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史記‧大宛列傳>載:「大月氏在大宛西可二、三
千里,居媯水北。其南則大夏,西則安息,北則康居,
行國也,隨畜移徙,與匈奴同俗。------始月氏居敦煌
祈連間,及為匈奴所敗,乃遠去,過宛,西擊大夏而臣
之,遂都媯水北為王庭。其餘小眾不能去者,保南山羌
,號小月氏。」「媯水(Oxus R.)」即今「阿母河(Amu
Darya R.)」;「保」當作「倚恃」解。「月氏」一名
<辭源>讀「ㄖㄨ\ ㄓ」,<辭海>讀「ㄩㄝ\ ㄓ」,其正
確讀音為何?本文擬就有限之史料索解之。
千里,居媯水北。其南則大夏,西則安息,北則康居,
行國也,隨畜移徙,與匈奴同俗。------始月氏居敦煌
祈連間,及為匈奴所敗,乃遠去,過宛,西擊大夏而臣
之,遂都媯水北為王庭。其餘小眾不能去者,保南山羌
,號小月氏。」「媯水(Oxus R.)」即今「阿母河(Amu
Darya R.)」;「保」當作「倚恃」解。「月氏」一名
<辭源>讀「ㄖㄨ\ ㄓ」,<辭海>讀「ㄩㄝ\ ㄓ」,其正
確讀音為何?本文擬就有限之史料索解之。
<史記‧匈奴列傳>:「始皇帝使蒙恬將十萬之眾北
擊胡,悉收河南地,------又渡河,據陽山北假中。當
是之時,東胡彊而月氏盛。匈奴單于曰頭曼,頭曼不勝
秦,北徙十餘年。------單于有太子名冒頓,後有所愛
閼氏生少子,而單于欲廢冒頓而立少子,乃使冒頓質於
月氏。冒頓既質於月氏,而頭曼急擊月氏,月氏欲殺冒
頓,冒頓盜其善馬騎之亡歸,頭曼以為壯,令將萬騎。
」由於受到強秦深重的打擊,左右兩鄰的東胡與月氏都
較匈奴來得強盛,以致於還得向月氏送上質子。
擊胡,悉收河南地,------又渡河,據陽山北假中。當
是之時,東胡彊而月氏盛。匈奴單于曰頭曼,頭曼不勝
秦,北徙十餘年。------單于有太子名冒頓,後有所愛
閼氏生少子,而單于欲廢冒頓而立少子,乃使冒頓質於
月氏。冒頓既質於月氏,而頭曼急擊月氏,月氏欲殺冒
頓,冒頓盜其善馬騎之亡歸,頭曼以為壯,令將萬騎。
」由於受到強秦深重的打擊,左右兩鄰的東胡與月氏都
較匈奴來得強盛,以致於還得向月氏送上質子。
<史記‧匈奴列傳>:「冒頓既立,------遂東襲擊
東胡,東胡初輕冒頓,不為備,及冒頓以兵至,擊,大
破滅東胡王,而擄其民人及畜產。既歸,西擊走月氏,
南并樓煩、白羊河南王,遂侵燕、代。」匈奴連番對月
氏的攻擊是極慘烈的,冒頓遺漢國書誇耀云:「今以小
吏之敗約,故罰右賢王,使之西求月氏擊之,以天之福
、吏卒良、馬彊力,以夷滅月氏,盡斬殺降下之。」大
月氏於匈奴進行北亞細亞遊牧世界大合併的時期,迭被
冒頓、老上兩代單于攻擊,追趕得走投無路,不得不自
原居留地祈連山麓向西撤退。最初到達的是伊犁河谷,
繼在烏孫攻擊下,被迫愈往西退,而至中亞細亞。烏孫
最初原與月氏鄰居於河西走廊東部,月氏全盛時代侵併
了他們的土地,人民散入匈奴,但烏孫也因此得到匈奴
