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侗先生在<中國古代社會史>第四章「圖騰團及
圖騰的地域化」第一節中說:「不只地名由於圖騰團的
定居,山名、水名亦皆如此。考證家每謂地由水得名,但
水名又何自來?這不過將解釋的困難退後,而非得到確切
的解釋。其實地、水、山的得名皆由於圖騰團的定居其
地。」李先生這一段話,真足以破千古之妄!試看臺灣第
一大姓的「陳」,<姓纂>載:「夏禹封帝舜之子商均於虞
城,至三十二世虞閼父為周陶正。武王克殷,封虞閼父之
子滿於陳,都宛丘,賜姓媯,以奉舜祀,稱陳侯,卒諡胡,故
曰陳胡公,亦稱胡公滿。又九世至厲公佗,生子完,字敬
仲,奔齊以國為氏。桓公以其賢,拜為工正,食邑於田,又
為田氏。-----復姓媯,-----改姓姚,-----姚、虞、陳
、胡、田五姓同宗,合稱『媯汭五姓』。」這一段關於
陳姓由來的記載,除<史記.索隱>謂田氏係以陳、田二字
聲近而改,<史記.正義>則云敬仲不欲稱其故國之號而改
之外,一般人皆相信不疑,中國人「馬馬虎虎」的「差不
多」精神竟一至於此,難怪到近世要積弱不振!
    <氏族博考>:「陳,媯姓也。」<左傳.隱公八年>:「
鄭公子忽如陳逆婦媯。」可見陳氏確為媯姓,媯為水名,
在河中河東縣,<書.堯典>:「釐降二女于媯汭。傳:水之
內也,通作芮。」媯又為州名,唐.貞觀間改北燕州為媯
州;嬴又與媯通,<周語>:「反及嬴內以無射之上宮。註:
嬴內同媯汭。」黔嬴,造化神名,<楚辭.遠遊>:「召黔嬴
而見之兮,為余先乎平路。」黔嬴亦通作黔雷,司馬相如
<大人賦>:「左玄冥而右黔雷。註:神名。」羸音同雷,
羸、嬴同音符,猶如勞、螢,此古複音語之餘痕也。<說
文>:「,獸名,象形。」<正字通>:「按<周禮.冬官.考
工記>厚脣弇口出目短耳大胸燿後大體短脰,若是者謂之
屬,即臝之省。」臝同裸,赤體也,人曰裸蟲,<晉書.
五行志>:「裸蟲人類,而人為之長。」<周禮.地官>:「
其動物宜臝物。註:臝物,虎豹貔之屬淺毛者。」<集
韻>:「有殼果,無殼蓏,本作臝。」<詩.豳風>:「果臝之
實。傳:果臝,栝樓也。」又,<正韻>:「蜾臝,細腰蜂。
」<爾雅.釋草>:「果臝之實栝樓。註:今齊人呼之為天
瓜。」<集韻>:「腡,音騾;又,音媧、音瓜義並同。」蓏
字從瓜,<玉篇>:「腡,手理也。」<廣韻>:「腡,手指文
也。」騾音近犁、瓜音近簊,故閩南語指紋分成犁與畚
簊;果通作裸,<集韻,韻會>並:「果與祼通。」<廣韻,集
韻,韻會,正韻>:「祼,祭酌鬯以灌地。」<說文>:「媧,
古之神聖女,化萬物者也。」<韻會>:「蝸又與媧通。」
<禮.明堂位>:「女蝸之笙簧。」<說文>:「蝸,蝸蠃也。
」果臝、蜾臝、栝樓、蝸蠃、媯汭等並一音之轉,倒裝
為女媧,分化出裸、祼二音。<字彙補>:「與年同。」
黔雷音叶黔靈(山名)、螹(無角之龍)、螭龍,分化出
年、幵二音,、幵本同一字,後人強析之耳!
