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四方之中也,<書.召誥>:「王來紹上帝,自服
于土中。註:洛為天下之中。」以民國初年中國的版圖
而言,幾何中心位於甘肅省的蘭州,距離洛陽何止千里之
遙,然而從<禹貢>九州的疆域範圍觀之,謂洛陽為天下之
中,雖不中亦不遠矣!<太平御覽.卷78>引<皇王世紀>:「
及女媧氏沒,次有大庭氏、柏皇氏、中央氏-----。」中
央氏古帝王號,<廣韻,集韻,韻會,正韻>:「央,於良切,
音秧,中也。」中央上下二字互訓,<詩.秦風>:「宛在水
中央。」<淮南子.天文訓>:「中央為都。」、<地形訓>
:「中央四達,風氣之所通,雨露之所會也。」複姓有中
英、中野等,<唐韻古音>:「英,又于良切,讀央。」屈原
<九歌>:「浴蘭湯兮沐芳,華采衣兮若英。」<管子.地員
篇>:「五色雜英,各有異章。」<毛詩本音>舜英、重英
、瓊英、美如英俱叶韻讀央,<集韻>:「英,稻初生未移
者。」亦讀央,中英實同於中央。<爾雅.釋地>:「大野
曰平,廣平曰原。」中央、中庸、中野、中原一音之轉,
四方與中央皆由部族名,寖漸而為方位之稱。
    京又與原同,<禮.檀弓>:「趙文子曰是全要領以從
先大夫于九京也。註:九京,山名,在今絳州,晉大夫墓地
在九京,京即原字。」京又與鯨通,<前漢書.揚雄傳>:「
騎京魚。」<說文>:「鯨,本作,海大魚也。」<集韻>:
「鯨,又音彊義同。」京又與強同,<山海經>:「北方神
名禺強。」<莊子>註作禺京,強又與彊通,<廣韻>:「強,
剛強也,健也。」<爾雅.釋言>:「彊,暴也。註:彊梁凌
暴。」<詩.大雅>:「曾是彊禦。傳:彊梁禦善也。疏:彊
梁者,任威使氣之貌。」<山海經>:「北方禺彊。註:水
神也。」又,「北極天櫃有神名曰彊良。」彊梁音同彊
良,音轉為強蝆(蛄)、青陽(古帝;複姓)、涇陽(地名)
、姜嫄(后稷母)、中衍(秦先祖)、中央、烝陽(複姓)、
成陽(複姓)、朱陽(複姓)、周陽(複姓)、昭陽(歲在癸)
、著雍(歲在戊)、中原、縉雲(氏族)、晉陽(地名)、居
延(澤名)、江陰(地名)、居庸(關名)、鉅野(地名)、中
野、爪哇(國名)、犍為(郡名)、嘉應(地名)、乞顏(族
名)、強圉(歲在丁)、彊禦、昌意(古帝)、朱鳶(地名)
、寘顏(山名)、紫陽(地名)、子陽(複姓)、朱崖(郡名)
、中衛(地名)、金微(山名)、朱吾(縣名)、赤烏(氏族)
、蒼梧(郡名)、曲沃(地名)、曲遇(地名)、曲阿(地名)
、蚩尤(古帝)、余(氏族)、諸御(複姓)、濁繇(氏族)
等,音轉為金華(地名)、秦淮(河名)、疇華(地名)、曲
阜(地名)、乞伏(複姓)、陳酆(氏族)、滄海(郡名)、辰
韓(國名)、真番(郡名)、鄄韓(氏族)、仲父(尊稱)、芝
罘(地名)、中華,而彊禦則倒裝為禺彊,故英訓作華。
    <詩.鄭風>:「有女同車,顏如舜英。註:英猶華也。
」英可音轉為華,故蚵即是蠔、窩泥(族名)一作和尼、
松花江一作宋瓦江、今和闐即古于闐、蒙古出自蒙兀或
蒙瓦室韋,溯源於靺鞨,別名朦古、謨可失、盲骨子,又