的扶植,隨匈奴的強盛而漸漸復興。當月氏被匈奴驅逐
到伊犁河谷時,烏孫便把握復仇機會,在匈奴鼓勵下發
動再一次對月氏的決定性攻擊,壓迫月氏繼續退出伊犁
河谷,伊犁河谷終局便歸烏孫接收。
東胡,東胡初輕冒頓,不為備,及冒頓以兵至,擊,大
破滅東胡王,而擄其民人及畜產。既歸,西擊走月氏,
南并樓煩、白羊河南王,遂侵燕、代。」匈奴連番對月
氏的攻擊是極慘烈的,冒頓遺漢國書誇耀云:「今以小
吏之敗約,故罰右賢王,使之西求月氏擊之,以天之福
、吏卒良、馬彊力,以夷滅月氏,盡斬殺降下之。」大
月氏於匈奴進行北亞細亞遊牧世界大合併的時期,迭被
冒頓、老上兩代單于攻擊,追趕得走投無路,不得不自
原居留地祈連山麓向西撤退。最初到達的是伊犁河谷,
繼在烏孫攻擊下,被迫愈往西退,而至中亞細亞。烏孫
最初原與月氏鄰居於河西走廊東部,月氏全盛時代侵併
了他們的土地,人民散入匈奴,但烏孫也因此得到匈奴
的扶植,隨匈奴的強盛而漸漸復興。當月氏被匈奴驅逐
到伊犁河谷時,烏孫便把握復仇機會,在匈奴鼓勵下發
動再一次對月氏的決定性攻擊,壓迫月氏繼續退出伊犁
河谷,伊犁河谷終局便歸烏孫接收。
<漢書‧西域傳>載:「烏孫國------東與匈奴、西
北與康居、西與大宛、南與城郭諸國接,本塞地也。大
月氏西破走塞王,塞王南越縣度,大月氏居其地。後烏
孫昆莫擊破大月氏,大月氏西徙臣大夏,而烏孫昆莫居
之,故烏孫民有塞種、大月氏種云。」又,「昔匈奴破
大月氏,大月氏西君大夏,而塞王南君罽賓,塞種分散
,往往為數國,自疏勒以西北,休循、捐毒之屬,皆故
塞種也。」所謂的「塞種」,乃是「薩迦(Sacae)」的
族稱,本是屬於伊朗系的一支遊牧民族。就地理形勢來
看,「南越縣度」的塞王應該是在大月氏西君大夏之後
的原大夏之主,最終為烏孫接收之塞地的塞王國破後極
可能亦逃入大夏,若有再南下也是後來的事。
北與康居、西與大宛、南與城郭諸國接,本塞地也。大
月氏西破走塞王,塞王南越縣度,大月氏居其地。後烏
孫昆莫擊破大月氏,大月氏西徙臣大夏,而烏孫昆莫居
之,故烏孫民有塞種、大月氏種云。」又,「昔匈奴破
大月氏,大月氏西君大夏,而塞王南君罽賓,塞種分散
,往往為數國,自疏勒以西北,休循、捐毒之屬,皆故
塞種也。」所謂的「塞種」,乃是「薩迦(Sacae)」的
族稱,本是屬於伊朗系的一支遊牧民族。就地理形勢來
看,「南越縣度」的塞王應該是在大月氏西君大夏之後
的原大夏之主,最終為烏孫接收之塞地的塞王國破後極
可能亦逃入大夏,若有再南下也是後來的事。
<史記‧大宛列傳>:「大夏在大宛西南二千餘里,
媯水南,其俗土著有城屋,與大宛同俗。無大王長,往
往城邑置小長,其兵弱畏戰,善賈市。及大月氏西徙,
攻取之,皆臣畜大夏。大夏民多可百餘萬,其都曰藍氏
城,有市販賈諸物。」「大夏」是「Tokharoi(吐火羅)
」之地舊名的音譯,音叶吐蕃、敦煌、簞桓、迪化、導
河、吐魯番,倒裝為華亭、和闐,自從被湮沒在亞歷山
大東征的潮流之中,已經成為地理名詞,據有其地者謂
