為扶南,後期為真臘,而真臘實乃植
其富強之國基於扶南之上。
勞幹<二千年來的中越關係>一文中說:「柬埔寨在
中國歷史上,有崑崙、扶南、真臘諸名。」第不知其何
所本?漢武帝既定南越,漢帝國的疆域直抵今之廣南,明
末的越南分裂成南北朝並峙之局,南朝都順化號廣南,而
「廣南」音叶「崑崙」。真臘之所以分裂成為水、陸兩
真臘,B.R.Pearm氏所著<東南亞史導論>以為或許因為「
吉蔑人和扶南人發覺到他們很難相處在一起」,隱約察
覺到人種上的差異,<周禮>註:「混淪即崑崙。」「混淪
」音近「扶南」,印尼語謂「山」曰「Gunung」,音近「
崑崙」,中國西南邊陲有喀喇崑崙山,「喀喇」義即「黑
」,「崑崙」即「山」之義也,故吉蔑語「扶南」意指「
大山」,其實比較正確的說法是「扶南」與「山」的指
謂同音,而廣南的原住民殆本與扶南同一種屬。「拳髮
黑身」蓋扶南人種的特徵,今「佧倫(Karen)」與「葛獠
」殆即其後裔,故所謂「崑崙」實即「扶南」之叶音,迨
扶南亡後,遂擴大而統稱這一帶膚色較黑之人曰崑崙也!
陸真臘之地至西元1353年統一於南掌(Lanchang),真臘
、南掌互為倒裝,「南掌」音近「羅鄒(鄒族全名)」,余
有多篇論文考證流求乃羅鄒的對音,隋軍至流求國所接
觸即為鄒族,往昔稱臺灣深山之生番的「傀儡」又音近
「崑崙」,故陳稜軍中的崑崙人「頗解其語」也!
中國歷史上,有崑崙、扶南、真臘諸名。」第不知其何
所本?漢武帝既定南越,漢帝國的疆域直抵今之廣南,明
末的越南分裂成南北朝並峙之局,南朝都順化號廣南,而
「廣南」音叶「崑崙」。真臘之所以分裂成為水、陸兩
真臘,B.R.Pearm氏所著<東南亞史導論>以為或許因為「
吉蔑人和扶南人發覺到他們很難相處在一起」,隱約察
覺到人種上的差異,<周禮>註:「混淪即崑崙。」「混淪
」音近「扶南」,印尼語謂「山」曰「Gunung」,音近「
崑崙」,中國西南邊陲有喀喇崑崙山,「喀喇」義即「黑
」,「崑崙」即「山」之義也,故吉蔑語「扶南」意指「
大山」,其實比較正確的說法是「扶南」與「山」的指
謂同音,而廣南的原住民殆本與扶南同一種屬。「拳髮
黑身」蓋扶南人種的特徵,今「佧倫(Karen)」與「葛獠
」殆即其後裔,故所謂「崑崙」實即「扶南」之叶音,迨
扶南亡後,遂擴大而統稱這一帶膚色較黑之人曰崑崙也!
陸真臘之地至西元1353年統一於南掌(Lanchang),真臘
、南掌互為倒裝,「南掌」音近「羅鄒(鄒族全名)」,余
有多篇論文考證流求乃羅鄒的對音,隋軍至流求國所接
觸即為鄒族,往昔稱臺灣深山之生番的「傀儡」又音近
「崑崙」,故陳稜軍中的崑崙人「頗解其語」也!
