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曾就泰國地圖上所見之府名、地名、山水名作了
一份叶音統計表,統計結果若不含倒裝,則「百濮」、
「臥龍」同居第一位,「女希」排第三,「驪龍」、「
軒轅」同列第四,「女媧」、「亢龍」、「有邰」、「
拔都」、「蟠龍」等同排其次。若含倒裝,則「臥龍─
女媧」高居第一,「女希─蜥龍」排第二,「軒轅─有
熊」排第三,「蟠龍─女魃」排第四,「亢龍─女古」
排第五,其次依序為「拔都─拓跋」、「有庳─百越」
、「有邰─大越」等。以「臥龍─女媧」、「女希─蜥
龍」、「軒轅─有熊」出現在前五名而言,與中國各省
縣名叶音的統計頗為一致,只是在中國則「有熊─軒轅
」高居第一,「女媧─臥龍」名列其次。
    「百濮」音叶繃薄、奔巴、盤盤、八百、巴布亞、
巴鄰旁,音轉為卑繆、八莫、白馬、畢瑪、漂馬、普由
馬、拜禡、筆瑪、驃馬、蒲蠻或普蠻或濮曼、帕米爾、
婆羅門,以及「布拉馬普得拉(Brahma-putra河名)」的
前二音,又音轉為靡莫、蠻莫、眉苗、猛瑪、緬猛,今
緬甸的英譯「Burma」便譯自「緬猛」,古稱「驃馬」
,音有輕重耳!這幾組音在中國的叶音縣名,除燕、魯
、皖、閩、粵、桂外,其餘皆在甘、陜、蜀、滇、黔五
省。<書‧牧誓>:「王曰:『嗟,我友邦冢君------及
庸、蜀、羌、髳、微、盧、彭、濮人。------』」這八
個周的友邦,與西南夷的關係十分密切,其中的微、髳
似與緬猛有關!吳俊才<東南亞史>謂緬甸的國名自梵語
「婆羅門(Brahma)」音轉而來,因此「受印度的影響很
大」。其實,由西藏最古老的教派名曰「繃薄」、轉世
靈童之籤置金奔巴瓶、謂僧侶曰「Bla-ma」,擺夷謂巫
師曰「筆瑪」、謂總巫師曰「猛瑪」,羅羅(自稱洛蘇
或聶素)謂巫師曰「拜禡(或筆瑪、白馬)」,印度教是
婆羅門教的復活,而鄰近地區又特多其叶音的地名觀之
,反倒應說「印度受緬猛的影響很大」才是。「Buddha
(佛陀)」音叶拔都、不丹(Bhutan)、凱達喀蘭謂女巫的
「Patauw」,倒裝為蒙古謂巫師的「帖卜」、麼些(自稱
納喜)謂巫師的「東巴(Tomba)」,東南亞各國普遍皆
接受了由印度傳入的佛教(柬埔寨是信仰婆羅門教的國
度),這才是所蒙受印度之最大的影響。
    東南亞山水所從出的雲南省,其縣名叶音的排名順
序是:(一)有熊─軒轅、(二)驪龍(女祿)、(三)臥龍─
女媧、(四)女希─蜥龍、(五)女虔─螭龍。與前述泰國
的統計結果,是否透露著幾分近似呢?「有熊」音叶越
巂、烏孫、阿薩密(Assam省名)、藥殺(Jaxar水名),「
軒轅」音叶「沙壹」、「西原(蠻名)」、「薩爾溫(Sal
ween江名)」、「錫爾(Sir河名)」,可見這個族群活力
的一般。<唐書‧南蠻傳>驃國條云:「驃,古朱波也,
自號突羅朱,闍婆國人曰徒里拙。」緬甸原為我國西南
夷,秦稱朱波,漢為撣國,唐為驃國,宋為蒲甘。高居
貴州省縣名叶音第一名的「突厥」音叶「突羅朱」,「
鄒屠─突厥」這組叶音縣名在西藏排名第三,「屠耆─
契丹」在西康省名列第二,「突厥─鄒屠」在青海省排
第五名。「朱波」音叶「闍婆」、「占婆(Champa)」、
「詹卑(Jambi)」、「景頗或欽坡」,倒裝為巴基斯坦
的「旁遮普(Punjab)」、「俾路支(Baluchi)」。「闍
婆」又音叶「薩巴(國名)」、「溼婆(Shiva)」、「釋
比」、「師婆」,倒裝為「卜筮」、「波斯(Persia)」
、「毗舍耶(Visaya)」、「毗溼奴(Vishnu)」,婆羅門
教謂「大梵天王」又分化出創造神婆羅摩、守護神毗溼