之「巴特利亞(Bactria)」,與「大宛」都是從亞歷山
大帝國的塞流卡斯王朝分裂出來。其後,錫爾、阿母兩
河之間的「粟戈或窣利(Sogdiana)」接續成為這個地帶
的泛稱。大月氏為何忽然向南發展,原因不明瞭,可能
與北方的康居有關。康居因北匈奴郅支單于之死而獲得
解放自主後,一時相當活躍,<漢書>便指西邊的「奄蔡
(Arsoi)」曾役屬康居,姚大中<古代北西中國>猜測大
月氏所在地粟戈此時亦被康居攻佔,或者大月氏因感受
到康居壓力而自動遷地為良。不論如何,大月氏這次遷
移是好運的開端,到後漢初年,五翕侯新國家體制以驚
人速度發展,中亞出現了大變局。
媯水南,其俗土著有城屋,與大宛同俗。無大王長,往
往城邑置小長,其兵弱畏戰,善賈市。及大月氏西徙,
攻取之,皆臣畜大夏。大夏民多可百餘萬,其都曰藍氏
城,有市販賈諸物。」「大夏」是「Tokharoi(吐火羅)
」之地舊名的音譯,音叶吐蕃、敦煌、簞桓、迪化、導
河、吐魯番,倒裝為華亭、和闐,自從被湮沒在亞歷山
大東征的潮流之中,已經成為地理名詞,據有其地者謂
之「巴特利亞(Bactria)」,與「大宛」都是從亞歷山
大帝國的塞流卡斯王朝分裂出來。其後,錫爾、阿母兩
河之間的「粟戈或窣利(Sogdiana)」接續成為這個地帶
的泛稱。大月氏為何忽然向南發展,原因不明瞭,可能
與北方的康居有關。康居因北匈奴郅支單于之死而獲得
解放自主後,一時相當活躍,<漢書>便指西邊的「奄蔡
(Arsoi)」曾役屬康居,姚大中<古代北西中國>猜測大
月氏所在地粟戈此時亦被康居攻佔,或者大月氏因感受
到康居壓力而自動遷地為良。不論如何,大月氏這次遷
移是好運的開端,到後漢初年,五翕侯新國家體制以驚
人速度發展,中亞出現了大變局。
<後漢書‧西域傳>:「初,月氏為匈奴所滅,遂遷
於大夏,分其國為休密、雙靡、貴霜、肸頓、都密凡五
部翕侯。後百餘歲,貴霜翕侯丘就卻攻滅四翕侯,自立
為王,國號貴霜。------月氏自此以後最為富盛,諸國
稱之皆曰貴霜王,漢本其故號,言大月氏云。」「貴霜
(Kushan)」一名蓋與大宛國都「貴山」城有關。丘就卻
對內合併其他四部翕侯,重新恢復對粟戈的主權,對外
又接收康居的花拉子模,滅亡北印度最後的希臘系國家
,合併印度西境薩迦割據者與安息諸邦。其子閻膏珍嗣
位,勢力又到達印度河下游,並從印度河推向恒河流域
。至迦膩色迦時代,國運達到巔峰,領土西起裏海,東
至恒河,南臨印度河,北有粟戈,大宛也被納入支配之
下,且曾伸展其勢力抵新疆的和闐。國都也於迦膩色迦
王時從藍氏城南遷,於犍陀羅(Gandhera)地方建立丈夫
城(Purusapura普魯舍布羅)為新都。
於大夏,分其國為休密、雙靡、貴霜、肸頓、都密凡五
部翕侯。後百餘歲,貴霜翕侯丘就卻攻滅四翕侯,自立
為王,國號貴霜。------月氏自此以後最為富盛,諸國
稱之皆曰貴霜王,漢本其故號,言大月氏云。」「貴霜
(Kushan)」一名蓋與大宛國都「貴山」城有關。丘就卻
對內合併其他四部翕侯,重新恢復對粟戈的主權,對外
