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國語日報<書和人>專欄本期(第七六五期)所刊出,
由安徽省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陳友冰先生所撰
寫的「石鐘山與<石鐘山記>」一文,拜讀過後,十分佩服
陳先生用心之勤,與治學之嚴謹。但,這些年來敝人適正
值致力於與古地名有關之研究,對於「石鐘山」得名之
緣由,卻有截然不同於前賢與陳先生等人的觀點,擬借國
語日報一角在此文提出,並就教於海內外學人。
    首先啟我疑竇的,乃是陳先生所提供的「石鐘山地
理位置示意圖」,在圖的最上端,屬於湖北省境內,在大
官湖左上角寫著「宿松」,宿松之音實甚接近鷫、石
鐘,<說文>:「鷫鷞,西方神鳥,一作鷫。」驌驦又為馬
名。接著展閱地圖,在湖口之南不遠又寫著「鞋山」,亦
音近宿松,福建省北部霞浦外海台山列島之南有「四礵
列島」,四礵之閩南音正讀如國語宿松,雖說四礵列島乃
由四座小島所組成,又有北礵、南礵之分,但我以為此乃
由音生義,再以音寫字,猶如島名「舟山」,令人生山形
如舟之義(其實舟山亦或作韭山、東引亦或作東湧,俱依
音覓字)也。湖口鎮對岸的九江古名柴桑,石音近庶,庶
加艸為蔗,石加木為柘,蔗、柘同音,蔗音近柴,柴桑實亦
音近宿松,亦音近舟山。石加虫為,庶加虫為,皆音
同跖、音近滋,石鐘、宿松、鞋山、四礵、柴桑、舟山
皆同韻相叶,湖北省枝江之南的松滋是其倒裝。柴音近
垂,垂加口為唾,石加手為拓,唾、拓同音,拓音近台;垂
、湷同音,柴(儕)音近蘄(齊),湷去水為春,湖北省蘄春
鄰近九江西北,是柴桑、台山、蘄春亦一音之轉。
    李宗侗先生所著<中國古代社會史>第四章─「圖騰
團及圖騰的地域化」中,有云古地名、山水名皆源自圖
騰名,敝人更進一步研究,結果發現萬事萬物皆與圖騰有
關。傳說「女媧」為人類始祖,實即最原始之圖騰名,其
他名詞皆為女媧一語所衍生,再由音生義。<釋名>:「人
始生曰嫛婗」<說文>:「嫛,婗也。婗,嫛也。」嫛、婗
二字互訓,<玉篇>:「嘔,小兒語也」<廣韻>:「嘔,
聲也」<玉篇>:「,歐也」<字彙>:「歐,吐也。」
<正字通>:「同」<唐韻,廣韻,集韻,類篇,韻會,正
韻>並:「,逆本字」加虫為,<六書正>:「,俗
作、鱷」<說文>:「,似蜥蜴,長一丈,水潛,吞人即
浮出。」音近貳、逆音同膩,兒音近貳又音近膩。<正
字通>:「,古戟字」象鱷形,古戟字作實係假借。
生女曰弄瓦,西康省有地名曰瓦弄;國語喉嚨,閩南語曰
嚨喉;<書.泰誓>:「邦之杌隉」韓愈<贈劉思服詩>作「
兀臲」一本作卼臲,亦作兀臬,<廣韻>:「臲卼,不安」;
<尸子>:「虹蜺為析翳」析翳、蜥蜴同音,<古音略>:「
虹,音臬,與霓、同。」<集韻>:「霓通作蜺」虹音同
臬?!<唐韻,集韻>並:「,又音倪義同」去木為娃,此
乃古中國人操複音語之明證;<山海經>:「發鳩山有鳥曰
女娃。」又,「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傳說又云女媧
積「蘆灰」以止淫水,蘆灰焉止得淫水?女媧、女娃、弄
瓦、嘔、臲卼、喇佤(族名)、龍華(福建地名)、螺貝
、蘆灰、蘆薈、嚨喉、霓虹、雷公皆一音之轉,倒裝為
嫛婗、嘔、歐、兀臬、瓦弄、喉嚨、虹蜺、葫蘆、