作忙豁侖,音轉為蒙兀兒、莫臥兒。舊謂中華或華夏之
得名與陜西之華山有關,其實大謬不然!<書.禹貢>:「壺
口、雷首,至于太岳。-----西傾、朱圉、鳥鼠,至于太
華。-----導河積石,至于龍門,南至于華陰。」古晉人
謂霍太山亦曰太岳,即今山西霍山,霍太音后土(神名)
、滹沱(河名)、臺[音狐]駘(邑名)、五臺(山名)、有邰
(氏族),倒裝為太岳、太華。華陰正在華山北麓,卻不必
定因華山而得名,<史記.秦始皇本紀>:「略取河南地,自
榆中並河以東屬之陰山,以為三十四縣,城河上為塞。又
渡河,取高闕陽山北假中。註:徐廣曰陰山在五原之北。
」<穆天子傳>:「戊寅,天子西征,鶩行至于陽紆之山。
」秦時依水北為陽,分別稱陽山、陰山,在周初當皆屬於
陽紆之山,至後世則統名曰陰山,蓋陰、陽二音可互相通
轉,非如顧實先生所謂吾華不競、胡化橫流也。
    華陰正當渭河、洛河與黃河之交會處,<埤蒼>:「沸
渭,不安貌。」王褒<洞簫賦>:「若雷霆輘輷,佚豫以沸
渭。」濩渭,眾波聲,木華<海賦>:「瀖濩渭。」濩渭
音叶沸渭、華陰(地名)、馮翊(地名)、淮陰(地名)、淮
安(地名)、淮陽(地名)、懷遠(地名)、華陽(地名)、鳳
陽(地名)、阜陽(地名)、夫餘或扶餘(族名),倒裝為閼
胡(氏族)、烏滸(河名)、葉赫(族名)、蕪湖(地名)、陽
華(即陽紆)。夫夷又音轉為武夷(山名)、歐冶(複姓)、
歐陽(複姓)、舞陽(複姓)、武陽(地名)、葉陽(複姓)、
岳陽(地名)、雲陽(地名)、安陽(地名)、滎陽(地名)、
酉陽(地名)、弋陽(地名)、益陽(地名)、義陽(地名)、
伊陽(地名)、宜陽(地名)、渦陽(地名)、無為(地名)、
餘姚(地名)、伊吾(地名)、余吾(水名)、揚越(國名)、
於越或甌越(國名)、陽武(地名)、陽紆等。淝水與渦河
並注入於淮河,夏時之「畎夷」即周時之「犬戎」,入於
東方而為「淮夷」,故犬加口為吠,錢賓四先生誤以為此
族自東遷徙而西,渭、淮東西分隔而相似至此。
    中國古文明肇始於陜西、山西、河南三省交界處的
黃河大彎曲一帶,潼關的對岸為風陵渡,風陵、黃陵(縣
名)、黃龍(地名)、坊龍(地名)、黃梁(河名)、伏牛(山
名)、賀蘭(山名)、會寧(地名)、虎牢(關名)、葫蘆(河
名)俱一音之轉,倒裝為陸渾(戎名)、樓煩(族名)、令狐
(複姓),音轉為靈武(地名)、萊蕪(地名)、雷原(鎮名)
、臨洮(地名)、龍安(鎮名)、龍額或龍(侯名)、女媧
(神名)、黎陽(地名)、耒陽(地名)、略陽(地名)、龍陽
(地名)、南陽(地名)、洛陽(地名),黃梁河與葫蘆河均
為洛河支流,洛河中游有鄜縣,<廣韻,集韻>並:「鄜,音
孚,又音鹿。」由此可以窺知洛河所省略之另一音;黃陵
為坊龍南邊近鄰,可見所謂黃帝陵寢在此,乃是音訛所引
起之附會。中國上古人本操複音語、奉龍為圖騰,龍即
是鱷,傳說女媧為人類始祖,實即最原始之圖騰名,女媧
分化出龍、鱷兩音,一切名詞均為女媧一詞所衍生,再由
音生義。中國文明源遠流長,故在文明發端萌芽地區,特
多女媧叶音或其倒裝之地名,渭河上游在甘肅省境內亦