又接收康居的花拉子模,滅亡北印度最後的希臘系國家
,合併印度西境薩迦割據者與安息諸邦。其子閻膏珍嗣
位,勢力又到達印度河下游,並從印度河推向恒河流域
。至迦膩色迦時代,國運達到巔峰,領土西起裏海,東
至恒河,南臨印度河,北有粟戈,大宛也被納入支配之
下,且曾伸展其勢力抵新疆的和闐。國都也於迦膩色迦
王時從藍氏城南遷,於犍陀羅(Gandhera)地方建立丈夫
城(Purusapura普魯舍布羅)為新都。
就在大月氏由盛轉衰之際,其西鄰伊朗已發生了巨
變,以古代波斯朝正統相續自命的薩珊王朝建立,部族
統治式的安息王朝在伊朗人民族運動中被推翻,一反安
息王朝依循希臘文化的狀況,號召復興波斯文化與建立
新波斯,一時聲勢殊為顯赫,東、西侵逼貴霜與羅馬,
老邁的貴霜王朝喪失優勢,不得不退回巴特利亞,領土
也侷限於此一區域。延至中國南北朝時,從阿爾泰山橫
越新疆而在興都庫什山茁壯的遊牧民族「噠」新銳勢
力壓來,具有四個世紀建國歷史的貴霜,終局便不得不
遭到滅亡噩運。 大月氏自一世紀中雄視亞洲,成為中
國、羅馬中間最繁榮的國家達三世紀。
變,以古代波斯朝正統相續自命的薩珊王朝建立,部族
統治式的安息王朝在伊朗人民族運動中被推翻,一反安
息王朝依循希臘文化的狀況,號召復興波斯文化與建立
新波斯,一時聲勢殊為顯赫,東、西侵逼貴霜與羅馬,
老邁的貴霜王朝喪失優勢,不得不退回巴特利亞,領土
也侷限於此一區域。延至中國南北朝時,從阿爾泰山橫
越新疆而在興都庫什山茁壯的遊牧民族「噠」新銳勢
力壓來,具有四個世紀建國歷史的貴霜,終局便不得不
遭到滅亡噩運。 大月氏自一世紀中雄視亞洲,成為中
國、羅馬中間最繁榮的國家達三世紀。
「噠」亦或作「挹怛」,都是同音的異譯,<魏
書‧西域傳>介紹噠已是噠發達時代:「西域康居
、于闐、沙勒(疏勒)、安息及諸小國三十許皆役屬之,
號為大國,與蠕蠕(柔然)婚姻。」對其民族與國家的起
源,則僅謂:「大月氏之種類也,亦曰高車之別種,其
原出於塞北,風俗與突厥略同。」<梁書>稱這個國家為
滑國,對其形成期敘述云:「漢永建元年,八滑從班勇
擊北虜有功,勇上八滑為(車師)後部親漢侯。自魏、晉
以來不通中國,至(梁)天監十五年,其王厭帶(噠)夷
粟始遣獻方物;普通二年,又遣使獻黃師子、白貂裘
、波斯錦等物;七年,又奉表貢獻。元魏之居桑乾也,
滑猶小國,屬芮芮(柔然),後稍強大,征其旁國波斯、
盤盤、罽賓、龜茲、疏勒、姑墨、于闐、句盤等國,--
----。其言語待河南人(吐谷渾)譯,然後通。」<字彙
補>:「滑國,後魏時謂之滑囤,西域國也,見[文獻通
考]。」「滑囤」叶音的「輝特」部,其金山額魯特七
書‧西域傳>介紹噠已是噠發達時代:「西域康居
、于闐、沙勒(疏勒)、安息及諸小國三十許皆役屬之,
號為大國,與蠕蠕(柔然)婚姻。」對其民族與國家的起
源,則僅謂:「大月氏之種類也,亦曰高車之別種,其
原出於塞北,風俗與突厥略同。」<梁書>稱這個國家為