    傳說女媧為人類始祖,實即最古老之圖騰名,上古中
國人本操複音語、奉龍為圖騰,龍即是鱷,女媧分化出龍
、鱷兩音,抑有甚者,舉凡一切之用詞,皆為女媧一語所
衍生,再由音生義,並依音寫字,其在於中國,則眾多的圖
騰旌畫逐步演變成為如今通行的漢字,漢語亦積漸演變
成為孤立語型的單音節語。竺家寧先生<古音之旅>一書
內說:「複聲母在中國語言裡已消失了一千多年,而歐美
現在才開始走上消失的路,-----那麼,英語不是落後漢
語一千多年了嗎?」其實英語落後的年數豈僅於此!同書
又云:「了解複聲母,許多語文的問題和古籍的現象,都
能迎刃而解,得其所以然了。」旨哉斯言!竺先生所謂的
「複聲母」略同於本文所說的「複音語」,竺先生語重
心長的期待有人繼續這方面的研究,而那不期然完成這
個研究的人,居然在完書兩年後,才因緣際會第一次見到
竺先生的書。<周禮.春官>巾車木車蒲蔽註曰:「蒲蔽,
謂臝蘭,車以蒲為蔽。疏:漢時有臝長蘭乘不善之車。」
<集韻>:「蠃,又音果;蠃蘭,車名,喪服所乘。」蜾臝音
轉為蠃蘭,凡一組複音之音轉,又必出現上下同韻相疊之
「孿生重疊句」,故國語蝸牛而閩南語曰蠃螺。蓏去草
加穴為窳,女媧音轉為臬兀、彝、邐迤、老鷹、女英,
倒裝為杌隉、迤邐、鸚螺、嬴內,<周禮.春官>:「祼用
虎彝、彝。」<史記.五帝本紀>:「於是堯妻之二女。
索隱:<列女傳>云二女長曰娥皇、次曰女英,<世本>作女
瑩,<大戴禮>作女匽。」女媧音轉為女皇,亦倒裝為娥陵
、二女,遂附會娥陵、女皇為娥皇。
    <世本.帝繫篇>:「女媧氏命娥陵氏制都良管,以一
天下之音。」「武梁」祠固為奉祀女媧而建;<世本.姓
氏篇>:「女氏,天皇封弟媧於汝水之陽,後為天子,因稱
女皇。」又,「堯取散宜氏子女皇,女皇生丹朱。」凡此
皆屬捕風捉影,女皇音轉為龍鳳,卜辭中假風為鳳,故<史
記.三皇本紀>謂女媧風姓。郭璞<江賦>:「鸚螺旋蝸。
」<南州異物志>:「鸚鵡螺狀如覆杯,頭似鳥頭,向其腹
視如鸚鵡。」閩南語「蠑螺」讀如「鸚螺」,方言形成
之途逕類皆如此。嬴內、媯汭本一音之轉,水內、水北
、沙邊、水之隈曲謂之汭,乃後起之義,此猶如于越、揚
越、閩越、駱越本俱記音,後人遂總括之為百越。媯音
同歸,<廣韻>:「歸,本春秋夔子國,武德初割夔州之秭歸
、巴東二縣置州,取歸國為名也。」秭歸省音為歸,與媯
姓不同源流。<集韻>:「鄬,音偽又音媯、音蒍義並同。
」<春秋.襄公七年>:「公會晉侯宋公陳侯衛侯曹伯莒子
邾子于鄬。註:鄭地。」衛鄭向為中原之中心。
    為又音魏,<廣韻,集韻,韻會>:「犩,音巍;又音魏義
同。」<爾雅.釋畜>:「犩牛。註:即犪牛也,如牛而大,
肉數千斤,出蜀中。」夔(犪)、夒()形似,<說文>:「
夔,神魖也,如龍,一足。夒,貪獸也,一曰母猴,似人。」
栝樓、蛞螻(螻蛄)、蝸牛、躨跜(虯龍動貌)、夔龍一音
之轉,分化出夔、夒二音,故犩字從牛,此貪獸實即是鱷;
犩、同音,然字從豕,豕韋(國名)音叶室韋(族名)、
騶虞(獸名),分化出豕、衛二音,魏與衛並不同出一源。
<爾雅.釋獸>:「蜼,卬鼻而長尾。註:似獼猴而大。」蜼
音壘又音魏,彝倒裝為渨(水波湧起貌)、郲(不平
貌),分化出此二音。<集韻>:「魏,又音嵬義同;巍或作
嵬;嵬通作隗。」<爾雅.釋山>:「石戴土謂之崔嵬。註:
石山上有土者。」崔嵬、騶虞一音之轉;又音瘣義同,
<集韻>:「魁瘣,大枝頭盤結也。隉寪,不安貌。」隉寪
即是臬兀,魏之源流不一而足。<鄭語>:「西有虞虢晉隗
霍楊魏芮。」汭通作芮,隗與魏別為一國,<詩.魏風>譜:
「魏者,虞舜、夏禹所都之地也,在<禹貢>冀州,雷首之
北,析城之西,西周以封同姓焉。」<廣韻>:「魏,本自周
武王母弟,受封於畢,至畢萬仕晉封魏城,後因氏焉。」
周以前是否有以魏為姓者,今無法確知,至周初則有姬姓
加入,且蔚為主流。<公羊傳.僖公26年>載:「楚人滅隗,
以隗子歸。」<春秋>隗作夔,<說文>:「偉,奇也。徐曰:
人才傀偉。」<史記.留侯世家>:「魁梧奇偉。應邵曰:
魁梧,丘墟壯大之意,又言其警悟也。」<博雅>:「魁岸,
雄傑也。」傀偉、魁梧、魁岸等分化出夔、隗二音。
    <左傳.僖公23年>:「狄人伐廧咎如,獲其二女叔隗
、季隗。註:隗,姓。」又,<左傳.僖公24年>:「昭公奔
齊,王復之,又通於隗氏。註:隗氏,狄后。」<周語>:「
將以翟伐鄭。註:翟,隗姓之國也。」<廣韻,集韻,韻會,
正韻>:「翟,又音宅,陽翟,縣名。」騶虞又為縣名,倒裝
為陽翟;<周語>:「自竄于戎翟之閒。註:翟或作狄。」
屬讀(祝融之樂)、蕭條(草木零落)、鯊鮀(魚名)、漆雕
(複姓)、鄒屠(地名)一音之轉,倒裝為(惡也)、菟
裘(地名)、獨足、(魚名)、太史(複姓),分化出翟
之二音,獨足音近跿(偏舉一足),又音近夔,傳說遂
附會曰夔一足。<左傳.定公四年>:「昔武王克商,-----
分魯公以-----殷民六族:條氏、徐氏、蕭氏、索氏、長
勺氏、尾勺氏。」又,<史記.秦本紀贊>:「秦之先為嬴
姓,其後分封以國為姓,有徐氏、郯氏、莒氏、終黎氏、
運奄氏、菟裘氏、將梁氏、黃氏、江氏、脩魚氏、白冥
氏、蜚廉氏、秦氏,然秦以其先造父封趙城,為趙氏。」
蕭條分化出蕭氏、條氏,蕭索(寂寞冷清)、瑟縮(蕭瑟)
、娑(參差倭遲貌)、肅殺、舒徐等又分化出蕭、索、
舒、徐等氏。<拾遺記>曰:「軒轅去蚩尤,遷其民善者於
鄒屠之地,惡者於有北之鄉,其先以地命族,後分為鄒氏
、屠氏。又,申屠,複姓。」<廣韻,集韻,韻會>:「休屠,
匈奴王號。」赤狄、長狄、鄒屠、休屠、申屠實亦一音
之轉,單姓又皆為複姓之分化。拓跋(複姓)、聽詙(炎帝
妻)、桐柏(山名)、大別(山名)、登比(舜妻)、都播(國
名)、杜薄(國名)等倒裝為白狄,鄂博(祭石)、鄂畢(河
名)、閼伯(部酋)、魏博(鎮名)等音轉為有北。
    <魏書.高車傳>:「高車,蓋古赤狄之種也,初號為狄
歷,北方以為敕勒,諸夏以為高車、丁零。」丁零或作丁
靈、釘靈、丁令、鐵勒、特勒、敕勒、狄歷,皆一音之
轉,音叶鐵驪(國名)、鐵利(部名)、橐離(國名)、都賴
或怛羅斯(河名)、投醪(河名)、同羅(部名)、獨洛或獨
樂或土拉(河名)、唐努(山名)、達賴(尊號)、屯留(地
名)、東萊(郡名)、大陸(縣名)、大連(地名)、大理(官
名)、大撓(古帝),大陸又為藪名,齊後有大陸氏,國人稱
神州為大陸,其靈感未嘗不源於此,華僑又每稱祖國為唐
山,河北省固有城名唐山也!<公羊傳.成公15年>:「春秋
內諸夏而外夷狄。」春秋戰國時代之所謂蠻夷戎狄,史
書上每視之為外族,其實大謬不然!
    <左傳.宣公14年>:「晉將執戎子駒支,范宣子親數
之朝,曰:『來,姜戎氏!昔秦人迫逐乃祖吾離於辰州,---
--吾先君惠公有不腆之田,與汝剖分而食之,-----。』
對曰:『昔秦人-----貪於土地,逐我諸戎。-----惠公謂
我諸戎是四嶽之裔冑,-----賜我南鄙之田,-----。』」
<左傳.昭公四年>:「四嶽、三塗、陽城、太室、荊山、
中南,九州之險也。」東萊音轉為中南;申屠音近三塗,
倒裝為塗山(氏族)、太室;騶虞音近蚩尤(古帝),音轉為
豕韋、四嶽,又倒裝為羊腸(地名)、陽城;井陘(地名)音
近中山(國名),音轉為中行(複姓)、荊山,<詩.大雅>:「
菘高維嶽,峻極于天;維嶽降神,生甫及申,惟申及甫,為
周之翰。」四嶽之國,名號見於經籍者有申、呂、許等,
傳記稱齊太公為呂望,<書.顧命>稱其子丁公為呂伋,<周
語>云:「齊、許、申、呂由大姜。」<詩.大雅.菘高>:
「往近王舅,南土是保。」又,「不顯申伯,王之元舅。
」<詩.大雅.生民>:「厥初生民,實維姜嫄。」<詩.魯頌
.閟宮>:「赫赫姜嫄,其德不回。」<詩.大雅.思齊>:「
思齊大任,文王之母,思媚周姜,京室之婦。」可見四嶽
之國,實以外戚顯于周,姬之與姜實為累世之姻戚,然而
史書上於姜戎則以夷狄視之,故蠻夷與諸夏之分野,端在
於生活方式,以及文明進化程度之遲速耳!