有支流名葫蘆河,天水西南的林華山音叶女媧,天水東南
的永寧河、會寧東北的月亮山則女媧倒裝。
    蘭州城南有皋蘭山,皋蘭殆即蘭州之原名,皋蘭、皋
狼(地名)、皋落(地名)、蠱牢(地名)、溈汭(地名)、果
洛(族名)、庫倫(地名)、崑崙(山名)、康里(國名)並一
音之轉,倒裝為嵐皋(地名)、女蝸,<韻會>:「蝸又與媧
通。」<禮.明堂位>:「女蝸之笙簧。」<集韻>:「腡,又
音媧、音瓜,義並同。」<廣韻,集韻,韻會>並:「騧,又
音媧義同;緺,又音瓜義同。」人類語音發展之趨勢無不
由重而輕,隴西高原是較黃河大彎曲更早的一處文化中
心。康里又音轉為強梁(原名)、邛崍(山名)、嘉良(族
良(族名)、姜戎(族名)、嘉陵(江名)、終南(山名)、中
寧(地名)、彊良等,部份仍然留居原地;部份往蒙古高原
遷徙;部份遁入青康藏高原;絕大部份入居河洛一帶,扮
演形成中華民族基本份子的角色。據姚大中<古代北西
中國>一書中說:「遊牧的發生,從安特洛諾伏文化演進
例子可獲得明確了解,其發生乃在北方草原沃洲。」就
中國而言,塔里木盆地的周邊、河西走廊,以及漠南草原
乃是沃洲最發達的地區,遊牧與農業兩種文化在這裏形
成分野,圍堵遊牧民族之進入中原,兩三千年來竟幾乎成
為一成不變的國策,互相敵視以為非我族類。
    <穆天子傳>當中的濁繇氏、剞閭氏、赤烏氏、弓余
之人,據顧實先生考證均在中亞一帶,重氏、曹奴之人
皆在蔥嶺附近,珠余氏則在積石山一帶,而曹奴音叶祈連
(山名)、斥鹵(西方鹽澤)、狫(族名)、黔靈(山名)、
產里(地名)、純留(地名)、昌黎(地名)、重黎(氏族)、
琴如(地名)、犬戎(族名)、涿鹿(地名)、鉅鹿(地名)、
九黎(族名)、真臘(國名)、鍾離(複姓)、終黎(氏族)、
豬龍(河名)、季連(楚祖)、訾婁(地名)、邾婁(國名)、
祝融(氏族)、中寧(地名),音轉為疏勒(地名)、匈奴(國
名)、時來(地名)、裡(地名)、細柳(地名)、宵里(地
名)、碟里(國名)、斯盧(國名)、新羅(國名)、駟盧(國
名)、蘇祿(國名)、壽冷(地名)、樗里(複姓)、雩婁(地
名)、西陵(氏族)、山戎(族名)、索倫(族名)、秀朗(地
名)、蕭(地名)、神農(古帝)、先零(羌名)、商陵(地
名)、湘陵(地名)、相慮(國名)、象林(地名)、信陵(地
名)、薪犁(地名)、沈犁(地名)、孅犁(地名)、眩雷(地
名)、石紐(地名)、雙流(縣名)等,尾音的聲母消失就音
轉為鮮于(複姓)、散宜(複姓)、鮮虞(國名)、單于(汗
號)、薰育(族名)、豕韋(氏族)、室韋(族名)、豨郼或
豨韋(古帝)、蓨魚(氏族)、四嶽(氏族)、夏陽(地名)、
山陽(地名)、綏陽(地名)、睢陽(地名)、新野(地名)、
施恩(地名)、碎葉(川名)、謝(國名)、沙壹(哀牢祖)
。曹奴尾音的聲母若消失就音轉為淳維(匈奴祖)、昌意
(古帝)、淳于(複姓)、赤烏、余、重、剞閭、濁繇
、珠余、爪哇(國名),而又音轉為中華。<史記.五帝本
紀>云:「虞舜者名曰重華。」虞舜、重華皆古氏族名,
不可混以為一。閩南語「重華」音叶太昊、禿髮、太行
、敦煌、帝鴻、中華,其倒裝即是「黃帝」也!
