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五帝本紀>扶出傳說中的「黃帝」作為中華
民族共同的始祖,謂其以武力掃平天下,領域東至于海、
西至于空桐、南至于江、北逐葷粥,儼然已統一了中國
的北方。最不可思議的,不但繼位的顓頊、帝嚳、帝堯
、帝舜都是他的後代,甚至於接下來的夏、商、周三代
也都是他的後裔所建立的朝代。傅斯年<夷夏東西說>已
證明夏、商分別屬於不同的族群,而周自以為承夏之緒,
所以「我們都是黃帝子孫」是不實在的。
    <國語‧晉語>云:「黃帝之子二十五人,其同姓者二
人而已:唯青陽與夷鼓皆為己姓。青陽,方雷氏之甥也;
夷鼓,彤魚氏之甥也。其同生而異姓者,四母之子別為十
二姓。凡黃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為十二姓
:姬、酉、祁、己、滕、蒧、任、荀、僖、姞、嬛、依
是也。唯青陽與倉林同于黃帝,故皆為姬姓,同德之難也
如是!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
炎帝以姜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二帝
用師以相濟也,異德之故也。」這段話前後自相矛盾,初
云「唯青陽與夷鼓皆為己姓」,繼云「唯青陽與倉林同
于黃帝,皆為姬姓。」縱然以上這段話可信,除非黃帝時
還停留在母系社會的時代,因為姓字從女、生,姓與氏是
有分別的,男子稱氏、女子稱姓,姓的制度最初是以女子
為中心的,姓是所以統系百世、以別婚姻;氏則是所以別
子孫所由自,以貴功德的。
    閩南語「黃帝」音近「炎帝」,兩者事跡極易混淆,
甚至於有一事兩傳的可能。所謂「黃帝為姬、炎帝為姜
」,極可能是周武王克殷以後才有的說法,蓋姬、姜累世
聯姻,姜尚為三軍之勇將、牧野之功臣,齊國以外戚而得
封,傅斯年<大東小東說>亦早證之矣!<史記‧三皇本紀>
說:「女媧氏沒,神農氏作。炎帝神農氏,姜姓,母曰女登
,有媧氏之女,為少典妃,感神龍而生炎帝,人身牛首,長
於姜水,因以為姓。火德王,故曰炎帝,以火名官。-----
始教耕,故號神農氏。」由於有「帝堯舉周始祖后稷為
農師」的傳說,及「感神龍而生炎帝」的說法,又混「神
農」之事於「炎帝」。人若因水以為姓,水名又何自來
乎?「有媧氏」自為「有媧氏」,不得與「女媧氏」混,
由於習聞有仍、有窮、有熊、有娀、有蟜、有巢、有扈
、有虞、有鬲、有庳諸「有」,遂以為夏、商、周亦可
稱為有夏、有商、有周,實不然也!
    <史記‧三皇本紀>又云:「神農本起烈山,故左氏稱
烈山氏之子曰柱,亦曰厲山氏,禮曰『厲山氏之有天下』
是也。神農納奔水氏之女曰聽詙為妃,生帝魁,魁生帝承
,承生帝明,明生帝直,直生帝氂,氂生帝哀,哀生帝克,克
生帝榆罔,凡八代,五百三十年,而軒轅氏興焉。」烈山
、厲山、歷山、驪山均為一音之轉,倒裝即是神農,因此
兩者扯上關係,其實不應混為一談。兩種以上的氏集中
於一人身上,應該是春秋、戰國以後才有的現象,如果說
三代以前也有這種狀況,應以傳說附會的成分居高。在
神農與榆罔之間,插進帝魁、帝承、帝明、帝直、帝氂
、帝哀、帝克,勉強湊足八代之數,而並無任何事蹟傳世
,由其一律冠以帝某觀之,顯然乃是造假。
    <史記‧三皇本紀>云:「女媧氏沒,神農氏作。」又
云在女媧之前尚有燧人、庖犧:「太昊庖犧氏,風姓,代