    <詩.大雅.大明>:「牧野洋洋,檀車煌煌,-----維師
尚父,時維鷹揚。」<史記.周本紀>曰:「武王即位,太公
望為師,-----而師尚父為首封,封尚父於營丘,曰齊。」
又,<史記.齊太公世家>:「太公望呂尚-----其先祖嘗為
四嶽,-----虞、夏之際封於呂,-----本姓姜氏,從其封
姓,故曰呂尚。-----西伯---與語大悅曰-----吾太公望
子久矣!故號之曰太公望。索隱:譙周曰姓姜名牙,炎帝
之裔,伯夷之後。」<封神榜>謂姜太公姓姜名子牙,子牙
實即嵯峨(山石貌)、騶虞音轉;吐蕃謂強雄曰贊普,音叶
丈夫、尚父,而吐蕃號君長曰贊普、丈夫曰普;陸渾或盧
渾(族名)、樓煩(族名)、呂甫、寧波(地名)、六盤(山
名)、乃蠻(國名)、鹿滿(地名)、龍門(地名)、南王(地
名)、呂望一音之轉,故呂侯又稱為甫侯。崔述曰太公為
齊始封君,故號之曰太公;鄭樵曰:「諡法雖始有周,是時
諸侯猶未能及,齊五世後稱諡,則知所謂丁公者長第之
次也。」所謂「太公望子久矣」實一派胡言。吐蕃本西
羌屬,<史記.匈奴傳>:「西接月氏、氐、羌。註:羌,三
苗姜姓之別,舜徙於三危,今河關之西南羌是也。」三苗
音近下謀(神農之樂)、司馬(複姓)、玄冥(水神)、羨門
(僊人)、薩滿(巫覡),音轉為獻芳(鳥名)、駟望(縣名)
、三危;<山海經>:「不姜之水,黑水窮焉。」不姜音叶
辟疆(天子之號)、阪泉(古帝),倒裝為贊普、亶父(古公
之號)、參胡(氏族)、玄武(神名),亦音近三危。<史記.
周本紀>云:「於是古公乃貶戎狄之俗,而營築城郭室屋,
而邑別居之。」周人蓋本亦戎狄之類也!
    西藏第一大川名「雅魯藏布江」,此外又有拉喀藏
布、布魯倉藏布等小川,藏又音近江,可見「藏布」之義
本即是「江」!藏布音叶贊普、詹卑(君號;地名)、景頗
(族名)、占婆(國名)、長阪(坡名),倒裝為百濟(國名)
、阪泉、班禪(聖號)、盤纏、盤川;雅魯、雅礱(江名)
、鴨綠(江名)、無量(山名)、夜郎(國名)、窩泥(族名)
、挹婁(族名)、阿里一音之轉,西藏有阿里部,韓國男子
別號阿里郎。凡山水名本皆即是部族名,泰國的湄南河
、滿洲的穆陵河其河名雖與其河流的指謂同音,起初卻
因居住於河流旁的部族而得名,不可以為其直接以河稱
之。西康、青海二省多名河流曰「曲」,雲南省西陲有
恩梅開江、邁立開江二川,「開」當為「曲」之音轉,曲
阿(地名)、曲遇(地名)、曲阜(地名)、曲沃(地名)、鉅
野(地名)、九嶷(山名)、居延(海名)等音轉為姑衍(地
名)、公安(地名)、公冶(複姓)、高要(地名)、高郵(地
名)、句吳(國名)等,又音轉為廣漢(地名)、可汗(王號)
、浩瀚(廣大貌)、澔汗(符采映耀貌)、河漢(銀河),阿
去阜加水固為河也!至堪驚訝者,厥為曲阿、秦淮(河名)
、金華(地名)、章武(地名)又音轉為藏布焉!
    中國歷代文化較落後民族入主中原無不醉心華化,
甚至以傳統文化的維護者自居,其最著者如北魏孝文帝
之禁胡服、斷胡語,復盡易胡人姓氏。滿清入關至宣統
退位,滿洲族人幾乎已全數與漢人同化;蒙古同化於中國
未如滿洲之甚者,可能與其國祚之短促、民性的獷悍,以
及立國之初武功亙古未有的強盛有關。丁山先生<由三
代都邑論其民族文化>一文,證明周本戎狄之類,又疑殷
本燕亳山戎之類,原是中國東北方的民族,並且證明豐鎬
汧渭之間本夏后舊地,周因夏后故地,故周初誥命往往自
稱有夏,傅斯年先生<夷夏東西說>一文更進一步證明亳
者乃商人最初之國號,而「蒲姑」兩字正當「亳」之一
音。夏、商、周合稱三代,夏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信
而有徵的王朝,然則一部「廿五史」從頭至尾,實乃環中
國邊區各民族,共同融合為中國人之實錄也!