    中寧又音轉為東萊(郡名)、屯留(縣名)、大撓(古
帝)、唐努(山名)、禿人(氏族)、同羅(河名)、土拉(河
名)、投醪(河名)、瀆盧(國名)、得楞(族名)、達賴(尊
號)、獨落(水名)、大連(地名)、大陸(地名)、大理(地
名)、鐵驪(國名)、鐵利(水名)、鐵勒或狄歷或丁零(族
名),倒裝為零丁(洋名)、兩當(縣名)、臨潼(地名)、臨
屯(郡名)、羅東(地名)、藍田(地名)、老童(氏族)、輪
臺(地名)、攣鞮(複姓)、觻得(縣名)、喇得(族名)等,
音轉為陸終(部酋)、隆中(地名)、南掌或老撾(國名)、
雷翥(海名),又倒裝為中寧,<逸周書.嘗麥解>曰:「皇天
哀禹,賜以彭壽,思正夏略。」夏后氏與陸終的子孫共同
攜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立不復代的王朝。
    <說文>:「龍,童省聲。」<集韻>:「龍古作。」
童字實由字演變而來,源自「女媧」一音的圖騰信仰,
衍變至上列這一組音後,由於「陸終」一族在黃河流域
的顯赫聲威,「龍」取得了完全的優勢,並不斷的加強其
神化,「鱷」轉而退居幕後,且逐漸銷聲匿跡,終致一般
人忘卻且不相信龍即是鱷。<詩‧大雅>:「內奰于中國
,覃及鬼方。」<史記‧秦本紀>:「子孫或在中國,或在
在夷狄。」「中國」的稱號由來已久,儼然為權力中樞
的代表,<三國演義>第44回:「(周瑜曰)-----驅中國士
卒,遠涉江湖,不服水土,多生疾病,四忌也,-----。」、
第98回:「(曹)真躍起曰:『如仲達不領此任,中國危矣!
』」這兩處所謂的「中國」,實僅指當時曹魏朝廷的所
在地而言,「中華」一名則為先進文明的象徵,<西遊記>
第45回:「旁邊閃過當駕的太師啟奏道:『東土大唐,乃
乃南贍部洲,號曰中華大國。』」、第91回:「這先進去
的又叫道:『你們都來看看中華人物。』」<紅樓夢>第
52回:「眾人聽了,都道:『難為他!竟比我們中國人還強
。』」,「逐鹿中原」有改朝換代的意味,「中華」與「
中國」並寖漸而成為國號,歷史上的韓國每以「東國」
、「東醫」與「中國」、「中醫」對稱。
    日本本洲的京都至下關之間有一道「中國山脈」,
對尚未遷都至東京以前的日本來講,這個區域就是日本
的「中國」了!「中華」又或稱「華夏」,伏犧(古帝)、
華夏一音之轉,倒裝即是夏后。中國又有赤縣、神州、
震旦等別名,率源於強勢圖騰名之叶音。近世既以中國
的所在地號稱「遠東」,以對應歐洲所在地的「泰西」,
則寓有東方日出之含意,當今舉世稱呼中國曰「CHINA」
之語根的「震旦」(詳見拙作<「CHINA」一名之由來>一
文),實最適合作為海峽兩岸統一之後的新國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黃 潛龍 的頭像
    黃 潛龍

    中外史地大翻案

    黃 潛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