滑國,對其形成期敘述云:「漢永建元年,八滑從班勇
擊北虜有功,勇上八滑為(車師)後部親漢侯。自魏、晉
以來不通中國,至(梁)天監十五年,其王厭帶(噠)夷
粟始遣獻方物;普通二年,又遣使獻黃師子、白貂裘
、波斯錦等物;七年,又奉表貢獻。元魏之居桑乾也,
滑猶小國,屬芮芮(柔然),後稍強大,征其旁國波斯、
盤盤、罽賓、龜茲、疏勒、姑墨、于闐、句盤等國,--
----。其言語待河南人(吐谷渾)譯,然後通。」<字彙
補>:「滑國,後魏時謂之滑囤,西域國也,見[文獻通
考]。」「滑囤」叶音的「輝特」部,其金山額魯特七
部之一,今猶遊牧於外蒙古科布多北境,其青海額魯特
二部,一在青海東境,一在青海東南岸地。
大體在二世紀時噠已到達天山山地,可能五世紀
初北魏勃興期間的平城時代(所謂「居桑乾」)再行遷移
,向南橫越塔里木盆地而到達興都庫什山脈北麓居住,
由此分向四境伸張勢力,迅速壓制了中亞細亞全域。經
五世紀中到六世紀初,廣幅剝奪波斯領土與北印度笈多
王朝的土地,一個版圖東起新疆西半部與恒河上游,西
至裏海,南臨阿拉伯海的大支配圈建立,這個征服王朝
仍在早期的藍氏城「拔底延(Bactria)」建都,其事業
較貴霜大月氏有過之而無不及。凡歷史上中亞細亞古代
國家,繼大宛之後烏孫、康居等之傾覆,似乎都在這次
征服旋風中。一方面掌握連絡印度、中國、伊朗、南俄
的貿易路線,一方面又與領土西起焉耆之蒙古大草原的
柔然勢力連結一氣,共同控制了北亞與中亞全域。
初北魏勃興期間的平城時代(所謂「居桑乾」)再行遷移
,向南橫越塔里木盆地而到達興都庫什山脈北麓居住,
由此分向四境伸張勢力,迅速壓制了中亞細亞全域。經
五世紀中到六世紀初,廣幅剝奪波斯領土與北印度笈多
王朝的土地,一個版圖東起新疆西半部與恒河上游,西
至裏海,南臨阿拉伯海的大支配圈建立,這個征服王朝
仍在早期的藍氏城「拔底延(Bactria)」建都,其事業
較貴霜大月氏有過之而無不及。凡歷史上中亞細亞古代
國家,繼大宛之後烏孫、康居等之傾覆,似乎都在這次
征服旋風中。一方面掌握連絡印度、中國、伊朗、南俄
的貿易路線,一方面又與領土西起焉耆之蒙古大草原的
柔然勢力連結一氣,共同控制了北亞與中亞全域。
黃淵靜譯巴克爾<韃靼千年史>卷三第二章中有一段
話說:「(北魏)拓跋氏一朝的政策,即在防止蠕蠕、
噠與吐谷渾交通。其所謂噠,非帕米爾之種落,乃所
謂小月氏者是也。月氏初本居敦煌、祈連間,復遷徙西
去,一部保南山羌,是即小月氏,蠕蠕所與交通之噠
即小月氏。則所謂西去云云,當不逾熱海一地也。鮮卑
入據中國,高車與蠕蠕爭輒敗,是以高車初未自成一帝
國,卒唯奠居於今烏魯木齊地,稱北庭,臣服於中國云
。」史上「康居」無端消失,其舊地忽有名「高車」者
出現,竊疑北朝闇於歷史,誤將其一分為二,音韻上固
至顯然也。謂噠即小月氏,必有所本。耿振華<中國
西北邊疆民族史>第二章第一節謂「印度史上芬人(按:
噠即西方史上之所謂白匈奴)時期統治者的王號為『
耶薩(Yetha)』」,月氏、耶薩、Yetha、噠、安多之