    <揚子法言>:「或雅、或鄭,何也?曰:中正則雅,多
哇則鄭。」<爾雅.疏>:「雅,正也。」<論語>:「子所雅
言。註:孔曰雅言正言也。」所謂雅言與鄭聲顯有不同,
<正字通>:「鄭,本西都畿內地,周宣王封其弟友是為鄭
桓公,寄孥與賄于虢、鄶,其子武公定平王于東都,因徙
其封,施舊號于新邑,是為新鄭,今河南開封府鄭州是也
。」桓公封邑在畿內為西鄭,又有南鄭在今陜西漢中,「
多哇」殆指新鄭而言。<毛詩譜>:「(檜)昔高辛氏之土
、祝融之墟,歷唐至周,重黎之後妘姓處其地。」<詩.檜
風>註:「檜,國名,高辛氏火正祝融之墟,-----今之鄭州
即其地也。」檜通作鄶,<左傳.襄公29年>:「自鄶而下
無譏焉。」<說文>:「鄶,祝融之後妘姓所封,在溱、洧
之閒,鄭武公滅之。」鄶在今滎陽密縣東北,這一帶本是
祝融之墟,高辛、顓頊一音之轉,<廣韻>:「鄭,鄭重殷勤
之意。」顓頊音近顓孫(複姓)、仲孫(複姓)、荊山、井
陘、增城(地名),音轉為怔忪、鄭重。
    <荀子.榮辱篇>:「越人安越,楚人安楚,君子安雅。
」<儒效篇>則云:「居楚而楚,居越而越,居夏而夏。」
古者夏、雅二字互通,故<左傳>齊大夫子雅,<韓非子.外
儲說右篇>作子夏,王引之、張行孚皆謂雅讀為夏,雅為
正聲,即是夏聲。<韻會>:「按古文大小雅、爾雅,雅字
本作疋,今文皆作雅,而疋字但音匹矣!」<廣韻,集韻,韻
會,正韻>:「疋,音雅,正也,古文為<詩.大雅>字。」<五
音集韻>:「疋,音匹。」<集韻>:「疋,音胥、音絮,義並
同;足古作疋。」<說文>:「疋,足也。」疋又音蔬、音
所;<五音集韻>:「,古文正字。」<字彙>:「,此字
上畫直,音雅,正也;疋字上畫鉤出,音蔬,足也。」<字彙
補>:「分疋、作兩字,亦後人強析之耳,未可從也。」
阪泉音轉為蒙正(地名),分化出匹、正二音;伯夷音近柏
翳或伯益(古帝),音轉為偪陽(國名)、濮陽(複姓)、鄱
陽(湖名)、百越(族名)、倍阿(神名),分化出匹、雅二
音;四嶽音近豕韋,音轉為西吳(地名)、少昊(古帝)、夏
后,又分化出胥、絮、蔬、夏、雅等音。
    <鄭語>云:「祝融亦能昭顯天地之光明,以生柔嘉材
者也。其後八姓,於周未有侯伯。佐制物於前代者,昆吾
為夏伯矣,大彭、豕韋為商伯矣,當周未有。己姓:昆吾
、蘇、顧、溫、董;董姓:鬷夷、豢龍,則夏滅之矣;彭姓
:彭祖、豕韋、諸稽,則商滅之矣;禿姓:禿人,則周滅之
矣;妘姓:鄔、鄶、路、偪陽;曹姓:鄒、莒。皆為采衛,
或在王室、或在夷翟,莫之數也,而又無令聞,必不興矣!
斟姓無後,融之興者,其在羋姓乎?」祝融音邾婁、九
黎(族名)、鍾離(複姓;國名)、重黎、鬷夷,<六書故>:
「邾、鄒同聲,實一地,春秋時邾用夷,故邾謂之邾婁,合
邾婁之音為鄒,故邾改名鄒也。」<玉篇>:「邾,魯附庸
國,顓頊之後所封也。」<春秋.莊公五年>:「秋,郳犁來
來朝。註:郳,附庸國也,東海昌慮縣東北有郳城,犁來名
也,後為小邾子。」<正字通>:「此郳犁國春秋時小邾子
國也。」郳之全名當為郳犁,所謂「邾用夷」,可見其語
言與周人之「雅言」殊異,<史記.楚世家>:「熊渠曰:我
蠻夷也,不與中國之號諡。」羋姓的楚王室且自承為蠻
夷,楚人鄉談呼乳曰「榖」、呼虎曰「於菟」,楚人之語
言與邾為同一系統,<左傳.哀公17年>:「祭此昆吾之虛,
-----公入于戎州己氏。」衛自楚丘遷於帝丘,亦即昆吾
之虛,祝融氏族固居於中原的衛、鄭一帶也!