燧人氏,繼天而王。母曰華胥,履大人於雷澤,而生庖
犧於成紀,蛇身人首。-----始畫八卦-----造書契-----
始制嫁娶-----結網罟-----養犧牲-----以龍紀官,號曰
龍師-----木德王,注春令-----立一百一十年崩。-----
女媧氏亦風姓,蛇身人首,有神聖之德,代宓犧,立號曰女
希氏。-----女媧亦木德王-----當其末年也,諸侯有共
工氏,任智刑,以強霸而不王,以水承木,乃與祝融戰,不
勝而怒,乃頭觸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維缺,女媧乃鍊五
色石以補天,斷鼇足以立四極,聚蘆灰以止滔水,殺黑龍
以濟冀州,於是地平天成,不改舊物。」燧人、神農一音
之轉,傳說因「燧」字而謂燧人氏始鑽木取火、因「農
」字遂謂神農氏始作耒耜、因「庖犧」字義遂謂其養犧
牲以庖廚。宓犧、伏犧、華胥、赫胥均為庖犧之音轉,
既謂炎帝以火德王,因火賴木生,而<易>云:「帝出乎震,
月令孟春,其帝太昊。」遂謂女媧為庖犧之後,亦以木德
王,此顯然因「五行終始說」東拼西湊而成。
    傳說伏犧和女媧本是兄妹,或者竟是夫婦。漢代的
石刻畫像與塼畫中,常有人首蛇身的伏犧和女媧的畫像,
腰身以上通作人形,穿袍子、戴冠帽,腰身以下則是蛇軀
(偶有作龍軀的),兩條尾巴緊緊地親密地纏繞著。兩人
的臉面,或正向、或背向,男的手裏拿了曲尺,女的手裏
拿了圓規。或者是男的手捧太陽,太陽裏面有一隻金烏,
女的手捧月亮,月亮裏面有一隻蟾蜍。有的畫像還飾以
雲景,空中有人首蛇身生翅膀的天使們翱翔。有的畫像
更在中間畫著一天真爛漫的小兒,雙足捲走,手拉兩人的
衣袖,給我們呈現了一幅非常美妙的家庭行樂圖。
    從這些畫像和史傳的記載,如<繹史‧卷三>引<古史
考>:「伏羲制嫁娶以儷皮為禮。」又引<風俗通義>:「
女媧禱祠神祈而為女媒,因置婚姻。」等等,足見兩人所
做的工作,都是有關滋生繁衍人類的,上古人相信人類的
確就是由這一對半人半獸的天神滋生繁衍下來的。盧仝
與馬異結交詩云:「女媧本是伏犧婦。」這是流傳已久
的傳說,卻已經是父系社會才有的。人類文明發展的軌
跡無不由母系發展至父系,傳說女媧摶黃土造人,實即最
原始的圖騰名,上古人本操複音語、奉「龍」為圖騰,鱷
即是龍,女媧分化出龍、鱷兩音,一切語詞均由女媧一語
或其倒裝所衍生,再由音生義,並依音義覓字,女媧一音
須經幾番轉折方始音轉為「伏犧」。
    <史記‧五帝本紀>云:「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
名軒轅。-----軒轅之時,神農氏世衰,諸侯相侵伐,暴虐
百姓,而神農氏弗能征。於是軒轅乃習用干戈,日征不享
,諸侯咸來賓從,而蚩尤最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諸
侯,諸侯咸歸軒轅,軒轅乃修德振兵,-----教熊羆貔貅貙
虎,以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三戰然後得志。蚩尤作亂,
不用帝命,於是黃帝乃徵師諸侯,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
遂禽殺蚩尤,而諸侯咸尊軒轅為天子,代神農氏是為黃帝
。」「五行終始說」謂土賴火生,而土居中央其色黃,乃
安排黃帝於炎帝之後。炎帝、黃帝既同為少典之子,何
以炎帝傳宗八代之後,而軒轅氏始興?