元.周達觀<真臘風土紀>總敘云:「自溫州開洋,行
丁未針,歷閩廣海外諸洲港口,過七洲洋,經交趾洋到占
城。又自占城順風可半月到真浦,乃其境也。又自真埔
行坤申針,過崑崙洋,入港。」此處已明示崑崙洋在扶南
外海矣!<新唐書.卷222>:「扶南在日南之南七十里,地
卑窪,與環王同俗,有城郭宮殿。王姓古龍,居重觀柵城,
楉葉護屋,王出乘象。其人黑身鬈髮,裸行。」王姓或其
王號之誤,古龍音近崑崙,然崑崙不必因之而得名,王姓
同於國名亦非絕不可能,此處明言其人黑身鬈髮。南印
度之科蘭姆(Koulam),即宋時之故臨國,元時之俱藍國;
馬來半島中之喀拉巴(Kalahbar),即唐時之箇羅國,宋時
之古羅國,均亦音叶崑崙。印度古為黑人之國,厥後蒙古
利亞種與雅利安人接踵而至,與土著苦戰多年而征服之,
驅之至東南海邊及南洋各島,掘倫洲尤為黑色人種聚居
之地,是以義淨謂「唯此崑崙,頭捲身黑,自餘諸國,與神
州不殊。」印度人謂黑人曰「骨倫」,實乃崑崙之叶音,
遺留於印度之黑人被視為鄙賤之族,然印度黑人文化固
高於南洋各島土著,而至各島者,則往往能為之君長,<唐
書>盤盤、扶南之王族多姓古龍,或即因此。
丁未針,歷閩廣海外諸洲港口,過七洲洋,經交趾洋到占
城。又自占城順風可半月到真浦,乃其境也。又自真埔
行坤申針,過崑崙洋,入港。」此處已明示崑崙洋在扶南
外海矣!<新唐書.卷222>:「扶南在日南之南七十里,地
卑窪,與環王同俗,有城郭宮殿。王姓古龍,居重觀柵城,
楉葉護屋,王出乘象。其人黑身鬈髮,裸行。」王姓或其
王號之誤,古龍音近崑崙,然崑崙不必因之而得名,王姓
同於國名亦非絕不可能,此處明言其人黑身鬈髮。南印
度之科蘭姆(Koulam),即宋時之故臨國,元時之俱藍國;
馬來半島中之喀拉巴(Kalahbar),即唐時之箇羅國,宋時
之古羅國,均亦音叶崑崙。印度古為黑人之國,厥後蒙古
利亞種與雅利安人接踵而至,與土著苦戰多年而征服之,
驅之至東南海邊及南洋各島,掘倫洲尤為黑色人種聚居
之地,是以義淨謂「唯此崑崙,頭捲身黑,自餘諸國,與神
州不殊。」印度人謂黑人曰「骨倫」,實乃崑崙之叶音,
遺留於印度之黑人被視為鄙賤之族,然印度黑人文化固
高於南洋各島土著,而至各島者,則往往能為之君長,<唐
書>盤盤、扶南之王族多姓古龍,或即因此。
<晉書.卷32.后妃傳>孝武文李太后(東晉簡文帝之
妃)條有云:「時(李)后為宮人,在織坊中,形長而色黑,
宮人皆謂之崑崙。」可知第四世紀中葉,中國南方已有
崑崙奴多人輸入矣。此外,如五世紀中葉,有宋武帝寵愛
某崑崙奴,使之梃擊侮辱百官之事,又如被稱為唐代著作
之<崑崙奴傳>,詳記代宗大曆時代,住居長安崔生所蓄崑
崙奴磨勒之事,由此可知當時中國北方亦已有役使崑崙
奴之形跡矣。降至元代,凡大官顯宦之家,若不蓄高麗婢
與崑崙奴者,則被認為殊失貴紳之體面,而且須受世間之
指彈,如明初葉子奇<草木子.卷三.雜制篇>所記云:「北
人女使,必得高麗女孩童,家僮必得黑廝。不如此,謂之
不成仕宦。」亦可見風氣時尚之一班了。
妃)條有云:「時(李)后為宮人,在織坊中,形長而色黑,
宮人皆謂之崑崙。」可知第四世紀中葉,中國南方已有
崑崙奴多人輸入矣。此外,如五世紀中葉,有宋武帝寵愛
某崑崙奴,使之梃擊侮辱百官之事,又如被稱為唐代著作
之<崑崙奴傳>,詳記代宗大曆時代,住居長安崔生所蓄崑
崙奴磨勒之事,由此可知當時中國北方亦已有役使崑崙
奴之形跡矣。降至元代,凡大官顯宦之家,若不蓄高麗婢
與崑崙奴者,則被認為殊失貴紳之體面,而且須受世間之
指彈,如明初葉子奇<草木子.卷三.雜制篇>所記云:「北
人女使,必得高麗女孩童,家僮必得黑廝。不如此,謂之
不成仕宦。」亦可見風氣時尚之一班了。
南海黑人之在中國為奴者,中國人普遍皆呼之為崑
崙奴,然此外尚有僧祇奴(<新唐書.南蠻傳>)、鬼奴(<萍
洲可談.卷二>)、野人(同上)、黑小廝(<異域錄>)、番
小廝(<南域筆記.卷七>)、蕃奴(<嶺外代答.卷三>)等種