    重黎音叶終黎(氏族)、中寧(地名)、中南或終南或
終隆(山名),又音轉為禿人、童戎(山名)、褣(襜褕)
、通容、中容(古人名)、浺瀜(水深廣貌)、從容、雍容
、雍奴(縣名),倒裝為隆中(地名)、女隤、老童、陸終,
<書.禹貢>:「黑水西河惟雍州。」寧夏省黃河沿岸城市
有中寧、中衛,鬷夷又音轉為晉陽(城名)、縉雲(氏族)
、中央(氏族)、中衍(古人名)、居延(海名)、中原、寘
顏(山名)、金微(山名)、屈吳(山名)、昌意(古帝)、中
華、中衛,賀蘭(山名)音叶豢龍,祝融氏族顯然由隴西高
原逐步移入河洛一帶,中原、中華之稱號亦隨其遷徙而
轉移。<帝繫>:「顓頊娶於滕奔氏,滕奔氏之子謂之女祿
氏,產老童。老童娶于竭水氏,竭水氏之子謂之高緺氏,
產重黎及吳回,吳回氏產陸終。陸終氏娶于鬼方氏,鬼方
氏之妹謂之女隤氏,產六子,孕而不粥,三年,啟其左,
六人出焉(<世本>:剖其左,獲三人焉;剖其右,獲三
人焉),其一曰樊,是為昆吾;其二曰惠連,是為參胡;其三
曰籛,是為彭祖;其四曰萊言,是為云鄶人;其五曰安,是
為曹姓;其六曰季連,是為羋姓。-----昆吾者衛氏也,參
胡者韓氏也,彭祖者彭氏也,云鄶人者鄭氏也,曹姓者邾
氏也,季連者楚氏也。」高緺、高陽(古帝)、鬼方一音
之轉,鬼方、土方之「方」似非僅言方位。
    <左傳.定公四年>:「分康叔以大路、密須之鼓、闕
鞏、沽洗,懷姓九宗,職官五正。命以康誥,而封於夏虛,
啟以夏政,疆以戎索。」晉為夏遺民之國,而夏與戎又有
密切關係。懷通作褢,<前漢書.許后傳>:「褢誠秉忠。
」褢字從鬼,懷又州名,春秋時野王邑、漢河內郡、唐置
懷州,<晉語>:「秦伯歸女五人,懷嬴與焉。」懷為嬴姓,
而嬴內同媯汭。<左傳.昭公元年>記子產之言曰:「昔高
辛氏有二子,長曰閼伯、季曰實沈,居於曠林,不相能也,
日尋干戈,以相征討。后帝不臧,遷閼伯於商丘,商人是
因,故辰為商星。遷實沈於大夏,主參,唐人是因,以服事
夏、商。-----及成王滅唐,而封太叔焉,故參為晉星。
杜曰:大夏,晉陽也。」晉為夏之本土,蒲姑本為殷人之
國號,以其曾居商邱所以又稱商。懷、淮同音,<紀年>記
夏時外族有九夷,曰畎夷、於夷、方夷、黃夷、白夷、
赤夷、玄夷、風夷、陽夷,而畎夷最盛,為諸夷長,畎夷
即犬戎,後世目為西戎者也。犬加口為吠,<集韻>:「吠,
或作、。」從巿、從犮,犮去一撇為犬;巿、布皆入
巾部,<廣韻>:「布,帛也。」<周禮.天官.外府>:「掌邦
布之出入。註:布,泉也,其藏曰泉,其行曰布。」<周禮.
地官.泉府>註:「泉或作錢。」泉字從白,而帛入巾部;
巾、金同音,金加帛為錦,阪泉音叶貝錦(蟲名),倒裝為
金布(書名)、執帛(官名),分化出犬、犮二音,「反」字
為「犮」字之變體。畎夷即是鬼戎,其舊居當近夏,在
河東晉疆,不如後世所論遠在秦隴之外也!
    <史記.秦本紀贊>所記嬴姓諸氏:東方之徐、郯、莒
、運奄、菟裘,南方之江、黃,西方的秦、趙、將梁等均
同出一祖,據<史記>柏翳為秦、趙之祖,嬴姓之所宗,<尚
書>的伯益、<左傳>的后羿、<秦紀>的柏翳、炎帝之後
的伯夷皆同一指謂。夷羿為東方主,夏、商二代與周初
的天下大勢乃夷、夏之爭,傅斯年先生<夷夏東西說>早
有精闢的論述,但謂商代西向拓土,嬴姓在商人旗幟下入
於西戎,則其實不然,黃河大彎曲一帶是中華文明的誕生
地,<書.召誥>:「王來紹上帝,自服于土中。註:洛為天
地之中。」嬴內音叶夷陵(地名)、鄢陵(地名)、羑里或
牖里(地名),倒裝為黎陽(地名)、南陽(地名)、洛陽(地
名),陜西中部、河南西部各有一條洛水注入黃河;女媧
音轉為令狐(邑名)、龍侯(山名)、靈武(地名),倒裝為
伏牛(山名)、弘農(地名)、槐里(地名)、虎牢(地名);
媯汭音近皋落(赤狄)、皋蘭(山名)、邽戎(族名),音轉
為將梁、終南、姜戎,由於地理條件的優越,這個地區率
先成為富庶的文明之鄉,但也因此不免成為各族相互角