奴和破壞神溼婆。羌族巫師曰「釋比」、蜀漢謂女巫曰
「師婆」,四川是全國「卜筮」叶音縣名之冠。
    甘肅省與西康省的縣名叶音皆以「女隤─毒龍」排
名第一,青海省則以「毒龍─女隤」排名地一,元朝時
緬甸所建的「登籠」國或「得楞」即「毒龍」的叶音。
西元七五七年,中國唐肅宗時,在泰國北境建立的八百
媳婦,泰語為「Lan Na」,<明史‧卷三一五>雲南土司
八百傳作「攬那」,都於景邁。據云中文「八百」即擺
夷語「Moung Youne」,以漢字音譯則為「猛永」。世
傳其土酋「有妻八百人,領八百寨,因名八百媳婦」之
說頗難置信,「有妻八百」不足為奇,較諸中國帝王後
宮「三千佳麗」,小巫見大巫耳!「八百」有可能是「
百濮」的叶音,「攬那」音叶「驪龍」,此外又名「奔
唐(黑肚蕃)」,名稱多樣正反應出其族群之複雜。
    <史記‧西南夷傳>云:「西南夷君長以十數,夜郎
最大。其西靡莫之屬以十數,滇最大。自滇以北君長以
十數,邛都最大。此皆魋結,耕田,有邑聚。其外西自
同師以東,北至葉榆,名為巂、昆明。皆編髮,隨畜移
徙,無常處、無君長,地方數千里。自巂以東北,君長
以十數,都最大。自以東北,君長以十數,駹最
大。其俗或土著、或移徙,在蜀之西。自駹以東北,
君長以十數,白馬最大,皆氐類也,此皆巴蜀西南外蠻
夷也。」女隤、有邰、霍太、墨胎、蒲泰、帝臺、高唐
、簡狄、契丹、玄菟等皆得而省音為「氐」,其遊牧在
北方邊塞一帶的則為史籍上所稱的「狄」。西南夷中
的「刀」姓殆本亦「氐」的擬音字,客家話謂「低」的
「ㄉㄞv」固音同「歹」而音近「泰」也。「靡莫」音叶
緬人自稱其國號的「BURMA」,自古即為西南徼外蠻夷
的一支;「白馬」亦音叶「BURMA」,卻籠統的被歸屬
於氐類,氐人南下之前所居原在緬之東北。
    <後漢書‧西南夷列傳>載:「(漢和帝)永元九年,
徼外蠻及撣國王雍由調遣重譯,奉國珍寶。」郭壽華著
<緬甸通鑑>云:「自元師平大理,用兵征緬,泰族大舉
遷移,南徙者為暹族,入緬者為撣族,實際上Siam(暹)
與Shan(撣)為一音之轉。」<東南亞史導論>說:「撣人
的移殖散佈在整個緬甸北部而進入緬甸西北的阿薩密。
」又,「泰族似曾發祥於中國西南,------七世紀時,
他們建立南詔王國。------雖然許多逗留在南詔,其向
西移動的,穿過緬甸北部建立小侯國之外,甚至進入阿
薩密,------其從南詔南走的,移到湄公河、湄南昭披
耶河的大河流域。在這一過程中,他們分為三大群,使
用稍微不同的語言,雖然他們猶稱自身為泰人。但在緬
甸地區成為緬甸人通稱的撣族;在湄南昭披耶河地區他
們採用古音的名字『泰』,意謂『自由』;在湄公河區
域,他們自稱為寮,來自包括三大群,或許有『大』的
意思之中國字『哀牢』。」蒙舍、越析、邆睒、施浪、
浪穹、時旁等六詔中,並無證據顯示任何一詔是泰族所
建,唯一的依憑是泰人亦稱王曰「詔」。事實上哀牢自
為哀牢,南詔自為南詔,泰人曾為其治下耳!「撣」若
與「暹」同,最可能的是出自「軒轅─有熊」這一組
音,自稱為「泰」者猶如南詔自稱其先出自「哀牢」,
我國境內的「擺夷」也都自稱為「氐(Tai)」,(花腰擺夷
自稱「歹雅」,夷語稱漢人曰「伽(Kye)」,漢[旱]擺
夷自稱「伽歹」,「歹」即「Tai」或「Thai」),而「
哀牢」的叶音固泰國居最多數之族群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黃 潛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