種稱謂,「僧祇」即波斯語或阿拉伯阿曼(Oman)地方方
言「Zangi」之音譯,與趙汝适<諸蕃志>中所載之「崑崙
層期」及周去非<嶺外代答>所載之「崑崙層基」,皆即
科斯麻士<基督教諸國風土記>中之「青幾(Jing)」,亦
即是今東菲「桑吉巴(Zanzibal)」的異譯,蓋阿拉伯人
稱東非洲大陸,自克力滿栖河(Kilimanchi R.)迤南至南
緯十一度餘之德耳加多角(Cape Delgado),皆名曰桑吉
巴也。唐人記載之崑崙國,有時指南洋之黑種國家,如掘
倫洲、林邑、扶南、真臘之類;有時指印度之土著,如所
謂五崑崙國之類;有時指非洲東部之黑人國家,如<本草>
之肉豆蔻、骨路支,謂生崑崙國是也。崑崙又音叶岢嵐
(山名),音轉為嵫釐(峻險貌)、崢嶸(高峻貌)、峮嶙(山
相連接)、岐嶷(峻茂之貌)、邛崍(山名)、丘壟、丘陵
、矗立,倒裝為犖确(山多大石)、崚嶒(山貌)、念青(山
名)、嶙峮(山相連接)、巃(山氣瀰漫的樣子)、輪囷
(屈曲盤戾貌),康藏之交有「念青唐古喇山」,亦有可能
頭髮屈曲盤戾者即蒙「崑崙」之號。
崙奴,然此外尚有僧祇奴(<新唐書.南蠻傳>)、鬼奴(<萍
洲可談.卷二>)、野人(同上)、黑小廝(<異域錄>)、番
小廝(<南域筆記.卷七>)、蕃奴(<嶺外代答.卷三>)等種
種稱謂,「僧祇」即波斯語或阿拉伯阿曼(Oman)地方方
言「Zangi」之音譯,與趙汝适<諸蕃志>中所載之「崑崙
層期」及周去非<嶺外代答>所載之「崑崙層基」,皆即
科斯麻士<基督教諸國風土記>中之「青幾(Jing)」,亦
即是今東菲「桑吉巴(Zanzibal)」的異譯,蓋阿拉伯人
稱東非洲大陸,自克力滿栖河(Kilimanchi R.)迤南至南
緯十一度餘之德耳加多角(Cape Delgado),皆名曰桑吉
巴也。唐人記載之崑崙國,有時指南洋之黑種國家,如掘
倫洲、林邑、扶南、真臘之類;有時指印度之土著,如所
謂五崑崙國之類;有時指非洲東部之黑人國家,如<本草>
之肉豆蔻、骨路支,謂生崑崙國是也。崑崙又音叶岢嵐
(山名),音轉為嵫釐(峻險貌)、崢嶸(高峻貌)、峮嶙(山
相連接)、岐嶷(峻茂之貌)、邛崍(山名)、丘壟、丘陵
、矗立,倒裝為犖确(山多大石)、崚嶒(山貌)、念青(山
名)、嶙峮(山相連接)、巃(山氣瀰漫的樣子)、輪囷
(屈曲盤戾貌),康藏之交有「念青唐古喇山」,亦有可能
頭髮屈曲盤戾者即蒙「崑崙」之號。
崑崙奴雖以南海之黑人為主,然唐、宋時代,非洲之
黑奴經伊斯蘭教徒之手,亦頗有輸入於中國之形跡,而當
時混稱之曰崑崙奴,最初實肇端於扶南人種。今南洋更
不聞有何佔政治勢力之黑人,蓋唐以後黑種愈益式微,同
化於馬來人種中矣。近代地理學者亦謂馬來半島及南洋
各島之「內格里托斯(Negritos)」種人(菲律賓中部有
尼革羅(Negros)島、蘇門答臘西北有尼古巴(Nicobar)
群島),其形貌與非洲之黑人無異,然其人數甚少,被馬來
人驅匿深山,不可多見,其主要音節為「崑崙」倒裝,視
為同一族類可也!另,烏拉阿爾泰語系如日本語、滿洲語
等謂「黑」之「Kara」亦音叶「崑崙」,中國北方人或
習知此音,則自然極易於將黑皮膚的人稱做「崑崙」。
黑奴經伊斯蘭教徒之手,亦頗有輸入於中國之形跡,而當
時混稱之曰崑崙奴,最初實肇端於扶南人種。今南洋更
不聞有何佔政治勢力之黑人,蓋唐以後黑種愈益式微,同
化於馬來人種中矣。近代地理學者亦謂馬來半島及南洋
各島之「內格里托斯(Negritos)」種人(菲律賓中部有
尼革羅(Negros)島、蘇門答臘西北有尼古巴(Nicobar)
群島),其形貌與非洲之黑人無異,然其人數甚少,被馬來
人驅匿深山,不可多見,其主要音節為「崑崙」倒裝,視
為同一族類可也!另,烏拉阿爾泰語系如日本語、滿洲語
等謂「黑」之「Kara」亦音叶「崑崙」,中國北方人或
習知此音,則自然極易於將黑皮膚的人稱做「崑崙」。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