逐的場所,原居該地的嬴姓部份仍留居原地與他族通婚,
部份被逐而遁入西北,更多的是往東南遷移。
    祝融氏族的重黎音近終黎、惠連音近蜚廉、晏安音
近運奄,陸終氏既娶於鬼方氏,<世本>載黃帝亦娶於鬼方
氏,王國維<鬼方昆夷玁狁考>謂鬼方之名當作畏方,<集
韻>:「畏同;壘,山名。」壘、渨、嬴內一音之
轉。鬼音近邽,<正字通>:「漢隴西有上邽縣,今有上邽
縣,今為秦州天水縣,京兆弘農有下邽縣,今屬華州,或謂
秦武公伐邽戎,遷其人于下邽,以有上邽,故名下邽。」
所謂邽戎,殆即是西落的鬼戎。孟子曰:「太王事燻鬻。
」昆吾音近渾庾(族名)、轅(山名),又音轉為軒轅(古
帝)、鮮虞(族名)、獫狁或玁狁或薰育或燻鬻或薰吳(族
名)、熊耳(山名),倒裝為有熊(氏族);渾庾又音叶顓頊,
音轉為渾邪(王號)、葷粥(族名)、讙朱(國名),音轉為
黃帝;昆吾又音叶高緺、高陽、鬼方,而昆吾又為陸終之
後,可見<鄭語>所載祝融八姓之間的昆仲、親屬關係並
不可靠,惟約略可見上古不同氏族群間,相互通婚日臻於
同化之史影。畏、渭同音,木華<海賦>:「瀖濩渭。」
濩渭,眾波聲,<埤蒼>:「沸渭,不安貌。」渾庾音叶枌榆
(社名),音轉為汾陰(地名)、淮陰(地名)、華陰(地名),
華陰地當渭水會合洛河注入黃河之處,因而可由此揣測
渭水之原名;洛河有一支流名葫蘆河,洛河兩旁有黃陵又
有坊龍、黃龍,黃河大曲折處有風陵渡,皆音叶豐隆,<穆
天子傳>:「天子升于昆侖之丘,以觀黃帝之宮,以封豐隆
之葬,以詔後世。」豐隆實即昆侖之音轉,後人附會黃陵
曰黃帝陵,故黃帝又成為雷精或雷雨之師也!黃帝姓公孫
名軒轅號有熊,又號帝鴻氏、帝軒氏、縉雲氏等說,完全
是音訛所產生的附會,黃帝音叶有邰或有駘(氏族),音轉
為后土、臺[狐]駘(邑名)、霍太(山名)、滹沱(河名)、
洪桐(縣名),此所以漢武帝立后土祠於汾陰脽上也。
    <史記.秦本紀>:「秦之先,帝顓頊之苗裔孫,曰女脩
。女脩織,玄鳥隕卵,女脩吞之,生子大業。大業取少典
之子,曰女華。女華生大費,與禹平水土。-----乃妻之
姚姓之玉女,大費拜受。佐舜調馴鳥獸,鳥獸多馴服,是
為柏翳,舜賜姓嬴姓。大費生子二人,一曰大廉,實鳥俗
氏;二曰若木,實費氏,其玄孫曰費昌,子孫或在中國、或
在夷狄。」民族學研究者每忽略了顓頊後裔或在夷狄的
事實,顓頊在目前的姓氏學上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半數
以上的姓氏追溯源頭,皆云其祖先出自顓頊,顓頊音近螽
蟴(蝗也),又音轉為虰蛵(蜻蛉)、惺惺(靜中不昧)、猩
猩或狌狌(獸名)、惺忪(動蕩貌)、先生(尊稱),在周代
銅器中<史頌敦>:「百生」、<兮甲盤>:「諸侯百生」、
<齊侯鎛>:「保虖百生」,百生皆作百姓解,<穀梁傳.定
公四年>蔡大夫公孫姓,<左傳>作公孫生,在較古的時代,
姓與生只是一個字,<左傳.隱公八年>:「眾仲對曰:天子
建德,因生以賜姓。」<詩.麟趾>:「振振公姓。毛傳:公
姓,公生也。」<禮.曲禮>:「納女於天子,曰備百姓。鄭
注:姓之言生也。」<說文解字>:「姓,人所生也,因生以
為姓,從女生。」<白虎通.姓名篇>:「姓者,生也,人所
稟天地之氣而生。」可見姓是表示人之所以生,中國古
代對姓的定義,與近代初民對圖騰的定義正相吻合。「
惺惺相惜」與「惺惺作態」本皆形容鱷,由於其「靜中
不昧」,又引申為天上的繁星,「姓」既本為圖騰之名,
自亦有以「姓」為姓者,<前漢書.食貨志>:「臨菑人姓
偉貲五千萬。註:姓,姓也;偉,其名。」又,<正字通>:「
漢:生臨明、生甫申;又,微生、浩生,俱複姓。」堯舜、
虞舜、微生、有熊、鬻熊、有娀、有莘、、放勳、
浩生等均一音之轉,又音轉為保生(神名)、寶桑(地名)
、蒲鮮(複姓)、百生。並非所有人類各族皆發展出姓與
氏的制度,<集韻>:「蚔與蚳同。」氏同氐,<周禮.春官.