    傳說黃帝為有熊國君之子,居軒轅之丘,故亦號軒轅
氏,又據<左傳>亦號帝鴻氏,此外又有號縉雲氏、帝軒氏
諸說,其氏號之多在傳說的古帝中排名第一,黃帝、帝鴻
實乃互為倒裝,帝軒又為少典之倒裝,某人又號某氏之說
全然不足採信。既姓公孫,又改姓姬?上古之時應無似此
任意改姓之可能性。由炎帝傳宗八代觀之,「炎帝」者
實一代之總號也;「炎帝」又音近古蜀國古帝傳說中的
「望帝」,倒裝為據云為望帝之名的「杜宇」,則顯然古
帝的稱號又僅是記音而已。軒轅、有熊互為倒裝,軒轅
音轉為蚩尤、青陽,又音轉為縉雲;杜宇又音叶彤魚、帝
堯;有熊又音叶虞舜、堯舜;有虞倒裝為榆罔;帝軒又音
叶帝舜;帝鴻又音叶太昊;伏犧、華胥倒裝為夏后、少昊
-----,古帝的傳說每在其叶音或倒裝中打轉,如謂女媧
「聚蘆灰以止滔水,殺黑龍以濟冀州」,事實上蘆灰乃是
女媧之音轉,又音轉為女希,蘆灰、黑龍互為倒裝,蘆灰
怎麼止得住滔水?
    自女媧而後,歷經女蝸、女皇、女魃、女禖、女祿
、女隤、女嬌、女虔、女希等,總共十組帶女字複音語
詞,再衍生出有虞、有鬲、有扈、有庳、有牧、有邰、
有祖、有巢、有熊等,總共九組帶有字的複音語詞,而後
再衍化出后羿、回鶻、防風、附寶、濊貊、黃帝、后稷
、海滄、伏犧等九組帶「后」字叶音,及句吳、共工、
可汗、戈壁、昆莫、孤獨、姑臧、高昌、廣信等各九組
帶「孤」字叶音的複音語詞。人類文明進化遲速不同,
某些族群至今依然停頓在母系社會為主的型態,在中國
黃河流域古文明區,則顯然至「伏犧」這一祖音登上歷
史舞臺時,已經邁進了父系為主的社會。
    <世本>、<物原>、<說文>、<古史考>、<路史注>、
<考工記>等一些討論到器物原始的書籍,無不把古人的
珍貴發明歸功於傳說中的古帝身上,而尤以黃帝及其后
妃僚屬等,擁有最大多數的發明,其所發明的器物也最具
現代化與開國的規模。崔適之先生云黃帝即是皇帝,雖
說秦始皇以「德超三皇、功越五帝」接受臣下所上「皇
帝」的尊號,竊以為此一稱號當由來已久,而這也是黃帝
之所以被推崇為中華民族之共同的老祖宗的主要理由之
一。「黃帝」一號或如單于、可汗,而為某一時期部份
族群的領袖之尊稱;或者在上古時期曾經有一號稱黃帝
而曾經盛極一時的共主,但其領域絕不能如傳說中所說
如是的廣袤,其活動範圍極可能以擁有上古名山霍太山
的山西為中心,其音地名也以此區為最多。
    余於寫作<「阿房宮」得名考>一文時,對於中國本
部十八省何以特多帶「陽」字的地名,曾予特別留意,並
且就地圖上所見,作了一個統計分析,結果發現在這些帶
「陽」字的叶音地名當中,以「咸陽(軒轅、夏禹)」與
「長安(蚩尤、昌意)」及其倒裝的叶音地名(有熊、虞
舜、有娀、有莘;有巢、伊祈)佔第一多數,其次才輪到
「宜陽(榆罔、夷羿)」與「華陽(后羿)」,而「蚩尤」
與「軒轅」本一音之轉,由九五、君王、元首、萬歲等
尊號的被廣為應用看來,所謂的「炎黃子孫」毋寧應說
「軒轅子孫」才是。領袖(烈山)、首領(神農)的尊號透
露出更早期主宰天下者的信息;辟疆、啟疆皆古天子號,
留下大王、天子及其他稱號者,固所在多有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黃 潛龍 的頭像
    黃 潛龍

    中外史地大翻案

    黃 潛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