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姓纂>載:「殷商時,涇、渭之間建有阮國,後為周
文王所滅,其子孫以國為氏。」<路史>載:「阮國,皋陶
後裔所建。」某某後裔之說純屬臆測,不值採信。<臺灣
區姓氏堂號考>云:「漢初,阮氏族人由甘肅原居地循黃
河流域逐漸而下,在今河南陳留一帶聚居,成為望族,族
人遂以陳留為郡號。」又云:「阮氏自甘肅遷居河南後,
再分東、南二支系脈:東經安徽、江蘇、浙江,於宋代傳
入福建、廣東,輾轉來臺;南由湖北、四川、貴州遷入雲
南。相傳明代阮氏由中國傳入越南,成為顯姓大族。」
阮氏目前為臺灣區第九十三大姓,<大南實錄>卷五載有
故明龍門總兵楊彥迪副將黃進、雷廉總兵陳上川副將陳
安平等率兵三千餘人、戰船五十餘艘開發南圻,卷八又
載有雷州人莫玖因招流民開墾有功,受封為河僊總兵的
事實,則阮氏於明代由中國徙入蓋為事實。
    黎氏姓源有三:(一)九黎之後,<風俗通>載:「九黎
之後,以黎為氏。(二)黎侯之後,有二說:[1]<姓纂>載:
「黎侯,殷周時侯國。」<路史>載:「西伯戡黎,武王後
以封湯後。黎侯豐舒之後,有黎氏、犁氏。」[2]解長源
<黎氏族譜源流序>載:「顓頊代少昊而有天下,命北正黎
司地,其後以字為氏」。梅縣<黎氏族譜序>載:「北正黎
之後,商時以功封侯,建國於上黨地,國號黎,因以為氏。
」(三)外族改姓:<魏書‧官氏志>載:「素黎氏改為黎氏
。」黎姓推尊南北朝齊明帝時人黎僑為明州(浙江鄞縣)
始祖,又因唐德宗時黎幹官京兆尹,其後傳衍蔚為望族,
遂標京兆為其郡號,而幹子度官虔化縣令,為寧都始祖,
其後徙居福建寧化。宋末元初,黎天麟遷居梅州程鄉,是
為入粵始祖,子孫繁昌,散居廣東各地。黎氏目前為臺灣
區第九十一大姓,然絕大多數籍隸廣東,其郡號且有標榜
「九真」者,故黎氏源出多支,除源自北方者外,應不乏
有南方土著族群的加入,甚至南方土著才是南方黎姓的
主流。除三苗、九黎外,自古黎苗相提並論,海南島有黎
婺嶺,全島十六縣又只文昌縣無黎(俚)人也。
    環繞中國週邊諸國,其與中國關係最密切者,依序當
屬越、韓、日三國,蓋溯自西元前218年秦始皇派兵底定
越南,下至西元1428年明宣宗放棄交趾布政使司,中間扣
除掉趙氏南越97年、五代末年(西元931年)至明朝永樂
四年(西元1406年)的自立,共計有1074年是直接在中國
統轄之下的郡縣;西元前108年漢武帝置樂浪、臨屯、真
番、玄菟四郡於朝鮮,下至西元313年高句麗美川王兼併
樂浪、帶方二郡地,共計421年朝鮮直接在中國的治下,
接著又有西元668年時,唐高宗的置安東都護府於平壤,
至西元735年唐賜大同江以南之地與新羅,又統治了韓國
67年,若上溯至周武王封箕子於朝鮮(西元前1121年),再
加上燕人衛滿自西元前194年所建立的衛氏朝鮮,則其與
中國關係的密切,較之越南實有過之而無不及;日本雖不
曾居於中國的治下,觀其浸淫於中華文化之深,所謂與中
國為「同文同種」確是所言不虛的。
    越南人姓同中國,除了趙佗所建立的南越以外,歷代
在越南建立過政權的,依序有南北朝梁武帝時的李賁、
陳宣帝時的李佛子、五代後梁時的曲灝、後漢時的楊廷
藝、後唐時的矯公羨、後晉時的吳權、宋太祖時有十二
使君、掃平十二使君的丁部領、前黎朝的黎桓、建立李
朝的李公蘊、陳朝的陳日煦、後黎朝的黎季犛、短暫篡
立的莫登庸、併滅占城稱王廣南的阮潢、恢復阮朝的阮
福映等,或為越南土著,或云先祖來自浙江、福建。遠的
姑且不論,茲舉南越淪亡於北越時節的一些重要人物,如
吳廷琰、吳廷、阮文紹、阮高其、陳善謙、陳文香、
楊文明、黎筍、胡志明、范文同、武元甲等人的姓氏為
例,以見越南常見姓氏之一般。此外,並參考歷代有關姓
氏方面的書籍,探究這一些姓氏的源流,以明瞭其播遷的
路程,哪怕是否定了向來的說法也不一定。
    吳氏目前為臺灣區第七大姓,而為全國第十大姓,堂
號有讓德、種德,及延陵、渤海、濮陽三個郡望。吳氏
姓源有二:(一)虞舜之後,<史記‧索隱>載:「舜後封虞,