大司樂>疏:「祝融之樂曰屬讀。」屬讀音叶相土、少典
、成湯、青帝、慶都、簡狄、赤帝等,分化出氏、氐二
音,三代以前帝王姓氏,多為後代所追加。
    女華為女媧音轉,故<廣韻,集韻>並:「,又音華義
同。」<集韻,正韻>並:「,古文蛙字。」<正韻>:「娃
又音蛙義同。」而<廣雅>云:「,始也。」因其為圖騰
祖,故有始義。女媧音轉為女禖、若木,分化出陸、睦二
音,女音近鳥、媧音近烏、禖音近鳴;女媧又號女希,音
轉為女脩、鳥俗,故圭加田為畦。鳥音近牛、烏音近吽
、鳴音近哞、吽又音(哄)近鳳,鳥音轉為卵,祖先以鳥卵
生子的神話傳說,遍及於中國東北方。黃帝倒裝為帝鴻,
又音轉為帝江、帝嚳、篤公、太公;姚舜、帝舜、契舜
雖皆稱「舜」,其實並非同一指謂,這一點若不先予以釐
清,古史的真相永遠無法究詰。濩渭、沸渭音近合肥,淮
陽、阜陽、渦陽、鳳陽、懷遠、淮陰音近華陰,故山西
、安徽皆有霍山,塗山、會稽俱隨移民以遷徙,湯放桀於
南巢,較可能的地點,應是豫西山地東南端的南召,或者
西南端的龍駒。<廣韻>:「周武王封舜後胡公滿於陳,楚
滅陳為縣,漢為淮陽國,隋為陳州。」其實舜之後當久已
在陳,不待周武王之封,<左傳.昭公17年>:「陳,太昊之
墟也。」又,「太昊氏以龍紀官,故為龍師而龍名。」后
土音滑臺,倒裝為東阿、帝堯、帝鴻、太昊,淮陽音
馮夷(水神)、后羿,音轉為伏羲,故古經籍多謂太昊即是
伏羲氏,伏羲音近華胥,<禮.月令>正義引<帝王世紀>:「
太昊帝庖犧氏,風姓也,母曰華胥。燧人之世,有大人之
跡出於雷澤之中,華胥履之,生庖犧於成紀,蛇首人身,有
聖德,為百王先。帝出於震,未有所因,故位在東,主春,
象日之明,是以稱太昊。」雷澤音叶女嬌(禹之妻)、立
基(顓頊之樂)、女節(少昊之母)、嫘祖(黃帝之妃)、蠪
蚳(獸名),音轉為陸終、老童、籠東(披靡),倒裝為禿人
、大任、大人,故又云太昊氏以龍紀官。
    籠東音叶駱駝,音轉為橐駝、涒灘(歲在申),故涒灘
又一作芮漢。<易.說卦>:「萬物出乎震;震,東方也。」
三塗音商湯,音轉為成湯、錢唐、震旦,分化出慎、填
或純、鈍或沈、耽或循、遁或擅、檀等音。<集韻>:「
敶,或作,通作陳。」<正字通>:「,與陳同。」<玉
篇>:「,古文陳字。」申同東,<類篇>:「嫀,又音申義
同。」<集韻>:「轃或作;同茜。」東、西本同出一
源,又均自為部。<集韻>:「胂,或作胰。」申同夷,軒轅
音熊耳(山名)、鮮虞(國名)、單于(汗號)、散宜(氏
族)、商於(地名)、山陰(地名)、咸陽(地名)、辛夷(花
名)、呻吟一音之轉,分化出申、夷二音。吟字從今,<類
篇>:「蚙,蟲連行紆行者。」<集韻>:「蚙,音琴。」蚙
又音鈴,蝦蟹距也,<淮南子.說林訓>:「昌羊去蚤虱而來
蚙窮。」<說文>:「,蟲連行紆行者。」<五音集韻>:
「,與鱗同,魚甲也。」蚙窮音叶浪穹(縣名),分化出
令、今二音,<字彙補>:「鈴與齡同。」<玉篇>:「鈴,年
也。」<集韻>:「姩,音。」<篇海>:「然,又音年義同
。」<韻補>:「人又音然。」傅斯年先生云「人方」
即是「夷方」,是也!<左傳.僖公21年>:「任、宿、須句
、顓臾,風姓也。」顓頊又音轉為顓臾,壬又與任同,<廣
韻>:「或作紝。」南同壬,南音近南方人自稱的儂。
須句音近修己(禹母),音轉為夏后;四嶽音近豕韋,亦音
轉為少昊、夏后;少昊倒裝為伏犧,音轉為后羿、苡,
又音轉為夷羿、薏苡,故夏姓曰姒,戎狄的父系結合蠻夷
的母系,共同攜手建立了中國的第一個王朝。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黃 潛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