間存在著音韻的通轉關係,藏族之聚居青海者號稱「安
多」(蓋古之「羊同」),則最後終結大月氏者實即小月
氏,只不過彼時已久不名月氏而改稱貴霜。
話說:「(北魏)拓跋氏一朝的政策,即在防止蠕蠕、
噠與吐谷渾交通。其所謂噠,非帕米爾之種落,乃所
謂小月氏者是也。月氏初本居敦煌、祈連間,復遷徙西
去,一部保南山羌,是即小月氏,蠕蠕所與交通之噠
即小月氏。則所謂西去云云,當不逾熱海一地也。鮮卑
入據中國,高車與蠕蠕爭輒敗,是以高車初未自成一帝
國,卒唯奠居於今烏魯木齊地,稱北庭,臣服於中國云
。」史上「康居」無端消失,其舊地忽有名「高車」者
出現,竊疑北朝闇於歷史,誤將其一分為二,音韻上固
至顯然也。謂噠即小月氏,必有所本。耿振華<中國
西北邊疆民族史>第二章第一節謂「印度史上芬人(按:
噠即西方史上之所謂白匈奴)時期統治者的王號為『
耶薩(Yetha)』」,月氏、耶薩、Yetha、噠、安多之
間存在著音韻的通轉關係,藏族之聚居青海者號稱「安
多」(蓋古之「羊同」),則最後終結大月氏者實即小月
氏,只不過彼時已久不名月氏而改稱貴霜。
「翕侯」英譯作「Yaghub」,即突厥之所謂「葉護
」,古今讀音不同。<說文>謂肸從十、從,加人為
佾,佾、挹同音,「肸頓」即「月氏」古音當音近「
噠」或「挹怛」。清人何秋濤首先在<王會篇箋釋>中主
張月氏即是<逸周書‧王會解>中的「禺氏」;王國維在
<月氏未徙大夏時故地考>中更指出月氏即是<逸周書‧
王會解>、<伊尹獻令>中的「禺氏」與<穆天子傳>中的
「禺知」。<逸周書‧王會解>、<伊尹獻令>列禺氏於正
北,<穆天子傳>中的禺知在雁門之西北、黃河之東,與
獻令合。此二書皆戰國時作,則戰國時之月氏,當在中
國之正北,「居敦煌、祈連間」則已是秦漢間事。<山
海經‧海內東經>曰:「國在流沙外者,大夏、豎沙、
居繇、月氏之國。」<穆傳>中位於中亞的「濁繇」氏、
河曲附近的「珠余」氏皆音近「居繇」,大宛、得嶷與
月氏互為倒裝,則月氏的先世實自西徂東,而又在中國
的西北兩邊徘徊,其西徙中亞不過返回早年居地耳!
」,古今讀音不同。<說文>謂肸從十、從,加人為
佾,佾、挹同音,「肸頓」即「月氏」古音當音近「
噠」或「挹怛」。清人何秋濤首先在<王會篇箋釋>中主
張月氏即是<逸周書‧王會解>中的「禺氏」;王國維在
<月氏未徙大夏時故地考>中更指出月氏即是<逸周書‧
王會解>、<伊尹獻令>中的「禺氏」與<穆天子傳>中的
「禺知」。<逸周書‧王會解>、<伊尹獻令>列禺氏於正
北,<穆天子傳>中的禺知在雁門之西北、黃河之東,與
獻令合。此二書皆戰國時作,則戰國時之月氏,當在中
國之正北,「居敦煌、祈連間」則已是秦漢間事。<山
海經‧海內東經>曰:「國在流沙外者,大夏、豎沙、
居繇、月氏之國。」<穆傳>中位於中亞的「濁繇」氏、
河曲附近的「珠余」氏皆音近「居繇」,大宛、得嶷與
月氏互為倒裝,則月氏的先世實自西徂東,而又在中國
的西北兩邊徘徊,其西徙中亞不過返回早年居地耳!