蝸牛、姑娘、歸寧,分化出龍、鱷兩音,龍即是鱷,葫蘆
兄妹與雷公是苗、傜創世紀神話中的主角。
    中國雷同之地名屢見不鮮,要皆源自同圖騰,南京市
有紫金山、棲霞山、幕府山,廣東省亦有紫金,山東省亦
有棲霞,且兩省皆有東莞,江西幕阜山音近幕府;廣東省
有碣石,河北省亦有碣石;九江北邊之孔,音叶閌閬,倒
裝為吭、龍口(湖北、河南、山東均有);而江蘇省無
錫實巫覡諧音也。鄱陽湖古名彭蠡澤,<書.禹貢>:「東
匯澤為彭蠡。註:彭蠡在揚州之西界。」<集韻>:「蕭該
說:彭蠡,澤名,古作彭麗。」葫蘆、匏蘆音轉為瓢蠡、
彭麗、彭蠡,葫蘆又音轉為伏牛(山名,在河南省)、鄱陽
湖東側的浮梁。<唐韻,集韻>:「枝,蟲名,似蜥蜴,食人
而善藏。」枝為鱷之別名。枝去虫為枝,枝江音近浙江
、九江、鉅公,<集韻>:「,江蟲,似蟹,可食。」<類
篇>:「,魚名,似,生海中。」<集韻>:「,或
作。又,音江義同;公通作鍾;,音舌義同。」舌音近
石、鍾通作鐘。為倒裝,去魚加水即是浙
江,<史記.秦始皇本紀>:「至錢塘,臨浙江。註:浙者,折
也,蓋取其潮出海,曲折而倒流也。」兩千年來國人皆為
此註所惑。錢塘音叶,<說文>:「蝗,螽也」俗呼螽
曰。天子曰鉅公,<前漢書.郊祀志>:「吾欲見鉅公
。註:張晏曰:天子為天下父,故曰鉅公。師古曰:鉅,大
也。」此皆不得其解而強作解人,鉅公為浙江與九江之
中間音,「章貢(贛)」、「井崗」皆音近鉅公。<集韻>:
「蚔與蚳同」氏同氐,訴與柝皆從斥,訴音近氏、柝音近
氐,斥音同啻,啻去口為帝,故天子曰鉅公也。
    宿松左近有九姑嶺,姑且不論該地是否有山嶺,九姑
音叶、鷓鴣、秭歸,林逋詩:「林木叫輈。註:鷓
鴣自呼也。」輈為鷓鴣倒裝之音,<埤雅>:「(鷓鴣)多
對啼,常向日飛,畏霜露,蚤晚稀出,有時夜飛則以木葉自
覆其背。志常南向,-----故一名懷南,江左名為逐影,其
鳴自呼,云:輈格磔行不得也哥哥。」鷓鴣其名不一,
不外以其習性或鳴叫而承襲圖騰名,世傳有紫姑神,實鷓
鴣諧音之附會,所謂自呼亦即其得名的理由。<廣韻>:「
秭歸,在歸州,屈原此縣人。被放,姊來,因名其地。」此
說從未見有人提出質疑,每至端午佳節,大眾傳播媒體照
例必重彈此調,然而揚雄之<反騷>:「恐鷤之將鳴兮,
故先百草為不芳。師古曰:鷤鳥,一名買,一名子規,
一名杜鵑,常以立夏鳴,鳴則眾芳皆歇而農事興。」杜鵑
又為花名,<集韻>:「鷶,鳥名,子規也。」宿松又東的
望江即音叶鷶。又,秭,鳥名,<史記.歷書>:「秭
先澤。」秭、子規均音同秭歸。宿松之北的鷂落坪,
為鶆鷂、女媧倒裝;宿松之南的大官湖,湖名音叶杜鵑;
馬祖列島的南、北竿塘為大官倒裝,阪泉音叶白犬,因知
其東、西犬島之原名。鵜一名買,見<離騷>王逸註;
<廣韻>:「秭與姊同。」<唐韻>:「姊同。」為姐本
字,<說文>:「蜀人呼母為姐,今俗弟呼女兄曰姐。」<廣
韻>:「鶗,子規也.鶗,音弟義同。」父母姊弟之稱謂
由於圖騰勢力之升降,後人於秭歸地名不得其解,遂附會
曰屈原被放姊來,<正字通>:「鶙同鶗。」鶙去鳥為帝,
蜀帝化為杜鵑為年代更早之附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黃 潛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