虞音近吳,故舜後亦有吳氏。」(二)出自姬姓,<姓纂>載
:「周太王子泰伯、仲雍封吳,後為越所滅,子孫以國為
氏。季札之後,居齊、魯之間。」<姓解>載:「周太伯始
封於吳,因以命氏,起自季札。」<通志氏族略>載:「太
伯與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武王克商,追封太伯為吳伯,
勾踐滅吳,子孫以國為氏。」<穆天子傳>云:「太王亶父
之始作西土,封其元子吳太伯于東吳。」而<管子‧小匡
篇>有「流沙西虞。」之語,虞、吳古字通用,東吳本西
吳之對,<詩‧大雅>:「虞芮質厥成。<左傳>註:虞國在
河東大陽縣。」此虞國可能即是太伯之東吳,絕不可能
如<史記>所云遠在于越近鄰。中國吳姓有南方勝於北方
之勢,顯然有多數源自春秋的句吳。
    國立中央圖書館編印<臺灣公藏高麗本聯合目錄>中
所見作者姓氏,計有朴、趙、金、南、鄭、李、申、閔
、洪、成、徐、安、林、余、柳、尹、池、吳、姜、權
、沈、吉、宋、具、黃、郭、崔、高、蔡、張、韓、丁
、許、盧、劉、俞等姓氏,尤以朴、金、李三姓佔壓倒
性的多數。金氏目前為臺灣區第九十二大姓,在中國大
陸則為第六十九大姓,姓源有二:(一)<姓纂>載:「出自
少昊金天氏之後。」(二)<廣韻>載:「漢時匈奴休屠王
太子日磾事武帝,帝以休屠作金人祭天,因賜姓金氏。」
<姓錄>載:「金天氏之後,望出彭城;日磾之後,望出京兆
。」女真完顏部建立的朝代國號曰「金」,金之色白,完
顏部色尚白,史載新羅亦尚白,韓語「新羅」本即有「白
」之訓義,則顯然韓國之金姓源出新羅也,證以新羅王室
所出之「朴(及梁)」、「昔(本彼)」、「金(沙梁)」三
姓系統,「本彼」為昔,似為訓義;沙梁音叶新羅;則及梁
音叶堅牢、稚嫩,故訓為「樸(朴)」也。與新羅、百濟
鼎足為三的高句麗,後世作為朝代名時簡稱高麗,李音近
麗,韓國的李姓極可能源出高句麗。
    日本雖然號稱與中國為同文同種,但其文字的應用
透過其特殊的音讀、訓讀,在有些地方實與漢文大異其
趣,例如「Kobe」顯然音叶「高棉」,其漢字卻依訓讀寫
作「神戶」;又如「Gunma」亦音叶「高棉」,卻依音讀
寫作「群馬」;「對馬島」作「Tsushima」,而「五島列
島」作「Gotoretto」,何時該從音讀、何時該從訓讀?
並沒有一定的規則可循,無怪乎早期葡萄牙的傳教士在
傳教受挫之餘,發出「日本的文字是魔鬼發明的,其目的
在阻止福音的傳入!」如此偏激的控訴。
    在日本平安時代初期的弘仁年間(西元810-823年),
朝廷仿中土<姓氏錄>編撰<新撰姓氏錄>,在全部一千零
五十九個氏族中,歸化人系統的氏族竟佔三百二十四個,
幾為全體氏族的百分之三十。近人粟田寬博士根據日本
古來史籍的考證調查,亦獲大致相同的結果,即在二千三
百八十五個氏族中,有七百個為歸化人系統,如以百分比
計算,大致亦為百分之三十。在大和朝廷的支配階層中,
最重要的姓氏為臣、連、公、直、造、首、史、村主等
八大族,無論在上述任何一族中均有歸化人的存在,其中
尤以直、首、史、村主等四大族,幾乎全部為漢族系統
的氏族所囊括。
    根據<中華姓府>的統計,中國人的姓多達六千三百
六十三個,中國雖然擁有十三億的人口,常用姓卻只有五
百個左右。據海外學者陳舜臣先生考察,中國的姓約為
日本姓的百分之一或百分之零點五,可見日本的姓量之
多。日本直至十九世紀下半葉才准許老百姓取姓,在這
之前姓是貴族的專利。關於日本人得姓的由來,向來有
養狗者姓犬養、住在渡口邊的姓渡邊的說法,但如佐佐
木、佐久間、五十鈴、五十嵐、鈴木、曾根、毛利、鬼
塚、蘇我、那珂等姓又如何從字面去瞭解其命義乎?由
福島、宮本、落合、吉備、陸奧等一些同時又為地名的
姓氏看來,這方面倒與源自部族名的姓氏雷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黃 潛龍 的頭像
    黃 潛龍

    中外史地大翻案

    黃 潛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