在八滑居哈密受漢封之前,在八滑的鄰近也出現了
一個與其命運極相似名為「悅般」的部族。悅般其先匈
奴北單于之部落也,為漢車騎將軍竇憲所逐,北單于度
金微山,西走康居,其羸弱不能去者,住龜茲北,地方
數千里,眾可二十餘萬。及突厥勢盛,悅般為所迫,遂
遠遁,過裏海濱諸部落以西去。<韃靼千年史>謂「悅般
」即歐洲史上之「阿乏爾(Avares)」,是也!悅般、鄂
畢、阿壩、閼胡、烏滸、阿母等皆一音之轉,悅般為突
厥所逐,初徙於阿母河之上游,唐之勢力既達阿母河,
建都護府於其地,悅般之名始復顯。
一個與其命運極相似名為「悅般」的部族。悅般其先匈
奴北單于之部落也,為漢車騎將軍竇憲所逐,北單于度
金微山,西走康居,其羸弱不能去者,住龜茲北,地方
數千里,眾可二十餘萬。及突厥勢盛,悅般為所迫,遂
遠遁,過裏海濱諸部落以西去。<韃靼千年史>謂「悅般
」即歐洲史上之「阿乏爾(Avares)」,是也!悅般、鄂
畢、阿壩、閼胡、烏滸、阿母等皆一音之轉,悅般為突
厥所逐,初徙於阿母河之上游,唐之勢力既達阿母河,
建都護府於其地,悅般之名始復顯。
<正字通>:「與祇通。郝敬曰:從氏下一,韻
書別出,其實同。」<舉要>:「亦作。」<正字通>
:「,俗字。」氏、氐本同一字,後人強析之耳!
寺─特、叔─督、釋─鐸、適─敵、殳─投、石─拓、
舌─恬、豎─豆、施─拖、始─台、虒─遞、壽─翿、
擅─亶、綏─妥、睒─談、是─鞮、失─迭、社─杜、
嗜─睹、蛻─兌、遂─隊、豕─豚、紹─迢、綏─妥、
沈─耽、隨、墮、禪─單、誰─堆等的音符號,聲母均
可從「ㄕ、ㄙ」到「ㄉ、ㄊ」,「ㄐ、ㄑ、ㄓ、ㄔ」則
其中間音。古今音韻流變有輕音化的趨勢,今國語「知
(ㄓ)」同「支」,閩南語猶音「ㄉㄧ」同「氐」。
書別出,其實同。」<舉要>:「亦作。」<正字通>
:「,俗字。」氏、氐本同一字,後人強析之耳!
寺─特、叔─督、釋─鐸、適─敵、殳─投、石─拓、
舌─恬、豎─豆、施─拖、始─台、虒─遞、壽─翿、
擅─亶、綏─妥、睒─談、是─鞮、失─迭、社─杜、
嗜─睹、蛻─兌、遂─隊、豕─豚、紹─迢、綏─妥、
沈─耽、隨、墮、禪─單、誰─堆等的音符號,聲母均
可從「ㄕ、ㄙ」到「ㄉ、ㄊ」,「ㄐ、ㄑ、ㄓ、ㄔ」則
其中間音。古今音韻流變有輕音化的趨勢,今國語「知
(ㄓ)」同「支」,閩南語猶音「ㄉㄧ」同「氐」。
「噠」見之於東羅馬記錄時,稱Lefkoi Chunoi
(White Huns白匈奴),印度梵語同樣稱「白匈奴(Sita
Huns)」,其義須解釋之為「已與白種人混血,而強大
如匈奴的原黃色種族」!<史記>謂「大夏民多可百餘萬
」,而漢時匈奴「人眾不能當漢之一郡」,何況是月氏
、噠?尤其彼等遷徙時,也並非舉族皆從,北單于逃
走時,匈奴餘種留者,就尚有十餘萬落。外來的族群人
口既遠少於在地人口,則被同化是必然的結果。況且當
其由一小部落而發展茁壯的過程中,必吸收消納了不少
外族,此所以進入印度的噠被視為白匈奴也。
(White Huns白匈奴),印度梵語同樣稱「白匈奴(Sita
Huns)」,其義須解釋之為「已與白種人混血,而強大
如匈奴的原黃色種族」!<史記>謂「大夏民多可百餘萬
」,而漢時匈奴「人眾不能當漢之一郡」,何況是月氏
、噠?尤其彼等遷徙時,也並非舉族皆從,北單于逃
走時,匈奴餘種留者,就尚有十餘萬落。外來的族群人
口既遠少於在地人口,則被同化是必然的結果。況且當
其由一小部落而發展茁壯的過程中,必吸收消納了不少
外族,此所以進入印度的噠被視為白匈奴也。
全站熱搜